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地理学思想史

(増订本)

美 普雷斯顿·詹姆斯

杰弗雷·马丁 著

李旭旦 译

商务印书馆

1989年·北京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1986年先后分四辑印行了名著二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釆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872

 

 

出版说明

 

《地理学思想史》一书在1982年据原书第一版译出初版,现在由译者李旭旦教授根据第二版原文重新校订,在第二篇《近代时期》和第三篇《现代地理学》两部分补译了作者增订的许多论述。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853

 

 

《地理学思想史》述评

李旭旦

 

美国地理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和杰弗雷·马丁著的《地理学思想史》一书在1972年就已问世,这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地理学发展和地理思想演变过程的著作。

 

詹姆斯教授生于1899年,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地质-地理系,获学士及硕士学位,其后又获克拉克大学哲学和文学博士以及东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博士。一生接受过许多特颁的奖金和荣誉,包括国家地理教育理事会颁发的著名写作奖金,泛美史地研究所颁发的泛美奖章,以及美国地理学会颁发的戴维,李文斯敦逝世百年纪念章等。他著有《拉丁美洲》一书,编写过好几种中小学地理课本,并在各种地理专业杂志上发表过一百二十五篇论文。1923-45年,他执教于密执安大学,1945-70年任教锡拉丘兹大学。现虽已退休,却仍保留锡拉丘兹大学地理系荣誉教授的职称。他现已过八十高龄,从事地理教学及研究已历时五十余年。

 

詹姆斯教授原著的主标题为All Possible Worlds,副标题为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但因考虑到此书是一本严整的学术性专著,译者没有采用《万千世界》作为书名,而是釆用了原书的副标题,定名为《地理学思想史》。

 

虽然如此,作者在序言中仍然自称:“这是一部着力于广度而不是深度的著作”。他解释说:“我们深深知道,在钻研事物的深度中更容易获得威望,但有些时候,也必然要有人把事物的整个潮流作一番展望一一即使仅仅为了能把深入研究的工作放在合适的地位也罢。我们试图指明一些重要的传统,它们早在古典时期初期就出现了,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以某种不同的形式再三重复出现……”。作者在序言中还对写作意图作了如下声明:我们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观点来看待地理学的全部历史思潮的我们又是从美国一国来看待全世界各国的。我们的观点不免有所偏颇。我们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比任何其他年代给予更多的注意。我们对美国地理思想比起任何其他国家给予更多的篇幅。但是,我们并没有忽视其他时代的学者,也没有完全忽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理思想的发展气从本书的取材与安排来看,作者在序言里的上述说明是符合其实际内容的。

 

詹姆斯把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作者将上述时期分三篇阐述。

 

第一篇古典时期共分五章,从地理思想的最初矇胧时期谈起,讲到古典地理学的发韧,中世纪的地理学,十五、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博学家的亚历山大·洪堡在1859年逝世时为止。对于地理学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古代民族,如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书中均一一给予介绍。文章阐述了古希腊学者荷马等人关于地球的早期概念和最初的描述与计算,指明了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还记述了希罗多德对地理学的贡献以及亚历山大大帝等人的旅行和地理观察。同时专节叙述了地理学之父力埃拉托色尼的一生,着重介绍了埃拉托色尼对数理地理方面的重大贡献(地球圆周长度的计算和最早的世界图的绘制)。此外还提到了罗马时代的托勒密在地理学方面的成就。

 

漫长的中世纪,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堵塞地理学界的视线,而唯独伊斯兰教却继承了古代的希腊文化,并对地理学作出了贡献。

 

作者在提到中国古代地理学时,讲到了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以及中国旅行家张骞、玄奘、长春、义净等人在印度、波斯和欧洲等地的地理考察和从事的经济、文化交往,还讲到了中国历代学者在地图学、气候学和地貌学方面的成就,从而指出了中国在这一时期地理知识的发展实际上超过了欧洲。作者在介绍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时,还提到了《禹贡》以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旅行家如裴秀、沈括、玄奘等人的著作。

 

地理大发现时代对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重点介绍了哥伦布、麦哲伦、狄亚士、库克等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以及墨卡托、卡西尼等人的制图成就。专门探讨了地理大发现中获得的空前大量的新资料,对欧洲地理思想的影响。作者还介绍了著名学者哥白尼等人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和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面的新概念。

 

洪堡和李特尔则被作者认为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们是由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的继往开来的人物。洪堡博学多才,足迹遍历西欧、北亚、南北美洲,他根据大量直接观察,用比较方法掲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著有《宇宙》五卷等著作。李特尔比洪堡小十岁,但与洪堡同年逝世。他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始祖,长期在柏林大学任教,著有《地学通论》十九卷。作者还详细叙述了两位德国学者的身世、工作成就与思想。

 

第二篇近代时期共列九章,是本书的主体,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近代时期也就是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以后,德国的新地理学就传播到法、英、俄、美等国。

 

第二篇一开始先综述了十九世纪后期的科学分工及其逻辑系统,然后讲到了自然科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情况,进而论述了当时的地理学和制图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作者介绍了洪堡与孝特尔的门生雷克吕和盖约特的工作,美国早期学者马什的人地关系观点和莫里的风向与海流方面的成就。在谈到美国建国初年向西部开拓的大勘测运动时,着重介绍了地质学者和测绘学者刘易斯、克拉克、海顿等人的工作成果。然后又讲到了当时世界各国组织的考察队和地理学会。

 

在第八章《德国的新地理学》里,作者介绍了德国大学教授佩舍尔、李希霍芬、拉策尔的地理思想,详细评述了德国地理学者对区域地理(赫特纳)、景观学(施吕特尔,帕萨尔格,柯本)的各种论说与方法及其在通论地理学上的应用。还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地理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批评了豪斯霍费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法国新地理学的引路人是保尔·维达尔·德·拉·白兰士,他创立了独特的国家学派。其承继人有德马东、白吕纳和德芒戎等。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一书进一步阐明了维达尔的人生地理思想。作者指出,法国学派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平衡发展,不象其他各国出现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明显分家;也没有发生过区域地理与通论地理之间的方向性分歧。最后,作者介绍了法国的《世界地理》巨著,和战后法国地理学者联系实际的务实作风。

 

在英国,由于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从探险考察开始的。英国新地理学的创始人为牛津大学的麦金德教授。作者评述了麦金德的大陆腹地说,也介绍了赫伯森的世界大自然区,接着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英国区域地理学者如弗勒、纽比金、福西特、罗士培等人的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划工作。在地理学的应用方面,作者着重介绍了斯坦普的英国土地利用图。最后还提到了战后计量地理学派的创立。

 

对于苏联地理学的介绍,作者是从罗蒙诺索夫讲起的,而以谢苗诺夫-天山斯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俄国地理学的奠基人,以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和阿努钦(D.N.)三位为开山大师。在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地理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地理研究结合经济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苏联的地理学界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方面,曾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重点之一在于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分合问题。主张二者结合的一方以巴朗斯基和萨乌式金为代表,他们坚持人地关系在地区上的统一性;另一方则以康斯坦丁诺夫等为代表,认为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甚至在实用上都不能合成一门学科”;并且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和地理学完全决裂,彻底抛弃地理观点”。全国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于1934516日发布的法令中,肯定了巴朗斯基的观点,规定经济地理的教学应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但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各自独立发展一直是苏联地理学的特点。到了六十年代,V.A.阿努钦又掀起了一场新的论战。阿努钦既抨击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也抨击了“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他认为地理方法在地区综合体的研究上表现得最完美,只有在区域研究中,自然特征、居民、历史和人口、经济才是平衡的。近年以来,苏联对计量地理和城市地理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视。

 

对于美国的地理学,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先后分两章叙述。詹姆斯把戴维斯推崇为美国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说他不仅创立了地貌发育的侵蚀轮回说,还发起成立美国地理学会等学术机构,并推动了中、小学地理教学的发展。接着作者评述了杰斐逊、鲍曼、亨丁顿、森普尔、布里格姆、约翰逊、史密斯等人的工作与观点。美国初期的地理学渊源于德国,也受到英法学派的影响。自然地理学最初是和地质学合一的,人文地理学则和社会学合一。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地理学的发初中心。从索尔兹伯里、巴罗斯、托尔直到阿特伍德、科尔比和古德等人,几乎所有的美国地理学者都和它发生过关系,或是在这里学习过,或是在这里教过书。芝加哥大学地理系以特有的课堂讨论和野外实习培养了许多人才而闻名于世。詹姆斯一一介绍了戴维斯以后在美国所出现的各种地理思潮,如人类生态论(巴罗斯),区域分异说(哈特向),连续居住的序列说(惠特尔西)和空间系统论等。最后,作者探荷了美国地理学所特有的范畴与方法,还用专节评述了哈特向的《地理学的性质》一书。

 

作者还把其他各国的地理学,分别归为德、法、英、苏四个流派。他把瑞典、挪威、芬兰、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归入德国流派。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加拿大法语区,被看作是受法国流派影响的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语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归入英国流派的影响范围。而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东德的地理学则属于苏联流派。对于中国的新地理学,作者仅简略地谈到了英美学派(丁文江、竺可桢)的影响。他对解放后的新中国的地理工作状况所知甚少。

 

第三篇现代时期共分为三章,介绍了二次大战以后的最近三十年来地理学的新动向。作者把这个时期称为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在讨论居住空间的一章中,詹姆斯阐明了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空间的范式,探索了区域一词的含义、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类型与级别,阐明了通论和区域地理.描述与解释的关系,论述了六+年代以来解释学派的论点和计量革命的意义,说明了因果关系.函数关系和概率理论在地理学上的应用,以及如何在普通系统论的哲学基础上,根据同型性概念,利用地理模式来研究人口地理、城市地理与经济、贾易等方面的问题。

 

第十七章专门介绍了现代地理学中所采用的新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在观察方法中列举了测量制图新技术.航空摄影制图和利用雷达与红外线的遥感技术所摄的地球卫星图像等;在新的分析方法中,讲到了数理统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程序,并列出了在地理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八项主要程序。

 

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创新与传统》。这是作者经过精心考虑,化费了较多心力写出来的具有总结性质的一章。它论述了地理学上新鲜事物与古老传统之间的继承关系。作者指出地理学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的两分法:描述与解释,自然与人文,专题与区域,演绎与归纳,科学与文学等方面的对立与合一,并提醒人们不要陷入语义学上的陷井。在革新方面,作者着重介绍了新地理学中的«系统力概念,指出普通系统论与空间系统概念作为现代地理学哲学思想基础的意义。詹姆斯在这里列举了现代地理学的几个尖端课题:如人口、经济研究中所用的重力模式,城市地理学上的中心地点论,人文地理学上的扩散论,为规划服务的区域科学、人口地理学、环境保护学与行为地理学等。

 

在评论地理学上数学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关系时,他力主不偏不倚。他说道:

 

在地理学方面,“这些学术界的摇摆可以从两种传统——数学传统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交互影响看得出来。把求规律为目的的数学的运用和以描述为目的的文字的运用等同起来,那是全然错误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数学提供了一种显然更为精确的叙事方法,文字形式的论著则可为概念的公式提供激发人心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探讨。……在七十年代之初,地理专业期刊在数学和文学传统两个方面都曾有过贡献,看来并没有丢掉那一方面。地理科学难道仅能接纳单一的范式吗?今天在七十年代和象在二十和三十年代一样,对此也是允许怀疑的。按其他领域里的科学工作者的经验来看,这种不偏弃任何一方的做法是一个优点,因为若是只用单独一组符号,就有可能陷入内在含义不明和缺乏比照的危险。而同时运用数学符号和文字符号则有助于防止这种思想上的模糊不清。”

 

在讲到地理科学发展的前途时,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

 

对我国今日地理学的现况来说,以上这些看法应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总的说来,《地理学思想史》是一部对任何地理专业工作者说来都是值得一读的书。但是,我们也应当指出此书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首先,本书对西方地理学的介绍仍然过于偏重,尤其是有关美国的篇幅偏多。对其他各国,尤其是对亚、非、拉美各国的记载,不免相形见细。詹姆斯身为研究拉丁美洲的地理专家,而对拉美所述甚少,就更使人不解了。此外,作者在哲学思想上受唯心主义的熏陶,因而把区域看作是一种理智概念,并以人类的心理形象来解释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作者对于解放后新中国地理学的评述是不全面的,有些问题很可商榷。

 

不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本书仍然不失为一部很可参考·的书。它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的一本新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初译本系根据1972年的原文第一版译出,于1982年发行,现在根据1981年的第二版原文补译重版。

 

书内附图承程秉金同志绘画,特此致谢。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一门称为地理的学科

 

第一篇 古典时期

第二章 古典地理学的发轫

第三章 中世纪的地理学

第四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

第五章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第六章 继往开来:亚历山大··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第二篇 近代时期

第七章 什么是新地理学

第八章 德国的新地理学

第九章 法国的新地理学

第十章 英国的新地理学

第十一章 苏联的新地理学

第十二章 世界其他各国的地理学

第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新地理学

第十四竟 美国的新地理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本世纪中叶

第十五章 应用地理学

 

第三篇 现代地理学

第十六章 居住空间的概念

第十七章 观察与分析的新方法

第十八章 创新与传统

 

附:人名表

 

 

序言

 

“我们可以把人的头脑比作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仅具有反映的能力,并能把它所反映的形象保存、记录下来,还能不太完善地加以解释。这不是一面能够照出确切形象的清晰闪亮的镜子,而是一面经常被遮蔽的、模糊的、有汚点的、有裂缝的破碎的镜子。形象的面貌,不论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总是由镜子本身的质地以及可能积聚在镜面上的汚点、灰尘和其他外加物质来决定的。”(注1

 

地理学史是学者们关于地球表面各种事物的安排所展开的连续形象的记述。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前,人们即使在他们住家附近短距离内进行考察时,就能区别出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之间的差异。有些人感到有必要去塑造视界以外的意象(mental images),并把这些形象转告别人。约翰·赖特把地球表面的这种差异叫做地方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的要义。

 

怎样才能足够清晰地形成一个地方差异的意象以便转告别人呢?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内哪些事物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世界景观的综合特征呢?首先,世界比人大得多,而在地表的曲面上,人的视界是隘狭地受到限制的。近代科学内许多研究领域企图去创立那些细小到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意象。但是当你要去创立任何一种太大的,大到不便于观察的一个世界的意象时,这就需要进行概括,选择某些特征,把它们织造到这个形象中去,并扬弃那些无关的特征。此外,除非把所进行观察的特征放在和一个已知的点的相对位置上,人类世界的相互渗透的形象是无法理出头绪来的。一个地理学者的卓越特点之一就是他经常注意到事物的相对位置。

 

在形成一种地方差异的意象时,人们却常常感到有进行解释的必要。学者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来使这些章象似乎变得言之成理或易于接受。而人们的解释又往往反过来决定着他们选取那些特征去进行观察。学者们发展了用以满足理解的必要的关于事态的顺序或变化过程的思想。他们还离开了变化过程去寻求并找到了数学的规律性,虽则变化过程已满足了解释地方差异的迫切要求。

 

一个世代的意象和解释很少能为后一代所满足。人们不断搜索新的更为完善的形象与合乎时代信仰的解释。这些不断变化的形象和使它们变得言之成理的理论体系便组成了地理思想史的内容。

 

一开头,就应当承认,必然会有某些内在的偏见。我们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观点来看待全部历史思潮的,我们又是从美国一国来看待全世界各国的。我们的观点不免有所偏颇。我们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比任何其他年代给予更多的注意,我们对美国的地理思想比起任何其他国家给予更多的篇幅。但是,我们并没有忽视其他时代的学者,也没有完全忽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理思想的发展。

 

我们划分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地理思想的最初矇胧时期,一直到1859年,长达千年以上。这是古典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对科学研究的各个不同领域还没有十分注意到进行分类。那时世界知识还不是那么广大,以致一个学者无不成为掌握全面的大师。因此,几乎每一个希腊哲学家(在历史书籍中常常被,称为历史学者的),也同样可以合理地称之为地理学者。即便在十八世纪,当科学领域的分类已经开始时,仍然有象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或罗蒙诺索夫(M. V. Lomonosov),或孟德斯鸠(Montesquieu)等人。他们通常并不以地理学者闻名,但在地理思想史中,他们却是重要的关键人物。最后一个能被称为万能学者的则是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当他在1859年逝世时,没有一个人能象他那样在世界学术界中达到如此杰出的地位。古典时期将在本书第二章到第六章内论述。

 

地理学的近代时期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这就是说,这时出现了凡受业学生成为地理学者的就能够依此为生的一门学科。创立一门专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有一个为专业成员们所接受的概念或形象体系,和一种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公认方法。换句话说,必须有一种专业行为的模式与范式(paradigm)(注2)。除非在大学里设立能提供在概念与方法上的高级训练的地理学系,这种范式就不能形成或传授给后代学者。又除非从这些地理学系里获得高级学位的学生能得到有酬报的职业,大学地理学系就不能有所发展。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时,一门专业学科才能开始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地理学。本书第七章就旨在探索新地理学新在哪里的问题。

 

新地理学是1874年在德国开创的。当时由具有教授头衔的学者们领导的地理学系在德国各大学里成立了。在此以前,学生们只能去听一些课,或是后来他们自己来讲课,但还没有能提供大学地理专业训练的一群有资历的学者。在1874年德国设置这种教席时,当时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地理学者去承担这样的职位,而那些被任命去担任这些新设置的教授席位的人,还不得不对什么是地理这样一个问题去寻求他们自己的答案。德国的这个创新很快地传播到其他国家,主要是法国、英国和俄国。它也通过各种途径,传送到了美国。在上述五国(德、法、英、俄、美)的毎一个国家里,按照关于地理学的性质这个问题所作的回答,形成了各国的不同学派。从这五个学术渊源,新的专业地理学传布到全世界。第八章讨论了新地理学在德国的发展。第九、十章讨论的是法国和英国,第十一章讨论的是苏联,而新地理学从这些渊源传布到全世界的情况,则在第十二章内叙述。第十三、十四、十五章讨论了美国新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史的第三个时期是现代时期。由于过去十年左右对于我们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时期在第十六、十七章内予以评述。最后一章(第十八章)则试图理一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在创新与传统之间这个被搅乱了的线团。

 

从以上简略的回顾,可以看出本书是一部着力于广度、而不是深度的著作。我们深深知道,在钻研事物的深度中更容易获得威望,但有些时候,也必然要有人把事物的整个潮流作一番展望——即使仅仅为了将来能把深入研究的工作放在合适的地位也罢。我们试图指明一些重要的传统,它们早在古典时期初期就出现了,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以某种不同的形式再三重复出现。早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地理学中就有一种数学传统,早自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以来,就有一种地图学传统,而早自赫卡泰(Hecataeus)以来就有一种文学传统。在我们看来,这些传统相互支援,抵住了狭隘的专门化观点。

 

本书第一版于1972年出版,杰弗雷·马丁曾在初版的编写工作中给予重大帮助。两位作者一起创立了美国地理学会的历史文献委员会;合写了《美国地理学会的七十五年(1904-1979>(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The First Seventy – Five Years,1904—1979)和《美国地理学会史》(On AAG History);在地理学者传记方面,又合写了《传记研究》(GeographersBiobiblio-graphical Studies).他们经常交换有关地理学思想史的观点,因此这本书应是两人合作的。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受到很多地理学者的帮助,不胜一一列举,但这里特别要提到R. P. 贝金塞尔(Beckinsale)A. D. 布尚(Bushong)G. S. 邓巴(Dunbar)T. W. 弗里曼(Freeman)D. J. 胡森(Hooson)R. J.约翰斯顿(Johnston)J. R. 麦克唐纳德(McDonald)W. D. 帕廷森(Pattison)T. 沙巴德(Shabad)W. W. 斯佩思(Speth)M. J. 怀斯(Wise)

 

艾琳·詹姆斯(Eileen James)设计并绘制了此图,N. 马丁(Martin)把手稿和通讯作了打字,一并致谢。

普雷斯顿·詹姆斯

杰弗雷·马丁

 

 

1:引自约翰·赖特著:《地理学史:一种观点》(John K. Wright,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A Point of View)—文,见美国《地理学会会刊》(Annals AAG)第十五卷(1925),200-201页。

2:“paradigm”一词,为一哲学名词,有译作范畴、模式、规范等,本书一律译为范式。——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