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路名重温巴生历史 班厝『道听途说』人文展今开幕

 星洲日报2022.06.25

 

解读路名重温巴生历史 班厝『道听途说』人文展今开幕

报道:谢仲洋

摄影:高建业

 

(巴生24日讯)你知道班村内以10位名人命名的11条路名,和巴生历史有什么关系吗?欢迎来到班厝新村屋,道听途说港口新村人文展览走ー趟。

 

5人策展执行团队的每一人都住在巴生或老家在巴生,他们都和班村有渊源。

 

他们没有财力雄厚的背景、也没有强大的团体组织做后盾,有的是单凭个人对新村原乡的热爱与情意结,于是就凭ー股傻劲投入,终于用只是5个人的微薄力量,通过众筹和获得雪旅游局的项目拨款方式,把巴生班达马兰新村人文展览给做起来。

 

马大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兼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理事林德顺博士,是今年出版的《班达马兰新村志》作者,他也是这项人文展的作者兼资料提供人。

 

团队其余4人则负责展览的执行工作,包括制作人为在地导览员兼Jalan jalan Klang导览团队发起人周鸿辉和也是导游的其太太陈美云、在策展方面经验丰富的策展人陈欣莹和负责文案撰稿的媒体工作者郑宇晴。

 

郑宇晴:班村路名都以有功人士命名

 

郑宇晴(30岁)指出,根据林德顺的资料,巴生皇城在二战前的地位辉煌显着,而在英殖民政府下的新村政策,是ー个新成立的聚落和屯垦地,因此班村路名都以巴生地方上有贡献人士和杰出侨领来为道路命名。

 

她认为,通过对路名的解读,可看到巳生在二战以前的繁华。在50年代新村成立时期,班达马兰属于巴生范围的ー个新区。

 

她形容,虽然用班厝故事馆企划案参加创业大赛没有晋级,但通过和企业导师的接触分享,让团队学习到对故争馆有更靠近和可以开始的脚步。

 

陈欣莹:经历不同年代オ确定名字

 

陈欣莹(27岁)指出,为展览取名道听途说,除了以11条名人路为主的主题,也蕴含着许多路名的由来,乃经历过不同年代的称呼和约定俗成关系,进而沿用迄今。她举例,根据资料考究包括新闻报道,英殖民政府命名的Pandamaran新村,从19511963年期间,便出现了超过10种中文译名,包括巴丹马作、班打马冷移植区、巴生港口新村、巴生新村等。

 

她表示,班达马兰新村之名,是从1953年沿用至今,1951年叫港口新村、1951年之前俗称后尾芭村。

 

周鸿辉:当导览时就想成立故事馆

 

在班村土生土长的周仕鸿辉(40岁),于展览前接受《大都会》社区报记者访问时指出,当他从当导游行业带团十多年回到巴生,从南区老街开始在地导览的耕耘时,就有个开设地方人文故事馆的想法。

 

他表示,不过基于当时新村旅游未盛行,所以也只敢把故事馆设定在至少有游客来到的老街ー带。直到希盟执政的2019年,当时房地部在布城会展中心主办的新村领袖培カ大会,让参与的他看见新村有潜カ被带动的曙光,启发把故事馆搬来班村念头。

 

“当我看到联邦及雪州政府都有在关注新村的发展后,我觉得回到新村是可以做的概念。两年后的2021年,为了参加新新村(Village Vision)‘社区营造创新同行第一届企划案大赛,我催生了设立班厝故事馆的概念。”

 

他坦言,为了获取从商业模式如何永续经营故事馆的经验,团队继而以班厝专案参加今年度“圆梦エ场创业大赛”,出乎意料很快跨过众筹8800令吉的门槛,最终筹获21000令吉的创业资金,让他振奋于故事馆概念是可行的营运模式。

 

他指出,展览首炮以班村的11条名人路为出发,希望能让参观民众阅读11条路名,扩大看到整个巴生史的蓬勃发展。

 

民众可自由乐捐文化付费

周鸿辉感谢筹办过程遇到许多贵人,得以把原本非常庞大的经费减少。展览从内到外都是5人执行团队在自行处理,欢迎学校来到班厝办活动或外宿为户外教学场地,甚至构思把新村屋前院打造成营地。

 

他放眼,班厝接下来还会举办更多关于班村路名的人文展览及相关活动。由于是依靠非营利模式经营,他鼓励大家在免费看展览之余,也可应能カ自由乐捐文化付费。

 

他希望,展览结束后,依然能把展览版等展出材料,继续带去不同场合,如学校和社团会馆等做巡回展。

 

即起至831免费入场

 

人文展从625日起至831日进行,免费入场。周末两天开放时间从上午10至傍晚6时,上午11时、下午24时由JJK导览团队提供导览讲解;平日需预约参观,联络人陈美云(016-6198070)。

 

地点位于班达马兰新村“班厝”人文故事馆,地址为124Jalan KemanisPandamaran42000 Pelabuhan Klang

 

展览开幕仪式定于25日(周六)上午10时,邀请班达马兰州议员梁德志主持。他和班村村长柯金胜及班达马兰居民协会主席陈志明3人,也是策展顾问。

 

▲人文展分成在班厝新村屋的2间房展出,这是收集了班村内的所有路名,以不同类别如人名、植物名和新村移民来源地等区分。

▲策展执行团队精心制作的班村人文地图,细心用磁铁徽章标记出主要地标。

▲陈欣莹(左起)、郑宇晴、周鸿辉和陈美云,加上学者林德顺提供资料,5人以个人之力成就了道听途说班达马兰新村故事馆人文展。

▲周鸿辉在看到政府对推动新村旅游的用心后,把原本要设在南区老街的地方人文故事馆,搬到班村的ー间新村屋,称之为"班厝(Rumah Papan)。

▲展版以双语和图文并茂方式呈现,收吸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