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乃江夏堂岁月沧桑


士乃江夏堂岁月沧桑

    士乃江夏堂于1935年开始兴建,并于1937年竣工,是一栋融合了中国四合院与西方洋楼建筑美的3层楼房。据了解,江夏堂当年为士乃富豪黄德茂所有,最初是其豪宅府邸。

    由新山客家公会发起,南方学院执行的“搜集柔佛客家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助理刘莉晶偕同中文系学生郑伟杰、李成钢、刘佩雯、李可欣到访士乃黄氏公会,并获得该会会长黄国强、耆老黄万迪、黄扬发,以及执行秘书黄汝瑞的迎迓。当地耆老黄万迪受访时,娓娓述说“江夏堂”的沧桑岁月。

招募同乡种植经济作物

    士乃开拓者之一黄德茂,原名纲宁,字炳南。黄氏1883年从中国飘洋抵达印尼勿里洞当矿工,并凭着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最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富。随后,他于1926年来到士乃发展,并以其雄厚的财力,大量招募中国河婆同乡到来开芭种植橡胶、胡椒、黄梨等经济作物。

    黄德茂在士乃所开辟的园芭多达1千多亩,创建南美园、德茂芭,建立同乐大戏院,以及兴建店屋百余间,并捐助地段予政府,兴建巴刹,带动地区发展。七七事件爆发后,黄德茂更是积极参与组织士乃司机回国服务团事宜。这些赤血仁心的事迹,为坊间留下不少美谈。

    然而,士乃江夏堂建竣后,黄德茂却不曾久住。他于1939年把江夏堂转卖给吉隆坡的黄伯才,自己则迁到德茂芭的洋房居住。1940年,在德茂芭洋房里瞌然长逝。

    二战时期,江夏堂被日军占用作为司令部,日军的警备队也驻守在江夏堂里。自此,江夏堂被蒙上一层泣血哀情。黄万迪回忆说,日据时期,凡是路经江夏堂的人,都要必恭必敬地给日本警备队敬礼。敬礼姿势稍有不符合要求,就会被捉起来殴打。有时,警备队也会派出暗探,四处窥伺捕捉抗日军或被认为有抗日嫌疑的人。若不幸被捕,残暴的日军便会施以极刑,灌水毒打,整个士乃人心惶惶,难以度日。

    历经3年又8个月的染血岁月后,日军投降。1947年,柔佛江夏堂互助会在士乃抗日领导人黄子松的推动下,联合黄经文、黄献祥、黄万迪、黄纪秉、黄联友、昌记、黄惠源、黄汉廷、黄国英、黄顺廷、黄景明等人之力的推动下成立,最早的会所原设在士乃大街门牌34号楼上。后来,于1948年才向黄伯才租用江夏堂做为会所。

    据说,当初把会所搬到江夏堂,其原因除了该互助会会员人数日增,亟需扩充会所之外,另一个原因则是为了江夏堂入口处门楣上所嵌的“江夏堂”三字。

    根据在《马来西亚柔佛江夏堂互助会、柔南黄氏公会成立五十周年金禧纪念特刊》,由黄福来撰写的<江夏郡望>一文中,写道:“黄氏得姓地‘黄国’为楚所灭后,人民四方逃散,经过三百多年时间的流离失所生活,直至黄歇(即春申君)任楚相后,黄姓兄弟才在‘江夏’地方复聚,使长期分散的手足始得团聚。因此黄氏认江夏为第二故乡。并决议以‘江夏堂’为堂号,以资纪念。”

会务稳健推动

    因此,“江夏堂”对于黄氏子孙来说,是深具意义的堂号。对于士乃的黄氏子弟来说,“柔佛江夏堂互助会”也就像是一个黄氏宗亲会,把士乃黄姓子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自该会成立以后,即使面临紧急法令时期的困厄,该会业务活动依然稳健推进,逐步发展起来。

    然而,1948年英殖民政府实施紧急法令,士乃被列为黑区。甫摆脱日军魔爪的江夏堂,又成为英军的军事指挥部。柔佛江夏堂互助会亦只能无奈迁出江夏堂,回到士乃大街上的原会所办事。

    1973年,因受社团注册法令之影响,该会乃在时任会长的黄子松之领导下,另行申请注册成立“柔南黄氏公会”,而“柔佛江夏堂互助会”则停止招收新会员,惟,旧有的会员则照常活动。

    1978年,“柔南黄氏公会”在经过几翻波折争取后,终于购下“江夏堂”,从此,“江夏堂”又成为该公会的会所了。

设义山照料会员身后事

    除此之外,为了照顾会员的身后事,该公会亦于1955年以近万之价买下离士乃约半里之遥的联邦大道旁一片7亩地,建立江夏堂义山,作为黄姓宗亲百年归老安息之地。此外,“江夏堂义山总坟”亦于1956年春建竣。

    黄汝瑞表示,该公会所招收的成员并不局限于客家人。惟在成立初期,因当地闻人黄炳南、黄子松等从家乡大批引荐同乡人到士乃谋生的关系,形成会员主要是来自河婆客家人的格局。直到1950年代,该会的会员依然以河婆客家人为多。这里面又以揭西河婆连城寨、员埔、马头寨等地乡亲为主。

    随着外来人口的陆续移入士乃定居,以及与其他城市的互动日益频繁,该会会员的来源已经突破地方的限制,也招收来自古来、新山、居銮、哥打丁宜等地区的会员。因此,大约从1970年代开始,该会也开始呈现会员籍贯多元化的现象,除了河婆,还有福建、潮州、广东等籍贯的会员加入。

祭祀共祖是黄峭山

    一般上,黄氏公会所祭祀的共祖是中国福建邵武和平镇的黄峭山,“柔南黄氏公会”亦然。根据文献记载,黄峭山生于公元871年(即唐懿宗咸通12年),并曾在朝当官至工部侍郎。黄峭山与3位夫人育有21个儿子。晚年时,黄峭山为了激励子孙上进,延续总嗣,于是命令其中18个孩子各走他乡,开创家业。其中,其十子黄化(即宁化公)迁到宁化县石壁村,开拓新基地,成为闽粤赣客家黄氏的始祖。此外,黄化和排行第七的黄城、第十六的黄福以及第二十的黄井四兄弟之后裔,亦于南宋、元、明、清迁徙到上杭,成为上杭第一大姓,许多裔孙又外迁到闽、粤、赣、浙、桂、川、台、港及海外等地。

原载于:
星洲日报,大柔佛,2006.2.1(星期六),JO18
《柔佛客家人的移植与拓殖》 安焕然 刘莉晶 编撰 南方学院出版社、新山客家公会联合出版 2007年12月



士乃开拓者之一的黄德茂在当地开辟园芭多达1千多亩,并建造戏院、豪邸“江夏堂”及店屋百余间等。

黄德茂于1934年在土乃兴建“同乐大戏院”,为当地人们的娱乐消遣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士乃富豪黄德茂的府邸江夏堂于1935年开始兴建,并于1937年竣工,是一栋融合了中国四合院与西方洋楼建筑美的3层楼房。如今是柔佛江夏堂互助会、柔南黄氏公会的会所。

士乃客藉耆老黄万迪娓娓述说“江夏堂”的沧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