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秋》 刘庆柱

 

《长安春秋》

刘庆柱



 

刘庆柱编著的《长安春秋》,系统介绍了汉唐长安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宫殿建筑、礼制建筑、陵墓制度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详实,并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展现了汉唐长安城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书中还特别关注了汉唐长安城的宫殿建筑群和皇室陵园的布局与设计以及它们与城市整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窗体顶端

长安历史文化简报

 

一、 导言

《长安春秋》一书中的核心观点、重要事实,深入解读古代长安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营建、宫殿布局、礼制建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简报,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名城,并认识其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古代长安的自然地理环境

  • 地理位置: 长安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地处关中盆地中部,南倚秦岭山脉,北临北山山系,西起宝鸡,东到潼关。
  •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山脉,北临北山山系,西起宝鸡,东到潼关。
  • 地形地貌: 关中盆地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间低洼。渭河河槽两侧地势呈不对称性的阶地和台原。
  • 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间低,渭河河槽南北两侧,地势呈不对称性的阶地和台原。
  • 山脉:秦岭山脉: 雄伟壮丽,是长安南部的天然屏障。终南山山势雄伟,苍松翠柏、气象万千
  • 北山山脉: 气势磅礴,是长安北部的重要山脉,著名宫殿如甘泉宫、池阳宫等都位于其南麓。北山山脉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它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黄龙,首饮黄河,尾衔西天。
  • 原地: 长安附近有多个塬地,如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细柳原和咸阳原等。
  • 塬地土质深厚、肥沃,地面平坦,适宜发展农业。
  • 咸阳原是西汉王朝的主要帝陵陵区,有九座西汉皇帝陵墓及大量陪葬墓,又称五陵原
  • 河流: 长安附近河流众多,主要有渭、泾、涝、沪、潏、灞、浐、滈等八条河流,有八水绕长安之说。
  •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横贯关中盆地,是汉唐京师与东方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渭河是汉唐京师与东方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
  •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流经地区适于长安城西北的京畿之地,秦汉时期曾在此开凿引泾灌溉工程。泾河中下游流经地区适于长安城西北的京畿之地。
  • 浐河是长安东部的天然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瀚河是长安东部的天然屏障,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 滈河是汉长安城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西汉中期以前,汉长安用水主要来自滴河。

三、 汉代以前的关中历史

  •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的史前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
  • 大荔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更新世早期的智人化石。
  • 西安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被认为是华族文化的核心遗存。
  • 传说中,华夏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陵墓座落于长安以北的黄土高原之上,神农后稷活动于长安西部。
  • 西周的丰、镐二京位于长安西南,是古代长安附近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性古代都城。

四、 汉长安城的营建及其形制与布局

  • 长安城的营建:汉高祖刘邦在听取娄敬的建议后,决定定都关中。刘邦最后接受了娄敬和张良的意见——定都关中。
  • 长安城营建始于公元前202年,历时近八年完成。刘邦营建都城长安,始于公元前202年,当时以秦的都城废墟为基础
  • 高帝和惠帝时期,长安城已初具规模,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
  • 西汉末年,王莽拆毁宫殿,大建礼制建筑,扩建太学。
  • 城郊随着皇帝陵园的出现,建设了一些陵邑,成为长安的卫星城。
  • 长安城的形制与布局:平面近似正方形,总面积36平方公里,方向基本作正南正北。
  • 东城墙平直,西、南、北三面城墙多曲折。
  • 南北城墙的平面,与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星很相似,被称作斗城
  • 长安城内以宫殿为主,未央宫位于城内西南隅。
  • 城市布局以道路为骨架,形成网格状结构。
  • 城墙:城墙高约10米,底部宽约16米,顶部宽约8米。
  • 夯土筑成,外包砖石。
  • 城门:长安城共有12座城门,每面三座。
  • 城门外有阙楼,作为防御和礼仪性建筑。
  • 桥梁:主要的桥梁有东渭桥、灞桥等,位于城市东部。
  • 灞桥是长安人送别东去之客的重要地点。
  • 道路:驰道是皇帝专用的道路,一般人不得通行。至于驰道的使用,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但不能在驰道上行走,穿越都不允许
  • 长安城中有八街,还有沿城墙的守城卫兵专用道路。
  • 城郊有子午路、褒斜栈道、武关路等通向四面八方的重要道路。
  • 给水与排水设施:利用沣河、滈河的水源,并通过明渠、暗渠等引水入城。
  • 汉武帝时期开凿昆明池,解决长安城水源问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开凿了昆明池...它的主要用途还是为了解决长安城的水源问题。
  • 城内大街两旁有明沟排水,并通过涵道排入城壕。
  • 城邑和城郊布局:城郊有陵邑,作为皇帝陵园的附属城市,规模宏大。

五、 汉代长安的宫殿及其离宫、苑囿

  • 西宫未央宫:是西汉最重要的宫殿,是皇帝的主要活动场所。未央宫中以前殿、石渠阁、天禄阁和柏梁台等为代表的宫殿台阁是我国古代高台官殿建筑中的杰作。
  • 分为前殿、椒房殿、昭阳殿等多个部分。
  • 宫门有北宫门、东宫门、南宫门和西宫门。
  • 北宫门又称金马门,是文武大臣朝见皇帝的重要通道。现经考证金马门就是北宫门。汉代不少名人,如公孙弘、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和徐东等人,都曾祎诏金马门。
  • 有石渠阁、天禄阁等文化性建筑物,用于存放图书、档案和开展学术活动。
  • 东宫长乐宫:刘邦入关后最早居住的宫殿,是仅次于未央宫的重要宫殿。
  • 有椒房殿、永寿宫等主要建筑。
  • 与未央宫之间有复道相连。皇亲国戚来往于未央、长乐二宫都要出入东宫门。
  • 后妃之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桂宫是后妃居住的宫殿,建筑豪华。
  • 北宫是后妃居住的场所,但多为失宠的妃子居住。北宫或为被废黜的后妃之宫。
  • 明光宫是汉武帝时期修筑的宫殿,是后宫美女居住之所。
  • 度比未央的建章宫:规模宏大,制度仿造未央宫,汉武帝曾在此居住。
  • 位于长安城西,是汉武帝晚年重要的活动场所。
  • 上林苑皇室公园:是汉代最大的皇家园林,内有昆明池、宫观、离宫等。上林苑一皇室公园
  • 昆明池开凿主要是为了解决长安城水源问题,也用于训练水兵。过去人们多据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昆明池的开凿是为训练水军,其实它的主要用途还是为了解决长安城的水源问题。
  • 苑内豢养了大量的珍禽异兽,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 避暑胜地甘泉宫:位于长安城外,是皇室避暑的离宫。

六、 礼制建筑

  • 明堂: 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
  • 辟雍: 是皇帝讲学的地方。
  • 灵台: 是观测天象的地方。
  • 宗庙: 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七、 汉代长安的社会经济状况

  • 发达的农业: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区。
  • 兴修水利工程,如郑国渠、六辅渠、白公渠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秦亡以后,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仍在秦都咸阳附近。尤其西汉前期,郑国渠为京畿地区农业发展曾经作出重要贡献。
  • 推广牛耕技术,使用铁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京畿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禾、麦等。
  •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发达,生产各种生活用品、武器和建筑材料等。
  • 陶器制作精美,有瓦当、空心砖等建筑材料,也有陶俑等陪葬品。
  • 漆器、丝织品等也具有很高的水平。
  • 商业:长安是当时全国的商业中心,东市和西市是主要的市场。
  • 市场交易商品种类繁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西域。
  • 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长安的各市,一般由政府派官吏管辖,官称市令市丞市长
  • 商人势力逐渐壮大,但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
  • 有大批发商,也有小零售商。长安的商人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囤积居奇的批发商,这大多是富商巨贾;另一种是摆摊设点或肩挑叫卖的零售商,这大多是本小利微的小商人。
  • 漕运:开凿漕渠,从关东漕运粮食供应京师。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开凿了由长安至黄河的漕渠,从关东漕运粮食供给京师。
  • 在华山之下修建华仓,用于储存漕运来的粮食。

八、 汉代长安的文化生活

  • 教育:长安是全国的教育中心,太学是最高学府。太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它也是西汉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类似于现在的大学研究院。
  • 太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皇家图书馆:未央宫内设有天禄阁、石渠阁等,用于存放图书和档案。
  • 藏书量巨大,是中国古代图书文化的重要载体。到了西汉末年,长安的皇家图书馆中藏书,仅天禄阁一处就有3万卷以上。
  • 文学:西汉文学以辞赋为主,司马相如、扬雄等是代表人物。
  • 辞赋内容多以长安为背景,歌颂汉朝的强盛。
  • 音乐与舞蹈:乐府是汉代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
  • 宫廷和民间都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活动。
  • 美术:宫室壁画是当时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麒麟阁绘制功臣画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九、 汉代长安的中外关系

  • 长安是当时国际都会,与周围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外交关系。汉王朝与周围邻近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外交关系,仅西域就曾有50个国家和地区臣属于西汉帝国。
  • 在长安设有蛮夷邸,是外国使节的居住地。
  • 汉朝政府重视对外国使者的接待,体现出对外开放的政策。
  • 文化交流频繁,长安的文化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从长安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卒徒,将铸铁冶铜、农耕技术、水利灌溉、蚕桑养殖、锦帛织造、漆器制作等传播到那里。

十、 唐代长安的兴衰

  •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唐代长安城在武则天时期达到顶峰。
  • 晚唐时期,长安城逐渐衰落。
  • 唐末,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对长安城造成了严重破坏。

十一、 唐代长安的城市布局

  •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
  • 外郭城是普通居民居住的区域,分为多个坊。
  • 皇城是官衙所在,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
  • 宫城是皇室居住和活动的地方,有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等。
  • 太极宫是初唐的政治中心,大明宫是盛唐的政治中心,兴庆宫是玄宗时的重要宫殿。
  • 长安城引入多条河流,形成完善的供水系统。
  • 曲江池是长安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 大雁塔、小雁塔是著名的佛教建筑,是长安的重要地标。

十二、 唐代长安的社会生活

  • 唐长安城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佛教、道教、景教、袄教等多种宗教并存。
  • 佛教在长安具有重要地位,寺庙林立。慈恩寺、荐福寺、西明寺等都是著名寺庙。
  • 长安城治安管理严格,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治安。
  • 唐代长安的商业繁荣,东市、西市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 唐长安城的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金银器制造业、陶瓷业等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 体育活动丰富,击鞠运动在长安很受欢迎。
  • 唐长安城文学艺术繁荣,唐诗、书法、绘画、乐舞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十三、 结论

长安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都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安春秋》一书为我们了解古代长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对书中观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座伟大城市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