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以华文命名的城市 – 太平 (Taiping) 的由来




我国第一个以华文命名的城市 – 太平 (Taiping) 的由来

遗产城市小记 -- 从拿律到太平
- 源起锡矿锡矿
1840年前后,土酋Long Jaafar饲养的大象Larut首先在本地发现锡矿,Long Jaafar因此而以其象名,将本地命名:拿律。1871年,霹雳统治者苏丹阿里逝世,由于苏丹阿里无子嗣,宫廷随即发生王位续承的纠纷。副王Raja Abdullah拉拢义兴公司支持其续承王位;首相Raja Ismail也找来海山公司协助以加强续承王位的合法性。两股华人集团领导的采矿地盘争夺武斗,再加上王位续承的争夺战,使拿律地区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火药的气味,秀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冲突事件,史称:拿律战争。

- 第一次拿律战争 (1861年7月)
甲必丹郑景贵领导的海山党人首先发难,摧毁通向义兴矿场的运输水道,在格斗中杀死了对方一人。当晚,还发生了两次突袭和掠夺八间义兴党人的住家,义兴党不敌,逃往拿律村找Tuan Syed求救。Tuan Syed又名Shaik Mohamed Taib,他是Ngah Ibrahim的得力助手,海山党的支持者,对义兴党的求援置之不理。槟城的义兴党党魁李亚坤唯有出面向槟榔屿副警监求援。英国总督Colonel Cavenagh乘机派遣舰船封锁霹雳沿海,要求霹雳苏丹赔偿17,447元。第24任统治着的苏丹Jaafar Safiuddin遂向Ngah Ibrahim施压,并勒令其在1862年交出赔款,以平息此次的纠纷。

- 第二次拿律战争 (1865年6月)
在Klian Pauh的一间赌馆内,海山党人与义兴党人发生口角。随后海山党人借口大肆攻击义兴党的惠州人,并围攻惠州人的村落,虏获40名惠州人,用他们的鲜血来祭旗。其中一人侥幸逃回Klian Baru报信,义兴党人为替自己兄弟复仇,倾巢出动捕杀海山党人。此时,马来土酋Ngah Ibrahim派遣其下属支援海山党人,义兴党人再次惨败,义兴党党魁苏亚松在逃亡中,被Kuala Kurau的一位拿督设计抓获,押回Matang,并于次日被处死Teluk Kertang。苏亚松死后,义兴党党魁由新宁人何义寿续承,何义寿久居槟城,遂委派李亚坤出任Klian义兴党首领。

- 第三次拿律战争的导火线之一霹雳王位之争 (1871年5月)
霹雳州第25任统治者Sultan Ali逝世,因为无子嗣,根据霹雳州传统的王位续承制度,储君的首选者是王储(Raja Muda),接下来是4位王公大臣:Raja Bendahara,Maharajalela,Shahbandar,Orang Kaya Mantri。同时,续承王位者必须亲自出席已故苏丹的丧礼,并在丧礼上接受权杖和王冠等王权信物。因为,首相Raja Abdullah的封地在下霹雳,他以担心前往城沙容出席葬礼,可能会被政敌暗算为由,并未出席苏丹的丧礼。在场的王公唯有议定由Raja Ismail续位,并于5月25日登基任第26任霹雳苏丹 -- Sultan Ismail。事后,Senggang的土酋Raja Yusuf站出来支持Raja Abdullah续承王位,引发王位续承的争议。

- 第三次拿律战争的导火线之二马来贵族,马来会党和海山义兴的盟友关系
当马来王室的王位续承争议持续进行的同时,在马来人的基层社会中迅速崛起的马来人秘密会党:白旗会和红旗会也开始发生矛盾。为壮大实力,白旗会与义兴党,红旗会与海山党,分别组成各自的联盟。在王室方面,Sultan Ismail的支持者Ngah Ibrahim是海山党的盟友,Raja Abdullah为续承王位,极力提供武器和马来兵员给义兴党,以支援他们的攻击行动,甚至还把印信交给何义寿使用,并承诺续承王位后,把拿律的全部矿区让给义兴党经营。

- 第三次拿律战争的导火线之三义兴党首领李亚坤被杀 (1872年2月6日)
海山党的郑亚光率众捉拿李亚坤,并将李亚坤和姘头装进猪笼中游街,然后将两人抛落矿湖中溺毙,俗称:浸猪笼。李亚坤死后,两党领袖针对海山党杀害李亚坤事件进行谈判,议定海山党必须交付2000元赔偿金给李亚坤的遗孀。后来,由于海山党食言毁约,报复的行动如箭在弓弦。

- 第四次拿律战争爆发,陈亚炎进入历史舞台 (1872年3月26日)
李亚坤被杀害后,义兴党领袖由陈亚炎接任。新任义兴党首领陈亚炎在何义寿的支持下,添置刀剑和毛枪,号召600名党徒,乘龙船从Nibong Tebal沿Sungai Krian出发,并在Matang登陆,会合拿律的义兴党党徒攻击海山党人的矿场。海山党人招架不住,撤离拿律,逃亡槟城,义兴党人重新占领新港门(Kamunting,现称为“甘文丁”)的矿场,并占据了海山党在Klian Pauh的矿场。同年10月16日海山党徒联合Ngah Ibrahim,用小炮弹及滑膛枪等武器,杀害逾百名义兴党人,数千人侥幸逃回槟城,来不及逃走的义兴党妇女遭俘虏,除多名自杀者外,余者皆遭海山党人和土酋下污辱。同年12月,义兴党人从海路攻占Matang,攻陷Ngah Ibrahim的大本营,并在Simpang和二关设立哨卡,海山党人退守到内陆地区,由于出海口被封锁,锡矿无法运输出境,日常用品无法输入,混战的双方僵持了一年多。

- 报仇,杀杀杀,英国人的介入
槟榔屿的副总督Lieut-Governor, Anson以“严重的暴力可能会祸及槟榔屿的治安为理由”,于1873年8月10日在其私邸召开停火协议,惟此次会议由于Raja Abdullah和何义寿没有出席而流产。安顺气急败坏,急调英国军舰“达利亚号”(Thalia),9月4日总督奥特抵达槟榔屿,宣布授权售卖武器和供应物资给拿律的海山党。9月16日,义兴党人采取报复行动,杀死一名警察,“密吉号”战舰的格列斯威尔中尉(Sub-Lieutenant W.Cresswell)和林德赛中尉(Sub-Lieutenant A.Lindesay)等人亦在攻击事件中受伤,此举让英国人干预霹雳州事务提供良好的借口。11月,克拉克爵士(Andrew Clarke)受委海峡殖民地总督,乘机把英殖民地的势力渗入到马来半岛内。遂委毕麒麟,麦奈尔少校和丹洛上尉接触各派系的人士,促成邦咯岛会议的召开,在1874年1月20日签订《邦咯条约》。《邦咯条约》签订后,义兴党领袖陈亚炎被任命第一任甲必丹和霹雳州议会议员。Sultan Abdullah续位成为霹雳州苏丹,新港门的矿场划归义兴党经营,由海山党经营Klian Pauh。

后记一:海山和义兴的人员构成
海山和义兴是当年拿律战争的两股华人势力,他们不是中学的马来文历史教科书中所指的黑社会(Kongsi Gelap),他们是有制度的华人组织,并且很多领袖都是华社的商贾,有些还被苏丹或英政府授予勋街,甚至还拥有清王朝册封的爵位。例如郑景贵旣拥有甲必丹的职务,也被清朝册封为“资政大夫”,正二品;其夫人更被册封为“三品淑人”等等。

海山党的人员构成主要来自:增城
义兴党的人员构成主要来自:新宁、潮州、惠州、古冈州、开平、恩平、新会、鹤山、赤溪等。从以上党员的构成,笔者推断在拿律地区的早期华人移民构成中,并未涉及大量的福建籍人员,主要还是广东籍的客家人、广府人和潮州人。

后记二:太平动乱事件
由于义兴党在新港门的矿场产量比较贫瘠,加上Sultan Abdullah迟迟未把全部拿律的矿场交给义兴党人经营,日渐引起义兴党人的不满,太平动乱终于在1879年10月爆发了。动乱在武装警察的重炮中被镇压,义兴党企图扭转其社会地位的计划以失败告终。造成在1880年以后,拿律的华人矿区几乎操纵在海山党手里,义兴党的势力逐渐迁往近打河流域和巴生河流域。

后记三:太平
1874年签订的《邦咯条约》,使争端暂告平息,却为1879年的太平动乱埋下伏笔,动乱维持了将近6个月,动乱平息后,1883年英国人正式将行政中心迁往现在太平市区,一个新的名字从此取代拿律,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华文命名的城市 – 太平 (Taiping)。同时,也是霹雳州当时的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