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图片中的完整文字提取:
南洋商报 NANYANG SIANG PAU
言论 OPINION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A15
郭氏父子之争与华商传承
新加坡城市发展集团(CDL)郭令明家族的“父子对簿公堂”,引爆一场市值逾47亿新元的控制权争夺战。这不仅揭开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豪门恩怨,更凸显亚洲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中的深层危机。
当郭令明与其子郭益铭的矛盾从董事局延伸至法庭,投资者信心动荡,市场对家族企业治理的担忧也随之加剧。
家族企业研究院谢楚涵博士指出,郭氏父子公开决裂的罕见性,反映家族宪法有效的盾化解机制,也决定着企业稳定的权力交接体系。
不同于一般的“遗产纠纷”,这场争端的核心在于第二代与第三代对企业战略的根本分歧。治理真空使传统“大家长制”权威受到现代公司治理规则的冲击——家族意志与企业利益发生碰撞,若无明确机制,最终只能诉诸法律,演变成公开的权力争斗。
沦为家族权斗战场
新加坡城市发展集团作为上市公司,理应通过董事会平衡各方利益,然而家族成员掌控决策核心,使其沦为家族权斗的棋子。这种治理结构障碍,使企业陷入“家族利益凌驾股东权益”的困境。
此外,家族纷争公开暴露还带来直接的商业损失。研究显示,家族内斗曝光后,企业市值平均蒸发12%——郭氏事件、新加坡城市发展集团股价的剧烈波动已印证这一规律。
数据显示,全球三代家族企业仅30%能顺利传承至第三代,而亚洲的失败率更高达70%。郭氏风波正是这一统计的现实缩影。
更严重的是,家族纷争若突破企业治理的防火墙,市场对企业决策的透明度产生更大质疑,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挫。
建立规范治理体系
郭氏案例为华商社群敲响警钟,家族企业若要基业长青,必须打破“人治”模式,建立规范化的治理体系。
可行的制度性改革包括:
(一)家族治理制度化
制定家族宪法和家族议会,明确责任、决策流程和冲突解决机制,确保核心投资者有序交接。
(二)企业治理现代化
引入独立董事和职业经理人,形成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分离的治理架构,减少家族干预。
(三)财富传承法治化
运用信托、基金会等法律工具保障传承安全,同时避免继承人争议和资产纠纷。家族财富纳入离岸信托架构,也能实现税务筹划。
对于正处代际交替期的东南亚华商家族,当以郭氏事件为镜鉴,建立家族治理与企业治理的双轨体系,用制度规范接代人治理博弈,以法治精神并华族家族治理。
唯有将家情细带转化为制度共识,方能在守成与资产的同时,实现财富与投资者的永恒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