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团控股公司的崛起及其民族使命

 当代马华文存3经济卷 80年代

华团控股公司的崛起及其民族使命

蔡维衍

 

1957年独立以来我国奉行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9571969年期间,华商享受极大自由发展的机会。一些华商相当满足于现状,华社中下层的社会运动没有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也和广大的华社脱了节。说得不客气,当时的一些华商只顾自己赚钱,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命运和整个华人社会的兴亡休戚相关。

 

但是在1971年我国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政府特别强调重组社会与均分财富。由于华商们享有的有限公司股权(22.8%)比起只有1.5%的土著情况是稍为好一些,因此政府的重组社会政策便以扶助土著为主,通过设立更多公共机构和私人界竞争。最初这些公共企业扮演中间人角色(如农业销售局、渔业发展局和稻米局等),使许多华族的商人首当其冲地失去了经营之机会,不过这对一些大商家的影响还小,因此反对的声音也不大。

 

然而,“新经济政策”给政府有更多法律上的根据,很快地政府协助土著成立了如国民投资公司(PNB)、国家股票信托局(ASN)和哈芝基金局等资金庞大的机构,通过政治力量向大企业进军。

 

在重组社会的名目中,土著通过讨价还价方式以低过市面价格收购股权,他们还有许多选择余地,常常只挑选底子好、利润高的公司,而今他们控制了银行金融业(75%)、矿业(50%)、石油业(100%)、现代农业(50%)和大部份的交通运输业。这些事实经由一些华校出身的律师、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学者提出后,方才使华商们起了巨大的恐惧心理,由恐惧而觉悟。这些华商领袖开始觉得必须筹集资本,加强人力和财力以便和土著争一日之长,希望在经济上自强自救,因此向大企业进军成了华人经济活动方针。

 

过去华商无法与中下层华人社会运动共鸣,他们生活优裕,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即使有些微的法令条文之限制,他们依然可以在与统治阶级交往中获得利便,财源依旧滚滚而来;因此一些人还是相信华人主经济,马来人主政权,马来西亚稳定可期的言论。

 

但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各种工商法令条文对华人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多大帮助,相反的,华商感到处处受到限制和阻碍。例如没有土著参与股份的公司没有办法取得政府投标合同,以前和外国商行有生意来往的华商,也由于这些外国商行多数已被土著公司收购而感到交易的机会微之又微。

 

华商经营的多以家庭式的小生意(如杂货商)为主,跨国公司以及土著大企业以大鱼吃小鱼的经营方式,使华商感到生存不易。1975年的工业协调法令对私人企业加以控制,影响了自由企业制度,限制了华商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官员的态度以及行政偏差,华商要向外国发展也无从取得来自政府方面之协助,华商似乎已达到自生自灭的处境,这也许就是拿督许平等局绅所说彷徨无助的时刻吧!

 

处在这种经济劣境中,一些华商感到必须开拓新的境界。由于经济无法脱离政治,最早大量汇集华人资金从事经济活动的也就是由代表华人的政党一一马华公会青年团创组的多元化合作社,最先将合作社概念介绍给华人社会。成为合作社社员不必有太多资金,这种汇集资金的办法最能普及广大的中下层阶级(目前该社社员多达24万多名)。此外合作社分行也提供社员储蓄服务,由于利率更高,马化合作社汇集资金又快又多,业务进展十分顺利。此外马化合作社按期分派红利(当时的100元入会基金现在已变成300多元了)加强社员的信心。因此当1997年马华公会发起创组马化控股公司时,华人——尤其是马华党员——非常热烈地给予大力支持,马化控股在民间鼓起了买股票热潮,也掀起了华人社团组织控股公司之序幕。

 

由于控股公司不必受合作社法令所限,资金运用自由,董事部有更大的权力,因此华团都以马化控股的组织方法成立了各乡团经济活动之组织。至198228日华团已组织了102个控股公司。根据最新的数字,华团控股公司大约有200多个。

 

既然这200家华团控股公司是在我国华族经济劣势下成立起来,它们应该是有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陈群川先生说过创组华团控股公司是华裔同胞对于民族经济处境深入检讨之后所作出的积极反应。华团创组控股公司体现了华裔同胞在经济上自动自发、自力更生和自强自救的意志和精神。处在经济和政治劣境中,华团控股公司的责任是非常艰巨的。

 

为了完成振兴民族经济的伟大使命,我们同意华团控股公司必须长期投资,不投机取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醒各位控股公司的负责人,即使我们可以同意一些人认为赚钱只应是华团控股公司的附属目标,不过牟利却是不可忽略的。锤灵控股有限公司明文以牟利为主,然后将盈利部份拨给锤灵国中和独中以备急用可说是件好事。

 

记得马化控股初成立时,宣称其4大目标如下:

 

1)筹集资金推动和激发本国投资气氛,促进私人投资制造更多就业机会,确保本国社会安宁;

2)集中人才和财力,积极参与本国的各项主要经济发展;

(3)参与在第三大马计划以及国家长远计划所制造的广泛投资机会;

(4)希望能为我国的商家,提供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技术服务。

 

4大目标除了有时间限制外,也许由于局势或其他客观因素所限,马化控股的成立完全谈不上华人经济使命,它的成立是为了克服大马人眼光中的大马经济问题。但是随着时局变更,1985年马化控股的目标已改为:

 

(1)提倡华族朝向大企业之概念;

(2)以现代化管理方法来经营生意;

(3)集中斗升小民微小资金搞大企业;

(4)通过群众的企业组织,确保华族在本国的经济地位。

 

这些目标仍旧有着领导华团控股公司进军现代化大企业的含意,这和商联控股公司的6大任务中领袖群伦的意愿相似。

 

商联控股在招股公开信阐明的6大任务如下:

 

(1)引导华商争取国家经济政策中的机会;

(2)协调华团的商业活动;

(3)协助中小型企业现代化;

(4)推动华商发展精密工艺;

(5)带动华商进军国际市场;

(6)安排及提供人力训练。

 

从马化控股和商联控股自动肩负的责任,我们可见许多华团控股公司的业绩和表现实在是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这两家资金最雄厚的控股公司之一举一动,最为全国华社瞩目,它们必须更加谨慎,提供华团控股遵循模式。

 

综观各华团控股公司的民族使命(撇开马化和商联控股的领导任务不谈)应该是为了使华族永远光荣生存。为了光荣生存,我们必须筹集资金,向大企业进军,开拓海外市场,以确保华族经济地位;为了光荣生存,我们不能成为经济少数民族,因此必须训练更多人才。

 

根据统计,我国四千多个华团产业可以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机构,控制90亿元以上的资产。如今的情况是个别社团分组控股公司,力量分散了,所以资金并不太雄厚。这些华资合作社和控股公司确实集合了斗升小市民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华社的财力,如果好好利用,许许多多中下层华人都可得利。我们认为只要大家互相协调,在行动上采取集体的活动,各华团控股公司之间必须有联系,齐向新领域进军,仍旧是可避免无谓浪费,且可使华人的经济基础全面化。因此这200多家控股公司应该矛头向外,巩固并扩大华族经济基础,加强华人的经济地位。

 

有了比较雄厚的资金,华团控股公司应该采取现代化的经营方法。纪永辉上议员曾经说过:华族经济会逐渐脱离主流,投资与管理分不开是症结所在。过去一些华资公司就是由于投资者必须是管理者而失败,我们认为华团控股公司必须聘用专人负责。目前一些华团控股公司的董事们都是一些业务繁忙的成功企业家,听说商联控股还希望每一州总商会至少有一位代表成为商联控股的董事,这虽然是一种分配控制权的方法,但我们不禁要询问一下:分散在13州的董事们是否能够常常出席董事会议,为商联控股公司作出贡献?

 

华团控股公司在聘用专人负责时还必须选用贤能而非只靠裙带风或人事关系。本来许多职位是普通人都可以胜任的,所以华人商家聘用自己人来担任并非坏事,但是华团控股公司既有民族使命,董事们就应该更加乗公行事,以免没有人事关系的下层阶级空有才干而不能伸展身手,一代一代消失在下层阶级里。新经济政策使许多农村的马来人提高了社会地位,华团控股公司应该让华人子弟也有社会地位直线上升的机会。

 

不论马化或商联控股都希望能为华人小商家提供现代化的商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协助中小型企业现代化。不过这种管理及技术服务都必须有足够的人材,在这方面,华社人材有待增加,因此妥善的人力训练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既然华团控股集合许多财力,则集中人材和训练人力的工作应该可以进行,马化合作社即将在万宜设立的人力训练中心应该是个良好的开始。有人常常慨叹华社人才难找,不过华社应该扪心自问,华人社团在人材训练(尤其是专业人材)方面作出些什么贡献。

 

大家想想,今日为华社服务的华族专业人士那一些是华社栽培出来的。过去华人社团派发大专奖贷学金,但许多受惠者一个中文字也不识,即使他们要为华社服务,也由于无法阅读中文书报,对我国华人的问题也就无法透澈了解。

 

一些华团控股公司负责人可能还有一些崇洋心理,聘用的职员可能是不识中文的。其实华团控股公司的民族使命便是要求他们的职员必须懂得中文,这些控股公司应该是训练华校生成为管理人材的场所,华校生和独中生应该在这些控股公司获得受训的机会。人力训练中心可以推动华商发展精密工艺和现代管理。

 

在上述有关民族使命,我们不提在有限公司的股权,这是由于真要达到新经济政策中的土著30%,非土著40%以及外国人30%股权分配额并不太难。许多华人的挂牌公司为了换股、收购或合并而滥发股票;一些华人挂牌公司为了重组,为了贷款方便或其他原因而把各自的产业重估,人为地加大了公司的缴足资本。过去6年内(1978-1983),4间华人挂牌公司已为华人加大了10亿元的股权,增长率为761%。同时期的马来公司只增加88%,而外国公司也只增加46%。由此可见股权分配已不太重要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创业、发展的问题,我们也面对守业危机。如果不好好计划一下,由华人创立的大企业很可能过不了三代的情况下,落在他族的手里(714日陈群川局绅在芙蓉华人经济研讨会的演词)。为使华团控股公司完成民族使命,我们提出下列几点建议,这几点建议也是本文总结:

 

(1)加强华人政治力量团结,沙巴华人使沙巴团结党得能执政,值得马来西亚华人深思。

(2)即使是家族式的企业也应该采用专业经理制度,因此华团控股公司必须使拥有权和管理权分开,一些无暇兼顾的董事们最好升任顾问,以便继续关心业务。

(3)华团控股公司仍须将牟利当作主要目标之一,有了盈利方能提高华人社会的经济地位。

(4)人力训练应该是大规模、雄厚资本的华团控股公司的主要工作重点;对华校生的栽培不应只着重理工科人材,今后应培养更多经济、商业管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之人材。

(5)华团控股公司必须提供就业机会给华校生(即使是只受华文小学教育的华校生),训练更多独中生成为企管人材。华团控股公司必须协助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

 

(24-10-1985《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