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5.03.26
强人已走,影响仍在
林明华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去世后,新传媒电视暂停旗下所有频道的娱乐节目一周,改播与李先生相关的特备节目和新闻,浓浓的哀伤,也感染了长堤另一端的新山民众。
新山和新加坡,在历史上一直维系着既密切又敏感的关系,新加坡曾是柔佛州的一部分,也曾经加入马来西亚,那段分分合合的历史,是老一辈新山人永远的记忆,怎么抹,也抹不掉。新山人,特别是华人,在某种程度上,仍有一点新加坡情意结,也崇拜李光耀先生。新加坡或李光耀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一种很特殊的新新(新山和新加坡)关系。
在很多新山华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新加坡因素”的影响,是他们无法摆脱的。他们每天收看和收听的,是彼岸的电视和电台节目。早期的王沙、野峰,后来的黄文永、向云、李南星、郑惠玉、李铭顺,范文芳,现在的黄俊雄、欧萱等,是很多新山人一家三代的偶像。
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殖民。不管怎么说,不能否认的是,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山华社。也由于电视的影响,许多新山人乃至柔佛州人,他们对李光耀的了解和熟悉,其至更甚于对自己国家任何一位领袖的认识。
李光耀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新山或者柔州,其实,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例如他所提倡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甚至跨越世纪,从60年代至今,一直都在影响着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成为抗衡种族主义的一个理念。他的的一些言论和政治观点,也被许多国人奉为金科玉律。
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是原产品败落的年代,我国很多胶工和矿工,都濒临失业边缘,此时适逢独立后的新加坡大事推行工业化计划,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工,数以十万计的马来西亚人于是背井离乡,涌往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工业化的第一批外来劳工。当中,有不少人留在新加坡,成为新加坡的“建国一代”。
197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推动“多讲华语,少讲方言”运动。但很讽刺的是,今天,华语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新加坡华人家庭的母语,反倒是在对岸的新山,华语几乎已完全取代方言,成为华人家庭的母语,新山也因此而成为全国华语最普及的一个城市。
李光耀的人口政策,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建国初期,李光耀提倡的是“两个恰恰好”的小家庭观念,今天大马华人祟尚小家庭,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新加坡当年大力推行的家庭计划的影响。
多年来,新加坡一直通过移民政策来维持其国家人口结构的平衡。李光耀坦言,新加坡的移民当中,有40%是来自马来西亚。事实上,当李光耀在1959年第一次组阁时,9位部长中,只有2位是新加坡出生的。葚至到今天,新加坡的内阁中,也还有来自大马的精英。这些精英也遍布于各个领域,充实了新加坡的人才库,为新加坡的成功作出贡献。李光耀的精英政策吸引了不少我国人才外流新加坡,这是一个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李光耀的很多重要决策,都对马来西亚造成影响和冲击,有的甚至被视为一种破坏,例如他关闭了马新华社苦心建立的南洋大学,使华校成为新加坡的历史名词,便引起了极的争议。马来西亚南大校友会便认为,李光耀在压制华教方面,是不可原谅的。但南大的关闭,也间接促使大马华社更加关注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存亡,也更加坚决捍卫并维护华教这一脉香火。
强人已逝,但不管是褒是贬,李光耀的影响,相信还会延续一段时期。至少,我们都会记得,在马新的历史上,曾经出过李光耀这么一位强势有力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