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边加兰曾有客属公会

战前边加兰曾有客属公会

    一方“客属公会”牌匾,重写边佳兰客家人的发展足迹,为柔佛客家人历史补白。

    由新山客家公会发起,南院执行的“搜集柔佛客家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口述历史工作小组,日前在执行主任安焕然的率领下,偕同助理刘莉晶,中文系学生王籽翔、陈韵欣,一行4人到访哥打丁宜境内的边佳兰,一探客家人的海湾生涯。

    边佳兰“客属公会”的发现,是机缘巧合下的意外惊喜。在边佳兰热心人士赖德富的引领下,工作小组来到边佳兰的街上访问了当地客籍人士刘少富、张仁、李雅腰、池秀珠等。

    “以前这里有一间客属公会。”刘少富在接受访问时如此表示。

邀胡文虎主持开幕

    据说,当时还邀请了马新著名侨领胡文虎来主持开幕(按:据了解胡氏并未亲临)。这间客属公会就座落于边佳兰街上右手边店屋角头间。刘少富说,当年,这间会馆乃是一邬姓人士捐出的。

    除了会馆的原址店屋,南院工作小组较后还在会馆斜对面的“三合发”脚车店的后巷里发现一方“客属公会”的牌匾。淡淡的绿苔覆盖在木质的褐色牌匾上,一裂横沟横贯“客属公会”浑厚有力的阴刻字样。虽然有些斑驳,但牌匾上“客属公会”四字依然清晰可见。这面历经多年风雨吹袭的牌匾,证明了边佳兰“客属公会”确曾存在过。

早期居民多为丰顺客家人

    目前所能翻查到的文献资料,有关边佳兰“客属公会”的资料几乎无考。只有罗英祥所著的《飘洋过海的“客家人”》一书中,在其叙写胡文虎的章节里,论及胡文虎对新马各地新成立的客属会馆所给予的帮助或赠款所列的地区里,记有“边佳兰”三字。说明胡文虎确与边佳兰客属公会有着一段渊源。惟,罗氏并没有在文中说明这笔资料的来源。

    此外,在边佳兰发现的“客属公会”牌匾的左下角,亦可见一“高”字,其余字迹则已模糊难以辨读。南院口述历史小组曾在昔加末客家公会进行史料搜集时,见到一面字体相似的“昔加乜客属公会”之牌匾。其左下角落款“高凌百”三字。据查,高凌百乃是1930年代末,中国国民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边佳兰是个沿海市镇。根据当地人们的说法,早期移入边佳兰聚居的华人多为丰顺客家人。

    目前已从边佳兰搬至泗湾定居的温福安表示,紧急法令前,来到边佳兰谋生的客家人主要是聚居在“日本园”里。他们在园里割树胶、种菜。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客家人从事商业活动,边佳兰街上的两排店屋,几乎都是客家人。他们所经营的生意,包括杂货、洋货、金店、脚车店等。

华侨学校打下基础

    温福安回忆说,早期边佳兰有一间“华侨学校”。他不但曾在这所学校读书,长大后还在学校里教过书。他还指点说,“现在往边佳兰的路上,还看得到遗留下来的校舍。”

    循着温福安的指示来到边佳兰,不但见着了这一间“华侨学校”的遗址,更在当地人士刘少富的指引下,发现“华侨学校”的创办,其实早在1920年代便已在边佳兰打下了基础。

    1920年代的边佳兰,除了如今街上的两排店之外,走到街角左转的方向还有一排店屋。当时的人们便在这排店屋的其中一间店里设下私塾授课。这所私塾,后来便发展成“华侨学校”,并迁址到如今泗湾往边佳兰路上左手边的空地去,继续茁壮,直到60年代,随着边佳兰人口的外移和遽减,这所学校亦随着走入历史。

原载于:
星洲日报,大柔佛,2006.01。02(星期一),JO08
南洋商报,柔佛今日透视,2006.2.19(星期日),B14
《柔佛客家人的移植与拓殖》 安焕然 刘莉晶 编撰 南方学院出版社、新山客家公会联合出版 2007年12月



 

据说,当年作为边佳兰客属公会会馆的屋宇,乃是一邬姓人士捐出的。



南方学院口述历史小组在边佳兰“三合发”脚车店后巷里发现的“客属公会”牌匾,证实了边佳兰客属公会确曾存在过。


边佳兰“华侨学校”的前身,是一间设在店里的私垫,这间私垫在1920年代便已存在。池秀珠指示出当年私垫的所在处。




座落在泗湾往边佳兰路上的“华侨学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