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了公司,瘦了股东

 当代马华文存4经济卷• 90年代

肥了公司,瘦了股东

冯时能

 

缺乏沟通引发纠纷

 

股东关心商联控股,是好事。

 

商联是公共公司,是属於股东的,股东才是老板,股东委托董事做事。跟人民委托国会议员,国会议员组成内阁一样,政府应听人民的诉求,同样的,董事也一样,要听股东的诉求,好的意见,应考虑接纳,不合理的意见,要解释。

 

我有仔细的阅读所有有关此次风波的报导,我的感觉是董事和股东之间,缺乏了沟通的管道。在这方面,董事部要补救。

 

但是,另一方面,股东在争取及维护本身的利益时,也要时刻紧记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所有的行动,都应该是有助於提高你们的股份的价值,而不是有损其价值,要做到这一点,股东应该:

 

1.尽量从积极方面去想,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的角度看问题。

2.尽量提出建设性的看法。

3.要有平衡的看法,不要有偏见。

4.要理智看问题,不要情绪化。

 

董事和股东,不可站在对立的地位,而应互相辅助。

 

我看过许多股东内江的例子,没有一个是对公司有利的,多数是两败俱伤,故应尽量避免。

 

无论怎样争论,都不能存有打烂公司的念头。

 

股东利益未受损

 

商联蒂沙的资本为1亿3800万零吉,拥有3万英亩油棕园,等於1千股拥有0.217英亩,如果以每股RM1.501千股,等於以7千零吉买1英亩油园,计算法如下:

 

RM1.5000.217=RM6912

 

也就是说,商联蒂沙是以每亩约7千零吉卖出油棕园,这沙巴油棕园的市价,可见RM1.50发售价合理。

 

商联蒂沙上市未损害商联控股及股东利益,发红股是将储备金化为资本,股东基金保持不变(没有增减)。

 

发新股上市后,由于发售价低过每股之净有形资产价值,所以每股之净有形资产价值是降低了。

 

但大家不要忘记,上市地位本身是有价值的,以目前的行情来说,主板上市地位约值5千万元,以此计算,商联蒂沙每股应值RM2.28,不会比上市前低,可见上市没有损害公司及股东的利益。

 

商联蒂沙上市后,商联控股之股权由100%减至42%,表面上是减低价值,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出售新股后,商联控股拿回逾1亿元现金,商联控股只不过把部份股权转化为现金而己,上市前拥有的全部是股票,上市后拥有部份股票,部份现,价值没有变,怎么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呢?如果上市后商联蒂沙的股价高过1零吉50仙的话,商联控股的价值将更高。

 

发售价过低每股净值(NTA

 

根据一些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我发现,证券委员会在考虑批准上市时,较为重视盈利及前景,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有些上市公司之发售价高过每股资产价值,有些则较低。

 

例如即将上市的UDA,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RM3.10,然而售价仅为RM1.50,只等于售价的一半,原因是UDA属产业股,前景展望还是不明朗,即使RM1.50原售价,本益比已是11,比大部份上市公司之本益比更高。

 

请再看大安,尽管每股资产仅RM1.60,然而却获准以RM3.30之价格发售。原因是目前夹板价格挺秀,该公司前景亮丽,即使以RM3.30的售价,本益比仅4.9倍。

 

即使同类公司,如油棕股,柔东南油棕和玻璃市油棕申请上市时,棕油价都在RM1000RM1200之间,然而,柔东南油棕以每股RM1.91的资产,只准以RM1.65价格发售,本益比为11,原因是柔东南油棕的油棕园以老树居多,需要投资巨款翻种,再看玻璃市油棕,尽管资产只值RM1.88,却获准以RM2.80的价格发售,理由是玻璃市油棕的油棕园都是新树,将来产量将大增,盈利可望上升。

 

商联帝沙在棕油走下坡时上市,以低过资产价值的价格发售新股,相信证券委员会在批准上市时亦以此为考虑重点。

 

其实,不但是证券委员会,即使是投资大众亦已看淡油棕股,所以目前几乎所有油棕股的股价都低过每股资产价值。

 

其实,商联蒂沙的本益比,跟已上市种植公司的本益比相当一致,在510倍之间。

 

这个本益比尽管很低,但是大家不要忘记,棕油价已由每吨2300零吉的高峰回跌至1300零吉左右。种植公司的盈利肯定大跌,以来年的盈利计算,种植股的本益比将倍增,在1015之间,作为低成长行业,这是合理的本益比,不算便宜。那么,商联蒂沙应否延迟上市?

 

由于棕油还在下跌中,来年商联蒂沙的盈利可能下跌,届时本益比将大增,恐怕证券委员会不会批准RM1.50的上市价格,可能比RM1.50更低。

 

所以,延迟上市不利商联蒂沙,现在上市,是适当的时机。

 

联控股方向正确

 

商联控股一些股东要求让商联控股而不是让商联蒂沙上市。他们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的资金被困得太久,回酬也太少。你怎能怪股东光火?所以,今后董事除了为公司着想之外,也该多为股东的回酬着想。否则的话,肥了公司,瘦了股东,有什么意义?

 

如果商联控股拥有大股东,由商联控股上市是较为理想的选择,问题是商联的24,000股东,没有任何人拥有1%以上的股权,上市后马上失去控制权,在上市和失去控股权之中选择一个。要上市,就失去控制权,要保持控制权,就暂时不能上市,如此而已。

 

如果股东对商联已深恶痛绝到不顾一切的地步,只等商联上市就一股脑儿将股票卖掉,能拿回多少就多少,如果大部份股东都已憎恨公司到这个地步,那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毕竟公司是属於股东的,股东绝对有权力作此项选择。

 

但是,难道真的除了立刻上市之外,就没有使股东取得同样的回酬的途径了吗?

 

须知商联已今非昔比,今天商联已有宝贵的资产,问题只是如何将资产的价值转到股东手中,使股东真正得益。过去董事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今后如果董事多从这方面替股东设想,相信仍可以使股东得到商联上市所得同样利益。

 

商联控股的控制权如果易手,将来会怎么样?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董事也许并不是最理想,但总好过由新的不晓得是怎样的董事来掌管这家公司。

 

商联好比是一棵栽种了15年的果树,已到了开花结果的地步,如果不顾一切要把它砍掉,种树人有此权力,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坐飞机还是直升机?

 

建立一个企业有两个途径:

 

一是脚踏实地,从头做起,好处是成本低,坏处是时间长。

 

公司好像油棕树,需要时间成长,从育种、栽种、施肥到结果,要35年,急不得。这种方法比较稳,创办成功后,价值倍增,商联蒂沙今天能重估产业,产生大笔储备金,证明已创造了价值,这储备金是以时间换来的。

 

另一种方法是收购,收购能缩短创业的时间,但必须付出代价,好的企业索价必然高昂,在收购后,也要花上数年才能赚回所付出的溢价(Premium)

 

马化控股所采取的是收购路线,付出很高的代价,所以至今的每股净有资产价值只有RM1.06

 

商联控股董事不采收购法,选择脚踏实地经营法,道路是正确的,但时间太长,股东没有这份耐心,每天看到股市起起落落,却没有他们的份,手头的商联股票不能发挥赚钱功能,才发生了今天的纷争。

 

先苦后甜、先甜后苦?

 

股东必须了解,股息与公司成长,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

 

如果公司在草创时期,就将有限的盈利全部以股息的方式分发给股东,公司缺乏资金做生意,生意就很难做大。

 

如果要生意越做越大,则大部份盈利必须重新投资下去,如此一来,股息就少得可怜。

 

要股息,是先甜后苦。

 

要成长,是先苦后甜。

 

股东只能选其一,不能两者都要。

 

折衷的办法是在公司成长至一个阶段时,就给予股东以适当的回馈,以补偿初期收入微少的损失。

 

在这方面,商联董事忽略了,没有在公司取得丰厚盈利时提高股息。

 

今后董事不止是要多为公司着想,更要多为股东着想,如果不分给股东,公司即使再雄厚,对股东又有什么意义?先苦后甜是理想,先苦后苦谁能忍?

 

商联控股方向正确

 

商联目前的两种业务:种植业和高科技业是一个很好的配合。

 

种植业求其稳,但成长慢。

 

高科技业高风险,但成长快。

 

两者相辅,是相当理想的组合。

 

在这个基础上,商联可以开辟第三个领域的业务。

 

我认为商联已是一个有基础有潜能的企业,今后的成长肯定将比过去的快,在这个阶段放弃在商联的投资,实在可惜。

 

不过,还是那么一句:公司是属於你们的,你们有权作出决定,旁人充其量也只能给予一些意见而己。

 

脱掉民族企业外衣

 

70年代初期新经济政策,华人没有安全感,所以作出民族经济自救的反应,现在事实证明新经济政策不会不利华族,大家也是接受了,没有了威胁感,所以才说不是民族企业不需要民族企业的话,说这话的人,如果是在新经济政策时也是今天的年纪的话,恐怕也不敢说这样的话。

 

那时候的民族大义,是以族群利益为大前提,现在种族色彩淡化(好现象),大家以个人利益为前提,重的是,民族企业变成不能适应当前的环境,自己不弃,别人也会弃之,所以,现在是抛弃口号,收起民族企业大旗的适当时候,因为现在既然已没有所谓民族经济保卫战的思想,又何用旗帜?

 

既然现在环境不同了,商联应该改变作风,以纯粹商业机构的方式经营,其实,也惟有这样,才能把事业做大,如果还继续留在福利会的阶段,就好像华人的杂货店一样,永远不能做大。

 

02-05/H/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