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中一生尽瘁于新文龙华教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郑振中一生尽瘁于新文龙华教

李清火

    1946年龙引中华学校复校,1950年新加兰、文律、龙引三区华校组成联合董事会,1951年新文龙中华中学创办,郑振中就一直担任董事长,到1963年逝世为止。他一生中的贡献,为教育鞠躬尽瘁,以无畏的精神,大公无私的为社会服务。他为人耿直不阿,不但龙引的各族居民对他崇敬,包括新文龙三区,甚至峇株与柔佛州的华社也对他肃然起敬。

急公好义乐善好施

    学校的师生们称他董事长,社会人士称他“中叔”,马来人和印人则直呼他“振中”,客气一点便叫他“头家振中”。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也常为人排解纠纷,只要“中叔”出面调解,都能令争执的双方非常信服。

    要了解郑振中的生平处世做人,可从1953年11月30日出版的《新文龙华校三年》序文中的最后一段去体会,文中这样写道;“振中愚顽少学,不求名利于时,不治私产,而孜孜以服务社会为职志。念载以来,此衷未改。荆棘阻途,心身交疲之时,间亦不免于气馁。念及个人事业,既已牺牲于前,复何惜于后。人生既以服务为目的,为教育,为社会,只有坚持到底。困难虽奢,戮力以赴。鞠躬尽瘁,无他求也。”

    郑振中先生字天漪,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湖阳仙溪乡,早年肄业于厦门大学。1925年奉父命到来龙引,协助父亲垦殖,当时龙引只有几间聊足蔽风雨的“亚答屋”。后来他因为兴趣关系,到峇株正修学校任教职,从此决定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在任教时,他为该校董事长及中华商会会长粘东生、赵丽生诸公所赏识,并为黄玉成,王季銮一班体育界人士所爱戴,公推他为峇株吧辖男女篮球远征队之领队,及协助主持一年一届的峇属华校学生运动会,并被选任柔佛中华总商会体育主任,由此奠定他在社会之领导地位。

    他认为华校要发展,必须经济足裕,所以毅然弃教从商,到星洲经营土产贸易。只是他乃一个书生,不善于经商,无法达成志愿,就回到龙引定居,一面以劳动开发山芭,一面又致力于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

抗日期间尽力筹赈

    在中日抗战期间,他曾尽力于筹赈工作,到了日寇南侵,他匿居深林密菁之区,躬亲耕耘,后来被敌寇所侦悉,拘禁于居銮,幸得黄玉成医生等多方营救,方免于难。新文龙三区华巫和睦共处,在日寇占领时及光复之初,因受到外力挑拨,不断发生仇杀惨剧,他不计难危,奔走各民族间,以其浩然正气与坦白胸怀,感动众心,化戾气为祥和,新文龙一带始得安宁。在马来亚紧急法令时期,也安然无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龙引有育群、晨光、育才及育华四间华小。在大战时期马来亚沦陷后,四校全部停办。战后(即1945年9月)大家认为教育关系国之兴替,民族之生机,恢复办学急不容缓。

同年11月15日,郑振中会同欧清添。郑章玉、欧西朝、欧振华、陈乐生、施德宝、陈锦文、许乃炎、李居起、李来官、陈华扳、余令加、郑作余、欧金星、李凤舟、郑天赞、陈致远、郑作静、辜世柔、余面、颜金钩、颜玉桌、陈佰义、黄金星、欧水评、符和合、郑昌沅、洪志兴、郑华铠、郑路、李俊居、陈闻起、龙道俊,(以上多数为闽籍人士),召开龙引区埠众大会,大家都认为战前办学,因帮派影响,人事未甚融洽,以致弹丸小地,四校分立各自为政,不但有碍团结,也影响发展教育。所以通过实施统筹统办,当场产生“龙引区复兴侨教校董筹备会”,由郑振中任主席,推行土产教育捐,充裕经济来源。

四校合并易名中华

    1946年1月首届校董会正式成立,公推郑振中任董事长,将原有四校合并,改称为“龙引中华学校”,以育群校舍为总校,晨光原校舍为第一分校,育才校舍为第二分校,育华校址为第三分校,聘陈致远为校长,统辖总校,分校各设主任一人。2月正式开学,学生有三百余人,教师有十余位,后因学生逐渐增加,校舍不敷用,且分校数处,管教不容易,设备亦难周全。因此有校董倡议,另购新校地重新建校,集中管教,以增进教育之宏效。

    1948年在旧总校对面,向龙道俊购得新校地十英亩,计七千元。1月31日建校委员会成立,郑振中任主席,进行筹款,获五万七千余元,9月1日招标承揽建筑。新校舍图样为“主”字形,计建礼堂一座,教室三排二十四间,惟因限于经济,一时未能为力,只有分期兴建,首期建礼堂及教室十六间。1949年4月间,首期建校完成,同年7月搬进新校舍,三间分校停办,分校学生由校车运送总校,集中管教因得实现。

    1950年,新加兰、文律及龙引三区热心教育人士,以三区华小毕业生为数不少,而许多学生因经济关系,不能到外地升学,实在可惜,因此有创办中学之倡议。当时大家都认为要创办中学,必须健全三区小学,与集中三区之财力物力才能够办得成功。1950年底,产生“新文龙三区华校联合董事会”,由郑振中出任董事长,并拟定于1951年起三区小学,实施统筹统办,计划1952年才创办中学,后因三区华小毕业生联函请求,“新文龙中华中学”乃提早在1951年开办。

    当时与郑振中一起创办中学的三区人士有杨仁全、陈清溪、杨哲业、郑双埕、梁汉文、李龙标、颜金钧、欧西朝、欧清添、郑文焮、郑德雨、冯景云、郑守耕、陈锦文、方俊生、杨仁迁、刘其伟、陈致远、郑有紫、林金源、陈华扳、李居起、梁长富、郑章锦、黄吉礼、许益能、陈华奎、符和隆、陈伯义、郑章玉、张来宫、郑奕郊、李风舟、黄宏祺、王剑声、李江水、蔡尤郡、陈奕槟、陈亚吟、丘彩结、郑铭钟、梁崇珍、张拴、蓝添寿、陈金水、颜玉桌、陈清海等人,其中也是以闽籍人士占大多数。

    1951年开始,三区华校已组成联合董事会,并实施统筹统办,新加兰与文律被称为“双头尾”,龙引因居中而且龙引中华学校新校舍刚落成,所以新文龙中华中学就创办在龙引。因为是由三区热心教育人士出钱出力,并为三区华小毕业生而创办的中学,所以取新加兰、文律、龙引三区简称“新文龙”为校名。

    新加兰(SENGGARANG),和龙引(RENGIT)在政府行政区是隶属于峇株吧辖县,文律(BENUT)则隶属于笨珍县,三个地方相隔都是八英里。在战前,三区人士各不往来,很少联络。日本时期便因为没有联系,排华时吃了不少苦头。和平初期,大家痛定思痛,开始觉醒,三区华校的统筹统办,并创办中学,便是团结的具体表现。

黄润岳任校长多年

    郑振中任“新文龙三区华校联合董事会”董事长,聘黄润岳为新文龙中华中学与龙引中华学校校长,小学原任教务主任余锵为小学部主任。黄润岳由1953年起,还义务兼任新加兰中华学校及文律乐育学校校长,至1956年才辞去两边兼职。在统筹统办时期,三区华校有共同的校徽,校训与校歌。

    新文龙中华中学在黄润岳校长主持校政下,多方延揽优良教师,不及数年校风大振,并在1953年承教育部之委托,开办高师班,前后四届造就不少师资;1957年政府开办日间师训班,高师班才停办,是年该校也增办高中。

经常夤夜到校巡视

    郑振中已经把全副精神寄托在办三区华校,尤其是新文龙中华中学更是费尽他的心血。他受过高等教育,也当过教师,办教育当然内行,不过他绝对尊重校长。他身为董事长,校内之事,不论是校务或是人事,他完全不过问,有时校长请示他,无论是否合他的意思,他只说随校长主意就好。他将办学当成自己的事业,为学校为学生的事情奔波不以为苦。他常常在半夜,到学校巡视一周,他已经以此校为其终身之精神寄托。因此,新文龙中华中学全体师生深受感召,教师认真,学生努力,历届毕业生均有优良之成绩表现,各地学生,闻风前来就读的,每年都有。他任董事长13年来,造就人才不少,师生校友敬他为父,尊他如兄;他对师生校友,如友如侄;他虽然很严肃,却是一位仁慈的长者。

    他身负地方重望,也备受政府官员与一般民众之尊敬。但是他一生淡薄名利,对所有荣誉名位都辞谢不受。1952年三区师生发动要在新文龙中华中学操场建立振中亭,首先反对的是振中本人,谓他为三区服务尚谈不到功劳,不值得建亭;其次是怕建亭引起误会,以为他是沽名钓誉的人;再来就是担心三区闹分裂。当时他的弟弟振经也特地找黄校长谈,认为还不是时候,建亭对于振中有损无益。但是三区师生却认为振中亭非建不可,1953年教师节,教师要求三区董事节约一千元,三区华校教师乐捐二干五百余元,新文龙中学及小学同学共献捐二干六百余元,1953年教师节三区学生尊师献金来五百余元,总数将近七千元,便动工建亭。1954年7月15日校庆举行落成典礼,黄润岳校长在《振中亭记》中,提到振中亭除了纪念新加兰、文律、龙引三区华校联合董事会董事长郑振中,且寓有振兴中华文化之意。当时因为建亭余款颇多,还以三区师生之名,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三区董事及贵宾。同时又购置振中杯金杯两个,举办三区男女篮球公开赛。此球赛也成了三区常年盛事,其间曾停了又办,直到1968年举办闹事后,就停办了。

坚决反对华校改制

    1953年,童子军总会以振中提倡华校童军运动,厥功至伟,特赠以世界童军总会之感谢金章一枚,10年之后,联合邦童军总会又赠以童军最高奖章,这二项荣誉是他所无法辞谢的。

    1961年时,教育部要华文中学改制,他是最坚决反对改制的,他说过:“华校不改制,既不违反教育法令,更不违反宪法。如果独立中学被迫关门,我们便不做董事算了,如果有一天华文独立中学没有学生,那我们就自动关门。”1962年开学日,他庄重严肃的向全校师生宣布:新文龙中华中学绝对永远不改制;同时也呼吁其他华文中学不要改制。他又说;他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一生从事于发展华文教育,决心维护华文教育,取消公民权,递解出境,甚至于坐监,都没有什么了不起。

    郑振中为人太过慷慨,对于学校的老师更是常常代买东西而不收钱,对于自己却十分俭用,其生平辛勤所得的金钱,都是用于教育文化,社会公益,赈恤贫穷,资助亲友,招待宾客者,不可以数计。他不但本人的衣食俭朴,所住的屋子也非常简陋,后虽将投保人寿险领回的款项,兴建一座两层新厦,到逝世时尚亏欠银行近二万元。郑振中除了以园契抵押银行,作为担保学校户口透支,也曾卖掉一些椰园,他不是为了自己花费,也不是为自己的家人,而是为了社会公益、教育和体育事业,他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经营电流盈利归公

    1947年12月,郑振中个人向政府申请经营电流供应获得批准,他以电流供应乃大众事业,其所得的利益也应归于大众,于是将它转让给龙引中华公会经营,所得盈利归作教育经费,他的大公无私,受到大众的赞扬。龙引中华公会经营电流供应,整整30年为本区居民带来方便与福利,直到1978年8月政府开始电流供应为止。

提倡篮运不余遗力

    郑振中除了致力教育事业外,对于提倡体育亦丝毫不遗余力,柔佛州篮球总会推选他连任会长。1958年,马来亚联合邦篮球界意见分歧,他挺身而出,奔走调解,负起了此艰钜的任务。在芙蓉召开各州代表大会上,极力呼吁大家团结一致,最终获得各州代表赞同,马来亚业余篮球总会因此始告健全。至于他在其他社团及体育机构任职者也不可胜数,他除了任中小学董事长外,也担任龙引中华公会主席,峇株篮球分会会长等,为公事他每天都必须驾车来往峇株与龙引。由于他富有责任心,无论大小事情,都自己亲身处理,绝不拖延,也不假手于人,十分辛勤劳碌,亲友们常常劝他稍作休息,只是他并不以为意。

学校师生尊为校父

    他一生为社会公益奔走,为发展华校,提倡体育而尽心尽力,为亲善各族,安定社会,操心积虑,不遑宁处,遂积劳成疾,卧病二个月余。当他卧病在床时,学校师生分别去探病,他平时关心老师,关心学生,师生们都非常尊敬他。在卧病时他还时时关注学校的事情。究竟贤者不寿,他于1963年3月15日上午9时30分逝世,卒时享寿积闰五十有八,真是哲人其萎,闻者莫不伤悲。当他逝世的消息传到新文龙中华中学时,全校师生都哭了,学校立刻停课,在校舍前悬上黑布,用白漆写着:校父郑振中先生精神不死。新文龙中华中学师生尊称他为“校父”,以纪念他毁家兴学的精神。柔佛州篮球界亦尊称他为“柔佛州篮运之父”,过后又举办全柔振中盾少年篮球赛来纪念他。他遗爱在人,遗风在世,可谓精神不朽。

    郑振中与世长辞,三区华校全体教师的挽联:“为华文教育,鞠躬尽瘁。遗风亮节,肝胆照人。”新文龙全体华校学生的挽联是:“恩重如山,将怎生图报,德深似海,誓永志毋忘。”新文龙中华中学全体寄宿生的挽联:“如父如师,安其居,足其食,沐德思恩音容在。有声有泪,习于堂,寝于室,睹景怀人感念深。”师生们表示心中的真诚,非笔墨所能形容。出殡之日,有许多是多年不见的,从星洲来,从柔佛州各地来,成千人就站在中华公会前。烈日当空,汗泪交流。学生们只得站在校园内。门口挂了一条黑布,写上白字:我们永不忘郑董事长的恩德!学校里准备了黑纱,学生们几乎全部自动拿了戴上,有些女同学已经泣不成声了。当年我是初中三的学生,这些情景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新文龙中华中学从此每年3月15日放假一天,以志纪念。

    为了纪念郑振中对教育的功绩,1963年3月18日成立了“纪念郑振中先生教育基金委员会”,由颜金钩任主席,黄润岳校长任秘书,三区重要人士全部罗致为委员。3月24日下午2时,在新文龙中华中学礼堂举行第一次会议,出席的人非常多,除增聘委员及聘请顾问外,还通过了简则。简则中所提出的宗旨是:“郑振中一生为社会奔走,为教育牺牲,遐迩同钦,华巫共敬。尤以近十余年来,集中全部精力,以求发展三区华校教育,高瞻远瞩,造福不浅,故发起筹募教育基金,作为永久纪念。”教育基金筹得四万九千零四十二元二角,全部存入银行作定期存款生息,并把这笔利息当作郑振中奖学金,于是又订立郑振中奖学金细则,规定大学三名、高中四名、初中四名,由1965年开始颁发。过后又重新修改,取消大学奖学金,只发中学奖学金与助学金,委员会也定名为“郑振中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


(参阅资料:新文龙中华中学校刊及黄润岳著《龙引十四年》)


(原载1990午7月16日《南洋商报》)


郑振中

 新文龙中华中学校景

 
纪念郑振中的“振中亭”,又寓有振兴中华文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