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居者有其屋目标挺进

 当代马华文存 社会卷 90年代

向居者有其屋目标挺进

杨善勇

 

7大马计划中期检讨报告的数据,显示国内家庭的月入,仍以中下居多。

 

具体地说,月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在97年占44.5%,中等收入家庭,即1500元至3500元者,共有35.1%。高收入者则占20.4%

 

廉屋不足产业滞销

 

以这个比率作标准,我们就会知道,何以96年一98年的房屋计划表现堪称差强人意。

 

在这段期间,我国共建有402943单位的房屋,其中廉价屋只有9万零32单位(22%,中低价屋则为4428311%)。

 

根据报告,有一些现象尤其值得留意,那就是:

 

1.廉价屋仅完成指标的45%,中价屋也只达目标的12.7%

2.私人界及公共领域所兴建的中价及高价房屋都超越了指标。正是这样的发展趋向,导致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荆棘满途。

 

共有44%强的人口是月入低于1500元者;不过仅有22%的房屋属于廉价屋。占有80%的中下层家庭,怎能在区区134315单位的中廉价屋分配中,脱颖而出?

 

成本成为拒建借口

 

令人关注的是,房屋的政策,原先规定廉价屋应占发展计划的30-40%。这与家庭的月入结构恰好相互呼应。

 

只是理论与事实往往大有出入。中期检讨报告的数字反映了这点。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何以发展商竟有无穷神通,在30-40%廉价屋规定的条例中,竟然只交出22%的实绩?另外的8-18%的单位,何时建妥?

 

成本是拒建廉价屋的最大借口。学术研究显示,其实有关建筑仍然略有微利,并非纯属赔本生意。延用拉长补短的策略,整个计划更是厚利滚滚。问题是,发展商所拉之长太过,所补之短偏少,以致出现廉价屋求过于供,也同时制造了产业滞销局面。

 

98年的产业报告《吉隆坡产业》指出,住宅需求集中在10万至15万零吉的中价屋;而百万豪宅的交易额则惨跌66%之巨,令人关注。

 

为何我们任由发展夫衡的畸形情况出现,造成今天的房屋困境:乏人问津的高价屋继续空置,形同虚设;中下层之士为栖身之所寻寻觅觅?

 

应该留意的是,偏高价屋的发展总额是总单位的67%—一虽然高收入者只有20%微。以20%的消费力,如何吸取数额庞大的高档产业呢?

 

发展过程存有漏洞

 

不难想像的是,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一定存有值得追查的漏洞和疑问:

 

第一,政策如果必须贯彻始终,为什么40%的廉价屋不能如期完成?

第二,高收入者既然只是20%,房屋部辖下审核部门怎样看待67%的偏高价屋发展的申请?

第三,我们应当如何确保35%的中层居民,能够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自购其屋?

 

428,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在《官民桥》的专栏,厘清了一些数字的混淆,点出中价屋的完成单位共有136203间(33%,或是原订目标的104%。无论如何,中价屋的购买对象是谁呢?月入1500元者还是3500元者?

 

建筑比率拉回正轨

 

延用不充份理由的原则(Principle of Insufficent reason)作演算基础,即35%的中层人士,一半属于中下,一半则属中上,则11%的中低价屋,仍不足应付17%的中下层收入者;而33%的中价屋,却对另外17%中上层居民供过于求。中价屋统计的假象,令人深省不已:饱和的中价屋建筑,不是居者有其屋的落实,而是市场滞销的开始。

 

我们应当紧记,购屋的预算,应当只占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那么月入1500元者所能负担的房屋的20年总贷款额,不应超越12万;同样的,月入3500元者,其20年总贷款只有28万。用这两个数据作推算,12万或28万的总贷款,一旦把利息计入,他们可以买怎样的房屋?

 

中期报告及时提供了检讨的依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以错误为指引,把房屋的建筑比率拉回正轨。我们深信房屋部对实现居者有其屋确有诚意,也有能力;第7犬马计划完成后的报告必当昭示这一点,如当部长的期许:让建筑业迈向另一个高峰,让马来西亚扬名千里

 

15-05-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