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来者不拒?

星洲日报2017.04.28


捐款来者不拒?
林德成

    捐款可以具名或匿名,有者为善不欲人知,有者高调行善,像中国首善陈光标。以捐款助学为例,一些从事偏门生意者,一心只为莘莘学子教育着想,为免其身分引起纠纷会用无名氏或借他人身分捐献。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华教办得更好。毫无疑问,捐献必须出自内心,不沽名钓誉或宣扬自己施舍行为。丑闻缠身的张健近期铺张宣扬自己善心,在晚宴大派钱及迫不及待宣布捐款给独中数额,藉此善行为自己做行销。涉及金钱游戏的”大亨”突然说一心向善,乐施济贫,还筹办教育基金为了造福下一代,不知各位会买单吗?

    独中接受张健捐款最激化的部分是捐款属于不义之财,古人云,不取不义之财。这几所独中饱受评议,网民留言大肆批判对方典当华教尊严及辜负先贤们的用心。出现这样的措辞完全可以理解,更大成分是顾及学生将来的价值判断,接受张健捐款是否变相认可金钱游戏的做法。假设对象换成博彩、香烟或啤酒公司,依旧会面对同样的价值判断吗?我想最大差别在于,众人认为这笔善款是金钱游戏受害者的血汗钱,接受了这笔善款就等同于有“洗钱”之嫌。

    换位思考,全国61所独中,考虑到独中规模、地理位置、学生人数、附近居民人口影响了经费多寡。这几间受惠独中是否面临经费匮乏困境?当时这班负责人基于什么考量,特别是牵连学校声誉与对外公众形象,这几所独中为何甘冒詖华社唾弃责骂的风险去接受这笔捐款?

    捐款是否来者不拒?事情没有绝对,在已知的现实情况下,如捐款者备受争议的背景,受益单位还要先考虑本身是否有足够条件去拒绝?以慈善团体为例,常年经费困顿,有时仅一两千令吉微薄的捐款,其负责人无论多累,也得疲于奔命出席各种晚宴领取款项,只为了补足下一个月的老人小孩医药费、伙食费,基于维持营运开支与道德原则上,真的非常难以要求他们去取舍、其次就要考虑声誉,倘若捐款者负面新闻缠身,纵使没有任何附带条件捐款,是否值得在可能伤害单位名声及被利用的情况下,去接受这笔款项。有关团体只能谨慎斟酌,视情况再做决定。

    我们无法揣测捐款者背后有何目的,但可以衡量受助后的改变与影响,不领这数万令吉捐款是否会造成重大办校危机?如今面临众人非议,这几间独中究竟要如何走下一步?退还这笔款项以挽回校誉或不理众议。筹款困境永远都很艰辛,这件事也许值得大家思考,接受了来历不明善款是否意味着受益单位就得遗臭万年,还是能否提出更好的方案去解决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