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研究》第13期

《资料与研究》第13期 
1995年1月1日





焦点:解读马哈迪医生
从平民到首相——马哈迪生平简历   资研部整理
论马来西亚首相职务的转变——兼评马哈迪的政绩   何启良
历经风浪、出奇制胜——回顾马哈迪时代的重大计划和政策    资研部整理
首相是一个很难解读的人    陈应德
马哈迪与“危机论述”的权威管理模式    温小芬
马哈迪医生研究书目专辑     资研部整理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为什么我们应该支持华资     陈忠登

论坛
解剖财政预算案     李继香
巴当艾水坝——徒置人民的前景     黄孟祚
交通部与部长责任     柯嘉逊

历史走廊
让历史说话——回顾宪制时期的一些片段    小针

艺文赏析
新艺术,新声音——评马来西亚现代画     Krishen Jit
城门相会     文/陈秋云    图/杨宇雄

学术机构介绍
掌握时局,运筹帷幄——国际策略研究中心     叶瑞生整理

思潮
中国近百年价值的变迁     余英时

翻译
砂劳越华人史第九章     陈振声撰/黄顺柳译

学术特区:解除思想禁忌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杨世雄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吴祖乐
卢卡奇和《历史与阶级论》     杨承亿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谈到新马克思主义     洪镰德

解读马哈迪医生
区/解除思想禁忌 马克思主义・
析/新艺术,新声音ーー评马来西亚现代画
•学术机构介绍/国际策略研究中心
学務时代脉搏
1 ' ■ - : £ - ~ .
激M人女关株
..,了] . w」=…m ・ 言讓凑=!.:靂 囊・=. し,.. B' b .■
權尔擾:
合订本每套RM75项〇
(不包括邮费)

=編者的话
踏入崭新的一九九五年,《资料与硏究》在前十二期所建立的基础 之上,吸取社会人士及学界朋友的意见,再经过一番的内部全面评估 与整合,•终推出面目一新的第十三期革新号与大家见面。
改革号基本上维持了创刊时的宗旨,但在内容上和外观上做了大 幅度的调整。
首先,在内容上虽然维持了过去综合性的风格,但突出”焦点” 及”学术特区”这两个栏目做重点出击。”焦点”专注於社会课题之 深入分析,”学术特区”则著カ於思想理论的引介及探讨。这两个栏 目的策划制作,是作为本刊追求”掌握时代脉搏,激发人文关怀”的 ー种体现。
除此之外,本刊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栏目,如”思潮”,”华资之 声”,”艺文赏析”,”历史走廊”,”学术机构介绍”以及一些将 陆续登场的”风流人物”,”新知”,”吾爱吾乡”等。
在外观上,最显著的改变是厚书皮与书背,而,其页数则增加至ー 百页。其他设计上的转变,有待各位读者自己去发掘。
这期的焦点为"解读马哈迪医生’’〇马哈迪医生对我国的影响举 足轻重,相信不会有人置疑。这可从他取得的多个形象为佐证:在马 来民族里,他是民族英雄;在国家里,他被冠以马来西亚现代化之 父;在国际上,他俨然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并成为反击西方最力的代 表性人物。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无疑的环环相扣的建构了其个 人权威主义。它背後的成因及对国家所造成的影响,岂容吾人轻忽?
东欧剧变,苏联瓦解及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似乎 一次又一次的向世人宣示:”马克思主义已死了!”然而新马克思主 义却在对抗马列主义的教条诠释中酝酿成长,直到後期更成为批判後 工业社会及资本主义的尖锐论据。这思潮在西方方兴未艾,故此本刊 特邀约著名青年学者曾庆豹为这个题为”解除思想禁忌一马克思主 义’’的学术特区精心策划,以飨读者。
13目录
封面图片说明:让万物有存在的空间,刘权坤
5 日
19性
•焦点:解读马哈迪医生
7从平民到首相
——马哈迪生平简历..........资研部整理
10论马来西亚首相职务的转变
—评马哈迪的政绩...........何启良
20历经风浪、出奇制胜
——回顾马哈迪时代的重大计划和政策 ,・.资硏部整理
26首相是一个很难解读的人........陈应德
30马哈迪与“危机论述”的权威管理模式 ...温小芬
35马哈迪医生研究书目专辑........资研部整理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4 ’为什么我们应该支持华资.......陈忠登
・论坛
38解剖财政预算案............李继香
43巴当艾水坝——徒置人民的前景.....黄孟祚
48交通部与部长责任...........柯嘉逊
2
•历史走廊
53让历史说话
・ーー回顾宪制时期的一些片段.......小针
•艺文赏析
56新艺术,新声音——评马来西亚现代画... Krishen Jit
63城门相会...............文/陈秋云
图/杨字雄
・学术机构介绍
86掌握时局,运筹帷幄
——国际策略研究中心..........叶瑞生整理
•思潮
88中国近百年价值的变迁 ........余英时
•翻译
98砂膀越华人史第九章...........陈振声撰/
黄顺柳译
.学术特区:解除思想禁忌 ー马克思主义
65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杨世雄
68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吴祖樂
73卢卡奇和《历史与阶级论》 .....杨承亿
78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谈到新马克思主义..・洪鎌德
3
华资之声
为什么我们应该 支持华资
・陈忠登
(华资中心董事部署理主席)
最近到伦敦的ー间小餐馆用晩餐, 意料不到的是顶楼竟是马克思的旧居, 我就在马克思简陋的小房内与他的照片 合照,内心有无限的感触。因为就在这 小房内,马克思先生写了他的大作《资 本论》。而这部论著支配了数百年的政 治历史!可见ー个人的思想,能对人类 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其实,历史中的 那ー个运动,却不是先出于个人的思 维。广义来说,是思想决定性格与行 为。因此,思想革新,是最大的成就; 思想的斗争,是最重要的斗争。
教育与研究,是思想工作的ー个具 体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可从他的教 育与研究的情况而知。去年曾到美国波 斯顿小住,发现麻省理工学院每年的研 究预算,达美金廿亿元。而闻名世界的 麻省中央医院,三个员エ之中.,只有一 个与从事医疗工作有关,其他两个其实 是做研究。因此,•除非亚太国家也同样
的重视研究,廿一世纪的世界领袖也将 ’仍然是美国。同样的,大马华人社会要 进步,也需要重视思想与研究的工作。
管理学大师葛威先生(Stephen Covey)提出主动积极的性格 (Proactive)是高效能的人的特征之一。 性格积极主动的人,不肯被动地让环境 来决定他的命运,而是主动积极的克服 艰难,制造机会,创造ー个更美好的将 来。同样的,ー个进步社会的特征,就 是这个社会的领袖有主动改变环境,不 断创新的能力。从事研究,是主动积极 性格的具体反映。这是大马华社应该重 视研究工作的第二个原因。
葛威先生也将一般人所分的时间分 为四类:、・(一)“不重要而急的事”,如 听电话;(二)“不重要也不急的事”, 如观看电视节目;(三)“重要又急的 事”,如同事生了大病;(四)“重要而 不急的事”,例如促进沟通,学习先进
的技术。高效能的人的另ー个特征,就 是这些人花很多精神于“重要而不急的 事”。一般人却将大部份的时间耗费在 不重要的事,有些大忙人都为急事而 忙。可是,如果我们的精神都花费于 “重要又急的事”,那其实只是做消防 的工夫,治标不治本,并没有解决问题 的症结。只有多花精神资源于“重要而 不急的事”,オ是真正克服问题的本 因,并且预防新问题的发生。从社会的 观点来看,医药与救济是属于“重要又 急的事”,而教育与研究,则是“重要 而不急的事”。研究是华社所忽略的重 要投资。
当年华资主在陈庆年先生邀我成为 华资的研究员,我一口就答应了。因 为,这是思想的工作,是华社看重主动 积极的解决问题,肯将资源投入“重要 而不急的事”的反映。
ゆ这些年来,华资可说仍然在挣扎中 求生存,所面对的难题包括政治的压カ 及华人社会忽冷忽热的支持。虽然如此 仍然可以见到ー些具体的成绩,如草拟 《华团宣言》、出版专书、举办讲座、 推动中文电脑的广泛应用等。
至于将来,我个人对华资的期望又 是什么呢?我期盼华资能有整十位全职 •的、优秀研究员,专注于各学术领域的 研究工作;再来华资应该有个“家”, ー个属于自己的宽阔工作空间;当然也 不少华人社会的广泛坚定的关心与支 持。
这样学术性的社会工作,一般人是 较难了解它的重要性的。但愿社会贤达 及有识之士,能够带头积极关心与支 持,学术札根与学术建国的理想指日可 待。。)
4料/赴勿
ROSA SINENSIS
出 版:马来西亚华校董事朕合会总会
出版人:叶新田博士
编 辑:〈资料与研究〉编务诏询委员会・ 陈忠登教授(召集人)、朱自存、 张景云、张健辉、陈丽萍博士、 陈应德博士、黄玉莹硕士、
游若金博士
主 编:陈亚才
执行编辑:叶瑞生
封面题字:何维域
美术设计:林碧凤/罗碧玉
打字排版:华社资料研究中心资讯部 发行处:华社资料硏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A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nd Not Having A Share Capital)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承 印:SYARIKAT SRI BERJAYA No. 13, Jalan 6, Kepong Baru, 52100 Kuala Lumpur.
出版日期:1995年1月1日
定 价:RM8.00
kdn pp 7865 /2/94
ISSN: 0128 -8369
所有来稿反映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5
、隹占
解读马哈迪医生I
6
从平民到首ネ目
--马哈迪医生箭历
年少时家境贫穷
1925年10月20 H,在阿罗士打市 •区的冰厂後巷的ー间简陋马来传统亚答 屋里]诞生了一名男婴,他就是目前在 国际上叱咤风云、国内统领全国、声望 ー时无两的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
马哈迪医生在家中排行第9,是其 父默哈末敏依斯干达与蔓汀芭旺敏蒂韩 纳菲夫妇最小的儿子。其父母共育6男 3女,马哈迪从小就已深获双亲的疼 爱。
马哈迪医生幼年时,家境贫穷。年 少时,亦当过贩卖香焦糕的小贩。他的 这样的一个平民背景,和皆是出身皇室 的前三任马来西亚首相,有著明显的差 异。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重要因素,造 就了今天的马哈迪医生。
马哈迪医生的启蒙教育是在实勿弄 毗明国民小学就读,随後转向吉打苏丹 阿都哈密学院完成中学课程。日侵时 期,他暂停学业4年。战争结束後,马 哈迪オ重返母校考获高级剑桥文凭,过 後负笈新加坡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深 造。当他在新加坡念书时,他也开始以 Che Det的笔名投稿给海峡时报。.
7
焦点
1945至46年间,马哈迪医生受马来 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开始了其政治生 涯。他参与了当时反对英殖民政府所提出 的马来亚联邦之运动。这期间,他也参与 [多个团体如吉打马来人团(Kesatuan Melayu Kedah)> 马来青年团(Kesatuan Pemuda Melayu)及後来所成立的巫统。
1954年,马哈迪医生在米都中央医 院服务,他的医德及为民服务的态度, 获得米都人民的普遍赞赏。1956年8月 10 H,他与该院同事西蒂哈斯玛医生共 结连理。1957年,•我国独立,马哈迪医 生以32岁之壮年,毅然辞掉安稳的医院 高职而出来自己设立诊疗所,这在当时 的马来社会来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 证明了土著也一样可以象非土著,不必 依靠政府而独立,并取得一样的成功。
抨击东姑被开除
马哈迪医生於1957年後的政治生涯 沉寂了一段时候。由於不满首任首相东 姑阿都拉曼政府和英政府签署国家独立 後的军防及英军留驻我国的协约,及在 其他政策上的意见不同,导致他当时虽 任巫统吉打州主席,但却退出1959年全 国大选的竞选。.
无论如何,他在吉打所拥有的基层 实カ,使到他於1964年的全国大选得以 首次上阵,并ー举成功的在南哥打实打 国会议席获胜。
随後几年,国内的种族关系越来越 紧张,政局越来越不稳定,马来社群对 东姑的领导也越来越没有信心。马哈迪 •医生在这段时期正是扮演了批评东姑对 非马来人做太大让步的政策的主要非议 者。1969年的大选,联盟在反对党的严
峻挑战下,输了许多国州议席,马哈迪 医生也在其选区中输了给回教党的候选 人。随後就发生了我国历史悲剧,五ー 三事件。马哈七医生一封批评东姑个人 性格及处事方式的信件,也在此时於马 来社群里流传,从而加剧了东姑和马哈 迪医生两人之间的分裂。同年9月26 日,巫统最高理事会以违反党纪律为由 议决取消马哈迪医生的党籍,把他开除 出巫务
自此,马哈迪医生回到他的家乡重 开诊疗所,但仍受邀到处积极演讲及陈 述政见。1970年东姑虽已退位,由敦阿 都拉萨接替,但马哈迪医生的处境并没 有改变。
1972年3月7日,在巫统青年团团 长哈仑依德里斯多方极カ斡旋下,敦依 斯迈医生所主持的党纪律委员会终於批 准了马哈迪医生的申请,接受他的归 党。
自此马哈迪医生的政途平步青云, 他被委为上议员,并於1974年的全国大 选,在不必竞选的情形之下中选为古邦 巴素的国会议员。同年,敦拉萨委任马 哈迪医生成为教育部长。
1976年1月14 H,敦拉萨於英伦 病逝,当时的副首相拿督胡先翁於第二 天宣誓就任首相。结果拿督胡先翁委了 马哈迪医生成为他的副手。
出任第四任首相
1981年,拿督胡先翁因健康问题而 引退後,马哈迪医生接捧成为马来西亚 的第4任首相。他ー上任;即以务实及 积极的态度大展手脚,强カ推行了许多 计划及政策,如廉洁、有效率及可信赖 政策、以身作则运动、重工业政策、エ
8
前雪州大臣哈仑引马哈迪拜见敦拉萨,为他 回归巫统铺路。
业大蓝图、购买国货运动、向东学习政 策、私营化政策、7千万人口政策、国 家发展政策及最近使到人民热烈讨论的 2020宏愿,以带领国家进入世界先进国 的行列。这些政策其中,也有不少是备 受争议的。
但马哈迪医生的政治路途并不因此 而平坦顺畅,从1985至1990年期间, 更是经历惊涛骇浪。由於世界经济不景 气,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也不可倖免的 受波及。1986年,随著原产品大幅跌价及 滞销,面对外币起价的沉重利息等等, 国家的经济败坏也引起了政治的动荡, 马哈迪医生面对政治的内忧外患。在党 内,党争使到其搭挡副首相拿督慕沙拂 袖而去,东姑拉沙里於巫统改选趁机给 予他强カ的挑战,东姑拉沙里虽然最後 以微差的选票败北,但马哈迪医生的麻 烦并没有因此而过去。不满者挑出各区 部选举的不合法,以致巫统被法庭宣判 为不合法而冻结了巫统的所有活动及资 产,使到马哈迪医生再次陷入困境。在 党外,马哈迪医生被批评为滥用权カ以 集权及巩固势カ,1987年所采取的茅草 行动,以恶名昭璋的内安法令把许多反 对及批评政府的异议者逮捕入狱,撒换 最高法院院长等事件,更使到他的声望 一落千丈。
1990年的全国大选,国内反对党取 得空前的合作,组成了人民阵线,鼓吹 两线制及改朝换代,而沙巴团结党於选 举前タ宣布退出国阵,更使到马哈迪医 生的政权备受威胁。无论如何,基於马 来主要反对党46精神党(现名为马来人 政党)所获得的支持并不如预期所想象 的那麼好,使到两线制无法落实,马哈 迪医生保住控制国会三分二议席的绝对 优势。
国际嘱目政治家
80年代末期至到1994年,马来西亚 的经济不只开始好转,而且连续几年取得 超过八巴仙的经济成长率,在全世界经济 一片肃条的情形下,这成绩就显得更标 青。在稳住了国内局势後,马哈迪医生明 显的开始建立起其国际形象。在政策上, 他反击了西方国家对棕油的破坏言论、砍 伐热带树林和国内人权的批评。在国际事 务上,他批评联合国受西方操从,在对待・ 许多事件如波斯尼亚等持有双重标准。在 冷战後的新世界秩序,经济竞争取代了意 识形态的竞争,马哈迪医生所提的东亚经 济论坛概念公然和美国及澳洲所提倡的 亚太经济论坛遥相对立,以排除美国在此 区域的主导力量。马哈迪医生的敢怒敢 言,已使他赢得国际上的尊敬,而马来西 亚在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及回教世界里 的角色也越来越吃重。
在国内,他於一九九一年於马来西亚 商业理事会成立仪式上提呈了“马来西亚 迈步前进“的论文,从而宣示了马来西亚 要成为先进国的“2020宏愿“〇这个目标 得到全民上下的鼎カ支持和响应,使到今 天马哈迪医生的声望如日中天。〇
9
焦点
论马来西亚首相职务的转变
兼评马哈迪的政绩
・何启良
A.前言
自从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在1981年• 7月加入马来西亚首相的行列后,相权 的增加并相对超越大马(2)其他权カ机 构,已受到极显著的关注。ー些经常被 提出的问题有:首相僭取的权カ是否抵 触马来西亚目前的宪法精神;庞大的马 来民族占多数的内阁的定位问题,以及 在首相署内的类似主要机构的负责程 度。这些趋势改变了首相的角色与其发 挥职务功能的风格。
在本文中我们将说明马来西亚首相 权カ增加的情形以及两个关连的发展。 第一是新首相以他们的个性、行政风格 与政治目标来塑造结构与程序的企图。 第二则是首相署内的制度与组织的变 化。
B•首相在马来西亚宪 法中的权カ与职务
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时的马来亚) 宪法是仿照英国与印度模式塑造而成 的。(1)虽然马来西亚宪法为迎合本地状 况而做过一些修正,但却仍然依附英国 与印度模式的某些基本原则,例如政府 实权非国家首领所拥有,而是掌握在首 相手中。其他的基本特色包括行政与立 法部的连系,集体负责,内阁机密以及 对选举负起的基本责任。
在这个宪法模式里,马来西亚首相 的权カ与职务是和英国或印度首相的范 围相同。首相是国会下议院大多数票党 派(在大选执政党即国民阵线)的领
10
袖。他正式由宪制国家首领一最高元 首委任。在他得到下议院的信任,其内 阁亦作出共同反应的时候,他就能够持 续不断地留在岗位上。’首相负责挑选部 长与副部长、分配职位、协调职务、及 排解各部门的纠纷。
在实践方面,马来西亚首相亦是马
来民族统ー机构(巫统)即联合政府的
主席。他同时也是国阵最高委员会的主

席,监督各族领袖在闭门谈判期间所达 致的重要决定。
映著历来四位首相在看法、行动、风格 以及个性的性质。这总括的观察指明了 马来西亚首相个性、人格的重要性。可 以看出,首相定下政府的格调与形式并 为某些政策提供了主要的动カ。他传达 了个人的风格与性情,而且在大的范围 内影响政策提案与决策。一般上,首相 职务的人格化跟首相个人的德性兼性情 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相的政治决定不 但影响政策与计划的选择,并且牵涉他 实行权カ的范畴。
U!
it
独立后马来西亚首相的权カ起了一
些什么变化?显然,掌握首相权职者在 宪制下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权カ。自1957 年起,马来西亚先后由四位首相掌舵;
1.东姑阿都拉曼政府
(1957 ——1971)
要更了解首相职务的转变,恰当的做法
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一东姑阿都
是逐一探讨四位首相的任命以及统治方
U!
拉曼是吉打州苏丹的一名王子° (3)他是

争取马来亚独立的主角之一。在后殖民
地期间,东姑治国的风格与方法是注重
C.四位首相的任命与 统治方式
研究马来西亚政治的两位学者曾经
于联盟政府的组织。东姑阿都拉曼创始
|«|
这样批评:基本上,
马来西亚政府是反

了地方自治主义的适应方式来取代报酬 与分隔的政治。例外的是,东姑阿都拉 曼拒绝对马来支持者特别让步的诱惑与 压カ,而没有将其他族群视为:’被征服 者” 〇相反地,联盟政府在!957年答应
至少在原则上给予政治同盟公平的内阁
东姑政府的首届内阁阵容。
主要席位与国家机关的元老地位:马华

公会(联盟政府中的华人政党)在财政 部、劳エ与社会福利部及贸易工业部, 印度国大党在卫生部皆拥有领导权カ〇
实际上,东姑的格性适合于同意与
妥协的程序。自从成为首相后,东姑尝
试策划ー个平衡完全不同和互相竞争的
权益的发展路线。关于这点,将旧的政’
治同伴联合一起(这是东姑之后所缺少 的)对马来西亚内阁制度发挥功效是极


重要的。
东姑在!969年5月13日种族暴动
11
隹占
之后遭免职。他被一群由马哈迪医生与 拿督慕沙希淡率领的异议分子严厉地批 判。他们主要是批评东姑向华族让步太 多以致陷害了马来族群的利益。马哈迪 医生在政治荒野中如此说:“马来人从 迷惑中解脱因他们眼中的政府不断地偏 袒华族,无法纠正种族之间的财富与发 展的实际偏差。”(4)他极カ批评东姑的 统治风格。虽然东姑成功将马哈迪逐出 巫统,.但却无法巩固他本身的首相地 位,最终于1970年辞职。根据一名观察 者所言,这是ー个巫统急进党员的“政 变”。⑸
2.拉萨政府
(1970 ーー 1976)
敦阿都拉萨于1969年5月13日的 种族暴动过后在首都接替东姑首相之 职。拉萨和东姑ー样拥有贵族背景。他 的父亲是彭亨州的一名贵族。他在年青 时赴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在那段时间他 开始了与东姑的结交。当他返回马来 亚,拉萨晋身文官职位与政治。他从 1951年8月起就担任巫统副主席要职直 到1970年1月23日成了马来西亚第二 任首相。
政经验。
文官出身的敦拉萨,拥有丰富的政府行
敦拉萨的行政风格,无论如何与东 姑有明显的不同。东姑的方法是世袭与 个人的,而拉萨则比较依赖官僚政治与 .组织作用来进行工作。全国行动理事会 (National Operations Council)在 !969 年暴动后的ー个月内,当国会解散时即 成立。拉萨是理事会的主任。全国行动 理事会的设立与升级为政策分析单位当 然是拉萨政府的另ー个行动。一名资深 政治学家曾形容拉萨为“在亚洲里其中 一位最具魄力的政治家与马来西亚的超 强行政人”。(6)
拉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是 一位政策改革者及为土著履行政策者。 在当上首相之前,拉萨已经是50年代ー 名乡区发展的先锋。担任教育部长时, 他写了著名的“拉萨报告书”,提倡统 ー、单元制度的国家教育政策。无论怎 样,拉萨最重要的遗产是新经济政策, 为以后的大马经济与政治发展奠下基 石。
3.胡申翁政府
(1976 ——1981)
敦拉萨于1976年突然逝世之际,国 内曾出现继承人危机,因为拉萨本身并 未积极栽培一名接班人。身为副首相的 敦胡申翁勉强僭取首相职务,但是他是 巫统内的一名新人。许多人甚至讥讽他 是一位临时的首相。胡申翁在很多方面 证明他们是错的。
胡申翁是一名受尊敬的马来政治家 ——拿督籠敏渣化的儿子。他的父亲是 其中一位巫统的创建者以及巫统第一任 主席。由于拿督翁敏渣化提倡接受其他 族群为巫统成员,因此胡申翁在1951年 和父亲ー齐被驱离巫统。胡申翁前赴英
12
国林肯法院深造。在1968年,毕了业的 胡申翁在敦拉萨的游说之下,重新加入 巫统。这次的举动提高了他在国内的知 名度,最后在1969年6月被提名为巫统 最高理事会成员。他在敦拉萨的首届内 阁中担任教育部长ー职。
胡申翁的行政可用稳健与中庸的政 策来形容。一位反对派领袖这样批评:
“我们绝对不必怀疑他会在任何方面有 极端的表现,这ー点在多元种族国家内 是极重要的。“(7)他履行许多已经通过 的政策。因为他不善交际,因此常避开 传播媒介。他在决策时的用心与慎重皆 为人所知。他以谨慎的公众声明及冗长 的会议来减少议程中争论课题所引起的 政治敌对,然而他的努力却招惹ー些人 谴责他优柔寡断与立场不明确。从整体 来看,他的治国方法基本上比前首相较 为低调。
虽然胡申翁首相的行政方式与他的 形象相符,但是有时候事实却证明是相 反的。他的其中一个最重要与缜密的决 定是选择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为副揆。 这个决定引起国阵联盟政府中成员党的 不安。巫统的元老派提出反对,他们希 望资历深且拥有党基层支持的嘉化容容 出任该职。胡申翁的一次果断的决策是 在刚上任的3个月时,检举一名极有权 势的马来政治家ーー雪兰莪州务大臣拿 督哈仑伊德里斯贪污及失信的罪行。
虽然胡申翁的执政出现独裁倾向 (比方说,1981年的修正宪法准许最高 联邦统治者在一个“危急”但不是真正 威胁国家安全或公众规则与和平的情况 下宣布紧急状态),胡申翁政府却缺少 了任何显著的政策革新。在1981年5 月,他正式宣布引退,不愿蝉联巫统主 席,他最主要的原因是健康不佳。
4.马哈迪政府
(1981 ——)
拿督斯里马哈迪默哈穆医生在!981 年7月1日宣誓为马来西亚第四任首 相。他能掌握权势确是ー个奇迹。他曾 于1969年遭逐出巫统,但是在他再度加 入该党之后,却被推举为最高理事会的 成员。1973年,他成为上议员;一年 后,担任拉萨内阁教育部长。在1981年 6月,身兼巫统副主席、副首相、胡申 翁接班人的马哈迪于巫统大会上在无对 手的情况下中选为新主席。他登上首相 的职位引来部分人士尤其是非马来公民 的忧惧,因为当时他是被公认为一位马 来沙文主义者。
从教育背景与外表来看,马哈迪与 前任首相有很大的不同点。马哈迪是ー 名医生,这点与东姑、敦拉萨与敦胡申
“这就是我的继承人!”胡申翁很意外的选 了马哈迪代替他的位置。
13
焦点
翁不同。他还和传统的马来中坚分子有 少许关系。马哈迪年青时开始的政治事 业是在独立后的巫统中成型,因此他的 政治前途显现反殖民主义的特性。
当马哈迪当了首相,他任命另一位 直率批评东姑的拿督慕沙希淡为副首 相。他们二人组成广为人知的“ 2M” 政府。“2M”政府以巨大的改革热诚僭 取权カ。若说胡申翁政府表现小心、慎 重与迟疑不决,那么“ 2M”政府却开 始呈现空前的活力。
马哈迪的统治时代可以分成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从1981年开始至1984 年。这个时期的政府心态展现于1982年 的大选ロ号“廉洁、有效率与可信赖的 政府”。在众多事件中,马哈迪政府企 图细查处置失当与亏本的政府土著企 业,扑灭公共领域的贪污,改进效率, 以及遏制联邦与州之间的政治内争。(8)
在1985年后的第二个阶段,马哈迪 的表现是比较引起争论的。他的政府被 贪污、巫统的政治斗争、国阵成员党内 外的异议,以及向反对派滥用权カ的问 题所动摇。.
从1990年到现在为第三个阶段。自 2020宏愿提出以后,政府政策无不以此 目标作为骨干,而因为如此,国内出现 了所谓“小开放”的现象。,在外交上, 马哈迪致カ推行东亚经济论坛,也在国 际舞台上塑立了一个抗衡西方强国取向 的形象。
先前有关四位首相的背景与人格导 致权力行使问题的讨论是研究首相职务 其中一个最热门的争论课题。在接下来 的部分我将尝试提供首相权カ增大的证 据。
D.首相署的转变
首相署是联邦政府里最重要的政府 部门。它构成马来西亚政体的行政官僚 活动范围以及政府每日政策程序的中 心。首相署存在的理由是协助首相实行 他身为人民领导人、政府与行政领袖、 下议院主要发言人、和巫统主席的任 务。他的行政机关(即首相署),基本 上反映出他的治国观点、个性与风格。’
首相署于1957年7月成立,当时总 秘书政府机关与政府秘书的职位刚好瓦 解。原来的部门只包括三大部分,即: 内阁宪法部、保安情报部、以及经济谄 询秘书处。在!961年11月保安情报部 归入内政保安部门(即后来的国家内政 部)〇在!967年,首相署扩充颇大,共 由13个部分组成。(9)
这里有两点必须指出。在独立期间 领导人最直接关心的是共产党的威胁及 官僚组织的马来化(或本土化)。因此 首相署内有些分部是负责调查这些问题 的。在60年代末,除了这些事项之外, 首相署的职务亦扩大至经济发展的领 域。经济策划单位在1957年随着世界银 行队伍莅访后重组与扩张。这个单位的 角色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变得特别重要 ——它负责起草所有今后的国家5年发 展计划。今天的首相署逐渐庞大,其 组织以及职员人事亦慢慢专业化。在 1990 / 91年,首相署管辖48个分部/ 单位/分行。(io)首相署的权カ资源之 ー是集中计划、塑造、协调及履行经济 政策。为了这个目的,出现了以下的代 理机构:经济策划单位、实行、协调与・ 发展行政单位、普通策划单位、政策中 心和公共服务部门等。这些代理机构基 本上都具独立性,并“以不同程度的自
14
治权运作” 〇 (11)
在总结首相署在过去最近20年的发 展时,我们发觉有许多问题值得一提。 首先,在量方面,公务部有显著的增 加。由于首相公务繁重,故无可避免地 增加了扶助履行职务的公务部。其次, 由于首相要求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国家 政策的塑造与落实,故官僚的职务亦趋 向繁重。第三,当初强调对保安的专注 已经移至当今关心经济发展。
E.首相与其他制度的 关系
1.首相与内阁
身为内阁的首领,首相的例行职务 包括召集内阁会议,总结议程与执行主 席的身分。由首相率领的内阁是“集体 负责”政府事务及管理组织的方向,协 调与监督。无论如何,通常是首相立下 政策决定与履行的大致方式。他能以政 府名义来任命各种政府与政治职务的权 力,而让他有委任官吏的广泛机会。
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关系已起了很大 的改变,主要是因为首相的管理方式与 个性不同的缘故。对东姑阿都拉曼而 言,内阁是ー个讨论政策事务的论坛。 (12)相反的,马哈迪政府的内阁不再是 ー个论坛,而比较像是ー个将政府政策 合法化的盖章机关。我们认为种族领袖 之间对政策问题的意见交换与协商依然 相当广泛。同样明显的,当国阵中坚分 子强烈地一致认为某些课题威胁他们各 自的地位与威信时,一般上他们会釆取 内阁闭门会议来商讨。然而,大部分有 关种族局势的问题是透过土著(马来民
族)所占优势的程序来解决的。至于内 阁的协商,在具有意义的限度内,只具 边缘性。
这与内阁的种族组合成分有所关 系。在内阁中华人政党是少数代表者。 (13)马华公会曾经声称内阁职位的减少 导致它无法有效的将华裔的要求传达政 府。(14)由于维持内阁代表权是“政治 权カ的基础”,有鉴于此,马华公会进 ー步强调说,在重要的部门皆被巫统占 据的情况之下,马华公会掌握的谈判权 已被侵蚀。
除了种族政治外,内阁的整顿与组 合成分也为新首相的政策方针提供了一 些指示。举个例子,敦拉萨为他的内阁 作出一番整顿以反映过渡到ー个“新的 秩序”(New order)。当他在1970年接 替东姑时,他带同自己的新人,而几乎 辞退了东姑全部的手下。接着在安排职 位时,他做出更多的改变,而1974年的 易位则完全逐渐淘汰守旧派。拉萨的内 阁包含比较邀进的年青马来政治人物。 在1969年被逐出巫统的马哈迪在此刻却 被委任为教育部长,而另外一位因为对 东姑忠实有问题而被罢免官职的拿督慕 沙希淡现在却被任命为原产エ业部长。
从结构上来说,部门的数目亦逐渐 增加。许多新部门的成立为了协助土著 的。比方说,在1974年创始的公共企业 协调部(1976年重新定名为公共企业 部)目的是弥补新经济政策不足的实 行。至于其他的情况,新部门职位所拥 有的象征意义甚于实际意义。比方说, 砂劳越(或沙巴)的事务部长是一名受 任调解政客的委员。ー些情况,马哈迪 甚至运用他在内阁的地位来笼络其政 敌。(15)
15
焦点
2.首相与国会
除了内阁之外,代表着公众意见与 全体人民信号的马来西亚国会亦与首相 的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国阵为主的 大马国会明显地受制于党纪律与政治领 袖。(16) 一般上,国会并没修改政策的 影响カ。
从1959年起,国阵联盟政府拥有至 少晉多数票俾使依照个人喜好来修改宪
法的事实正反映了这一点。国会充其量 被反对党利用为提出课题的场所,并使 政府对其政策负责。事实上,国会作为 辩论的论坛多于决策机构。简而言之, 反对党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只属于边缘性 质,而首相在国会中则占了首席地位。
许多第一代的中坚分子例如东姑阿 都拉曼曾立下决心令国会有意义的操 作,(17)但是由于政府权カ逐增,它开 始展显ー个比较倾向形式而不是实质的 国会民主。政府所提呈的议案从未失败 过。(18)许多时候国会亦会被执政者运 用来引导政策。
大体上,首相与他所领导的政府完 全控制了国会与立法程序。国会内的首 相权カ是无容置疑的。自从马哈迪当上 首相后,这个趋势变得相当明朗。虽然 反对党尊重东姑、胡申翁,甚至拉萨, 但对马哈迪却显然并不那么敬重。而马 哈迪经常选择在国会以外发表重要的政 策声明,更进ー步矮化国会的重要,性。
3.首相与司法部
马来西亚司法部一直以来是比较不 为政治所干涉的。这样的司法独立及完 整性能得以保留,一部分是基于宪法条 文约束着委任,罢免与酬谢法官的原 因。司法部与执政者的关系一向来都没 引起争论因为之前的三位首相皆对司法 部的独立性表示了尊重意愿。
无论如何,没有一位首相能比马哈 迪更勇于向独立的司法部宣战。自从巫 统内部发生了政治分歧,各政派纷纷依 赖法律行动以巩固地位。马哈迪亦曾企 图限制更多司法部执政者的任务。(19) 从1968年开始,在数宗由法庭宣判的案
马哈迪政府在国会拥有超过善议席,使到 政府所提呈的议案从未失败。
件皆反对政府与巫统之后,他开始在口 头上频频攻击法庭。执政者与司法部的 紧张关系迅速扩张并在主席敦沙烈阿答 斯即马来西亚联邦法院院长被开除后进 入高潮。
1988年5月,在首相的劝导下,敦 沙烈阿答斯遭最高元首停职。由于有许 多言论针对他的言行,在宪法规定之 下,政府成立了一个法庭以彻查他的 “经营不善” 〇法庭裁决他有罪,他于 1988年8月8日被逐离岗位。同时,代 主席亦劝谏最高元首罢免其他五位为敦
沙烈辩护的高等法庭法官(其中两位于 稍后被免职)。(20)
16
五名高等法庭法官与敦沙烈的罢免 象征了马来西亚法律历史的ー个分水 岭。这一段插曲令执法者的权カ受到怀 疑。这也是首相权カ提升的一个明显例 子。
4.首相与立宪君主
前三位首相与他们的立宪君主--
最高元首——的关系是相当恳挚的。其 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皆出身自贵族家庭。 到了马哈迪时代情况オ出现变化。在这 个时期,首相权カ相对君主的宪法权益 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为一个主要的课题。
1983年的宪法危机是紧张关系的核 心。在那年的8月,马哈迪推介一项宪 法修正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第二十二项 条文。根据他的解释,严格地这是ー个 在行政程序中“相应而生并旨在探查与 消除某些程序疑惑”的重大事故。“某些 程序”即指最高元首的宪制权カ。该议 案在国会中通过以后,君主拒绝签名。
虽然马哈迪极カ尝试动员支持通过该项 修正,统治者却依然坚定他们的立场, 举行统治者会议决定反对修正。首相最 后屈服且企图作出妥协。原来的宪法有 一大部分得以保留。1993年对君主权カ 限制的修宪基本上延续了马哈迪一路来 对君主政体的不喜。
宪法危机至少造成两个效果。首 先,损害了首相政府与立宪君主之间的 恳挚关系。其次,加剧了国内这两个重 要机构的紧张状态。
5.首相与政党
马来西亚首相又是巫统主席。鉴于 此,他与本身的政党关系对他的继任是 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牵涉到继承与合法 性的问题。担任巫统主席的人理所当然 将成为首相。这个权势的利害关系导致 巫统从1945年被提出概念以来就成了一 个派别斗争的中心。东姑阿都拉曼当首 相时在巫统的地位是从来不曾被质疑。 身为一名国家主义者,他多少和40与 50年代的马来社会群众分享一致的心 态。乡区马来民族接受他为维持后独立 时期马来传统规则连续新时代政治制度 的最佳人选。许多年青的马来政治人 物,包括马哈迪,却极カ批评东姑。当 敦拉萨接过首相位置的时候,巫统的旧 派与新派不断地在权力争论中交战。拉 萨的登位正恶化了巫统的分裂情况。
因此他马上釆取行动,撤消东姑政 府所留下的“半封建主义组织”。在过 程中他疏远了资深元老。对胡申翁而 言,他在党中的地位到了 1978年巫统成 员大会时已经动摇。
马哈迪与巫统的关系是四位首相之 中最纷乱与扰嚷的。马哈迪在位期间,
17
焦点
巫统党内的分派加深,无法取得和解。 在1987年3月,贸易与工业部长东姑拉 沙里韩沙向党领袖马哈迪掀起ー场剧烈 空前的挑战。虽然马哈迪成了赢家,但 是巫统领导人不受挑战的传统却崩溃 了。拉沙里的跟随者还继续提出诉讼对 抗来烦扰巫统。他们于1988年初在法庭 挑战马哈迪,声称巫统选举并没有恰当 地依据社团修正法令的规定来处理。令 每个人讶异的是,法庭竟然附和拉沙里 跟随者而宣判巫统非法。基于此,马哈 迪立刻重组及注册他的政党,,改名为新 巫统。(21)
马哈迪在位的另ー个发展是“金钱 政治”,即利用财富来“购买”重要的 党职。除此马来政治商家升级为影响决 策群体也导致执政首领逐渐将制度开放 于政治性奖励。(22)土著政商阶级出现 在阶基亲土著政策的连系上尤为重要。 鉴于马来西亚的政体出现这样的特殊现 象,大家争论着新经济政策也许还会以 相同或其他形式延续。最后事实显示, 国家发展政策基本上是延续了新经济政 策的精神和内涵。
F・结语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整理出下列 几个结论。首先,马来西亚首相署以其 独特风格的发展,一部分是由于国内的 社会经济情况变化,另一部分则系于在 职者的个人因素。其次,现在的首相机 关是ー个权カ集中政治的模型。防止首 相权カ过分控制国家的宪法程序与制度 皆无法有效地发挥功能,首相企图攫取 更多的权カ,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 他成功了。在他的统治下,权カ已逐渐 转移至已政治化的首相署。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首相的地位与 权カ从东姑阿都拉曼至马哈迪这段时间 内已逐渐起了变化。如果说拉萨的首相 时代代表了异于东姑的新纪元,那么, 马哈迪的首相时代则象征着相权增加的 更大转变。魁
注释:
⑴有关ヨ来西亚宪法的制定,请阅R. H. Hick-ling, “ An Overview of Constitutional Changes in Malaysia : 1957 - 1977二 见于 Tun Mohamed Suffian, H. P. Lee, and F. A. Trindade, The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Its Development : 1957 - 1977, Kuala Lumpu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⑵R. S. Milne and Diane K. Mauzy, Malaysia :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Islam, Boulder, Colorado : West view Press, 1986,页 119.
(3)Harry Miller, Prince and Premier : A Biography of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1982, 贞 13. 另见 Willard Hanna, Eight Nationmakers : Southeast Asia's Charismatic Statesmen,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64.
⑷ Mahathir Mohamad, The Malay Dilemma, Kuala Lumpur : Federal Publications, 1970,页 13.
⑸ Subky Latiff, " U. M. N. 〇・ - 30 Years-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77.
(6) Milton Esman,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2,页 9.
⑺民主行动党副主’席卡巴星发表的言论。The New Straits Times, 17 May 1981.
(8)Diane Mauzy and R. S. Milne 曾对这个时期的 马哈迪政府作出的评价,见・The Mahathir Administration in Malaysia : Discipline Through Islam0 , Pacific Affairs, Vol. 56, No. 4, Winter 1983/84.
⑼这是:内阁与宪法部、行政与财政部、典礼部、 硏究部、经济策划单位、联邦劉洋局、膳宿部、马
18
来西亚事务部、薪金特别委托蜜、统计部、马来西 亚发展研究中心、发展行政单位以及心理战斗部?
(10) 它们是:(I)分部:1.行政与财政、2.内阁、3. 联邦土地发展、4.回教事务、5.政府大厦管理;
(II)单位:1.经济策划单位、2.实行与协调单 位、3.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与人力单位;(III)其 他各类团体:1.顾问部、2.原子能执照批准部、 3.巴生谷策划秘书处、4,回教中心、5.马来西 亚微型电子制度学院、6.国家人口与.家庭发展 局、7,国家保安会、8.外交礼节局、9.公众投 诉局。
(11) Elyas 〇mar, ° Policy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in Malaysia",收于:Policy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Part I. Kuala Lumpur : Asian Centre for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1974,页 217.
(12) Gordon Means写道:’东姑阿都拉曼当首相时, 利用内阁机构与联盟国家委会来助长正直的政治改 变以及完全自由地从多层面讨论政策更变” 〇 Gordon Means, Malaysian Politics. The Second Generation, Kuala Lumpu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页 284.
(13) Michael Yeoh Oon Kheng, * The Politics of Under - Representation", 见 Malaysian Chinese, Kuala Lumpur :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1984.
(14) Yeoh, " The Politics of Under - Representation" .
(15) 在1988年,前贸工部长拉沙里韩沙与前副首相拿 督慕沙希淡脫离马哈迪的队伍而引致纷乱之际,马 哈迪向他们提出在内阁担任不管剖长、的建议。
(16) 正如Esman所评论:"透过中央政党的控制及严 厉的党纪,再加上对当权者的尊敬与服从,国会变 得不健全并由上级的政治颌袖所操纵・〇 ® Esman, Administration and Deve - lopment in Malaysia,页 64〇
(17) 陈志勤是50与60年代的一位反对派颌袖,曾经高
呼东姑为一名.议会中的雄辩家・• 〇 % Tan Chee Khoon, " The Tunku and His Role in Post 一 War Malay",收于:Democratic Action Party,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 Petaling Jaya : DAP, 1985. .
(1 ©Michael Ong, *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in Parliament : The Rules of the Game",见 Za-
karia Haji AJimad (e. d. ),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9) John Funston, , Challenge and Response in Malaysia : The UMNO Crises and the Mahathir Style" ,- Pacific Review, vol. 1, No. 4, 1988»页 363-373.
(20) 关于法庭上的个人说明,见Tun Salleh Abas, The Role of the Independent Judiciary, Malaysia : Percetakan A - Z Sdn. Bhd., 1989.
(21) A. B. Shamsul, " The * Battle Royal* : The UMNO Elections of 1987" ,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88,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88,页 170 - 188.
(22) Edmund Gomez, Politics in Business : UMNO" s Carporate Investments, Kuala Lumpur : FORUM, 199〇•
・哪里出了毛病?显然的,很多地方出 了毛病。首先,政府ー开始就立下一 个错误的前提。它以为过去是有种族 和谐,华巫合作争取独立,就是种族 和谐的例子。它相信:华人只是热衷 于做生意和取得财富,而马来人只是 希望成为政府公务员。这种可笑的假 设导致ー种有损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 间的表面性了解的政策。另一方面, 政府为其雄厚势力而洋洋得意,藐视 针对它而作的批评,无论是来自反对 党或是它本身的支持者。政府和人民 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以致政府再也 不能感触到人民的意向,或正确地加 以判断。(页18)
(摘录自《马来人之困境》,马哈迪医生著, 刘鑑絵译)。
19
焦点
历後虱浪,出奇制胜
——回顾马哈迪时代的 重大计划和政策
・华资资研部
马哈迪医生出任我国第四任首相, 13年来,历经风浪,从国内到国际舞 台,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以及备受 争议的决策和作风。•这位平民出身的首 相,的确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
走马上任之后,他首先着手整顿公 务员的纪律,在政府部门实行打卡制 度,佩带名卡,划ー东、西马之间的时 差,提出“廉洁、有效率、可信赖” (Bersih、Cekap、Amanah)的 口 号,将 伊斯兰价值观注入国家行政体系,企图 扭转一般人对公务员服务态度的恶劣印 象。
他开始扶持向东取经,制订“向东 学习政策”。此外又提出“购买国货”’ 扶持本地工商业、“提高生产カ政策”ヽ “七千万人口”、“马来西亚大宝号”、
(Malaysia Incorporated)等,让整个国 家社会活动起来,呈现动态的发展。
策划工业化,推动重工业,是马哈 迪医生眼光和魄力的展现。他提出工业 大蓝图、重工业政策、私营化政策、国 产车计划和槟威大桥等等,都是使马来 西亚迈向现代工业国的重要规划和成 果。“ 2020年宏愿”则呈现马哈迪医生 所描绘的远景。
马哈迪医生的政治手腕及其处理危 机的手法,比起历任首相,可谓有过之 而无不及。在巫统内部,除了例常性的 权カ斗争之外,慕沙希淡辞去副首相职 以及东姑拉沙里挑战党主席,面临最严 竣的挑战的马哈迪医生,最终都能扭转 乾坤,使自己的政治地位更为巩固。当 然也有不少人批评他的威权政治。
马哈迪甫上台,即提倡“廉洁、有效率、可信赖”的口号。
在政治民主化以及维护民主人权方 面,马哈迪医生所受到的批评主要是来 自他对司法独立的严重破坏;1987年的 “茅草行动”(Operasi Lalang)以及诸 如内安法令、警察法令、官方机密法令 等等,非但没有放宽反而更加紧缩。论 者认为马哈迪医生强烈抨击南非种族隔 离政策,在国际上第三世界民权斗士的 角色,与他在国内的施政方针颇不协 调。
以下就且让我们来回顾ー些马哈迪 时代的重大计划和政策。
向东学习
马哈迪医生上台后,我国与西方的 关系趋向淡化,尤其是与前宗主国英国
闹僵,以致提出“最后购买英国货” (Buy British Last)〇
我国政府在1982年正式推行“向东 学习”政策(1 Look East' Policy),也 就是向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取经,积 极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鼓励本地工人 效法日本和韩国工人敬业乐业,刻苦耐 劳及忠于公司的工作态度,以期使我国 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这项政策下,政府派遣学生和エ 人到日、韩两国去深造与受训,、同时也 鼓励日、韩两国的大企业和厂家到马来 西亚来投资。政府提倡联营企业,希望 通过合作关系达到技术转移的目标。
日本在1980年代以来发展成为我国 最大贸易伙伴国之一。“英雄版”国产车
21
焦点
便是马、日两国联营的企业;槟威大桥 则是韩国公司所承建的工程。
此外,政府在1983年宣布“马来西 亚大宝号”(Malaysia Incorporated) 概念,作为国家工业化计划的一部分, 即政府应协助私人界并与私人界合作, 以促进国家的发展,而非作为ー块绊脚 石。这个概念也是来自日本。国产车与 槟威大桥
“英雄牌”(Proton Saga)国产车的 制造与槟威大桥的建立,是政府在普遍 怀疑和争议中推展,而在完成后逐渐赢 取人民信心的两项计划。
国产车计划可说是马哈迪医生“向 东学习”与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工业的ー 项成果。国产车是由Perusahaan Oto-mobil Nasional (Proton)负责制造。 这项联营企业是由来西亚重工业(Heavy Industries Corporation of Malaysia,
Hicom)以及日本三菱集团属下的两家公 司,即 Mitsubishi Motor Company 与 Mitsubishi Corporation 组成。前者占 有百分之七十的股权,后两者各占15 %的股权。
作为交易的一部份协定,日本必须 将车制造的技术传授给马来西亚。国产 车制造厂占地550公顷,是东南亚最大 且最现代化的制造厂,每年可生产8万 部汽车。
英雄牌国产车在!985年9月15日 正式出厂,第一年的销量是7494辆, 1993年的销量则提升到94300辆,占该 年国内轿车市场的73. 5%〇国产车也开 始销售到海外18个国家,其中销量多的 是英国、新加坡、纽西兰、印尼及汶 莱。
槟威大桥横跨槟威海峡,衔接槟岛 和威省,全长13. 5公里,是世界第三大
马哈迪医生主持国产车推售礼。
22
桥。这座大桥是由南韩现代珠式会社负 责承建,从1982年开始动エ,1985年9 月14日通车,费时三年多,工程耗资8 亿746百万。政府每年必须为大桥的贷 款付出8千5百万元的利息。
1993年政府将槟威大桥的经营权私 营化。槟州政府是以总额5亿5千万将 经营权交给Mekar Idaman私人有限公 司。经营期限为25年,由1993年10月 10日开始,到2018年5月31日,过后 经营权将交回给政府。
Mekar Idaman是由马友乃德、槟 州政府及槟州基金成立的联营公司。前 者占有80%的股权,槟州政府占5%, 槟州基金占15%〇
私营化计划
我国政府是在1983年开始私营化计 划(Privatisation),其主要目的是要减 少公共开支、提高生产カ与竞争能力, 改善月艮务水平,增加政府的收入。
为了加强私营化计划,政府在1987 年通过顾问公司推出了私营化大蓝图。 此项大蓝图是在1991年对外公布,它所 提出的私营化计划共有246个。
接著,政府在1991年开始推出两年 一次的私营化行动计划。在1993年至 1994年的行动计划下,被建议私营化的 计划分别是53项和52项。
自1986年至今,总共有109项政府 业务被私营化。这项计划的推行,也成 功地将8万6千1百71名公务员(约占 公务员总数的10%)转由私人界负担, 每年为政府节省约48亿的经常开支,而 在资金开销方面省下377亿元(包括维
修,扩建、改善及现代化的开支。)另 外盈利的私营化计划也增加政府的税 些。
然而政府优先将盈利的官方机构私 营化,以及拥有权的分配方式,被批评 是将国家的财富转入私人的口袋,而且 官商勾结的现象有恶化的趋势。反对党 将私营化(Privatisation)称为海盗化 (Piratisation)o
另ー项批评是私营化的好处大部分 被土著及少数企业集团所袭断,非土著 很难分到ー杯羹;普罗大众甚至因私营 化的结果而必须承受更多的开支。
修宪风云
马迪医生为了使君主立宪制的精神 得以维护,以及抑止皇室干政的现象, 而先后在!983年和!993年在国会动议 修宪。这一举动一度使政府与马来统治 者的关系呈现紧张。马哈迪医生敢于 “太岁头上动土”,的确令人为他捏了 一把冷汗。然而修宪危机更突显了他的 政治オ华,通过展开全国性的群众说明 会,大众传媒的舆论攻势,以及政治力 量的动员,他最终“化险为夷”,不但 完成修宪目的,同时也使本身的政治地 位更为巩固。
1983年的修宪涉及宪法第66( 5)条 及第150条。最终通过的修宪内容是 “最高元首必须签署御准由国会下议院 和上议院所通过的法案,否则该法案在 通过的30天后将自动生效。倘最高元首 反对,有关法案必须重新交回国会辩 论,在再通过的30天后自动生效。另ー 项修宪的内容是:如首相认为某个紧急 状态的情况已经存在,他可以劝请最高
23
焦点
元首颁布紧急法令。
1993年的修宪重点包括撤销统治者 的豁免权、保障议会的言论特权、设立 特别法庭处理涉及统治者的法律诉讼; 统治者若在诉讼中被判罪名成立且判监 超过一天,则必须退位。
高姿态的外交政策
我国历任首相中,马哈迪医生可谓 最勤于进行外交穿梭者。他ー方面修订 过份依赖西方的传统外交政策,转向与 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在外交政策上,马哈迪时代大力支 持南南国家,加强与亚细安组织、不结 盟国家运动及共和联邦的合作,以及促 进与回教世界的合作,支持阿富汗、波 斯尼亚、巴勒斯坦等国回教徒的国家主
权斗争。
我国先后被选为77集团主席和国际 防止滥用毒品大会主席,在联合国中, 马来西亚在!989至1990年被选为安理 会的理事国。此外,我国也举办了共和 联邦国家大会、南南国家大会、世界环 境部长会议等。
马哈迪医生在外交上令人刮目相看 之处,是在于他经常在国际论坛上批评 西方先进国在贸易上和政治上所推行的 不公平措施。1993年10月,他在第48 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建议废除联合 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同 时呼吁重组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的理 事结构。他敢于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的立场和利益仗义执言,因此颇受到国 际社会的推崇,尤其是第三世界。
除了政治之外,促进国际贸易也是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於1993年拜访马哈迪医生。
24
外交工作的ー项重点。由于马哈迪医生 对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非常积极与 主动,因此,外交部的角色和光芒相对 被冲淡。
2020年宏愿
1991年2月28日,首相马哈迪医 生在马来西亚商业理事会成立典礼上发 表题为“马来西亚:迈向前路”的论 文,鹽出"2020年宏愿”(Wawasan 2020i的远景,也就是在30年内致カ于 全面发展马来西亚,使我国发展成为先 进的エ业国。
根据首相的描绘,到公元2020年 时,我国将会是ー个精诚团结的国家, ー个充满自信的马来西亚社会,ー个具 有高度道德价值观、民主、自由、相互 容忍、具有爱心、经济上公平,进步及 繁荣的社会;此外在经济上具有竞争 力,稳健及具有较大的弹性及适应能 カ。“ .
在迈向エ业先进国的过程中,首相 提出必须首先克服自独立以来就困扰着 我们的九大挑战,其中包括“塑造ー个 有政治忠诚和为国献身的马来西亚民族 (Bangsa Malaysia)〇换言之,有必要 从过去较狭隘的种族性角度和观点,提 升为以国家的观点处理国家问题。另 外,所谓的先进エ业国,不只是强调经 济成长,同时也关注人文发展,特别是 道德价值观的灌输。如今,“ 2020年宏 愿”已经成了国家及民间各级领袖演讲 的重点,商品宣传及街头巷尾张贴的目 号。配合当前的大好经济,全国上下基 本上呈现一片乐观进取的气氛。当然不 少有识之士提出有必要正视过度的经济 挂帅以及道德沦丧而浮现的社会问题。〇)
出版了 『知识分子与社会文化』 骆静山论文集
骆静山先生论知沢 分子,见解精辟,新人 耳目。他的《知识分子 论〉在报上发表,论点 深受舆论界重视,不断 引用。四年后,报章还 循读者要求,而将全文 重刊。..
、骆静山先生论社会 文化,既有深厚的中华 文化修养,又广泛涉猎 了西方的现代学说,评 议立论,含有鲜明的时 代使命感。
〈知況分子与社会文 化〉内容丰富,可读性 高,富有启迪意义
欢迎购实,清联络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ブ
25
焦点
首相是一个很难 解读的人”
・馀应德
我国人民目前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即 将来临的大选。一般政治观察者认为这 次大选,马哈迪所领导的国阵,因为在 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大好之下,一定会获 得大胜。政治观察者并不会对大选的结 果有所怀疑。他们目前所兴趣的反而是 大选来临时可能给ー些政治发展的启 示。其中有一项有趣的问题就是:首相 马哈迪医生还想执政多久?
马哈迪医生已经当了马来西亚的首 相十三年。在1994年9月,他就打破了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马来西亚有史以来 执政最久的首相了,他看起来还很年 轻,又充满着活力,可是今年已经69岁 了。有些政治分析者指出:这次大选 时,如果巫统参加竞选者还有很多首相 的追随者,就表示他还不要这样快退 休;如果副首相安华的追随者居多的 话,就表示马哈迪医生打算不久后退 休,由安华来当首相了。
长期观察马哈迪者指出:首相的年 龄与他执政时期的纪录在马哈迪来说, 是ー个敏感的话题。国阵成员党中一资 深的政治领袖说:有一次,有人在马哈 迪面前提起这个问题时,他说:“不要 忘记,曼德拉(南非总统)到了七十四 岁オ当总统。”
在八十年代末期,马哈迪医生失去 了部份的支持。可是,目前他非常受到 拥护,过去他是受到人尊敬,现在,人 们不但对他尊敬,而且开始仰慕他。
目前,马哈迪医生的继承人总算是 已经肯定了。副首相安华将继任为首 相,只要马哈迪医生退休。目前马哈迪 医生观察者面对的问题是:马哈迪医生 打算还要执政多久?
曾经有人推测马哈迪医生可以釆用 “新加坡妥协方法”。就是说,马哈迪 医生改任内阁资政,如李光耀ー样,可
26
是在!994年7月有人问起他有关这个解 决方案时,他回答说“我何必留下来监 督安华?他应该可以自由地去做他要做 的事” 〇
目前巫统从政者一般的看法是:这 次大选将是马哈迪参选的最后一次。他 们指出,他可能想执政到1998年。多项 令人瞩目的事件将于那一年发生。这包 括了亚太经济极峰会议的举行以及英邦 联运动会的举行,目前正在进行的几项 建设也将于那时完成。
这些建设包括9佰亿元的国际机 场,吉隆坡市中心快车报务,全国的双 轨电动火车以及首都最大的建筑物,也 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Twin Towers)也 将完成。
目前马哈迪医生还是非常忙碌地エ 作。因此没有人真正知道他的计划是什 么。马大历史系教授拿督丘家金说:首 相是一个很难解读的人。
我非常同意丘教授的看法。.我想, 普通的人民,要解读马哈迪医生这个人 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除了研究他 所有的言论和报章、杂志有关的报导之 外,再阅读以下几本书是很有帮助的:
(-)《孙子兵法》(二)马基雅弗利的 《君主论》(三)再奴汀著的《马哈迪的 另一面》〇
助你认识马哈迪的书
以下就是我对这几本书简略的介绍:
(-)《孙子兵法》
马哈迪医生曾经向《语文局社会 刊》(Dewan Masyarakat)的记者说 过,影响他最深的两本书就是孙武的
《孙子兵法》和马基雅费利 (Machiavelli)的 《君主・论》( Principe)〇因此,我认为要了解马哈迪 医生的政治行为,我们不得不翻阅这两 本书。
ー个从政者承认自己深受影响的名 著,相信对他的政治活动、施政方法等 等一定会有很大的关系。
有关这一点,我们稍为回顾八十年 代马来西亚政治发展就可以看出马哈迪
革立夫将军的《孙子兵法》应是英文语文 界较流行的版本。
27
焦点
医生当时的政治行动和孙子兵法的理论 大有关系。
马来西亚是ー个多元种族的国家。 巫统虽然是马来西亚最强大的政党,但 它其实一向都是靠各民族的支持而得到 政权。这种事实在巫统八十年代末期大 分裂之后更加明显了。于是马来西亚有 远见的从政者都知道,以种族为号召的 政策再也行不通了。淡化种族政策是唯 一可以使巫统继续得到人民支持的方 法。于是,马哈迪医生就提出了 2020年 宏愿的概念。
八十年代所谓国家文化政策已经被 ー些政客、公务员、学者、作家种族化 到引起非马来人社会极端的不满。当 时,如果马哈迪出面加以干预,可能会 给ー些人认为他偏袒非马来人。这样, 会使他在马来社会的形象受到影响。当 时,马哈迪医生完全没有批评这些自命 文化斗士的人,只是悄悄地,在内阁改 组的时候,将政府的文化部改组为属于 与旅游部同一个部门。这样只进行了内 阁改组之后,旅游及文化部长为了要促 进旅游业,为了要向世界各地来的旅客 们呈现我国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和风 俗,便不能禁止人民舞狮,舞蹈等活 动,于是国家文化政策的种族色彩就淡 化了。
可是,普通人都没有看出:国家文 化政策的种族色彩是因为马来西亚政府 内阁于八十年代末期改组而淡化的。
当然,也还没有人赞扬马哈迪淡化 文化政策种族色彩的功劳。
孙子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 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 之善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 无勇功。《孙子兵法》,运形第四)
依照我们的推理,淡化种族政治, 获得人民支持,‘只要能够继续执政,只 要目的达到了,在马哈迪医生来说,能 够获得人民支持以便继续执政,世人知 道不知道他的功劳,并非重要的事了。 因为“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 功。”我们读了《孙子兵法》,再来看 看马哈迪医生如何处理国家文化政策所 弓I起的问题便会比较容易了解了。
就我所知,首相只能用华语说“谢 谢”、“ 2020年”,不曾用毛笔写过 字,也不曾高谈孔孟之道,王安石的政 治观,我相信他的中文程度一定还不能 直接阅读中文的《孙子兵法》。我相信 他看的《孙子兵法》,一定是英文的版 本,至于英文版本的《孙子兵法》,据 我所知,译得最好,而且最流行的是革 立夫将军(General Griffith)的(Sun Tzu The Art Of War)〇凡是想知道马 哈迪医生看到的《孙子兵法》是怎样 的,最好是看革立夫将军的译本。
(二)《君主论》
《君主论》是一位意大利政治学者 的世界名著。阅读这本书,除了可以多 了解马哈迪医生之外,也可以使我们了 解世界上很多政客的政治行为。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机会见到中 译的《君主论》,英译本我倒在马大图 书馆看过好几本。在此,我想向读者们 介绍一本最适合一般读者的英译本。那 就是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于 1961年出版的英译本。这ー个版本是由 布尔(George Bull)所翻译的。布尔在 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曾经出版了几本 有关意大利政治、文化方面的著作。这 本书自从初版一直到1983年,已经再版
28
了二十次,其中有四年每年再版了两 次。这本书的版本是平装的,所以书价 很大众化,译文流畅、明朗。有兴趣阅 读者只要花ー两个钟头便可以将它看 完。
(三)《马哈迪的另外一面》
《马哈迪的另外一面》(Mahathir
Di Sebalik Tabir)ー书的作者再奴汀迈 汀(Zainuddin Maidin)是ー・位资深的报 人,曾任先锋报的总编辑。因为他在马 来西亚先锋报上批评马哈迪使用国语的 看法,后来,在先锋报改组时,被改任 为该报的顾问。不当总编辑之后,他到
英国疲假,在渡假时,他写了这本书, 并由万• A ・胡莱蜜译成英文(The Other Side of Mahathir)这两本书由先 锋报出版及分销于大约1994年10月 间。出版了之后,马来文版出了 1万 本,英文版也销了 5千本,可说是1994 年马来西亚的畅销书了。
在还未看这本书之前,我们或许会 以为这书中的马哈迪的形象一定很不
好。可是,只要我们看完本书第一章, 便会感到十分意外:原来再奴汀不但对 马哈迪没有恶意,同时,还是马哈迪医 生的崇拜者呢!
本书第一章叙述作者还在求学时怎 样第一次见到马哈迪医生的情形。这ー 章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当时作者家住在阿罗士打双溪古洛 克(Sungai Korok)火车路旁的非法贫民 区。有一天,他的祖父病重,开始吐 血。作者的母亲惊慌起来,连忙叫作者 去找医生来看。作者当时是ー个还不懂 事的学生,也不会想想自己家庭贫穷, 有没有钱给医药费,就急忙到马哈迪医 生的药房去见马哈迪医生,告诉医生自 己的祖父病重,请医生赶快去医治。医 生问了再奴汀的地址之后,吩咐他先回 去,说自己一会儿就会去。再奴汀回家 不久后,医生果然来了。马哈迪医生替 再奴汀的祖父看了病要走时,再奴汀的 母亲问医生:“医药费是多少? ” 〇马 哈迪医生说:“你能付多少就付多 少。”
再奴汀的母亲给两零吉。马哈迪医 生接受了两零吉的岀诊费之后就回去 了。
这件事,到今天再奴汀还记得,因 此这段往事就成为他这本书的开端。
这本书的作者对马哈迪医生不但没 有恶意,而且还是他的仰慕者,所以还 不是一本很客观的著作。因为再奴汀是 ー个资深的报犬,所以书中有很多第一 手宝贵的资讯。虽然这本书并非捧大脚 的作品,我们还是要以批判的目光来阅 读这本书。至于看不懂马来文者,可以 阅读英文版本。我发现万•胡来蜜的英 译本可读性很高。文笔流利、活泼。0
29
焦点
马哈迪与“危机论述" 的权威管理模式
・温小芬
“我们都服从于权カ生产真理,并 且,我们除了生产真理,否则无法行使 权カ。” 〜傅柯(M.FOUCAULT)
(-)
据了解,许多后殖民政府 (postcolonial governmentJ按指脱离 殖民国家统治而获得自由后)皆有意去酿 制ー套“国家危机的论述(narratives of national crisis),以便定期重演,并重 制(reenact)国家创建初期的创伤情 境,——也即是刚从殖民国家的帝国权 威统治中,解放出来的时刻。这种酿制 “国家危机的论述”的策略可进行ー种 权威统治的测试,以之作为巩固领导 权,确定其领导的合法性。然而,这种 “危机论述”的模式就常期运用“发现 危机”和“化解危机”的循环中进行, 其不仅仅于ー种“再保证”(reassurance) ;它不断地在“发现危机”中,把论述 的焦点放在新兴国家的脆弱性
马来亚联合邦。
(fragility),以及新兴国家在紧急关头 的“易受伤害性”(vulnerability)上 面,藉此“化解危机”来“定期检 查”,重新召唤起创建国家时那股凝聚 的力量。对领导层而言,这种“危机论 述”可获得权カ控制的扩大,以“化解 危机”来排除权カ的障碍或异己,且不 断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30
情况很简单,那些想去成功地“发 现危机”以替危机下定义及监控危机的 人,通常都顺理成章地确认其自身为权 カ的拥有者,于是,“化解危机” 一而 再、再而三的坚定民众对他的权威统治 的信仰,当然也就理所当然的巩固其领 导方式,继续对他的权カ工具的运作, 更重要的是,为其用途之必要性作有效 的辩护,以自动的方式瓦解种种可能潜 在于对他的不信任和威胁。
一位领导人要在后殖民政府和执政 党中持续掌权超过十年,就必须懂得定 期有效地酿制ー套“危机论述” (narratives of crisis)的模式和策略, 从侦测危机一公布危机-提高警惕ー诱 导合作ー评估灾害ー战胜危机,无外乎 就是将权カ的运作再一次的扩大、散布 到各个阶层中。当这个“危机论述” 一 再的复制,其结果当然不是“消灭敌 人”而已,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成 功”的“化解危机”,其权力也随之增 加,这种增加”并不会太多增进民众的 权カ和自主性,相反的,领导人的权カ 越趋于“稳定”,其形像越是“权 威”,人们也变得越来越“依赖”权 威,“信仰”权威,于是,“权威领导” 变得越来越必要,无人会怀疑其对民众 的“贡献” 〇
(-)
马哈迪是一位懂得善用“危机论 述”的领袖。一方面他透过媒体宣传的 方式生产“发现危机”的种种可能和迹 象,另一方面则宣布“化解危机”的步 骤和方式。对马哈迪而言,马来社会是 ー个“整体”,与之相互的“差异”是 不容存在的,尤其是宗教,他始终担心
澳尔根教徒集会
不同的教派会分散马来社会的力量。前 阵子对于“澳尔根事件”的处理就是在 “危机论述”的模式下运作,澳尔根组织 在传媒的报导下被形容为“牛鬼蛇 神”ヽ“邪魔外道”,甚至不惜宣染澳尔 根领袖的“腐败荒淫”ヽ“图谋不轨”, 在民众的心中,彻底的“丑化”澳尔根 组织。这些都是一般的手法,在“发现 危机”的过程中,澳尔根被视为是“伊 斯兰教义的扭曲者”,因为它背离了穆 斯林的利益和团结”,表面上看来,澳 尔根是进ー步分裂穆斯林社会的“祸 根”,事实上是暴露出政治"统ー”宗 教的做法。
在政治的权限上马哈迪的个人权威 形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巫统党争 后在宣布非法之时立即成立“新巫 统”,又顺利的接收回“旧巫统”的财 产;对苏丹特权的限制引发宪法危机的 解释,合法地削弱了地方力量对中央行 政权的干预和威胁。这些都只是属于政 治的范畴而已。当马哈迪发现另ー个有 组织、跨国际的“宗教”可能存在着威
31
佳占
胁时,再一次要坚立巫统党这个世俗政 权对宗教合法的发言权和支配权,瓦解 澳尔根成了一个“危机论述”的重大挑 战。马哈迪的领导无论在党和政府ナ, 都已无人能动摇他的地位,换言之,在 “政治”范畴中,过去种种“化解危 机”的实例已经巩固了他的领导权,泛 马回教党固然对巫统或中央政府构成极 细微的威胁,但“政治”的处理不是很 难。可是,澳尔根根组织有规模的扩张 却不太多涉及“政治”领域,他们究竟 会形成怎样的力量尚未能做出正确的评 估,可是“宗始终是穆斯林社会的 核心,如果政治无法“统ー”,宗教, 或宗教无法被政治驾驭时,很可能在穆 斯林的精神世界中将落入了另一个权威 的领导人——阿沙里的手中。
从“发现危机”到“化解危机”, 我们看到马哈迪屡试不爽地运用他的 “危机论述”模式,为的是再次证明他
的领导权威是扩及宗教领袖的。换言 之,马来社会该接受哪一派的伊斯兰诠 释学(Islamic he^menentics)^ 该发展 那ー套的伊斯兰价值观或世界观,都得 由马哈迪所领导的“文化霸权”认可。
消除澳尔根组织是认可了 “一致”或 “统ー”的穆斯林领导权,不容区分为 政治和宗教两个领域,也就是说,“危机 论述”增加了政治对宗教的驾驭,事实 上也就等于宣布穆斯林不存在着“宗教 自由”这回事,然而更重要的是,马来 社会“集体”的认定马哈迪的权威领 导,其终极目的即是增加了马哈迪的统 治,越是成功“化解危机”权威统治越 是稳定。
(三)
在外交上,我们也看到马哈迪同样 的挥用“危机论述”巩固他的权威领
马哈迪医生抨击联合国为西方所操纵。
32
导,更深ー层的赢得人民对他的权威形 像的依赖和信任。西方的环保组织和人 士被马哈迪形容为“帝国主义的帮 凶”;世界环保课题被视为“南北对 立”下“西方霸权”的“殖民主义心 态”;美国对于东亚人权问题的关注也 被认作是“西方支配的阴谋做法”。于 是,在国际舞台的奔走下,马哈迪的言 论事实上是挥用了 “反西方情结”的 “仇外”(xenophobia)方式强化其 “危机论述”的内在资源,凸显了殖民 地时期的“抗暴”精神,尤其以这种方 式作为“内聚”的催化剂,在进ー步获 得国际外交声望的同时,也替他赚取了 在国内人民心目中的的英雄权威形像。
“仇外”的内核同样是ー种“危机论 述”的运用。“发现危机”意味着设定西 方世界是构成威胁的主谋,种种西方的 思想观点(民主、人权、生态标准)也 被看作是“有害”的,而为了对付这个 有名有姓的敌人,只有处处警示着“危 险”存在的事实,且信赖领袖的言论与 政策,オ可“化解危机”,杜绝那些可 能对我国不利的干预和威权。“仇外”的 “危机论述”是以“西方”为敌人,事 实上,它不止于此,“西方”所代表的是 笼统的称谓,而“仇外”オ是ー个“化 解危机”的动因,种种不利或仅仅不同 于领导者言论立场的思想型态,都可一 并被看为是“仇外”的对象。换言之, “仇外”不再是有一个明确的敌人并以之 作为反对的对象,相反的,“仇外”的对 象越是模糊,越是刻意不明确的设定, 越是能加以“利用”、利用作种种“权 力关系”衡突的处理模式之最好藉口。
当然,“仇外”固然可以增加民众的 “内聚”和“自信”,但结果不仅仅是 如此而已,理由是在“发现危机”到
“化解危机”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凝聚 “权威主义”的领导形像,人民相对之 下,就变成对领导层的“过度相信”, 危险地营造“全能政府”和“无误领 袖”的有利气氛。马哈迪的领导权透过 在国际外交上的“仇外”言论,提醒国 内人民对“西方帝国主义”的警惕和防 备,在此同时,则无意间事实上即是宣 布他的权威形像的合法,而人民应该无 例外的全然支持他的做法和政策。
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到,种种成功 的岀击都是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权カ的检 查方式,所以,要强化权威形像最好的 方法即是采取“危机论述”的方法,消 极来说是说明自己的权カ究竟有多大, 积极而言则是再一步诱导人们对于权威 领导的屈从和信赖。“危机论述”是最快 速、最有效累积权カ的策略,马哈迪很 懂得这个道理;马哈迪也同样明白政治 权カ的现实性,他在巫统和全国的权威 领导不会是有“绝对保证”的,“危机论 述”是权カ的最好侦测器,检查岀种种 可能对他不利的权カ,从“发现危机” 到“化解危机”,都再一次的生产 (reproduction)或增进他的权カ。总 之,想成功地监控危机的人,通常都顺 理成章地确认其自身为权力的拥有者, 辩护其权限的合法性扩张。
(四)
“危机论述”的模式应用,事实上 是ー种父权力量的运作过程,它把更多 的统治范畴缩小到个人的英雄式领导 中,减少权力的分散和流动,以有效的 管理可能发生或可预测的未来。“危机论 述”宣布“大灾难”即将来到,而宣布 者也就是处理这个灾难的最佳人选;无
33
焦点
,■ <-1^2 -—■ . _ 琉:涪m .
危机论述通过传媒成为“公共言说”?
论是国内的宗教事务或国外的外交政 治,“危机论述”也都暗示了没有东西可 从操控者的绝对可知性(absolute knowability)中逃难出来,也没有东西 可去阻挠或限制操控者的绝对掌握,一 切的阻挠和限制皆会被排除在外。马哈 迪在多次“化解危机”的过程中都证明 了这点,这也就意味着权威主义的领导 模式“自然”的增添在他的英雄式形像 上,而人民也常期“佩服”他的权威心 态中制造出“内有恶犬”的害怕心理。
马哈迪个人的“危机论述”几近成 了 “公共言说"(public discourse),相 对之下,所谓的“公共”传媒事实上是 不存在的,因为我们越来越分清什么是 公众的意见,什么又是政策领导的想 法,“危机论述”模糊了政府言论与社会 言论的区别,换言之,“危机论述”营造 了政府与社会的言论的“一致化”,若 想经由被掌控的媒体或报章来接近公共 意见几乎是行不通的,甚至所谓公众的 反应也是已经过与领导层言论相“比 对”后“筛选”出“迎合”政府言论的 所谓“读者意见”。总之,父权的配制 和生产,无外乎就是“政府有权决定人 民看那类的电影”(对“辛德勒名单”的
态度),进行一种“家族认同”的“一 致性”再生产。
我们不难识破“危机论述”中对权 威的运用因子,理由是这种模式所采取 的是ー种对群众心理的“合理”操控, 替代了过去军队、警察、监狱等这些 “暴力”的操控。
“危机论述”利用人民本能的危机感 和不安心结,重复地宣布“权カ”对于 危机的化解和安全的维护的“可靠 性”、“权カ”的有效和功能“保证” 了 危机得以克服,当然更重要的则是权カ 应用者再一次的“确证” 了他的合法性 地位。“危机论述”充分的反映了现代市 场经济的需求,提供合理化的管理机 制,强化所谓的“有效”,因此,理性 的权カ即表现为工具的有效应用,“权威 统治”无疑的就是最有效、最合理的管 理机制。
在我们看来,后殖民地政府所采用 的这ー套理性的机制和当年殖民地当局 曾用以统治本地人民的方式是相同的。 殖民地政府当年对殖民地人民的控制即 是尽可能消除种种对于殖民政府的威胁 力量,要求对他们的效忠是经由诱导和 恐吓的方法进行,换言之,西方殖民时 期的权威性格与后殖民国家权カ的领导 权威模式是相同的,“权カ中央化”的 “危机论述”无外乎是想更有效的达到 管理和支配,甚至还要在“理性”的外 衣下扮演其“良善”的面貌。
也许东方权威政治原本就是ー种很 “父权”的领导,只不过在以“讲理” 的修辞下,“危机论述”在马哈迪的领导 作风中往往被视为是ー个“讲理的父 亲”的行为,人们也训导而习惯于这种 父权的领导。@
34
隹占
马哈迪医生研究 书目选辑
・华资资研部
在马来西亚历任首相之中,马哈迪 医生是在位最久、被认为最有魄カ,也 最具争论性的领袖。他在1970年出版 《马来人之困境》,针对当时国家及人 民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坦诚地提出个人 的观点。该书出版后就被查禁,一直到 八十年代初,马哈迪医生担任首相任内 オ解禁;中文译本和马来文译本也先后 发行。这本书可说是任何研究马哈迪医 生的学者或欲了解首相的一般读者,都 不得错过的重要著作。
1976年,马哈迪医生出任副首相。 当拿督胡先翁引退,他更上一层楼,成 为我国第四任首相。除开单篇论文不 谈,直接触及首相的专书大部份是在ハ 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版的。就内容而言, 这些论著基本上可分成几类:(一)马 哈迪医生的生平事迹、政治奋斗历程及 其成就;(二)马哈迪医生与巫统政治及 马来人权益的关系;(三)评析马哈迪医 生出任首相期间所推行的各种政策; (四)首相的演讲文集。
马来文著作的ー个特色是:有相当 大部份的作者都是新闻从业员或政治エ 作者出身。学术性评析的专书大部份是 英文著作。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 关马哈迪医生研究的中文论著非常欠 缺。另外,日本出版界在今年内也出版
部份有关马哈迪医生研究之论著
了三本以马哈迪医生为主题的书,第一 本是日本自民党右派政治家石原慎太郎 目马哈迪医生的对谈集,书名为《敢说ー -“不”的亚洲》;第二本是1982至 1985年间曾任大马首相经济顾问,著名 国际企业顾问的大前研一博士的专访 集,书名为《亚洲人与日本人——与大 马首相马哈迪的专访》;第三本是前日 本经济新闻的年轻记者坪内隆彦所撰写 的《亚洲复权的希望ー马哈迪》。鈴
35
•英文著作•
Mahathir bin Mohamad, 197〇• The Malay Dilemma, Singapore: 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书在1982年分别由吉隆坡Federal Publications Sdn Bhd 及新加坡 Times Book International 重印)
J. Victor Morais, 1982. Mahathir — A Profile In Courage, Kuala Lumpur: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M) Sdn Bhd.
Mahathir Mohamad, 1986. The Challenge, Petaling Jaya: Pelanduk Publications (M) Sdn Bhd.
Chung Kek Yoong, 1987, Mahathir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and change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Petaling Jaya: Pelanduk Publications (M) Sdn Bhd.
V. Kanapathy, Ozay Mehmet, Ahmad Ibrahim, Mochtar Lubis and Mavis Puthucheary, 1989. The Mahathir Era: Contributions to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nsultants.
Adshead, Robin, 1989. Mahathir of Malaysia: Statesman and Leader, London: Hibicus Publi -cations.
Jomo, K.S. (ed.), 1989. Mahathir' s Economic Policies, Kuala Lumpur: Institute of Social Analysis.
Jomo, K. S. , 1989. Mahathir' s Economic Policies, Petaling Jaya: Institute for Social Analysis (INSAN).
Murugesu Pathmanathan, 199〇• The Mahathir Impact, Kuala Lumpur: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
Hasan Hamzah, 199〇. Mahathir: Great Malaysian Hero, Kuala Lumpur: Mediaprint.
⑪ Aziz Zariza Ahmad, 199〇• Mahathir Triumph After Trials, Kuala Lumpur : S. Abdul Majeed & Co.
⑫ M. Rajendran, 1993. Mahathir Mohamad: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Petaling Jaya: IBS Buku Sdn Bhd .
⑬ Zainuddin Maidin, 1994. The Other Side of Mahathir, Kuala Lumpur: Utusan Publications and Distributors Sdn Bhd.
•马来文著作•
Drs. Rahmanmat, 1976. Dr. Mahathir Se-belum dan Sesudah Timbalan Perdana Menteri, Kuala Lumpur: Penerbitan Adabi.
Mahathir Mohamad, 1976. Menghadapi Ca -baran, Kuala Lumpur: Pustaka Antara.
Mahathir Mohamad, 198〇. Warisan Kepimp-inan, Kuala Lumpur: Firma Malaysia Publishing.
J. Victor Morais, 1982. Mahathir Riwayat Gagah Berani» diterjemahkan oleh Abdul Razak bin Haji Abdul Rahman, Kuala Lumpur: Arenabuku.
Raja Muktaruddin bin Raja Mohd. Dain, 1982. “The Malay Dilemma": Bahasa, Bangsa & Ugama, Petaling Jaya: Agensi Penerbitan Nu-santara.
Rahman Shaari, 1983. Zaman Mahathir, Kuala Lumpur: Munora Publishing.
Abu Hassan Adam, 1985. Malaysia Pimpinan Mahathir, Kuala Lumpur: Pen^rbit Warisan.
Ahmad Bujang, Mohd. Sahari Nordin, 1986. Mahathir Anak Kedah, Kuala Lumpur: Berita Publications.
Yahaya Ismail, 1987. Siapa Presiden UMNO 1987, Mahathir - Tengku Razaleigh? Kuala Lumpur: Dinamika Kreatif Sdn Bhd.
Yahaya Ismail, 1987. Mangapa Mahathir Di-cabar? , Kuala Lumpur: Dinamika Kreatif Sdn Bhd.
⑪ Yahaya Ismail, 1988. Dilema Mahathir, Kuala Lumpur: Dinamika Kreatif Sdn Bhd.
⑫ Zakry Abadi, 1988. Sharir Lawan Mahathir, Kuala Lumpur: Penerbit Gelanggang.
36
焦点
⑬ Ch&mil Wariya, 1989. Dasan Luar Era Mahathir, Petaling Jaya:Penerbit Fajar Bakti.
⑭ Raliman Shaari, 1989. Politik Mahathir: Langkah & Perhitungan, Kuala Lumpur: 'D' Enterprise.
⑮ Hassan Hj. Hamzah, 199〇. Suka Duka Politik Mahathir, Kuala Lumpur: Media Printext (M) Sdn Bhd.
⑯ Zakry Abadi, 199〇• Mahathir Machiavelli Malaysia ? Kuala Lumpur: Sarjana Enterprise.
⑰ Yusof Harun, 199〇• UMNO Selepas Mahathir, Kuala Lumpur: Nurin Enterprise
⑱ Ahmad Sebi, 1991. Kepada Mahathir, Kuala Lumpur: Media Indah Sdn Bbd.
⑲ Mahathir bin Mohamad, 1992. Dilema Melayu , Kuala Lumpur: 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
Diterjemahkan oleh Ibrahim bin Saad.(此书另 由吉隆坡 Federal Publications Sdn Bhd 印行)〇
⑳ Zakry Abadi, 1992. Mahathir Dalam Dilema Melayu, Kuala Lumpur: Gelanggang Publishing & S. Abdul majeed & Co.
㉑ Haji Abu Bakar Dewa, 1992. Akitek Bangsa: Dr. Mahathir Mohamad, Kuala Lumpur: IQ Communication.
㉒ Abu Hassan Adam, 1994. Menebus Maruah, Kuala Lumpur: Kumpulan Rusa Sdn Bhd.
® Zainuddin Maidin, 1994. Mahathir Di Sebalik Tabir, Kuala Lumpur: Utusan Publications and Distributors Sdn Bhd.
•中文箸作•
①拿督士里马哈迪医生原著"刘鑑铃译,〈马来人之 困境》,吉隆坡:世界书局(马)有限公司»19810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推出另一本新书..■.
解權政治神話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 - 1992)
祝家华在本书中探讨马来西亚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所形成的政治反对势カ,它以政党联盟阵 线组织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团国民阵线 (及其前身联盟),造成所谓的“两线政治”.
关心政治者,须人手ー册。
本书每册订价RM25.00 -
37
论坛
评财政预算案
李继香
副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 依布拉欣在未宣布I995年 度财政预算案之前曾说过, 他『不是罗宾汉或诺丁汉的 贪官污吏....但是没有政府 可以在不徵税的情况下操 作,而不幸的,财政部长的 职责是要增加税收。』
言犹在耳,他在今年 10月28日向国会提呈的财 政预算案却建议不徵收新 税,有减无增多种税务,其 中为了贯澈关税及贸易总协 定的乌拉奎回合谈判而一口 气削减2千6百多种入口 税,比起93及94年度两次 财政预算案总共调低超过1 千种入口产品的关税率,这 个剧增是所料不及的。
这是安华自担任财政部 长以来的第四份财政预算 案,他在较早时的谈话丝亳 没有披露明年度财政预算案
会是一个只减不增税务的预 算案。他带来的惊喜,.却肯 定他在较早时的另一番谈话 『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会抓 紧每ー个减税良机,但并不 包括烟与酒。』
安华采取减税来提高税 收,以便达致明年度财政预 算案的四大主要目标:
(一) 延续强有力的成长;
(二) 尽量减少通货膨胀;
(三) 发展熟练人力及
(四) 建立一个进步及平衡 的社会。
安华在财政预算案的演 词推崇十四世纪回教思想家 伊本卡勒敦(Ibn Khaldun) 〇 伊本卡勒敦在其书 中曾说过:『ー・旦徵少税, 受徵税者便有精力及渴望做 些事。企业将蓬勃发展因为 低税带来满足。一旦企业增 长,税收自然而然提高。』
与伊本卡勒敦持相同看 法,但・比他迟五百年出世的 经济学,家亚瑟拉菲(Arthur Laffer),在其著名的拉菲 弧线(Laffer Curve)展示, 政府釆取ー百巴仙的徵税率 是收不到税的,因为无人要 .工作。拉菲弧线吸引了美国 前总统里根,他在81年上 暮後实行减税和免税,促进 企业设备投资以对付通货膨 胀。
不幸的,里根总统的税 制改革令人失望,他奉行的 『供方经济』并没有解决财 政赤字问题,反而使美国承 受有史以来的最大收支赤 字。美国因此而陷入『双关 赤字』(Twin Deficit )的 局面,收支与贸易同时出现 赤字。
我国自1989年开始进 行税制改革,安华提呈的明
38
安华於国会呈报1995年财政预算案。
年度财政预算案则是改革中 的最大改革。今年首7个月 的贸易已是6亿元的赤字, 而今年公共界收支赤字料是 30亿元,明年度财政预算 案是否在滋长『双关赤 孕』?但更值得关注的是, 全国大选即将举行,政府是 否为了大选的胜算,而提呈 ー个『亲商』及大选後通货 膨胀的预算案?
联邦收入估计与 廿亿元的减税
财政预算案的焦点固然 是增税与减税,但其出发点 是政府怎样动用ー笔款额以 富国惠民。明年度财政预算 案的拨款高达4百87亿9 千8百万元,较今年度的拨 款增加三点五巴仙。这笔款 额当中的3百43亿9千5
百万元是作为经常开支,其 馀的1百44亿3百万元供 发展开支。
联邦政府明年度的估计 收入原本可高达4百96亿 元,但全面大减税则使联邦 政府损失20亿元的税收, 因此其估计收入只是4百 76亿4千1百万元,较今 年度增加19亿元左右。
换言之,政府从明年起 调低个人所得税至卅二巴 仙,提高个人及妻子回扣 额,子女回扣人数不限,公 司税削减至卅巴仙及减低或 取消2千6百种入口税是须 付出20亿元的代价。
然而,这20亿元的直 接受惠者是高收入者及大公 司,老百姓沾到的『甜头』 是少之又少。
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
在国会下议院参与1995年 度财政预算案的辩论时便指 出,1995年联邦收入估计 虽因个人所得税改变及个人 与配偶的回扣额增加,而使 当局减少7亿4百万元收 入,但38万名纳税者因这. 次个人所得税结构改变及享 有更高回扣而甭纳税仅占该 7亿4百万元中的不到2千 万元。
他在辩论中说:『联邦 收入估计表并没有个别列出 它在有关可徴税收入^•过2 千5百元者身上少收多少 誤,但是豁免2千5百元可 徵税收入的措施,最高也不 会造成1千9百万元的损 失。
『事实上,它的正确损 失数目会更少,因为不是全 部的38万名纳税者的可徵 税收入都高至2千5百元。 保守的估计是,此措施的损 失介於!千万至1千2百万 元之间。
『收入估计表说明,提 高回扣额导致税收减少8百 90万元。一旦这两个数目 加起来,我们的结论是这 38万人只是省下微不足道 的2千万元,而高收入者オ 是最大的受惠者。』
林吉祥所言不虚,安华 在11月16日总结该辩论时 也不针对此给予正面反驳, 只是谈及『我国须要一个吸
39
论坛
引人的税制来刺激经济成 长,而如果没有高成长率, 财富分配计划就不能成 功』。
安华的总结显然是没有 交代我国这20多年来强调 拉近贫富悬殊的目标。为了 要达到高成长率而给於高收 入者更直接的惠利,例如明 年度财政预算案仅给予可徵 税收入ー万元以下者享有两 巴仙的减税率,反而可徵税 收入高达1万至10万元者 则有机会尝到三巴仙的减税 率,最终是富者更富,与贫 者的收入距离更远。
林吉祥在辩论时说: 『这显然是非常不公平及开 倒车,收入较低者应享有更 高甚至是四到五巴仙的减税 率,而不是掉转头来。』他 批评安华不釆用直接的减税 方法普惠老百姓是ー针见血 的。
首相马哈迪医生曾在 90年把有人力求经济迅速 成长而使我国成为亚洲第五 条小龙,评论为其代价是失 去普惠国地位,最终受苦的 是人民。他的见解是成长未 必带来分配。安华却相反认 为有成长オ有分配,所以明 年度的减税应该奖掖高收入 者与大公司,因为藉此可带 动经济成长。
政府此次减税行动除了 为高收入者省下6亿8千万
元,也为大公司省下至少6 至7亿元。虽然1995年联 邦收入估计表没有列明公司 税减至卅巴仙後的税收损 失,但安华经宣称因减税的 税收损失总数是20亿元, 而1995年联邦收入估计表 却列明净收入损失是13亿 8千4百多万元,其6至7 亿元差距应该是属於官方对 公司税削减造成税收损失的 估计。
政府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删除公司税削减造成税收损 失的项目,使1995年联邦 收入估计表未设此项目,而 政府的用意何在,林吉祥在 国会的辩论揭发了另ー个真 相。
这个真相就是政府在去 年提出削减公司及石油税作 出错误估计。1995年联邦 收入估计表显示出政府在去 年提出削减公司及石油税事 ±,实为大公司省下高达 15亿3壬8百万元,而非8 亿2百万兀。
1994年及1995年这两 份联邦收入估计表针对去年 宣布的公司税减低至卅二巴 仙及石油所得税减五巴仙呈 现不同的估计。1994年联 邦收入估计表曾预算公司税 减至卅二巴仙的税收损失是 4亿7千2百万元,而石油 所得税减五巴仙的税收损失 是3亿3百万元。但1995
年联邦收入估计表却显示减 低公司税至卅二巴仙的税收 损失是7亿6百万元,而石 油所得税减五巴仙的税收损 失是8亿3千2百万元。
从而显示,政府的减税 是为大公司带来更大的直接 折扣。同样的,1996年的 联邦收入估计表也可能岀现 公司税减至卅巴仙不只为大 公司省下6至7亿元,而是 更大的数目。
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 的最高抽税率仍然高过公司 税,是ー项鼓励可徵税收入 超过10万元者寻求注册设 立公司之,举,以便获得再多 一、两巴血的扣税。
经济成长与 通货膨胀
安华在提呈明年度财政 预算案列出我国达到八项经 济成就,其中最为注目的 是:我国所取得的八点五巴 仙的经济成长率,是世界最 高之一;我国一连7年保持 八巴仙的成长率是其他国家 难以匹比的。
在连续7年取得超过ハ 巴仙的经济成长率後,投资 增长而带来的经济过热是不 应置之不理。
去年7月开始的外贸账 目,入口增长高过出口增长 便是ー个很好的喜讯。94
40
年的首7个月,总出口收入 是8百37亿元,较前期增 ’加廿二巴仙。不过,入口增 长却比前期上涨卅巴仙至8 百43亿元。
大马去年1月至7月取 得34亿元外贸出超已转为 今年同期的6亿6百万元赤 字。2千6百多种的入口货 物与食品大减税虽是应著国 际大气候,以便能从世界贸 易预料将增加六至七巴仙中 分到ー杯羹,但也可能使入
ロ增长更快。此外,入口服 务赤字未能改善,船务及保’ 险服务需求更大,使今年的 往来账目赤字扩大是不争的 事实。官方对往来账目的预 测是1百17亿元的赤字, 较去年的63亿元增加近乎 九十巴仙。
在各项基本建设发展大 计接踵而至,增加有关发展 数10亿元基本设施的入口 配备势在必行,使基本建设
的瓶颈得以突破。另外,军 事与商业飞机的入口也剧 增。最引人注目的是,消费 品的入口总值在今年1月至 7月达到1百24亿元,较 前期增加十七点二巴仙,从 而反映国内对入口消费品的 需求。
ー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是,国内对食品的需求增加 已经导致货物涨价。统计局 的数字显示,入口食品在今
财政预算案的减税奖掖高收入者与大公司,使到贫富鸿沟越来越大。
41
论坛
年上升十一巴仙,特别是食 米与豆类项目较去年增加廿 二巴仙。
经济成长跟随而来的隐 忧便是通货膨胀。我国抑制 通货膨胀最成功是在60年 代,当时通货膨胀的年率少 过一巴仙,而每年的实际国 内生产总值达五巴仙。
因此,当我们对目前的 经济成长率沽沾自喜时,不 要忘记通货膨胀的抵销カ 量。60年代经济成长与通 货膨胀的差异。大约是四巴 仙,而目前的八点五巴仙经 济成长率对四巴仙的通货膨 胀,相差也是四巴仙罢了。
60年代的经济情况与 现在截然不同,我国已经不 再依赖橡胶与锡米出口,而 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 系。无论如何,双管齐下追 求经济蓬勃成长及对抗通货 膨胀却是处於变动中不变的 目标。
储蓄不被鼓励 难抗通膨
令人担忧的是,明年度 财政预算案并没有制定提高
人民储蓄的政策。在如此情 况下宣布千百种的减税,降 低个人与公司所得税,而且 公积金缴纳者可以提出更高 的存款购屋,同时80万公 务员获得1个月或至少6百 元的花红,对抗通货膨胀更 是费尽心机,而最终老百姓 也未必能从减税、花红及放 宽公积金提款条例中受惠。
政府在鼓励储蓄方面仍 稍嫌不足,国内目前的储蓄 比例约为卅二巴仙,未达卅 三至卅四巴仙的目标。
国家银行自从过去2年 来在外汇市场蒙受钥额亏损 後而更换总裁,新的国行总 裁阿未顿采取低利率政策的 作风,已经使到银行与金融 界失去鼓励人民多储蓄的吸 引力,然而明年度财政预算 案又并没有如所预料般的提 高会员的公积金缴纳额。由 此可见,人民获得馀剩的钱 只能加强购买カ,而这个购 买カ将导致通货膨胀。
目前已有许多人置疑官 方统计的通货膨胀率,以粮 食、房屋及汽车价格来看, 它们今年来的涨价,就不只 是消费价格指数的四巴仙 了。如果目前应民间的要求 检讨消费价格指数所组成的
项目,那么四巴仙的通货膨 胀率肯定是被低估,加上明. 年度财政预算案的后遗症, 我们的通货膨胀率岂不是与 经济成长率平行?
以我国的理财经验,是 不应该步向中国的後尘,在 经济迅速成长之时又完全无 法遏制通货膨胀。目前我国 比泰国占上风,也是基於我 国在控制通货膨胀所呈报的 胀率较低。一旦经济过热, 储蓄也会相应减少,我国的 经济地位就未必排在泰国的 前面。
美国的税制改革失败是 因为美国人民及政府的挥霍 无度。我国正值收支平衡 期,而它的持久性在很大的 程度上是视国内生产与消费 而定。今年的联邦政府收支 能够达到6亿3千7百万元 的出超,是因政府脱售国家 能源公司、马电讯公司及重 ェ业机构的股票而取得27 亿元非税务收入所致,但此 风不可长,政府毕竟不是控 股公司,依靠变卖国家资产 的收入来支撑收支平衡非明 智之举。。
42
4I 劳越第二座大型水电计划巴贡 石,],水坝工程正准备上马,尽管政 ・巳メ府当局及受委托负责公司伊佳 兰集团,ロ头上保证拉让江上 游15村落的内陆受影响的人民,将获得 妥善的徙置安排,然而详细的计划,至 今尚未公布。这些受影响的居民包括: 肯雅族、加央族、乌吉族、加章族和比 南族。他们向来以森林、•山川为生活的 大本营。人类学家与社会学者告诉我们 说,迁移人民,不象赶逐牲口和搬移家 私那么简单。基此,我们有必要对12年 前在斯里安曼省鲁勃安都县巴当艾水坝 区,所推行的徙置计划作个检讨,希望 从中吸取教训。
ー、徙置安排
ー共有26座长屋,6千多名伊班人 受巴当艾水电计划的影响。彼等为了 “国家发展”让岀了他们数世纪来居住 的地盘。政府当局在水坝下游分割出ー 块7千6百30依甲的土地,分配给这群
为水坝而牺牲“小我”的人民。每户分 得11依甲(按巴当艾上游长屋人民,每 户拥有50到2依甲的习俗土地),作为 下列用途:
5依甲供种植树胶
3依甲供种植可可
2依甲供种植稻米
1依甲供种植菜蔬
这项徙置计划是由砂土地复兴局 (SALCRA)管理。移置者受安排以每 日8元的薪饷(12年来没有增加)在可 可和树胶的园中工作。据ー项调查显 示,这些移置民对这些分配的园地毫无 归宿感。近12年了,这些土地的地契, 至今仍未发给他们。一名受访的妇女说 :“政府官员曾说,我们可在那两依甲 的山丘上,建梯田来种水稻。他们说每 依甲可收割20麻袋的稻谷,可是实际 上,我们只收获五麻袋。我们感到受欺 骗。”这里应指出的是,砂州的土壤多 沙,不能在山丘上建储水的梯田。有关 官员竟叫他们去尝试这种做不来的耕种 法。
43
论坛
巴当艾水坝的四条发电水管共拥ー百零 八兆互的发展潜能,然而由于水量不足, 其平均产电产只略超过其一半的潜能。
了(自己的劳エ,不算在内)。
他们认为这样的房屋计划,不但是・ 欺骗,简直是敲诈。因而大部份的长屋 拒绝签署房屋贷款合约。只有两间长屋 签字。后来他们反悔,声称是在不知情 下受骗。实际上,所有的移置民皆拒绝 付款。10年后的今日,受委的房屋发展 商(砂房屋发展局SHDG)不再向他们 追讨贷款,他们相信政府当局对此事已 不了了之。可是水费和电费却不得不 还,否则就遭切断。当时水费每千公升 25分,电费每单位47分较城市用户每 单位30分高出许多)〇首相马哈地医生 曾于!986年为巴当艾水坝主持启用礼时 称,人民不能从巴当艾水电计划中获得 较廉宜的电流,乃因受影响地区的人民 要求过高的赔偿费所致。
二、移居
三、赔偿费
1982年8月,当第一批10座长屋 的移置到所安排的新地时,他们发现新 的居所,尚未完成,而必须自己动手兴 建中的新长屋旁,搭茅棚居住了一年半 的时间,オ迁入所应许给他们的类似旧 长屋但单位面积较小的新长屋中。原本 应许新长屋和水电供应都是免费的,在 迁入新屋之后オ获知,每单位的屋子, 须付2万7千元。其中8千元为旧长屋 的赔偿费,算作付还新长屋的首期经 费,馀下的1万9千元,须在25年内分 期付清。按年息5.5%计算,每月付还 120元,共须付还3万6千元。即每单 位总数4万4千元。在隔邻乡村的ー些 长屋人民,却只花2万2千元的承包建 筑费,即建成双层半砖,又较大的房屋 单位。移置民称,若以他们传统的方法 来建造,这样的单位,6千多元就足够
政府当局对水坝所淹没的土地,每 依甲赔偿259元。当地居民皆认为这是 ー项不合理的赔偿,他们认为每依甲的 习俗地应获得1千元到1千8百元的赔 偿。
每座受影响坟墓可获赔500元,而 土地上的农作物,则作如下的赔偿:-
树胶每棵 18元
胡椒每棵 25元
榴樋每棵 77元
冷刹每棵 50元
红毛丹每棵 40元
树仔树每棵80元
然而并不是所有受影响的家庭,都 获得如数的赔偿。ー项调查显示约有四 份之三的徙置家庭,没有获得足数的赔 偿。副首长拿督查布曾宣称,赔偿费总 共达4千1百60万元。
44
四、社会与经济的冲击
迁移徙置对受影响居民的生活与经 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把他们从ー个自 供自给的社会,推向金钱挂帅的世界。 过去他们可从四周的环境中,采取大部 份所需要的食物、建筑房屋及制造各种 工具和用具的材料。可是在新的环境 中,样样都要掏腰包。・
另一方面又缺少耕地,分配来种稻 米和菜蔬的土地,大多是很贫脊的,使 他们无法生产所需要的粮食。
工作机会有限,可可园每日8元酬 劳的工作,每个月最多分得15日,而每 户只容一人工作。这么ー来使他们现金 收入,也较前锐减。
根据ー项调査显示,他们的现金收 入从过去平均每户每月530元,减至平 均每月91元。在日用开销方面,则从过 去的每月285元,增加到每月406元。 在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使更多的长 屋青年和壮丁往外跑,留下妇女、儿童 与老年人,形成了另ー项的社会问题。
五、妇女权益的腐蚀
被徙置的长屋妇女,一方面由于丈 夫和成长的儿子:出外找工作,而得负起 更大的家庭养儿育女的责任。有些不负 责任的丈夫,出门后音讯全无,或另结 新欢。赔金又多数落在男家长的手中。 据ー顶对妇女展开的调査显示,只有 14.5%的赔偿金归于妇女。
另一方面,在原来长屋的社会中, 妇女与男性有同等的权益。按伊班的传 统文化,女儿与儿子ー样,可承继父母
留下来的土地。可是在徙置计划下,根 据“现代”的社会制度,却视男性家长 为家庭唯一的主人。因此按土地复兴局 的政策分配赔偿土地时,只将地契分给 男性家长的名下。(寡妇和单性女家长的 家庭除外)。这么ー来,一日不负责的 丈夫抛弃妻子,或双方离婚时,妇女就 此失去一切权益。
六、 赔偿金的挥霍
从来没拥一次而来的大笔金钱的长 屋人民,一旦拿到整数的赔偿金时,在 没有理财经验的情况下,便往往对手上 的现款,作出不实际的投资,被人骗走 或遭敲诈的也有。
据调査显示他们把金钱花在奢侈品 上,如汽车、电单车、彩色电视、录音 机、录影机、电冰箱、金饰、家私等。 其中花在汽车者占多数共42. 6%〇有 人付还了数期的汽车贷款之后,不能再 继续还钱,结果眼巴巴地看着汽车被债 权人拖走。
还有大笔的金钱和时间浪费在斗鸡 和赌博上。购买市场上的酒精饮品是另 ー项不小的消费。
只有少部份的移殖民把赔偿金花在 聪明的投资上。如有用的工具、链锯、 舷外机器及开设杂货店和购买国家储蓄 股份(ASN)等。
七、 生活素质的降落
固然水电的供应与其他基本设施如 道路、学校和医务所的设立,为他们带 来了一些方便和舒适。然而新购置的奢
45
论坛
侈品,并不说明彼等生活获改善。更多 的开销和较少的收入,加上新的消费方 式和新的社会适应问题,令他们的实际 生活素质下降。
过去他们是自己的经理/主人,现 在却要出卖劳カ。一名受访的妇女说:
“目前的生活在交通上算是有进步,但 在收集野菜方面却ー无是处。”共有78 %的人认为徙置使他们生活更糟,10 %的人认为目前的生活稍好,只有2 %的人肯定目前的生活较好。其他则认 为相差无几,或有好有坏。
无可否认,农业部的努力在教导种 菜、裁缝、烹饪和家政上,使ー些人受 惠,但却不足以弥补彼等所受的损失。
ハ、文化冲击
相似,然而人民受重视及消费文化的影 响,不再象以往一般进行晩餐后走廊上 的交谈(Berandau ruai) 〇
传统的祭祖(Gawai Antu)仪式’也 由于祖坟被淹,而不再举行。米酒 (Tuak)已由市场上本地或外地酿制的酒 精饮品所取代。
家庭之间的关系,因为妒忌别人获 得较高赔偿,而彼此疏远。社群互助的 活动(Gotong Royong)也消失了〇
手工艺如编织篮子,席等于山藤等 原料的缺乏,也因此停顿。
总之金钱已取代了传统文化,在他 们的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人们渐 走向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而守望相助 精神正在退化中。
年轻人趋向城市的消费文化,把传 统的文化抛之一边,至终成为无根的ー 群。
虽然新长屋的基本结构与传统长屋
巴艾水坝徒置民,对徒置安排深表不满, 并对前途感到灰暗。九十巴仙的家长不希 望自己的儿女,留在徒置区生活。
九、灰暗的前途
由于砂土地复兴局在整个徙置计划 的决策上,未让徙置人民参与,彼等的 意见亦未获全面的谄询,使他们对这项 计划毫无认同感。但显然地采取不合作 的态度。许多受访者都认为那些分配给 他们的土地,并下属于他们。他们只是 充打エ仔而已〈
笔者在最近一次的访问中,获悉他 们之中有六、七间长屋的人民,又回去 旧地即那些较高未受水淹的田里去耕 作。没有乾地的人,就到三马拉汉省和 西连县去开辟新的耕地来种稻米。据称 当局起先不准他们,现在却在睁ー只眼 和闭ー只眼的情况下,默许他们。这样 到离自己住所很远的地方去耕种,显然
46
是件很苦的差事。
再者许多男人往外地找工作 (Bejalai),令徙置区的人民生活更困 难。有77%受访的妇女认为男人外出エ 作,不是好事。少过一半外出的男人寄 安家费回来。而只有4%外出的男人在 农忙季节,回来帮忙收割。
在50名受访的妇女中,只有10 %希望自己的儿女在受完教育之后留下 来。而90%都希望儿女学业完成后,到 城镇去工作。可见徒置民对这项计划, 不存奢望也毫无信心。
结论
巴贡水坝计划的负责公司及有关当 局,如何徙置安排拉让江上游直接受水 淹地区的5千多名内陆原住民。这不但 是受影响人民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也是 许多公众人士所关注的。巴贡水坝的徙 置计划是否类似巴当艾,抑或有更善之 策,难道内陆人民注定要为巴贡水坝计 划作出牺牲? “发展”到底是为了谁?織
(稿于1994年3月)
参考资料:
1. The Effects Of A Land Resettlement Scheme On Rural than Women.
2. The Socio - Economic Impact Of Hydroelectric Project On Resettle People : A Case Study Of Batang Ai Hep.
3. Batang Ai Research ~ Preliminary Re-
sult.
附录
来自拉让江上游受巴贡水坝直接影响的12 名社区代表,曾于今年4月14日在古晋召开ー 项新闻发布会,展示一份由10个社区818人签 署的备忘录,请求当局重新考虑巴贡水电计 划。备忘录内容包括:
(-)不要看到自己的生活资源和财产被沌 没在水中;
(-)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文化,原始习俗 及传统信仰消失;
(三) 不愿意迁离这块祖先们居住的地方, 及
(四) 不要水坝建在我们的地区,而又不惠 及我们自己。所发出的电カ却供别人 应用。
他们表示,每年的1月1日是他们到坟墓 祭拜先人鬲目子。因此他们不希望随着这项发 展计お的推行,而让他们的传统被毁灭。
巴贡上游的居民曾抗议水坝计划,而在巴贡急流的岩石上,涂写反对的标语。
论坛
郭素沁译
•柯嘉逊博士 交通部与部长责任
当前国家银行总栽拿督 渣化胡先在3百亿元外汇损 失丑闻爆发后辞职时,政府 高层领袖大肆欢呼,将它视 为ー个新“负责任文化”的 榜样。
但是,民主人士却无动 于衷,因为我们对“部长责 任 (Ministerial Respon-sility)的国会民主原则,比 对“民事服务责任”更加关 注。
国会民主制度里普遍接 受的传统是,ー个身为国家 部门首脑的部长,须承担该 部门事务的责任。
这个个别“部长责任” 的学说,是每个部门将有一 位接受问题及接受批评的国 家发言人。这个学说的中 心,是使涉及的公务员的名 字不被提及。
国会民主一个很重要的 原则是,执行者是通过个别 的部长,向立法的人士即国 会负责任。
这个学说包括当某个部 长的行为不检、管理不当或 政策错误事件被暴露后,有 关部长便需辞职的观点。
1•机场失火
今年8月13日梳邦国 际机场发生的火患,摧毁了 1千6百万元的雷达系统以 后,不只马航、机场及有关
48
行业损失镇大,而且更重要 的是破坏了身为ー个投资与 旅游中心的国家之声誉。
这个事件本身便已提出 部长责任的课题,因为,最 近的机场失火已不是第一 次。自从林良实担任交通部 长以来,马来西亚最主要的 国际机场失火,已是第三次 了。
当1992年9月发生大 停电事件时,能源部长便赶 快排除管理不当的理由,而 归咎於“天意使然” 〇
但是,上天插手的这唯 ー迹象,似乎是敦促有关部 长坦白承担他所应负的责 任。因为自从8月13日的 火发生,机场又发生了两次 大火及第二次金条被盗劫事
件,进一步的暴露了有关部 门的严重疏忽。
机场失火肯定是归咎于 交通部管理不当及政策错 误。首相本身对这火灾的言 论及大马报章所作出的揭 露,便很清楚的表达了这ー 点。
但是交通部长怎样“行 为不当”呢?
我要坚持被企图“掩 盖” 8月13日的机场失火 事件,可视为交通部长的不 负责任及处理不当的行为。
新海峡时报针对8月 13日机场失火所作的调 查,显示出有关方面有意 掩盖”,不只是本地报章 故意被蒙蔽三天,甚至连首 相也没受到通知。他是在大
火爆发三天后,从报章上得 知的。
从报章上的揭露看来, 交通部长在大火爆发后便马 上受到通知,但是,他却等 到三天后,有关火患被报章 揭露时,オ去巡视其损坏程 度。
他是否是不关心?或在 那三天里,他满脑子混乱的 思索如何掩盖他管理下的机 场第三次失火事件,并希望 报章会像往常一样,轻描淡 写的报导这涉及国阵政府的 丑闻。
无论原因是什么,这种 缺乏判断力的严重事件,事 实上显示了交通部长拿督斯 里林良实医生,应对这种明 显的行为不当,负起“部长
49
论坛
责任” 〇
2. 我们的城市和市 镇的交通阻塞
此外,当我们看到我们 城市里交通系统的极度阻塞 问题时,它无疑凸显了交通 部无效率、疏忽、错误政策 及管理不当的问题。
撇开没有一个恰当的公 共交通系统解决这问题不 谈,纳税人还得进ー步的负・ 担昂贵的“共乘汽车”广告 运动。就像收费站的承包合’ 约ー样,这个广告合同,也 是在没有公开招标的情况 下,奖赏给ー间公司的。
只要大宗合约一直是以 “商议好的招标”给出去, 政府便不能责怪人民怀疑有 关的部长、他的家庭、亲戚 或好朋友、从有关的合约中 受惠了。
交通部长本身便曾说 过,每年在巴生谷流域ー带 的交通阻塞,便在生产カ与 汽油消耗上,损失了 36亿 元。他以含糊的承诺和效率 来补充说:“拥有成功带来 的问题比失败所带来的问题 好。”这便令人对他的承诺 与效率产生怀疑。
3. 围绕着轻快铁计 划的问题
让我们转看ー看另ー个交通
系统,我们会发现50亿元 的轻快铁计划已足迟了七 年。这计划早在80年代初 期便已提出。
这个计划拖延得越久便 越昂贵,而昂贵的成本,便 无可避免的落在使用者的身 ±〇到目前为止,有关计划 的成本,已经比原本的预算 增加了五倍。
除了交通部长本身所承 认的生产カ损失之外,谁支 付这涉及与轻快铁平行发展 的基本设施的公司之损失 呢? .
当我们看到承担轻快铁 计划的公司是"Star"的时 候。我们要再问这个只有两 元资金的公司,是如何能够 获得这合约?这个计划被 拖延这么久的其中一个原因 是,Star不能获得任何本 地或外国银行来资助它。
最后,它依靠“我们” 的支持,即我们在公积金的 存款,大马工人的储备金, 而轻易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但是,公积金局的董事们, 怎么会批准这种有问题的投 资呢?
这是政府私营化政策的 丑闻,因为我们曾被告知私 营化计划是为了不必动用公 共基金。我们努力赚来的公 积金,是要用作人民大众的 房屋、卫生与教育用途,不 是为了一些争取不到银行信
心的二元公司。此外我们也 被告知有关四个独立发电厂 (IPP),也已获得公积金 38亿元的贷款。不用说, 这些都是与国阵高层领袖有 密切联系的公司。
Star宣称会有十八巴仙 的盈利,但是,如果它拖延 的话,那么它又会受到什么 样的惩罚呢?如果有关公司 的说法没有实现的话,这是 否包括在那些惩戒条文里 呢?
最近,我们被告知说, 与巫统有联系的玲珑集团, 获得承建轻快铁第二阶段エ 程合约要向政府借贷“低息 贷款”。这又再是政府私管 化政策的另ー个丑闻!因为 如果私人承包商不能找到本 身的资金,而需动用公共基 金的话,为何政府不自己承 担有关工程呢?至少它的盈 利可被大马纳税人所获得 ,而不是给这些“寄生资本 家” 〇
4.交通部忽略大马 铁道局的帐目
当我们检查国内交通系 统的另ー领域,大马铁道局 时,我们将发现到交通部长 并不晓得他拥有直接责任的 大马铁道局的真正情况。
首先,该部门答说,大 马铁道局的铁道系统,将于
50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构与形态》
本书内容・
"砂劳越早期的华人
"砂劳越华族会馆组织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枸与形态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枸中的帮派主义
■砂劳越兴化人移民及其职业型式的演变
■砂劳越早期华族社会的领导层(1841-1910)
■砂劳越华文报业的发展
■战前砂劳越华族社会的历史特征(1901-1941)
■ー个华北移民的村庄
作者:田英成
页数,82页
尺寸:14X21CM 售价:RM5.00
订购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1, JAL 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论坛
1993年底完成。现在他们 说将于1995年10月オ完 成。
根据大马铁道局所发出 的招标文件,耗资10亿元 的北部双轨计划电动化,本 来预定将于1993年10月オ 完成。但是,该部长却被邀 请于11月奠基,也就是 说,他是在有关计划应该完 成的时候オ开始该计划!
在招标文件里,存有承 包商若延退交货的惩罚条 文。在这个计划里,承包商 是 ABB / SAPURAo 私营 化措施里有一个一致的做 法,即不能如期交货的承包 商,将被禁止继续其工程。 而我也已指出能源部里有多 宗这类破坏规定的事件。
最后,我要透露ー些有 关大马铁道局的重要消息, 毫无疑问的显示交通部长不 清楚他的部门,及该部门存 有明显管理不当的现象。
从1993年大马铁道局 的常年报告里,大马铁道局 报告赚取了 5百70万2千 1百34元的盈利。
但是,从大马铁道局 1992年盈利与亏损账目中 未经稽查的账目(由大马铁 道局的财务董事K. SIN-NAPU于1994年1月签 署)看来,我们发现到大马
铁道局在支付2千5百零6 万5千4百17元的利息 后,它实际上是蒙受净亏!
我要问以“炒果条”称 誉的交通部长:谁将大马铁 道局的账目炒到将净亏2千 5百万元当作5百万元盈利 呢?
当我在上届国会会议里 提出这事情时,有关部门完 全回避答复,但我将在下届 财政预算案里重新提出。
很明显的,交通部长对 有关大马铁道局的实况,误 导国家及投资者。这是很严 重的事,因为大马铁道局将 是下ー个最大的私营化计 划。
从大马铁道局!994年 上半年(至1994年6月30 日)的未稽查账目看来,我 ・们进ー步的看到大马铁道局 蒙受7百53万4千2百63 元的损失。现在,交通部长 是否会预测其馀半年的前 景,或再炒该账目,以出示 奇迹般的盈利呢?
令人惊奇的是,这本来 是交通部长的责任,但是竟 需要一个反对党国会议员来 透露大马铁道局的真相。可 见交通部长不是有意误导公 众人士,便是被他的经理们 所误导。
结论:管理不当、 行为不检、开小差
除了交通部长出现管理 不当及行为不检的记录之 外,大马人需知道一个惊人 的事实,显示交通部长完全 不负责任或藐视国会的真 相,即他开小差的记录。
在1994年5月的国会 会议里,我询问有关交通部 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出席 国会会议的记录,即从 1990年12月至1994年5 月。
该答覆是:廿四天!
也就是说,在为期2百 72个国会会议天里,交通 部长只出席24次了!这意 味着在过去四年里,他每年 オ出席六次。若我们扣除他 必须出席的场合,如:财政 预算案提呈、元首御词、通 过修宪法案等,我们看到该 部长只有一年一次或两次主 动地出席国会了!
若我们向东学习的话, 我们不禁要想,如果这是ー 个日本部长的记录,而且以 这种方式公诸于世,那么他 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
1994年11月
52
历史走郎
強历史就话
一一回顾宪制时期的ー些片段
/小针
当我们谈及“土著”特殊地位时, 别忘记它是受到我国联邦宪法第153条 所规定。此宪法条文在马来西亚联邦独 立时,纯粹是为保护马来人的特权而所 设。然而在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之际, 国会于1971年3月I0日通过宪法修正 案(A30),把“沙巴州或砂劳越州的土 著”之字眼加在该条文的“马来人”字 眼之后。
宪法第153条赋于马来人及沙砂两 州土著以“特殊地位”,并为他们保留 了合理比例之份额的公务职位、奖学 金、助学金、教育或训练特权,以及商 业准证或执照。
这样的ー项条文是当年宪制时期 中,引起最多争议的数项条文之一,其 他则与语文及及民权等事宜有关。其争 议的论点主要是注重于该条文存在的必 要性,以及其有效限期的问题。
李特宪制报告书: 十五年后检讨马来特权
在李特(Reid)宪制调查团于本邦进 行访问工作期间所收到的众多备忘录当
中,被视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份备忘录 分别由马来统治者及联盟(Alliance Party)所提呈。马来统治者们认为,宪 法应规定在若干时期后重新检讨马来人 的特权;联盟则在其备忘录中指定这 “特殊地位”只可再延续15年。
李特宪制调查团报告书在1957年2 月11日由调查团秘书赖德亲自从罗马携 来,并在21日发表。调查团在报告书的 165及167条文中指出,莺来人的优先 权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必要延续,因为 马来人一旦失去它,将会处于劣势。然 而,调查团也建议马来人固有的分配额 及优先权应当有个限期,而最终必须中 止它,以消除种族间的差别待遇。
当时李特宪制调查团所提呈的宪法 草案中,有关马来人特权的条文是记载 在第157条,而非现有宪法的第153 条。该条第三节说明了马来特权的限期 :“在独立日后15年期满,政府得着令 个检讨马来人之特权并提出报告书,建 议是否应予以延续或减少或完全取消。 有关当局研究该报告书后,可决定将之 延续,减少或取消。倘若该特权仍然延 续,则每过15年必须检讨ー次。"
53
历史走郎
马宪制エ委会、巫统、马来统治者和英国代表,在吉隆坡开会。
各民族对报告书的反应强烈
该项规定马来人特权限期的条文激 怒了当时的三个非执政马来政党:国民 党、人民党及回教党。国民党党魁拿督 翁惹化在该三大政党大会上公开反对马 来人特权存有限期,并建议由最高元首 负责决定之。
另一方面,马来亚华人注册社团的 代表团赴英国伦敦向殖民部大臣提呈一 份长达数万言的备忘录。该份声称代表 马来联合邦三分之一人口心声的备忘录 建议中止马来人的任何特权,因为延续 马来特权,“无疑将非马来人的地位置於 次等公民”。代表团认为:“贫苦、营 养不足及不调和之事件当然有存在,但 非限於马来人,此种缺憾,可以用社会 之改良政策补救,制定一种民族特权并 非善策。”代表团建议唯一的解决办法 是:“设立一个临时委员会考虑民族间 各别之特权问题,如认为必要时始予以 发给・..〇・,
代表十数万名党员的马来亚印度国 大党,在党制期间也曾在其会员代表大 会上,针对马来特权的宪法条文提出议 决案。在卅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该议 案似乎依然充满了前人智慧的光辉:• “马来人享受15年特权后,不应再继续 享受,在此以后,给予特别保护者,应 为不分种族之落后民族;所有本邦之公 民,应有平等机会及公众服务。“
宪制白皮书否定十五年 的限期
当李特宪制调查团报告书公布后, ー个由钦差大臣、苏丹代表,联盟代 表,辅政司及律政司所组成的十一人工 作委员会,开始着手检对报告书的内 容。经过廿三次的委员会会议,以及与 英国有关当局的商讨后,李特宪制报告 书的建议有约四十巴仙被修正,并当作 宪制白皮书之附录而发表。
54
宪制白皮书首先提交1957年6月 26日的统治者会议批准,然后于7月1 日发表。白皮书第五十五条否定了马来 特权的15年限期之必要性,但却认为, 基于整个国家及马来人本身的利益,最 高元首应不时提出检讨有关马来人特殊 地位之规定。就这样,马来人所享有的 特殊地位被列为永久性。
宪制白皮书发表后不久,便于7月 10日的联合邦立法议会中被提出来辩 论。在辩论中,官委议员杨世谋指华人 要求所有公民均应享受“平等”的待 遇,而无一等或二等公民之分。他认 为,马来人应暂时享有特权,直到他们 的经济地位已与其他民族趋于平等为 止。
敦陈修信当时在辩论宪制白皮书 时,则持有另一番看法。他认为,马来 人经济较其他种族落后,所以宪法中的 马来人特殊地位旨在保证马来人不致以 失去他们已拥有的一点点东西,同时如 有可能,使他们得与其他民族并驾齐 驱,为国民团结制造条件。对于宪法不 明文规定马来特权的条文仅属暂时,他 说:“我一点都不怀疑,当时机成熟 时,马来人本身将要求废除此条文,但 我们对于此事,当然要让马来人决定 之。”
小结:检讨非否定
时至今日,我国联邦宪法第153条 文并未应允最高元首检讨马来人甚至土 著的特殊地位;马来特权的问题也被锁 入我国人民的思想禁区内,纵然只是检 讨而并非断然否定。
行文到此,前人的语音仿佛回荡在 耳际:“ 15年后检讨ー次! ! ” 〇
With Compliments
From
GREEN AIR SERVICES SDN BHD
Suite 1205, 12th Floor, Pernas International, Jalan Sultan Ismail, 502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DC No. 1967
Tel: 03-2622981 (Ticketing/Reservations), 2617500, 2632978
Fax: 03-2613596 Sita: KULTOBR
GSA FOR
EVAAIR
長榮航空A
艺文赏析
新"新靑音
评马来西亚现代画
剧作家吉里申,吉(Krishen Jit)与画家黄海昌访谈录
•叶瑞生译
吉:如果有人说你的画是对人物画的回 归及对传统现代抽象画的抗拒,你会有 什麼看法?
黄:当我於七十年代末期赴美国修画 时,我学的正是现代抽象画。无论如 何,当时我并没注意到马来西亚现代画 的发展。其实我也喜欢抽象画,而且在 浩夫曼学院画了好几年的抽象画。但不 久後;我发现自己没甚麼东西可以表 达。於是我回归到人物画去。这在那时 确实是困难的,因为当时的美国还在盛 行著新表现主义画风,回归到人物画的 趋势还不大明朗化。
吉:你是否说你当初对抽象画的反应和 对人物画的回归,是完全“美国经验 “的反应,和马来西亚所发生的事情没 多大的联系?
黄: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我的 “美国反应“是和我个人在马来西亚於 七十年代的成长经验有著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我已年长懂事,并隐约捉摸到亚 洲所发生之事ー一民族主义的兴起。我 们学校里的老师叫我们忘掉莎士比亚, 叫我们读沙浓亚末(Shahnon Ahmad) 及连特拉(Rendra)的作品。我也关注到 当时的学生运动,事实上,我正是处於 学运高峰的末期里。我的环境塑造了 我。马来西亚和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课 题,让我对它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
因此当我在美国放弃了抽象画而回归到 人象画,这样做是因为我感觉到抽象画 能表达我对政治和社会关怀的感受。
开始时,我回溯到西方前现代画史的人 物画传统去,及ー些非西方艺术如日本
56
木刻及Savafid /蒙古小图画。但这显 然是不够的。结果我是通过墨西哥艺 术,发掘了我和马来西亚及第三世界的 关系。墨西哥艺术成为我的参考据点和 灵感。我也注意到非洲及巴勒斯坦艺术 的潜能,但对这些艺术家所实际在做的 资讯,实在不太容易得到。
我的“美国经验”常受到对第三世界和 马来西亚课题的关怀所过滤。可以说我 正是以这样的镜头来看西方世界。
吉:那麼在你回到马来西亚之後,你替 自己找到了甚麼?
黄:我感受到自己的不同。我感到很奇 怪,看到马来西亚有这麼多的抽象画 家。那种情景和我个人的经验及我所想 象的马来西亚艺术非常的离异。我没想 到它会是那麼的植根於世界性的抽象传 统。
我的直接反应是在心中问自己:通过抽 象画,要如何表现权利的不平等及滥用 呢?其中被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者给予 的ー个论调是认为ー划笔刷所传达的政 治讯息要比ー份完整的政治宣言来得更 加强烈。另ー个处理的方式是通过画作 的命名,如罗伯马特威尔(Robert Motherwell)所处理那样。但抽象画是 多变的,以致人们可以从中读出几乎任 何的东西ーー禅、气及颜色、回教、 爱、自然。对我来说,唯一可以沟通的 方式,是通过文字和人物。人物画及文 字画是比较通俗及易于理解的,而不致 於被困顿在空无美学的层面里。
吉:最近一部份的青年画家也开始在他. 们的作品里头带进人物和文字。你是否 认为这个和抽象画的断绝,已开始形成 一个运动〇
国富民强,Chai Chang-Hwang 著,
220 x 110CM,油画,1992。
黄:我不同意把它称为运动。国内的人 物画家,举个例子,还是属於少数。而 这个回归到人物画所呈现的迹象,对不 同的画家也有不同的显现。的确,有些 因对时代做出回应及反叛而回归到人物 画去。但也有些釆用人物,因为抽象画 对他们来说,还有待进ー步的了解,因 此还无法进入抽象的阶段。
吉:那麼你还是认为并没有足够的画家 人数来促成和抽象画的断绝---个对 抗主流的反叛运动?
57
艺文赏析
黄:我只能以我个人的经验来预测及解 读。这些年轻画家群象并不突显,因此 我很难解释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这也 是部份的原因,我不愿意为他们或代他 们做注解。
这些年轻画家想带出ー些强烈和批判的 讯息,但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和主流完全 决裂。反之,许多时候他们被拉进强劲 的权カ潮流里。他们要求被机构肯认为 同等,甚至更高水平的画家。他们挑战 这些机构,同时也被它们挑战。他们发 现自己难以被接受,因为现有的机构和 主次是多麼的坚固。为了获得肯认,他 们必须创作出不同的东西。而人物画正 是其中一项不同的东西。
吉:为甚麼这样的情形会发生呢?
黄:我知道我在这里说得并不清楚,但 因为我察觉到其中的混乱,因此我不愿 意做肯定的结论。
如果我说他们全部反叛,因为他们想挤 进主流里去,这将对他们很不公平。有 ー些的确在进行著真正的反叛,尤其是 玛拉エ艺学院的年轻画家。他们厌倦了 完全从传统及回教的角度来创作的艺 术。他们反对非正统的人象画多过於反 对回教。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和吉隆坡艺 术学院的学生就没有所谓正统的问题。 对於他们来说,转向人物并非太大的反 叛。
马来西亚艺坛所呈现的艺术家和艺术机 构之间有趣的讽刺和冲突关系,也许比
黑月,一47 X 214CM•压克カ,Eng Hwee Chu 作於 1992 年。
58
这区域任何的ー个国家来得多。我们的 系统更能吸纳反叛,就如现代年轻画家 展及马来西亚沙笼展所显现的,异议很 快的被肯认,但也很快的失去它的光芒 而变成无关痛痒。这和印尼,泰国及 1986年前的菲律宾的真正反叛及另类艺 术,明确俨正的把自己和主流分开的情 形,有著强烈的对比。
吉:你提到说这些年轻画家的群象并不 突显,你的意思是指涉甚麼呢?
黄:在年长ー辈和年轻ー辈的画家之 间,有著一个重要的区别。前者大部份 曾经於六,七十年代受训於国外的学 院。年轻ー辈的画家就没有涉及这样的 文化过程一所谓的欧美文化背景。
英文始终是马来西亚艺坛主流里的主导 语言,但年轻ー辈的画家鲜少能通晓两 种语文;他们较熟悉的是国文或者中 文。他们不能掌握英文的困境,使到他 们在主流艺术中处於怪异的地位。这也 表示说他们能从英文媒体的书本和期刊 得到的知识和课题,亦是很有限的。年 长ー辈的画家,由於在国内外都是接受 以英文为媒介的教育,因此他们对於进 出马来西亚的资料和传播管道的应用, 占有著更大的优势。
吉:这情形如何影响艺术的创作和内涵 呢?
黄:一方面这些青年画家面对语言文字 的问题,无法阅读可视之文字,而视觉 文字却能提供大量重要的知识。
而目前的情形是,这些青年画家无法用 语言来表达自己,但却创作出高度清晰 及复杂的作品。一方面他们没踏出国外 ー步,但作品却带有相当的国际格调。
这在雕塑家群中,尤为明显。
吉:我想青年画家带有国际趋向的其他 例子,有待发掘的领域包括他们所涉及 的新领域如表演艺术及装置艺术。你能 否针对这种形式的艺术给我们谈ー下?
黄:装置艺术和表演艺术在本世纪初 时,已在欧美流行。因此它并不是项新 东西。但自从六十年代出现 “Happenings"以来,它们已被制度 化。
我有个关於装置艺术在印尼出现的故 事。它关系到ー些围绕在新形式艺术运 动(Gerakan Seni Rupa Baru)的艺术 家。当他们开始创作装置艺术时,他们 并不知晓他们已属於ー个国际性艺术运 动的部份。他们贫穷得买不起“西方 “的艺术材料如颜彩,画架和陶泥,但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作完完全全的源于 他们自身文化的脉膊。
虽然我们这里的画家并不象印尼画家那 麼贫穷,但同样的情形可以说发生在马 来西亚。装置起一个非永久性的架构, 是非常近於我们的文化的。从历史的角一 度来看, 我们的文化同源於太平洋岛屿 文化,多过於岩石性文化,如爪哇,柬 埔寨或泰国。我们没有波洛布多 (Borobudur),安哥瓦(Angkor Wat) 或阿由踢亚(Ayuthya)o我们没有遗存 的原始建筑,因为我们用木材,竹干及 叶子做建筑,而不是石头。
ー些装置艺术家明显的受其自己的传统 所影响。同时,他们的传统又受国际趋 势的调节和重塑。
在马来西亚,装置艺术并非很流行。它 的发展源自ー股反戏剧的脉膊,反其为
59
艺文赏析
预先安排之艺术,虽然这两个概念之间 的界线并没清楚的被划分出来。戏剧 (Theatre) •指涉正规训练。表演 (Performance),却不要求戏剧技巧的 训练。表演艺术应是更加的民主化,使 到视觉艺术家,作家,甚至任何人,都 可以参与成为它的一部份。
吉:他们所涉及的这些,又如何影响这 群人的构想和外观呢?它又如何和主流 艺术的结构起著联系?
黄:由於我们并没有另类的体系,装置 艺术家无可避免的必须求存於我们现有 的资本艺术市场及艺术机构。这里正存, 在著冲突及在我看来极具疯刺的一面。’ 一方面装置艺术家被装置艺术的非永久 性及非物品性所深深吸引,但一方面他 们又抱怨他们的作品不被艺术市场以物 品般买去。
另ー个非常混淆的因素是纪念碑性质的 吸纳。一般的装置作品都很大及非常占 空间。它们也比传统的画及雕塑来得更 区域化。它们具有庞大的体积,使它产, 生主导和权カ的作用。它们也满足了艺 术家对权カ、主导和区域权益的欲望。 我们所有的是,一个奇怪的逻辑,即ー 个非永久性及非物品性的艺术形式,尝 试发挥其永久性使之成为ー个实质的物 品。
・吉:你提到说非永久性促成一个和实际 艺术市场的扭曲关系。那麼这群新进的 艺术家如何看待这个市场问题呢?
黄:大部份的青年画家不会感到非永久 性和艺术市场、反叛与支持主要艺术机 构的须要之间存在著别扭或冲突。.
但我是把它看成为ー种寄生的文化。,它 是个必须经过讨论和面对的冲突,虽然
在这个时候,我不能肯定这个张カ可否 或有必要被化解。你ー方面极カ批判权 カ结构,但另一方面又依赖於这相同的 权カ结构来合法化及评估你的作品的价 值。
其中一个可以使自己脱离这种冲突的方 法是在这主流之外创作及寻找别的出 路,例如儿童、邻居及郊野社区。无论 如何,这样的艺术家当然不可能赚到象 主流中的大钱,或赢得名艺术家的美 誉。但一如我们皆知的,在马来西亚, 要创造出别的选择,是多麼困难的一件 事。
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的前卫艺术中,都 普遍的存在著这自然的冲突。从历史来 看,它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而且会继续 的发生下去。前卫艺术在起初时都是对 抗性的,但最终它将被吸纳,从而达致 妥协。
吉:那麼艺术机构又如何看待这・些艺 术?
黄:艺术机构对这些年轻画家的反叛及 前进作品,反应一般上还算相当支持。
但若从市场的收购率来看,无论是机构 或个人收藏,反应则不太看好。也已经 有人在不满的抱怨说,这些青年画家的 最好作品都被国外的主要大艺术机构收 购去,并被带岀我们的国家。
由此可见,这些画家在国外如日本、澳 洲及新加坡,得到更普遍的接受和肯 定。这些国家对这些青年画家作品的实 验精神感到非常的感兴趣。
吉:让我们回到马来西亚艺术的反叛主 题去。我觉得你刚オ所提到的东西,有 著超越艺术这个领域的影响和成果。
60
IVl
黄:事实上反叛的这股潮流在马来西亚 艺坛并不怎麼的流行。它也许在七十年 代末期就已死寂了。虽然六十年代及七 十年代初期的艺术家都拥抱反叛的精 神,但他们所关注的是美学多过政治或 情绪的课题。现在,虽然有些新艺术并 不那麼的在美学上反叛,但它的反叛是 表现在创作的社会和回应陈词(State -ment)上。
因此当我们意图解释马来西亚缺乏持续 的反叛传统时,它涉及了太多的东西。
我们的历史显现了反叛的时刻,但ー个 批判的传统却没有维系下来。我们是个 非常妥协的社会。异议很快的被抹杀, 当它被溶进整个系统制度里。我们其中 ー个内安法令的前被扣留者,曾经被认 为会威胁国家的安全,现在却是政坛上 的当红炸子鸡。反叛在马来西亚,隅发
吶喊,Bayu Utomo Radjikin,装置艺术,19930
61
艺文赏析
性多过於象一种规范。
吉:你似乎对反叛的缺乏所表现的兴 趣,大过於它的存在,这是为甚麼呢?
黄:这只是ー项推测,也许由於我们的 历史和地理都很稳当的缘故。我们没有 天然灾难。我们的独立运动没有发生浴 血事件。我们也没有平民反叛的传统。 也许这就是为甚麼我们要创造出另类系 统,是多麼困难的一件事。我们的大气 候根本不允许它的出现,尤其是当我们 的基本行为都以马来文化为基础。对ー 个如此根深蒂固於协商(Muafakat),尊 严(Maruah)及纤细(Halus)等主张及行 为的文化,反叛无疑是不能相容的。任 何的异议都被视为是无ネL(Kurang A-jar)的行为。
因此当一个还根本谈不上是反叛的小小 的决裂出现时,却可以让社会大吃一 ・ 惊。最近的长发课题则是一例。这虽是 芝麻绿豆之事,但它却可以成为主要课 题出现在我们报章的头版及电视上ら
吉:在这整个访谈中,你似乎这些青年 画家所激起的强烈情感,反叛和愤世嫉 俗,给予很大的肯定。你甚至把这次的 的展览命名为“何不集中於激进? “刚オ 你提到说我们的社会是个温和的社会, 那麼为甚麼还要呈献这类意识呢?
黄:唤起强烈情感或“昂思"(Angst) 对马来西亚艺术是个新东西。当然,它 岀现过偶发情形,但是若说以ー种现象 或意识出现,只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真正 的凝聚成形。在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里 头,“昂思"的现象在那些没有工作、 城市马来青年群的生活方式、服装、音 乐及语言中有著明显的痕迹一恰好也 正是经济萧条、文化及政治空间越来越 小的那几年。
我想这个“昂思“的发展,是对变得越’ 来越窒息及保守、政治结构变得越来越 压制及狭窄的社会的一种回应。虽然许 多青年画家都不愿意以如此的提法来说 明他们的作品,但这种“昂思"及批判 的抨击在他们的作品中却是相当清楚的 显现。
另外,部份的原因也是它对国际“昂思 “复兴的ー个回应,尤其是八十年代新
,表现主义盛行时候。
这听起来也许有些牵强,但我相信现代 主义和现代意识,和它一切的复杂性及 冲突性,オ恰恰或始终来临了。这和一 般认为现代主义巳於五十年代在马来西 亚开始的看法刚好相反。
当然我们有现代画,但是是以其最简单 的字义来说。当你对比皮影戏和抽象 画,一个是传统及ー个是现代一ー这就 是我们自五十年代所拥有的现代画。当 时的现代画只是吸收了现代的形式而不 是其精神。它纯粹是ー种牧师式的世界 观而没有现代的痛苦和冲突。我们现在 所看到的“昂思“オ真正体现为现代主 义的部份及现代所不能避免的後果。
吉:你为何认为这个现象那麼重要呢?
黄:“昂思"的现象重要因为它反映了我 们这ー个时代ーー无论它是丑陋或美 丽。也因为我们生活在那麼温和及妥协 的社会,我们应该支持这个新声音,和 其冲突、浪曼及痛苦。如果把这个声音 镇压,那将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它会演 化成更具威胁及更为丑陋的形态出现。鈴
(转载自Galeri Wan所主办的“何不集 中于激进? ”画展之画册,吉隆坡, 11993)
62
城门相会
文字Z陈秋云 摄影/杨字雄
这是一座载满历史的城市。
我穿过大街小巷,和他们擦身而过。他们, 华巫印葡荷的后裔,在这座城中真实的活著,古 迹斑驳难以追忆,只有他们オ是活的历史载体。
然后,我们在这里相会,城门之下是国父纪 念馆,所有静的与动的、有声的与无声的、近代 的与远古的历史彼此交织而过,相互争辉。
而我相信,何年何月何日发生何事,没有一 个人可以记得比考生还要好。
历史如河,兀自流逝。。!
63
・本专题策划人:曾庆豹
引言:
从副首相安华的文心之旅,到巫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对党”接触,最 近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到访,都说明了我们对“共产党”的态度是愈来愈友 善和开放了。然而,对于共产党的思想根源 —— 马克思主义,仍带有强烈的 偏见,普遍犯上闻“马”色变的“思想过敏症”。政治或政府永远跑在前 头,不合时宜的法令未“解禁”,种种“惧马”、“恐共”的心房仍叫我们无 法公允的谈论马克思主义,海关的禁书名单上仍清楚的标有Karl Marx或 Marxism的字样;有些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死亡”,不值得一读。这种 两极化的态度——“禁令”与“置之不理”,正好说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懂 得很少,接近于一种阵腔滥调。
“马克思主义”专题分别刊出:く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谈到新马克思主义〉等。
四篇专文,希望藉此让国内读者对马克思主义有起码的认识。
64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杨世雄博士讲述
曾庆豹整理
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
马克思曾经说过他不是一位马克思 主义者,事实也是如此,关于马克思的 学说,主要是由马克思和其友人恩格斯 共同努力的成果。作为ー项学说,从它 的提出到发展成型,都主要针对某个欲 处理的问题着手,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是思考关于“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进ー步引伸,令马克思更为 关注的是:什么是“人的本质” ?又如 何在社会中充份的呈现“人的本质” ? 像许多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关心 “人”的问题,但他和以后的哲学家不 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是停留在“观 念”或“意识”、的状态中分析人,而是 把人的问题纳入“社会”的范畴中来思 考,更切确的讲,就是“人在活动中” 来思考人,马克思的着眼点即是“社会 冲突”的现象,尤其是经济利益的分配 所造成的冲突问题,并以之作为恢复
“人之本质”的焦点。 "
马克思自任莱因报记者起到成熟的 作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完成,都 留意到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存在着 冲突或不协调之难题。在社会现象中, 即是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之冲突;在哲 学上讲,就是抽象观念价值与具体价值 之冲突问题,马克思所努力的,就是消 弥之间的不协调处,企图将两者统ー, 同时实现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相结
合。换言之,马克思认为人在社会行动 中,尤其是经济分配,往往阻碍“人之 本质”获得充份发展,主要就是在“不 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扭曲了 “人”,冲 突并不是必然的,如果成功的化解“不 公平,,的冲突,人之本质将获得充份的 体现。于是马克思把“历史辩证”的思 想纳进来ー并思考,也就是追问;究竟 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完成体现普遍的、 全面的、整体的利益之目的。这就是关 于“方法”之问题。
以上我们说过了马克思的问题出发 点,及其所欲处理的问题,在我们进入 说明他的“方法”,还是必须交代有关 “阶级“这个概念。“阶级“这个概念ー 直是马克思思考资本主义问题的ー个立 足点,甚至可以说是他分析的立场。在・ 《德意志意识型态》ー书中,马克思就 提到特殊阶级与普遍阶级之间的冲突问 题,对马克思而言,“阶级”的概念反映 在经济活动上,工业革命后的生产工具 主要落入资产阶级的手中,而阶级对 立的造成又在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改变 后的“劳动”价值变得模糊。马克思尤 其把经济活动当作“劳动”的问题来思 考,因为只有劳动能作为分配社会物资 的客观标准,只有经由劳动这个目的オ 能显示出人的意义。但是,问题就是经 济活动都在ー种丧失以劳动为标准的利 益分配下导致工人阶级饱受扭曲、剥 削,而那些应该归属给劳动阶级的“剩 余价值”却落入了资本家的私襄中,所
65
学术特区
以经济的不公平所直接破坏的是人的扭 曲,人相对的就无法在经济活动中显示 其本质来。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马克思不是ー个纯粹搞理论的“学 究”,相反的,他还参与了工人运动。 马克思很重视“实践”的作用。就此, 当他在检讨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或共产 主义学说时,就批判他们缺乏“实 践”,一方面是因为那些学说都普遍缺 乏对现实的关注,尤其没有注意到资本 与劳カ矛盾之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则是 流于ー种对未来承诺的空想乌托邦倾 向。所以,“实践”也包括理论分析的不 ・足,指说无法反映现实之状况,于是马 克思分别批判了蒲鲁东、圣西门、傅立 叶、欧文等人的社会主义主张。马克思 认为某些社会主义流派丧失了以无产阶 级为立场,所以他们的分析有时恰好成 了对现行制度或阶级分立的支持,因而 也就无法超越现有的箝制过度到社会主 义的来临。某些法国社会主义者,他们 要求公平,以为经由对现状的改良,特 别是教育人有“公众概念”ヽ“不自私” 的抽象分析,以为就此能完成对现有不 公平的克服,这种乌托邦性格被马克思 讥为“空想”,马克思认为抽象的分析 或改良并无法完成具体利益之公平,相 反的,只有经由具体公平的制度之完成 ォ反过来决定意识或概念水平上的公 平,这反映了马克思对上下层建筑的区 分,从唯物论的角度切入,那下层建筑 的改变影响上层建筑的改变。再者,马 克思也发现到在众多的社会主义学说 中,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是一种保守的逐
步妥协,意即经由协调和让渡来推进改 革,马克思认为这无法完全显示人之本 质。
在马克思眼中,“真正的社会主义” 是ー种所谓的“不断革命”。这里“革 命”的意思是指对现有社会制度之改 造,历史的因素决定了将来的目的,对 于这个可能性的实现马克思寄于他的阶 级理论,视无产阶级是完成共产主义社 会的决定因素。因此,革命的任务也就 寄托在无产阶级的身上。马克思在领导 工人运动上,积极的推动组织,形成所 谓的“第一国际”,在理论方面,他就 着手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分析,尤其对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做严厉的批判。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没 有阶级立场和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是行 不通的,因为在他们的实践范畴中并未 真正关注到无产阶级所代表的普通阶 级,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信念中,社 会主义是作为进入共产主义阶段的预 备,最终要改变制度结构,以生产工具 公有化和私有财产的废除来完成“分配 之公平”。要实现ー个人性的社会,不 是要改变人性或人对制度的态度,应该 反过来,改变社会制度,以社会制度来 决定人之态度和意识之改变。所以,我 们就容易明白,何以马克思釆取激进的 手段:生产工具公有化和私有财产的废 除,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以导向“人之 本质”之完全显示。
马克思主义何去何从
东欧和苏联共产主义瓦解后,人们 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此寿终正寝,不 再有人谈论马克思,因为它在历史上证 明了这个学说已彻底的失败。但是,情
66
况并不完全如此,无论在西方或东方, 作为政治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确是很尴 尬和可笑的,但是,许多学者在思考当 代资本主义的问题时,都不能跳过不去 参考马克思的观念的,也许“官方马克 思主义”是已经崩溃了,但在“学院马 克思主义”的研究依然热情。当代资本 主义现象固然再也不能和马克思那个时 代的资本主义同日而语,可是,马克思 对ー些经济现象的分析仍然很受用,至 少它在社会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方 面还是有独到见解的。马克思留下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这份遗产并不在于他的 失败,因为资本主义的庸俗消费文化和 不合理的商品经济越是成功的发展,越 是招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无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存 在着不少难题,而且在实践上也似乎行 不通,可是仍不失为参考的价值。历史 唯物论相信辩证法的存在,历史发生和 进程无不受此辩证法的影响,只要资本
主义存在的一天,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 对手,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得丰沛,越是 有必要借助于马克思曾经思考过的问 题。在这个意义下,马克思的学说依然 会继续被发展下去,人们也不会停止讨 论马克思,因为马克思不仅仅是对共产 党信徒オ构成意义,只要不停反省资本 主义的形形色色,马克思的一些错误理 论也许会被修改或批判后进ー步获得推 进,学界对马克思的兴趣不会减少,图 书馆员也不会把马克思著作从图书馆架 上抽去。
我们相信,只有将马克思的神秘面 纱给除去,还以他“人”的面目,我们 オ不落入一种教条的信仰;也只有认真 思考马克思遗留下来的难题,勇敢的跨 越马克思的缺点,人类的思想文明才能 进ー步的获得合理的发展。这一点很符 合“历史辩证法”的。0
5/ 12 / 94
列宁石像被推倒,马克思主义寿终正寝?
67
学术特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吳祖案
ー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ー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历史性即经常变化 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ー个发展阶段的持珠规律,而且 只有在完成这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适合一切生产和交换 的、最普遍的规律。
恩格斯:《反杜林论》 第二编:政治经济学
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就以“对话”的方式与 人进行知识的追求,企图以“发现”的 方式而不是以“发明”方式将某一概念 的内容确定下来。对话是指一正一反, 互相交换意见,层层追问下去,直到把 某ー概念内容确定下来,即是合。这对 话式的辩证法是最初形式(正一反ー 合)。但是,古希腊时代的“辩证法” 停留在对话这ー层次上。并没有提升到 哲学思辨上成为理论体系。要到了近 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 Hegel
1770 - 1831)オ全面运用辩证法建立其 绝对精神哲学体系,将德国观念论唯心、 哲学推到最高峰。可是,马克思在哲・ 进路上将黑格尔辩证法吸收过来,而扬 弃其观念论;马克思又接受费尔巴哈唯 物哲学思想,进而将“辩证法”和“唯 物哲学,,合二为ー,建立“辩证唯物主 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和历史唯 物论。马克思更进ー步运用历史唯物论 分析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 社朝度,也建立了 “剩余价值论“ 〇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著整个社
68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的社会主 义是构成马克思学说的三大部份,这三 大部份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互相渗透融 合成一个学说体系。这个学说被马克思 女婿拉法格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然 而,马克思知道后说:“我所完全知道的 是我不是ー个马克思主义者。”(注1)
马克思死后,其执友恩格斯(F.En-gels)在其墓前讲话说出,“历史唯物 论”(Historical Materialism)和“剩 余价值论”(Surplus Value)是马克思ー 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能有这两个发 现,一生已很足够了。似乎,言下之意 是指马克思已完成了共产社会主义的神 圣使命,现在就让他长眠休息吧!正因 为这两个发现,马克恵学说在社会科学 上的贡献,到现在仍然还没有人超越 他。
本文重点放在其政治经济学上,分 析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说明 在今日现实上的困境。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 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以上这段引文,充份说明历史唯物 论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 基础决定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它认 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 性。
当然;这二分法的历史唯物论在现 实社会发展演变下是经不起验证的理 论。尤其它在20世纪中期以后,便出现 重要的危机,近来德国社会批判理论 (Critical Theory)哲学家哈伯玛斯(J.
Habermas)已进行“重建”历史唯物论 的工作,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诠释。
劳动价值说与劳动二重性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家产生于17世纪,完成于19世纪初 期的英、法两国。在威廉•配弟(W. Petty)时已经提出劳动价值说,认为 “劳动时间”决定了 “商品价值”这ー 基本命题,而把劳动”看成是创造商品 价值的唯一泉源。但是,因为不认识到 马克思所谓的“劳动二重性、而被马克 思批判为粗糙的学说。
到了亚当・斯密(A. Smith 1723-1790),虽然将商品价值区分为“使用价 值”和“交换价值”,使商品价值有了 二重的性质,但是,却无法发现使价值 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亚当•斯密 更将商品价值视为是由エ资、利润和地 租三者所构成,而不是三者决定商品价 值。但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e-cardo)接受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 说,却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エ资、利润 和地租所决定的。他将“エ资”与“利 润”对立起,成为投入劳动说,即是日 后的生产成本说。李嘉图进ー步主张 '“エ资铁律”(注2),以保障资产阶级 利益。
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商品 价值的劳动价值说,马克思以“劳动ニ 重性”给予全面批判,建立自己的劳动 价值说。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 用价值必须附属在商品体中才存在,因 此,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オ得 到实现,而交换表现为ー种使用价值同 另ー种使用价值所交换的量之比率。例
69
学术特区
如:X量商品A = Y量商品B。这只是 简单的商品形式。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是 因为货币促使交换的可能。一般的商品 世界乃通过货币得以交换或在社会中流 通。因为货币的岀现,使得商品的使用 价值和交换价值对立又统一在商品体 中。商品流通于社会,使得物化于商品 体中的“劳动"成为社会劳动或抽象劳 动。这里,马克思由商品的二重性(使 用价值和交换价物)进入到了 “劳动的 二重性”(商品所含的劳动,一方面是个 人的、具体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抽 象的劳动)。具体的、个人的劳动创造 出使用价值;社会的、抽象的劳动创造 交换价值。
马克思批判威廉•配弟的劳动是商 品价值的唯一泉源,提出抽象劳动オ是 商品价值的泉源。批判亚当•斯密的商 品二重性,而认为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使 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合成的。(注3)批判 古典经济学家把使用的价值和交换价值
恩格思与马克思共著了《共产主义宣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
对立起来,马克思指岀它们是“对立又 统ー”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即是交换 价值的承担者,统ー在商品体中,表现 出来即是货币形式。
马克思进ー步就劳动价值论上说明 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 的规律,为剩余价值说奠定理论基础。
エ资铁律与剩余价值说
“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 社会上一部份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 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或不自由 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 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 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马 克思《资本论》第263页)
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资本是 由货币而来,货币可以作货币的使用, 也可以作为“资本”来使用。可是马克 思指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来,是以 “为卖而买”达成的。(注4)为卖而买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特色。
资本家雇用劳动工人从事生产8小 时,有4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即是维 持工人生存的必需时间;4小时是剩余 劳动时间(即是超额劳动时间),这剩 余劳动时间生产出剩余劳动产品,资本 家把剩余劳动产品放在商品市场中,销 售所获取的货币,就是剩余价值(资本 家名之为利润)。资本家凭什么占有剩 余价值,他又没有进行劳动生产?资本 家是以私有财产将剩余价值或利润占为 己有。又因为剩余价值率变化,。资本家 只支付一份只足够维持生活资料和繁殖 后代的エ资给劳动工人,进行剥削和压 制劳动工人,使劳动工人ー无所有而成 为“无产阶级”,困苦的生活在资本主
70
义私有制之下。马克思在剩余值说之上 高呼劳动工人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 私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家为庸俗 的,为资本家辩说和服务,为资本家豢 养的学丐。因为,他们看不到或不理会 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冷漠地看待 工人阶级的困苦生活,马克思的剩余价 值说已充份撼动了资本主义的基石—— 私有财产权制度,也同时引起了劳动 (无产)阶级的心灵共鸣。正如马克思 所说,思想一旦撑了群众,就转化为物 质力量。这股:“物质力量”赤化了半边 世界。
黑格尔(图)的辩证法为马克思发展 成“辩证唯物主义”
消费不足与生产过剩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家(A. Smith、 J. R. Malthus、D. Recardo、J. S. Mill) 一般上都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会发生经 济危机。经济危机则是指社会普遍上消 费不足,但却生产过剩。它的现象形态 即是经济衰退、萧条、复苏、扩张、繁 荣不停地循环下去或是周期性的发生。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却没有正视经 济危机的问题之严重性。他们乐观是因 カ以“萨依法则”(Say,s Law)看待资 ・主义的体制(注5),认为“生产创 造需求”,所有的产业部门是以生产多 少就创造多少消费,使经济达到平衡, 因此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但是,马克思并不以为然,他认为 经济危机在本质上就是生产カ与生产关 系(财产私自有关系)发生矛盾。消费 不足与生产过剩只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必 须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生产カ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充份条件 (Sufficient Condition)〇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生 产力源自劳动工人,劳动工人创造了剩 余价值,但是资本家却以私有财产制为 手段占为己有,剥削和压制劳动工人使 其生活在エ资铁律之下。大工业(Big Industry)的生产,不是为了消费,而是 为了贪婪无厌追逐剩余价值(利润), 在竞争之下兼并小工业,另一面又剥削 劳动工人,加上人口增长,就使社会出 现庞大的“产业后备军”(Industry Army Reserve) 〇因此,马克思预言资 本主义终究会崩溃,而出现共产主义社 会。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评论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没有证实马克 思的预言,反而是马克思这种“历史经 济决定论”先崩溃。真理必须透过实 践,才能检证其有效性。马克思学说在 实践上出现危机困境重重。首先在历史 唯物论上,并不是二分法的物质决定精 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
71
学术特区
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片面的认定,是ー 种独断的哲学思想。没有精神的创造, 物质形态不会改变,人类的艺术品也无 法解释;社会的政治政策,法律条文的 通过施行,影响经济基础和下层建筑的 改变调整,社会是在相互作用下演变发 展,学者专家只不过是“精神历练”比 普通人多一点而已,人类的最终目的仍 然是不可知。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百多年 演变,已不是马克思所说生产カ与生产 关系日益矛盾,终会发生革命。马克思 把“生产カ”等同于“劳动生产カ”看 待,又把劳动生产カ的决定是由知识生 产カ、社会分エ、科学技术生产カ和自 然生产カ混为ー谈(注6),是最大的 错误。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完全/ 机械化和自动化、电脑化的生产カ,即 是资本生产カ的总和足以代替劳动生产 力和社会上也岀现“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是政治上一大稳定基石。无产 阶级不再生活在工资铁律之下,现今变 为有产者了。
第三是政治官僚的操控,政府权カ介入 经济领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危机 得以预防和控制。国际贸易的扩大为多 边化,已有能力处理生产与消费关系 了。
马克思学说虽然在当今社会上可说 是问题重重,但是,他不仅做了资本主 义的病理学家,为资本主义社会诊断各 种社会病态,使日后经济学家能正视问 题和有所依据;他同时也做了共产主义 社会的“生理学家”,为科学的社会主 义建立理论基础。他的学说早已成了人 类文化的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
阿当史密夫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会发生 经济危机。
备注:
L〈马克思主义新论〉苏绍智著,时代出版台北。
2. "エ资铁律”即是指在雇用劳动社会里,资本家只 支付一份只足够维持工人生活资料及繁殖后代的 エ资,使工人困苦地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 卫・李嘉图主张エ资铁律,认为那是自然发展的 结果。•エ资铁律在现今已不符合实际情况。
3. 商品的有用性使商品有有用价值;商品价值的实 体是劳动;商品价值量是劳动时间;而商品的价 值形式即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可参考《资本 论〉,第1卷Pg. 47-101 〇台北时报出版。
4. 可参考〈资本论〉,第167-200页。
5. 直到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萨依法则オ受经济学家抛弃,釆用凯恩 恩斯(J.M.Keynes 1883- 1946)的“需求创造供 给”原则,鼓励政府权カ介入经济颌域,增加公 共支出,提高有效需求来消除经济危机。
6. 〈资本论〉,第53页。〇)
(编者按:作者为台湾中兴大学经济系四年级学生) 2/12/94
72
卢卡奇和
〈历史与阶级意识〉
・杨承亿
卢卡奇,1885年4月13日生于布 达佩斯,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 1923年出版〈历史与阶级意识〉(副标 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本 书在党内招致严厉的批评,但却被誉为 新马克思主义的圣经。1971年6月4 日,在布达佩斯去世。
或许,简单的从卢卡奇一生的经 历,就可以发现他的重要性。!885—— 1918年期间,由存在主义的角度反对当 时社会的资本主义对生命的压抑,主要 从事文学批评和戏剧创作。1917年苏维 埃10月革命成功的消息,深深震动了卢 卡奇,当时他正因无法找到出路而陷于 绝望之中。1918年12月2日,在朋友 们的惊讶中,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 党,之后53年的时间中,卢卡奇不断的 从马克思主义寻找人类解放的出路,也 不断的经历现实的重大事件造成的衡击 :从苏维埃10月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53手史达林去 世及史达林政权的结束,1956年匈牙利 革命,1968年苏联军队镇压“布拉格之 春”。换言之,就算卢卡奇只是ー个咬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奠基者之一,卢卡奇。
凡的哲学家,就算卢卡奇不曾写过令人 争议的重要作,就算卢卡奇不曾参与文 学批评上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单就他 在个人的生命中对这些事件所作的见证 与反省,都足以使他成名于世,更不用 说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上,在文学批评 理论上所作出的重要页献。
73
学术特区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
法兰克福学派马丁 •杰伊(Martin Jay)的名著〈马克思主义和总体性〉, 第二章专论卢卡奇,开头:“如果卢卡 奇在1917年,苏维埃革命的这1年停止 写作,他在后世记忆中就是战前布尔乔 亚文化中充满创造热忱的ー员。”但 是,这种说法终究只能是假设性的,因 为卢卡奇始终强调他的著作背后的根本 动カ,一直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的“轻蔑 的厌恨”。在他的〈自传对话录〉中, 提到他从小就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礼 规。他在1917年以前的著作,更反映出 他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找不到可能的 出路。他的第一本著作〈现代戏剧发展 史〉提交给“基斯法卢狄学会”而获奖 后,却陷入绝望的状态,因为他认为当 时的社会没有能力对他的著作作出判 断,把奖授给他就意味他的著作和社会 有着同样的问题。1910年出版的〈心灵 与形式〉被视为存在主义方面的杰作, 探求自然科学的快速扩张以及社会科学 的兴起所引起的哲学问题,探求人的心 灵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寻求可能的出 路。1916年的く小说理论〉,仿照德国 哲学家费希特的话来说,是把整个时代 描绘成“绝对罪孽的时代”,认为整个 时代都应该受到指责,而艺术由于反对 这个时代则应受到赞扬,卢卡奇这里的 艺术是指托尔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所 代表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结果,卢卡奇终究选择马克思主义 作为思想探索的途径:一方面透过政治 上阶级斗争的地位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 掌握的方式和程度,另ー方面,这种掌 握的每一次深入又促使我们与无产阶级 的生活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向资本主义
社会革命的目标迈进。在这种理论和实 践的辩证发展的运程中,卢卡奇从1918 到1920年之间,零星地写了许多文章, 如“共产主义的道德基础”、“策略和伦 理”ヽ“共产主义生产中道德扮演的角 色”、“共产党的道德使命”,这些文章 显示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 义的理解,也更进ー步显示他参加共产 党的动机。但是,真正总结卢卡奇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反省与检讨,则是 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争议不定的 く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自从出版后, 就成为共产国际马克思主义相关论题的 争议焦点:1924年6、7月间共产国际 第五次代表大会中,当时共产国际领导 人季诺维也夫,对极左派的激进主义发 动攻击,这本书列名在谴责的对象中, 并且被贴上修正主意的标纤;在1929年 后,卢卡奇更是屡次面临开除党籍,甚 至入狱判刑的命运,以致流亡到苏俄、 再到德国;1933年,希特勒掌政后,卢 卡奇由德国回到莫斯科,卢卡奇分别在 1933、1934年发表“我走向马克思主义 的道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对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的意义”, 尖锐地批评〈历史与阶级意识> 沾染主 观论的行动主义,是哲学唯心论,而非 唯物论——后来强调这些目我检讨是主 要基于现实考量下的策略需要;1983 年,匈牙利党中央发表的“纪念卢卡奇 诞辰一百周年提纲”则对这本书的理论 贡献给予肯定的评价。〈历史与阶级意 识> 在共产党内的理论地位,随著现实 政治的政策起伏而摇摆不定。
74
1956年ーー月,苏联出动ー千辆坦克车,攻击布达佩斯。
和这种争论完全相对的ー种争论是 关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连。法国哲学 家梅洛庞蒂在1955年出版的成证法的 历险〉ー书中,把〈历史与阶级意识> 称为“西方共产主义的圣经”,该书的 第二章标题即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用来代表〈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创的对 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最早著手诠释卢 卡奇的哲学家戈德曼,在1973年的く卢
卡奇和海德格〉ー书中,认为〈历史与 阶级意识> 的“物化”概念,影响了海 德格的〈存有与时间〉〇关于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这种诠释上的问题,可以看到 中国大陆两位学者徐崇温和杜章智的争 论:例如,前者在〈关于“西方马克思 主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主张V历史 和阶级意织〉开创了 “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思潮;后者在〈谈谈所谓“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认为卢卡奇只
75
学术特区
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产生影 响,而不是创始。
总体、物化、阶级意识
事实上,く历史与阶级意识> 不论是 在共产党内,还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 所衍生的种种争论,正反映它具有重要 的理论地位。以下分由“总体” (Totality)"物化” (Reification)> "阶级意识n (Class Consciousness)来 分析卢卡奇透过革命实践的运动对马克 思主义思想所提出的反省。
总体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 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在于方 法,也就是革命的辩证法。这种革命的 辩证法相对于资产阶级的实证主义的方 法,后者以为在社会生活中的每ー个情 况、每ー个统计数字、每一件素材中就 已经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事实,我们只要 模仿自然科学通过观察、抽象、实验等 取得“纯”事实并找出其中的联繁。辩 证法揭露出这种看来非常“科学”的方 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忽略了作 为其依据的事实的历史性质,换言之, 为了从实证方法下所谓的“事实”进到 真正意义下的事实,必须了解它们的历 史制约性,必须放弃将它们视为直接产 生的事实:事实本身必须接受历史和辩 证的考察。要正确了解事实必须清楚地 和准确地掌握它们的现实存在和它们内 部核心、它们的表象和它们的概念之间 的区别。
这种辩证法的中心范畴就是“总 体”(或“总体性”)的概念。因为藉由
辩证法把对事实的认识转为对真实的认 识,也就是把社会生活的孤立事实转化 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ー 个总体。马克思的名言:“每ー个社会 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就是基于历史来了解社会关系的 这种方法论的出发点和要匙。这种总体 概念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它 是交互作用著的所有矛盾的具体的统 -,第二,总体具有系统上的相对性, 换言之,总体是由附属于它的次总体所 组成,因而,问题中的总体是由更高复 杂度的总体所决定,第三,总体具有历 史的相对性,总体的“总体性格”随着 特定的具体的历史阶段而变动。
这种以总体范畴为中心的革命辩证 法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后者 而言,辩证法是由一个规定的转换为另 ー个规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矛盾的 不断扬弃、不断的相互转换。自然辩证 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只掌握到表面的辩 证过程,却未掌握辩证法的实践性质, 也就是未能掌握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 体的辩证关系,因而,思考的对象虽然 在变动的过程中,却是ー个)(寸象自我变 动的过程,而无法为主体所改变,主体 的思考仍然是直观的思辨,而不是实践 的。但是,马克思的革命辩证法的中心 问题却是改变现实,辩证过程必然表现 为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ー,对卢卡奇来 说,这就是阶级意识的问题。
物化
革命的辩证进程的主要障碍在卢卡 奇所谓的“物化”现象。卢卡奇强调这 个概念源自马克思在〈资本论〉对“商 品拜物教”的描述。所谓资本主义社会
76
物化论来自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描述。
中的商品拜物化,一方面是指人的劳动 (劳动カ)变成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 劳动阶级藉由将劳动力出给资本家,来 换取维持生活所需的工资,但是资本家 运用这些劳动カ却能生产更大的价值, 无形中就造成资本家对劳动阶级的剥 削;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劳动生产物变成 某种神秘性的货物岀现在市场,仿佛不 需要劳动过程就能凭空产生,以至劳动 者甚至必须以货币买回他所生产的生产 物。结果,劳动者和消费者、劳动者彼 此之间,以及劳动者和可能的生产资源 种种真实的关系就被经济的交换法则所 取代。
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运用,除了指 涉市场商品的拜物化,更涉及人的意识 的异化。在资本主义下,劳动的质完全 视作数值的量来对待,而人的意识也就 变得抽象、僵化、孤立、非人化,对于 自身的异化劳动、自身和社会总体的联 系的被剥夺,仿佛只是一个消极的观察 者。拜物教和物化是资本主义下的一体 两面,前者在于虚假地将物提升为人的 意识的条件,使得人以物的关系来理解
人的关系,后者则是虚假地将人的意识 窄化为物的状况,使得人无法意识到这 个社会已经成为物化的社会。
阶级意识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总体范畴和物 化范畴最终都必须归结到阶级意识的概 念,因为只有藉由阶级意识,总体辩证 法才能脱离抽象的思辩,达成革命实践 的本质;也只有藉由阶级意识,对物化 现象的论述才能脱离纯粹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批判,转而正面地推动对资本主义 的革命。正如卢卡奇引用马克思在〈神 圣家族〉中的一段话:“问题不在于目 前某个无产者、或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 什么看作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 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 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
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阶级意识的 作用一方面在于它是阶级抗争的前提, 因为ー个阶级要能胜任统治意谓它的阶 级利益,他的阶级意识使他有可能根据 这些利益来组织整个社会;最终决定每 ー场阶级斗争的问题,是在既定时刻什 么阶级能拥有这种能力,拥有阶级意 识。更重要的是,无产阶级被历史赋予 了自觉地改造社会的任务,无产阶级的 最终胜利不像以前是特定社会阶级的自 我实现,而必须是消灭所有阶级,建立 无阶级的社会,因而,无产阶级必须把 个别因素纳入对过程的总体考察中,必 须和最终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具地、 有意识地超越资本主义社会。@
(编者按:作者为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班 研究生) 30/11/94
77
学术特区
以・岛方马克思・队
硬到新马克思・义
•洪鎌德教授
1.导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本世纪廿年代, 中欧与西欧思想界对马克思学说的新诠 释。这种新解说是与苏联为主的正统马 克思主义教条相乖离,也即是不同意列 宁、史达林、布哈林等旧苏联共产党领 导有关马克思主义核心为辩证唯物论底 看法。
本世纪廿年代与卅年代初,马克思 早期遗稿的次第刊行,导致西欧学者把 向来强调政治与经济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所谓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引向讨 论哲学、文化与艺术的马克思主义(也 即所谓的“哲学的共产主义”)之途 ±,从而促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 衍变。(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 有匈牙利的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 - 1971)、意大的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 - 1969)、德国的寇 士 (Karl Korsch, 1886- 1961),以及德国 法兰克福学派号称批判哲学的霍克海默 (Max Horkheimer,1895- 1973)、阿朵 诺(Theodor W. Adorno, 1903 -
1969)> 马孤哲(Herbert Marcuse, 1898 - 1979)等人。更有法国的沙特 (Jean - Paul Sartre, 1905 - .1980)、梅 楼・蓬第(Maurice Merleau - Ponty, 1908- 1961)、列费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 - 1990)与郭德曼(Lucien Goldmann, 1913 - 1970)等文化界、思 想界、学术界人士。他们几乎都一致强 调马克思主义并非一般普通的科学学 说」而是ー种社会的理论。
早期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不仅批判了 政治、经济,其最终目标为把人类从政 治经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寇士则认为 马克思主要的著作(譬如《政治经济批 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皆冠以 “批判” ー词,从而认定马氏不以揭露 社会发展律为已足,而是以过去及当代 资产阶级的意识与文化之批判为标的。 马克思虽强调哲学的实现,乃至哲学的 扬弃,但仍旧重视哲学在人类解放中所 扮演角色的重要(“哲学是解放的头, 无产阶级是解放的心”),由是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遂强调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科 学还原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哲学之必
78
要。(注2)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使用的 概念,字汇多因袭黑格尔及其左派(青 年)门徒(The Young Hegelians)所惯 用的表达词汇。因之,彼等极重视黑格 尔哲学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影响。此原 由法兰克福学派之推崇黑格尔哲学获得 佐证。不过,黑格尔学说对马克思主义 影响之说法,却受到法国结构派代表之 一的阿图舍(Louis Althusser, 1918 -1990)之反驳,从而引发激烈争议,至今 尚未定漱。(注3)
此外,以阿德勒(Max Adler, 1873 一 1937)> 包尔(Otto Bauer, 1881 -1928)等为主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者则强调新康德学派以及哲学中之实证 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近年来意大 利学者柯列悌(Lucio Colletti, 1924 -) 指陈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唯心论颠倒过来 变成唯物论,乃是由黑格尔哲学回归康 德哲学,由是启开康德对马克思学说影 响之争论。(注4)
马克思早期学说对人道精神的肯 定,对人本思想的尊重,对人文主义的 推崇引起沙特声明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 义相通,也导致梅楼•蓬第把马克思主 义视为现象论。反之,阿图舍则企图由 马克思学说抽绎成为结构主义。
由于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学派的仲 介,西^・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把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 1939)的心理分 析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该派近期代 表人物如符洛姆(Erich Fromm, 1900 -1980)强调青年马克思人道主义者的形 象。另ー后起之秀的西德学人哈伯玛斯 (Jurgen Habermas, 1929 -)则企图把马 克思与佛洛德针锋相对的观点扩展到当
今政治现状与社会科学领域底批判之 上。他也自树ー帜,成为西方思想异军 突起的风云人物。至于60年代以后,英 美新左派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解说、辩 论,皆引人瞩目。(注5)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远离实际政 治,不牵涉劳エ运动。反之,却空谈抽 象理论、逻辑方法、大众文化、主观精 神,遂陷于唯心论窠臼。更由于避谈辩 证唯物论与政治经济,而远离列宁主义 与史达林主义等共产理论的正统。这些 都是这一新学说的“离经叛道”。不过 在一定程度内,此ー马克思主义的新解 说却能活学活用马克思早期观点与想 法,并把它应用于当代资产阶级意识与 文化批判之上,从而与西方资本主义思 潮相抗衡,甚至批判当今西方哲学的主 流。在介绍并扩展马克思学说,启发批 判与革命精神(例如1968年展开的全球 性学生抗议活动),及促成新马克思主 义出现等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其ー 定的贡献,值得吾人留意。(注6)
2,名称
“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 Marxism, 以下简 称“西马”)一名“欧洲马克 思主义”,其第一次正式出现于文献应 是1920年代初期,它是出现于苏联人所 编的马克思主义词典之上。站在苏联字 典编辑者的立场,自然这一名词是含有 贬抑的意味。一旦在西欧出现另ー套马 克思主义,则布尔什维义与第三(共 产)国际,不免感受威胁。(注7)
梅楼•蓬第在《辩证法探索》 (1955)-书第二章冠以“西方马克思主 义”这一章名。梅氏使用这个名词来指 称卢卡奇之著作(1923)所代表反对正统
79
学术特区
马克思主义底思想体系。凡是采用他这 种用法的人会认同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人 文的、主观的与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尽管不是主流而是支流;尽管不是地 上而是地下),俾对抗官方的苏联(或 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盖后者已成教条 式的意识形态,以为暴政提供合法说 词。反之,前者虽无权无势,却保留社 会主义自由解放的传统。梅氏这个用法 后来也被.安德森(Perry Anderson, 1938-)所・采用。是故安氏的著作称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省思》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从此这个用法就大为流行。(注 8)
“新马克思主义”(Neo - Marxism, 以下简称“新马”),则是流行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文化界、思想 界、学术界的新概念,是针对旧苏联官 方的、教条的、保守的马列主义加以反 驳,而泛指马克思的思想及其诠释而 言。
傅伟勋首先把“新马”和“西马” 通通看做有别于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诠 释,而强调它们是“后马克思主义” (Post - Marxism)〇 (注9)后来他オ指 出:“新马克思主义亦可称为“西方马 克思主义”,其基本特色是,通过对于 本世纪的新式资本主义与苏联官僚化与 独裁化的社会主义体制的批判性考察, 重新设法建立着重个体自由与社会主义 民主的普罗社会实践理论,强调上层建 筑的主体能动性,舍离辩证唯物主义的 独断教条与偏生产カ论(或经济决定 论)等等马列主义观点,同时注意马克 思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 科...之间的整合或综合,如此给予
马克思主义以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活
力’’(P. 52)。
李英明则使用“晚期马克思主义” 来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 派、哈伯玛斯论现代西方社会和马克思 主义、东欧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等。但基 本上仍倾向于把所谓的“晩期马克思主 义”等同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注10)
本文作者则以(1)时期、(2)地点、 (3)主题、(4)方法来分辨西马与新马。
法兰克学派领导人之一,霍克海默。
基本上西马以1920年初流行于欧洲中部 与南部,以哲学、文艺、国家机器、文 化霸权等上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企图以 复活或彰显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来重新 诠释和建构古典的马克思主义。新马则 为1960年代末至今流传于欧陆、英伦、 北美、波兰、捷克、南斯拉夫的马克思 学说。在很大意义上甚至连欧共主义、 拉丁美洲激进思想与解放神学也包括在 内。它不仅研究的主题是涉及上层建筑 的意识、思想、文化诸问题,还兼探讨 经济现实的下层建筑,特别是新的剥 削、新的殖民主义、新的帝国主义等等
80
有关的依赖理论、世界体系、互赖理 论。可以说除了应用辩证法、哲学与历 史方法之外,还企图使用研究人类行为 的社会科学方法与生态学方法,俾进ー 步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注11)
3.西马产生的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完整 的、ー贯的,内部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 义新学说或新思潮或新学派别,而只是 ・由一批学者不同意或批评苏共及苏共所 控制的第三国际之官方马克思主义。也 即他们反对苏联的马列主义、史达林主 义等自居马克思的正统对马克思主义原 著的解释。这些学者或理论家本身意见 仍极纷歧,因此造成“西马”学派的林 立与理论的芜杂。
“西马”在尚未成为对抗苏共主流 马、列、史思想之前,已在理论上展开 激辩。激辩是针对第一次大战前后共党 领导人政治与策略得失之哲学反思。当 时有两大政治与策略争论。其ー为卢森 堡(Rose Luxemburg, 1871 - 1919)女士 对苏联革命的批评,其二为布尔什维克 党人对荷兰共党领导人“极端左派倾 向”的批评。(注12)
详细而言,西马产生的历史北景与 因缘为:
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工人不但没 有遵照马克思的预言,走上国际主义 联合之途,反而拥护各自国家,为 “保卫祖国而战”;战争的结果不但 资本主义没有崩溃,反而更趋稳定与 发展。
⑵俄德奥匈几个帝国的崩溃,布尔什维
克的夺权,使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 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西欧爆发之预 言,ー时并未兑现,引起对其学说的 重新估量与解释。
⑶西欧、中欧几个エ业先进国家的工人 阶级,虽曾利用欧战动乱的机会组织 工厂议会,或推行苏维埃,但夺权计 划多归失败,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夭 折,与工人阶级陷入重大挫折失望 中。连串失败与悲观主义成为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催生剂。
⑷第三国际的成立与其他共党纷纷加入 共产国际,苏共企图大权独揽把各国 新共党“布尔什维克化”,引起西欧 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之反感。加上其 后史达林整肃异己,施行中央集权, 滥杀无辜,引起公愤。西方马克思主 义之强调人本主义,人道思想,含有 对抗“科学的共产主义”命定论与宿 命观之本意。
⑸马克思早期著作在1920年代后期, 1930年初期,纷纷出版,提供理论家 对资本主义社会之下的“物化”与 “异化”深ー层的理解,也使他们相 信马克思主义与日耳曼的古典唯心哲 学关连密切,特别是把它视为黑格尔 的辩证法与现象学底继承与发挥。(注 13)
4.新马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正统马 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旧苏联国家建设与复 兴的指导原则,甚至因为其红军对东欧 七、八个国家的“解放”,造成共党势 カ赤化东欧的局面。另一方信奉马列主 义的中国、北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寮 国,也分别由共产党一党抓权与执政;
81
学术特区
另外,古巴、刚果、南叶门,其至智利 一度也成为亲共的政权所把持的国度。 这种民主与共产的意识形态和政经制度 之对立,导致全球分裂、也造成东西对 抗的冷战高潮。
当正统马克思主义在东方阵营变成 教条之际,欧美思想界在资本主义主流 派的控制之下,有一股逆流在漫延滋 长,这便是左派或新左派思想的酝酿, 他们盘据学院论坛,试图以西方发达的 人文思想与社会学说来重新诠释与评价 马克思的著作,从而产生了新马克思主 义。(注I4)
5.西马与新马讨论的主题
西马和新马虽为聚讼纷纭,非一家 之言,但信奉它的理论家,却对下列ー 连串问题反覆检讨、久议未决:
⑴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连问题: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 个与黑格尔哲学挂钩的传统。ー个是 苏维埃马克思主义,另ー个是西方马 克思主义。前者强调马克思所受黑格 尔“科学性”体系的影响。后者则强 调马克思所受黑格尔“历史性”特质 的影响。不过在西马与新马的流派
布拉格之春:苏联教条的马列主义,不能容忍东欧的新左派思想,於1968年 坦克镇压捷克。
82
中,也有人(像阿图舍、欧尔培 (Galvanodella Volpe, 1895 - 1965) 等)否认黑格尔的哲学还残留在成熟的 马克思著作内。反之,包括奠基者 (卢卡奇、寇士、葛兰西)在内的大 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强调黑格 尔的学说,特别是历史、主体性、辩 证法、意识、主客体的关系,成为马 克思主义的活头源水。是故西方马克 思主义亦名黑格尔式(派)马克思主 义。(注15)
⑵马克思主义本身科学性的研讨:这点 涉及马克思主义是否如同恩格斯所强 调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也即他企图 把辩证法由人类的社会和历史扩展到 自然界去。卢卡奇、寇士等都主张辩 证法只限於人事界,而不及自然界。 反之,阿图舍、柯列悌、欧尔培强调 马克思的实证性质,也即科学性质, 否认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是成年马克思 主义学说的基础或前驱。(注16)
⑶历史观和整体论:一如前述,大部分 的西马与新马的学者,皆认为黑格尔 在其《精神现象论》中所主张的历 史、主体性和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活 头源水。这有别于苏维埃马克思主义 只推重黑氏的《逻辑科学》,只强调 科学性质,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而非辩证的发展。其次,西马与新马 的学者咸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 放任的资本主义以后,企图把“社会 生活和存在的整体性”化做它“统治 压榨的对象”。因此,在立论方面, 西马与新马论者强调:在新时代,社 会和历史的整体性是重建马克思主义 的重心所在。盖资本主义的专政为 “整体专政”,宜釆取“整体革命” 来予以推翻。(注17)
法国结构派学者之一,阿图舍不同意黑格 尔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
⑷意识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西马的奠 基者认为本世纪20年代西欧革命所以 失败,以及30年代法西斯势カ所以猖 獗,是由于广大的劳动群众在意识和 意识形态方面受到垂毙的资本主义体 制,以及思想文化的麻痹和操纵之 故。因此,强调“革命必先革心”, 一反马克思的训诫,强调意识、意识 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制约关系。为达此 目的,葛兰西对意识形态和文化上 “优势”ヽ“霸权”或“领导权”特加 重视;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学、文艺、 文化十分注意;列费伏尔对日常生活 的加以批判;赖希(Wilhelm Reich, 1897 - 1957)对性、婚姻、家庭加以分 析;(注18)霍克海默和阿朵诺对权 威人格彻底考察;符洛姆不赞成佛洛 伊德过度强调性本能对人的影响,却
83
学术特区
强调文化与社会的外在影响力量;这 些都反映意识形态在西马与新马理论 中的重要性。
⑸对新近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评析:马 理哲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资 朱主义社会有极大的解构与重组:エ 人阶级已被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吸 纳,成为既得益的ー环,终而丧失其 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法国存在主义派 的马克思主义者,则把未来社会主义 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拥有高度技术的新 工人阶级之上。这些新工人阶级包括 学生在内。(注19)美国的新马论者 则把妇女、失业者、有色族群、•学生 等视为资本主义凌虐、压迫、剥削的 弱势团体。
⑹国家扮演的角色:葛兰西早把国家视 为暴力与同意的混合体,主张在文化 意识方面加强宣传,俾在知识分子鼓 吹下,有效夺取国家的领导权。哈伯 玛斯则指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 家使用经济调整和政治操纵,来取代 阶级统治。于是国家资本的意识形态 抬头,它使国家保持经济成长,控制 通货运行、维持充分就业,而消除人 民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国家的政治 力量与科技结合,使权カ与生产カ合 而为ー,从而模糊了上下层建筑的界 限。(注20)
⑺知识分子、政党、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的问题:西马论者,特别是葛兰西对 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所扮演的积极 角色相当留意6他认为政党是工人阶 级的代理人,为直接连系到阶级知识 分子之组织(“集体的知识分 子”)。在初期政党是精英、是先 锋,能够体认历史的整体意义。但在 革命后期,由于群众已拥有政治意
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国家为暴力与同意的混合 体。
识,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已取得优 势,政党遂丧失其精英的特性,也丧 失其部分的、特别的属性。也即社会 主义革命是所有民众应参加之自我解 放。因此,发展群众自我组织能力是 革命基本目标。群众和领袖之间的关 系不是仆役和主人的关系。革命完成 后,领袖应消失于群众当中。(注 21)新马的米尔士(C. Wright Mills,
84
1916-1962),主张知识分子,特别社 会学者应发展出ー套“社会学的想 像”(Socio - logical imagination), 来帮忙平民理解在公共秩序范围内的 私人的、日常的生活意义。(注22)
⑻强调理论和实践合一:葛兰西视马克 思主义为“实践哲学”;卢卡奇认为 马克思的方法,是革命的辩证法,也 即能够化解理论与实践的手段;寇士 强调哲学(理论)和实在(实践)之间存 在有辩证的关连,社会实践一旦丧失 革命动カ,则哲学理论也丧失其革命 活力。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上无 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这两方面的合致 ォ构成历史完美无缺的整体。(注23)
6.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然是针对苏共为 中心,企图以独裁垄断、教条思想集中 领导等措施来推动一元化的国家共产主 .义运动。因之,尽管它本身不曾形成内 部团结,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群众运动, 却成为对抗苏联闭锁的体制。此外这ー 思潮也主张社会开放的多元性、重视民 族性格、地方色彩、具有西方化理想、 个人主义、民主倾向、注重上层建筑的 知识活动。显然莫斯科很不愿见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走向多元化、民主化。因 此,自从1920年以来,苏联极カ排斥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扩展。莫斯科对 匈牙利、捷克、波兰等事件之武装干预 强カ压制,虽与东欧各国政经、社会变 姦有直接关连,但主要地表示苏共对马 列正统意识形态的固守坚持。在此情形 下,不要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东欧 如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社会主义理论 都也不容于苏共的教条主义。
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由于西马 与新马不断地、新颖地批判资本主资, 并为马克思学说提供崭新的、动人的解 释。在一定程度内颇能吸引一部分知识 分子,特别是深思好学的青年,其影响 也相当可观。特别是其“批判理论”, 丰富了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促其与马 克思主义整合、发展,从而改善西方人 对马克思主义的观感。这便是新马克思 主义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界、思想界和学 术界宠儿的原因。
在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西方马 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除勉强吸引极 少数精英分子的注意外,为各该国革命 政党与劳动群众所漠视。盖它与第三世 界人民争独立、自由,改善经济生活条 件无直接关连之故。(注24)
不过衡诸跨世纪的人类实况,马克 思主义在解体下的旧苏联与东欧完全没 落,在中国大陆也因为倡导改革开放、 实行商品与市场经济,俾为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张本,显示 马克思原来的构想,已偏离其跟随者的 信奉和实践,在此情形下,新马克思主 义遂企图复活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精神。 换言之,作为道德重整、伦理再建、未 来导向的解放思想,马克思的学说仍有 其时代使命与历史角色,亟待扮演。
显然,面对科技宰制人类和资本主 义泛滥全球的新势,马克思主义似乎应 像新马论者之主张,不但不该以严格的 科学自居,还应当走回乌托邦,也即同 恩格斯由“空想走向科学的社会主义” 相反,鼓吹由科学走向空想的社会主 义,俾为资本主义与科技主义的弊病提 出批判、匡正的针延良药,这是西马与 新马存在与发展的理由。(注25) 0
85
学术特区
注释
⑴关于政治和经济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文 艺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之不同,可参考Tucker,
Robert C., 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 1st ed. 1961,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1972 : 123ff. , Gould-ner, Alvin, 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 ,London : Heinemann, 1972 : 3 - 88; Anderson, Perry,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London : New LeftBooks; Verso, 1st ed. 1976, second impression, 1984 : 92 一 94.
安德森把古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作如下 的对照:
古典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实践合一。
以经济学和政治学 作为理论。
知沢分子在党中拥有地位。
使用简单明白的文字。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自形 体系,不需外求。
对于具体的情境逬行 具体的分析。
积极的革命阶级。 国际的,在知识上是 广包的,泛宇宙性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
理论脫离实践。 注重哲学和文化批评。
知识分子只在学院中发 挥作用。
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 行话。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 向于资产阶级的思想。 超级的理论, 大而无当的哲理。 失败的革命运动。
国内的、民族的,知识 上是专业的、狭隘的。
(2)Jacoby, Russel, " Western Marxism" , in : Tom Bottomore ( ed. ) ,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Oxford : Blackwell, 1983 : 542, 2nd ed. 1991 : 582.
⑶ Jacoby, Dialectic of Defeat : Contours of Western Marxis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 17- 19; 109-116.
(4) Bottomore, Tom and Patrick Goode, ( eds.) Austro -Marxism, Oxford an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Colletti, Lucio, Marxism and Hegel, London : Verso, 1973 : 113ff.
(5) 洪鎌德,〈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台北 森大,1988年,第二章。及洪 德,〈新马克思主
义与当代人文思潮以及社会学说的互动〉,刊:中 山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春季,第八卷第一期 pp. 19 ff.
⑹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律:人民出版 社,1986 年,页 !-15〇
⑺见Jacoby, 1981 - 59,不过关于何人首先使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名词,却是容易引起争 论,或谓在本世纪捷克首任总统马萨里克(Thomas Masaryk),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而期待在欧 洲出现西欧马克思主义以对抗俄国列宁的马克思主 义。寇士在1930年有关其早期作品《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1923)问是的现状一文的注释第17当 中,用过“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字眼(Korsch,
Karl, Marxism and Philosophy, London : New Left, 1970 : 120.第一次出版为1923)。此段也被徐 崇温近著所引述。(见徐崇温 < "西方马克思主 义”问题种种〉,刊:〈现代哲学〉,1988,第一 期,页55) 〇至于梅楼•蓬第使用Le marxisme occidenta!已是1955年之事〇
⑻Meeleau - Ponty, Adventure of the Dialectic, London : Heinemann, 1955; Anderson, 1976.
⑼洪鎌德,く台湾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评估〉,〈中山学 术论丛〉,1994年6月,第12期,页19-20。
仰)同前注。
(11) 同前注。
(12) Jacoby, 1981 :,62ff.
(13) Arato, Andrew and Paul Breines, The Young Lukacs and the Origins of Western Marxism, New York : Sea bury & London : Pluto, 1979;
Merquior, Western Marxism, London : Granada Publishing Ltd. , 1986 : 2ff; Agger, Ben, Western Marxism : An Introduction, Santa Monica, CA : Goodyear Publishing Co., 1978 : 75-87.
(14) 洪著,1988 : p39ff.
(15) Jacoby, 1981 : 24ff; 37ff.
(16) Gouldner, Alvin, The Two Marxism : Contra-
dictions and Anoma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New York : The Seabury Press, 1980 : 32ff. ,
86
(] めJay, Martin, Marxism and Totality : the Adventure of a Concept from Lukacs to Haberma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8) 田也昊,《赖希心理分析学派的日克思主义学说之 析评〉,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硕士班论文,1993 年。
(19) * Zum Problem der Dialektrik" Die Gesellschaft, VII,徐崇温:1986 : 599 - 629.
(Z<DBuci — Glucksmann, Christine, Gramsci and the State, trans, David Frenback,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8〇.
(21) Femia, Joseph V. , Gramsci" s Political Thought : Hegemony,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Mills, C. Wright,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t
(23) Hoffman, John, Marxism and the Theory of Praxis,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85 : 29 - 44.
(24) Merquior, 1986 : 186 - 201; Von Weiss, Andreas, Neomarxismus, Freiburg i, Br. und Munchen - Verlag Karl Alber.
(25) 洪鎌德,V世局锐变下马克思主义的定牲与定 位〉,刊《世界变局下的马克思主义座谈会〉小 册,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2年,页1-3。
•洪鎌德简介
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 业(1960);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1967)。现 任台湾大学三研所专任教授,淡江大学俄罗斯 研究所、辅仁大学哲学系和东海大学政研所兼 任教授。曾任教德国慕尼黑大学国际政治研究 所(1968-1983),新加坡南洋大学政府与行政 学系(1973-1980)»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 高级讲师(1980-1992),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客 座副教授(1976),美国哈佛大学(1976-1977 • 1990-1991)、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美国加州大 学柏克莱分校(1987)访问学人,北京大学哲学 系客座教授兼文教专家(1987 • 1989 - 1991),
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人民大学、和上海大学 客座教授(1989 • 1991);±海复旦大学顾间教授 ¢1989 - 1991)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学会名 誉理事等职。著有《现代社会学导论〉、《政治 学与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 〈思想及方法〉、《世界政治新论)、《经济学与 现代犹会〉、《马六甲华人会培的结构与功能之 分析〉、《马克思与社会学〉、《柜统与反叛ー 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探索〉、《新马克思主义现代 社会科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战集〉、《新 加坡学〉、・ The Hegelian and Feuerbachi-an Origins of Marx' s Concept of Man"和
“Einfuhrung in die Weltpolitik"等中、外 文专著,以及英文和德文的文章。
87
学术机构介绍
掌握时局•运筹帷幄
马来西亚策略与 国际研究院简介
・叶瑞生整理
在这资讯爆炸的时代, 世界瞬息万变的局势里,历 史创造的步伐,已经越走越
快。冷战的结束及廿一世纪 的来临,正标示着新世界秩 序的再酝酿与再形塑。各国 国内及国际之间的互动关 系,随着经济、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科技、资讯等 各领域的演变及冲突,已促 使客国在做相应的调整,甚 至积极争取对已更具优势的 地,位与形聲斤:.二
,马来西亚,,作为多元民 族,師又处于正在前进的第、 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无疑 的,所要面对的挑战g将会… 是更大[来自各国的竞争,-; 也将越来越严峻。"处’于如此ー 波’诡多变的世界里,局势和 问题的的深入探讨,以及计 划与策略的妥善拟定,一已成
为各先进国全球战略及国内
策划所不能或缺的原素。 宗旨
在我国,承此重担者,
即是以下即将介绍的学术机 构ーー马来西亚策略与国际 研究院。
成立背景
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 院,于1983年在1965年公 司法令下注册成为独立自主 和非盈利的机构,它的活动 涉及的层面非常的广泛,但 集中于客观及独立的政策研 究,和推动公共领域、私人 领域及知识界三者之间的对 话与辩论。总的来说,它的 + ;计划可划分为五个对我国来 ■.•说,(极重要及核心的领域。 n!。它们分别是:国际、安全与 w外交事务;全国性与国际性 "”经济事务;国家建设策略;
能源与天然资源政策及科技 与工业。
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院
的宗旨共有五项:
1.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及 其他活动,推动对全国 性及国际性重要课题的 普及及专业的讨论。
2. 提供个人,专家及知识 .份子ー个场合,进行意
见和观点的交换,以及 自由和启发的环境进行 研究。
3. 进行广泛领域的研究及 针对全国及国际课题所 实施的公共政策,作长 期的分析。
4. 传播或代大马策略与国 际研究院所做出的研究 资料和结果。
5. 和国内外的其他团体进 行联系和合作,以进ー 步达致其宗旨。
6. 协助研究员进行全国及 国际课题的研究。
组织
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院 是由一个二十一个会员所组 成的董事局所管理。在这廿 一位董事中,有九位为马来 西亚首相所委任的非执行董 事政府代表,其社团章程阐 明另九位董事局成员须于会 员大会从研究院会员中遴选 出来。剩余的三席,由执行 的三个成员填补。他们分别 为执行董事主席,及两位执 行董事副主席,分别负责学
88
术研究及财务管理。
研究范围
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院 所专注的是和政策有关之分 析、问题导向及应用性的研 究。这些涵盖了十一个广泛 的范围:
非政府的对话
タト交政策与国际事务 国家安全与防卫政策 国家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 科技与工艺政策 国家团结、国家意识型态 及国家建设政策 国家课题与问题 资讯与出版 能源与自然资源;及 趋势预测及造型塑造
许多研究计划就在这十 ー个领域底下进行。
会员制
公众人士可通过两种方 式成为此研究院的会员,一 为通过申请;另一方式是通 过被邀请成为会员,其入 会费另马币5百元及每年须 缴会费马币50元。非大马 公民也可以申请成为其会 员,惟每年须缴马币100元 会费。
资金
这间研究院的开始营运
座落於国会附近的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院外
资金,来自政府之拨款。今 天,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院 在财务上已能自立。
员エ .
目前大马策略及国际研 究院聘有七十余位全职的员 工。其中的人力资源为从エ 商界、公共界及大专学府里 徵聘而来的访向研究员及咨 询专家。
其现任之执行董事主席 为诺汀・苏比博士( Dr. Noordin Sopiee) 〇
联络处
The Secretary
ISIS Malaysia
No. 1, Jalan Sultan Salahuddin.
P. 〇. Box 12424 50718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 03-2939366
Fax: 03-2939430
结语
大马策略及国际研究院 所研究的课题,无疑都是关 乎国家未来前景的重大课 题。从其所延聘的各领域之 专オ学者,及所出版的著 作,从学术报告,研讨会论 文到学术专著等,都ーー揭 示其研究范围之广泛及精 深。它们在影响政府的政策 ±,扮演了重大的角色。
反观华社资料研究中 心,在草创十年后的今天, 不只无法在学术上开拓崭新 的领域,在最近几年,更因
财务上的沈重负担,而历经 颠波的道路。
学术研究,不像工商企 业,在短时间内就可见到回 收的成果,但就其影响,无 疑是重大且长远的。然而华 社是否有足够远大的眼光和 宽广的历史胸怀来支持华资 所做的研究,则是大家所应 省思之问题。@
89
思潮
中国近百4 价值观的变迁
•余英时
本文从思想层面上对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演变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 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演变,一方面可看到传统价值观念的逐渐解体,另一方 面也看到种种现代观念的不断出现。而知识分子在阐明、维护和传播文化价 值方面是起着重大作用的。特别在现代史上,“五四”是价值观念转变的关 键时代。它是由知识分子进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努力的结果,文中还认 为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群体意识逐渐淹没了个 体意识,这是造成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突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并结合 香港、台湾两地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总结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并不是在 每一方面都必然是势不两立的,现代化有时反而要借助于传统中的某些健康 力量,文中多有新论,值得探讨。
90
前言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了一 个全面变动的历史阶段;传统的价值系 统受到了最严厉的挑战。这ー百多年 中,我们ー方面看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解 体,另一方面也看到种种现代观念的出 现,例如今天在西方学术界十分流行的 所谓“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别 便和价值系统的问题密切相关;同一价 值观念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层面中并不 必然发生相同的作用。由此可知,如果 我们要认真讨论中国的价值系统在这ー 个半世纪中的变迁,似乎只有在社会科 学家和史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以 后才能着手。但自四九年以来,社会 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在中国大陆 几乎完全停顿。少数调查报告也是在最 近十年中牙开始的,还不能为我们提供 充分的资料。是以本文仅从思想层面进 行探讨,这是岀于三重考虑:第一、对 于传统价值系统的全面攻击是从知识 界、思想界开始的,第二、由于中国许 多知识人都是从民间来的,因此他们对 于传统价值系统的批判在一定的程度上 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动向。第三、从以 往的历史看,中国知识人在阐明 (articulate)、维护和传播文化价值方 面,则往往起着重大的作用。
ー、19世纪中叶的反儒教
思想运动
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以儒家为中心 而形成的,汉代以后有佛教和道教的崛 起,许多民间的价值观念往往依托在佛 和道的旗帜之下。但从整体地看,儒家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提倡《新民 说》,他的思想观点,对价值观与社会变革, 曾发生过深远影响。
的中心地位始终是很稳固的。因此传统 价值系统的动摇,也始于现代知识人对 儒家逐渐失去了信心。
我们通常认为儒家的权威到清末民 初オ受到正面的挑战。然而就起源而 言,我们却不能不把中国的反儒教的运 动上推至19世纪中叶。洪秀全等人信奉 拜上帝会而到处焚毁孔庙及其他寺庙, 并禁士人“读孔子之经”;这可以代表 中下层社会的边缘分子对于儒教以至整 个文化传统的ー种激烈的反抗。这ー规 模浩大的民变也代表了中国人第一次利 用西方的观念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施以猛 烈的攻击。
西方势カ的入侵不仅在中国中下层 边缘分子的心灵中造成巨大的激荡,而
91
思潮
且也立即使士大夫对儒家发生深切的怀 疑。太平天国时代的汪士铎(1802-1809)便是フ个较早而具有代表性的例 子。汪士铎亲历太平天国之乱,陷身江 宁差不多一年,但后来曾入胡林翼和曾 国藩的幕府,颇多策划,极受胡、曾的 推重。所以胡林翼说他“博大精涼,‘胸 有千秋,目营ハ极”,又说他是“旷代 醇儒,孤介不可逼视。”曾国藩也称道 他“学问淹雅,人品高洁。”(均见邓之 诚《汪悔翁乙丙日记序》所引胡、曾书 札)然而这位“醇儒”却对儒家有很激 烈的评论。他在《乙丙日记》中说:
由今思之,王.(弼)何(晏)罪浮 桀、纣一倍;释、老罪浮十倍;周、 程、朱、张罪浮百倍。弥近理弥无用, 徒美谈以惑世诬民。不似桀、纣,乱只 其身数十年也。周、孔贤于尧、舜ー 倍;申、韩贤于十倍;韩、白贤于百 倍。盖尧、舜以德不如周、孔之立言。 然失于仁柔,故申、韩以惩小奸,韩、. 白以定大乱,又以立功胜也。(卷二,台 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页94 - 95)他 对孔子还保持着敬意,对孟子已多微 词,对宋代道学则深恶痛绝。
他排斥道学并不是出于无知。事实 上,他出身于理学的家庭。据他的《自 述》:“士铎家极贫,然性好读书。先 君子好理学,除程、朱经注之外禁勿 观。日以无入不自得为训。”(《汪海村 先生集》卷十二,文海影印本,页 493) ,我们可以断定,他中年以后,思想 的偏激是经历了世变的结果。西方势カ 的凌逼和太平天国的动乱使他认识到富 国强兵已成当务之急,因此他オ特别提 倡法家与兵家。
依汪氏的推理,只有“经世”才能
致富强,因此法家和兵家反而能够“辅 孔子之道。”这里透露了当时思想界的 一个重要动向。19世纪上半叶,政治、 社会的危机已深,学者开始回向儒家的 经世传统,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 (1826年),可以看作是晚清经世学运 动的始点。魏源强调“自古....无不
富强之王道。”他一方面讥刺宋儒说:
“心性迂谈可治天下乎? ”(见《默瓠下 •治篇ー》,收在《魏源集》,北京中 华书局,1976年,页36-37)另一方面 则正面提出“兼黄、老、申、韩之所长 而去其所短,斯治国之庖丁乎!”(《默 瓠下•治肩三》页45)这些都是汪铎在
《日记》中所发挥的议论,不过语气更 为偏颇而已。
19世纪中叶以后,经世致用的思潮 逐渐成为主流,不但魏源、包世臣等学 人倡导不遗馀カ,政治界的领袖如曾国 藩、胡林翼等也为之推波助澜。’“经世” 虽然一方面出于儒家的内在要求,但另 一方面也暴露了儒家在“治国、平关 下”层面的限制。
92
然而晚清的经世运动和过去有一大 不相同之点,即通过变法改制而逐步脱 离了中国的传统,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儒 家“治国、平天下”的旧格局。从这ー 点看,汪士铎在经世思潮初兴之际便对 儒家展开强烈的批评,是富有象徵意义 的,汪士铎的批评虽以“治国、平天 下”为限,但后来的发展说明:这个缺 口打开之后,中国知识人对儒家价值系 统的整体信仰便开始动摇了。
二、“戊戌”前后对儒家价值・ 系统的冲击
戊戌变法后,儒家的价值系统第一 次受到较全面的挑战,康有为的改制虽 假孔子之名,其实是以西方的政俗为蓝 图。使西方的价值取儒家而代之。这是 当时人所说的“用夷变夏”;但最先向 儒家价值系统公开发难的是谭嗣同。
他以西方的政教风俗为根据(其中 尤以基督教的灵魂观为理论上的枢纽) 以否定中国传统的伦常秩序。这是ー种 相当透彻的现代文化批判,也是中国现 代激进主义的滥觞,如在著名的《仁 学》中对传统的“名教纲常”的尖锐批 判正是他对“三纲”所造成的残酷社会 状况提出了极其沉痛的控诉。
据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他“幼 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他 的父亲则是一位“拘谨”的“礼法之 士”(《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三年丁 酉,三月廿七日条)谭嗣同因此便成了 名教纲常下的牺牲品。可见谭嗣同“冲 决伦常之纲罗”的最早契机起于个人生 命上的实感。而且这里早埋下了他后来 选择殉难的种子。但是他超越了个人的
痛苦,把这个深刻的感受扩大、提升到 宗教的境界ー即他所说的“仁”。所以 他终于把一己的“纲伦之厄”认同于整 个中国的危亡,而走上了 “杀身成仁” 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仁学〉虽已 全面攻击儒家的名教纲常,其重点则是 君臣一纲,这是因为作者深信“彼君主 者,独兼三纲而据其上”的缘故。还有 一点也应该指出,谭氏把儒家“伦常之 纲罗,归罪于荀子”,甚至提出“二千 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的论 断;至于孔子的原始教义,他则说成是 “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 变不平等为平等”这些看法是否符合历 史事实是另ー问题。但正因如此,他オ 没有全面否定中国文化的传统。这又是 他和“五四”时代的文化批判者有所区 别之所在。无论如何,谭嗣同的纲常批 判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破天荒之举, 其意义的重大是无可否认的。
《仁学》在清末的思想界发生了很大 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在一般的伦理 观念上,而是在政治思想方面。换句话 说,《仁学》动摇了人们对于君臣一纲的 信念,但似乎还没有冲击到整个纲常的 系统。大几年后,中国之所以能够那样 轻而易举地废除了帝制,在思想上不能 说不是得カ于《仁学》的传播。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了《新民 丛报》;他发表・了十几篇文字,合成 《新民说》〇《新民说》的宗旨是要用西 方现代的新伦理来补充和刷新中国的旧 伦理,以造成独立、自由、自尊的新人 格。用最简单的话说,“新民”是以西方 的“公民”为范本而发展出来的新概 念。和谭嗣同不同,他不再与三纲五伦
93
思潮
相纠缠,而直截了当,以宣扬新伦理为 任。所以他首先强调“新民”必具“公 德”的观念,并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是 “私德居其九,而公德不及其ー”。
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新民说》不但 对“不失自主之权”的现代人作了极其 详细的描述,而且确实改变了中国人 --特别是知识人 的价值观念。 《新民丛报》时代是梁启超在思想上发挥 了最大的影响的时代。
后来胡适显然是沿着梁启超所开辟 的道路,向前再跨进了一步。不过以价 值观念的变迁而言,这却是关键性的ー 步,因为踏出了这ー步,胡适才能提出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崭新命题。
三、“五四”时代中国价值系 统全面变动
中国的价值系统发生全面的变动是 在“五四”时代。它是谭嗣同“冲决伦 常之纲罗”的实践,也是梁启超“新民 说”的进ー步的发展,陈独秀在《青年 杂志》(即《新青年》的身)第一卷第五 期“1916年”•文中首先揭菓了 “尊重个 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 品” ー项大原则。文中摧破三纲和提倡 独立自主之人格,陈独秀的三纲批判远 比谭嗣同为透彻:第一、他把三纲溯源 至“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非像 谭氏那样从今文经学的立场上为孔子开 脱。第二、他的批判重心不再停留在君 臣一纲上,而是更重视父子和夫妇两 纲。第三、他提倡个性的解放,并借用 尼采“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的概 念以区别中国的三纲和西方的个人自 主。他对于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也因此
而充分显露出来。据我所知,陈独秀好 像是现代史上正式提议以“个人本位主 义”来取代“家族本位主义”的第一 人。从他对象族制度的严厉攻击,我们 不难看出他的三纲批判是以父子、夫妇 两纲为重点的。这正是“五四”时代反 儒家的主要倾向,同时也是共同的倾 向。
《新青年》反儒家的火力集中在家族 制度和妇女解放两大问题上。除了陈独 秀本人的文字外,比较重要的还有吴虞 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ー 文。吴文则要直接摧破《论语》中关于 孝弟的理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便 这样ー步ー步地逼近儒家经典的核心 了。从第二卷第六号起,《新青年》又开 辟了 “女子问题”的专栏,提出有关妇 女解放的种种问题的讨论。例如吴虞的 夫人吴曾兰女d:便在第三卷第四号上发 表了《女权平议》ー长文,以后还有社 会学家陶孟和的《女子问题》、周作人 译日本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胡适 的《贞操问题》和唐俟(鲁迅笔名)的 《我之节烈观》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新青年》攻击 家族制度和倡导妇女解^:可以说是继续 并完成了谭嗣同所提出的“冲决伦常之 纲罗”的命题。所以从《仁学》到《新 青年》,其间贯穿一条内在的理路。这 就是说,“五四”反纲常名教的运动在社 会现实的根据之外,同时还有思想史的 根源。我们之所以能这样断定,是因为 “五四、一代的思想领袖在传统批判方 面仍没有完全脱出《仁学》的典范。但 “五四”确是ー个“重新估定一切价 值”的时代,因为文化的各方面恰好都 在发生变化,而且互相支援。从一九一 八年起,白话文开始风行,所谓“打倒
94
孔家店”的运行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当时青年一 代的心理上所激起的震荡,我们今天已 很难想像了。鲁迅用新文学的笔触揭露 纲常名教的残酷性的一面,其感人的力 量远比陈独秀、吴虞等人的正面攻击为 深切。吴虞在读了《狂人日记》之后也 深受感动,特别在1919年8月写了一 篇《吃人与礼教》,举出中国史上许多 记载来证实鲁迅的控诉。从此“礼 教吃人”便成为“五四”时代 ー个最著名的口号了。《狂 人日记》说中国历史满本 都写的是“吃人”两个 子,这句话的涵义却 已远远超出了 “家族 制度和礼教”,而笼 罩了全部中国文化 的传统。所以客观 地说,“五四”反传 统的基调是在鲁迅 的笔下决定的。
白话文学扩大 了 “五四”时代的纲 常批判还可以从北京 大学的学生傅斯年
(孟真)、罗家伦等所 创办的《新潮》.月刊
(1919年1月创刊)得到印 证。这是ー个全部用白话为媒介体
的杂志,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运 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潮》在攻击传统社会制度方面 的勇猛激烈可以从傅斯年在创刊号发表 的《万恶之原》见其一斑。傅斯年的基 本论点是以一切“善”都从“个性”发 出来,而中国的家庭则是破坏“个性”
陈独秀批孔批儒, 要毁孔庙罢祭孔。
的最大势カ,所以是“万恶之原”。这 篇文章是很有影响的。同年(1919)7月 13日李大剑便在《每周评论》上写了一 篇《万恶之原》的短评,作为ー种呼 应。•他也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万恶 之原,都在家族制度。”甚至迟到1951 年熊十カ还在用カ地发挥这ー论点。
自由主义者、马克思义者和新儒家 ー这是中国20世纪三个互相排斥的 思想流派一都异ロ同声地说中 国的家族制度是“万恶之 原”,这也许要算是中国 现代思想史上的ー个奇 迹,但由此也可见“五 四”反传统影响之 大,中国知识界的价 值观念真正经历了 ー场革命性的变 化?
以《新青年》 和《新潮》为中心 的文学革命和纲常 批判终于激起社会上 守旧派的反击。1919 年3月18日北京《公 言报》除刊出《请看北 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 ー篇报道外,还刊出了那篇最
有名的《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林 纾对蔡元培领导下的北京大学提出了两 点最严厉的指责:第一、“覆孔孟、铲 伦常”;第二、“尽废古书、行用土语 为文字”。蔡元培的《答林琴南书》对 这两点都作了有力的反驳。蔡氏的答书 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思想上的ー篇重要 的文献。
95
思潮
四、传统伦理秩序的解体
林纾的愤怒起于他深信北京大学师 生“覆孔孟、铲伦常”之举足以败坏人 心,使“中国之命如属丝”。从此以 后,“五四”运动破坏了旧道德,几乎成 了保守主义者的共同看法。
但是传统伦理秩序的解体与社会经 济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不尽出于思想 的影响,而早始于“五四”之前。但这 并不是否认“五四”在这ー方面的巨大 作用。根据历史资料,我们现在可以把 这个作用比较具体地归纳成两点:第 一、19世纪末叶以来,许多人早已在思 想上或实际生活上不断冲击名教纲常的 堤防,造成了一些缺口,但整个堤防依 然存在。“五四”新思潮的作用则是把这 个堤防全面冲破了。第二、“五四”新思 潮的ー个重要作用是使反抗名教纲常完 全合法化了。在“五四”.以前,反抗名 教纲常的事件也时时有之,但反抗者的 下场照例是很悲惨的,他们从此社会上 为人所不齿。“五四”以后则不同了,反 抗者所得到的同情远比谴责为多,而且 同情的一方代表了正流,谴责的一方则 成了逆流。
“五四”对于名教纲常的冲击自然是 巨大的。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爆 发以后,半年之内中国便出版了四百种 白话报刊。新思潮因此也传布到全国各 地。中国小学正式有男女同学和大学招 收女生也都是在“五四”以后オ开始 的。民国十一年(1922)全国受高等教育 的女子,除教会学校外,已有665人。 这是“五四”时代提倡“妇女解放”的 ー项重要的成就。(参看陈东原,《中国 妇女生活史》,页387-392) 〇
但是以中国之大,“五四”新思潮究 竟冲击了多少传统的大家庭,以致导发 了 “家庭革命,则到今还是ー个无法回 答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指出,首当其 冲的主要是城市中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社 会,包括知识分子和工商阶层;其次, 大概靠近交通要道的农村中的乡绅地主 家庭也不免受到波及,如他们有子女在 城市读书的话。至于绝大多数不识字的 农民,我们还不知道有过受“五四”影 响而发生“家庭革命”的实例。小说 家、戏剧家写暴露大家庭黑暗的作品也 都是以中上层的社会为背景。而且即使 是中上层的社会,也并不是所有大家庭 的子女都被名教纲常迫得喘不过气来, 以致人人都非反叛不可。萧公权的经验 提供了一个相反的例子;他的父母都死 得很早,但他的成长反而得力于旧式大 家庭的制度。他晚年回忆说:
ー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一部分〈甚至 大部分)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养成 的。 “新文化”攻击旧家庭有点 过于偏激。...
“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 纯是地狱。(见《问学谏往录》,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页13)
这是ー个亲历了新旧文化交替的人 的持平之论。不用说,“比较健全的旧式 家庭”在“五四”前后依然是存在的。 总之,在过渡时代每个人的早年遭遇不 ー样,因此对于旧式家庭的感受也因人 而异。
最后我愿意再举通俗文化中的ー个 例子,以说明“五四”纲常批判的影响 并不为一般想像中那样地无远弗届。 1917年陈独秀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曾 指出:
96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 君主时代的恶习,城里人家大门对联, 用“恩承北阙”ヽ“皇恩浩荡”字样的, 不在少处。乡里人家厅堂上,照例贴ー 张“天地君亲师”的红纸条。讲究的还 有一座“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腐旧 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 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 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 可。(见《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刊于 《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1917年5月 1日,页三)〇
当时正去袁世凯帝制的失败不久, 而再过两个月(7月1日)便是张勋的 复辟,所以陈独秀特别关心民间的旧思 想对于国体有不良的影响〇其实,天、 地、君、亲、师这五个字非常简单扼要 地表现了中国一般人的价值系统。
先师钱宾四先生晚年也谈到这五个 字,他说:
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 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 其他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 重大,自可想像。(见钱穆《晩学盲言
•ぜ為
(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 年,页377) 〇
我觉得钱先生从中国文化、中国人 生的传统上去认取这五个字的意义与价 值,其观点是较为全面的。记得在钱先 生逝世前的两三年,有一次在素书楼谈 话,他曾问我这五个字连成一句,悬挂 在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究竟是在甚么时候 开始的。我当时说,我还没有在正式文 献中,包括笔记和小说,发现过这五个 字。不过据我的推测,大概不会太早, 应该是在清代オ流行的。两年前我读 《容肇祖集》,偶然发现容氏所引清初 廖燕(1644 - 1705)《续师说ー》一文 中有下这一段话:
宇宙有五大,师其一也。、一日天; 二日地;三日君;四日亲;五日师。师 配天地君亲而为言,则居其位者,其责 任不棊重乎哉?(《容肇祖集》,济南, 齐鲁书社,1989年,页667)
看廖燕的语气,天地君亲师为宇宙 “五大”已是当时流行的观念,也许其 起源可上溯到明代。最近我在日本关西 大学图书馆中偶然查了日本柏悦堂文久
五四运动带动引发的宣扬启蒙思想的杂志,
思潮
杭州。
遭受日本的侵略,图为1937 年一2月日本军占领 子,也作为中国现代化希望之所在,但中国却不断 中国知识分子把日本视作弱小国家走向成功的例
二年(1862年)翻印本《二十七松堂 集》。巻十一《续师说ー》後有魏礼
(和公)评语,说:“天地君亲师五字 为里巷常谈,ー经妙笔拈出,逐成千古 大文至文。”魏礼(1629 - 1695)比廖 燕大15岁,正是明清之际的人,可见此 五字确在17世纪上叶已成为民间流行的
“常谈” 了。天地君亲师五字的决定版 大概确是明清时代君权空前髙涨下的产 品,但通二千余年以观,其意义则决不 能简单地解释成专为便于帝王专制而 设。无谓君亲的先后怎样安排,过去中 国民间确信仰宇宙间有此五大价值。正 由于民间接受了这个系统,“五四”时代 陈独秀、吴虞的大声疾呼并不能立刻把 这个观念“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抗 战期间( 1937-1945)我在安徽潜山的 乡下住了整整八年,每年正月初一许多 人家都用红纸写五个大字悬挂在中堂 ±〇不过这五个字已换了其ー,即“天
地国亲师”。这当然是因为民国时代已 无“君” 了。这一字之易象徵了现代 化,然而宇宙五大仍存则说明传统的价 值观念也不是旦夕之间便能完全转化过 来的。
结语
总结地说,在中国现代史上“五 四”是价值观念转变的关键时代。这是 由于知识分子自动自发并且有意识有系 统地进行了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巨 大努力。“五四”的知识分子不但澈底冲 击了传统的价值系统,而且也引进了许 多新的价值,如民主、科学、自由、人 权之类。这些新的价值在七十多年之后 仍然是中国大陆上知识分子追求的目 标,“五四”以来新价值尽管名目繁多, 但从根源上说,都可以归系到ー个中心 价值上,即个人的自作主宰;这是从谭
98
嗣同、梁启超、到蔡元培、早期的鲁迅 (如《文化偏至论》见《全集》第一 卷,《坟》页38 - 54)和陈独秀、胡适 等所共同提倡的。然而这决不是说,他 们所响往的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而置 国家民族的大群于不顾。相反的,他们 都是在建立新的群体秩序这一大前提之 下,倡导个性解放、个人自主的。
从“五四”到1945年之间,中国社 会上的价值观念一直在自然的转化之 中,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动。但中国在 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逼迫而亡国的危 机一天比ー天深化,群体的存在问题终 于淹没了个体自主的问题。胡适在1933 年曾将中国现代的思想发展划分成两个 阶段:从梁启超到《新青年》,大致是 侧重个人的解放;1923年以后,中国思 想进入“集团主义”(Collectivism)时 代,“无论为民族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 运动,皆属于这个反个人主义的倾 向。”(《胡适的日记》第十一册民国二 十二年12月2 2日)胡适以1923年为分 水线当然是因为第二年(1924)便是国 民党改组,“一党专政” ・、统一思想的格 局在中国成立了。一个以“革命”为藉 口的新“名教”已大有继传统名教而起 的趋势。
从社会史的观点看,“五四”以后中 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正开始向现代的公民 社会转化;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在随着 这个转化而不断的调整。
30年代以后大群体意识完全压倒了 个体意识是造成!949年以后中国突变的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组后的国民党只 学到了列宁ー斯大林式的“一党专政” 的皮毛,一部分人企图运用政治力量建 立新“名教”,其结果却替斯大林主义
在中国的全面建立铺平了道路。1949年 以后,私有财产的澈底废除使民间社会 整个消失了,极权专政的力量伸展到每 ー个角落,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它的 天罗地纲,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马家 店的新名教不但取代了孔家店的旧名 教,而且发挥了旧名教所望尘莫及的束 缚カ。一切合法化的价值都是由专政的 党提供的,过去的价值观念,已无法公 开露面,只能以曲折的方式在地下存在 To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9年,最近 十年左右才开始略有松动的迹象。以后 的发展是无法预测的。
如果中国民间社会和价值观念没有 经过1949年以后的顿挫,现在会变成什 么样的情况呢?这个问题在40年前是无 法回答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说:看看 台湾和香港这两个未经革命暴力的摧残 的中国社会。我并不是说,这两个中国 社会已达到了理想的境地。相反地,台 湾和香港都各有其问题,在价值观念的 调整方面更是困难重重,而且新的困扰 还在不断出现。不过无论如何,这两个 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变迁告诉我们:传统 和现代并不是在每一方面都必然是势不 两立的。现代化有时反而需要借助于传 统中的健康力量。在传统与现代长期的 互相激荡之下,这两个社会的富于中国 情味的价值系统都已具有多元和开放的 性格,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永恒紧张可以 时时通过多元的、开放的价值观念而得 到ー种暂时的缓和,这种新价值系统不 能保证社会不发生问题甚至危机,但它 可在发生问题或危机时提供比较合理的 解决方式。0
(原题目:《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 原刊于4月号《明报月刊》
99
翻译
《砂劳越华人》第九章
华人政党政治
政党的组成
砂劳越政府与华人代表针对教育与 商业课题作出的商谈(如第八章所述), 带有政治色彩。从古晋、泗里街等地也 涌现了一批有オ干的特出领袖。对他们 来说,时机已经成熟,必须成立政党, 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地方议会选举。他们 要的是一个能维护与促进华人与其他民 族的民主权利的组织。这些领袖很快就 坐在ー起深入探讨这样ー个政党会不会 得到广泛的支持。那些曾经针对华文教 育与营业执照等课题反对过政府政策, 并与政府进行谈判的人,很自然地被选 为成立政党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经验 加以他们又受到马来亚与新加坡日愈高 涨的政治热潮所影响,同时砂劳越辅政 司J.H.WJ斯也多方鼓励,使这些人下 定决心。辅政司感觉到砂劳越的第一个 政党必须由那些与官方友好的人来领 导,政府オ放心。他发出内部流传的政 府备忘录,建议由王其辉岀任新党主席。
1956年初学生罢课长达两个月的时 候,王其辉与杨国斯律师都是ー个特别 委员会的委员,他们在解决这次事件中 扮演重要角色。这次他们与另外两位律 师朋友联名发起组织ー个多元民族政 党。他们于是与马来国民协会及砂劳越 达雅人协会接触,但反应不佳,看来它
/陈振声撰•黄顺柳译
们有意在适当的时间筹组自己的政党。 与此同时,总督安东尼、艾贝尔爵士也 鼓励王其辉成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 非种族政党。问题是得不到土著的显著 支持或表示兴趣。1959年,当地报章刊 登一篇由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年轻马来人 所撰写的文章,认为新党会有土著真正 的加入,在这篇文章的鼓励之下,王其 辉与他的朋友便着手筹组砂劳越人民联 合党(SUPP).标榜“非种族主义,强 调各民族团结,效忠砂劳越。”人们盼 望土著加入该党,政府与安东尼・布禄 克也给予暗示,结果他们还是大失所 望。在1946年的反让渡运动中,安东尼 •布禄克曾经插手,他写信给马来国民 协会,鼓励他们支持成立政党。达雅人 领袖对组党的事不闻不问。
在该党正式成立之前几个星期,总 督似乎改变主意,他指出政党政治不该 造成砂劳越的多元民族社会更加分裂, 只应该是团结全民的ー股力量。如果一 个政党由一个民族或ー个阶层所操纵, 效果只会是分裂人民。他怀疑在目前的 这个阶段,政党政治是否会为国家带来 快速进展。政府这样改变立场据说是因 为得悉秘密共产组织已经严密的渗透人 民联合党的各级领导层,该组织的成员
100
利用人民联合党为公开阵线的工具。好 斗的左翼份子,通常是年轻的华人,全 心全意支持该党。他们的热情使政府深 感意外,同时也引起土著的怀疑。无论 如何,组党已经势在必行,不能再等 待。1959年6月12 H,它终于正式成 立,从而掀开砂劳越政治新的ー页。
人民联合党的总部设在古晋,但砂 劳越所有省份都有它的支部与分部,由 代表大会选出中央委员会以掌握实权。 党内的日常事务由一个较小的中央常务 委员会负责。它的上层领导主要是温和 派,但支、分部则多由激进的左派所控 制。1965年,为了人民联合党要不要参 加马来西亚团结谄询扃的事,该党的温 和派与激进派意见相佐,造成分裂,结 果党主席与秘书长暂时辞职,尽管如 此,温和派仍然掌握大权。该党党员多 是华人,达雅(伊班人与陆达雅人)党 员也不少。根据该党于1963年所公布的 数字,华人占五十四巴仙,主要是福建 人与客家人,伊班人三十二巴仙,陆达 雅人六点五巴仙,其他为马来人与马兰 诺人等土著民族。
砂华公会
另ー个华人政党砂华公会(SCA)成 立于1962年。它由富有的华人所领导, 他们眼见砂劳越即将通过马来西亚而取 得独立,认为有需要除了人民联合党之 外再成立一个政治团体。人民联合党得 到华人社会的大力支持,但这种支持主 要来自农人、店员及其他劳动阶级。因 此该党只好保持其社会主义特征,一旦 有人组织政府,该党势必会被排斥在 外。1962年中,在马来亚政府的鼓励 下,砂劳越所有的右翼政党筹组联盟,
其形式与在过去几年内成功地统治马来 联邦的联盟相似。在马华公会的鼓励之 下,砂华公会宣称它将首先寻求华族的 团结,然后オ扩大到国家团结。它认为 国家团结可通过各政党组成联盟而达 致。它也考虑加入马华公会的可能性。
砂华公会是由两个商业集团所组 成,ー个是古晋的潮州人集团,ー个是 诗巫的福州人集团。第一任会长陈何遵 先生是潮州人,后来由福州人接任。这 两个集团很少有人加入人民联合党。砂 华公会的其他发起人或者受英文教育的 年轻人,他们不满于人民联合党主要由 受华文教育的人所操纵。它也吸引了一 些比较保守的受过华文教育的人,这些 人将人民联合党看成是年轻的暴发户, 不屑与之为伍。但砂华公会从ー开始便 注定失败,因为无法鼓起年轻人的热 情。在形象上,它只是另外一个公会, 又是富人专用的俱乐部,再不然就是ー 群有意加入新的马来西亚统治集团来扩 大影响力的过气人物。•
砂华公会的党员最多也不过是二千 到三千人左右。古晋人在第一届中央委. 员会中占多数。1963年砂劳越第一届选
砂勞越人民联合党(SUPP) 的创始人王其辉。
101
翻译
举即将举行,党员中有人因为选举经费 不足,准备工作做得不好,而对党中央 有所不满。这使到中央委员会改组。陈 何遵被推翻,改任顾问,由林鹏寿接任 会长。后来该党变得由第三省的福州人 所控制,其二十三人中委也有过半数住 在第三省。1970年,土著党与人民联合 党(本来是反对党)在大选之后组织联 合政府,大大的削弱了砂华公会作为ー 个华人政党的潜能。1974年,砂劳越国 民阵线(以土著党与人联党为主)在大 选中获胜,促使砂华公会决定解散,其 成员加入人联党。
三华文报被封
华人一直将砂华公会看成是ー个亲 政府的政党,由有钱有地位的人组成, 而人联党虽・然在领导层中也有“贵 族”,但却被认为是华人社会各阶层共 有的ー个政党,尤其得到受华文教育人 士的支持。以前没有人联党,这些人难 以跟有地位的人取得联系。现在有了人 联党,它的基层党员都是ー些普普通通 •的人,它设立在各地的支、分部受到左 翼分子的渗透与控制。就好像别地方的 左翼分子ー样,他们与群众认同。人联 党曾反对马来西亚的成立(他们自称并 不反对其概念,只反对英国政府与马来 亚为了它的成立而釆取的手法),同时 又在乡区大力争取达雅人的支持(达雅 人向来接受所有政府的建议),使它成 为殖民地政府的眼中钉,特别是在大马 成立的那段时期内。随着1962年汶莱事 变之后,政府颁布ー系列的紧急法令, 其中包括1962年维护公共安全条例,以 对付叛乱与颠覆分子。在此紧急条例之 下,任何人如被怀疑参加颠覆活动,可 以无须审判而被扣留两年,被扣留者不
得在法庭上提出挑战。在维护公共安全 法令通过ー个月之后,人联党的四位中 央委员被扣留,并遣送出境。后来还有 更多人联党各级的党员与其他人士(秘 密共产分子与颠覆分子)被捕,被扣留 或被限制居留地。分别设在古晋、诗巫 与美里的三家激进的左翼华文报被封 闭。这使到人联党在1963年的第一次大 选中失利,而成了反对党当时由砂劳越 联盟。(由国民党、保守党、人民阵线与 砂华公会组成)组织州政府。实行紧急 法令的另ー个直接后果是迫使秘密共产 组织的许多在公开社团中活动的成员转 入地下,该组织也派遣许多年轻成员越 过边境进入印尼,当时印尼有一个合法 的与在政治上活跃的共产党存在。早在 1963年,苏卡诺因不满砂劳越加入马来
华人热心政治
西亚而展开对抗的时候,许多年轻的华 人共产党员在印尼“志愿人员”的陪同 下返回砂劳越,开始攻击位于边境的ー 些市镇。
砂劳越ー出现政党政治,华人便热 心参加。公务员与武装部队成员不准积 极参加政治活动。但不管是在市区还是 乡区,仍有大批讲不同方言的华人加入 人联党,与此同时,一部分福州人与潮 州人则加入砂华公会。另ー些成为其他 政党的党员,这些政党由其他民族组 成,不过党章规定可以招收不同种族的 人加入。第一个这一类政党是砂劳越国 家统一党(PANAS),成立于1960年, 创建人是亲让渡的马来领袖拿督板达阿 邦哈志慕斯达华。接着成立的是人民阵 线(BARJASA),由反让渡的马来人于 1961年组成,主席是拿督东姑哈志布 让,在马来西亚成立之后,他出任第二
102
任砂劳越州元首。人民阵线允许ー些华 人加入(其中一人于1962年成为中 委),但华人在党内未有足够的影响, カ。1967年,这两个马来人政党合并成 为土著党。在1961年,达雅人的第一个 政党即国民党(SNAP)在史蒂芬加隆宁 甘的领导下成立,党内的其他伊班领袖 都曾任职于汶莱和砂劳越境内的油田公 司。开始时该党只收达雅族党员,但于 1964年改变政策,在十八位中委中容纳 两位华人。另ー个达雅人政党是保守党
(PESAKA),创党人是天猛公朱加阿 纳巴林,成立于1962年。该党只收达雅 人为党员。到了 1964年,另ー个名为马 华达党(MACHINDA)的多元民族政党 宣告成立,党员包括马来人、华人与达 雅人。创党人之中包括那些不满国家统 ー党人民阵线与西马的巫统谈判联合砂 劳越马来人政党的人,以及因某种原因 退出其他政党的人。不幸的是他们缺乏 共同奋斗的基础和有效的领导层,以致 不久就因意见不合而导致领导层分裂。 成立了两年之后,党主席与秘书便辞 职,到了 1966年,它的第二任秘书率领 ー批党员加入保守党。该党于1967年年 初正式解散。其陆达雅党员集体加入国 民党。
华人加入政府
1959年举行的地方政权选举为各县 议会选出议员,这让各地县级的华人领 袖有充分的机会争取政治领导权。不论 是在市区还是乡区,都有年轻的华人领 袖出来竞选,其中不少是新近成立的人 联党的党员。由于砂劳越即将通过马来 西亚取得独立,政府早在1963年便决定 举行第一届立法议会选举。该议会于 1957年修订宪法,增加民选议员的席
位。这次选举分三阶段进行,时间是 1963年4月到6月。根据关于马来西亚 的政府级委员会报告书规定,1963年的 这次选举应是砂劳越最后一次的非直接 选举。选举过后将实行部长制,以便在 英国人的指导之下,新选出的部长们得 以治理砂劳越的内部事务,然后オ加入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成立于!963年9月 16 H 〇
除了人联党与国家统一党之外,其 他政党都加入砂劳越联盟,以便参加 1963年的选举。各县议会共有429个席 位。投票于4月与5月间举行。选举成 绩如下:
联盟 138席
人联党 116席
国家统一党 59席
独立人士 116席
接着由各省省议会举出三十六位代 表以填补立法议会中的非官委议员席 位。这些代表来自:
联盟 19席
人联党 5席 .
国家统一党 3席
独立人土 9席
于是成立砂劳越的第一届部长政 府,包括联盟的六位成员在内,其分配 的比例如下:国民党三位,人民阵线两 位,砂华公会一位。州务司、财政司与 律政司则仍由英国人担任。当时的州内 阁中有两位华人部长:砂华公会的张桂 生与独立人士黄金明。黄金明因加入国 民党而受委为部长。新内阁后来发生危 机。在1966年的联盟危机过后,首席部 长史蒂芬加隆宁甘被迫下台,由本固鲁 达雅斯里接替。
103
砂州人联党曾反对马来西亚的成立,图示砂州人民1962年在古晋 举行反大马示威。
1969年,砂劳越已经为自从加入马 来西亚以后的第一次直接选举做好准 备。5月10日全国开始投票,并在同一 天在西马完成投票,第二天便公布选举 成绩。在东马,投票分段进行。因吉隆 坡发生五一三事件,联邦政府中止宪法 的运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于是 砂劳越的选举在5月15日便告中断。
1970年6月恢复选举。投票结果如
下:
政党 所得席位 占总票数的百分比
人联党 12 28.9
国民党 12 24.5
土著党 12 14.7
保守党 8 13.7
砂华公会 3 10.7
独立人士 1 7.6
48 100.0
组织联合政府
人联弗一向扮演反对党的角色,这 次选举之后它与土著党成立联合政府 (共24席),使大家深感惊奇。人们原 以为组织州政府的会是土著党、保守党 与砂华公会所结成的三角联盟(共23 席),或者人联党与国民党联合(共24 席)。
1970年的联合内阁有六位部长:一 位马来人,一位马兰诺人(即首席部长 拿督巴丁宜哈志阿都拉曼耶谷),两位 伊班人,两位华人。这两位华人部长是 副首席部长兼交通工程部长杨国斯(人 联党)与地方政府部长沈庆鸿。人联党 党主席王其辉在古晋西区州议席选举中 不幸败北,唯在古晋市区的国会议席选 举中获胜,于是受委为联邦部长。
好斗的砂劳越共产组织曾号召选民 全面杯葛1970年选举,但不成功。它变 得更嚣张,在联合政府成立后加强其恐 怖活动。如今砂劳越共产组织已不能再 利用人联党来从事公开的斗争,因此共 产党的支持者就不再将人联党当成可以 信任的喉舌。当人联党还是反对党时, 它的领袖面对被人将整个党看成是共产 党外国组织的情况。如今它已改变立 场,它的秘书长兼副首席部长也成了安 全委员会的一位重要成员。这使到基层 群众对领导层大为不满,并大肆批评, 尤其是针对王其辉,因为他接受联邦部 长的委任。党员们认为党领袖加入政府 之后,必须追随政府的政策,因此违背 了他们先前要争取释放或将所有在维护 公共安全条例下被扣留的人在法庭上公 开审讯的许诺。他们认为他们的领袖若 想代表那些只肯接受无条件释放的扣留
104
者去跟联邦政府谈判时,将处于更加不 利的地位。
带来政治稳定
无论如何,一般的华人民众都对人 联党在政府中扮演的角色感到满意。该 党与土著党组成联合政府为砂劳越带来 政治稳定,从而使国家得以推行经济与 社会发展计划。这也使一个有明确目标 的政党在推行政府的经济发展与扩大的 政策时得以扮演它的角色,还有在教育 与国家语文等敏感课题上,得以照顾全 体人民的利益,并且不会忽略华人的传 统与宪法所赋予的权利。1974年3月, 首席部长拿督巴丁宜哈志阿都拉曼耶谷 与砂劳越共产组织的高级领袖谈判,并 达致和平解决的《斯里阿曼协议》〇在 这方面,人联党也做出了贡献。这项协 议使共产党结束其武装斗争,并使数以 百计的共产恐怖分子走出森林,重返社 会,这样就使共产叛乱减到最低程度。
消除了共产恐怖分子的威胁之后, 政府决定举行因保安理由而延期的第二 次大选。(1973年,西马举行大选。) 联合政府这时也改称砂劳越国民阵线。 土著党也与保守党合并而成土著保守 党。国民阵线是由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 已故敦阿都拉萨所构思。在国民阵线的 概念之下,所有参与组织马来西亚政府 的政党联成一气,声势壮大。
1974年大选于8、9月间举行。在 东马,因选民分散各地,故实行分段投 票。在这次大选中,国民党成了新的反 对党。这是ー个坚强与团结的反对党, 它派出专业与曾受高深教育的候选人出 来角逐州议席与国会议席,其人数不比
砂劳越国民阵线少。选举成绩出乎意料 之外。在48个州议席中,国民党得18 席。在24个国会议席中,它得9席。其 中三个州议席与一个国会议席由华籍候 选人所获得。其副主席黄金明夺得林梦 区州议席,却在美里苏比士区国会议席 中被击败。最出人意表的是罗佛机在古 晋东区州议席选举中击败人联党的杨国 斯。杨国斯在巴达旺区国会议席选举中 得胜。作为国民阵线的成员之一,人联 党胜得漂亮。在土保党与人联党联合所 取得的30个州议席与15个国会议席 中,人联占了 9个州议席(派出十二位 候选人)与五个国会议席(角逐七个席 位)。首席部长于是将七人联合内阁增 加到十三人,其中三人是副部长。沈庆 鸿取代杨国斯出任副首席部长,同时兼 管土地,后来则兼管财政与发展。新人 •黄顺开医生则任农业与社会发展部长。
王其辉保住他在古晋市区的国会议席, 留任联邦部长。
国民党加盟国阵
1976年,国民党加入砂劳越国民阵 线,不再是反对党。此ー历史事件使华 人参与州政府的平衡受到影响。国民党 加入国民阵线是由首席部长与他的国阵 同僚一同与国民党领导层谈判的结果, 当时是1976年6月20日。与此同时, 在沙巴刚刚崛起便击败沙统的人民党, 也与沙统ー起被接受加入国阵(沙统因 为是ー个亲政府的政党,故特别获准加 入)。首席部长改组州内阁,以便容纳 国民党的代表,这一来便有两位华人受 委,他们是国民党的罗佛机,出任副地 方政府部长,与人联党的张君光,出任 副交通与工程部长。他们在1976年11 月1日宣誓就职。
105
翻译
1978年6月8日,马来西亚首相拿 督胡申翁宣布州议会与国会再次大选。 国会于6月12日解散,选举则于6月 21日提名。7月8日开始投票。东马的 投票分段进行,至6月22日结束。
在西马,州议席与国会议席选举同 时举行,只有吉兰丹是例外。早些时 候,吉兰丹已经举行过紧急州选举。在 东马的沙巴与砂劳越州,只举行国会选 举,因为沙巴已经在1976年举行过州选 举,而砂劳越的下一次州选举则于1979 年オ举行。这两个州的立法议会都决定 提供五年的圆满服务。
作为砂劳越1978年国会选举前奏曲 的是几个新政党的成立。它们是土著人 民党(PAJAR),美里的砂婆党(SAPO), 国家人民党(PNRS),乌玛党(UMAT) 与 党。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独立人 士出来竞选。有些是一些政党的前党 员,其中两位曾是人联党的立法议员, 他们退出之后使人联党的州议席由12减 为10席。所有的新政党(除 党之 外)是以反对党的名义参加竞选。其中 最大的ー个党是由阿里卡威所领导的土 著人民党。他是前任高级警官与律师。 该党共派出十三位候选人。
在西马和东马,国民阵线都取得辉 煌胜利,这使国阵在114个国会议席中 夺得94席(其中一些不劳而获),并在 西马11个州的276个州议席中寺得241 席,余下的由民主行动党取得,包括15 个国会议席与24四个州议席,另两个州 议席由独立人士赢得。在沙巴,国阵赢 得16个国会议席中的14席,另外两席 由民行党与独立人士各取其ー。砂劳越 州国阵获得压倒性胜利。它的候选人赢 得23席,这项胜利使国阵在国会的154 个席位中,占了打破记录的131席。砂
砂州人联党的另一位领袖杨国斯 律师
劳越国阵唯一失利的是在蓝卑尔(以前 美里苏比士)选区,人联党的候选人谢 晋新被新成立的砂婆党的秘书长,也是 该党唯一的候选人,一位年轻的律师司 徒美堂所挫败。土著人民党出乎意料的 被打得落花流水,十三位候选人竟无ー 人胜出。谢晋新的失败使人联党的国会 议席由七席减为6席,其中五席由华籍 候选人取得(包括杨国斯在巴达旺选区 不劳而获保住席位)。
拿督胡申翁于7月28日组成内阁, 这时选举结束刚好一个星期。他从砂劳 越国阵的成员中挑选两人出任新部长, 不过砂国阵唯一的华人联邦部长人选保 持不变。人联党的王其辉再次在古晋市 区的国会议席中以压倒性多数票获胜, 因此留任科学、エ艺与环境部长。
1979年正月,国民党的副地方政府 部长罗佛机遽然去世。在3月中举行的 古晋东区(后改称浮罗岸)补选中,由 国阵支持的华人籍候选人即国民党的蔡 常辉,出乎意外地被独立人士蔡国明医 生所击败,其压倒性多数票为五千七百 三十七张。
1978年国会选举之后,州内阁的十 三位部长有一位被委任为联邦部长,于 是剩下十二位部长,其中八位正部长
106
(包括一位首席部长,三位副首席部 长,与其他四位部长)与四位副部长。 罗佛机的去世使内阁暂时又少了一人。 十ー人内阁中有三位马来人(一位妇 女),三位伊班人,三位华人,一位马 兰诺人与一位加央人。这种结构充分反 映砂劳越是个多元种族社会。
1979年9月,砂劳越举行州选举。 投票分段自9月15日到22日举行,次 日全部选举成绩揭晓。国阵再次赢得压 倒性胜利,在48个州议席中赢得45 席。其余3席由独立人士夺得。参加竞 选的反对党包括土著人民党、民行党、 砂婆党与乌玛党都全军覆没。通过这次 胜利,国阵不止保住几乎所有席位(只 失去1席),还使席位的总数增加,这 是因为杨国斯重新夺回朋莪选区的席 位,也因为国阵的ー些新人在各自的选 区中击败对手。1979年的选举使华人在 立法议会中占有12席(国阵11席,独 立人士 1席)。
新的州内阁部长于1979年9月26 日宣誓就职,包括七位正部长(其中一 位是首席部长)与五位副部长。内阁人 选与州选前的成员大致相同。在内阁中 的华人部长仍然是三位,两位正部长与 一位副部长。
结论
砂劳越华人的历史是进步的历史, 充满活力,不断成长。它不仅有光辉的 过去与独特的现在,更重要的是它还有 美好的将来。将来的日子好到什么程席 取决于现在年轻的一代是否努力工作, 是否能与其他种族人民和谐相处。作为 ー个历史学家,其责任只在于记录过美 与现在所发生的事,他没有义务对将来
作任何猜测,也不能对将来会是什么情 景发表他自己的意见。要知道将来的前 景如何可问我们的领袖,他们正在为国 家的利益而工作。尽管如此,作为普通 的马来西亚公民,不管我们属于任何种 族,信仰何种宗教,有着何种政治倾 向,我们都应该将砂劳越在马来西亚的 范畴内,缔造成一个公平与富裕的乐
ー九六三年砂州內閣照 THE HRST STATE CABINET 1963
Dthjk S^tphen K. Wngkan «A* Jam®» WtonQ
覧«|* g tia漩E Datuk Dunstan Ends* DsMt AtJO
砂州第一届民选政府的内阁成员。
107
翻译
园。如果历史学家有意提出评论,那就 让他们忠实地,不偏不倚地,在正确与 合理的界限之内提出吧。
过去,由于人们对华人的生活方 式、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使各层的行 政当局当他们是外人,又对他们行事的 意图与动机不表信任。于是就针对他们 ー心只想赚钱的倾向给予粗暴的批评, 说他们剥削那些经济上落后的人,说他 们坚持依附自己的文化,说他们倾向中 国。但最严重的指责还是他们有不同的 效忠对象,与他们反对与他族融合。不 幸的是当时又有一批好斗的共产恐怖分 子在州内进行种种颠覆和恐怖活动,使 到这种指责更容易叫人相信。
但自从马来西亚成立以后,实行国 会民主不遗余力,马来西亚多元民族社 会中的不同民族之间便有了更大的谅 解,更多的亲善与真心相待。在砂劳越 以及在马来西亚各地,政权的分享,以 及在马来西亚宪法下对各民族基本自由 权利的保证,都使华人感觉到,那是对 他们作为公民的权利的承认,从而也为 他们提供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将马来 西亚当成祖国,他们与其他各民族的前 途紧紧联系而不可分割。最近(本书写 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助澄清海 外华人的身份(包括已经拥有居留地公 民权的华人,与那些在中国出生愿意保 留中国国籍的人)〇这显示中国不再想 控制海外华人。中国政府也吁请所有侨 居海外的中国国民遵守居留国的法律。 这就扫除了所有的疑虑与含糊之点。海 外华人应该认清什么是他们真正的命运。
在州与联邦多元民族民主制度的保 护伞下,砂劳越可以有更富裕更进步的 将来,不断为达致长远目标而奋斗,以
加强国家的经济潜能,提高不止是华人 的,同时也是所有各民族的生活水准。
但要达到这些目标,华人与其他各 民族必须加强团结,消除彼此间的猜 忌,也消除对某ー个种族在经济、社 会、政治领域上远胜他族的恐惧。这在 砂劳越应该可以更加容易实现,因为过 去已经有历时几个世代的和睦相处与互 相尊敬的优良传统。那些在朝的人士有 必要更好的了解和体会诸如经济、社 会、文化与教育等问题的实质与内涵。 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华人社会,因此急 切的需要以正确的手法找出适当与一劳 永逸的解决方案,使其不致于与建国目 标与理想发生冲突。更重要的是,华人 社会本身必须更紧密团结,并为促进国 民团结而准备采取任何行动。这可以由 下定决心,试图打破长期以来阻碍进步 并将人们依照方言、血缘、宗教信仰与 教育背景分隔开来的樊篱做起。
为了建国目标的利益,砂劳越华人 的政治和社会领导层必须准备消除个人 意见上的不同,放弃为个人谋利益的野 心,并将社群的利益置于国家的整体利 益之下。作为华人的领袖,他们必须诚 实,随时随地为照顾全体人民的需要而 作出努力,不管这些需求来自个人还是 集体,也不管它何时被提出。上次(1978 年)国会选举与此次(1979年)州议会 选举的成绩清楚显示砂劳越华人与非华 人选民逐渐成熟。他们使用自己的权カ 所作出的判决,不可置疑地说明政治投 机主义的日子已经过去,只有那些随时 准备为实现选民的意愿而奋斗的领导层 オ会继续得到支持。0
(全书刊完)
108
附录一
布禄克与黄乃裳所订协议
砂劳越政府与乃裳、力昌所设立之’新福州 港.商号订立以下协议:
1.该商号同意带領一千名华籍男女农人与大约 三百名儿童,前来拉让江畔种稻、蔬菜与水 果等。第一年,也就是在1901年6月30日 以前,必须引逬其申一半人口,另一半在翌 年引逬。
2政府预支予该商号之款额为成人每人三十 元,儿童每人十元,其中三份之二在新加坡 交付,馀款在有关人士登岸时付清。该商号 负责在收到第一批款项之后的四个月内,将 垦殖者带到拉让。
3. 该商号将在六年内分期摊还欠款。第一年不 必缴付。以后各年每年缴付欠款之五份之 -,即成人每人六元,儿童每人二元。
4. 政府负责自新加坡运载垦殖者到拉让之船 费。若该商号直接带颌垦殖者自中国来到拉 让,政府将补发每人五元之船费。
5. 政府为该商号提供足够的土地,地点在王土 来与西銮或其他地带,并在协议签订之后 20年内不收任何租税,此举使垦殖者拥有 足够土地以安居乐业,在这项规定之下,每 名成年人至少可获得三英亩土地。
6. 在此协议期满之后,垦殖者可向政府申请地 契,地稅每英亩每年一角,唯该土地必须加 以充分利用方能获得注册。
7. 若政府有意取回任何垦殖者已经开发的土 地,必须对所造成的损失给予垦殖者适当的 赔偿。
8. 政府负责建造码头与大小道路。
9. 在该商号推荐之后,政府将接受任何适当人 选出任港主或头人,以为垦殖民排难解纷, 其权カ范围将在正式委任之后由政府加以确 定。
1Q政府保证垦殖者不受骚扰。
11.政府不限制垦殖者种植何种农作物,种植面 积大小也由垦殖者自行决定,唯该商号必须 紧记,引进垦殖者的原本目的是要他们种 稻。
12政府负责为垦殖者提供船运服务,自古晋将 行李以低廉载费运往垦殖区,只要政府有足 够能力,必定协助垦殖者运载物产到外地, 唯政府将不会特别派船执行此项任务,只能 尽其所能在这方面协助垦殖者。
13政府将不准许任何人在前往探访垦殖者时’
意图引诱他们赌博或将鸦片售予他们,唯垦 殖者赌博不受限制,政府与该商号将不会鼓 励他们这样做,若真的要赌博,也必须在头 人的监管之下进行,也只有头人可出售鸦 片,这项规定将由政府作出安排,使其得以 有效执行。
14政府将准许垦殖者拥有一定数量之枪枝以保 护其农作物不致受到野猪等摧毁。
15此协议期满两年之后,若垦殖者取得成功, 使垦殖区欣欣向荣,政府将准许其他人士自 中国前来加入他们的行列,并将尽力协助新 来者。
16若该商号成功引进垦殖者,并使垦殖区欣欣 向荣,他们将获准经商。
17.该商号偿还欠款之能力由邱菽园与林文庆为 担保人,二人谨此盖章签名。
订协议者谨此盖章签名,由黄乃裳与力昌代表 该商号,由查尔斯•布律克与C. A,邦裴尔代 表政府,签字日期:1900年7月9日。并由派 德生・西门士公司之乔治・梅尔为见证人,日 期:1900年7月27日见证于古晋。
109
翻译
附录二
1901年查尔斯•布祿克与 广东公司所订协议书
致江峰琴与邓恭叔宝号,
关于你们提议成立公司,目的在于引进华人移 民到拉让江畔,以•・叔洋港”的方式幵荒,我 谨此给予许可,其条件如下:
1. 政府将于宋溪南兰及其附近保留足够的土 地,以供贵公司所引进的移民利用,不收地 税及其他费用,但也不发出永久地契。如有 关土地被放弃或未曾加以利用,政府会将它 收回,如有关土地真正被用以种植农作物, 则它将是贵公司的财产,而不得出售与转 让。
2. 贵公司不得将有关土地加以分割,也不得 用以抵押或偿还欠款。
3. 政府保留在有关土地建筑道路与铁路的权 利,也保留幵釆矿物的权利,如因此导致责 公司蒙受损失或不便,政府将作出适当的赔 偿〇
4. 贵公司可委任一位港主以在移民之间维持 治安,解决细小的争端,如有任何人犯罪, 则需据情呈报当地省长。港主之委任需得到 政府的认可。政府将在必要的时候派警察协 助港主。全体移民将得到全面保护。
.5.如贵公司提出要求,政府将负责建造码头、 道路、小路与桥梁。
6. 政府将在诗巫为贵公司提供空地,以建筑 货仓储藏移民的粮食与物产。
7. 政府将付予贵公司现款,以引进拉让之成 人移民每人五元计算,移民总数限定为五千 人,任何一年内引逬之人数不得超过五百名 成人(儿童不在此例)。
8. 贵公司与其他人士一样有权在河中或海中 捕鱼。
9.政府将以对待其他地区种植甘蜜与胡椒之港 主的办法对待贵公司的港主。在这项安排之 下,贵公司的港主可以取得特权,除港主之 外,无人将被获准出售鸦片、酒类或从事赌 博活动。
10移民可以自行酿制米酒,以供妇女产后饮 用,正如在中国时一样,唯米酒只能酿造小 量,并不得出售。
11.港主有特权出售食物与必需品予移民,并可 收购他们所种之物产,但必须严格遵照当时 的市价。没有其他任何人会被获准在移民之 间做生意。
12政府将准许贵公司入口枪械弹药,以供移民 保护农作物不受野猪或其他动物骚扰,但入 口枪械弹药之前必须先取得准证。
13政府将为贵公司提供土地,作永久坟场之 用。
14政府将尽可能协助贵公司,派遣政府轮船以 一般载费为贵公司或移民运载粮食、必需 品、物产等。
15若贵公司无法在此协议书签订之后的一年内 引进不少过五百名成人到上述垦殖区,以上 条件将被终止。’
由本人亲自签名盖章于砂劳越古晋
1901年3月5日
查尔斯•布禄克
拉惹
110
本书的内容是在探讨马来西亚80年 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政治 局势,当时在野的政党组成以政党联盟 的阵线,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 团国民阵线,因而造成了所谓的“两线 政治” 〇
,陈友信肯定,本书在硏究我国政治 体制的演化、政治反对势カ的形成过程 及两线政治大马政体演化,紧扣着现代、 社会政治运动的研究重点,是具有深远 的意义.
何启良博士对本そ的评价是:.它是 . “当前參參数本以中文写成分析大马政 治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迄今最坚实, 最杰出的一部。,它不只拥有坚厚的理论 铺基,更重要的,是它解察的通幽洞微 和验证的实在谨慎。把它与相关著作比 较,・这两个特色更显得突出” 〇
《解构政治神话》
ーー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 —1992)
.ISBN 983-9673-29-7
版本:21 X 15cm 404页
定价:RM25/ =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ー书 “ー是一群大马华裔知识分子经过了长期 的省思之后,分别透过不同的观点和 课题对大马华人政治检验的成果。当 代大马华人政治的省思,是迫切的, 也是必需的。这个省思的意义,除了 对就一般现象加以观察和剖析其成因 后果外,尙寓有批判的积极意涵。在 这些论文里,论者批判的声调,容或 有低有高,但基本上皆出于对国家和 民族的关爱。他们都能够以冷静的热 情,透过韦伯所谓的伦理中立 (Ethical Neutrality),去观看权势 的实在和虚无〇
良 编 著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
ISBN 983-9673-30-0 版本 f 21 X 15cm 168 页 定价:RM12/ =
華文電話簿
黄頁分門别類廣告效カ最廣 黃頁讓您生意蒸蒸日上 欲知詳情請聯絡廣告部:-電話瀉3・ 7930146,7930142 傳眞:03-7932350
PANQUAN TELEFON BAHASA CIKA
華文電話簿
產品與服務應物指南
1994
屈う馬電訊授權新麗榮譽出版 ,1994年馬來西亞華文電話簿
《三
® 新麗印務局有限公司
馬來西亞雪蘭莪ハ打靈再也213路8 - 10號 郵區:46050
電話:03-7911900 傳真:03-7937308 PERCETAKAN SOLAI SDN . BHD. WISMA SOLAI
8-10 JLN 213, 46050 PETALING J AYA, SELANGOR.
TEL:03-7911900 FAX:03・793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