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东协5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当代马华文存3经济卷 80年代

谈东协5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傅金华

 

在当前国际经济波诡云谪的演变和发展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世界经济问题将越趋复杂。新兴工业国加强对工业国家的竞争、产油国与非产油国之间的能源问题纷争、社会主义国家对自由世界市场机能干扰程度的升高,以及油价与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等,都加剧了国际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分歧程度。

 

由于这些经济问题所牵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绝非一国之力所能单独解决。何况各国的技术、资金及原料等方面互有长短,以致很难有效的独力从事重大经济建设计划。不过,若各国能进行区域性经济的结合,当可合力解决问题。

 

在这种构想的引导下,区域经济合作已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向了。就亚洲而言,目前已有太平洋盆地经济共同体的倡导,以图透过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区内贸易与投资交流,使区内的经济发展不会轻易受到国际经济动荡不定的影响。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且各国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也相差甚大,因此,要成立这个经济共同体,还需一段颇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目前,东南亚已有一个实际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简称东协5国,以藉多边性的合作,扩大各国的市场及分享规模经济的利益。这对居于东南亚动态地区,且高度依赖商品贸易和正在积极朝向工业发展的大马而言,是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故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增强对区内其余各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以使大马在未来的亚洲经济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应是当前拓展对外贸易策略的重点所在。本文乃试就东协组织的形成背景与现况,探讨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东协组织加强合作

 

东协组织是在1967815日宣告成立,根据当时的曼谷宣言指出:本组织的目的乃在于谋求有效合作,以加强农工业发展、扩大贸易并包括对国际大宗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改进交通运输设备,提高人民生活水准。

 

东协是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经过15年的发展,已获得许多工业国的刮目相看。对内方面,东协已推行许多具体的合作计划和措施,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与贸易成长;而对外方面,各成员国也先后以整体立场和日本、美国、欧洲共同市场及澳纽等各大经济力量,分别举行双边协商,争取工业国家的合作与援助。

 

东协的成员国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及印尼。这5国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南边缘和岛屿地带,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通道,在国际航线尤其是石油运输路线上,占有关键性位置。

 

东协5国拥有丰富的农林矿产。其中树胶、锡、棕油等产量均占世界第一;此外,还出产石油、铜、铁、氤银等矿产。除了天然资源异常丰富外,这区域的人力资源也很丰富,约有2亿5千万人口,至于人口增长率年则约2.5%;在区域政治稳定、经济表现良好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能的亚洲市场。

 

贸易特征影响发展

 

1979年的第2次石油危机过后,东协5国在1980年的经济成长率平均为7.8%,而在1981年则为6.9%,比同一时期的其他区域为高。这较高的成长率,使5国的1981年度国民所得(GNP)总额高达1500亿美元之铠,比1970年增加了220%,这几乎接近大洋洲的1600亿美元的水准了。

 

作为东协各国走向工业化最大支柱的输出贸易,也已作迅速成长。东协5国在1970年代的输出成长率平均是24.6%,1981年则增至31%。此外,在1976年,区内各国之间贸易额只有7亿零500万美元,而在1980年则增至197亿9800万美元,其成长幅度相当惊人,而这种增势预料仍将继续。

 

东协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只是因为此共同组织及经济合作的功能,而且也是因为各国都重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并以此合作来刺激各成员国的相互竞争,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相乘效果。但回顾东协早期的贸易背景与贸易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其贸易结构的独特之处。

 

1960年代前半期,东协贸易总额年成长率仅3%,低于世界贸易平均总额8%的水准。在后半期东协贸易总额年成长率则增至8%,但仍低于世界11%的平均水准。进入1970年代,在1971年至1974年间,东协贸易平均年成长率达32%,高于工业国家26%的平均水准。在这段期间,贸易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初级商品输出价格高涨所致。在1975年,当国际经济衰退时,东协的出口呈现负成长,其年成长率为负的6.7%,而进口成长率也只是2.2%,以致贸易呈现萎缩。

 

当国际经济于19761977年缓慢复苏时,贸易又趋向稳定成长;此时出口成长较进口成长迅速。1978年,因受国际因素的影响,东协的出口成长率从1977年的22.6%降至16.4%,而进口成长率却由15.9%提高到19.6%。以致新加坡、菲律宾及泰国的贸易逆差扩大。

 

直到1979年,伊朗政治动乱引起了石油危机,造成进口成本与物价都上涨,进口成长迅于出口成长,各国的贸易收支都趋恶化。新加坡逆差34.4亿美元,菲律宾20.7亿美元,而泰国则达18.5亿美元;惟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出口收入却因油价高涨而大幅度増加。马来西亚当年的出超由1978年的15亿美元增至30亿,印尼则由1978年的50亿美元增至83亿。由此可以看出,东协5国的贸易成长除了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外,也与各国本身的贸易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概括言之,东协5国的贸易结构具有下列特征:

 

(1)  殖民地经济色彩浓厚一一5国中除泰国外,曾分属英、荷、美3国殖民地。独立前,殖民政府对殖民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一殖民地专营某种出口货,如马来西亚当初专门输出锡与树胶,换取英国的工业产品,以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独立后,殖民国仍然难以摆脱传统的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现象维持到近几年,才见好转。

 

(2)  贸易出口集中在初级商品,进口则集中在资财及中间原料一一由于5国的经济发展是典型的出口导向成长,因此,对外贸易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除新加坡外,各国的出口都集中在初级商品,即未曾经

 

过加工而价值较低的原产品上。虽然这些国家在过去10余年间曾经致力于出口多样化,但至今仍是农、林、矿产的主要供应国。在进口方面,东协是以资财及中间原料为主。虽然近年来其主要的食品与消费财的进口渐减,并由国内的自制品取代,但在钢铁、合纤的中间原料及农业用具、化学肥料及机器等方面的资财进口渐增,显示东协国家朝向工业发展中的产业需求。

 

(3)贸易对象过份依赖日本、欧洲及美国——除了受到历史的牵连外,贸易形态过度集中于初级商品的出口,也导致贸易条件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上述的贸易特征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极大,因此,东协各成员国在近年来进行一种区内的分工计划,通过此项计划,可以促进区内的贸易,并减少对工业国的依赖。区内分工构想的产生,是由于东协在早期成立后的发展速度缓慢所致。

 

区内分工促进繁荣

 

早期区内贸易发展速度缓慢是基于下列3个原因:

 

(1)各国工业化仍以轻工业为主,是小规模进口替代工业,而且所供出口的产品都是类似的农、林、矿产品,彼此处于竞争立场,自然不会产生动力促进各国间的贸易。

(2)  较落后的东协国家对新加坡的经济支配怀有戒心,故对区域经济整合采取消极态度,缺乏推动力量。

(3)  交通的联络网不便且无秩序,致使成本因运费昂贵而增加,故阻碍了相互间的贸易交往。

 

上述因素使东协很难以共同市场的形式出现。所谓共同市场。是指区域合作组织内的各成员国,彼此之间取消所有关税,使货物、劳工及资金自由流通;且统一对外关税,使区外进口货品不至于因为入关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各成员国可以充分发挥产业分工及规模经济等优点,并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但是要获得这些利益,一般上必须符合一些条件,如各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基本上必须相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相当接近,及经济发展阶段与所得水准无甚差异等。东协缺少这方面的条件,因为新加坡在工业发展上遥遥领先,若一旦采取自由化贸易政策,则将会使新加坡的产品大量涌入其余4国的市场,因此,新加坡不通过对内采取普遍性关税减免,但各国仍得保留其对外关税的自由贸易区概念。

 

东协各国深恐本国制造业无法与新加坡竞争,所以主张采取选择性与逐步扩大减税范围方式,以便考虑个别减税项目所带来的影响。这一构想在1976年高层会议中具体化为特惠贸易办法“(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并于1977年付诸实施。这个办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区内各国间的贸易。事实上,它仅减低一些关税,故其效果还是有限,主要问题是各国之间根本缺乏可资交换的货物。

 

为了克服这结构上的限制,东协遂产生一种区内分工的构想,这个构想配合各国所具备的生产条件,分别发展和生产某种产品,而其他国家也同意进口这种产品,俾使生产能够达致经济规模,以期降低成本,替代区外来源,这对于提升本地区内的就业机会与经济繁荣都有直接的利益。这个构想也于较后落实为工业互补计划”(Industrial Complementation Scheme)5国经济部长在19763月的会议中决定,根据各国经济发展需要及天然资源条件来分配投资计划项目:马来西亚和印尼一尿素肥料,新加坡——柴油引擎,泰国——苏打灰,菲律宾一一纸浆及新闻纸厂。

 

此外,在东协体制下,各国民间企业也透过各自工商总会组织了亚细安工商联合会,其下又组成13个工业联系组织和3个农业联系组织。这种以产业为基础的区域组织,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发挥规模经济,并藉此促进贸易,互享利益。东协民企也另外设立了亚细安金融公司,除了提供区域性的前锋投资计划外,也办理承兑业务,以促进5国间的贸易。

 

互惠互助向前迈进

 

综观东协5国的经济,可以看出其经济制度相当开放,及其对外贸易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就过去发展的状况而言,东协5国具有工业化的先决条件,这是由于:

 

(1)各国资源丰富——整个区域拥有大量的天然资源。如果加强探勘及开发矿源,将会使东协成为世界主要矿产区。

(2)潜在市场迅速成长——根据目前2.5%的人口成长率,预计到2000年时,目前的东协市场将会扩展4倍左右,且每年平均经济成长率也可能达到5%以上。

(3)各国政治社会稳定一一区内多年来的政治与社会稳定,以及各国纷纷提供优厚的鼓励投资条件,使外来投资大量涌入,在投资安全与较高报酬率获得保障的情况下,发展工业的前景无可限量。

 

这是东协组织的潜力所在,但在未来发展上,东协也可能面对一些困难。首先,是区内的政治稳定在中南半岛政治局势的威胁下,是否不受影响,是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是各国经济体系不相关联。鉴于各成员国的语言、宗教、习俗都不相同,且国家政策、资深禀赋也有差异,因此,如何取得协调以加强区内经济整合,和扩充市场分享规模经济的利益,也是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途径的另一障碍。

 

目前,石油价格及其他资源价格动荡不定,而在中南半岛的政治威胁下,区内的未来经济可能会受到不利的冲击,但是,若各国能在政治方面未雨绸缪,引进外来资金与技术,积极开发和更有效的利用日益稀少的能源及其他资源,那么,可以断言,东协5国在未来的亚洲经济舞台上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07/08-1983《文道月刊》第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