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邦令金早期“客”似云来

新邦令金早期“客”似云来

    50至70年代,这条街曾经繁华一时,当时那排古老的木板店屋多为客家人所有,主要是经营杂货店以及药材店,直至70年代中期繁华才逐渐褪去。

    熙来攘往的新邦令金亚依淡大路旁,有着一排古老的木板店屋,与其它商店显得格格不入,却蕴藏了新邦令金的历史色彩,见证了这条老街场50至70年代的热闹繁华。这条街当时也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

    南方学院“搜集柔佛客家人史料合作计划”,执行主任安焕然讲师带领南方学院中文系校友李文辉及学生陈菡思,在乡土研究学者李木生的引领下,连同令金鄞江公会主席温国华、副主席张善淋,于9月4日到访新邦令金进行口述历史的搜集工作。除了实地考察新邦令金老街场的古老店屋以及华侨学校的旧址,亦访问了当地的客籍人士杨三妹、叶木生以及蔡良道等人。

    他们在访问中讲述了这排古老店屋的早期面貌和变迁,亦透露了今端本华小的前身一一华侨学校的历史,并略述二战期间新邦令金的情况。

几度繁华几度衰

    50至70年代,这条街曾经繁华一时,当时那排古老的木板店屋多为客家人所有,主要是经营杂货店以及药材店,直至70年代中期繁华才逐渐褪去。那排古老的店屋今天仅存寥寥数间修车店持续营业, 其余的只是记载着岁月的痕迹。

    那排店屋其中六间双层店屋大约建于1937年,据闻其对面原有更早的建筑(约建于1935年前后),如今己被翻新。据当地居民所述,战后这六间店屋的屋主多是客家人,第一间为豆腐店、接着是服装店、新成发杂货店、泰和堂药材店、永丰杂货店及保仁堂药材店。

    这条街道附近有间古老的南海观音庙,庙堂门前立於1978年12月12日的匾额上题有“观上显威灵甘露垂施怜赤子,音中闻极乐慈航普渡救苍生”。据当地客籍人士杨三妹等人所说,这间观音庙在40年代就已存在,但至紧急法令之后才搬迁至此。目前的庙祝是一位钟姓的客家人。距离南海观音庙不远处,便是早期华侨学校(今端本华小的前身)的旧址,这片当年华教发祥地,如今已是一片杂草荒凉,端本学校已在他处延续与茁壮。

再世华侨一端本华小的故事

    华侨学校自1937年创立到发展成今天规模宏伟的端本华小,是先贤们群策群力的成果。据蔡良道忆述,二战期间华侨学校一度被迫停课,学校在日战期间被当成日本医院来使用,救治伤兵。客家先贤钟岳鹏曾经担任华侨学校的校长,战后他甚至义务地教书。日军投降后,华侨学校复办。后来政府命令华侨学校更改校名,华侨学校于是更名为“端本学校”,即今之“端本华小”。往后数十年间,端本华小不论在硬体设备上,还是在师资教学上都不断地精益求精,并于1996年5月被州教育局评选为国家展望学校冠军。


原载于:
星洲日报,大柔佛增版,2005.10.14(星期五),B
南洋商报,柔佛今日透视,2005.10.13(星期四),B10
《柔佛客家人的移植与拓殖》 安焕然 刘莉晶 编撰 南方学院出版社、新山客家公会联合出版 2007年12月



(前起)杨三妹、蔡良道以及叶木生在访问中讲述了新邦令金的早期面貌和变迁。



伫立在新邦令金亚依淡路旁的六间双层店屋,大约建于1937年。据闻,战后这六间店屋的屋主多是客家人。


距离南海观音庙不远处,便是早期华侨学校(今端本华小的前身)的旧址,这片当年华教发祥地,如今已是一片杂车荒凉,端本学校已在他处延续与茁壮。


新邦令金端本华小的前身一一华侨学校成立于1937年。




当年仅用亚答和木板搭成的华侨学校,在历代先贤的汲汲耕耘下,蜕变成今天拥有现代化校舍的端本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