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丹福建会馆辖下 华侨学校之沧桑史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关丹福建会馆辖下 华侨学校之沧桑史

郑萃梓

    本会馆辖下之华侨学校,校址乃今之福建会馆馆址,原是古香古色之建筑物,嗣后扩建后座两层板楼,楼上楼下共有六间教室,创办于公元1925年冬,即民国14年暮,学生只有七八十人。首任校长吴倦飞,乃晋口安海人氏,任职3年北归。改聘浙江温州人陈基靖(别号靖中),任期两年。第三任校长董仲升亦是浙江人氏,任职一年,因事北返。后由刘寿山接长第四任,学生增至百馀人,分设四个班级授课,略具规模,同时积极增置教具、及桌椅;刘君任职4年,才由关云亭接长校政。彼今退休,隐居马六甲,安享晚年。第六任校长为钱石麟,彼是江苏省人氏,离职后曾在马口任教及在吉打亚罗士打中华商会担任秘书之职。钱先生闻己作古,江山依旧,人事已非,令人感慨不已。战前末任校长林闻一,就职甫及一年,又告日本南侵,学校遂即关闭。

    查战前本校经造就不少人材,学生不分省份,均可入学,第一届毕业生沙礼敏巴迪(巫人),张鸿宜、李克标、陈英成、陈文卓、傅华贵,第二届毕业生杨水影、李克定、杨天和、符华芝、陈加添;第三届毕业生杨丕港、曾福星、谢义崇、杨振芳、杨斌启、陈文志、陈源水、以及嗣后历届卒业之拿督林振辉、黄泰叨、黄泰树、洪诚基、庄德荣、李秀鸾、方清锦、周荷影、李润莲、罗华娣、周好女、方孝悌等诸君,或任教职,或长校政,以及工商各界,均有极大之成就。此乃本会馆兴学育材之贡献,殊可告慰先贤造福人群之愿望也。

    日本投降后,英军回马,各业待举,本校遂于1946年复办,当时聘请林文章为校长。因受日本铁蹄蹂躏,莘莘学子荒废学业三年八个月,纷纷争相入学,故学生人数陡增,且因年龄叁差不齐,教学上诸多困难,故复办第一届毕业班人数多至四十馀人,非常拥挤,此乃战前未曾有之现象。1947年暮,林校长离职北上吉兰丹,董事会主席故黄奕琴洽聘安徽安庆人氏廖海舫先生接长,其夫人陈志华女士亦担任教席。学生数达二百五十馀人,分为八班上课,因感课室不敷,即索回印度庙前占用之地段,增建层楼,建筑费二千馀元,赔偿印度庙拆除搬迁费一千元,款乃闽屑人士捐输。盖战后实得力船务代理权经已易手,教育经费负担颇重,全赖福建会馆董事诸公鼎力支持,同时1947年本校获得侨务委员会侨民学校立案证明书列号初字第44号,此后本校与该委员会取得联系,始可成为华教摇篮,文化保垒,春风化雨,弦歌不辍耳。

    1948年5月间,全马暴乱,有者地方宵禁,有者地方成为黑区。关丹商办学校校长,教师星散,遂即停顿,因此师资顿成奇缺。魏君超明,林君兆琴暨余适从中国南来,即被聘为本校教职,同时承廖校长之器重,聘余为教务主任,魏君为训育主任,林君为高级教师。学生激增,校务渐繁。斯时与邻近中国学校校长周发森,教务主任区文庄,训育主任周尊三,加强联络,诚可谓本坡规模较大之两间华文小学之初步合作,进而于1949年主办东彭华校首届联合运动会於中央大草场,声势浩大,彩旗飘扬,吸引了成千上万之观众叁观,运动员竞争剧烈,盛况空前。 

    1950年廖校长去职,改聘福州人氏林子接长校政,魏君就聘於利丰港培华中学教职,训育主任则改聘陈富强担任;越年林校长染疾赴星疹治,校务由本人署理,焉知林君久病未痊而辞职,并於年中作古。董事会则正式委任本人为代理校长,教务主任则改聘黄振文充任,是年教师何明珠、冯慕贞、冯慕洁、陈富强、严一鸣、简彩生、吴安玲、李摩西、邓顺谏、张锡伦、郑吉昌、汤锦昆、伍美桂及黄美明等十多位,合作无间,校务井然有序,学生成绩亦佳,殊堪告慰。

    1952年,中国学校暨华侨学校董事会鉴及关丹学子众多,需要增办中学以收容初中生,免使学生往外地升学跋涉之苦,亦可减轻家长之负担。经数次联席会议后,遂决定两间学校合并为一,定名“关丹中国华侨中小学校”,故黄奕琴任董事会主席,故文华椿先生、故张鸿宜先生为副。总校设在原日商办学校校址,礼聘陈玉堂为校长,朱乃循任教务主任,林鸿才为训育主任,以巴登拉垅中国学校原址为第一分校,由郑萃梓任主任;华侨学校原址为第二分校,派黄振文任主任,学子约千馀人,教职员计有廿六位,循循善诱,教育英才。

    华侨学校自创办至合并为止,垂30年,除了日本时期停办外,在这念馀年间,为关丹华裔栽培了不少人材,由此足见本会馆董事诸公,除联络梓谊外,并对教育事业之贡献,实非浅鲜。稽战前在华侨学校毕业者,而今多已垂垂老矣;战后在此受教育者,亦届中年,彼等成家立业,各奔前程。余今日为文阐述,觉世事变幻,人事沧桑,不无感慨万千哩!

(关丹福建会馆供稿,1992年6月)

 关丹华侨学校复办第三届毕业生留影12-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