墓园保存的意义和困境

当代马华文存 社会卷 90年代

墓园保存的意义和困境

杨善勇

1.坟墓情意结

 

古代的葬礼,极其简单。根据《易经·系辞》的说明,仅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但是,无标志的墓穴,产生种种辨认上的困难。《礼记檀弓上》即有孔子少孤,不知其墓的记载。

 

孔子“不知其墓”,却不足以论证“慎终追远”的思想尚未成形。殷墟的发现,恰好是有力的反证。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t)的论点是,古人对灵魂的恐惧,掀动了守墓的习俗,进而形成部落的定居,而最终成为城市的雏形。

 

很明显的,坟墓原是城市的一部份,而且是组成城市的重要部份。城市和坟墓经常是毗邻而建。《史记·田单列传》里有一段经典的记述:

 

……田单再一次施展反间计,说:我们深怕燕国人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辱及祖先的灵骨,这可是我们想到都会胆战心惊的。燕国人便因此在外创坟焚尸。齐人从城头望见先人之坟毁于一旦,不禁痛哭,一致要求决一死战,三军士气因此倍增……

 

坟墓情意结的效应,由此可见。实际上,坟墓基本上便是整个都市形态、气质、历史、文化等的缩影,可以丰硕城市的资料(李清志,1997)。

 

2.墓园的价值

 

具体的说,坟场反映当地的城市风格,更留下追踪人物、事件和年代的线索。依据墓园的人种和族群分布,我们也可从中推论个别时期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坟墓的建筑形式也显见不同时代的设计思潮。

 

许多考古的发现凭借,正是墓园。例如,具有6千余年历史的仰韶文化墓葬中用蚌壳堆砌的龙虎图案(石诗元,1998);又如绵延110公里在海南三亚市藤桥番岭的伊斯兰教徒古墓(周伟民,1997;都是其中的档案。

 

基于坟墓的研究价值所在,不少国家都对此给予深切的关注。日本的青山灵园,即为佼佼之作,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碍于一条高速公路的建筑,必须穿过皇族的古冢,日本政府乃致不惜动用巨资,从地底深处经过坟冢,保全了古迹

 

纽约公墓密集如林,秩序井然,极是可观,不失为墓园规划的代表之作。

 

伦敦的市中心,正如很多人知道,拥有知名的海阁墓园,是众多游客向往的景点。

 

去年,柔佛州后嗣基金局决议将哥打丁宜沙哥打沙翁建筑四周约12平方公顷地段:申请为历史研究特区,理由是不少王族曾安葬于此。迄今,基金会已经寻获17世纪苏丹满末沙的墓碑,尚且发现200个其他王族和战士的陵墓,进一步反映了坟墓保护的重要。

 

3.保存墓地的基本理由

 

不仅如此,我们拥有至少5个理由,阐明保存墓园的重要性。

 

一、墓园的确立,见证族群远在17世纪即做好死于斯的准备。黄维弘墓(1622)的发现,是间中的引例。落叶归根的思潮,后来更是集体的掀起。全马各地的总墓,正是证明,诸如首都的广肇众先人总墓碑(1891)、吉打皇清陈钟赖氏总墓(1881)、马六甲琼崖十六属先故诸公总坟(1939)

 

二、大量的地方领袖,也为先民拓荒的史实,留下石雕的记录。这包括盛明怀墓碑(1869)、陈睿智墓碑(1884)、郑明弘墓碑(1678)等等,无不展现先贤在建国的长征付出的血汗。张少宽(1997)即曾经论证,义冢碑记的捐助记录,也反映当日不同姓氏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力量。

 

三、墓碑的铭刻补充了史料的不足,有时更是仅有的历史参考。通过墓碑,我们知道置于1774年的邱俊栽墓碑,比在1786年登陆槟城的莱特,还早了12年立于这个海岛。郑良树写作《青云传奇》,就曾参考了墓碑的文字,以此对照历史。傅吾康在《马来西亚华文铭刻文》里更指出,铭文可以用以确定历届马六甲甲必丹的诞生、死亡和在位日期

 

四、墓碑的设立形成坟墓的主干以后,引动墓志铭的写作风气,甚至形成文学史上传诵的篇幅。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广为人知的前例。在本邦,首都的福建公冢碑,即出自进士陈宝琛;亭内并于楹联一副志之:远谪国昔所悲,更满目蓬嵩,述者可伤重自念;行有死人尚或在,况关情桑梓,魂兮何托盍归来。由于墓碑的不可儿戏,也刻划文字的可信程度,恰好无心地使史家找到可靠的历史信息。

 

五、一座座抗日纪念碑,不只写出族人保卫家园的决心,也勾划出兄弟民族的合力。马六甲抗日义士纪念碑(1946)、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1951)及林烈士纪念碑文(1954),皆为一页页石铸的史书。

 

4.未解的困境

 

尽管这样,坟墓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垂注。张少宽有意将毕生的心血付梓,竟因历史的东西不重要的理由而被退稿;辗转之下,《槟榔屿福建公冢及家冢碑铭集》竟由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出版。

 

傅吾康的经验,则是墓碑资料不断的流失:“一些70年代初期被发现的材料,当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再访时已不复见了。那么,90年代呢?

 

尤其是土地的有限,牵制了城市的发展,以至于坟墓地不断让位。前一些时候,还有搬迁义山的报道,甚至封山的手谕。

 

必须承认是,传统的义山,少有周详的规划,大小不一,通道不足,更无合理的公共措施,颇有杂乱无章之势,加以缺乏维修和整顿,使公众对义山有不必要的阴影。吴木炎主张美化义山的建议,应该立即执行,以改变义山的原有形象。

 

然而,及早为义山作出准备,以人口预测,推算坟穴的需求,更当同步进行。诚然,火葬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过,宗教的理由,使公众偏向于相信入土为安。要是这样,开辟新的墓地与发展住宅,一样不可小视,以免出现生人与死人争地的局面。

 

另一个左右墓园存废的是《地方政府法令》。如法令第11单元第94章至第100章的条文,经已明确说明半岛各地地方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决定属下义山的去留。要是这样,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5.观念的改变

 

观念的改变,是下药的关键,现有的偏差想法,习惯把发展与坟墓对立地看待。所有的义山,因此变成阻碍城市发展的祸首。为什么墓园不可以是城市的一部份?发展为何不能涵盖坟地的处理?墓地可否贡献更积极的多重土地使用价值,诸如提供休憩、运动或者旅游用途?

 

墓地的形态或者会改变,不过,墓穴的需求是既存的事实。拒绝正视,而强行根除城市里的墓地,恰是事端源起的开始。佛经的提示是:哪一个地方不死人?

 

南宋罗女经在《鹤林玉露》里有一段意义深长的说话:“世人惑璞之说,有贪求吉地未能惬意,至十数年不葬亲者,有既葬以为不吉,一掘未已,至三掘四掘者,有因买地致讼,棺未入土而家已萧条者,有兄弟数人惑于各房风水之说,至骨肉化为仇敌者动乱争议之始源自哪里,我们不妨用心思量,来大声发言,也还未退。但是,我们愿意改变定型了的墓地让位论吗?

 

6.不了了之的义山课题

 

我们拥有奇怪的处事方针,对待生死大事亦然。一个时期,义山是热门话题,后来不了了之。或者,因为退两步而自慰不已。到底现在是否有可行的保存方案?没有人知道,备忘录仍是准备忘记。谁来追踪事件发展?

 

如果继续延用这种手法处理义山的困境,其结果会如何?搬迁要是能够解决问题,一旦新义山邻近的地带承受起飞的无比压力,这般,会否出现一搬再搬的干扰?

 

坟墓情意结,是棘手的瓶颈,也是敏感的神经末梢,因此,十分在意,万分小心处之。即使撇开这些不谈,从土地应用的比重推敲,义山的流失,也间接促成空地的剧减,如何兼顾彼此以平衡城市生态,是另一个极待垂注的焦点。问题是,我们可否从整体的角度,去认真剖析墓园保存的意义和困境?

 

28-03-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