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总结报告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11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总结报告

刘磐石

 

11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从86日的《中华文化迈向21世纪的华人文化研讨会》开始,至1211日的《迈向21世纪的华人文化研讨会》的结束而宣告落幕。

 

这次由堂联主催、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主办的文化节,长达5个多月,若包括筹备时间在内,前后几近一年,参与单位众多,节目琳琅满目,可以说是历年花时间最长,最具广度和深度的一个文化活动。

 

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性的活动,雪华堂特将资料汇集,出版特刊,以资纪念。作为工委会主席,实应尽力作出一分总结报告,供大家参考和评议,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为经验上的交流也好,留作“雪泥鸿爪”也好,就让我来多添几笔吧。

 

(一)文化节的历史背景

 

19833210,全国15华团(即当时的各州大会堂、商会和董教总)在槟城召开了全国华团文化大会,通过了《华团文化宣言》,并随后向政府提呈《文化备忘录》。当时并由雪华堂提议,每年由各州大会堂轮流主办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活动,以宣扬《文化宣言》,落实文化工作。雪华堂更率先于1984年主办《第1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接下来槟城办第2届,霹雳第3届,丹州第4届,柔佛第5届,甲州第6届,森州第7届,丁加奴第8届,彭亨第9届,吉打第10届。这10年来,全国华人文化节,薪火相传,从未间断;而且一年比一年出色,规模也一届胜过一届,为我国华人文化活动,铺出一条康庄大道。

 

11届文化节,照轮应该是由玻璃市,沙巴或砂拉越其中一州来主办。由于主观条件未魏成熟,三州皆表示稍后才办。只好由雪华堂再作冯妇,接下棒子,来敲响第11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锣了。这真有点凑巧,十年一轮流,且要看雪华堂怎样来一个“十年一翻新”了。

 

(二)探讨、构思

 

雪华堂接下了重任之后,对于要怎样来推动文化节的工作,要办得有声有色,不负众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还得要筹措庞大的活动经费,这些问题,的确使我们不能不绞尽脑汁,煞费心机来思量、筹划。

 

经过多方面听取意见,深入研讨、构思之后,我们先订出一个轮廓。

 

一、重温《华团文化宣言》和《文化备忘录》,我们知悉,在《华团文化宣言》里,以下几节,必须掌握:

 

“马来西亚文化应具有多元的文化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及本地色彩。”

 

“以科学、民主、法治的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作为建立共同文化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通过各族文化交流,去芜存菁,并吸收外来的优秀因素,来建立国家文化。”

 

这是非常明确的指示,文化工作者,应当依循这个方向走。

 

郑良树先生也说过:马来西亚拥有几个不同民族及几股不同的文化,实际上是马来西亚最丰富的一种资金,这几股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是马来西亚今天成功的基本条件。而且文化贵交流……,特别是在资讯发达、传播飞速的今天,文化“固步自封”及“闭关自守”的发展模式,已经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了。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概念:文化节的长远目标是全国性的,而不单纯只是“华人”的文化节,我们应该放眼于推广、交流、融合以及提升各族的文化,创造共同价值观的工作上,以塑造出一个真正属于本土的马来西亚文化,而不应只是一味做传承的工作,提倡和发扬所谓的“边缘文化”。

 

二、探讨10年来的文化活动,有人评语:热闹有余,深度不足。这固然有一定的根据,但只强调其负面性,没有看到其积极性,更不了解这是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那也是不对的。

 

一般上,每种活动,必先要普及、推广,得到了支持,有了群众基础,然后才来深入、提升,才是正常的发展程序。

 

毫不讳言,10年来的文化节活动,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1.一般上只是重视表演艺术和民俗文化等动态的活动,忽略文化理论的建设和思想意识的提升工作;2.文化活动多局限于个别的,点的方面,未能有效地把点与点的活动串连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统筹统办,发挥更大的效能;3.题材取现成的多,属创意的少;4.注重“5千年传统文化”的发扬,即“传承”的工作,忽略“本土文化”的落实,即交流的工作;5.“定位”不明确,搞“中华文化”,抑或“华人文化”,这概念仍未清楚厘定。

 

三、我们订出这届文化节的主题:“丰富国家文化,迈向廿一世纪,这正好跟第1届文化节的主题,“通过文化节,丰富国家文化”前后呼应,且含有进一步提升文化节的内涵,把文化活动推向新境界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延续第10届吉打州所提出的“直的传承,横的交流”的主题,准备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流和融洽的工作。

 

四、我们选择中秋节期间来举行文化节,因为中秋节是最受华人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家户户庆中秋,乐也融融;如果加上文化表演和活动,更有气氛,而且,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日子。文化色彩浓厚,在这样的传统条件下来推动华人文化,则更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我们将庆祝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添增本土的文化色彩,让友族同饱也来参加,藉以促进三大民族的交流,相信长久,下去,有朝一日,中秋节将成为我国三大民族所乐意接受的文化节日,让文化节成为国家的文化节,是大家所期待的一项长远目标。

 

五、文化活动要走向群众,让大家能接受和共享,不同层次的文化有不同阶层的群众力量,只有在获得大家的支持和共识之后,文化才有生命力,文化活动也才能持久不衰。文化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起激发和带动的作用,把大家动员起来,汇成力量,让文化花朵灿烂盛开。

 

(三)重点、层次

 

这届文化节,我们从以下几个重点着手。

 

第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内涵,加强广度和深度,除动态活动继续发扬之外,更要顾及理论建设的工作。

 

第二、把文化节推广到乡镇地区去,使之深人群众,让大家一起来参与,人多好办事,把文化节热潮搞起来。

 

第三、摆脱“闭关自守”的方式务使活动内容多元化,同时,要符合国情,多促进交流。

 

第四、总结10年来文化节的成果,并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拟今后华裔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纲领

 

第五、尽力争取政府首长和友族的认同,把华人文化纳入国家文化的范畴内。

 

重点订出之后,我们便计划把活动分开下述层次进行。(除序幕之外,我们都各冠上一个好听的名堂,以方便宣传。)

 

(一)序幕。由堂联亲自挂帅,举办《中华文化迈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敲响第11届文化节的大锣。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多位著名学者作专题演讲和进行交流,过后并版专辑,供大家参考。受邀学者有金观涛、龚鹏程、刘再复、庞朴、刘笑敢、郑通融、林耀德、杨松年、王润华、祝家华、何启良、王锦发、张景云、何国忠、林水椽、曾庆豹、胡兴荣等。

 

(二)圣火照路。由青运组成一支阵容浩大的火炬队,从马六甲三保山开始,将文化圣火点燃,一路递送,途经阿罗加牙、淡边、芙蓉,然后进入雪兰莪州,往各县区环绕一圈,把文化火种传到各地之后,最后才回到雪华堂。为第11届文化节传播了讯息,同时,由年青的朋友来递送,意味文化薪火,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三)根的串连。动员各县区、各华团、文化团体及热心人±,举办各类型的文化演出、展示会、民俗活动等等,提供多姿多彩的活动。由各县区华团联合主办,由雪华堂负责协调,互相响应、彼此串连,让文化节掀起阵阵高潮。

 

(四)月圆一家亲。由八打灵工商会联合该八打灵区各社团单位,在中秋节期间,举办月圆观赏会和品尝会,广邀各县、州议员、友族团体代表和各界人士出席,共庆佳节和促进联谊。

 

(五)汇流。在吉隆坡举办文化大汇演,呈献各种具有各民族色彩的大型表演节目,以体现各族的文化交流和汇合,及向前奔流的气势。

 

(六)前路的探索。一个具有内涵的高层次文化研讨会,由雪华堂亲自压阵,邀请本地学者和各文化领域代表提呈论文和作专题演讲,这研讨会的目的是:1、检讨83年全国华团文化大会以来华社文化活动的成果;2,探讨我国华人文化活动的前路;3、提出今后文化活动的工作纲领和建议。(这个研讨会后改名为《迈向廿一世纪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研讨会》)

 

(四)宣传、组织

 

自文化节工委会成立之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去拜访各报社的负责人,把这届文化节的构思和内容向他们汇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联办一些活动(如文化研讨会等),以及要求报章大力协助宣传,把文化节的讯息广作报道,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我们也联络第五台和丽的呼声,请求给予配合和帮助。很庆幸的,都得到他们的答应支持,并派出人员参与工作,优先处理和大幅度刊登文化节的活动新闻、专稿、如推波助浪一般,使文化节的高潮迭起。

 

接着我们到各地区去拜访,鼓励县区的社团单位联合起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组成文化节县区工委会,筹办文化节活动。我们强调,工作全由各地工委会自行负责,雪华堂只扮演协助,协调的角色。这样一来,大家都乐意搞,各有任务,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文化节的“热”被搞起来了。

 

我们也联络首都区各社团、文化机构、武术团体、歌乐、舞蹈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组成各种类型的工作单位,全面在各领域内展开各种层次的文化活动。

 

此外,我们也拜访文化部和其他有关的政府机构的首长和官员,让他们了解和认同,以确保各项文化节的活动畅行无阻。

 

简单来说,我们的方式是:

 

联络一拜访一宣传一帮忙策划一成立工委会一展开活动一协调一统筹。

 

事实证明,这种“放手动员群众”的策略,和“突破一点、带动全面”的方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家把第11届文化节搞得有声有色。

 

(五)活动汇报

 

从八月初开始到1211H,文化节总共展开了超过1百项的活动,其中较大型的计有《中华文化迈向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圣火照路•火炬行”'廿四节令鼓(全国)观摩赛、《孔雀东南飞》马中华乐演奏会、“精工艺雕庆中秋”月饼、冰雕和水果雕展示会、“满江红”大型历史舞台剧、“圣火照路庆中秋”园游晚会、“马来西亚建国35年华裔画家”史料特刊的出版和晚宴,“月圆一家亲”中秋晚会、“融合的天空喜汇流”大汇演、“马来西亚华裔妇女学术研讨会”、“迈向21世纪的华人文化研讨会”和各县区的大汇演等等。

 

涉及这次文化节的地区非常广阔,除吉隆坡的精武山,陈氏书院、天后宫、马华三春礼堂、旅游资讯中心礼堂、绿野仙踪和雪华堂等之外,尚有八打灵、沙登、万挠、加影、旺沙玛珠、文良港云顶花园、雪邦、大港、瓜雪、万津、仁加弄、直落、巴生、吉胆岛、乌汝音汝、双文丹等17个县区在展开活动。至于节目方面,包括灯笼制作比赛、提灯游行、舞狮、舞龙、歌唱、马来舞,华族舞、印度舞、原住舞、绘画比赛、心算赛表演、千人操、书法比赛、象棋比赛、礼俗文化展、茶艺展、猜灯谜、节令鼓、擂鼓表演、武术表演、冰雕、水果雕、月饼制作、年画展、大合唱、民族服装比赛、剧表演等等,有些地区甚至举办花车游行、鼓笛游行和军铜乐队表演等,节目非常丰富、多姿多采,老少咸宜。

 

值得一提的是:马大和国大的学生在这期间也主动前来和我们配合,在马大第四宿舍礼堂和国大礼堂举行中秋晚会,在以节日为主题的表演节目中,不乏友族学生参与表演,同时,出席者友族学生众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文化节开销庞大,雪华堂和各县区加起来超过1百万元,但在大家的努力征求下,获得许多企业家、商家和热心人士的慷慨赞助,不但解决了文化节的经费问题,还衍生“堂联绿野文化基金”的设立,为华社今后的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同时,在这期间更得到老画家李家耀先生主动亲笔来函,表示愿意将他珍藏的百多幅书画赠捐出来,以鼓励设立文物馆。

 

这些都是这届文化节的回响成果,值得我们感到欣慰。

 

虽然,有人非议文化活动与商业机构挂钩,也有人批评文化节开销的庞大是一种浪费。不如拿来充作研究的费用,这是看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不同所致。环视先进国如美国、日本等,文化活动除政府赞助之外,由企业界来赞助,已经是一种趋势。我想,搞文化活动要是能深入群众,得到各阶层人士的支持,而引起共呜和赞助,是好现象。总比在象牙塔里唱高调、孤芳自赏和曲高和寡的作法,要实际得多。

 

(六)今后的方向

 

在《迈向21世纪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研讨会》过后的集体讨论中,提出了4项总结和37项提案,非常具有建设性,我们应该好好消化。

 

在四项总结中,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定义、定位和理论基础,作出明确的阐述:

 

“马华文化即是中华文化传播到马来西亚本土后,在马来西亚的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生根和发展起来的华族文化。”

 

“不论当前的国家文化政策对马华文化如何界定,以文化发展的史实和华裔公民的生活方式看,马华文化肯定是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华文化是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一环,既具本地色彩,又具有中华文化的某些传统特征,故马华文化应以1983年全国15华团的《文化大会宣言》和《国家文化备忘录》、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的《国家文化备忘录》及《八五年华团宣言》作为自我定位的理论基础。”

 

研讨会也提出;

 

“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建设,必须在充份发挥各族文化的优秀因素和特征的基础上来达成;决不能以牺牲任何一族的文化特征为代价。在国家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华族社群都必须对本族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去芜存菁,同时促进与他族文化的交流及汲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借以丰富本族文化和国家文化。”

 

研讨会也建议:由堂联主催、各州华堂轮流主办的全国华人文化节,今后应从5个方面来加强:

 

1、集合全国舞蹈节、歌乐节、国庆戏剧节、全国华乐比赛,舞狮、舞龙、武术等优秀节目作综合性演出,并与当地团体进行观摩、交流。

2、动员州内各县区、华团配合中秋节举办文化活动,并尽量使之普及到社会基层。

3、邀请友族团体呈献节目,及友族同胞出席文化节,以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亲善与团结。

4、举办文化专题研讨会,对文化领域的课题进行讨论和集思广益,提出文化建设的建议或方案。

5、与各华文报配合,整理及出版当地华人史料。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一项必须要加强,就是:

 

基于目前马来同胞已深具信心,迈向世界,我们应该多鼓励把中国的经典著作和学术思想如儒家思想、老庄学说、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翻译成为国语,让友族共赏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华;同时,我们也应多认识马来文化和回教思想及其价值观,以促进彼此了解,加强学术思想方面的交流。

 

我们希望经过这项研讨会之后,把有关课题和意见整理起来,作为一项基本的建议书,交给堂联,然后通过堂联,在95年文化节期间,召开一个全国性的华团文化大会,拟出一份具有前瞻性的华社迈向21世纪的《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

 

(七)  建设马华文化,乃众人之事

 

建设马华文化,乃众人之事,在发展文化工作方面,我们需要汇集大家的力量,靠大家努力,把文化节进一步推广和提升。

 

华社更需要在文化、教育上有一个共识和总目标,作为主导,以自我加强,迎接新的挑战和缔造新的机运。

 

因此,各领域各阶层人士,都有责任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力量,扮演积极的角色,如百川入海,众志成城,把建设马华文化的工作,具体落实。

 

拟出一个简单的分工表,供作参考:

 

文化政策的拟定:由堂联主催和负责。

文化活动的推行:由各州大会堂负责。

文化内涵的提升:由学者、专业工作者草拟计划和提供意见。

文化的推广和落实:由各团体单位、县区组织、文化机构筹办。

文化活动的讯息传达:由各报章配合报道。

文化活动的经费:由企业家、热心人士赞助。

文化活动的力量:靠基层大众的支持。

 

(八)后记

 

挑起担子,搞文化节,确实是件辛苦的差事,尤其对一个不熟行的人来说,更是头大如斗,千头万绪,如何下手;困难重重,如何克服;问题多多,如何解决;心理压力,如何消除等等,无不够姜够辣,想起来可真有点害怕。

 

既然作出承诺,退缩无门,只好硬顶,凭着一股傻劲,干下去,虽千万人,吾往矣!

 

总算在大家的配合和支持下,好不容易把工作完成,文化节圆满结束,由衷感谢大家!

 

其中当然会有很多毛病、缺点和偏差,希望大家在见谅之外,不吝提出批评。

 

总结报告中如有不对的地方,也请包涵、指正。

 

21/22-02-1995《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