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闽人义学萃英学院创办人 陈金声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早期闽人义学萃英学院创办人 陈金声


陈金声


(一)

    新加坡由1819年2月6日归英统治时,仅为一渔村,人口不过一百五十人,华籍只有三十名,余者马来籍,经英之经营,发达神速,不及数年增至一万馀人,1823年始有新加坡书院(即今之莱佛士书院,纪念第一任总督士丹福莱佛士爵士)。初授中文及英文,久之中文废除,仅有英文,至于华文学校,始自咸丰4年,岁次甲寅(1854年)其名“萃英书院”,提倡者陈金声先生,捐资一千七百余元,其公子陈明水等十二人合捐六干三百余元,此外尚有各界人士捐约四千元,当时聘有饱学学究,担任教授,学生数十名,所读者无非三字经,千字文,暨四书五经等,所写的九宫格,及上大人,孔乙己,入学者不取分文,为新加坡最早之义学,故厦门街曾有义学口之俗名,造就人材,当然非少,其经常费用,向由陈氏负责,百馀年来,担任为校长者虽有不少,使侨印象深者为逊清秀才李忠石先生,教法深刻,堪称成绩最佳,继该义学有章芳林所创办一所,战后中华佛教会创办佛教义学,其他团体亦有创办。

    上述之萃英书院,于人民国之后,仍旧教授四书五经,昔时贤文等,北伐成功,国旗变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后,课程已略有改良,采取新教科书,惟无体操及篮排球之运动,去岁教育当局下令改制,该义学当事人,因学生日减,决定于本年起停办,百有馀年之教育机关,从此不存,但厦门街之俗名“义学口”仍然无形中保留,目下新加坡大、中、高小学校,不下数百间,未尝非由“萃英书院”之创办而提倡也。

    兹将该书院之碑记抄录于下:

    “我国家治隆于占,以教化为先,设为序,其由来久矣。而地有宽严之异,才有上下之殊,立教虽属无方,而讲学尤宜得所,信乎士林之攸归。在平黉宇之轮奂也,新加坡自开创以来,土俗民风,虽英酋之管辖,而资迁之有无,实唐人(注1)之寄旅,迄于今越四十有馀年矣。山川钟灵,文物华美,我闽省之人,生于斯,聚于斯,亦实繁有徒矣。苟不教之以学,则圣域贤关之正途,可由知所响往乎。于是陈君巨川,(即陈金声)存贤兴劝学之盛心,捐金买地,愿充为党序之基,欲以造就诸俊秀,无论贫富子弟,咸使之入学,故复举十二同人,共勒董建,且又继派诸君,以乐成其美,择日兴工,就地卜筑,中建一祠为书院。崇纪。文昌帝君(注2),紫阳夫子神位,东西前屋,连为院中公业,经于咸丰甲寅年工成告竣,因颜其院曰萃英。盖萃者聚也,英者英才也,谓乐得英才而教育之,每岁延师设绛帐于左右中堂讲授,植桃李于门墙,夫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今者陈君巨川能首行义举,倡议学宫,不从重金,买地为址,而十二君曾举荐陈振生、杨佛生、林生财、许行云、陈俊睦、梁深发、薛荣樾、曾得璋、洪锦雀、陈明水、薛茂元,又能同心好善,鸠工经始,以乐观厥成,且也都人士亦能接踵其美,输财以助讲贯之需,其好善之心,上行下效,若影之随行,如响之和答,诚有不期然而然者,岂非一举而三善备哉。他日斯文蔚起,人人知周孔(注3)之道,使荒陬遐域,化为礼义之邦,是皆巨川君与十二君以及都人士所贻也,后之问俗者,亦将有感于斯举之高风,故为之序,且复列买地筑舍,以并捐金诸芳名于贞石,以工垂于不朽云耳。咸丰  11年岁次辛酉荔乙未谷旦。

    查陈金声先生,宇巨川,福建永春人,1805年生于马六甲,当其壮年来新经商,创有丰兴号,置业甚多,后另组织金声实业有限公司,在新及甲均建有金声桥,萃英书院之创办,不但出钜款,且百余年来之经费,均由其后人负起全责,新加坡河数10年前尚称为丰兴港,金声路系新加坡政府纪念其热心公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该公司董事长陈若锦先生(金声之孙)曾捐助飞机一架助英参战,因而获得CME荣衔云。

(注1)逊清以至民国初年,华侨往往自称为唐人,因唐时南来最盛,当时自称为唐之天朝,久之成例,遂以唐人自称,乌郎中华,即中华人。
(注2)文昌帝君,据云,系读书人之圣祖,故凡属昔日之书塾等,除崇纪文昌帝君。粤侨旧俗,小童开学须先往文昌庙拜文昌帝,进书塾须拜孔子及塾师。
(注3)周公及孔子,周公制礼.,孔子为至圣。


(刊于《巴生福建会馆志略文献》)


(二)
    陈金声先生,祖籍福建永春,父亲亦出生于马拉甲古城,家族在17世纪中叶,即拓荒创业于是邦。先生诞生于1805年,为当时马拉甲古城华人侨生世家子弟,少小即具鸿鹄高飞壮志。

    当新加坡开埠时,先生少年之友陈笃生即南下新加坡,当时统治马拉甲者荷兰人,对莱佛士开辟新加坡深具警惕性,故荷兰舰队封锁马拉甲海峡甚严,想见当年英荷两帝国竞争东方商业前哨站之剧烈也。

    先生满怀壮志,愿投身在新加坡发展新事业,竟不惜冒大险,突破马拉甲海峡封锁线,然后抵达草创之新加坡,先生强哉矫之行动,无愧“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当时先生在新加坡意志风发,开始经营行贾,用力用智兼行,未几而创立陈金声商行机构,大活跃新加坡河两岸之间。

    先生治生趋时,若海东青(蒙古之鹰)之奋发,经营三十多年,大业兴隆,分行扩展至马拉甲,远至中国上海,操赢计奇,无往不胜,当时陈金声公司与陈笃生商行,如云从龙,风虎从,大业日新,风望过人。先生既协助陈笃生好友创办陈笃生医院,同时,眷顾华文教育,深恐华人数典忘祖,于1854年创办华文萃英书院,至1861年扩充院务,重建在厦门街大院宇,规模同于中国之书院,礼聘中国经学家,教授四子书,传统经学。读陈笃生医院,福建会馆,萃英书院三石刻碑文,“朔南暨,光被海表”:“他日斯文蔚起,人人知周孔之道,使荒陬遐域,化为礼义之邦”。金声先生马拉甲奕世侨生子弟,犹是热爱中华,所谓血浓于水也。

    1850年新加坡殖民地政府,以先生有大功于社会,颁授为太平局绅,当时之新加坡,早蔚为十馀万人口大商埠,兼为海峡殖民地之首府。正当1850年代轮船,火车已通行于海陆世界,实现诗人梦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界。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空间,已宣布为蒸汽机械交通新纪元,促进人类新生活矣。

    先生于1857年特捐壹万三千钜金,请新加坡政府建自来水池,以替代浚井食水之难艰。水与火是人民生活之基本条件,正如氢与氧二气,缺一不能生活也。经先生为民请命,直至10年后新加坡政府,始完成自来水池建设工程,而人民始享受自来水自由生活。

    新加坡政府于1882年建立一座陈金声塑像喷水池于红灯码头胜地,(后来移于和平纪念碑处)纪念先生首捐自来水池基金之功。

    先生虽世家于马拉甲古城,而建大业于新加坡开埠初期,且为当时以大商人而从政,政府委任先生为华人领袖五大荣誉陪审员之一,为当时荣誉之极选之人物,所谓“一人有庆,万姓咸赖也”。先生思想闽中肆外,几于先知先觉,当19世纪50年代,科学启明,工艺日新,对于先生已发生大影响。故倡建新加坡自来水池,不但根本解决人民食水生活,亦为当时建立原料加工,制造工业,而亟待水之动力建设也。先生遂成为“知难行易”之前辈,响应科学工艺运动之先驱人物。

    1864年3月14日先生逝世于马拉甲古城,长公子明水,文孙若锦,继承前烈,奕代兴隆,与陈笃生先贤后人同为新加坡马拉甲两巨室,风望满于星甲,槟三州府海峡殖民地。

(刊于《闽人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