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和药行 浓浓传统味

中国报2013.10.29


太安和药行 浓浓传统味


    随著时代变迁,很多传统中药行因无法迎合市场需求,纷结束营业。有些为了生存选择转型为“杂货中药店”,但走过逾半世纪的“太安和药行”;坚持以售卖药材及成药为主,保留传统中药店特色。

    走入位于峇株巴辖市区永安街的“太安和药行”,看见的是充满浓厚怀旧气息的摆设,包括木质百子柜及拥有历史价值的工具,都是太安和走过历史的最佳见证。

从小店铺长大

    “太安和药行”现传到第二代,由创办人3名儿子、媳妇及2名女儿共同打理。而第一代掌门人是如今高龄83岁的中医师卓晋鹿,他仍勤力为病人看病。

    卓晋鹿二儿子卓可浪(54岁)透露,祖父一辈很多都学习中医,父亲也不例外,从小就跟随亲戚学习中医,虽家族中有多名中医师,但真正开店创业是其父亲。

    他指出,该店创立于1948年,当时的店位于白沙浮路旁,只是一间板屋,但2004年在一场大火遭烧毁,直到2005年才搬入同样位于白沙浮路旁的现有店屋,并由大儿子卓可华(61岁)打理。

    卓可浪指出,永安街的“太安和药行有限公司”则在1969年创立,目前大安和总行及分行主要由他们3兄弟负责管理,媳妇从旁协助,另2名姐妹则处理文书工作。

    “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在太安和店铺长大,跟随父亲身旁学习中药材知识,在大学或中学毕业后,就回到店铺帮忙打理生意至今。”


卓可浪:提供食疗谘询

    “太安和药行”仍屹立不倒,反之顾客群越来越广,这老字号的名声也日益响亮。

    卓可浪说,除了中药材及成药,该店也在食疗方面提供谘询。

    他说,西医是以“杀灭”为主,药效虽快及强,但可能产生副作用;而中医是以调理为主,药效虽慢,须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但很多大病初愈者都选择以中医食疗来调理健康。

    “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双管齐下,接受西医治疗后,再以中医调养,尤其是产妇在产后都选择以中药食疗,调理身体。”

    其中一名顾客洪小姐(33岁)说,孩子生病通常带他们看西医,但过后会以中药调离健康,较轻微的病也会选择到“太安和药行”看病。

百子柜走过逾半世纪

    “太安和药行”,可看到许多传统用具如刨刀及切割器,两间店都保留著逾半世纪历史的百子柜,这都是早年经营中药店的必备用具。

    卓可浪指出,以前父亲使用这些工具处理药材,耗费许多人力,现今捣碎及刨药材工作都以机械代替,省下许多人工。但有些药材仍须以传统工具处理。

    他指出,店内售卖的药材都经过精挑细选,并精选出最道地及品质最好的药材,待药材送到店,才另行处理。

    “所有中药店售卖的药材看似大同小异,但药材品质却参差不齐,每当顾客前来购买药材时,我们都会加以说明,让顾客更了解药材性质。”

    “现在中药行面对激烈竞争,但凭著长久以来建立的口碑,保持药材品质,相信顾客会继续支持我们。”

尽力打理好生意

    在于“太安和药行”往后的发展,卓可浪说暂未有头绪,但两名外甥对中医学感兴趣,已在中国学习中药。

    他说,有时候,他也会把儿子叫回来“恶朴”中药材知识。

    “年轻一辈都有自己想法,会不会接手这门生意仍是未知数,但我们这一代都尽可能把生意打理好,让更多人认识太安和。”

    卓可浪说,尤其现在中国逐渐强大,中医疗法也随之传播至全世界,让更多人认识中医精髓,进而选择相信中医。


店名资料:
店名:太安和药行有限公司、太安和药行
经营历史:65年
业主:第一代卓晋鹿、第二代卓可华、卓可浪、卓可顺
经营地点:峇株巴辖永安街及白沙浮路
经营时间:早上8时至晚上8时30分











位于白沙浮路的「太安和药行」分行。


了解病人情况后,卓晋鹿亲自配药。


有些药材仍须使用传统的切刀来切片。


卓可浪示范如何使用传统刨刀刨药材。



设在峇株市区永安街的“太安和药行”总行。


病人上门求医,卓晋鹿(右)都会细心看诊。


现在捣碎及刨药材都以机械代替,省下许多人力。

店内的『百子柜』,摆放着各类药材。


高龄83岁的太安和第一代掌门人卓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