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与大马经济

   当代马华文存3经济卷 80年代

世界经济与大马经济

孙和声

 

(—)现况

 

1980年代初,是大马经济的低潮期。这期间,我国原产品出口数量与价格都普遍递减,尤以原产品价格的大幅度降低为巨。这种经济现象对我国的发展计划、就业水平、国计民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目前可见的现象是国际平衡表中经常帐、服务帐的赤字持续出现,已迫使政府放弃了扩张性的财务政策,公共消费与投资也随着锐减。在私人消费方面,1982年的人口成长率为2.6%,私人消费则仅增1.4%,差异为1.2%,这意味着私人消费降1.2%,1975年下降1%以来的首次。

 

这现象的主因,是由于我国高度开放的二元化经济所引致,这种形态的经济结构使我国过于依赖世界经济,此点可由表1反映出来。从表中可见我国的对外贸易依赖是超出常态的。这一类型的经济结构,无疑是容易感受到世界经济的景气或不景气。我国的贸易方向与原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是什么国家呢?是先进的工业国家如日本与美国等(见表二):

 

表一

国家

出口总值在国内生产毛额所占比率(%

大马

60

美国

10

日本

14

泰国

25

英国

28

印尼

31

韩国

37

资料来源:InstituteMasyarakat1983, Recession and the Malaysia Economy,32, Khor Kok Peng

 

表二:1979年大马主要出口对象

国别

出口额(百万)

百分比

西德

865

3.6

英国

937

3.9

荷兰

1321

5.5

苏联

577

2.4

新加坡

4156

17.3

日本

5616

23.5

澳洲

529

2.2

资料来源:国家银行季刊

 

从附表二中可看出我国原产品大部份是输往先进的工业国,新加坡仅是转出口而已。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泰国只约占大马出口总额的1.7%1.3%。显然的,我国经济情况的好坏是有决于先进工业国了。

 

当前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情况,基本上可说是形势不妙。自从1973年发生首次石油危机后,原油价格已由平均每桶近4美元突增至12美元。石油价格的突升猛涨对工业先进国的石油文化打击,是广泛与巨大的。相反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央计划经济国所受冲击较小,这是因为对石油的依赖度不大。当然,对缺乏资源的落后国而言,石油价格的冲击是无可忍受的,这进一步把这些国家推向债务陷阱。然,1975年后,先进工业国已较能适应这个油价调整的冲击,从1975年至1980年初,先进工业国的经济普遍上都能滋长。

 

1980年后,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使得先进工业国再次遭到难以抗拒的冲击。国民生产总额普遍降跌,在美国,利率高达20%;在西欧平均失业率高达10%,失业人数有3千万左右。这变迁可由附表三反映出来:

 

表三:世界经济弟条的主要指标

 

 

1975-1980

1979

1980

1981

1982

生产量的成长

世界

3.9

3.8

1.9

0.9

1.2

先进国

3.4

3.6

1.2

1.3

0.9

发展中国家

5.0

4.8

2.8

-0.8

1.6

出口量的成长

世界

6.0

7.4

2.3

-1.0

0.5

先进国

6.5

6.5

3.8

1.5

1.7

发展中国家

3.8

5.9

-5.4

-0.6

-5.1

资料来源:Aliran Quarterly Vol.3 No.1 5

 

上述图表显示,先进工业国的经济积效已普遍低落,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积效更为恶化。大马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岂能幸免这世界性不景气的波及?

 

检视我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在1978年,1979年与1980年时,我国贸易分别都有平均40亿、60亿及50亿的盈余。在19811982年时则出现了反向的1亿1千万与20亿5千万的逆差。至于服务业的赤字已从1975年的11亿7千万増至1983年的60亿7千万元,有关这方面的赤字涉及我国经济权外控的问题。(1982年服务业不敷为60亿9千余万元,这是大马经济的一个持久性问题了)。

 

再检视政府的开销费用,1983年联邦政府的开销为116亿7千万元,其中有4亿元为应急储备金。若以发展费用而言,这比1982年的128亿8100万元减少了9%。在发展开销中占拨款52%的经济领域获得60亿8700万元,这数目比1982年的67亿8700万元减少了10%。其他方面的拨款如农业与乡村发展也减少了11%。简单的说,公共消费与投资已递减。这对我国的发展计划,包括社会重组、股权重组、消除贫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努力都起着不小的阻力。扌尊节运动是必行,因为政府自第3与第4大马计划以来便大量的透支发展,这种竭泽而渔的扩张性手段,若无健全与充份的经济基础是无法持久的。以我国的外债言,在1965年,我国国内外负债总额仅得27亿元,到1982年却突增至401亿,平均年成长为17.3%。这借债成长率竟较国民生产总额的年平均成长率11.4%高出5.9%。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借债本是无可厚非的,问题产生在钱往哪儿去了?所举债务的生产力如何?这是关键问题,我国的金融状况可从下列图表窥看出来:

 

表四:1978-1983年联邦政府收益、支出与赤字表(单位)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收益

8841

10505

13926

15806

16434

17266

2.行政支出

8041

10040

13617

15686

16185

17079

3.发展费用

3699

4151

7331

11135

10434

9900

4.总开销

11740

14191

20948

27320

26619

26979

5.总赤字(1-4)

2899

3686

7022

11015

10185

9713

财政来源

净外债

541

679

310

2909

4000

 

净内债

1165

2507

2311

4091

5900

 

特别收益

 

 

 

510

600

 

资产调

1193

500

4401

3505

-214

 

资料来源:Aliran Quarterly Vol.3 No.l5

 

总而言之,世界经济对大马经济的影响甚巨;先进工业国成长率由1980年的约2%递减至19821983年的零点成长,因而造成需求递减现象,这直接的使到大国经济活动热不起来。因外销递减,国内购买能力也随着下降,政府所抽所得税和出口税也大降。这便间接的抑制了政府的支出能力,私人经济活动也同样的欲振乏力。因此,整个经济活动的积效便逐年降落。

 

在此,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两个相关的因子:

 

(1)世界经济不景究竟是一种简单的商业循环抑或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种结构性的必然

(2)世界经济的结构与性质变迁,会对我国基本生活方式如就业水平、国民所得、经济平等产生什么影响?

 

()凯因斯理论

“或迟或早、或好或坏,具有威胁性的是观念而非既得的权益。

J. M. Keynes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当代世界经济面对着经济停滞、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债务危机3大挑战。这现象产生的本因是多重的,石油涨价和美元过度流动只是一些外因而已。本质上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本身植根于先进工业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

 

自第2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理论界发生了一个基本的重大变迁。古典的追求静态均衡的经济理论已渐被凯因斯的赤字预算学说的扩张性财务政策取代。之前的经济假设认为自由贸易与市场是个平衡的和谐体,是具有内在的自我调整机能,而且个体的放任经济行为会和谐的促进整个经济世界的繁荣。这种迷思在30年代时被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而纷纷转向凯因斯的有效需求论。根据这个理论,市场经济发生萧条主要在于消费不足与生产过剩。一国的国民总生产额量是被3个因素决定,即:消费总额、国内外投资与政府花费。

 

国民总生产毛额=消费+投资+政府开销。因此,一国的经济成长便有决于一国人民的储蓄、消费、投资与政府的支出。市场如发生不景气或经济成长率低落问题,主要在于这些因素中有些缺乏活力。由是便获得了一个简单答案,若市场不振,企业家投资意愿低或出现普遍性失业的主因,是在于人民消费不足。换言之,是人民缺乏有效需求。于此,政府便应大量增加开销,如建立更多的基本设施,于是人民便有工作、有收入,可购买更多的消费者。这些活动会产生一种倍数作用,进一步刺激企业家的投资意愿,由此展开了一个良性循环,整个经济活动便蓬勃起来。

 

2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采用自由企业制度的国家都追随这个途径来促进经济成长。问题是,每个国家都似乎骑在经济老虎背上,必须不断的勇往直前,私人与政府都扩张信用一一包括使用未来钱,这种倾向持续一段长时期后,自然会产生债务问题。我国在第3与第4个大马计划下大量扩张信用,加速货币值供应率(在1980年时年货币供应为15%是超常的高)。因而,刺激了通货膨胀,而需求引伸又刺激成本推动的通膨,造成工资与物价竞升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成长与所得分配不均的扩大,也造成了富者累积过多而贫者消费追不上生产,经济体系本身便隐含有生产过剩的倾向现象(因为累积愈多要求投资和消费也随着提升)。由于这类型的经济发展与成长策略会带来了经济停滞与高水平的失业率,因此,各国便釆取措施图扩大出口与限制入口,以维持内部的累积、投资、就业、所得和消费在一定程度的理想状态中。然,若一国(如日本)釆用这种措施而他国不随着跟风,这种措施当然有益于采用国。问题是,若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的采取类似损人利己的扩大出口以及限制入口手段,最终便是大家都各自阻碍本身的经济发展。当前世界贸易就发生了这个现象,世界贸易量成长率已由1979年的6.5%降至1980年的2%1981年的1.7%。人人图谋损人利己的结果,是人人自损,得不偿失。

 

(三)就业形态与国民所得

 

“民富则安纟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

 

当代经济社会最热衷于追求的目的,基本上为经济成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公道和经济安全。其意义与功能无非在于稳定社会政治。易言之,政治权的经济目的无非是通过经济实利服务,以稳定社会的政治状态。这些目标基本上都是重叠与连系的。世界不景对我国的这些目标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首先我们应先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状况。

 

大体上言,我国依然是个原产品为主的国家。大部份人民还是靠原产品出口为活,这可由下列图表看出:

 

表五:1980年大马生产与就业

项目

净生产(10亿马币)

就业人数(百万)

农、林、渔业

6.0

2.0

矿、建筑、制造业

7.7

1.0

金融、商业、运输

6.8

0.9

政府部门与其他

4.4

0.9

其余

0.8

--

总国内生产毛额(市价)与总就业人数

25.7

4.8

资料来源:1979年财政部经济报告书

 

表六:出口与国民所得^

1973-1980年(单位:马币10亿元)

出口

1973

1980

树胶

2.5

4.1

棕油

0.5

2.5

木材、木板

1.5

2.4

0.9

2.1

原油

0.2

5.4

其他原产品

0.7

0.9

半制成品

6.3

17.4

制成品及其他

0.9

5.2

各种出口品

7.4

22.6

国民总生产毛额(按市价计算)

18.0

44.9

资料来源:1979年财政部经济报告书

 

从附表56中可看出,我国的就业形态和国民所得主要依赖原产品的出口。有关部门也是我国最易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部门。若我们进一步剖析我国商品出口的组合,我们发现,75%的出口货是石油、树胶、木材、油棕和锡米,制成品或半制成品仅给20%。若非近10年来政府搞经济多元化计划,1980年代的经济萧条对我国就业与所得会有很大的打击。这可从19731980年的出口商品组合与国民所得中得到证明。我国最大的出口组合,已由原油、制成品与半制成品取代了原先的树胶、油棕与锡等。因而在层面上就冲淡了我国对世界经济不景的感受与反应。虽然如此,我国所受打击依然是相当严重的。这可由下列数字看出,从1970年到1979年,天然胶在世界市场上的供应量由299万公吨升到3875千公吨,而1980年却遽减至372万公吨,1981年再降至357万公吨。人造胶产量据说减了一半。至于木材,本来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占13亿元,为树胶、石油、油棕与锡之后的第5大出口。然在1981年,锯木出口普遍减退了17%,其中对日本的输出量减少了3.67%最明显。在这些原产品中,只有油棕情况较好,这须致力于农业与经济多元化所达致的成果。下列是大马历年来的原产品价格表:

 

表七:大马原产品平均出口价格

树胶(1号)角/公斤

锡元/公斤

树桐元/米立方

锯木元/米立方

油棕元/公吨

1978

229.67

28.83

99.6

290.1

1178.28

1979

279.12

32.40

179.5

398.7

1309.47

1980

312.35

35.72

172.9

392.5

1149.00

1981

257.82

32.34

156.3

359.6

1100.00

资料来源:19828    23日的南洋商报,第12

 

由表中可看出在1979年后,我国原产品价格已普遍下降。这出口价格的下跌,是比出口量的滑落更为严重的。事实上,价格下降已促使大马必须更进一步提高各种原产品的产量以补不足。如原油生产已由1981年的每日158千桶提升至1982297千桶。表现在对外贸易上的是,1982年货物输出总值为300亿9700万元,输入总值为360亿5100万元,不敷共达25亿9200万元。全国储蓄总额在1982年则比去年减少了4.5%125亿4千万元,其中私人储蓄额则减少了6.8%,105亿2100万元。失业率则估计增加2.4%,6.2%(去年5.7%)。有趣的是,1981年的输入财货与劳务中(360多亿)其数额竟占了我国总花费(60多亿)的55%。这意味着国人每消费的1元马币中有55分是花在进口的财货与劳务上。在1982年,大马人每消费马币1元中,便有15分是由外债或国外资产抵销。

 

简言之,大马若不采取搏节运动或对进口财货与劳务加以限制,大马人就必须靠借债来维持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准。这当然不是长远的解决办法,因此,1983年后,政府被逼削减其开支,采取更进一步的节约运动,包括冻结一些服务人员的录用、发展计划的实行或缩小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缩小经济蛋糕的情况下:

 

(1)防止贫穷的增加;

(2)维持一定程度的就业水平;

(3)増进经济效率;

(4)加速建立以国内市场取向的工农业(如増加原产品的加工过程与国内运用的比重)

 

上述经济措施是必须的,否则便会为我国的社会与政治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点,在1974年的华玲农民示威事件最为显著。

 

胶价下跌会直接影响我国近50万个小园主家庭以及近10万的种植园口家庭,已有数字显示从1980年至1982年间的种植园口(包括油棕业),在两年内有15,549人失业。锡业方面则有10,276人失业。制造业方面,198112月至19828月间,就业人数已由324,029人减少到323,261人。在1982年到1983年,裁员新闻也时有所闻。在这经济困苦时期,若有好现象出现的话,那是通货膨胀率减少,族际间的经济论争也较少有所闻了。

 

()成就与缺失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家,安无倾。

 

孔子

 

从独立迄今,在这20多年的历程中,我国经济变迁取得了什么成就?付出了什么代价,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从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而言,在独立之前,我国有近80%90%的劳动人口是生活在基本农业部门与种植业部门。他们每月平均入息仅是马币100元左右。1970年则升至1142元,至于1980年,更提升至3752元。贫苦家庭人数也由1970年的49.3%降至1980年的29.2%。以数值来看,贫穷家庭的每月平均入息由1970年的76元升至1980年的186元,这项水平来说,成就并不突出。同样的,在所得重分配方面成就非但不惊人甚至有恶化的倾向。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缺点。

 

根据1980年人口统计的结果,我国的经济成就为:

 

(a)几乎所有介于1020岁的孩童都认识一些字。

(b)1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72%具有阅读能力。在1970年则为58%

(c)18%的家庭拥有汽车,30%有机车,25%有冰箱与50%有电视机。

(d)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已由70年代的52%降至80年的41%。与此同时,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已由1970年的8%升至1980年的13%。建筑业的劳动力则为5%。这显示了我国经济结构。

 

这些成就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较,并不显得特别突出。就其缺失而言,也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失业率高(失业率若在3%以下方算低)、所得分配不均、经济成长的基础不够健全,如过度的对外依赖、国内外债务高叠、经济权过高的受制于外、资源保存政策与措施并不完善、内部经济结构发展有所偏差等。这些缺失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理想,如提升国家经济的自主权、改善人民的生活素质、提高经济效率和持续充份的成长水平,对我国朝向更高层次发展与财富重分配的努力都起着不小的阻力。这些方面的缺失应是我国当前与未来所应努力的方向。一个和合、安定团结的社会是应达到“均无贫,和无寡与安无倾的理想状态的。

 

(10/1983《文道月刊》第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