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华族商战精神

 当代马华文存3经济卷 80年代

恢复华族商战精神

纪永辉

 

前言

 

苦闷、彷徨与焦虑,已成为时下人们对政治、经济局面的普遍感受。爆炸性的课题、恶斗对峙的局面,此起彼落,像波浪般翻滚险象环生,影响所及,今天一般的营商现况,已由主动转为被动,由积极变成消极,由扩充退到收缩,由参与沦为观望。普通商业活动皆以能维持现状而自足,一时之间,彷佛世界末日之到来,丧失了我们固有的商战精神,这是华裔最低潮的时刻!

 

华人的这种苦闷的心境并不是怨天忧人,而是身受其害,有感而发,大家在面对最艰难的时刻,不禁要问:

 

“这次的经济严冬,毕竟是不是才开始?它会持续多久?还是已经到了结束的阶段?

 

中央银行给我们的答案是:严冬已快过去。

 

但是,很多人都说:在严冬过得太久,我们已经麻木不仁。另一些人,已在严冬期间染上恶疾,久咳成痔,如今正等待着甘露,期望着奇迹的出现!

 

这也是华商的一般心理写照!

 

今天,我们的经济、国家的财政,已失去了往昔的魅力;我们的原产品卖不到钱,日圆增值使国内生意一蹶不振,银根紧缩,使商人无法翻身,股市的颓退,政治的风波,使投资家望而却步,合作社的危机断送了今后汇集华资从事企业活动的前途;还有因为经济溃退下暴露的丑事丑闻,不但导致外来投资者裏足不前,甚至国内资金也有外流的迹象。

 

进一步看看经济数字,也使我们深深感觉到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日益沉重,如:

 

(a)1986年的预估经济成长仅有0.5%,1960年代及1970年代的8%9%的高水平,已有天渊之别。

(b)原产品的收益,几乎减半,致使1986年国家债务总额高达700亿元的惊人水平,其中国内举债达451亿元。

(c)开国以来,政府首次面对经常开支赤字的局面,1986年达13亿4千万元,1987年増达27亿1800万元,这是由于中央政府税收锐减,致使政府被迫削减25%的发展开支。

(d)无形贸易赤字(Invisible Trade Deficit)1986年及1987年仍将保持在100亿元的高水平。

(e)政府在80年代初为了维持经济高度成长而采取的经济循环规律的金融政策(Anti-cyclical Fiscal Policy)导致今日预算赤字大幅度增高。

(f)  经济不景的连锁性影响,也带来了恶劣的失业浪潮,包括政府及私人界。

(g)  工商业普遍面对银根紧缩、借贷无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存款增加率缓慢,贷款率增加所致。

(h)  商业银行流动资金比率减低,导致中央银行被迫注入资金,以维持资金流动的稳定局面。

(i)对外输出已不能成为促进经济成长的主力,因此有必要发展国内经济。

 

这一系列不利的经济因素,加上这些年来国内情绪化的政治色彩,鼓噪不休的极端言论,已使投资信心受到重挫,企业界所忧心忡忡的是,一旦国家的自由企业制度及精神受到破坏,那无疑将拖慢了恢复信心的步伐,这是我们必须戒备及防范的。

 

解困之道

 

在面对这种凶险恶劣的环境下,华商怎样去谋求解救,脱身之道?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去应付时艰?如何以有效的方式,集合华裔自己的力量,在商场上互相协作,共存共荣?

 

解困之道,是没有捷径的。在许多方面,需要付出很大的牺牲和代价,甚至包括改变我们的态度,调整我们的投资方略。

 

让我们看看邻国的新加坡,原本的处境跟我们没有两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一年多前,新加坡果敢地面对现实,采取了灵活的工资制度,实行各种提高生产力的措施,甚至在宣传教育上,诸如电台、电视台节目中,广泛介绍及灌输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商业教育。今天,新加坡虽然无法完全摆脱不景气的纠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多少复苏的迹象,我们更可以体会到信心已经出现,甚至我们可以在交谈中了解到新加坡中小商人,还保有那份逆中求存的意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在困境中还能够谈到如何自救救人,互助互协,这是多么珍贵的商战精神!

 

马来西亚跟新加坡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基本上应付困境之道并没有两样。

 

总括两句话:那就是政策上改弦易辙,精神上恢复士气。

 

我们不能重犯把短期的钱放在长期投资的错误。

 

我们不能在中小工商业方面,产生恶性竞争的局面。我们要勇于开拓新的机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恢复商战精神,虚心学习及实行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办法,改进我们的产销方式,重振我们的士气。

 

走向农业、开拓贸易、进军新村工业

 

在扩展国内经济的大前提之下,政府已经监定以农业、制造业及旅游业为优先发展领域。

 

对于中小资产的华商,新村小型工业及农业是比较适合介入的领域。

 

过去,华人疏于农业,主要是因为:

 

*农业科技知识的匮乏,以致无法充份利用土地资源。

*农产品销售制度,没有照顾农耕者的实收利益。

*农业技术及知识的传授,出了问题。官方农业研究的成果,未能普及各族农民,造成研究努力白费心机。

*土地政策,未能做到耕者有其地的目标。土地不开放,农业发展就如纸上谈兵。

*华族的农业发展,未能合理化享取国家农业政策的实惠。华人个别的农业活动,一向处于自生自灭的孤立状况。

*华族在其他领域,如工商仍然可以求取生存与发展,因而把农业置于次要或辅助性的地位。

 

开荒备“荒”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蜕变,农业发展受到鼓励,华人在从事农业活动的前线工作方面,下列3方面是不可以忽视的:

 

首先,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华人农业地方面,更加注重土地的质与量,投入资金与工艺,高度利用土地的价值。

 

其次,在国家土地法典下,争取新的土地、分配或充份利用政府现有的发展计划,或争取土地的租契制度。

 

第三,接受先进的农耕技术与知识,并且唤醒人们对农业教育的重视。

 

通过贸易,扶持华人传统中小工业贸易和其他企业管理一样,成败的因素主要在于,所谓人定胜天

 

在商场上是指我们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考、伸缩性的应变策略去灵活运用达成营商的目的。

 

华人一向来最具创造性的生意头脑,今天我们在中小型工业的成就,就是归因于创造这两个字。

 

谈到“创造”与“革新”,我们不妨环顾四方,我国天然资源丰富、热带气候、土产繁多,由瓷、藤、木、瓦,到果类、食品、工程器材,甚至我们祖先驰名的刺绣、手工艺品,都是中小型或家庭工业可以着手的对象。

 

在大企业活动定型后的今天,环顾世界先进的英美国家,都在强调从小处着手,甚至还提出巧小玲珑”(Small is beautiful)的口号,足见创造性的小企业可以带来的实惠。

 

我国华人中小型工业,占有成本低、生产力强的优势,它在经济不景的冲击下,仍然支撑着华人经济,减缓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中小型工业产品,还要靠“贸易依存”。

 

我国的中小企业产品的外销,数量仍然微不足道,在国内市场方面却已日见蓬勃,这方面的发展潜能还是十分巨大的。

 

进军新村工业

 

如果我们谈到今后华人经济力量的维系,或者是当前华人工商界在不景气中的扶持力量,毫无疑问的那便是:华族的中小型工业。在这方面,我国400多个新村的中小工农业便是尚未全面开拓的领域。

 

最近,副首相嘉化宣布政府将大力鼓励华人新村设立小型工业,以增加新村的生产能力,一方面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协助加速国家经济的复苏。这的确是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

 

今天,华人新村的经济发展,应该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为出发点,遵循计划经济为主的原则。

 

在确定正确的发展方针之后,新村企业化的目标,应该以发展工业及农业为主,并且致力去达致其他如建筑业、运输业、服务行业等。工农大蓝图曾经采纳西海岸走廊的概念来发展我国的工业,或许新村发展可以配合这项概念加以实行。

 

华人新村现代化的目标,对华社具有重大的社会及经济复兴的意义,提高经济活动,增加新村人民就业机会,也可以协助铲除新村的贫穷及日益恶化的治安问题。

 

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很可能将是华人商业的依存。当然,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比如:

 

我们需要结合华人的中小型工业,组织起来,按照生产行业的性质,进行国内外的分销工作。

 

开拓传统以外的市场,以新的推销手法,出奇制胜。

 

掌握当地物产的产销资料、详情,作为开拓本地及邻近市场的根据。

 

励精图治、逆中求存

 

尽管我们正在经历着艰苦的时刻,但是历史上任何经济上困难的时期,都可以找到不少成功的例子。

 

华人生意,过去有它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有不少黑暗、艰辛的日子,在检讨得失时刻,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是重要的因素,芸芸大者如:

 

*政台的稳定,是投资信心的寒暑表,除非我们协助营造一个有利的政治局面,否则营商或投资信心,永远难以恢复。

*华族大企业,已逐步在失去控制和自主的情况下,退守到次要的领域。

*少数的华资大企业,曾经历过30年代的经济大风暴;因而在面对当前的挫折下,比较不易扭转乾坤,化险为夷。

*先进的日本,以至新兴的港、台、新的营商政策,是官民一体,互助互协,共渡时艰,因而在经济不景的冲击下,只要政策的实行,能够对症下药,则官民互相呼应,励精图治,逆中求存,很快便足以恢复元气、重振旗鼓。就如:新加坡的约束工资政策、提高生产力、加强效率,使经济回弹力,营造了有利的条件。

 

致力于一个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

 

过去一、两年来,政府在投资决策方面,虽然已进行了一些革新的行政,条例也逐步放宽与调整,包括放宽外资股权参与比例、减低个人所得税缴纳额、设立新投资基本以资助、特定投资、重新调整出口信贷计划(ECR)、放宽工业协调法令、放宽外来投资委员会(FIC)指南、推出整套的1986年投资奖励法令、公共服务

 

私营化、重新整顿吉隆坡商品交易所,减低商用电费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是刺激私人界复苏的办法之一。但是,在经济全面的溃退情况下,这些刺激性的措施,在短期内恐怕无法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政府过去对工商企业实行的限制性、惩罚性的措施,应该急不容缓以扶助及奖励制度取而代之。

 

政府的改弦是扭转颓势的不二法门,除非我们勇于找出弱点推出更自由、更伸缩性、更灵活的投资政策,使国内各行各业能够各尽其专、人尽其材,同时为艰难中有活力的企业,打开一切方便之门。这样,我们才有望突破重围,迈向光明的彼岸。

 

须知,经济不景的冲击,是没有种族藩篱,不分你我的;因此政府的任何经济对策,不能以种族为出发点;尤有进者,在此非常时期,减少政治纷争,净化种族情绪的论调,消除投资的疑虑,才是上上之策。

 

在面对失业浪潮汹涌,工厂倒闭的逆境之下,华裔不应把不满诉诸消极的破坏性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自我克制,勇于接受现实,尤其是在个人及家庭生活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渡过艰难的日子。

 

乡团组织的角色

 

商会及乡团组织,作为维护华人商业利益的前锋,可以在扶助华人中小企业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

 

*通过成立各州的资料中心,发布最新商业资料、辅导投资机会。

*主办中小型工商业、手工艺课程讲习班,或推动各种技术工艺学徒训练班,使华族失业或半失业青年可以通过这些训练计划,充实自己,作为未来谋生之用。

*指导华商,了解政府的各项商业、投资革新决策,并且点醒他们如何善于利用政府当前的工商奖励,如申请世行小型工业贷款、新投资基金等,使华裔在困苦中,取得喘息的机会。

*通过广招会员运动,改善商会及乡团的财政状况,以推展各项训练指导计划。同时加强与政府各有关机构的联系,使政府的工商业及投资新猷,充份顾及华裔的切实利益。

*加强商会的地位,使它在反映华商的心声方面,受到政府当局的重视;同时在代表华商与外国的商业联系方面,具有权威性的地位。

 

总结

 

时事的蜕变,艰苦的挑战,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启示,加强了我们的适应能力,最重要的,莫如学习如何逆中求存,互助互协,克服时艰。

 

如果我们能够站稳脚步,谨慎地在不景气中认定适合本身能力的领域,稳健迈进,我深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曙光重现的一天!

 

15-12-1986《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