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1980年代萧条经验,迎1998年严峻挑战

   当代马华文存4经济卷• 90年代

吸取1980年代萧条经验,1998年严峻挑战

杨名万

 

过去一年,区域金融风暴和马币汇率大跌,已成为国民每日注目的焦点,人们都在担心,1998年或之后的日子,大马的经济情况将变成怎样的光景。

 

如果我们不要注意1997年下半年的马币遭投机客狙击而致引起金融风暴事件,则在过去一年,我国经济表现仍不俗。首2季的增长率仍然分别高达8.5%8.4%,3季在遭受狙击后,经济仍增长7.4%,全年经济看来仍能取得8%或接近8%水平。这是我国经济连续第10年取得高速率增长,为历来最辉煌的纪录。

 

不会出现泰印韩风暴

 

在目前阶段,大马经济经过整10年的高速率增长后,基础是坚固的,大马的金融系统也很健全,不会出现类似泰国、印尼与韩国的金融风暴。

 

然而,在马币汇率从1美元兑2.5零吉锐跌至目前的接近4零吉水平后,国内经济不可能会完全不受冲击。我们虽然可以说,强劲的总体经济应与金融市场的表现分开,但是,我国经济是开放的,出入口占国家经济的很大部份,马币汇率的波动将影响入口成本,对经济将造成冲击,更无可避免地打击国民生活。

 

通货膨胀是最直接的问题。入口物品及依靠入口原料或半制成品制成的产品,将因为马币汇率的急速滑落,而造成成本提高,价格也就水涨船高。国内有许多基本的需用品,尤其是食品已受到影响,政府已表明将在1998年双佳节过后允许一些统制品涨价。

 

根据政府的宣布,许多的统制品价格涨幅介于10%20%之间,由于这些产品占消费人价格指数的约三分之一比重,因此,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也将高升,很可能在5%以上,或甚至是两个位数,即10%以上。

 

进入第3次高通膨时代

 

如果我们的经济真的会面对如此高的通货膨胀率,则那是我国经济历史里,第3次面对高通膨率时代。第1次是在70年代。1973年与1974年,石油危机使大马经济分别冲至高达10.5%17.4%的历来最高通货膨胀率纪录。第2次则为80年代,从1980年至1982年,连续3年面对超过5%高通货膨胀率。

 

上述两次高通货膨胀率都没有即刻伤害当年经济,而是事过之后才带来伤害。1973年与1974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令1975年的经济成长放缓至仅0.8%或近乎没有增长。

 

19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率先是于1980年达6.7%,接着两年分别为9.7%5.7%。这段时期,经济增长率维持在6%以上水平连续3年,而后来于1985年出现经济萎缩,经济增长率1.1%,是历来最严重经济萧条。

 

不比80年代双重打击严重

 

1997年下半年的马币汇率大跌事件是我国第一次经历的,不过,其所带来的一些冲击却与1980年代的雷同,因为在该年代,我国也面对入口通货膨胀,所入口的产品价格大起,但是,当时比目前更严重的是出口物品的价格也大跌。我们目前并没有面对这种双重打击的局面,出口反而有不俗表现。这是我们应感到庆幸的一点,汇率低落至少还有积极效应:加强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我们回顾1980年代的经济问题,即可理解当前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像许多人所担心般的严重。1980年,我国的出口产品的价格仍有增长,但是,入口价格却比出口价格增加1倍。入口价格提升20%,出口价格则只提高10%。到1981年时,入口价格继续提高15%,出口价格开始下跌。1982年也是如此。最后,1982年的出口价格比1979年的低6%,但是入口价格却反而提高37%

 

这情况之所以发生,与我们当前面对的情况一样,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当时依赖先进国入口的原产品价格全部低落,制成品价格却上涨。1980年至1982年期间,树胶出口收益减41%、锡减低39%、棕油价格跌16%、原油价格在1982年也跌9%

 

1980年代的经济萧条给我们很大的教训:本身必须加强制造业,不要太过依赖原产品。后来,我们成功将整个经济结构扭转,成为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摆脱了原产品价格大幅滑落时,任由先进国宰割的命运。但是,没想到今日我们会成为金融市场动荡的牺牲品。先进国仍然牢牢控制世界经济,它们从货币市场着手,这是我们仍未破解的弱点。

 

投机基金引发旋风式风暴

 

先进国的货币市场投机基金,如对冲基金,目前持有总额达1800亿美元的资金,加上他们可取得33倍的金融机构融资资金,令他们可以在市场为所欲为,将本区域货币如泰铢、印尼盾、韩元与马币压低,形成旋风式的区域金融风暴。

 

在汇率疲弱情况下,我们没有面对出口价格遭削弱的困境。只是入口价格与1980年代一样地高涨,因为我们是以美元定价入口,转换为马币时,我们须付出更多钱才能买到入口原料、半制成品与制成品。这引起入口通货膨胀,不过,我们的出口价格仍然保持,外汇收入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不像1980年代这么严重。

 

其次是我们已经历过处理1980年代经济萧条的经验。当时,政府原本要采取逆循环式的经济扩张策略,以避过循环式萧条,这造成开销超过收入,尤其是在同时面对出口价格低落和入口价格高涨的打击下,收入不敷开销的数字年年高升,从1980年的不敷约5亿6000万零吉,到1981年的51亿7600万零吉,及到1982年时的高达85亿零吉,这令我国的来往账项赤字高筑。当时,政府也紧急宣布削减开销及延迟或取消一些大型发展计划。

 

目前,我们还没有面对像198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这么严重的问题,但是,政府已着手紧急处理汇率疲弱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来往账项赤字也相当高,政府最近几年都以减低这赤字为经济策略重点,最近更宣布将所有非策略性的庞大工程计划展延,避免太过沉重的开销负担令来往账项难以负荷。

 

过去6个月,在马币面对不停的卖压而至汇率大幅下跌时,政府已马不停蹄地运筹帷幄,推出一系列应对措施,而且还成立国家经济行动理事会应付这被喻为国难的经济问题。

 

信心问题会影响经济

 

这些措施原本应可带来一些积极效应,但是,这种长痛不如短痛措施的后果,加上泰、印、韩的惨痛局面,却引起国内许多市民的恐慌,引发信心问题,这是当前经济问题的写照。

 

泰国58家金融机构倒闭,其中56家完全停业,及印尼发生的16家银行倒闭,引起国内市民对国内金融界信心动摇,出现一些从本地金融机构提出存款,置存在外资银行的现象。这显示许多国民不了解国家经济与本地金融系统。

 

我国的金融系统结构严谨。首先,所有金融机构都是以本身存款或国内银行同业市场获取资金,才能提供贷款。这不同于泰国银行的纷纷向外国低息举债,提供贷款于国人的经营方式。本地金融机构在贷出款项时,不能太集中地贷给一个人或一家机构,因此,国内金融系统会比较健全。其次,在经过多年的高速率经济增长后,国家银行早已作好防范措施,逐年提高法定储备率,目前的13.5%,已令国家银行收集了总达600多亿零吉的法定储备金,这是外汇储备金以外的资金。因此,国家银行拥有足够的资金面对任何可能的金融机构问题。反而是国民的信心问题,对本地金融系统的干扰可能会对国家经济不利。

 

在一片风声鹤唳的情况下,国内工商界大都已亦步亦趋,很谨慎地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已作好一些准备,以面对可能在1998年到来的更严峻挑战。这些防范工作将可缓冲或甚至抵消汇率大跌风暴所造成的伤害。

 

从这种种情况看来,我们虽然不能忽视当前所面对的风暴,但是也不应对前景太过悲观,目前的情况比1980年代好得多。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如果能在1998年作好应对功夫,则接下来的23年,我们将有能力恢复过去的雄厚发展实力。

 

29-12-1997《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