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今与昔》—— 一部记录新山华人历史的珍贵文集
《新山今与昔》收录了吴华先生撰写的七十余篇短文,细致描绘了新山从开埠至今的历史变迁。文章分为六辑,涵盖了古迹掌故、先驱人物、华社组织、教育文化、行业巡礼以及史话怀旧等方面,以点滴史料,勾勒出新山华人社会的发展轨迹,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本书由新山海南会馆出版,旨在配合全国华人文化节“回归历史,再创辉煌”的主题。
吴华所著的《新山今与昔》是一部收集了七十余篇短文的文集,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 1981 年至 1982 年间的《星洲日报》南马增版。本书由新山海南会馆赞助出版,并由南方学院理事长黄循积先生作序。正如序言所言,本书虽非鸿篇巨著,却通过点滴片段的历史掌故,连串成了一部认识新山华人历史的重要篇章。
吴华(原名吴坤纪)是一位祖籍海南省琼山县,资深的马来西亚华族历史研究工作者。他治史态度严谨,力求考证,其著作曾受到学术界的肯定。本书的出版,正值新山举办第十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主题为“回归历史,再造辉煌”。作者将早年报章连载的文章重新修订整理,旨在让新一代认识新山的港主、华文教育的开创以及华人文化的传承等先贤们的伟大功绩。正如黄循积先生所强调的,“一个不懂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悲惨的民族!”。
《新山今与昔》的内容涵盖了新山历史的方方面面,从地名的由来、昔日被称为“小汕头”的城市面貌,到两座中央巴刹、翁固本街巴刹仔的变迁。书中还追溯了污浊的沙玉河的昔日景象、纪念华人的街道名称的由来,以及从义兴路到惹兰敦拉萨的道路历史。此外,历史悠久的动物园、今昔的风化区、甘榜彭亨的故事以及古文茶的今昔也都有所涉及。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着重于新山的古迹与掌故,如大皇宫、武吉登巴兰山、古老的官邸、著名的庙宇与教堂,以及从钻禧纪念堂到百名坠机罹难者纪念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新山明墓、绵裕亭义山以及新山华侨殉难公墓,记录了早期华人移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记忆。
在“先驱人物”部分,本书介绍了对新山开埠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贤,如陈厝港港主陈开顺、华侨侨长陈旭年、义兴三兄林亚相,以及大慈善家黄亚福、实业家卓亚文等。通过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新山艰苦创业的历程和不朽功绩。
“华社组织”部分则梳理了新山义兴公司、柔佛古庙与游神、由华侨公所到中华公会以及五帮会馆、业缘性组织的历史沿革,揭示了早期华人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传承。
在“文化与教育”部分,本书回顾了新山华校、英巫印学校以及天主教创办学校的创始,并介绍了苏丹依士迈公众图书馆和新山的华文书店。新山第一家华文报《新生日报》的创刊以及后来各华文报章在新山设立办事处和记者的历史也有详细记载。这部分内容充分展现了新山华人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努力和贡献。
“行业巡礼”部分则深入探讨了新山咖啡行业、中医药行业、五金机械建材行业、派报行业和学生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大马花园小贩中心的兴起。通过对这些行业历史的追溯,读者可以了解新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和细节的生动性。由于这些文章发表于作者对历史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的基础上,因此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地方色彩。例如,对于旧中央巴刹楼梯栏杆设计的失误以及新巴刹缺乏公共厕所的早期问题,对于翁固本街“巴刹仔”的怀旧描述,以及对于早期咖啡店经营模式和人情风貌的细致刻画,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助于读者了解新山华人社会的发展脉络。例如,义兴公司的兴衰及其对新山华社的影响,宽柔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以及新山华侨公所(中华公会前身)在团结华人、争取权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当然,由于本书是由一系列独立的短文汇集而成,在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可能有所不足。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这些“点滴的片断”也足以“连串成历史的篇章”。 每篇文章末尾标注的发表日期,也提醒读者注意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情境。
总而言之,《新山今与昔》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文字生动
的地方史著作。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新山华人社会的发展历程,也 记录了早期华人移民的奋斗足迹和文化传承。对于想要了解新山历史,特别是新山华人历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
不可多得的珍贵文集。它让我们能够“回归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