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如何调整策略,突破金融风暴的困境

   当代马华文存4经济卷• 90年代

大马如何调整策略,突破金融风暴的困境

林源德

 

从货币危机说起

 

目前讨论东南亚货币风暴的言论很多,各有各的主张和见解,而且大致上的看法都相当中肯精准。我个人是同意危机的来临是有其潜伏已久的内在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因时因地可能会有程度上和性质上的差别,但它却是引爆危机的火种,也是造成国际货币投机客有机可乘,下重手向东南亚国家狙击的原因。这些不利因素是什么呢?我想我们可以从4项不断恶化的经济指标作为讨论不利因素的起点。图表(1)显示遭遇风暴打击东南亚国家的几项重要经济指标。

 

东南亚一些国家整体经济体质趋向恶化的第1项指标来自经常账项差额或赤字占GDP比率出现偏高现象。除新加坡与台湾外,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与印尼4国的这个指标在GDP中的比率都出现负值兼偏高现象,其中泰国的指标(-11.2)比1994年遭遇金融风暴的墨西哥(-9.9)还高。一般上经常账项差额占GDP比率最好以不超出5%为准。造成经常账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快速增长,而出口却呈下降趋势。就以马来西亚为例,过去9年连续超过8%以上的高GDP成长率,除刺激消费外更带动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展开,使资本财像重型机械和运输器材及工业中介产品的入口大量增加,1996年大马的经常账项赤字高达130亿零吉或占GDP5.2%。虽然政府预测1997年的赤字是148亿零吉,但基于零吉兑美元滑落及受整体经济不断恶化的影响,这个赤字预料会比1996年的高。经常账项逆差偏高显示国际收支平衡管理不当,外汇流失多于流入,以致影响汇率,这是国际货币投机客乐于看到的弱点。因此这项指标的警惕作用,值得政府严密关注。

 

2项重要指标是外债占GDP的比率。外债占GDP比率之高低,代表一国债务负担的程度,因此,如果此项目比值愈高,显示投资与储蓄差距(Investment Saving Gap)扩大,经济体质转弱。1996年东南亚各国外债占GDP比率一般上偏高,皆在50%以上,比墨西哥在1994年的43.5%还高。马来西亚的外债据官方数字显示是364亿美元,占GDP39%,如果以大马外汇储备金267亿美元看,还债能力不至于太差,问题是我们对外债中私人部分的比率及偿还能力比较担心。这也是另一项值得关注的要点。

 

3项指标是短期债务占外汇存底之比率:从这项指标可看出一国还短期债务之能力。一般上比值较高,代表短期债务负担较大,偿债能力较低。拿东南亚各国与墨西哥相比,都显示这些国家(特别是泰国)的短期债务比墨西哥的还严重。这是值得严正关注的另一项不利因素。

 

4项指标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加经常账项差额占GDP之比率:一般而言,一国FDI加经常账项差额占GDP之比率若呈现负值,且负值愈大,表示该国在FDI项目之下,其经常账项逆差由证券投资等热钱来融通的比例偏高,不利总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根据此项指标看,近年来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外,皆呈现负值,其中泰国最严重,反映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短期热钱的投注,潜伏着庞大的风险。

 

4项基本指标明显指出这次遭受风暴打击的国家,一般上都面对经常收支逆差有增无减,外债高筑,金融情势恶化之危机,其中泰国情势最坏,因此成为去年7月初国际货币狙击客攻击的首要目标。

 

其实,检查一个国家经济体质的指标不止我前面所说的4个。一个名叫刘遵义的美国华裔经济学者曾在1995年预言东南亚国家会发生墨西哥式的金融风暴,而他用来预测危机来临的指标竟有10个。我想列出10个指标是做足了功夫,一般上如参照我所指出的4个最基本的指数,大致上便可看出一个国家情况的好坏。

 

也许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反省一下,是什么造成这4个基本因素恶化?我想基本上有两大造因:(一)全球化趋势下FDI热钱转移东亚和(二)国际低息贷款易得,造成信贷过份扩张及国内过度投资(特别是非生产性的投资)的不良后遗症。让我花大家一些时间略加解释。

 

目前全球各国正在进行追求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引起了一场国际金融资金的根本变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环球化发展,意义最深远。首先让我们看看全球化下FDI向东亚转移的过程。

 

全球化这个专有名词在不同时空环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最普通的意思是指企业向海外转移。其实,这种解释实际上已不足以指出今天全球化所包含的复杂内涵,但我们还是可以简单地把全球化的运作以下列五大阶段区分之:

 

1)由于生产成本高涨,先进国将生产活动转移到低工资地区,这是全球化投资的第一波。

280年代日本货品以优势侵入欧美市场,使后者采取关税壁垒式的进口限制保护主义,最后演变成只好进入对方受保护市场内设立生产据点的第二波全球化投资阶段。

(3)20年来,亚洲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快速地兴起,与吸引先进工业国大量的资金有关。对那些引进资金的国家而言,是符合发展情况求之不得;对提供FDI的国家而言,实际上也符合经济规则,例如说日本因日元上涨,集中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已不符经济原则,向海外转移生产是大势所趋。

(4)  4阶段是指采纳后院战略,发达国家不在自己本土进行生产,而在特设的后院内进行,然后将产品出口的一种新模式。例如美国的后院是墨西哥,欧洲先进国的后院是葡萄牙、西班牙及东欧诸国,日本的后院是亚洲四小龙等。(日本设“后院”主要是因美日贸易摩擦长久不能化解,日方顺差扩大是日资向海外设厂的后果)

(5)  最后一波是指金融产业方面的全球化一一富裕先进国收购海外非制造业领域的产业。这也是金融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潮,直接促进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引起一段综观上述全球化下资金流动的趋势,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的直接投资。根据联合国出版的资料,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370万家,其海外公司约20万家,遍布160个国家。这些跨国集团在全球贸易、技术转移、技术开发等方面都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在全球化趋势带动下,全球外商的直接投资,在1995年便高达2万亿美元,绝大部分是流入高速发展的亚太区新兴冒起国家,其中短期投机热钱的流入就显得相当可观,由1990年时的20亿美元提高到1994年时的大约420亿美元。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国际化也带活了全球的金融外汇交易市场,这方面的交易量据说单在19954月份内便高达每日平均交易额1.23万亿美元,或相等于传统国际贸易交易额的50倍,的确是个可怕惊人的数目字!这也说明要控制炒汇活动,事实上是难以执行的。这些因素的发展,多少说明在今天这个大开放的国际大家庭里,庞大资金在国际间的多向相互流动,特别是短期国际游资或所谓热钱的四处流窜,使货币本身已演变成一种奇货可居的谋利产品。攻击经济状况弱化国家的货币,逐成为一种热门行业。难怪有学者发现,从1980-1994年这14年中,资金流入快速的亚太区陆陆续续曾遭受126次的狙击,但最后都好像有惊无险,安全过关,只是去年7月的狙击一发不可收拾,暴发为区域性的大灾难。

 

东亚,尤其是东南亚,过去20多年来依靠劳力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导向工业化的成功推行,把GDP增长推向顶峰。这项前所未有的创举,可清楚从比较西方工业国与东亚8个经济体的平均人均GDP增长率看出。因此也有所谓的亚洲奇迹,即在短短的数十年内便达到西方工业国数世纪才能达到成果的雅号的出现。至于这次货币危机的出现是否表明亚洲经济奇迹已破灭,是个相当具争论性的课题,有关这点,我会在下列有关亚洲新局面的部分,再提我的看法。

 

西方工业国人均GDP增长(1975-1984)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美国

加拿大

其他工业国

(不含日本)

平均増长(%)

1.5

1.6

2.0

2.3

1.5

2.1

1.3

 

东亚八个经济体人均GDP成长(1965-1990)

 

香港

印尼

日本

韩国

大马

新加坡

泰国

台湾

平均増长(%)

6.2

4.5

4.1

7.1

4.0

6.5

4.4

8.9

 

总之,亚洲工人的勤奋佐以亚洲企业家高度灵活又机智的头脑,再加上大批FDI资金蜂拥而来的无穷尽供应,亚洲怎会不发!在这种似乎被成就冲昏理智的狂喜甚至于忘形的情况下,一些国家配合国际间过去几年低息贷款易得的便利,心态上便显得太自信,行动上就出现过分借贷及过度投资的大头症。虽然这期间各国储蓄率大都超过30%,但过分自信的投资行为使信贷扩张不顾虑借贷活动超越常理常识范围。另一方面,过度的投资,特别是在大型工程项目方面的投资,造成进口大幅度增加,使商品及劳务经常账项呈现逆差。同时,过度信贷扩张和过度投资所带来的高度繁荣,使房地产与股市狂飙,原本已疯狂的国际热钱更加争先涌入,形成泡沫经济的成份无形中加重。这种表面繁荣的泡沫一旦破灭,股市玩家抛马币购美金撤资,加以新外债不再来,东南亚国家单薄的外汇储备金是不易抵挡伺机出击的投机客,汇率的不断滑落,后果是体质相似的国家体验到所谓的特奇拉效应Tequila effect——货币严重贬值的苦果。

 

除了上述内因,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另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那就是自1995年美元升值、日币贬值后,东亚国家(除了中国)的币值没相对下调所产生的后果。由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货币采取钉住美元汇价制,没作出相对下调,使东南亚国家货币带有被高估含意,直接影响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过去几年东南亚国家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也直接鼓励企业界大手笔地向国际财团贷款。这次泰国浮现泡沫经济,主要是泰国银行以低利息向国际银行借贷,再以高利息借予国内产业界,后者由于供过于求,拖累银行所引爆。根据国内《商业时报》今年正月初引用瑞士国际结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报告书的资料,截至去年上半年,国际银行(主要是欧洲和日本银行)借贷给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短期贷款金额比借给拉丁美洲和东欧的还多,详见图表(2)。其中韩国短期贷款中接近70%1年内到期,泰国外债中65%是属短期,马来西亚56%,印尼则是49%。这些涌入的短期“热钱”,某种程度上造成非生产性活动像地产和股市狂热。超额的短期贷款拉垮了韩国,也使东南亚遭金融风暴打击的国家水淹鼻尖,喘不过气来。无论如何,从经商或管理国家的角度看,借短贷长(向外借短期贷款以作国内长期投资),尤其是向外借而不是朝内借,都是高风险玩艺,玩得过火被烧只好自尝苦头了。

 

东南亚金融风暴所造成的震荡,幅度之广不但涉及全亚洲,经济大国美国也被震伤。至于震荡的密度,似乎所有受这次货币危机震伤的东南亚国家,都面对股汇齐挫的恶运(见下图)。此情此景,一些借贷过度的企业,面对周转不灵甚至倒闭,也非偶然!裁员或就业率下降逐成为这些国家的共同问题。

 

金融风暴的后果

 

兑美元跌幅(%

股市跌幅(%

泰国

50

4.8

马来西亚

34.8

56

印尼

75

51

菲律宾

50

37

韩国

45.3

59.7

新加坡

14.5

36.3

台湾

26.4

1.56

香港

不变

45.5

比较1997625日与98218日汇市股市跌幅。

数字来源:亚洲周刊

       

从上述的回顾与分析,大家或许可以看到:我的观点基本上是以经济结构的弱化、全球性资金的流向和其他难以控制的因素(像炒汇活动)作为论点。这就有点像患重病的病人,生病前必先有其体质弱化的潜在内因,才会抵挡不了外在病菌的侵袭。此外,我之所以采结构论,主要也是考虑到这些面对灾难的东南亚国家,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都大致上雷同,造成今天有难同享同病相怜的局面。

 

政府的对策

 

在货币最紧张的时期,马来西亚坊间有谣传说,货币狙击只是大难临头的第一波,接下来信心危机是第二波,金融银行体系倒闭是第三波,民众骚乱第四波,政治不稳定第五波,也是最后的高潮。马来西亚很幸运,五波中只受第一波和第二波侵袭,最坏的事并没有发生。事实上,这情境某种程度上显示马来西亚经济根基还算稳固,政治安定,人民也团结。一般的看法是,马来西亚经济条件既然相对优越,货币风暴发生后的一面倒局面,基本上是反映了难以调控的民众信心危机。人心难以控制,政府只好调整宏观经济中可调动的货币财务政策,像刺激出口减少入口和削减公共开销,主要目的除改善不利因素以免其进一步恶化,当然也要全力避免传言中所谓第三波金融体系危机的可能浮现。

 

理论上大马政府的对策是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用生意人的话说,是釆开源节流的方法,方法很简单,可用下列公式表达:

 

External disturbance à Direct Adjustment = Expenditure Switching + Expenditure Reduction devaluation

 

外因破坏à直接调控=开销转移(开源)+开销缩减(节流)

(货币贬值)(通过增加市场渗透,重组入口替代品,鼓励刺激出口。)

(放慢GDP增长,搁置特大型及非生产性工程,削减公共领域开支。)

 

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走向方面,政府可挥舞两支令旗,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方面,主要是借贬值后的货币大力推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也弥补经常来往账项赤字扩大所造成的损失。从货币紧缩功效看,节流的作用最有效。这方面政府所宣布的GDP増长率放慢,由风暴前估计的8.2%下调到4.5%,最近又调至2-3%,会使过热的经济冷却,解决办法包括削减1998年财政预算案总拨款18%、展延或搁置耗资巨大又无迫切性的大型工程计划和高官部长和高级公务员减薪3-5%不等诸项措施,来达到节流的目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号召留学生回国,不鼓励国民出国旅行及其他自力更生的小动作)。

 

改善整体经济状况只是大马不寻求IMF拯救的步骤之一,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防止大马金融及银行体系崩溃。假使这一道最后防线守不住,大马图自救的强烈欲望便难以实现了。保卫最后防线的措施中,最重要是防止坏账或不能履行贷款局面的不断恶化,同时也要严格限制新借贷的发出,特别是用在所谓非生产性或经济增值低的领域。根据这两大准绳,政府宣布今年的借贷成长将从去年的4204亿零吉增长15%,达至4785零吉,往年的增长是30%;鼓励借贷给以出口为导向的行业,包括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将无还本还息贷款的拖欠期限由原先的6个月缩短为3个月。为了增强国内37家商业银行及40家金融机构的实力,政府促请这些机构合并,策略上而言,既可免除被外资收购之隐忧,又可增强实力,使存户对金融体系更有信心,一举两得。今年311日拉昔胡申有限公司宣布收购森合银行(SimeBank,使后者和前者的兴业银行合并成国内第二大银行,便是其中一个合并的好例子。

 

除了上述短期应变紧急措施外,政府也了解到这场涉及人民信心重建的经济战,孤掌难鸣,必须要有人民的参与决策,才会收效。在这方面,国家经济行动理事会的设立,从企业界的角度看,是广受欢迎也是迫切要做的。马来西亚不随泰国印尼之后寻求IMF的帮助以纾解国困,固然有一套我们应尊重的理由,但目前值得检讨的问题应是:大马在这场经济自卫战中所施展的各项战术有效吗?

 

初步的评估

 

在目前阶段,我们还不能对政府新对策的有效性作出较全面性的评估。一些零星的政府资料显示,在利用促进出口来解决来往账项赤字居高不下问题的措施下,1997年的12.3%出口成长比1996年的6.5%强。然而,这项改善主要是因为马币贬值的关系。如果根据马币未贬值前的汇率来计算,1997年的出口成长其实只有5%-6%左右。这显示我国去年出口额增加主因是美元走高,使大马赚取的外汇在兑换马币后,比较下增多了,而不是因为出口的需求大量增加的关系。根据上述的相同因由,我们预料1998年的出口增长额大约提高到23.03%左右,至于海外需求减少,可能是全球经济成长放缓的一种预告,也可能是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后相互竞争供应量增加的后果。另一方面,政府限制进口,尤其是资本财的输入,从入口减少迹象来看,已达预期的效果。在确保金融体系健全发展的努力下,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发挥功效。根据中央银行总裁丹斯里阿末东的报告,截至去年12月,银行系统的未履行合约贷款(non-performingloan)占贷款总额的6.5%,这只比去年6月时的3.6%略高。中央银行预测即使情况再坏(有关的百分比今年可能升至两位数),但整个银行体系仍然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当机立断,在去年货币危机发生前数月,便着手指令缩紧非生产性的借贷,特别是房地产业及股票买卖活动。据中行总裁的报告,截至去年年杪,产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8.6%,这些贷款中,7%属呆账。至于股票贷款,其比率已下降至9.3%,1996年时是10%,其中4.8%是未履行合约贷款。另一方面,截至今年1月份,金融体系净贷出款额中,超过半数(53.32%)是提供给制造业领域,显示当局欲将资金转向生产性领域的措施开始起作用。总之,从中行的报告中,我们略知政府近期的一系列措施已有效防止局势恶化,但对扭转劣势是否有具体成效,短期内还看不出端倪。

 

现在的问题是,在节流方面做足功夫后,在开源方面,我们现有的一套应急功夫,是否可进一步加强。有关这点,我较后再谈。

 

管窥之见或可攻错

 

总结我前面的一番论述,大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前景象是,在既要节流又要开源的大前提下,政府认为要搏节要绑紧腰带度日的功夫,我们已做足了。这一绑紧腰带的后果,由于水源(资金、贷款等)供应忽然短缺,使现有一些公司面临周转及营运困难。从好的方面看,这种调整也意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过这番考验后的企业,今后将会成长得更茁壮;从坏的方面看,今年预测的2%-3%GDP成长,是会稳定或再下跌,假设情况发展属后者,这意味着继1985年后,另一轮的经济衰退将到来,到时企业界面对双重打击,会苦不堪言。我想阻止更坏时局的出现,紧缩经济的同时,也要为可能萧条的市场打打气,稳住阵脚,提供最佳的空间让企业生存,为经济的持续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和牺牲。因此,基于国家经济要保持持续成长和民间企业要继续生存的共同愿望,我将提出一些变通性的策略。在谈及这点个人的建议前,有必要先了解东南亚经济危机后可能出现的新局面及对大马的反应模式作出探讨。

 

亚洲新局面

 

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名教授克鲁曼(Paul Krugman4年前在《外交事务》季刊撰文指出,不是依靠全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输入而成长的亚洲经济,由于依赖廉价非技术劳工及外资的驱动而攀登发展顶峰,将面对结构上畸型发展的厄运。克鲁曼认为只靠汗水却不动脑筋”(Asia growth has so far been mainly a matter of perspiration rather than inspiration……)亚洲经济奇迹,终将破灭。

 

“亚洲经济奇迹”是否终将破灭,目前还不是个定论。我认为这次风暴反而给亚洲国家带来两大反省的好处:(1)肯定有所谓东亚模式这回事,而且这个模式曾对东亚国家发挥某种积极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今后是否管用和有效,将引起很大的反响和检讨;(2)如果风暴过后证明这种涉及政商关系,不完全以市场因素发展起来的模式的确诚如克鲁曼所言不能持久,不能带领亚洲走上兴盛之路,东亚国家今后的选择,我想总少不了会受下列几项看来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的因素所左右:

 

(1)  接受IMF改革计划的国家像韩国、泰国甚至印尼,可以想像今后将被迫遵行更开放的经济政策,市场力量将取代政治因素或政府的影响,主导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外国财团的参与和影响将会逐渐扩大。这些都是环绕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直接调控的趋势进行。在面对一个形将更开放更自由的东亚经济大环境,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2)  过去直接或间接政商挂钩及缺乏市场透明度的施政方式,将面对更大挑战。从纯经济考量出发,这方面的重新调整对国家资源的妥善有效利用,是有不容忽视的优点o曾对大马80年代中期经济衰退有刺激作用的私营化计划,有必要在目前新局面下重调方向。这对挽回海内外投资者信心,会有一定的帮助。

 

(3)  造成这次货币危机的因素,像大举外债、缺乏长期性宏观调控及资源规划、金融政策与工业成长失调,都会因风暴后的震荡而获严正看待。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既然有大致相同的矛盾,也必然会各自努力寻求突破的方式。对大马而言,我们是否勇于对我国经济领域内的优势弱势作出检讨?外资的引入既然是发展方面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怎样对外资重新定位,内资的角色又是什么?在发展层次上,在推动中的以高科技为号召的MSC理想要如何更具体地去兑现?除了MSC,还有其他可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吗?比如推动生化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4)东协国家面对货币冲击首次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企图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谋求出路的意图表露无疑。例如增加东协国彼此间的贸易及使用东协国本身的货币为通币的呼声,都是极好的区域守望相助睦邻精神的发挥。然而面对每日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的活跃外汇炒卖市场,危机过后日渐开放的东协国家金融市场,要如何应对外汇炒卖的可能升级,看来也是新布局下另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只能凭直觉猜想,往后多元的国际发展会助东协这个因政治考量多于经济需要而成立的组织更加团结,但短期内不可能有像西欧共市或北美共市般的经济一体化体系出现。如果是这样,大马应好好利用相对的优越经济条件,巩固原本不坏的经济体质以便青出于蓝,从策略方面来个总调整,作为再出发的起点。

 

我的具体建议

 

前述亚洲新局面所引起的挑战,连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即指国与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世界经济市场化(指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市场的广泛接轨,形成无边际贸易市场的出现)的发展,是我设定这些建议前要考虑在内的因素。我前面说过,政府短期的策略虽是节流,但开源也很重要,以免经济陷入衰退。开源的其中一个办法是促使经济继续适度增长。我认为,即使造成风暴的因素之一是蜂拥而来的外资,决定大马经济继续增长与否的最有效因素还是逃不了外商的直接投资,而决定投资有无的最根本因素是提供良好的制度以及具有弹性及正确的政策。

 

什么是商人眼中较有弹性的正确政策呢?我将从下列几个领域详加讨论:

 

1.吸引外资的政策要进一步大开放

 

大马一向来开放门户,欢迎外资进行长期性投资的政策不但要保留,在当前时刻更应进一步大开放。这是大马在目前国内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继续开动这部经济列车不可或缺的选择。外商长期投资带动了大马出口型经济的成长,直接帮助改善来往账项赤字。在对外商实施各种限制方面,政府应放宽现有过于具约束性的条件,特别是有关股权或拥有权方面的比率以及投资伙伴人选的坚持。我有一个较具体的建议是:

 

作为一项短期的急救措施,我们不妨学习新加坡和加拿大在几年前的做法,欢迎能引进特定数额现金的海外人士到马来西亚定居,发给永久居留证(PR,并规定他们在来马特定期限内利用引进的资金作有效益的商业投资。几年前加拿大政府引进海外人士主要是这些人的现金,新加坡则看重这些人士的头脑和国际联系网络(特别是香港人)。我想马来西亚这次可两全其美,优秀的头脑和饱满的裤袋两者皆要。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见解,主要是基于今天这个高度竞争的国际社会,在每个国家都在争夺有利地位的情况下,人才和资金的争取,会越来越困难。大马如果能借这次危机发生的机会,大胆放弃一向来过于保守的顾虑的心态,不分国籍把有钱又有头脑(或者有头脑没有太多钱)的人引进来,依我看来是高瞻远瞩的作法。毕竟马来西亚的政治稳定,多元语文文化背景和优美的环境是各国争抢人才和资金时,为我国争第一的条件,亦是很多投资家的首选。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项优势以达利国又利民的目标呢?这方面的工作,在目前外资裏足不前的当儿,更显重要,因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估计,1997年流入29个主要新兴市场的私人资金仅为1996亿美元,比1996年的2952亿美元下降32.4%<>1998年的外资私人资金总额,据预测将会进一步降低至1715亿美元。

 

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想顺便谈谈大马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方面有两大层面要注意:(一)是大马由劳力密集朝技术资金密集的转型过程中,我们要严正看待MIT教授克鲁曼所提的大量资金和劳力的投入,最终没有达到生产力提升的问题。制造业要转型成功,所投入的额外资金或劳力投资必须要制造相对量的产出(output)及附加值(value added)的提升,否则在成本不断提高(包括近年里因劳力供求失调薪酬高涨因素),生产力相对没提高,只会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这方面的观察显示,资金与劳力的转移过程并没有带来显著高产出和附加值的相对增加(详见右图)。

 

另一方面,也有迹象显示大马公司的额外资金投入产出比率(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已由4.5%提高到6%。换言之,原本只需投入RM4.50便可得RM1.00收获,目前已提高到投入RM6.00RM1.00,明显加重企业营运负担。资金投入比重增加,除了因工资上涨,也和不断上涨的私营化公共设施像水电、电话和大道收费不断提高有关。我希望政府能严正看待私营化公司收费毫无节制上升问题,并建议在当前国家困难时刻,要求这些公司如果不能减低收费率,至少在未来3年内不考虑增加收费。

 

此外,企业界也要实践重视提升生产力的目标。我认为可采纳下列两项实际的作业方法:

 

1)工业界在衡量或制定劳力生产指数时,可考虑以劳力单位成本(Unit Labour Cost,ULC)概念去衡量员工的表现。比如说,我们可比较大马和其他国家在生产成衣时所需的劳力成本,也就是生产成衣产品时所需的总劳力开销。

 

SOURCES OF MANUFACTURING SECTOR PRODUCTIVITY (Nominal values)

Year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Ann’d Grth 89-93(%)

RM

 

 

 

 

 

 

(Capital deepening)

 

 

 

 

 

 

Fixed asset per employee(nom)

39,838

41,981

47,029 

54,545

58,602

10.13

Fixed asset per employee (real)

28,114

28,754

30,598

34,112

35,690

6.15

Sen

 

 

 

 

 

 

(Capital productivity)

 

 

 

 

 

 

Value added per fixed asset nom)

74.04

69.17

67.78

62.23

32.16

-4.28

Value added per fixed asset (real)

52.25

47.38

44.10

38.92

37.86

-7.73

RM

 

 

 

 

 

 

(Labur productivity)

 

 

 

 

 

 

Value added per employee(nom)

29,497

29,039

31,875

33,942

36,426

5.42

Value added per empfoyec (real)

20,817

19,890

20,739

21,227

22,184

1.60

%

 

 

 

 

 

 

Value added to gross value output (nom)

25.48

25.60

25.89

26.16

26.75

1.22

Value added to gross value output (real)

17.98

17.54

16.84

16.36

16.29

-2.44

SourceEconomic Insight, Dr Giazali Atan, Business Times.

 

(2)在决定采取一种共认的指数(ULC)后,政府可规定企业要定时以这种指数评估和衡量进展,最好将这项生产力指数当作公开的资讯,并附带成为公司常年报告书的业绩报告内容。

 

(3)制造业另一项要突破的瓶颈是工业活动领域不够多元化,造成制成品出口有限工业的基础狭窄。要突破工业基础狭窄所产生的局限性,我认为大马在落力推动多媒体走廊计划(MSC)之余,应同时积极制定一项发展高科技的全盘性蓝图大计,这样才能在突破局限性方面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我建议开发高科技的主要原因是涉及产业增值的问题,美国企业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投资1美元在房地产只能产生3美元的价值,然而投资到高科技却可产生高达18美元的价值。从美国人的经验,不难看到发展高科技的确有助产业增值,也对大马经济结构要早日达到转型的目标助益非浅。

 

高科技领域的范围很广,但作为一个开端,我们或者可以考虑如何使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这其中一个尖端领域先在大马土壊上生根发芽,使它成为带动制造业登上另一发展高峰的动力之一。

 

美国生物科学学会华裔会长刘宗正教授曾指出,生物科技并非是范围狭小的单一科技,实际上它是一群尖端科技组合的总称*

 

根据刘教授的说法,生物科技用途广泛,它可促进农业、畜牧业、水产业、药品制造、医学诊疗、森林业、化学工业及家庭消费品等生产领域的产品多样化并增值。最重要的是这组群的工业能提高有关产品品质、生产效能及开拓新产品的疆域。

 

当然要开发这门顶尖技术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它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私人企业界及国内外所有学有专长的科学家,共同成立工作小组,从长计议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发展计划(Integrated Development Plan),才能有效地落实这个理想。

 

目前政府正积极推行受全民赞赏的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MSC),如果能同时推出生物科技的发展计划,我相信在公私业界的大力合作下,后者也会和MSC一样脱颖而出。这不但能克服大马工业领域根基太狭窄问题,更可能使大马成为东协诸国中发展生物科技的先驱,以及变成这方面的重要研究中心。

 

2.农业发展现代化乃当今要务

 

纠正工业基础不够多元的问题后,我想再补充的一点是:近年来由于太强调工业发展以致忽略农业生产的错误。大马农产品出口近年来不升反降,进口却不降反升,多少说明农业在GDP中的比例下降的事实。根据去年国家预算案的资料,农业在GDP的比率已由199612.7%下降到1997年的12.2%,预测将在2000年进一步减至10.5%,每年成长率介于3%-3.5%。除了考虑粮农自足是立国之本的基本因素,农产品的超额进口,不仅影响贸易赤字,对适合耕种土地相对富足的大马,更是天然资源错用的后果。

 

从统计数据来分析,我国肉类及乳酪入口在1995年总值13亿零吉,而在1996年则增至14亿余零吉。我国入口蔬菜类产品在1995年总值9.5亿零吉,而1996年则为9.8亿零吉。农业部部长312日披露,我国去年食品入口总计110亿零吉,比前年増加11亿零吉。另一方面,官方资料显示,收入介于RM1500-RM2500之间的国民,用在三餐与粮食方面的开销高占75%。因此,增加粮农生产肯定多少能协助缓和通膨的压力。目前由于货币危机而大事鼓励人民庭园种菜,荒地置粮固然是因为那是燃眉之急,可是我们忽略了粮农进口中肉类比蔬果类多,因此我认为,大马实际上应考虑推动畜牧业规模化。金马仑高原和东海岸及东马州属都有适合的牧场,农业部应制定具号召力,使有意发展畜牧业的财团真正受惠的长期性计划。泰国农产品(特别是热带水果)的出口可说早已闻名东南亚,已在这方面抢先建立优势,我们又何妨在水果加工业和畜牧业方面多动脑筋,使农业辅助工业,即使不能增加外汇也能减少粮农进口方面的外汇流失。

 

3.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问题

 

政府设立中小型企业发展机构以及在第二大马工业大蓝图及第七大马计划书中重复强调中小型企业,证明官方公开承认中小型企业是大马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中小型企业的壮大,才真正标榜大马土生工业的飞腾。过去造成大马中小型企业不能飞腾的因素很多,这方面的讨论和资讯也很多,不容我们多罗嗦,我只想针对如何更有效发展大马中小型企业这个问题,提出两项比较具体的看法:

 

3.1有关定义问题:大马中小企业的传统定义是:资金不超过250万零吉,员工人数不超过75人之工业型。这样的定义是与时代进展脱节的。我很高兴国际贸工部部长最近在报章公布,政府已修定有关定义。按新的定义,所有营业额不超过2500万零吉,员工人数不超过150人的工业都列为中小型工业。新定义下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在1975年的《工业协调法令》下,豁免申请执照。

我认为以营业额作为定义的准绳是不实际的。一揽子2500万零吉的常年营业额没有严格区分中和小的差别,再说在汇率下降下要一些出口导向的中型企业做2500万零吉的生意,不会太困难。我认为比较公平实际的标准是以1000万零吉股东资金作为对中小型企业的界定,这个数目也方便有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在适当时刻申请在第二交易板上市。

 

另一项涉及法令规定与行政指令不一致的问题也要关注。根据旧定义,资金在250万零吉以下的中小企业可豁免在1975年《工业协调法令》下(ICA)申请生产执照。这意味着外资可拥有100%控制权。然而如果有关厂家要引进新技术,而需聘用高层技术人员与专才时,有关厂商必须先向FIC申请批示,并接受其改组股权以达到30%土著对70%非土著比例,然后才能向移民局申请有关人员任职,当然如果产家能证明其产品是100%外销则能受豁免。看来这对鼓励中小企业扩充壮大甚至起飞会产生阻力,这可能是一项人为行政偏差,但值得当局认真检讨并纠正之。

 

3.2设立中小型企业贷款银行:国内大大小小中小型企业共同面对的一个关键性困难是贷款的难求。虽然政府最近设立了一个10亿元的中小型企业基金,同时也设有不同的组织,比如Credit Guarantee Corporation. MIDF和性质不同的贷款(像CGC下所发出的各种性质不同的贷款,还有其他机构的不同种类贷款,借贷详情见隆雪中华工商总会出版的<<中小型工业手册>>)。然而这些贷款种类和组织互异的安排,给有意借贷者很大的混淆。我个人的观察是基于某些原因,中小企业经营者借贷对象往往以银行为首要考虑对象,可是很多商业银行因营业性质的关系,又不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形成业者找错对象有求无应的打击。为了解决目前申请中小企业贷款机构太分散、业者无所适从及一般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生意不太热衷的问题,政府可考虑利用拨出的10亿零吉基金,设立一个全权处理中小型企业融资贷款的统一性金融机构,例如类似台湾或日本的中小企业银行,这样处理会比较专业与集中,以免资源分散所造成的浪费与难以监督。我们欣慰政府今年18日宣布委任10家银行及金融机构,利用政府拨出的10亿零吉,全权处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也应组织起来,借着团体的力量通过公会的推动,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央采购中心,以大量购入方式买进原料后,再以优惠价售给相关业者。当然,这个建议是否行得通还须从长计议,但作为一个开端,可先选择某一适当行业做起,事成后供其他行业模仿,而渐渐形成一个跨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中央采购中心。

 

4.注重专才而不是通才的培训

 

马来西亚制造业朝资金技术转型要成功,推动大马在20年后成为工业先进国的伟大MSC宏愿要获得成功,我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太依赖现有的一批人才,国家宏观的人力训练政策应配。

 

合企业对高科技和R&D发展的需求,作相应的配搭和大调整。以大马目前科研人才对人口比率为每100万人对400人(新兴工业国为每100万人对1000-1500A)来看,我们朝目标前进的路途还很漫长。基于这个认识,国家教育政策只着重培育通才(我所谓的通才是指拥有第一个学位的普通大学毕业生),而不重视培养先进工业国所需的专才(我所谓的专才是指那些拥有硕士或博士级以上的科研或技术专员)的目标,应受检讨。如果国内大学暂时不能成为培育更多高学位人才的温床,政府应考虑以税务奖励方式或不分种族以保送方式派遣更多大学生出国获取专才的资格。据我所知,开放后的中国,每年都遣送大批留学生到先进国像美国、英国及欧洲国家吸取最先进的各学科专业知识。科技水平比大马的高的中国,都那么重视专才教育的普及,要在短短20年内达致大突破的马来西亚,栽培人才的时间看来是非常有限的,而不妥当运用人才,也是会使我国人才很容易流往越来越开放流通的国际大家庭。

 

科技专才的培训非一朝一夕可成。一项短期补救方法是政府进一步开放我国公司聘用具特殊专业知识专才的人力政策,除了提供优惠工作条件,也可为非大马籍国民提供居留权的选择,当然在入境签证规定方面应给予更大方便。目前也应检讨引进大批非技术廉价外劳的适宜性。与其允许这些不能带动大马技术转型和企业创新,生产力低廉的劳工的入口,倒不如大幅度不分国籍欢迎具专才资格又有实际经验的各领域专家,到来协助大马开拓新境界。

 

5.政府角色的重估

 

这次股汇双灾难的其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教训是让我们深入反省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关系。按一般常理,资本主义下自由市场的运作,政府只扮演政策的制定、监督或管制的角色,本身并不是一个市场参与者,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另一种更激进的看法认为,政府最适当的角色应是扮演推动或挑战企业不断升级者,而不是保护政策(补贴、优惠等)的提供者。在一个越来越讲竞争和自由开放的国际大社会里,过份受保护的经济不能与人争长短,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政府政商不分,参与甚至人为干预正常的市场运作,以致不幸衍生出一套攀附政权的党朋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体系,则是国家之不幸了。不幸东亚模式的优点的确反映这方面的一些缺点,其中韩国的政商勾结、印尼任人唯亲的强人商业帝国形象都是极典型例子。

 

危机发生后,我们大致上也面对“救有问题的公司呢还是救国家的选择。政府的态度极为慎重,清楚表明民间企业的失误政府不能承担,政府是以国家为重。我作为一个商人,赞同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负责任态度。另一方面,韩国的遭遇也说明政府及指令性或政策性贷款,不但救不了有问题的公司,反而更拖累金融机构,原因是政府指导性地暗示金融机构放贷给不管和政府有关系或无关系的企业,只会误导后者以为政府的点头是种保障,结果造成信贷大大膨胀到难以管制地步!因此,政府以无私透明的方式去推行一切发展计划,特别是私营化计划,必能提高决策和运作上的素质,同时减少垄断局面的出现。这些都是防止国家经济再度翻落深谷的保贵教训。

 

6.专业处理金融市场的演变

 

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份,而非孤立或与世隔绝的单位。今日的金融市场已发展至多层次的地步,更多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配合金融市场和资金流向国际化,使货币投机活动难以避免。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开放金融市场时,必须注意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严重漏洞,与此同时,金融监管单位也要加强风险管理的运作,对会危害经济体系的任何高风险活动(例如大举外债作不实际的发展),提高警惕和防范。在这方面,我想为了应付这个全新的挑战,政府有必要开发一个非常专业有效的民事服务制度(包括高度效率和独立运作的中央银行),并确保商人、部长和公务员正确扮演他们各自份内的工作,当然在这改革过程中,坚决扫除大小贪污恶习也是不容忽略的。

 

7.信息流通应更开放

 

危机发生后大马民心动摇,商界朋友一般上的看法是:如果政府在提供信息或官方资料方面更透明,对扶持民众信心会有好处。当不利谣言出现时,提出数据来证明谣言的不可信,总比一味否认或指责谣言的意图更有效。我基本上同意一种说法,即说实话不隐瞒,黑说是黑,白就说白,让民众评估真伪和下判断,总比先隐瞒过后又自圆其说更使人信服。其实,在大马朝信息社会过渡的途中,政府应开放更多管道让人民沟通。像贸工部与企业界所进行的常年对话、财政预算前官民对话等,都是促进信息交流增进信心的良好作法。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政府部门能沿着开放管道加强官民沟通的方向来达到施政的目的。

 

结语

 

去年7月侵袭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大风暴,爆发至今已10个月有余。经过这10个多月的折腾,我们渐渐看到这场风暴的严重性慢慢减轻,也同时看到政府在全力应战过程中,态度上和施政方面都显出某种程度的改变。除了最初一阵子的迟疑不定外,大致上政府处理这次危机的手法相当务实灵活可取,对于一些需要作出改革和修正的政策,都明显大胆地作了必要的调整。如,比较敏感的课题:开放土著公司股权让非土著国民参股;酌量提高外国人参与通讯、股票经纪行和保险业务的股权比率;加强管制国内信贷的常年成长,使不超出15%,通过灵活的利率来管制汇率和通膨等其他措施,都是对症下药的果敢作法,值得全民的赞许和配合。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倒是,这场危机会持续多久,大马经济又会何时复苏?如果从这次危机发生后三个深受打击的国家:韩国、泰国和印尼大致上都接受IMF的拯救计划而使局势相对地安定下来来看,金融风暴所造成的股汇暴跌伤害已达到一个稳定点,除非有难以控制的因素再出现(例如印尼局势进一步恶化),这些受害国家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一个要严防的后遗症是,由于货币贬值国家出口的大幅度増长会使先进国家吸纳需求方面出现缩减,造成一方面打击进口国家本身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原已面对产量过剩的东南亚国家在推动出口时面对更大压力,这方面的供求调整必使全球经济增长整体放慢。世界银行已预测1998年全球经济成长率将只达到2.6%。全球经济成长率放慢速度后,我们估计受风暴打击的东南亚国家今后的经济成长绝不可能像过去10年般每年飞跃在8%以上。基于这点,东南亚国家实际上已放低成长预测,比如新加坡由原本的5%7%减至2.5%-4.5%,印尼由3.5%-0%,泰国则由3.5%减至-3%-3.5%之间,而大马也在324日的国会会议中,由财长宣布将原先的4%-5%预测降至2%-3%。我个人相信遭遇伤害的东南亚诸国要在风波中全面复苏,可能需费一段时日,到时各国经调整后状况较佳的经济会很快回弹到5%或以上。

 

图表():东南亚国家重要经济指标之比较

年份

1996

1994

指标

台湾

泰国

菲律宾

印尼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经常帐支收/GNP(%)

4.5

-11.2

-8.4

-4.0

-5.2

23.8

-9.9

外债/GDP(%)

0.02

60.7

84.3

53.0

53.0

--

43.5

短期债务/外汇存底(%)

--

NA

75.7

127.9

36.7

--

20.0

(FDI+经常帐)/GDP(%)

4.7

-9.0

-1.0

-1.6

-2.0

39.0

-6.2

数字来源:IMF Financial Statistics 1997, World Economic outlook 1997.

 

图表(二):亚洲国家短期货款全球居冠

CROSS-BORDERCLAIMS

US$美元)

6月份97

12月份96

6月份96

12月份95

12月份94

全球

1,054,862

991,422

921,203

873,593

772,902

亚洲

389,441

367,009

337,849

306,855

241,249

南韩

103,432

99,953

88,027

77,528

56,599

泰国

69,382

70,147

69,409

62,818

43,879

印度

58,726

55,523

49,306

44,528

34,970

中国

57,922

55,002

50,587

48,384

41,341

马来西亚

28,820

22,234

20,100

16,781

13,493

印尼

18,780

16,896

15,728

15,511

14,961

菲律宾

14,115

13,289

10,795

8,327

6,830

拉丁美洲

251,086

242,372

220,801

212,201

205,667

巴西

71,118

67,946

63,206

57,435

59,440

墨西哥

62,072

60,116

57,007

57,303

64,628

阿根廷

44,445

44,819

39,420

38,353

35,593

智利

17,573

15,155

13,507

13,616

12,402

哥伦比亚

16,999

16,772

12,059

10,940

10,036

委内瑞拉

12,148

11,082

10,954

11,950

13,687

东欧

116,908

102,956

91,083

90,565

82,416

苏联

69,091

57,311

52,372

51,994

48,040

捷克

11,378

9,627

6,328

7,900

4,074

匈牙利

10,851

11,701

8,456

9,104

8,895

波兰

9,249

7,560

6,913

6,764

6,996

SourceBIS

 

另一方面,如果以我开始时便提到的东南亚国家4个下跌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复苏快慢的标准,10个月下来的调整与补救,已使大马来往账项赤字进一步改善。这可从324日财长所宣布的额外措施中,政府将逐步把赤字削减到只占GDP1%看出(金融风暴发生前是5.1%,1995年则是10.5%);另一重要指标是外债,据中行总裁326日发表的数字看,我国截至去年的外债总数是1662亿零吉(GNP45.6%),比同年6月时的1143亿零吉增加519亿,增加原因是马币汇率下跌等其他因素。这笔外债中的24%(397亿)是属短期外债。

 

24%397亿的短期外债连同1998年到期的577亿零吉外债(总计974亿零吉),比同期的837亿零吉国家储备金多出137亿零吉。从这些数字看,大马有能力偿还短期外债的压力(397亿对837亿),但有必要加强对总外债方面的管制和妥善安排偿还,尤其是占最高举债比率及到今天为止还债能力还受到考验的私人领域。总之,如果政府能将占GNP45%左右的外债比率进一步压低,对稳定或纾解外汇波动大有帮助。此外,对一些开源的措施,像粮农自足和制成品加速出口计划,还有因过分的银根紧缩政策,可能引起的企业纷纷倒闭的市场的萧条,应加以全面关注,同时,更应果敢采用更开明实务的政策,配合国际投资趋势的不断变化来刺激经济的复苏。基于此,我个人很乐观地预测大马经济必能在2年到3年内恢复元气,再度向康庄的经济建设大道迈进。

 

*生物科技组群包括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细胞培植(cell culture)、组织培植(tissue culture)、生物程序(bioprocessing)、蛋白工程(protein engineering)、单原性抗体生产(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生物感应技术(biosensor technology)及抗感应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

 

(21-04-1998《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