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五一三事件华人之集体记忆探讨


参考文献

 

壹、中文部分

 

一、档案、官方出版品

中国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三组(1969),《马来西亚种族衡突的剖析》,台北:编者自印。

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档案馆,《外交部档》,档号:067.1/0002,檔名:「马来西亚种族暴乱」

全国行动理事会(1969),《全国行动理事会报告书:五一三悲剧》,吉隆坡:全国行动理事会。

 

二、专著

丁云(1982),《围乡》,八打灵:马来亚通报有限公司。

王国璋(1997),《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出版社。

何国忠(2002),《马来西亚华人:身分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吉隆坡:华社硏究中心。

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著;张琼惠译(2001),《月白的脸:一位亚裔美国人的家园回忆录》,台北:麦田出版社。

东姑阿督拉曼(1969),《五一三前后》,吉隆坡:通报有限公司。

陈佩修(2003),《马来西亚简史》,南投,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硏究中心。杨建成(1982),《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刘必荣(1988),《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台北世华经济出版社。谢诗坚(1984),《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槟城:友达企业有限公司。

崔贵强(1990),《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新加坡:南洋学会。

 

三、论文

王明珂(1993),〈集体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当代》第91期,页6-19

王泛森(1993),〈历史记忆与历史:中国近世史事为例〉,《当代》第91期,页40-49

王国璋(2002),〈反思五一三〉《人文杂志》,第十五期,页5-19

利亮时(2002),〈探讨五一三事件对华文教育所造成的影响〉。《人文杂志》,第十五期,页20-31

柯塞(Lewis A Coser)着;邱澎生译(1993),〈阿伯瓦克与集体记忆〉。《当代》第91期,页20-39

陈松沾(1998),〈日治时期的华人〉,《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页77-135

许德发(2002),〈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解释〉,《人文杂志》,第十五期,页32-50

周婉窈,(1995),〈历史的记忆与遗忘:「台籍日本兵」之战争经验的省思〉,《当代》第107期,页34-49

陶桓生(1999),〈三十年前的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亲历记〉,《传记文学》,19997月份,页104-114

侯政宏(2002),〈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之硏究:兼论华人政治上的地位与角色〉,台北:淡江大学东南亚硏究所硕士论文。

杨建成(1995),〈中国国民党海外党务工作的理念与实践(1924-1991)),《海外华人硏究》第3期,页31-50

廖小健,(1999),〈马来亚日本军政府的种族政策及其影响〉,《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硏讨会论文集》,页94-100

萧阿勤,(1997),〈集体记忆论的检讨:解剖者、拯救者、与一种民主观点〉,《思与言》351,页247-296

 

[网络文章]:

潘婉明,〈了解228认识513走出历史的疑团〉(搜寻时间:2006.4.12

http://myedu.hibiscusrealm.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9&Itemid=39

丁子,〈被遗忘的历史~槪述513事件〉(搜寻时间:2006.4.12

http://myedu.hibiscusrealm.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8&Itemid=39

陈玉璇,〈513事件始末〉(搜寻时间:2006.4.12

http://myedu.hibiscusrealm.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0&Itemid=39

梁世荣,〈香港人面对灾难的集体记忆〉(搜寻时间:2007.6.22

http://www.hkci.org.hk/Reflection/No.86/86_feature_5.htm

 

四、报纸

南洋商报,1969518A,〈受委为国家行动理事会主任敦拉萨拥有全权〉

南洋商报,1969518B,〈提防颠覆份子散布无稽谣言〉

南洋商报,1969518C,〈警卫团即成立旨在取缔不守秩序份子〉

新明日报,1969519日,〈雪州今六时半至十二时戒严〉

新明日报,1969521日,〈骚动尸体可由警方处置〉

南洋商报,1969522A,〈任何刊物在印刷前政府有权加以检查〉

南洋商报,1969522B,〈采取强硬行动对付牟利商家〉

新明日报,1969523日,〈货车阻街警员帮忙交换经验谈话谨慎〉

南洋商报,1969523日,〈行动理事会已禁止所有政党刊物出版〉

中国时报,1969728日,〈榴莲烂了的时候〉

南洋商报,2000514A,〈替阵吁全民支持还历史真相:五一三列团结日〉

南洋商报,2000514B,〈玛丽娜促设皇家委会彻查五一三流血事件〉南洋商报,2007514A,〈「五一三」成过去别再回顾〉

南洋商报,2007514B,〈上议员向国安部建议柯嘉逊「513」应列禁书〉南洋商报,2007518日,,团体力挺柯嘉逊新着促政府公布五一三真相〉

 

贰、英文部分

 

(A) Books:

Clutterbuck, Richard (1984) Conflict and Violenc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1945-1983). Singapore: Graham Brash.

Cheah, Boon Kheng (1983) Red Star Over Malaya: resistance and social conflict during and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qf Malaya, 1941-1946 .Singapore :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Felix V. Gagliano (1970) Communal Violence in Malaysia 1969: The Political Aftermath. OhioOhio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Goh ,Cheng Tiek (1971) The May Thirteenth incident and democracy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h ,Cheng Tiek (1994) Malaysia-Beyond communal. Selangor: Politics Pelanduk publications.

John, Slimming (1969) Malaysia Dealth of Democracy. London: Fohn Murray.

Karl, von Vorys (1975) 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Communalis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alay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ua Kia Soong (2007) May 13-DeclassifiedDocuments on the Malaysian Riot of 1969.Kuala Lumpur: SUARAM.

Leon, Comber (1983) 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 1st ed.Singapore: Graham Brash(Pte) Ltd.

 

(B) Articles and Theses

John, G Butcher (1999) “May 13: A review of some controversies in accounts of the riot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62(20): 48.

Reid, Anthony (1969) “The Kuala Lumpur riots and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 Australian Outlook, 23:258-278.

 

參、馬來文部分

Ramlah Binti Adam, etc (2003) Sejarah Tingkatan 5,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附录受访者基本资料

编号

称号

513时职业

出生年份

513时居住地点

教育程度

备注

A1

安先生

高中生

1953

马六甲

大学

 

A2

auntie

车衣女工

1955

半山芭

中学

 

A3

松先生

中学生

1950

中南区

中学

 

A4

陈先生

小学生

1960

中南区

中学

 

A5

吴老师

记者

1919

半山芭

中学

 

A6

刘女士

餐厅女工

1944

中南区

未知

二人为姊弟关系,同时进行口访

A7

刘先生

餐厅员工

1946

中南区

中学

A8

华姐

公务员

1948

八打灵

中学

 

A9

邹先生

卖鸡蛋

1936

Pantai(靠近midvalley

私塾

二人为夫妻关系,同时进行口访

A10

邹太太

车衣女工

1940

Pantai(靠近midvalley

未知

A11

唐太太

中学生

1948

setapak

中学

 

A12

莲姐

小学生

1956

rawang

中学

 

A13

阿枝auntie

中学生

1950

增江北区

中学

 

A14

阿娇姐

女工

1946

Batu Caves

未问

 

A15

阿霞auntie

中学生

1954

Setapak

中学

当场口述记录

A16

黄先生

教车教练

1941

Setapak

私塾

 

A17

符先生

电子厂员工

1946

Jalan Ipoh

中学

 

A18

陆爷爷

老师

1919

cheras

私塾

 

A19

陆先生

鱼贩

1952

增江南区

中学

 

A20

谢记者A

记者

1946

店在中南区,家在cheras

中学

两者为兄弟关系

A21

谢记者B

摄影记者

1948

店在中南区,家在cheras

中学

A22

戴先生

 

 

 

 

拒绝访问

A23

戴太太

 

 

 

 

拒绝访问

A24

唐先生

 

 

 

 

拒绝访问

A25

高先生

 

 

 

 

拒绝访问

A26

邱先生

 

 

 

 

拒绝访问

A27

张先生

 

 

 

 

拒绝访问

A28

林先生

 

 

 

 

拒绝访问

   

                    

附录二:名称对照表(因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地名

黑风洞

Batu Caves

峇督律

Batu Road

七条石

Batu Tujuh

秋杰路(中南区)

Chow Kit Road/Jalan Chow Kit

鹅麦

Gombak

怡保路

Ipoh Road

苏丹街

Jalan Sultan

太子路

Jalan Putra (Batu Road)

增江

Jinjiang

甘榜峇鲁

Kampung Baru / KG. Baharu

甲洞

Kepong

槟城

Penang

八打灵

Petaling

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半山芭

Pudu

万尧

Rawang

雪兰莪

Selangor

仙都

Sentul

文良港

Setapak

其他

英国最高专员署

British high Commission

镇暴队

Federal Reserve Unit (FRU)

甘榜(村庄)

Kampung

巴冷刀

Parang

皇家马来军团

Royal Malay Regiment

默迪卡体育馆

Stadium Merdeka

   

   

   

附录三:吉隆坡市地图

 

资料源:http://kualalumpurhotels.com/info/listareas.php

 

 

 

附录四:五一三事件主要冲突区域地图

 

主要地区、路名、建筑中译分别为:鹅麦(Gombak)、甘榜峇鲁(Kampung Baru / KG. Baharu、文良港(Setapak)、秋杰路/中南区(Chow Kit Road / Jalan Chow Kit)、峇督律(Batu Road)、怡保路(Ipoh Road)、苏丹街(Jalan Sultan)、太子路(Jalan Tunku Abdul Rahman)、中央医院(Hospital Kuala Lumpur)

 

 

附录五:五一三事件大事年表

日期

时间

事件

5/4

 

劳工党在首都地区发动示威游行,呼求人民抵制选举,队伍中出现支持共产主义口号及标语,并与警方发生冲突,一名劳工党员林顺成遭警方击毙。

5/9

 

劳工党为林顺成举行出殡葬礼,沿首都街道游行。

5/10

 

大选投票日。

5/11

 

大选结果揭晓。反对党大游行。

5/12

 

东姑宣称若人民对联盟缺乏信心,他将辞去首相一职。宣布内阁名单,仅邀请陈修信一人入阁,内定为内政部长,并保留一部长席予马华公会。

民主行动党和民政党举行了胜利大游行,分别在吉隆坡市区内组成机车队、汽车队和卡车队浩浩荡荡到处示威。游行路线包括吉隆坡中南区(秋杰路Chow kit Road),市中心Bukit Bintang

哈仑宣布隔日晩上,展开巫统胜利游行。

5/13

 

马华公会发表声明谓大选结果已反映出华人拒绝马华公会代表华人参与内阁,因此决定退出内阁。

 

 

6:00pm

一群马来青年由Gombak出发,前往拿督哈仑住处集合参加游行,在文良港Setapak地区与华、印族人发生冲突。

 

6:45pm

三具华人尸体被发现。

 

7:20pm

敦拉萨以内政部长身份宣布首都及雪兰莪地区进入24小时戒严状态。在首都地区,Kampung BaruIpoh RoadBatu RoadCambell RoadChow Kit Road等均发生骚乱事件。

 

8:00pm

正副首相,在警察总部与陆军及警察首长会商后,敦拉萨调派2000名军人及3600名警察进驱首都维持秩序。随后,霹雳、森美兰及柔佛相继戒严。

 

10:40pm

首相东姑向全国作电视广播,指称此次事件为反对党的过失,并呼吁人民与政府紧密合作,政府将负起责任以维持安宁。如需要,他将咨请元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接着,敦拉萨邀请马华公会正副会长陈修信及许启模,发动成立友好委员会,分赴各出事地区去安抚劝解。

官方公布,25人死亡。

5/14

 

股市停市。航空、火车、水上交通一切停顿。只有在7:00pm10:00pm,人民被允许步行或骑脚车上街购物,不准乘坐汽车。

最高元首发布宣告,中止各地普选,并召集马来西亚后备军人服役。警察局长下令动员警察志愿储备人员。各地区居民组成自卫团,保卫家园及自身安全。政府也呼吁人民前往医院捐血,供伤者使用。

正在美国华盛顿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表示,希望马来西亚的暴乱能迅速解决,并怀疑这次暴乱会扩散至新加坡。同时,沙巴州政府下令将DAP组织部长林吉祥驱逐出境,指其助长紧张气氛。林吉祥是在沙巴州为一国会议员席次之独立候选人演讲助选,并表示将在沙巴州设立DAP支党部。

 

11:00pm

最高元首应首相之请,颁下紧急法令,赋予首相东姑特别权力处理此次事件。

 

 

官方公布,39死亡,114人受伤,15人被捕。

5/15

 

所有报纸被令停刊。吉打、玻璃市、马六甲相继被宣布为戒严区,各地解严时间均为上午三小时。

反对党顺利从联盟手中接过槟城的统治权,由林苍佑出任首席部长,林苍佑并和首相东姑达成协议,将不会与霹雳州的反对党在任何议题上结盟。

这天,在台北,有关单位向行政院发表简报,并由外交部发言人魏煜孙发表声明,希望马来西亚之秩序能迅速恢复,更须尽量避免共匪有可乘之机。

官方公布,接近100人死亡,约150人被捕。民间统计则为,200人死亡,270人受伤。

最呙元首在首相咨请之下,成立国家行动委员会National Operation Council(NOC),副首相敦拉萨为其负责人。NOC之成立,意即马来西亚暂时放弃了民主体制,而以NOC为决策领导单位。

5/16

 

马华公会宣布,同意参加一个看守内阁。

英国政府在伦敦宣布,驻马的3600名英军不会介入马来西亚之暴乱。英国政府对此次暴乱不愿发表评论,但已有以军队干预马来西亚暴乱的紧急计划,但仅有在大马首相东姑提出请求,且经过英内阁通过后,英军才会介入。

敦拉萨称NOC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使秩序恢复正常。NOC宣布阁置国会及州议会,暂停尙未完成的东马地区之普选,实施宵禁及暂停行使所有法律权利,这意味着NOC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查,没收私人财产,拘留驱逐任何人,实施秘密审判,对犯罪行为颁布包括死刑的刑罚,撤销任何人的公民资格,修改法律及制定各项法律的临时条款。

全国新闻检查被宣布实施,发布至国外的新闻,必须将新闻副本送交政府检查,但非强迫性。

NOC并捕获据信为共产党党员的93人。官方公布,89人死亡,272人受伤,305人被捕。

5/17

 

敦拉萨公布NOC组成名单:

主席:副首相敦拉萨

副主席:伊士迈Tun Dr. Ismail(前内政部长)

委员:陈修信

森本善Tun U. T. Sambanthan(前工程及邮电部长)

韩沙Datuk Hamzah(前新闻部长)

Tan Sri Ghazalie Shafie

Tan Sri Abdul Kadir Shamsuddin

General Tunku Osman Jiwa(军事将领)

Tan Sri Modamad Salleh(警察署长)

Leftenan General Dato Ibrahim(军事将领)

另一方面,马华公会宣布,马华公会对参与政府一事重新考虑。

NOC下令取消所有外国记者之宵禁通行证,要求记者们采用官方所提供的新闻稿及统计数字;仅有国营电视台及电台的记者被允许在各地通行。

印尼外长称,近日在马来西亚发生之暴乱并非出于意料,而是亲共人士的煽动。

官方公布,98人死亡,300人受伤,约500人被捕。民间统计,250--300人死亡,超过1000人被捕,其中包括9名国会或州议会议员。

5/18

 

报章在经过政府的严密检查过,被准予发行。官方公布,136人死亡,316人受伤。

5/19

 

火车、公交车、银行恢复正常运作。

NOC决定在西马11州内设置「地方行动委员会」,由各州首席部长领导,成员包括军事及警察官员,以维持各地秩序。

官方公布,147人死亡,3022人被捕。

5/20

 

另外,陈修信、高开实(前地方政府部长)、李孝友(前教育部长)被任命为紧急时期特别职务部长。

马来西亚政府考虑重新装备3个新的陆军营队,以扩充武力应付紧急状况,请求澳洲、英国及印度协助扩充军备,并获印度政府同意,澳洲政府则尙未响应。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57人死亡,全国超过3000人被捕。

5/21

 

公务员恢复上班。吉隆坡戒严放宽,每天7:30am2:00pm可自由活动;首都以外地区每天戒严12小时。

敦拉萨任命森本善、许启模、马萨及沙菲(外交部常任秘书),成立一特别委员会委员,硏讨改组及加强政府新闻机构。

在台北,马来西亚驻台领事许英喜致函各台湾报章说明,大马日前发生的暴乱,是极端分子肇事,而非所谓的「华巫战争」,并指责部份通讯社报导不实消息。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63人死亡。

5/22

 

敦拉萨在记者会上保证,类似此次暴乱将不会再发生。

沙巴及砂劳越报纸被停刊。政府公布报纸及其他出版物的管理规则。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63人死亡,约400人失踪。民间统计约500人死亡。

5/23

 

官方宣布,166人死亡,439人失踪。

5/24

 

沙巴报纸恢复出刊。包括「时代杂志」(TIME),「新闻周刊」(NEWSWEEK)及多种来自国外的报章或杂志被禁入口,但在代理商撕去并烧毁刊载有关马来西亚暴乱的数页报导后则开禁。

官方宣布,167人死亡,330人受伤,3963人被捕。

5/25

 

警方及军人仍在首都地区保持24小时巡逻。

5/26

 

外国广播(合众国际社)报导两起火灾,但马来西亚新闻管制中心并未报导。

在台北,侨委会委员长高信在立法院报告马来西亚最近发生的暴乱情形时说,希望马来西亚各种族精诚合作,使暴乱早日平息,恢复秩序与繁荣。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67死亡,4481人被捕,其中包括「秘密组织」成员1567人。

5/27

 

霹雳州州长将最近马来西亚发生之暴乱事件归咎于共产党,并在友好委员会上劝告同胞们不要听信谣言或别人的煽动,该委员会是在暴乱发生后组成。

马来西亚向美国寻求武器援助,被拒绝。美政府仅根据一项军事买卖计划加速递交若干通讯装备。

5/29

 

华人社会开始进行一项征求支持的运动,吁请马华公会主席陈修信为华人社会利益而参加联合政府。

政府已在泰马边界加强安全措施,以防潜隐在边界的共产党分子向南部移动,利用大马之紧张局势扩大活动。

5/30

 

英国允诺供应马来西亚所需之军事配备。

官方公布,177人死亡,339人受伤,纵火事件在200次以上。民间统计,840人死亡。

5/31

 

因六十余华人团体提出要求马华重新参加内阁,马华公会秘书长甘文华说马华公会中央工作委员会将讨论此事。新加坡当局已封锁所有自马来西亚的入口通道,仅允许非马来人入境。

6/1

 

官方公布,177人死亡,340人受伤,约6000人被捕,119辆汽车被破坏,产生难民3000人左右。

6/2

 

新加坡6名青年被警方以携带攻击性武器及群殴向法庭起诉。新加坡地区,官方公布2人死亡,受伤38人。民间统计死亡人数40人。

吉隆坡地区居民因相信新的冲突已再度发生,而弓1起慌恐,警方随后证实并无重大事件发生。

6/3

 

吉隆坡宵禁时间缩短,从5:00pm5:30am

政府发给每名在暴乱中丧失工作或家园的难民$5$15美元的生活津贴至他们找到工作或重建家园为止;已有1700名难民登记,政府估计实际难民数目约为1500

澳洲已同意给予马来西亚政府额外军事援助,包括步枪、通讯设备、海面巡逻小艇等。英国及印度所援助的军事装备运抵大马。

新加坡公布,4人死亡,40人受伤。马来西亚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78人死亡,全国共6155人被捕。

6/4

 

马来西亚取消元首诞辰的假日,及取消一切庆祝活动,紧张气氛仍笼罩吉隆坡。

6/6

 

马华公会宣布马华公会决定不参加联邦政府或州的执行委员会。

反对党领袖陈志勤博士吁请政府迅速恢复议会制度,以免更多的人民选择投靠共产党。

6/7

 

新加坡,被捕人数已达166人。

6/8

 

马来西亚初级中学开始恢复上课。

大马军队在霹雳州北部大规模搜查及逮捕共党分子。

6/9

 

各中学恢复上课,小学依旧停课。

吉隆坡地区解严时间也放宽。

印度国大党宣布将留在政府内阁中。

6/11

 

新加坡政府下令49名大马人离境。

6/14

 

官方宣布,182人死亡,346人受伤,7100人被捕。

吉隆坡地区解严时间放宽为5:30am11:00pm

6/15

 

自从65日被令停刊一个月后,「中国报」在政府特别允许下,于今天开始重新发行。

6/18

 

官方公布,7500人被捕,其中6511人已被释放。

6/21

 

吉隆坡地区解严时间放宽为5:00pm至午夜12点。

敦拉萨说紧急状态命令是否取消,将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为政府提出有关暴乱事件的报告所需的时间,二为政府提出保证种族冲突不再发生的安全方案所需的时间。

澳洲两华团(维多利亚华裔公协会,New South Wales华侨体育协会),致函敦拉萨要求尽快设法解决马来西亚最近发生的骚动事件,敦拉萨正在澳洲首都堪培拉出席五国国防会议。

6/28

 

吉隆坡地区冲突再起,警方设置路障,防止其他地区人民进入市区。

官方公布,186人死亡。民间统计,已达1200人死亡。

6/30

 

除了首都地区,其他地区解严时间均为4小时。

默迪卡体育场被用作难民收容所。

7/1

 

敦拉萨重申,政府决心不让暴乱悲剧重演。

官方公布,195人死亡。

7/5

 

吉隆坡地区骚乱分子展开「街头战争」,用「打了就跑」的策略,警方则封锁任何骚乱事件发生的地区。

7/6

 

吉隆坡地区第一次发生警员被杀害事件,造成一死一重伤,警方因此逮捕57名可疑份子。

7/7

 

官方公布,约200人死亡。

7/8

 

政府报导,自513日暴乱发生以来,因火灾而毁损840万马币,税收损失2100万马币。

7/11

 

因为对于东姑的领导丧失信心,马来亚大学500名学生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东姑即刻辞职。

7/13

 

由首相领导的联盟召开最高执行委员会,吉隆坡地区采取了大规模警戒措施。

7/17

 

马哈迪致函东姑,要求东姑辞职,谓东姑犯下错误。马来亚大学约1000名学生示威游行,要求东姑下台,警方在马大门口设置路障,检查进出人士。

7/19

 

敦拉萨呼吁人民支持首相东姑的领导。敦拉萨并接见中华总商会代表,感谢该会在戒严时期协助恢复正常各项商业活动。

7/20

 

东姑指责马哈迪领导暴力行为。因马哈迪致函马拉学院及莫斯里姻学院向学生指控东姑所犯的错误。马哈迪因此被逐出巫统执行委员会。

7/30

 

教育部长宣布,从1970年起,将以马来西亚语为小学教学媒介语。

8/1

 

首相东姑称副首相助理慕沙希淡Musa Hitam,因未能与内阁合作而被罢黜,并被令赴英国进修。慕沙也是巫统执行秘书,与学生关系良好。

8/30

 

四名学生领袖被捕,包括马来学生联盟主席哈木斯阿里。

8/31

 

为免不法份子借机引起骚动,所有庆祝国庆之游行、表演及宴会等活动皆被取消。马来西亚以最简朴而沉重的方式庆祝独立周年。

9/2

 

马来西亚政府下令禁止一切旨在迫使首相东姑辞职的公开集会,因此类集会妨害公共秩序。

9/23

 

首相东姑出版其袖珍版新著作「513日前后」,初版20万册被抢购一空。

10/8

 

政府发表共97页的白皮书(政策声明书),标题「513日的悲剧」,说明五月份暴乱的原因是左倾激烈分子在征募新支持者,试图夺取政府政权,并谓NOC已完成恢复秩序及顺利治理国家,关于恢复各种族间的和谐与互信,则是一个长期工作。它承认政府召来镇压暴乱的陆军击币41人。

官方公布,196人死亡(华族143人,巫族24人,印族13人,另外15人无法辨认),受伤人数439人(其中18人受枪伤),被捕人数共9143人(华族5126人,巫族2077人,印族1874人,其余为外国人,包括巴基斯坦、欧洲、泰国、新加坡等等),其中5561人被控上法庭,罪名包括携带武器、破坏宵禁等等。共221辆车及753栋房屋被损毁。

10/25

 

敦拉萨称马来西亚的政治制度必须改革,以防止「反国家份子」煽动引起争端,及建立更适合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形式。

11/1

 

NOC发函邀请马来西亚政治领袖共同出席NOC第二次会议,讨论此时国家面临的重要事项,此邀请函被标注「极机密文件」,而该会议将为「秘密会议」,召开日期不详

1970/1

 

1970年元月,政府宣布设立一个全民咨询机构,称「国家协商理事会」(National Consultative Council)由65名来自联合邦及各州政府,各党派,以及利益团体代表所组成。

资料源:笔者整理自全国行动理事会(1969),《全国行动理事会报告书:五一三悲剧》,吉隆坡:全国行动理事会;王国璋(1997),《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出版社;杨建成(1982),《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谢诗坚(1984),《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槟城:友达企业有限公司;陈玉璇,〈513事件始末〉http://myedu.hibiscusrealm.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0&Itemid=39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