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新加坡
1959年,新加坡脱离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人民行动党领导人李光耀在大选中获胜就任总理,成为新加坡的开国之父。在任30年及在内阁施加影响的许多年里,李光耀用强权政治换来国家安定,用严刑峻法换来社会有序,在昔日的贫穷小渔村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在2011年大选中,执政党得票率跌至历史最低,此后李光耀宣布从内阁退休。李光耀的新加坡,将迎来它的“后李光耀时代”。
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5月,新加坡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图为1959年6月3日,新加坡,等待投票的人们。
李光耀1923年生于新加坡,自幼接受英式教育。1954年,出身律师的他与左派学生及工会领袖成立了人民行动党,自此步入政坛。担任总理初始,李光耀认为缺乏资源的新加坡必须依靠腹地才能生存下去。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图为1959年,李光耀和他的拥护者。
然而,新加坡作为马来西亚联邦成员的日子只维持了23个月。新马紧张的政党关系及华人马来人之间爆发的种族骚乱,导致新加坡被马来西亚“撵了出去”。1965年,新加坡“不情愿”地迎来了独立国家时代。而此时的新加坡,是一个连饮用水都要由马来西亚提供的贫穷渔村。一直到许多年后,李光耀仍然认为“新加坡独立”是他终生的遗憾。图为1965年,新加坡河全景。
1960年,新加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330新元。但就在这一年,新加坡政府决定设立建屋发展局,专门负责规划和建造公共组屋,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李光耀称,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其实就是建立一个激励的机制。“每个家庭都持有国家的股份。如果他们的孩子要上战场,那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而战。”图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组屋建设基地。
新加坡政府的第一个十年建屋计划是先建一室一厅的房子,面积为35平方米。这样的房子一般穷人都能具有购买能力,使新加坡的无房户变成有房户。第二个十年计划,开始建两室一厅,面积在50—53平方米之间。随后政府在满足“居者有其屋”的基础上,开始盖三室一厅、四室一厅、五室一厅的房子。图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已建设好的组屋区。
1965年,购买由政府建造的组屋的人占23%,1976年达51%,到1983年时达77%,进入入21世纪,新加坡92%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图为1997年5月25日,一名女子走过组屋区。
然而,李光耀反对西方民主国家在教育、养老、医疗等各方面实行免费政策的做法。他认为在“福利主义”方面走得太远,就会导致绝对平均主义,容易使社会失去进取心。“在我们这个国家,人人都没有铁饭碗,只有瓷饭碗。如果你不小心将饭碗打碎,那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图为2011年2月,一名妇女走过两栋老祖屋,老祖屋后面是一栋拔地而起的新组屋。
1967年,新加坡政府通过《经济扩展奖励法案》,对政府批准的制造业公司实施低税收。1968年,设立“新加坡开发银行”和“裕廊工业区管理局”。就在这一年,新加坡的经济开始了腾飞。
70年代,新加坡开始形成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新加坡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图为新加坡港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