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遊散记》
赵飒
赵飒的游记《欧遊散记》记录了作者1956年中国戏曲艺术团访问欧洲期间的见闻和感受。文章详细描写了在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和英国等国的所见所闻,包括对当地文化的观察(服装、饮食、建筑、艺术等),对当地民众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中国戏曲在欧洲受欢迎程度的记录,并表达了作者对欧洲各国人民友好的印象和对和平的渴望。
《欧遊散记——赵飒》简报
一、 出版信息:
- 书名: 欧遊散记
- 作者: 赵飒
- 出版者: 上海书局
- 初版日期: 一九五六年九月
- 字数: 28千字,插图83幅
二、 主要内容概述:
本书是作者赵飒于一九五六年在欧洲旅行期间的游记,记述了其在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瑞士和英国的见闻和感受。 全文并非单纯的景点介绍,而是将对当地社会、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的观察与个人体验巧妙结合,展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
三、 主要主题与核心观点:
- 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友谊: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记录中国艺术团在欧洲巡演的盛况,并由此展开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多次强调欧洲各国人民对中国京剧的热情欢迎,认为这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或宣传,而是“促进两国人民友谊和谅解”的真正行动。 文中多处引用法国友人的话语,例如:“中国人在文化往来上给予法国人的这种友谊的微笑,仅这件事本身,已经令巴黎人感动并值得法国人向你们道谢了。” 这体现了作者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度和对增进友谊的期许。
- 欧洲社会生活与民情: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涵盖了城市风貌、民俗习惯、艺术活动、经济状况等多个方面。 例如,作者对巴黎的咖啡馆文化、百货公司购物场景、郊外周末活动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巴黎人热衷生活、悠闲自得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部分社会问题,例如巴黎的住房问题和交通拥堵。 对荷兰手摇风琴的描写,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 艺术鉴赏与思考: 本书中作者大量篇幅用于艺术鉴赏,参观了卢浮宫、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凡尔赛宫等著名艺术场所,并对欧洲的戏剧、歌剧、芭蕾舞等艺术形式进行了评论。 除了对经典作品的欣赏,作者也表达了对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困惑,认为部分现代艺术作品“很难使我们了解和欣赏”。 这反映了作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多元视角和独立思考能力。
- 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作者在游记中穿插了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他提及二战期间法军被德军占领的屈辱,战后欧洲的经济困难,以及欧洲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作者写到:“法国人太了解什么叫战争了……各种不同的角度都使他们感到‘这样好景不长,也许真的要有别的办法才好’。不少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认真地思索着问题。” 这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四、 引文举例:
- 关于法国人的好客:“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的还是法国人。好象每一个法国人都有一股达观、好客的好性情。在西欧有些国家,和你火车上坐在一个厢座中的绅士,可以半天互相不说一句话,但在法国火车上遇见的旅伴,一谈起天便眉飞色舞,好象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
- 关于巴黎人对京剧的欢迎:“巴黎人对中国京戏的欢迎甚至是我们始料所及的……在政治上不同立场的报刊,在艺术上不同流派的评论家都像剧场内的观众一样狂热地向中国艺术家致敬。”
- 关于巴黎公寓房子的问题:“战后,有钱人都不愿意盖房子出租,因为这种买卖投资很大而利润不如另外一些行业高。”
- 关于荷兰女性择偶的传统:“从前阿姆斯特丹妇女要选择丈夫的时候,只要看看这家宅上仓门和滑车的多少,便可以推测自己求婚的对象如何了。”
五、 结论:
《欧遊散记——赵飒》是一部视角独特、内容丰富的欧洲游记,不仅记录了作者的旅途见闻,更体现了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欧洲社会现状、艺术发展以及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 其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欧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