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情变化与侨务政策

 

侨情变化与侨务政策

刘国福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1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结构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七节 研究不足

第八节 研究结论

第一编 侨务政策辨析

第一章 公共政策辨析

引言

第一节 政策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和西方对公共政策概念的探索和认识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第五节 公共政策与法律

第六节 公共政策的动态过程

第二章 侨、侨居、侨民、侨务和侨情辨析

引言

第一节 侨辨析

第二节 侨居辨析

第三节 侨民辨析

第四节 侨务辨析

第五节 侨情辨析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侨务政策辨析

引言

第一节 侨务政策概念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侨务政策的概念

第三节 侨务政策的公共政策方面的特性

第四节 侨务政策的侨务方面的特性

第五节 侨务政策的分类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编 国外侨务政策

第四章 亚洲侨情变化与亚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引言

第一节 亚洲侨情变化

第二节 东南亚侨情变化

第三节 东南亚侨情变化的主要内因

第四节 日本、韩国侨情变化

第五节 日本、韩国侨情变化的主要内因

第六节 亚洲华侨华人政策的展望

第七节 日本华侨华人政策的展望

第八节 结论

第五章 传统移民国家华侨华人数量变化与传统移民国家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引言

第一节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华侨华人

第二节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华人对中国、所在国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华人对中国、所在国和世界华侨华人的重要影响

第四节 美国华侨华人数量变化和美国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五节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数量变化和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六节 加拿大华侨华人数量变化和加拿大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七节 结论

第六章 欧洲侨情变化与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引言

第一节 中国人移民欧洲的历史及其对欧洲华侨华人政策的启示

第二节 欧洲华侨华人人口总量和所占比例及相关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三节 欧洲华侨华人人口增速及相关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四节 欧洲中国留学生及相关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五节 中国欧洲非法移民及相关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六节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及相关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七节 欧洲华人参政及相关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第八节 结论

第七章 非洲侨情变化与非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引言

第一节 非洲发展与中非关系

第二节 中国人移民非洲史

第三节 非洲侨情变化

第四节 非洲中国侨民安全报告

第五节 我国非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编 华侨的身份、回国定居和国籍政策的完善

第八章 华侨身份证件政策的展望

引言

第一节 华侨身份证件政策的现状

第二节 华侨身份证件政策的不足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公民身份证件制度的实践

第四节 华侨身份证件政策的展望

第五节 结论

第九章 华侨回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引言

第一节 华侨回国定居政策的现状

第二节 华侨回国定居政策的不足

第三节 华侨回国定居政策不足的原因

第四节 华侨回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第五节 结论

第十章 华侨华人与中国国籍政策

引言

第一节 出生取得国籍政策的现状和不足

第二节 申请取得外国国籍政策的现状和不足

第三节 居留转国籍制度的缺失

第四节 解决由于国籍政策不足而产生问题的努力

第五节 中国国籍政策的完善

第六节 结论

 

第四编 华人的身份、出入境和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第十一章 华人身份证件政策的展望

引言

第一节 华人、华人政策与华人身份证件政策

第二节 华人证思路剖析

第三节 印度的印度裔卡和印度海外公民卡

第四节 降低制定和实施华人身份证件政策的风险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二章 华人出入境政策的完善

引言

第一节 华人出入境政策的国际移民背景

第二节 华人出入境政策的现状

第三节 华人出入境政策的不足

第四节 华人出入境政策的完善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三章 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引言

第一节 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总的思考

第三节 技能类外国人(华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制度的不足

第四节 投资类外国人(华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制度的不足

第五节 亲属团聚类外国人(华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制度的不足

第六节 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第七节 结论

第十四章 华人在中国定居相关待遇政策的完善

引言

第一节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相关待遇政策主要面向华人

第二节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政策的内容

第三节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政策的不足

第四节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政策的完善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编 国内侨情变化与归侨侨眷政策完善

第十五章 归侨侨眷群体的变化

引言

第一节 归侨占归侨侨眷比例非常低

第二节 归侨侨眷特殊性减弱,归侨侨眷范围扩大

第三节 老归侨锐减,新归侨猛增

第四节 归侨老龄化和侨眷留守无依现象突出

第五节 经审批和领取归侨证件的归侨增长缓慢

第六节 回国定居华侨很多未经审批、没有领取归侨证件、以留学生移民和技术移民为主

第七节 结论

第十六章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

引言

第一节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宏观法律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具体法律环境的变化

第三节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实施效果方面的变化

第四节 结论

第十七章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理论基础的再思考

引言

第一节海外关系

第二节作出重大贡献

第三节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第四节履行更多义务

第五节 民族国家理论

第六节 权利理论

第七节 结论

第十八章 归侨侨眷身份证件政策的完善

引言

第一节 归侨侨眷身份证件政策的现状

第二节 归侨侨眷身份证件政策程序方面的不足

第三节 归侨侨眷身份证件政策实体方面的不足

第四节 归侨侨眷身份证件政策的完善

结论

 

第六编 难民(难侨)政策展望

第十九章 大规模涌入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引言

第一节 华侨华人大规模涌入及其安置工作的开展

第二节 大规模涌人华侨华人安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国际上解决大规模涌人人员问题的措施:临时救助

第四节 大规模涌人华侨华人政策的展望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我国侨务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来,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国际移民人数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华侨华人人口各地区分布与增长、新老华侨华人构成、各地区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都处于变化之中。归侨侨眷的权利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员构成日趋复杂,人员规模不断扩大,这些侨情变化要求我们仔细研究侨务政策,分析其不足,展望其未来。

 

侨务政策是侨务工作的灵魂,正确的侨务政策能够有力地推动侨务工作。虽然受当时国内与国际因素影响,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主政时期的侨务思想有所不同,因而侨务政策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十分重视侨务工作,重视发挥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将侨务问题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把侨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侨务政策有了更清晰和更高层次的目标。

 

研究侨务政策,必须探究侨情,即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状况。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是我们研究侨务政策的基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和新华侨华人数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近些年来所占相应比例与改革开放之初所占比例有很大不同,各地区华侨华人和新华侨华人在世界华侨华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呈现互动态势。另外,归侨侨眷的数量不断增加,相关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老龄化日趋严重,留守儿童和无依父母现象凸显。研究侨务政策,可以从历史学、政策学、行政管理学之外另辟蹊径,着重从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数量变化的角度人手探讨,这有利于抓住侨务政策的基础,准确把握侨务工作的特点,使理论研究不至于脱离生活实际。这也是以往侨务政策研究的薄弱之处。

 

研究侨务政策,需要探究国情,即探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情况。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是侨务政策生存和发展的内部环境。我国改革开放新情况、华侨华人住在国情况和有关国际因素变化大环境这三个方面因素共同推动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变化。只有置身于我国改革开放新情况、华侨华人住在国情况和有关国际因素变化的大环境下,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定位当前形势下的侨务工作,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侨务政策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把握我国侨务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定位、发展和完善侨务政策。侨务政策与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其重生源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其发展和完善基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此背景下,侨务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热点侨务问题如何解决、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权益怎样有针对性地给予保障,是摆在侨务界面前的一系列待解难题。

 

研究侨务政策,应该探究世情,即华侨华人住在国情况和有关国际因素的变化。华侨华人住在国情况和有关国际因素是侨务政策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口国际流动持续不断扩大,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将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深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企业正当权益;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在此背景下,侨务界需要认真思考侨务政策如何因应华侨华人住在国情况和有关国际因素的变化,以作出适当的调整,努力探索既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情况,又充分考虑华侨华人住在国情况和有关国际因素变化的新侨务政策。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本书基于国情和世情的大背景,分别选取地区华侨华人、华侨群体、华人群体、难民(难侨)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国际移民法律政策为视角,重点分析侨情,论证不同领域侨务政策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完善的意见、建议和未来的政策方案。

 

本书对于有效地保护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妥善地解决一些热点侨务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打破侨务政策理论研究的传统学科局限,开辟侨务政策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角度,准确定位当前形势下的侨务工作,统筹协调国外与国内侨务工作,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当下和未来充分利用侨务资源,使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更加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党和国家在21世纪确定的奋斗目标,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分析侨情,透视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数量变化,主要以国际移民法律政策为视角,论证侨务政策的现状和不足,这是侨务政策研究的全新视角。本书关注的是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作为侨务政策的最重要利益相关者如何作为政策的主体而存在,而最常见的华侨华人史学研究关注的是历史资料和史实,社会学研究着重的是社会现象。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在侨务政策上的意义在于其主体性,主体存在对秩序的形成及形成何种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尤其是侨史学界对侨务政策的研究逐步兴起,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发表和出版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与论著,但是也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缺憾。第一,较少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以侨务政策为重点进行针对性和前瞻性研究。

 

现有的侨务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侨华人史学方面,这些华侨华人史学研究要么只是涉及或者关联侨务政策,而不是将其作为论述的重点;要么多为回顾与总结,较少作批判性和探索性论证。

 

涉及侨务政策的华侨华人史学研究硕果累累。近些年出版的华侨华人史学论著从国别、业别、地区别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侨务政策。国别研究方面,有李安山的《非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李明欢的《欧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朱杰勤的《东南亚华侨史》(中华书局,2008年)、陆国俊的《美洲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等;业别研究方面,有郭梁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碧笙的《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等;地区别研究方面,有梅伟强、张国雄的《五邑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寒冬的《海南华侨华人史》(海南出版社,2008年)、龚伯洪的《广府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广西华侨历史学会的《八桂侨史》、刘权的《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周望森的《浙江华侨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等等。

 

回顾与总结侨务政策的论著日渐增多。庄国土的《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论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侨务政策和改革开放以来华人资本家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合作,任贵祥的《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党和国家的侨务思想及侨务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林金枝的《华侨华人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论及了对改革开放前期华侨华人与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关系,任贵祥和赵红英的《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出版社,1999年)从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及两岸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新中国的侨务政策。

 

第二,较少在国际移民大背景下进行中国侨务政策研究。曾少聪和丘立本共同主持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2—2003年度重点课题“国际移民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移民政策策略研究”是这方面为数不多的研究之一。目前关于国际移民的研究多将中国海外移民置入国际移民的大环境下进行探讨,不论及我国侨务政策,或者仅论述国际移民。

 

将中国海外移民置入国际移民的大环境进行探讨的著作颇丰。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著作有:庄国土的《对近20年来华人国际移民活动的几点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李其荣的《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高伟浓等的《国际移民环境下的中国新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张秀明的《国际移民体系中的大陆移民——也谈新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黄润龙等的《近十年我国大陆海外新移民》(《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1期)、朱国宏的《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郑一省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等。外国学者也作了不少相关的研究:Gergor Benton等主编的《欧洲华侨华人》(St. Matrin's Press1998年)、Frank Pieke的《跨国华人:福建移民在欧洲》(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年)、莫邦富的《拼着:在俄罗斯和东欧的新华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王赓武的《移民地位的提升:既不是华侨,也不是华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等。

 

国际移民研究方面,国际组织和外国学者的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远超过国内机构和学者的论著。仅国际移民组织(IOM)与联合国下设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关于国际移民的报告就非常丰富,如国际移民组织的2002年、2006年和2010年《国际移民报告》,Barry R. Chiswick的《国际视野下的高技术移民》(向联合国移民和发展专家组会议提交的论文,2005年)等。外国学者的国际移民研究成果有:Douglas Massey的《流动的世界:在千禧年末理解国际移民》(Clarendon Press1997年)、Stephen Castles等的《移民时代:当代世界的国际人口流动》(Guilford Press1998年)、Mary Kritz等的《国际移民体系:全球视角》(Clarendon Press1992年)等。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重视国际移民的研究,如宋全成的《欧洲移民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王辉耀和刘国福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周聿峨的《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暨南学报》2003年第2期)、周皓的《国际移民模式》(《人口研究》1999年第3期)等。

 

第三,较少有在国际移民政策大背景下论述中国侨务政策的论著。

 

现有国际移民政策的论著较少在国际移民政策大背景下论述中国侨务政策,有的只分析国际移民政策,有的探讨其他国家和地区移民政策与中国华侨华人的关系,但不太涉及与中国侨务政策的关系。

 

其他国家和地区移民政策与中国华侨华人的关系已经引起学界的浓厚兴趣。如廖小健的《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将各国的政策分为移民入境政策、国籍归化政策、经济政策和文化社会政策四个部分进行阐述;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广州华侨研究会联合编著的《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论述了二战”以后东南亚各国推行的激进的外侨政策及其对华侨社会产生的影响;梁茂信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的第四章 着重论述了中国移民的历史和排华法的产生及美国对亚洲移民政策的变化;戴超武的《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1849—199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分析了美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未对亚洲移民政策的演变、变化的动因及影响;傅义强的《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与李明欢的《欧盟国家移民政策与中国新移民》(《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论述了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关系。

 

虽然关于国际移民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没有涉及其对中国侨务政策的借鉴和参考,如李其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移民政策比较研究”(2004年)、李明欢的《国际移民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姜海珊的《人口老龄化对国际移民政策的影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高鉴国的《欧盟的国际移民和社会整合政策》(《欧洲》2000年第5期)、宋世杰的《台湾与新加坡移民政策制定因素之比较研究》[(台湾)私立暨南国际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Jobst Koehler等的《移民和欧盟的经济危机:政策影响》(国际移民组织,2010年)、Sarah Collinson的《超越国界:走向21世纪的西欧移民政策》(The Borokings Institutions1993年)、Giacomo Luciani的《欧洲和美国的移民政策》(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年),等等。

 

第四,较少有专门阐述侨务政策的研究,已有研究的涉及面和理论深度还可以更加深入。

 

我国关于侨务政策的专门研究较少,已有研究的涉及面和理论深度还可以更加深入。如毛起雄、林晓东的《中国侨务政策概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张赛群的《中国侨务政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罗清旭的《侨情侨务: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珠海出版社,2008年)较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侨务政策;汤唯等的《华侨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着重探讨了华侨权益保护问题;刘华的《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集中分析了华侨国籍问题。

 

第五,有关侨务政策的工具书没有对侨务政策进行理论性论证。

 

一些工具书中有研究侨务政策的内容,但是它们侧重对已有华侨法律条例的整理和介绍,没有进行理论性和探索性论证。如毛起雄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周南京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和《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等。

 

第六,很少有关注难民(难侨)政策的研究。

 

我国关于难民(难侨)政策的研究很少,这主要是因为:①实践需求小。由于难民(难侨)政策的敏感和内部性,政府部门几乎没有支持过学界关于难民(难侨)政策的研究,出版社和杂志社也不太愿意出版和发表这方面的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我国在侨务政策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有限的科研力量无暇关注难民(难侨)政策。②涉及领域广。该项政策研究涉及难民、移民、人权和国际关系等多项政策,还要参考国际法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研究难度比较大。③资料积累少。国内关于难民(难侨)政策方面公开出版和发表的研究成果很少,几乎没有对该问题的深入剖析和论证资料。国际上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是从国际组织或者有关国家而不是从中国角度出发。④外文能力要求高。研究难民(难侨)政策政策,必然要参考国际法和一些国家地区的实践经验。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翻译和公开这些文献,需要研究者直接阅读大量原始外文文献。

 

第四节 研究结构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结构和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结论等;正文包括侨务政策辨析,国外侨情变化与地区华侨华人政策展望,华侨的身份、回国定居和国籍政策的完善,华人的身份、出入境与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国内侨情变化与归侨侨眷政策完善,难民(难侨)政策展望,共六编十九章;参考文献列出了本书参考的中文和英文的著作、论文、报告和新闻等资料。

 

第一编是关于侨务政策的辨析,包括第一章 公共政策辨析,第二章 侨、侨居、侨民、侨务和侨情辨析及第三章 侨务政策辨析。国内关于侨务政策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基本上都没有仔细界定侨务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编是对国外侨情变化与地区华侨华人政策的展望,包括第四章 至第七章 ,从地域角度论证各地区华侨华人的变迁和政策完善。第四章 论述亚洲侨情变化与亚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第五章 论述传统移民国家华侨华人数量变化与传统移民国家华侨华人政策展望;第六章 论述欧洲侨情变化与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第七章 论述非洲侨情变化与非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国外侨务政策是我国目前侨务政策工作的重点,与侨务工作成效密切相关,现有侨务政策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外侨务问题。本编运用数据揭示国外侨情的变化,分析对国外侨务政策的挑战,展望国外侨务政策的未来发展。考虑到现有研究成果的侧重点和篇幅限制,第四章 和第五章 从国外侨情中的华侨华人数量变化的角度切入,第六章 和第七章 则从国外侨情变化的角度切入。

 

第三编是关于华侨的身份、回国定居和国籍政策的完善,包括第八章 至第十章 。第八章 对华侨身份证件政策进行展望,第九章 论述华侨回国定居政策的完善,第十章 论述华侨华人与中国国籍政策。华侨是中国公民,我国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确认其身份,保护其权益,解决其在回国定居和国籍方面遇到的问题。

 

第四编是关于华人的身份、出入境和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包括第十一章 至第十四章 。第十一章 对华人身份证件政策进行展望,第十二章 论述华人出入境政策的完善,第十三章 论述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第十四章 论述华人在中国定居相关待遇政策的完善。华人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确认华人身份,便利华人出入境、居留和定居,能够创设华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方面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第五编是关于国内侨情变化与归侨侨眷政策完善,包括第十五章 至第十八章 。第十五章 论述归侨侨眷群体的变化,第十六章 论述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第十七章 是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理论基础的再思考,第十八章论述归侨侨眷身份证件政策的完善。国内侨务政策是我国目前侨务政策的基础,但与侨务工作成效的联系较为间接和松散,且深入探讨国内侨务政策的现有侨务研究不多。

 

第六编是对难民(难侨)政策的展望,包括第十九章 大规模涌入华人华侨政策展望。难民(难侨)政策是我国侨务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国外侨务政策与国内侨务政策息息相关。从历史角度看,难民(难侨)是形成我国目前侨务政策的最重要因素。从未来角度分析,难民(难侨)会对我国的侨务政策,乃至对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现有侨务政策研究较少探究难民(难侨)问题,特别是新难民(难侨)问题。为了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笔者论证了大规模涌入中寻求庇护者的临时庇护,其他难民(难侨)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节 研究内容

 

一、侨务政策辨析

 

研究侨务政策,要理清政策、侨、侨居、侨民、侨情、侨务和侨务政策等关键词的含义。虽然这些词在侨务工作中被经常使用,但是其含义依然存在多元解释。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政策”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

 

“侨”是指侨居和侨民。

“侨居”是指在外乡或外国居住。

“侨民”是指在外国居住而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包括华侨但不限于华侨。

“侨情”是指有关侨的情况,主要指侨居情况和侨民情况。

“侨务”是指有关侨民的事务,不宜不界定侨务和仅视侨务为有关华侨华人事务。

“侨务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在外国居住而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事务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

 

二、国外侨情变化与地区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国外侨务是侨务工作的重点。本书选取亚洲、传统移民国家、欧洲和非洲四个地区,主要通过分析华侨华人在数量方面的变化,探讨这四个地区华侨华人政策分别受到的影响及需要作出的相应调整,以及实施差别化地区华侨华人政策的可能性。

 

(一)亚洲侨情变化与亚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就东南亚而言,东南亚华侨华人人口占亚洲和世界华侨华人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下降,但是东南亚作为华侨华人的第一大地区、规模,以及占亚洲和世界华侨华人人口绝大多数的状况没有发生改变。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总额占全球华商对华投资总额约8%,但是东南亚华商资产总额占全球华商资产(不含香港、台湾地区)总额的30%。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增长速度只是其他各地区中国新移民增长速度的近1/2,但占本地区华侨华人人口的8%,日本和韩国的中国新移民人口分别占本国华侨华人人口的93%和92%。

 

可以预见,东南亚华侨华人政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左右我国全球华侨华人政策,但是,东南亚华侨华人政策的重要性将有可能逐步让位于其他地区的华侨华人政策。东南亚华侨华人政策的重点群体是老华侨华人。我国要采取适当措施推动东南亚华侨华人族群与其他族群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增进与东南亚国家间的互信。

 

(二)传统移民国家华侨华人数量变化与传统移民国家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华侨华人具有诸多共性,可以将这四个国家的华侨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思考和制定统一的华侨华人政策。1950—2006年,传统移民四国的华侨华人增速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增速的5.51倍。传统移民四国华侨华人人口占四国总人口比例由1950年的0.12%上升到2006年的1.48%,东南亚华侨华人人口占东南亚总人口比例却由7%下降到6%。传统移民四国华侨华人人口占世界华侨华人总人口比例从2.28%猛增至11.69%,东南亚华侨华人人口占世界华侨华人总人口比例却从85%下降至73.5%。照此增速,仅以数量衡量,传统移民四国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中国、所在国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影响力或许在2030年左右发生反转,前者将取代后者。

 

中国可能需要认可和接受传统移民四国华侨华人影响力日益上升,而东南亚华侨华人影响力日益下降的现状,更加重视传统移民四国华侨华人的需求和呼声,积极引导其对所在国的影响并融入中国国家利益,认真协调其与其他地区华侨华人的利益。

 

(三)欧洲侨情变化与欧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从规模上看,无论是整个欧洲还是单个欧洲国家的华侨华人,都远逊于东南亚、北美、大洋洲或者该地区单个国家的华侨华人。欧洲华侨华人数量较少,占本国人口及占外裔人口比例都比较低,都不太利于华侨华人引起所在国政党和政治家的关注以及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

 

欧洲新华侨华人人口占本洲华侨华人总人口比例达79%,在欧洲本土出生的华人人口占比为30%左右。欧洲华侨华人人口在过去60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近些年来,欧洲华侨华人人口变化趋于平缓。此分析要求我们在完善欧洲侨务政策时,要重视新华侨华人和第一代华侨华人,理解华侨华人人口变化产生的影响,引导欧洲华侨华人人口巨大变化产生的影响向积极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在欧洲的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由留学转移民的人数会有较明显增长。欧洲的中国非法移民人数众多,占非法移民总数比例高。欧洲华人参政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华侨华人中的技术和投资移民比例偏低。我国在完善欧洲侨务政策时,要确立留学生的地位和位置,对非法移民予以足够重视,扶持华侨华人精英的成长。

 

(四)非洲侨情变化与非洲华侨华人政策展望

 

非洲华侨华人呈现以下七个特征:非洲华侨华人总量的界定模糊;非洲在五大洲中华侨华人人口最少,占世界华侨华人人口比例最低,新华侨华人人口最少;五大洲中,非洲华侨华人人口年均增速最快、非洲新华侨华人人口占本洲华侨华人总人口比例最高;非洲主要国家华侨华人人口占本国总人口比例极低;华侨华人人口在非洲各国分布不均衡;非洲华侨华人经济资源非常有限;非洲华人参政没有形成规模。在非洲中国侨民面临着巨大安全风险。乐观估计,华侨华人在东南亚由于不平衡和融入不够而引发的问题不会在非洲重演。

 

完善非洲侨务政策,要有利于我国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维护在非洲中国侨民的权益,我们需要注重增加非洲华侨华人数量,确定非洲侨务工作重点国家,提高非洲华侨华人实力,更多关注新华侨华人。

 

三、华侨的身份、回国定居和国籍政策的完善

 

国内侨务是侨务工作的基础。华侨的身份、回国定居和国籍问题是国内侨务工作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华侨身份政策的展望

 

确认华侨身份是华侨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保护其权益的起点。确认华侨身份和向其颁发相应身份证明是侨务管理部门的义务。我国存在着确认华侨身份和审发华侨证方面的具体规定缺失等不足,现行居民身份证和华侨证明身份方面的法律无法解决华侨在国内不能有效证明身份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华侨回国定居恢复户籍制度,建立华侨居民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发放范围扩展至华侨。

 

(二)华侨回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由于复杂的原因,我国没有赋予华侨完全的回国定居权利。为了解决华侨回国定居政策所处的困境,长期来看,需要建立无户籍公民制度;近期来看,可从实施《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规定》入手,完善现行华侨回国定居制度。

 

(三)华侨华人与中国国籍政策

 

华侨华人是中国国籍政策最重要的调整对象之一。我国国籍政策存在着规范不清和执行不严等问题,形成了双重国籍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问题的出现,这些措施中不完善的部分逐渐显现出来。公安、外交等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国籍政策,可以从优先办理华人申请加入或者恢复中国国籍的政策、增强国籍法可操作性等方面入手。

 

四、华人的身份、出入境和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华人是我国出入境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要体现对华人的关心和鼓励,不宜将华人与其他外国人无区别地适用出入境和定居方面的法律。“关心、增进、鼓励和促进”的华人政策具体到出入境领域,就是给予华人出入境、居留和定居更多的便利。

 

(一)华人身份证件政策的展望

 

我国华人身份证件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模糊确认华人身份,不办理华人身份证明,不审发华人身份证件。从理论上讲,给予华人何种身份证件是一国主权,其他国家不能干涉。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可行性,还是要多角度和多层面思考推行华人身份证件面临的问题,努力将制定和实施华人身份证件政策的风险降至最低。

 

(二)华人出入境政策的完善

 

我国确立了给予华人出入境和居留便利政策。签证方面,我国设立了Q字签证、S字签证,完善了口岸签证和临时入境制度,设立了团聚类居留证件和私人事务类居留证件。在工作方面,积极吸引外籍华人人才来华工作。但是,华人出入境政策存在着便利华人出入境和居留领域有待拓展、境外外国人签证中介服务制度不规范等不足。为了缩小我国在人员国际流动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要认识到给予华人出入境和居留便利的必要性,采取减免探亲签证申请费和探亲签证服务费,简化申请工作类居留证件、团聚类居留证件、私人事务类居留证件所需材料等措施,完善我国的华人出入境政策。

 

(三)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完善

 

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欢迎申请和严格审批。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总的来说,存在政策思路保守、政策目的错位、重要移民制度缺失等不足。具体来说,技能类、投资类、亲属团聚类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制度都存在着过分严格和未充分考虑华人特点等问题。我国要认识到完善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必要性,树立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竞争性思路,准确定位华人在中国定居政策的目的,增设永久居留各项重要制度。

 

(四)华人在中国定居相关待遇政策的完善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相关待遇政策主要面向华人。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政策的核心,是凡持有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员“除政治权利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外,原则上和中国公民享有相同权利,承担相同义务”。该政策存在着有些内容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有些待遇对高端华人意义不大等不足。要实现“为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的政策目的,需要采取使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政策落在实处等措施,妥善解决华人在中国定居相关待遇政策的不足。

 

五、国内侨情变化与归侨侨眷政策完善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要保障归侨侨眷权益。随着国内侨情和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需要再思考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的理论基础,调整和完善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政策。

 

(一)归侨侨眷群体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归侨侨眷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归侨人口占归侨侨眷人口的比例非常低,只占归侨侨眷总数的1%~3%;归侨侨眷特殊性减弱,归侨侨眷范围扩大;老归侨锐减,新归侨猛增;归侨老龄化现象和问题比整体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和严重;经审批和领取归侨证的回国定居华侨有所增长;大量回国定居华侨未经审批,没有领取归侨证件。

 

(二)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

 

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一般法的角度,在全体公民的层面上尊重和保障归侨侨眷权利的法制环境日渐成熟。归侨侨眷适当照顾的适用对象越来越窄,照顾内容越来越少,与1990年《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2000年修订)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适用于全体归侨侨眷和全方位适当照顾措施渐行渐远。实践中,“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实施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对归侨侨眷的实际帮助日渐减少。

 

(三)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理论基础的再思考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日渐加深,“有海外关系”、“作出重大贡献”、为“弱势群体”、“履行更多义务”、符合民族国家理论和权利理论等“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越来越不能解释归侨侨眷群体的变化和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有必要再思考这些理论,寻求更适合新情况的理论。

 

(四)归侨侨眷身份政策探究

 

目前的归侨侨眷身份政策存在着归侨侨眷证全国不一致、审理归侨侨眷身份证申请时限不明等不足。可以从统一归侨侨眷证的名称、形式和内容,明确审理归侨侨眷证申请时限,取消由所在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派出所先行审核等方面予以完善。

 

六、难民(难侨)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涌入的华侨华人近百万。虽然政府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安置工作,但是在华印支难民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缅甸边民数次涌入我国。这与大规模涌入和华侨华人保护政策不完善不无关系。国际上解决大规模涌入人员问题主要靠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指大规模涌入人员进入他国后获得的接受国的临时保护,临时救助的法律基础是不推回绝境原则和国际合作原则。解决大规模涌入华侨华人问题,要参考国际社会的临时救助方案,重点考虑华侨华人的特点,坚持区别大规模涌入华侨华人中华侨与外籍华人的国籍,分别实施不同的政策。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书总体研究思路是:①政府和侨务政策对象双向交融性研究。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克服或从政府角度、或从侨务政策对象角度的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②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哲学研究。从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主体、权利和关系结构变化切入,将侨务政策置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理解和思辨中国侨务政策的过去和现在,把握中国侨务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③国内外大环境相结合的宏观性研究。不仅把中国侨务政策纳入改革开放政策,而且将其置于国际移民政策的大视野中进行宏观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侨务政策在改革开放政策和国际移民政策大环境下的现状、特点和趋势。④客观分析基础上的批判性研究。学术的价值在于批判,离开了批判的学术研究无异于隔靴搔痒。对于中国侨务政策,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知道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研究方法上,基于以上研究思路,很难找到一个单独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本书的全部研究。本专著尝试以问题为中心,从国际移民法律政策角度切入,跨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国际移民、国际移民政策、难民法、移民法、人权法、行政法以及历史的研究,努力消除从学科角度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误解。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在驾驭此种以问题为中心和从国际移民法律政策角度切入的跨学科研究时,难免会有许多纰漏和不足。

 

除运用政策研究最常用的法律和政策文本分析、逻辑推理、判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外,本书还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批判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同时,尽最大努力收集数据,进行政策研究重要的但又较少运用的量化分析。鉴于中国侨务政策体系并不完善,深入论述之,势必要引入相应的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如果不引入,就会使分析流于阐述,所以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必不可少。

 

笔者设计了侨务政策研究政府侨务部门访谈问题单和侨务人员访谈问题单,访谈或座谈了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切实了解情况,认真听取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和业内人士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走访了山东省青岛市侨务办公室、山东省淄博市侨联、山东省济宁市侨务办公室、河南省侨务办公室、河南省郑州市侨务办公室、黑龙江省大庆市外侨办、北京理工大学侨联主席蒋女士、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美籍外教等侨务部门和人员。限于篇幅,本书略去了“侨务政策研究”政府侨务部门和侨务人员访谈问题单,以及上述有关侨务部门和侨务人员的访谈记录和研讨记录。

 

研究期间,笔者参加了201231112日在广州举办的和谐与共赢、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820—21日在上海举办的口岸通关移民管理与服务国际研讨会”,20121210日在深圳举办的人才圆桌会议等20多次涉侨政府座谈会、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另外,还参加了201197—8日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海外移民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民族国家的意义与未来(International ConferenceDiaspora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Implications for Nations StatesNew DelhiIndia7-8September2011),2011113—4日在加拿大温尼伯举办的第4届海外移民家园社会重建学术研讨会:2011新祖国·陌生人”(The 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Reconstructing of Home” Among Immigrants in the DiasporaStrangers in New HomelandsWinnipeg MBCanada3-4 November2011),2012522—23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办的迁徙、移民、发展和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MobilityMigration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Pretoria South Africa22-23May2012),2012104—6日在法国昂热举办的移民中国前期研讨会(ESFSCSS Exploratory WorkshopImmigrant ChinaAngersFrance4-6 October2012),20121028日在爱尔兰高威举办的第22次中欧司法研讨会(Autumn EU-China Human Rights SeminarGalwayIreland28 October2012)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政府间对话。参加以上学术界或者政府组织的有关侨务或者国际移民的活动时,笔者都宣读了论文或者发表了演讲,与国内外学界和政府部门就侨务政策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学习各方关于侨务政策的观点和思想。

 

第七节 研究不足

 

由于学术能力有限,本书至少存在如下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避免和克服:①研究内容尚待扩展。原计划从侨情、国情和世情三者变化综合论证侨务政策,最后只从侨情变化论证;原计划全面论证侨务政策,最后只论证了侨务政策的部分内容。②研究资料需要更新。许多数据是2011年甚至是2006年以前的。③研究方法有待优化。过多运用法律和政策的研究方法,较少运用人口、国际移民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方法。

 

第八节 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结论:

 

1)侨务政策必须服从改革开放的大局,也就是说政治在侨务政策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改革开放总体部署决定着侨务政策的方向和定位,但是侨务政策还必须考虑到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现状和需求。没有充分考虑政治和需求等方面因素的侨务政策,会因为内容的苍白和不鲜活而缺乏生机。

 

2)制定和完善侨务政策既要考虑改革开放的国内大环境,还要考虑住在国情况及有关国际因素的国际大环境,这源于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国际流动的特殊性。任何忽略国际大环境的侨务政策,都有可能因为没有与国际对接而走入封闭的困境。

 

3)侨务政策的内容和程序同样重要,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侨务政策的内容,而极少探讨侨务政策的程序—制定、执行和监督。与发展和完善侨务政策内容相比,发展和完善侨务政策程序更易于操作和取得效果。无论是地区华侨华人政策,华侨的身份、回国定居和国籍政策,华人的身份、出入境和在中国定居政策,还是归侨侨眷政策和难民(难侨)政策,在受制于各种因素很难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变革侨务政策的重点可以从实体转向程序,通过缜密的政策技术设计,间接实现预定的侨务政策目标。

 

本书是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从体例和内容等方面较大地修改和调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11—2012年重点课题“侨务政策研究”(编号:GQBZ2011003)结题报告后而写成的。书中观点为一己之言,不代表课题委托单位及本人工作单位的观点。非常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笔者将针对提出的批评和指正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自己今后有关侨务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