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风之母” 沈鸿柏办“贫民”学校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培风之母” 沈鸿柏办“贫民”学校


    在19世纪末叶,古老的马六甲无论乡区或市区到处都有华人。可是,那个时代的华人民智未开,风气闭塞,思想落伍,一切的一切还是锁在封建的框框里。幸而一个先知先觉的人物,乘长风破万里浪从中国来到这里。他无异是夜里的一颗明星,这颗明星便是现任教总主席和马六甲中华大会堂主席沈慕羽的父亲——沈鸿柏。

    沈鸿柏原籍福建晋江。幼时随文廷献公迁寓厦门禾山曾处按。廷献公为邑庠生,曾膺全闽文学会文艺赛最优奖,获颁广德尊王像一樽,今犹保存。其兄鸿恩为马六甲早期领袖曾江水之姐夫。

    沈鸿柏为一革命元勋,也是一个改革社会办教兴学的领导人。他是19世纪初年至20年代前后,马六甲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社会工作的先锋。

    他少怀大志,深具国家民族思想,有远大眼光,魄力雄伟。初履本地,即从事农业,在柔佛东甲开垦,启辟山林,披荆斩棘,种植硕莪约千亩,磨制成粉,销售英国,事业有成。

参加革命.推翻满清

    其时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辱订马关条约,赔偿之外又割琉球、台湾、澎湖。他目击清廷腐败,愤懑难忍,屡集同胞,阐述反清复明以救中国之必要,闻者动容,于是组织了“救国十八友”的集团,他被推为领袖(颜清湟博士著:《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有记载)。

    不久,孙中山先生南来宣传革命,组织同盟会。孙先生探悉其人,乃约面会,成立同盟会马六甲分会,沈鸿柏为主盟。

    沈先生积极宣传革命,又赞助革命志士温生财等,赴广州参加黄兴将军攻打两广总督署,不幸事败,温生财等殉难,埋葬在黄花岗,成为七十二烈士。至今纪念碑上第一块石碑写着马六甲支部,非常醒目。

铲除民族陋习

    辛亥革命成功,万民欢腾。革命党党员身负膺,积极布新除旧,其最艰难者莫如剪辫放足。华人在满清统治下二百六十八年,留头就要留辫,视辫如生命。沈鸿柏联络同志沿户劝说,苦口婆心,终于剪掉辫子者日益普遍。有些珍惜辫子者剪辫后还痛苦三天,有极少数顽固者保留不剪。然时过境迁,留辫者已告绝迹。

    妇女缠脚乃封建遗毒。大家闺秀为显示身分,多数缠脚。金莲三寸,行动维艰,痛苦难挨,解放天足运动展开后,大获支持,后不足有缠足者。

    华人帮派观念一向极深,由于利益的冲突,小事小斗,大事大斗。私会党各据地盘,互相仇视,时常开片,自相残杀,令人痛心。沈氏悠然忧之,乃领导革命党人联合华人社会各阶层领袖,组织中华阅书报社于吉宁街(即联合马六甲胶园办事处旧址),组织演讲团,自兼团长。每晚点着大光灯(当时马六甲尚无电灯),向群众鼓吹爱国思想,灌输精诚团结之道,痛陈械斗之害,力劝息事宁人之理,而沈鸿柏本来也是洪门会之长,亲自出马,晓以大义,大家翕然信服,殴斗之事,从此渐寝。

对党国之贡献

    民主国家以党治国,党与国的关系如形与影是分不开来的,他为首任马六甲同盟会领袖。辛亥革命后任国民党马六甲支部部长。

    民国3年(1914),袁世凯要复辟想做皇帝,党人宋教仁被害,举国哗然,沈鸿柏呼吁讨伐。中华革命党接着成立,他任马六甲支部部长。民国7年,他任中国国民党驻马六甲支部部长。民国17年,他任国民党驻南洋英属总支部指导员,兼侨民科主任。

    他在国民党的地位非常崇高,与瓜拉庇劳的邓泽如,芙蓉的邓子实,吉隆坡的陈占梅,槟城的吴世荣、陈新政、邱明昶,怡保的郑螺生、李源水,新加坡的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麻坡的刘静山,志同道合,情同手足。

    沈氏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时通信息,并得墨宝不少。由于他反袁甚烈,遭受英政府检查,化名为林海秋。革命党要人到马六甲,第一个便找他。他曾安排汪金卫与褚民谊在马六甲新街怡胜园演讲。闽军领袖宋渊源,前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都曾来马六甲,住了好几个月,沈鸿柏与他们朝夕相处,共谈救国大计。还有很多党国元老,仰慕他而来拜访的不能尽录。

    另有许多二次革命失败的逃亡者来马六甲,沈鸿柏设法安排他们住在甲板街志发成——是沈鸿柏、曾国办、邱仰峰、黄天尊、王金呸等合资经营的土产公司,无异是当时革命落难人士的收容所,现为绵元酒庄的栈房。

辉煌的成就

    沈鸿柏一路来都在领导中国国民党从事于改革社会和爱护民主的活动。

    当时的国民党一如现在的马华公会。有志之士都参加活动。前台湾宪兵总司令黄珍吾将军及安全局局长郑介民将军都是马六甲华侨。黄珍吾在马六甲琼州会馆创办的华南学校担任校长多年。他俩便是在沈鸿柏面前宣誓入党的。后来又保送他们投入黄埔军官学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而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惠州城,擎着党旗的便是黄珍吾。抗战初期,国府派来为联军参谋的便是郑介民将军。这是马六甲琼州人的殊荣,琼州会馆应该为他俩立像纪念。

    沈鸿柏对于历届救国运动莫不奔走呼号,出钱出力,呼吁同胞捐输。如民国元年的国民捐,他出任司理,募十余万元,慰劳革命将士。民国17年北伐军进入山东,日军无理残杀外交官蔡公时,就是五卅惨案,他推曾江水为筹赈会主席。他以副主席身分主持一切,积极筹款,夙夜匪懈,风雨无间,筹得二十余万元,汇寄中国。

    是年孙中山奉安于南京,他被选为马六甲代表参加大典,这是他廿余年后第一次回国。

    还有,他担任南洋总支部指导委员时,在马六甲印发第一份华文报,叫做侨民周报,报导中国以及侨国消息,同时宣扬三民主义。

    民国20年(1931),他被国民政府委任为侨务委员。就在民国廿年九一八的第二天,他携同公子沈慕羽乘搭法国大邮轮阿多士号回国,途经越南的西贡,受陈国础盛情招待。然后由上海进入南京。

    他就任侨务委员后,又出席中国国民党的四全大会,与党国要员重逢,又认识来自全球各地志同道合的人士畅论国事,深慰下怀。

    由于他对党国的贡献甚大,民国初年,林森担任福建省长,聘任为顾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委任他为谘议。倒袁时获得云南起义抚军长唐继尧颁赠获国一等纪念章。财政部长宋子文聘为参议。还有甚多的荣誉没法尽录。

提倡文明结婚

    在民初除推动剪辫放足之外,沈鸿柏进一步推动礼俗改革。当时华人的婚姻,除了靠媒人撮合之外,婚礼尤其繁杂,无渭的消耗甚多,实非一般受薪者所能负荷。

    沈鸿柏首先推动文明结婚。他为长子沈慕亮与陈炳坤的长女陈粉桃结缔姻缘,便废除了许多繁文缛节。这对新人穿着西装礼服,假马六甲击球社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文明婚礼,只花一小时便完成了终身大事。自他开风气之先,随后国民党党员也纷纷响应。从此人人结婚都找他做证婚人。他无形中成为马六甲华人的婚姻注册官了。

中华总商会之创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欧亚海运断绝,马六甲经济命脉所系之土产橡胶价格狂跌,工人失业,情势相当严重。

    英殖民地政府即请中华阅书报社协助维持治安。于是,沈鸿柏与陈祯禄及诸侨贤,在青云亭前的广场向工人演说,劝工人遵守当地法令,静候政府妥善处置,情势乃告平静。

    沈氏等同时建议,请政府与当地富商出资购胶囤积,等候时机翻身,先让各胶园继续生产,使工人生活得以维持。这项建议获得政府采纳,局势才告稳定。

    由这件事情的成果,引发了沈氏除办学培养人才之外,商人更需要有组织,以解集体的利害问题的动机。于是邀请各界商翁创立马六甲中华总商会。会所即租赁他所创设的明新印务公司楼上(在现今鸡场街经成楼上)。

    中华总商会组成后,极受政府重视,特准选派代表一名担任海峡殖民地的立法院议员。陈祯禄原为马六甲高等英校教师,精通英文,学识丰富,被举为代表。

    陈祯禄对此职胜任愉快。政府若有何新法案,他就邀沈鸿柏与曾江水商讨内容,征求意见。陈祯禄非常尊重沈鸿柏精辟见解。由于陈祯禄在议会里敢言善辩,其声望与地位从此建立起来。

创办培风

    兴办教育,栽培英才为革命首要事项。沈鸿柏除致力改革社会之外,其半生精力都贡献于办教育。不过那时大家都没有受过新式的教育,从何办起呢?

    民国2年(1913)浙江总督汤寿潜在林文庆博士陪同下访问马六甲。汤总督极力鼓励赶快创设学堂,并代命名为“培风”。

    从字面上看,一般都说“培风”就是培养风气。其实,“培风”二字乃源自庄子的消遥游,如鹏鸟搏扶摇而上九万里,前程无可限量之意。

    于是乃召集曾江水、陈齐贤、曾国办、吴万里、刘翼鹏、龙道舜、黄仕元等为发起人,公推沈鸿柏为筹备主任。

    因为事属创举,故筹备工作非常艰辛。首先筹得开办费千余元,商租米较商务大厦为教室(现改为市议会大厦)每月租金六十元。1913年7月7日开学,所以培风真正的校庆应是7月7日。如今为了方便庆祝工作的进行,日期作伸缩性改变。

    那时民风闭塞,不知教育为何物,他亲自去招生,苦口婆心去劝说家长送子弟入学,开学日学生仅七十三名。凡曾在私塾入学者则编入初小二年级,学长是沈鸿柏长子沈慕亮。首任校长为吴问秋。

    沈鸿柏几乎每天都到校巡视,与校长商量校政之推展。第二年底,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胡惟贤来校视察,并举行考试,对于学生成绩优良,嘉勉备至。

    从创校开始,他就担任监督。其职权犹如现今董事会总务,一切事情无论大小,他都密切注意。因为校舍后面空地时常沙尘飞扬,乃商界马六甲俱乐部(现今独立纪念馆)之草场,作为体操之用。每天下午学生排队入操场,步伐整齐,精神焕发。无论徒手操、哑铃操、棍棒操,动作划一而敏捷。洋人在楼上观赏,非常赞扬。

    米较商务被政府收购为工部局。第三年,培风小学校就迁移到马六甲华人击球社,也就是现今的培风第一小学地址。

参加华校学务运动会

    1917年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华校学务总会在新加坡举行首度星马华校运动会。培风学生应邀参加竞技,历经一昼夜的跋涉,渡过海峡才到新加坡,寄宿在前财政曾国办之三层楼住家。翌日清晨七时半,又步行到巴当勿杀大草场参赛。

    是次参加的队伍新加坡华校卅二间,柔佛新山的宽柔也被邀请参加。从上午9时至下午4时各显身手,竞争剧烈。在二十多项的竞技中,培风选手表现特异,获得全场三分之一奖品,令新加坡人大跌眼镜。

    入晚7时半应同德书报社事前之邀请,培风学生十人登台演讲,口齿伶俐,态度自然,内容精警,博得掌声与佳评,培风之名不胫而走。

马六甲童军第一团

    培风学生凯旋后,全校董教学感兴备,又进一步商量组织童子军。当年英文教师谢雨苍毕业于槟城自由英校,受过童军训练。他与沈监督共商组织培风童子军计划,得到沈监督全力支持。不久,该校成立了马六甲童军第一团。

    这支童军是经过伦敦童军总部批准成立的。童军的训练包括军乐、球类比赛、爬山越岭、柔术及露营,还得陈成池医生义务教授救伤技术。

为筹募经费伤透脑筋

    由培风创办到成立20周年纪念,沈鸿柏一直担任监督重责,是学校董事会的中坚分子。其最难者就是学校无恒产。学校经费除学费外,绝大部分靠月捐或演剧筹款,他为此而伤透脑筋。

    为了使学校经费有着落,他不惜降尊纡贵,征求一方富翁当任学校总理。他以热诚无私感动许多热心家慷慨解囊。如说服陈齐贤、曾江水献捐击球社和东街纳五间房屋给培风作校产。他也征求客帮的熊举贤,永春帮的周英美和郑成快担任培风总理。

    后来培风、培德、平民三校虽然接受政府补助,但是对于发展学校的经费仍感捉襟见肘,他殚精竭虑亲自起草三校经济委员会章程,并策划向各途商及船公司征求包头捐,垂成复败者多次。可是他不灰心,百折不挠,终于得到侨生领袖陈思福及米商钜子邱仰峰的支持而告成功,每月可得二、三千元补助学校之费用。

培风之母

    1930年,他发起培风、培德、平民三校会考,自任会考主任,马来亚华校之有会考,以此为喁矢。他又请三校董事会组织学务委员会,被推为主席,其公子沈慕卿被举为秘书,藉此提高学生之程度。

    1936年之后,沈鸿柏年事已高,而才学俱全的何葆仁博士已来马六甲,他深庆后继有人,遂引退让贤。

    1948年培风校庆,校长陈宗岳为崇仰沈鸿柏孕育培风,扶植培风之功绩,于是联合中小学全体师生,特献“培风之母”大锦旗一面,全体师生签名以示敬意。这位一生把精力献给华教的沈鸿柏于1950年逝世。

    最近20年来,在历届董事主席李引卜、杨朝长、总务张雅山及全体董事通力合作,同胞热诚支持下,培风进展日新月异,黉宇竞立,已达高峰状态。沈老先生倘仍在世目睹盛况,必定欢慰而高呼“培风万岁”!

创立培德学校

    民国初年,一般同胞思想还是很保守,认为男女有别,不应受授。所以培风虽然创立多年,一般家庭的女儿都没有机会读书,有些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何用?

    他认为女子也是国家的一分子,在民主国家里男女权平等。他也认为女子有才,对国家社会家庭有好处。于是联络一般志同道合的社会领袖,于1917年创办培德女校,假借鸡场街丰顺义学为校舍,聘才女刘韵琴为校长。

    刘韵琴是江苏人。她的丈夫成济安是个才学不凡的人物,曾当过报馆的主笔和孙中山驻沈阳的代表。

    培德开学时学生有六十七人。初期的学生还能记得的有陈水鹤、杨秀燕、杨秀凤、熊美娇等,其他的多数已作古人了,还在的多是曾祖母级的老太婆了。

    刘韵琴校长能文能诗,容貌端秀,和蔼可亲,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才施教,极得师生敬爱。她时常作家庭访问,使家庭与学校有良好的关系。她来了不久就学会福建话,所以与家长交谈都能通情达意。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刘校长是培德女校的模范校长。可惜她只任职两年便离开马六甲。

    当时交通不便,汽车偶然才出现在马路上,一般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和马车。培德学校就是用马车运送学生到学校和回家。

创办平民学校

    沈鸿柏创立了培德女校,解决了女孩子读书的问题。他是个忧时忧心的人,他在市区常看到有流浪的孩子,更有些孩子没读书而在做工。他病瘭在抱,认为这些民族幼苗没有得到好的栽培,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悲哀。所以就联络一些热心家创办一个大众学堂,以收容这些可怜的孩子。

    1922年4月16日,他终于如愿以偿,在武牙那也大厝内开办平民学校。

    起初命名为“贫民”,后来觉得有鄙视穷人之嫌,乃改为“平民”,聘林登瀛为司理,何大愚、沈慕卿、李江淮为教师,只收五毛钱的象征式学费,每月都要征求月捐补贴不足。

    因学生骤增,后来迁至武牙那也街同安金厦会馆对面的店屋。该排屋主是广东台山籍建筑商谭松佑所建,沈鸿柏就征求谭松佑担任总理,获得免费租屋,节省经费。

    平民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无产阶级。学生课余多数兼其他工作,维持家费,但却能自爱奋发图强,所渭人穷志不穷。教师们也克尽厥职,因此学生成绩斐然可观。

    战后沈慕羽担任校长27年,厉精图治,校誉大振,成为全甲最大型之华校。沈慕羽于1973年满任退休。继承校长为陈锡祉、丘子华及李汉槎,现任校长是刘安顺。

赞助慈儿院

    1925年,泉州开元慈儿院院长瑛大法师来马六甲为孤儿教育募捐,沈鸿柏本着幼我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与庄丕唐、胡少炎、曾有美等奔走劝捐得数万元。除供院方经费外,余者购置老港胶园为院产,慈儿院经费乃得以维持。

    1932年,沈鸿柏应该院院长叶青眼居士邀请,特偕公子沈慕羽访问该院,受到盛大欢迎。

    沈鸿柏历任培风学校监督、平民及培德学校总理、马六甲晋江会馆总理、名誉主席及监察委员会主席、寄庐俱乐部主席、厦门华侨公会名誉会长、星洲南洋沈氏公会名誉会长、马六甲沈叶尤宗祠名誉族长、马六甲福建会馆协理、名誉主席及监察委员会主席、广州岭南大学、华侨学校、武昌武汉大学、泉州培元学校、厦门厦南女校等董事。

    他于1931年息隐家园,颐养晚年,对国家大事殷殷关怀,阅报之外,又拳拳垂询,常念此生革命数十年,每欲一见中国富强为快,讵知尘缘已尽,1950年6月8日凌晨3时善终,享寿77。

    哲嗣慕卿、慕羽、慕尧、慕陶等克绍箕裘,维护民族教育,服务华社。沈鸿柏于百年前南渡,六代昌旺,瓜瓞绵绵,整个家族四百五十众,史学家郑良树教授誉为全马第一世家,可谓恰当而名副其实。

(原载1990年11月11日《南洋商报》)


沈鸿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