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的经济前途

 当代马华文存4经济卷• 90年代

大马华人的经济前途

郭仁德

 

导言

 

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1970年到1990年,最大的成就,是缓和了国内的贫穷问题。

 

新经济政策使马来人获得更多经商与高等教育机会,制造了大批马来中产阶级,华人经济虽然受到人为的束缚,在抑制下,仍然取得大幅度的进展,一个庞大的华人中产阶级已经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批马来人中产阶级与华人中产阶级的出现,经已缓和了民族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分歧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严重。

 

然而,种族不平衡论调,以及种族偏见与种族分歧事件的发生,加上回教神权治国运动的兴起,却已成为引发国内各民族尖锐矛盾的隐患,潜在的种族分裂危机,还是无法根除。

 

明显地,马来人虽然在新经济政策中受惠最大,华人毕竟也是得益者。除了一部份华人消极悲观,甚至采取杯葛方式之外,大多数华人则积极参与,以适应新的环境,并设法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争取与马来人经济上合作,或从事联合投资,或分工处理商务,或从政策的“漏洞”中取得惠益。在这方面,马华公会与华团在70年代末,不约而同掀起民族经济自强自救运动,也取得激励的作用。华人已认清这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不论国家政治形势如何改变,不管喜欢与否,都得接受马来人为国家主干的事实,华人必须与马来人相处与合作,消极反对与对抗,是有害无益的。

 

在“马来人优先政策”的“金箍圈”下,许多华人还能应用接受新挑战的智慧,还可大展拳脚,虽然上有政策,多数华人下有对策,能够有办法直接或间接从新经济政策中得益。

 

1969年以前的经济政策

 

我国从1957年独立后,到1969年这段时期,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在种族方面,基本上是:

 

(1)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

如划分马来人保留地、为马来人保留特殊行业的执照、提供低息贷款予马来人企业、成立玛拉机构、联邦土地发展局、联邦农业销售局、土著银行等,协助马来人经济发展。

 

(2)华人经济自由发展,没有受到许多限制。

在那时期,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针,重点是提供更多基本设施,为私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鼓励私人企业在工商业中自由发展。凡是适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都可获得新兴工业地位,政府公布的新兴工业种类将近200种。当时,我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华人资本,许多华商由此转向工业发展,华人经济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国家经济成长平均,每年保持7%左右。

 

政府虽然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却没有在行政上采取强制的手段,只是着重为马来人经济提供许多便利,因而对华人经济的发展,没有产生阻碍作用。

 

不过,当时政府的“马来人优先政策”,并没有使马来人的贫穷,得到大幅度改善。马来农村还是继续落后,没有产生根本的变化。

 

1970年后经济政策的改变

 

1969五一三事件发生后,政府内最大成员党巫统领导层的更换,激进派崛起后,倾向于保护马来人利益。当时马来人最大反对党回教党鼓吹为马来人保留商业股权,以提高马来人经济地位,一些马来学者指责自由企业的经济制度,使到马来人难以与华人竞争,无法在这种自由竞争制度下受惠。他们也强调:五一三事件发生的根源,是因为华巫两族经济地位的不平衡,而产生不满的总爆发,华人凭藉独立取得更多经济拥有权,马来人经济却陷入困境。

 

当时,改变经济政策,已成为马来社会的一种思潮,巫统领导层乘机利用这股庞大的力量,进行改变原有的经济政策。随着1969五一三事件之后,国会停止召开,由军政统治国家年余,这时期,马来人政治势力急速膨胀,新任首相敦拉萨提出以巫统治国的原则,在这种政治局势下,华人愿望已被视为不重要,华人须从属于国家利益,而实际上,国家利益却以马来人利益为主。1970年,政府宣布实施为期20年的新经济政策,旨在:

 

(1)不分种族、消除贫穷。

(2)重组社会,消除以经济地位来识别种族地位的现象,而达致全民团结。新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到1990年,国家经济财富的分配为:土著占30%、非土著40%、外资30%

 

按照这种经济股权分配情况,马来人要在20年内达到30%目标,并不容易。马来人经济股权在1970年只占1.5%,要在1990年达到30%,需要每年增长25%,远远超出私人企业8%10%的増长率。要达到这目标,必须凭藉政府强大政治力量的扶助。

 

强制手段干预的失误

 

新经济政策的目标,鲜明正确,它的执行,虽是以“不分种族消除贫穷为第一目标,但,实际上,政府官员最重视的却是第二目标的重组社会分配经济财富。对华人影响最大的,就是重组社会

 

1970年,马来人经济股权只占1.5%,华人占22.8%,印度人占0.9%,外国人却占62%之上。如要重组社会与分配经济财富,达致1990年的“30-40-30”目标,马来人、华人与印度人都应受到扶助,并将外国人的经济股权抑制至30%

 

可是,政府的扶助马来人经济措施,从华人角度来看,却是抑制华人经济发展。一些马来政治领袖主张华人应放慢脚步,等待土著跟上来。政府的干预,违反经济正常规律的行政强制手段,强调马来人利益至上的种族色彩,以及抑制华人经商、设厂、开矿、伐木、农耕、就业、接受高等教育等种族性的措施,华人认为利益已受到侵犯,加上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限制,使华人社会产生挫折感,认为受到歧视。

 

70年代至80年代初,不少学有所长的华族专业人士,对新经济政策不满,对前途失去信心,千方百计设法移民外国。大部份华人选民在大选中偏爱反对党,也许正是对抑制华人经济发展的无声抗议,华人民族资本在国内的投资也减少了。

 

华人经常因官员的行政偏差,在心理上产生沉重负担,在感情上受到伤害。这些官员的执行的偏差。有很多都是芝麻小事,但偏激言论却屡屡出现,整个族群社会被闹得晕头转向,这主要是马来至上的种族狭隘观念在作祟。

 

政府从70年代开始进行新经济政策后,国家经济取得高速增长,每年增长率高达8%左右,没有因为华人经济受到抑制而减低,没有因为华人资本的减少投资而衰退。

 

国家经济能够取得高速増长,主要原因是当时出现有利的世界经济环境。马来西亚的经济是高度依赖出口贸易,树胶、锡、棕油、和木材等价格的上涨、以及石油在1974年至1982年期间的涨价,对当时马来西亚的经济高速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衰退,我国经济也受到影响而恶化,出口产品全面跌价,收入大大减少。在世界经济不利环境下,导致国家经济在85年至86年间严重衰退,甚至在85年出现负数增长。新经济政策执行的一些人为弊端与失误,在国家出现从未曾有过的严重衰退、外债危机、以及财政高度紧缩的灾难情况下,无可避免地澈底暴露出来。

 

新经济政策的调整

 

经过自独立以来从未曾出现过的经济衰退灾难的教训后,政府不得不重新检讨和调整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方式。

 

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不得不自我调整,决定更重视经济成长,股权财富分配的重视稍退。

 

1986年起,政府推行投资促进法,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也重视民族资本的投资,政府特别注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各族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便利,并修改工业协调法令,以促进国内民族资本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华人经济的发展已较少受到抑制,特别是中小企业,所受到的限制大幅度减少。

 

新经济政策的调整,很快取得一定的效果,使国家经济迅速出现增长的局面,从1988年开始,恢复出现每年7%左右的增长率。

 

1989年至1990年间、政府成立国家经济协商理事会,成员包括各民族的150名理事,定期召开会议,协商制定1990年后的经济政策,经过两年研讨,建议推行国家发展政策,以经济成长为中心。

 

先进国目标有利华人经济

 

19912月,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提出他的宏伟构想,要在2020年实现马来西亚成为先进国的目标。

 

这是震撼性的建议,也是以巫统为主干的国阵政府治国政策的转披点。

 

他强调经济成长和现代科技、提高生产力、竞争力,对达致先进国目标的意义,不再如过去局限在国家财富根据种族分配的框框。

 

先进国宏愿构想的提出,可以肯定,有助于减少种族性的消极争论,符合当前国际局势的发展,符合国内各族人民的愿望,有助于营造更良好的投资气氛,当然有利于华人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要建立先进国,必须克服下列困扰国家社会的挑战,即:

 

第一、建立具有共同命运的大马团结国,创造具有共同命运的马来西亚民族

二、缔造自由、安定、自信、自豪的社会;

第三、建立成熟,以多元种族为基础的大马式民主社会;

第四、建立有强烈道德观与伦理观的社会;

第五、建立开明、容忍,全体人民自由举行本身风俗、文化及宗教信仰,并对国家有归宿感的社会;

第六、建立进步、具有革新精神和远见、对科技文明有贡献的社会;

第七、建立以家庭制度为基础、充满爱心和具备爱心文化的社会;

第八、实现一个经济公平的社会;及

第九、实现繁荣、在经济上有竞争力、活力和弹性的社会。

 

首相的先进国构想,与马华公会公布的“大马团结蓝图”,要努力达致4大目标,不谋而合,马华的4大目标是:

 

(1)  消除种族间,尤其是土著与非土著之间的歧异,确保各族人民自由奉行其风俗、文化与信仰,缔造一个真正的马来西亚民族社会;

(2)  实现一个公平与民主的社会,确保各族人民在国家、社会、教育、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领域里都能获得公平的参与机会,没有任何一个族群会有排斥在国家主流之外的感觉;

(3)  创造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援助各族群的贫弱人士,减轻他们的贫穷压力;及

(4)  努力奋斗,使国家迈向一个更完善的境界;确保一个朝向科技发展、繁荣、进步的大马社会,充满活力,并具有高度竞争力。

 

只要细心分析、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华公会的“大马团结蓝图”4大目标,其实已分别被接受和纳入首相的9项挑战所要建立的社会目标中。

 

结语

 

新经济政策的进行,从1970年到1985年期间,政府的行政强制干预经济手段,强调重组社会与分配经济股权,以及许多限制,虽然有一部份华人消极悲观,但也有许多华人积极参与经济发展,马华公会与华团发起民族经济自强自救运动,取得了共鸣,在人为的束缚下,仍然还能在经济领域展开拳脚。

 

1985年,国家经济面对严重危机,从1986年起,政府不得不调整新经济政策,到1990年,新经济政策结束,这5年期间,华人经济受限制与干预较少,取得飞跃发展。

 

在这期间,政府内阁改组,把文化艺术部门与旅游部门结合在一起,此后,文化问题减少了争论,受干预的程度降低、华族文化的活动比过去蓬勃,各族文化自由发展的气氛较浓厚。

 

1991年开始,在首相建立大马先进国构想推动下,经济建设成为我国未来30年的主题,种族经济分配的调调稍沉,大大有利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也配合了国际大气候。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东欧、东合,以及美洲等地区,都以经济建设为国家发展中心主题。

 

马来西亚政府很重视工业与重工业领域的发展,分别成立钢铁厂、大型石化综合厂、新炼油厂、汽车工厂等。1987年后更采取经济调整措施,设法吸引外资与国内游资,刺激新兴工业的兴起,推动国营企业私营化,检讨或关闭亏损的法定机构,鼓励工业制成品,特别是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制成品出口。

 

目前,政府采取同时抓工业又抓农业的策略,发挥农业产品加工的优势,棕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木材与木制品的出口,已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我国也利用树胶王国的优越地位,鼓励生产树胶制成品。

 

工业与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已使这领域的就业人数,超过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35%。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已超过农业产值比重。

 

政府也设法引进高科技,除加强微电子工业外,也加强对电脑业,以及遥控,海洋,应用气象学的设计与制造研究。

 

目前我国经济的条件,不利的因素仍然存在,专业人才与技术人员的缺乏,以及马来人优先政策与潜存着的种族矛盾,将不利于投资气氛。

 

虽然如此,国家经济的成长,仍然还是要依靠长期的政治稳定。长治久安是任何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也不例外。要国家长治久安,各不同政治势力集团与不同民族社群,须充份发挥民主协商精神,以确保种族对抗性的局面不再出现。有人担忧我国华族人口比例的降低,会影响日后华族前途,这可能是过虑。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高科技发展与资讯社会的世界,需要更多掌握新科技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这方面,华人重视培训子女成为专才的努力,从未松懈过。

 

步入9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命运与马来人经济命运,已成唇齿关系,无法分开。

 

如果目前的经济开放政策继续维持,政治继续稳定,可以肯定,在朝向先进国目标的迈进声中,华人将力争上游,与马来人肩并肩,一起走在光明的大道。

 

人为的抑制,政治的干预,不利的因素虽然继续存在,不易消除,华人是能够面对、适应与克服的。

 

12-16/12/1991《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