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研究》第14期

《资料与研究》第14期 
1995年3月1日






目录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展新姿再出发:华资与华社共跨世纪     游若金博士

焦点:《人民与土地权》
初探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资研部整理
马来西亚人民与土地问题     赛胡申间里
谈私人财产权和土地征用法    杨培垠
土地征用法令系列访问     资研部

论坛
从资讯革命初探学术研究的新面貌     郑云城
走向《先进国》与《地球村》的大道——儒家学说     周庆芳
从砂劳越巴贡水坝的设立——探讨原住民的人权问题     郭素沁

吾爱吾乡
吉打州名之渊源     Zakiah  Hanum / 叶瑞生译

专论
从智力的本质谈到种族智商差异的争论     吴海凉

艺文赏析
摄影VS摄影比赛     潘进国
岁末,感性话戏     系子
岁月脸谱     文:陈秋云 / 图:杨字雄

思潮
马来民族主义的摇篮——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     张永新

学术特区:《新马华人研究特辑》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概略     木马
战后砂劳越的政治演变(1946—1970)    田英成
华人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1945—1994)     徐本钦

国内学术机构介绍
伊斯兰教义的再诠释——访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主任      叶瑞生整理

回应与挑战
片面的历史不能印证普济主义     伍锦荣博士/黄玉莹译

掌握时代脉博•激发人文关怀
gz喝
KDN PP 7865/2/95・ROSA SINENSIS• ISSN 0128 - 8369
人民与土地权
〇;o|PutA(Jj
'OBLARAS! 凡
AP OIRi^YA.
二""
MARUSIA
•学术特区/新马华人研究特辑
•国内学术机构介绍/伊斯兰教义的再诠释
•思潮/马来民族主义的摇篮
—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
掌猝时代脉搏
激成人よ关#

《4斜以節如》双月刊
第一期至第十二期 合订本每套RM75.00
(不包括邮费)
《资料与研究》订阅单
新订戶 ロ
续订 口
电脑编号:-----
区域 零售价 (单本) 水陆邮购 航空邮购
一年(6期) 两年(12期) 一年(6期) 两年(12期)
马来西亚 RM8.00 RM48.00 RM96.00
汶莱及 新加坡 US3.20 US24.00 US48.00 US30 US60
亚太及 欧美 US3.20 US25.00 US5〇, 00 US30 US60
注:订阅两年者,特赠送一本《检讨马来西亚教育〉
订阅日期从-----年一月起
姓 名:(中)-------------------------先生/女士
(英)Mr/Ms -----------------------
地 址:----------------------------:-----
邮区编号:----------电活:--------------------
★如为亲友订购,请在下列适当空格打。。
□我为亲友订购 ロ收据寄回给订阅者 口收据寄给收书人
亲友姓名:(中)----------------:-------先生/女士
(英)Mr/Ms -----------------------
地 址:----------------------------------
付上支票/邮政汇票编号:---------------
志银:--------------
•外坡支票请附加银行手续费RMO. 50
•画线支票/汇票/ Wang Pos
抬头请写:华资企业有限公司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订阅单请寄: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业务部)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ノ ノハ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 峰,
Tel: 03 - 2734035 Fax: 03 - 2734037 寻 ]
, ノ城厂分日
r
爱听读者的心声
1. 在您看到这本《资料与研究》革新号之前,您听过这本杂志吗? ロ听过 □没听过
2. 当您第一眼看到这本杂志,有什么感觉? 口封面设计吸引人,很想看看里面的内容。
□封面标题吸引人,很想翻翻内容
□和一般杂志差不多,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
□比一般杂志好,但比预期的差。 口满意
□其他:--------------------
3. 就本期而言,请将您最喜欢或最满意的三篇文章列出来:
①-------:-----:---------
②-----------------------
③-----------------------
4. 就本期而言,请将您最不喜欢或最不满意的三篇文章列出来:
①-----------------------
②-----------------------
③-----------------------
5. 您对《资料与研究》的期许和建议是:
6. 您的性别是:口男 □女
7. 您的教育程度:□小学或以下口中学口专科口大学及以上
8. 您的职业是:-----------------
感谢您的参与,我们会更加落カ!
问卷请寄或传真至:
《资般与間宛》
华社资料与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03 - 2734035 Fax:03-2734037
编者的话
配合《资料与研究》革新号的推介,本刊於今年正月廿二日举办 了 “解读马哈迪医生’’专题座谈会。这场座谈会吸引了约一百名的出 席者,聆听六位主讲者的精辟言论。这六位主讲者分别为何启良博 ±,翁诗杰先生,曾庆豹先生,再奴汀迈汀先生,吴清德博土及沙奴 西奥斯曼博士。会上吴清德博士呼旺马哈迪医生应该继承拿督翁惹化 的遗志,开放巫统门戶於其他民族。此项呼肝在座谈会後的几天,得 到巫统总秘书胡以考虑的回应,尔后马哈迪医生则表帀巫统幵放的 时机仍未成熟。座谈会能得到如此的回应,肯定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 日子,推动更多的研讨会,座谈会,讲座会及对话会等。
随著全国各地的土地徵用事件此起彼落,本刊因此选择了以“人 民与土地权"这个题目做为这期的焦点课题。事实上,土地的问题牵 涉极广,它不仅仅是人民对土地的拥有权问题,它还涉及了历史因 素、国家发展、社群生活方式、政府行政权、法庭的仲裁权等等问 题,是有待釐清其关系和影响的重要領域。
在此顺道向大家预告下一期的焦点题目将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谈居者有其屋’',探讨我国的房屋政策。
东南亚华人一直是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项目之 -O这期的学术特区以“新马华人研究”做为题目,是恰如其时的。 尤其是木马所整理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概况”,对欲从事这方面研 究的工作者,是极有帮助的。
欲知伊斯兰在我国发展的概况,也许在“伊斯兰教义的再诠释” 这篇访问稿中,可以窥得一个粗略的面貌。至於“回应与挑战”中, 伍锦荣博士尝试针对真德拉博士於最近发表的一些论述给予回应,亦 是一篇值得细读的文章。
郑云城於论坛中初探资讯革命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文中对未来资 讯社会的许多描述,肯定会为读者带来一些冲击。潘逬国在艺文赏析 中陈述国内摄影艺术的发展,同时批判国内的一些保守和教条的现 象。文中所言,有些甚至可以旁涉国内其他的艺术領域。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4展新姿再出发:华资与华社共跨世纪....游若金博士
14
1995 • 3•月 1 日
•焦点:《人民与土地权》
8初探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资研部整理
14马来西亚人民与土地问题.........赛胡申阿里
22谈私人财产权和土地征用法........杨培垠
26 土地征用法令系列访问.........资研部
・论坛
32从资讯革命初探学术研究的新面貌.....郑云城
34走向《先进国》与《地球村》的大道
——儒家学说..............周庆芳
35从砂劳越巴贡水坝的设立
—— 探讨原住民的人权问题 ...... 郭素沁
■吾爱吾乡
40吉打州名之渊源 ............Zakiah Hanum
叶瑞生译
2
・专论
46从智力的本质谈到种族智商差异的争论 ・..吴海凉
•艺文赏析
58摄影VS摄影比赛............潘进国
62岁末,感性话戏.............系子・
64岁月脸谱................文:陈秋云
图:杨字雄
•思潮
——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 ••・张永新
•学术特区:《新马华人研究特辑》
76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概略............木马
88战后砂劳越的政治演变(1946-1970). 田英成
96华人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1945-1994)... ..•徐本钦
・国内学术机构介绍
104伊斯兰教义的再诠释
——访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主任.....叶瑞生整理
・回应与挑战
108片面的历史不能印证普济主义........伍锦荣博士 Z
黄玉莹译
封面图片说明:
“拘留”,油画
/黄海昌作品
3
华资之声
履新签再出农: 华资与年社共跨世伝
•游若金博士
(华资义务主任)
华资成立至今已有!0年。从!985年到 1991的首6年,它由全国十五华团委托雪兰莪 中华大会堂管理。这样的安排无法使它的组织 与操作符合它作为ー个学术研究机构的身份。 不过在当年的客观条件下,无论如何华社无法 ー开始就设立一个完善的学术研究机构。因此 这种安排是当时的最佳安排。虽然如此,它却 完成了好多项历史性任务,实在是难能可贵。
作为一个还不受国家资助的民间学术研究 机构,华资应该具有如下的基本条件:(1)-个 基于会员制的独立组织;(2)拥有足够的空 间、设备、和研究基金;(3)拥有全职的研究 员。其中以“基于会员制的独立组织”为先决 条件。(在其他的情况下,会员制并非先决条 件。)
1991年以后,华资由堂联、董总、教总组 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由董总的陈松生律师担 任主席ら该委员会是个过渡性的组织,其主要 目的・是使华资继续操作,以及把华资重组为ー 个注册的独立团体。除此,管委会认为新的华 资必须在经济上独立,于是产生了华资应该 “自力更生”、“企业化”、“以活动养活动”的看 法。在该委员的策划下,华资于1993年下半年 成立了 “中小型企业辅导处”及“业务部”。
1994年7月3日,获注册成为非营利机构 的华资(Huazi Resource and Research Cen
tre Bhd.)举行会员大会,由研究会员及非研究 会员各选出9名董事,加上堂联、董总、教总 各推荐3名,于是总共27名的第一届董事部顺 利产生。较后复选,颜清文律师当选为董事会 主席。三机构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至此顺利完成 其任务。另ー方面,华资重新出发,第一届的 董事任重道远,必须开始努力工作,使新华资 成为ー个组织健全、管理专业化的学术研究机 构。
上述学术研究机构的三个基本条件中,先 决条件“基于会员制的独立组织”已经有了。 华资应该以其表现,或以其宗旨及为达到此宗 旨的概念、策略与潜能,引起全国各地的个人 与团体与之认同,并申请为会员。这是ー项持 续不断的工作。
据笔者在华资的观察,华资董事会成员素 .质颇佳,不但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也具有基本 上正确的“学术研究”及“学术研究机构”的 概念。另一方面,董事阵容的强大也使笔者在 华资的同事对前途深具信心,个个干劲十足, 结果各部表现在质和量上都有提升。(可惜在此 无法ーー缕述、。)由于华资上下一心,加上各 界对华资之宗旨及定位又早已认同,笔者相信 华资再出发的努力,必获各界人士鼎カ支持。
其实华资向来是以研究有关大马华族的社 会与人文课题为设立宗旨,可以说是全国惟ー
4
以此为宗旨的研究机构。它的研究成果可以帮 助华社了解本身所面对的各项问题,以及构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华社改善其社会,建设其文 化的学术根据,华社维护其权益之理论基础, 全靠华资去努力。
自八十年代中起,多所学术研究机构,在 政府的资助下成立,由于资金浩大(以千万 计),各机构之空间、设备、及人才都非常充 裕,研究成绩斐然。这些机构的研究成果,有 助于使土著在2020宏愿落实过程中成为一个全 面发展的优秀民族。
目前大、小环境有利于大马以及华社的发 展,有利于各族合作共为落实2020宏愿而努 力,除经济领域外,华社也必须注重社会及人 文的健全发展,以便和其他友族并驾齐驱,共 存共荣。因此华族应该同心合力把华资发展成 ー个有水准的学术研究机构,作为社会及人文 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样子华社才能成功迈进廿 ー世纪,并在2020年后继续进步。
华资董事会日前己决定筹款三百万元。其 中一百万元将捐献给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作为扩 建会所之用,以便换取扩建后二楼及三楼之使 用权(细节有待磋商)。另外两百万元作为购 置设备及研究基金之用。
在购置设备方面,华资的ー个重要目的是 资讯储藏、取用、及传达的电脑化,以便全国 各地的会员可通过电脑获取资讯。资讯电脑化 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在资讯时代,不能掌握资 讯将无法与人竞争。
在研究基金方面,华资有发出研究赞助金 给大学高等学位研究生的计划,以便增加对大 马华人社会及文化的各种课题研究;华资也有 意资助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华资全职研 究员的研究费用当然也由华资负责。(目前华资 正在物色全职研究员。)华资的学术研究活动 将会是有意义的,多姿多彩的。
华资的学术研究,和其他官方资助的研究 机构的学术研究,必须相辅相成,而对国家发 展有所贡献。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将来也能资 助华资。在此事发生之前,笔者希望当华资进 行筹款时,华社会有热烈响应。0
内学未机构弁德/伊斯兰教义的再诠軽 •思海八易来民族主察的臨筑
一«・绒外林苏丹依掇利斯姉巡學決
人民与土地权

彳薛故H色
ROSA SINENSIS
出 版: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出版人:叶新田博士
编 辑:〈资料与研究〉编务诏询委员会
陈忠登教授(召集人)、朱自存、 张景云、陈应德博士、黄玉莹硕士、 游若金博士
主 编:陈亚オ
执行编辑:叶瑞生
封面题字:何维城
美术设计:林碧凤/罗碧玉
打字排版:华社资料研究中心资讯部 发行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A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nd Not Having A Share Capital)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承 印:SYARIKAT SRI BERJAYA No. 13, Jalan 6, Kepong Baru, 52100 Kuala Lumpur.
出版日期:1995年3月1日
定 价:RM8.00
kdn pp 7865 /2/95
ISSN: 0128-8369
所有来稿反映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5
あ金
6
人民与土地权
专辑刖m
自古以来,土地就与人类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不 只从土地上谋取食物和资源,他们也在土地上划分疆界,从而影响 了以後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意识型态等领域的发 展。在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土地更是被确认为生产所不可或缺的四 大资源之ー,而现代经济学,更把自然的土地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 和效益的商品。因此,土地的争夺始终是成为人类纷争的其中一个 最大的根源。
ー个国家的土地改革是否成功,足以影响这个国家的兴盛与衰 亡。土地的应用得宜,无疑将扮演经济高速成长的火车头。然而问 题在於土地应用的最後决定拥有权,是操在土地拥有者或是政府 呢? 一般人都同意政府不应随意的徵用人民的土地,然而这个徵用 的标准,程序和监督的机制是否已经合理公平的建立?
自从我国国会在1991年通过了土地徵用修下去案,土地徵用的 纠纷事件此起彼落。它波及的社群层面极广,除了小园主、园丘エ 人、新村、城市拓荒者、东西马原住民、商人地主等。随著国家经 济急速的发展,能给予开发的土也相对的越来越少,土地纠纷的问 题若不给予妥善处理,相信它会进ー步尖锐化成为社会冲突的根
源。
藉此,我们策划了这ー辑的“人民与土地权”,向读者全面介 绍我国土地政策,及探讨其问题之根源和影响。
7
焦・点
初探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W资研部整理
每个国家都有其个自的土地利用与 管理的政策,而它又不可避免的受到过 往历史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政策也不例 外。
我国土地政策的形塑背景
基本上,我国的土地政策演变受到 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苏丹王朝的封建 制,回教土地法及英殖民政府的土地政 策。
在马来半岛苏丹王朝时代,所有的
土地都归统治者苏丹所拥有。苏丹又将 土地的管理权交给亲信大臣们处置。因 此这个时期的土地权,可说都落入统治 者苏丹,王族,贵族及官宦的手中。这 种特征和中国或西方等国帝王朝代封建 社会时期的情形是相类似的。
当时马来社会土地拥有权的习俗法 是把土地分二类:ー为被应用之土地, 称为生地;另ー类为荒芜地,被称为死 地。但个人并不直接拥有土地,他只能 拥有从土地生产出来的物品。换句话 说,一旦该人停止于其土地上继续耕种
8
或收成,他则自动丧失该土地的拥有 权。
在比马六甲王朝更早之前,许多马 来人受到阿拉伯商人及传教士的影响, 开始信奉回教。因此回教的土地政策, 也不可避免的影响我国土地政策的演 变。根据回教的土地法Hukum Faraid, ー个父亲去世后,其财产将由 其孩子妻子等继承,这些财产当然也包 括了土地。土地继承分法在古时地广人 稀的时代,并没发生太大的问题,因为 既使土地在ー代一代传承下来时变到越 来越小,但由于耕者可自由的扩大耕区 至其边缘的土地而获得解决。然而随着 英殖民政府引入土地私有制,土地拥有 的范围被固定下来,从而延伸出许多问 题。例如在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讲究的 是大量耕种以提高生产カ,降低成本经 费,但这样的方法用于小地是不实际 的,要把这些小地主联合起来经营,是 另ー项不简单的事。另ー个很好的例子 是处于吉隆坡市中心黄金地带的甘榜巴 鲁(Kampung Baru)〇政府虽然有意要 把它发展成另ー个现代化的市容,但由 于这里的马来居民已好几代居住在这 里,土地权在世代相传分配的情况下, 导致政府今天如果要全面和同步发展这 个地区的话,那么它必须先征得这里几 千名地主的同意!何况有些地主已去世 或搬离该地而无从联络,再加上该甘榜 四周的地区市价高涨,已使到发展该地 区的计划面临许多问题,计划一延恿 延。
影响我国土地政策面貌最大的,莫 过于英政府所引进的托伦斯土地制度 (Torrens System)〇这个系统来自南澳 洲,由托伦斯爵士于1858年在南澳洲釆
用。这个制度,通过政府的权カ,鉴定 了土地拥有者的权利是不可以轻易被取 消,除非是通过法律的途径。因此,这 系统给予土地拥有者充足法律的保障。 在法律上,土地地契所注明的地主拥有 权是被认为确定性的证据。在此系统 下,土地局也保存所有一切的地契记 簿,一切的土地交易都要通过土地局而 登记。托伦斯土地制的引入和采用,基 本上奠定了我国至到目前所运作的土地 私有制,及促进了资本主义把土地转化 为商品的过程。
英殖民政府给我国土地政策的另ー 个遗产是制定了马来保留地。当时英国 人于1913年制定此政策时,所表达的意 愿是想挽救马来人免于流离失所,并确 保他们享有土地权。因此,马来保留地 的制定有两个重要的宗旨:(一)阻止 马来保留地被利用为商场上的交易; (-)避免马来人在土地交易中负债。在 我国独立后,马来西亚联合邦宪法阐明 紧接在“独立日”前已依据现行法律成 为马来保留地之任何土地,可以依据该 法律继续成为马来保留地,直至州立法 机构另行通过法令规定为止。”直到 1987年,我国还保有大约ー百七十三公 顷的马来保留地,也就是约半岛面积的 13%〇
马哈迪医生在其著作《马来人的困 境》中严历的抨击英殖民政府制定马来 保留地政策,是延续其ー贯分而治之的 政策,使到马来人困守郊区,长远的被 拒在城市经济及现代生活的主流之外。 由于马来保留地不被允许售卖于非马来 人发展,致使政府或私营公司的许多发 展计划都尽量避开马来保留地,形成了 今天许多地方快速发展而马来保留地依
9
焦・点
然落后蔽陋的局面。因此,于1992年5 月25 H,国会下议院修改了国家土地法 典(槟城及马六甲地契),准许了马来人 世俗地租赁予非马来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英政府为了 切断马来西亚共产党和华社的联系,遂 在马华公会协助下,开始把散居于郊外 的华裔集中在所推行的新村计划,一来 可防止共产党的渗透,另一方面又可切 断华人给予共产党的食物药品供给。 1960年过后,虽然紧急状态已经被宣布 结束,然而华人新村却继续以其形式存 在到今天。在多次的大选前タ,许多新 村被承诺给予地契,但直到目前,还有 许多新村没得到地契,而且居住的环境 及基本设施也没得到改善。
70年代初期,国阵政府为了推行エ 业化政策,鼓励了大批马来人从甘榜到 城市和工业区工作。他们在政府荒地上 开垦建屋居住,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政 府的默许。这些城市开拓者,如今在城 市的数量非常庞大,他们又多居于城市 边缘的ー带,而随著城市范围的扩大, 这些木屋区面对发展浪潮的冲击所引发 的社会冲突,已有越来越多的迹象。
在东马,由于英政府采用的土地政 策是把原住民开垦居住的土地都划为土 著习俗地(Natives Land),因为他们采 徒耕方式,因此土著习俗地的面积可谓 相当大,例如只是在砂劳越,就有不少 过ー百五十万公顷的土地属于土著习俗 地。发展的快速步伐和树林的砍伐,已 经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了原住民的土地 权。
马来西亚的土地法令
目前统管我国土地的法令,主要的
有四项,分为1963年国家土地法典(槟 城和马六甲),1965年国家土地法典, 砂劳越土地法典及沙巴土地法典。这四 个法令分别的形成,必须回溯到英殖民 政府对当时四个地区的划分及统治。
毗功、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是最 早被引进托伦斯制度的州属,如1879年 毗,的土地条规,1882年雪兰莪的土地 条规,接着是1887年森美兰的土地条规 及1889年彭亨土地条规。这四个州属后 来组成马来联邦(Negeri - negeri Persekutuan),而其土地条规后来很 英殖民政府介绍入另五个马来属邦 (Negeri - negeri Bukan Persekutuan) 即吉打、玻璃市、吉兰丹、丁加奴及柔 佛。,在多次的修改后,这些法令后来都 统ー于1965年国家土地法典之下,管 制这九个州属。
致于海峡三州的槟城及马六甲(另 一州为新加坡),早期所实施的法律是 完全依照英国的土地法律,如最早在槟 城实行的1807年的第一公平宪章(The First Charter of Justice) 〇 此项法律 于1839年改进成为海峡土地法令。英政 府后来另通过了两条法律,即财产与转 移法令(Conveyancing and Law of Property Ordinance)及契约法册法令 (Registration of Deeds Ordinance)〇 这两条法令后来被纳进!936年海峡殖民 地(修正)法律成为其中的第118章及 第121章,但它们是不能被用在马六甲 习俗地上的。接著1963年的国家土地法 典(槟城及马六甲)取代了上两条法 令,把托伦斯制度全面的结合进来,以 代替原本的契约制度,而且也把管制马 六甲习俗地法令归纳进来,成为管制槟 城及马六甲土地的法令。
10
在砂劳越和沙巴,其土地法自廿世 纪初期就基本上建立在托伦斯制度上。 目前所实族的砂劳越土地法典及沙巴土 地法典,是延续早期所实行的土地注册 制度的ー个法令。砂劳越土地法典把砂 劳越的土地分为三类,即(一)混杂
地,土地可分给任何ー个种族;(二) 原俗地(Natives land),分配给原住民 的土地;(三)内陆地,基本上不发配给 任可人,虽然可以通过申请把它转为原 俗地。在沙巴,土地由城市地和郊区地 组成,而原俗地(Natives land)则只能
执法人员铲除非法木屋区。
/\W
由原住民拥有。
我国独立后,政府采取了联邦制, 所以中央政府和各州的州政府有特殊和 各别的职权。宪法也规定中央政府和州 政府的行政权分配。根据联邦宪法的第 九附录,第二表,第二项,各州州政府 的权カ包括土地拥有权,地主与租户之 关系;地契与有关地契据之登记;殖 民、土地改良与土壤保护;租金之限 制。虽然如此,根据宪法第七十六条, 中央政府通过全国可以在某些情况下, 引用权カ为各州州政府制定法律。因 此,中央政府可以以达致统一法律和政 策的理由,通过国会制定涉及土地权、 地主及租户之关系,地契之注册、土地 之转让、土地之典押,抵押与租用、土 地之通行权及其他有关权益、强制征用 土地、土地估值、以及地方政府之法 律。无论如何,中央政府的这项权カ并 不能应用于砂劳越及沙巴。
诚如杨培根律师所说的,我国《ー 九六五年国家土地法典》自实施以来, 虽已有三十年,然而土地法令的修改却 一直到国家土地政策处于飘忽不定的状 态中。例如土地的买卖,ー九八四年 前,由于很多外国人到我国购置房地 产,因此我国国会通过了《 1984年国家 土地法典(修正)法令》,限制外国人 购买我国土地。然而由于那时国家经济 不景,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这项只实 施了廿一个月的修正法于一九八六年正 式被废除。在ー九九二年,我国国会再 次通过《 1992年国家土地法典(修正) 法案》,再次限制外国人在我国购买房 地产的权利,也即是说外国只能购买エ
业或エ厂地。
另外一项关系到土地而备受争议的 法令,则是《ー九九一年土地征用法 令》。这项法令最受人批评的地方在于 土地被政府征用的地主,失去了向法庭 上诉的权利,换句话说,地主只能针对 赔偿的数目上诉,但没有权利拒绝土地 被征用。除此之外,法令对土地征用的 不明确标准也使到许多人担心它会沦为 滥权与贪污的工具。土地征用法令阐明 州政府可在下例情况下征用私人土地:
(a) 作为公共用途
(b) 如果州当局认为,某人或机构需要土 地,而其目的有利于马来西亚的经济 发展,或有利于一般公众人士(或某 阶层的公众人士)
(c) 用以开矿或发展居住、农业、商业及 工业等用途。
这样包罗万象的条文,的确很容易 被人以公用名义利用来达到私人利益 的。
小结
土地的应用随时代发展的需要,面 临调整、或甚至是改革,本是正常之 事。
但是人民土地权和国家发展的两者 考量之间,政府实有义务寻找ー个平衡 点,并探索ー个全民皆能接受的方案。 这个过程也许会繁琐冗长,并牵涉许多 繁杂错综的问题,却是必须的,因为所 达致的发展,若不能为大部份人民所亨 有,其意义则是有待质疑的。紡
12
本书内容: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杓与形态》
■砂劳越早期的华人
"砂劳越华族会馆组织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杓与形态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构中的帮派主义
■砂劳越兴化人移民及其职业型式的演变
■砂劳越早期华族社会的领导层(1841-1910)
«砂劳越华文报业的发展
■找前砂劳越华族社会的历史特征(1901-1941) ・ー个华北移民的村庄
作者:田英成
页数:82页
尺寸:14X21CM
售价:RM5. 00
订购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焦i点
就现今的情况而言,马来酉亚是个 正在遽变的社会。以社经的角度来看, 它正从一个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农 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转弱,而エ业则 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马来西亚 虽已不是全面的农业国,但也不足于被 认为是全面的エ业国。
农业社会的社经本质仍和工业社会 的本质共存,整体而言,农业社会的社 经因素可说更多的显现于甘榜地区,而 工业社会的社经本质则更大程度体现于 城市地区。这是因为城市常常成为大部 份エ业发展的中心,什至有些时候,エ 业导致整个城市的扩大或新市镇的冒
农业阶段及传统社会
无论在何处,处于农业的阶段时, 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人类依 靠土地而活,在农业的阶段,并非每个
人都靠耕种维生;还有一小部份人是以
收集食物(尤其是水果和蔬菜)及猎捕
动物为生的;另一群则涉足于商业。这
样的社会被形容为传统的社会,而它的
成员之间维系着以家庭和住家为基础的 密切社会关系。在马来西亚,最初时, 每个家庭所拥有及耕耘的土地面积,不 会有太大的差异,什至有些地方是属于 ー个大家庭或社群所共有以进行收集及 狩猎的土地。因此,在这个阶段,社会 地位不会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传统社会的某些阶段,譬 如十五世纪马六甲王朝颠峰时期,也是 在英殖民政府未来之前而马来王朝处于 分裂的情况下,开始有了明显的社会地

・赛胡申阿里
位的差异。这个差异,明显的在国王和
14
大臣(统称为贵族)和人民(平民与奴 隶等)之间岀现。虽然这时已开始所谓 封建的社会特性,但它在实质的意义上 却不能被形容为封建。在封建的社会 里,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元素而它又大 部份集中於封建社群或地主的手中。土 地通常由他人耕植,地主只提供这些不 拥有土地耕种维生的人ー些膳食。
当时的马来西亚;土地的确是经济 活动重要的基础,但是它和其他地方的 封建制度(如印度、中国、法国及英国)是 有不同的。其他地方的封建社群控制了 大部份土地和农民,在马来西亚的贵族 阶层却不拥有大幅的土地。土地被认为 上帝所拥有,并将赐予给任何耕作它的 人。无论如何,有时也有国王或大臣的 土地,封赐给人民以报容其功禄或效 劳。
虽然,有些人以赁者或奴隶的身 份,不拥有任何土地而为贵族阶层的土 地耕作,但是大部份的人民,仍是拥有 及耕作自己土地的农民,通常出现的情 形(被逼或自愿)是偶尔人民会通过 “服役制度”(SISTEM KERAH)为贵 族阶层免费效劳;又或者他们通过“付 纳制度”(SISTEM SERAH)把他们农 收的一部份纳予贵族阶层。
越多的人民可以被调动及收获更多 的农成,就使到这些国王或大臣越富 有,越有地位。因此,在马来传统社会 里,贵族阶层的地位有赖于可以随时服 役及供献农成的平民人数。除此之外, 贵族阶层也在其统管的地区向商人徵 税。这个徵税制度使到他们更富裕。他 们以这些财富建军及过着繁华的生活。 因此,他们的权カ和地位也越来越高。
英政府统治的后果
经过英政府统治后,这国家的经 济、行政、教育及社会领域开始有了很 多改变。在关系到土地的事宜,我认为 有三个重要的事情。第一、托伦斯制度 的引入。第二,在甘榜广泛出现的树胶 园。第三,出现了涉及及庞大资金的经 济活动,如种植园,矿业及商业,让我 们再进ー步的分析它对人民土地问题的 影响。
A,托伦斯制度
在传统社会里,一个农民可以其家 人或其他帮忙,开拓并拥有他能力所及 的土地面积。英统治政府引介了国王为 上帝在世间的代表的概念,接着,这个 国家的土地权就被转移入地位被英方进 ー步巩固的国王或苏丹的手中。只有通 过过封赐,人民才能拥有土地,而封赐 的权カ掌握于国王手中,但是,国王并 不直接封赐土地,因为国王把权カ下放 给其官员,而由他们来决定及进行工作 的。
每一片被封赐的土地都必须确定其 界限和面积。因此,它必须首先被测量 及登记,并划分为不同的地段。这种封 赐,是通过给予拥地证书或地契进行 的。如果有某人或一群在这之前在某地 居住及耕作,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通常 为10年),他们将被给予临时地契,然 后再给予地契。但是该地必须先被测 量,再把它划成地段,而该人不一定会 得到所有他耕作的土地的拥有权。
地契可以发给个人或公司,个人可 以自由处理其土地而权カ不被威胁,只
15
/w\
要他不超出有关当局在发出地契时所设 定的条规。这些条规可以通过申请进行 修改,例如种椰子条规可以改为种树胶 或建屋,虽然这些都是很少发生的。土 地也可以通过买卖、遗产传承及其他而 转换拥有权。重要的是,托伦斯引介了 个人的土地私有权。
B・树胶园
廿世纪之前,这个国家的大部份土 地用于栽种稻禾,椰子及其他,几乎大 部份的产品为自用品。随后,英政府介 绍种植树胶。新的地段被开发并给予甘 榜居民地契,以鼓励种植小量的树胶。 众所周知,生产者用不到这些树胶,他 必须把它们卖了。随后,割胶工人始能 购卖必需品,尤其是他们所没生产的稻 米。久而久之,货币经济在社会中发 展。商业活动及贷款也越来越普遍。
在这货币经济发展的情况中,有两 个对抗性的发展出现于社会,尤其是在 甘榜。首先,出现了卖土地或放弃土地 拥有权的情形。
有时是这些甘榜人为了进行其他经 济活动,例如经商或筹措结婚费用、朝 圣等等而需要到钱,于是出于自愿的把 土地出售。有时他们因贫穷交迫、负 债、奢侈或好赌而导致必须把土地卖 掉。第二,出现了一小批有能力收购土 地的人,他们可以是来自村外或是本村 的人。他们有些通过各种方式以低价购 得这些土地。曾经在玻璃市发生了如此 之事,一名锡克人成功的通过买卖、抵 押及贷款而收购得将近一半该州的土 地。由于他的威胁太大了,最后他被逼 迫离开那儿。
这些放弃土地及收购土地的发展己
经多少使到甘榜社会出现了社经的差 异。有一些没有土地的人被逼接受酬 金、租金或分半的方式进行耕种。同 时,又有一些人拥有超出他能カ所及的 土地。因此,他们必需聘请其他人来耕 作他们的土地。当他们拥有了很多土地 时,他们可以以租赁或分半的方式聘请 更多的人工作。他们的收入随之大增, 而这又加强了他们收购土地的能力。
其后果是甘榜社会里,农民及租田 者和地主之间的社经差异越来越明显。 在马来社群里,收集土地的情形很少, 什至可以说并不容易进行,因为当ー个 地主去世时,他的财产必须分给所有的 遗产承接者(父母妻子等)。这是根据 古兰经内Hukum Faraid所提到的财产 分配法。所以虽然收集及放弃土地的情 形继续发生,但可以看到耕种自己地的 农民仍属大部份的人。
C.农场,矿业及商业
在农业进行的同时(自供自助的情 形),也出现了集合庞大资金的大型经济 活动。这些在农场,矿业及商业内所推 行的大计划,通常都涉及外资,尤其是 英国。大部份的农场及矿地都开在还末 曾有人居住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是开在 已有农民居住及耕作的土地上,这导致 了这些人必须搬迁。由于仍有许多地方 未开发,因此寻找替代的地方还不困 难。但是,我们常忘记还有一些新农场 和矿场是开在原住民的地区,这使到他 们被逼离开他们传统的居住区而搬迁到 其他地方去。
这类种植园及开矿的活动加速了出 ロ树胶和锡米并进口必需品供给人们的 公司的营业发展,打工受薪的人越来越
16
英殖民政府带来了大型经济活动。
既使有些地已有人居住,但也有为公众 利益而赋予征用土地的法令。无论如 何,.这法令在当时并不需要常被引用。
独立后的发展后果
1957年独立后,发展的步伐更加的 快速。在几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对发展 计划的拨款剧增数倍,而私人界的参与 也越来越被鼓励。这些计划包括农业、 伐木业、城市化、エ业及建筑业。开始 之际,这些计划并不庞大,也只涉及几 百万元,但在短短的最近十年,全部都 变成庞大计划,涉及的资金以亿元计 算。让我们来看这些发展对人民的影 响,尤其是牵涉到土地拥有权的事宜。
A・农业
多,货币经济越来越普及。这三项活 动,加上行政的发展,刺激了城市的成 长。许多人集中居住于城市以方便工作 及经商。城市土地的价格随之高涨。
城市的成长使到对住屋、店屋及エ 作的需求增加,这些全部都需要土地。 当千万的华裔农民被迫从森林边缘搬迁 到新村去,这个需求在1948年紧急状态 后遽增。这些新村有些相近于城市,但 在新村里,他们面对各种问题,如缺乏 或没有土地,住屋及工作。
除此之外,许多办公室、学校、医 院需要被建立,许多道路需要建立以连 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种植园、矿场及 其他地方。这些发展都是为了公众利 益。在开始之际,寻找建筑的土地都不 成问题,因为仍有许多地方仍末开发。
在这里所谈的农业包括渔业。这个 领域ー个有趣的地方是,尤其在敦拉萨 时期,许多努力集中于发展郊区以扑灭 贫穷。许多土地在FELDA及FEL-CRA的计划下被开垦,人们也开始搬迁 进去。如今像这类的土地计划似乎已经 不再存在。但是,大片的土地却开始被 给予ー些个人及公司以进行大量种植的 农业,尤其是油棕。
根据其原先的目的,有许多FEL-DA的开垦者,尤其是在计划的早期, 获得分发土地地契。但是,有很大部份 的这些开垦者却没有获得同样的权益, 因为这些计划下的土地开始以大型园丘 的方式进行。开垦者被逼把土地交还 FELDA而只成为这个土地计划的股份 拥有者。他们有许多人表示不满,因为 感觉到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园丘工人,不 再拥有自己的土地。
17
I
在市郊发展的计划下,也有甘榜人 被鼓励进行养鱼业,这些计划大部份都 不成功,也没有再继续下去。而企业式 的养鱼与养虾业,也曾被私人界进行 过。但是,最近却有政府和私人合作而 涉及上百万投资的养虾业。最著名的莫 过备受争议的吉打哥板虎虾计划。这项 计划在稻田地上进行,影响了那儿种稻 者的生活。 ,
B,伐木业
伐木业已被长久的进行,但以现今 的幅度,比起以前要大得好多倍。批发 最多伐木区给个人及公司的州属莫过于 彭亨、沙巴及砂劳越。许多大臣、政府 领袖及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人,轻易得 到大片的伐木区。我们也常听到有关的 贪污与滥权事件。但是,至到如今,并 没有什么大案件被带上法庭并判下罪 行。我们所知道的是,这ー小批人已在 一夜之间成为巨富。
无可否认,树桐是其中一个财富资 源,而它必须被处理以惠及国家发展和 人民。但不幸的,当它被大事的进行,
伐木业严重威胁原住民的生活。
不受控制及忽视有效的重植时,它对环 境和人民产生破坏性的后果。在沙巴及 砂劳越,上百万公顷的森林被伐空而严 重破坏了其生态。
更重要的是,许多原住民因而被驱 逐出他们世代居住及维生的传统地区。 伐木业并没有为他们带来任何发展。有 关当局也没有另划出新的地区,让他们 能不受干扰的平静生活。几乎没有任何 的措施,让伐木业部分的盈利拨出进行 原住民的发展,结果,大部分的他们, 如比南人,不但失去了土地,他们的生 活更是陷入另ー个艰难的处境。
C,城市化
殖民时期,城市化已经开始进行得 相当快。这个趋势在独立后发展得更 快,尤其是随着公共行政、工业化及商 业化的发展。因此,它吸引了许多人从 甘榜搬到城市,希望能找到更好的エ 作,更高的薪金及更舒适的生活。再加 上甘榜里的情形如贫穷、工作机会缺 乏、没有现代设备等,也促使他们走出 甘榜〇除此之外,尤其在五一三事件过 后,马来入被有意的鼓励大批的搬迁到 城市,并称谓这是为了平衡城市人口的 结构。
在城市化的初期,许多人在政府空 地上建立甘榜及建造临时住屋。虽然这 些甘榜,尤其是位于吉隆坡的甘榜,已 存在了约ー百年,并经过两三代的人居 住,但他们仍不被给予地契,而且被视 为“非法木屋区” 〇独立后オ搬迁到城 市的甘榜人也面临同样的命运。他们大 部份不具高水平教育或技能。没有多少 个能自奋成功的。绝大部份成为低资的 劳エ。他们没有能力租屋或建屋,因为
18
这对他们来说,实在太昂贵了。
因此,他们只好在原有的木屋区建 屋,至到那里出现拥挤的情形,他们就 在另ー块政府地或私人地上建屋。他们 也尝试成为执政党的ー员,并设立执政 党的支部,希望因而得到执政党的庇 护。但是,.他们还是得不到临时地契, 更庸谈地契了。他们也被继续视为非法 木屋居民。然而事实上他们应被称为城 市拓荒者,因为他们是其中一群最重要 的开发及发展城市的人,他们的地位事 实上是受到统治者的承认的,因为统治 者己为他们提供各种设施如水电、电话 等。
D.エ业化
自殖民地时期,小型エ厂已开始出 现。独立后,更多的工业活动被鼓励进 行和发展。自由贸易区被设立,各种优
惠也被提供以吸引外资进来。开始时, 工业的专注点是生产出口代替品,后来 则转向生产出口物品。如今重工业则如 火如荼的进行着,如生产汽车,虽然这 个工业仍然处于装置的阶段及依靠外国 提供机件,尤其是日本。
曾经ー个时期,外国人被允许购买 土地,不管其用途为什么。由于它所带 来的各种恶果引起人们的反对,如今土 地法典己被修正,只允许外资购买エ业 地。大部份的工业都是建于靠近城市的 地方或在城市内,如吉隆坡,槟城及新 山。这引起了两件事情。第一,在土地 缺乏而需求又增加的时候,城市土地价 格则高涨。因此,对于那些收入低而又 欲买地建屋者,就更是难上加难。第 二,随著更多城市开拓者的地区被用于 建立エ厂,这使到更多城市开拓者的屋 子被拆除,更多城市开拓者被驱逐。
工业化使到新城镇冒起,也使到土地的价格急速上涨。
19
E.建设
土地征用法令
这里所谈的建设,不单只牵涉屋子 或公寓的建设。它也包括了交通系统如 高速公路、桥、天桥、公共建筑如学 校、医院、飞机场、发电厂、消闲中心 如酒店及高尔夫球、エ厂、仓库等。这 些建设全部需要土地。它有时影响城市 里的社会和土地,有时则牵涉郊外的土 地及社会。
从房屋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极少建筑一般平民购买得起的廉价 屋。因为对发展商来说,建筑独立洋房 更加赚钱。在前几年,很多的豪华公寓 被建立,这并不全因是城市土地缺乏的 关系,它还有赖于统治领导层的导引及 鼓吹。独立洋房及豪华公寓只是给予富 有的人而己,而他们有相当的人数来自 外国。南北大道已成了事实,如今又要
建造通向新加坡的第二长提。城市中,
更多天桥被架起。
学校医院大多集中于城市。但最近 几年,却什少有新的被建立起来。如今 正在进行的庞大计划是雪邦国际机场, 大柏朗(PERANG BESAR)新城市及巴 昆发电厂,估计这三项计划的投资为四 百亿。旅店、高尔夫球场及旅游胜地也 不落人后。太多的高尔夫球场要被建 立,只是在雪兰莪,就有计划打算在每 ー个县建立一个高尔夫球场〇在ノ k打灵
再也、莎阿南及八打灵的结构图里,就 有计划要建九个高尔夫球场。而工厂和 购物中心在城-市中更是到处林立。
整体而言,这些建设都是非常吸引 人的硬体建设,但另一方面它也引起种 种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地征用及 人民的忧虑。
如上所分析,所有的发展计划都需 要土地。其实,马来西亚的空地还很 多。目前只有约25%的国家土地被开 发。但不幸的是,这些发展计划许多都 要在城中或已有人居住或被人拥有的土 地上进行。为了使到计划成功进行,因 此使到ー些土地必须被征用〇
在法律上,统治者的确有权征用土 地。1960年,土地征用法会被通过,根 据这个法令,任何一人的土地,可以在
土地征用事件,近年频频发生。
20
为公众利益之下被征用。例如建立学 校,医院、公路等、征用行动必须先登
记,而土地拥有者可以于法庭挑战征用 的计划及其赔偿金数目。自它被通过 后,经历了几次小小的修正,但是!991 年,几个重大修正被通过,而其带来的
影响也是严重的。
根据这项修正案,州政府可以征用 上地,如果它“认为任何人或机构其所 进行者是有利丁国家经济发展或其部份 或整体社会或任何社会的阶层”以及 “用以建屋、农业、商业及工业”(第三 条文(a)及(b)) 〇这项修正案给予州政 府很大的权カ。譬如说,如果某人的土 地被认为重要而必须被征用以建公寓, 那么州政府就有权征有它,并给予解释 说这是有益于某个企业阶层的经济发
展,这也意味着政府可以征用人民的土
地,再把它交予某些个人或公司以赚取
厚利〇
根据这项修正案,某人的土地以被 征用,他不能针对这项征用上法庭做出 挑战。州政府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在 发岀宪报及土地行政官给予通知后就立 刻生效。地主只能针对赔偿金的数目向 法庭上诉。赔偿金的数目是基于土地官 所做的估价而定。不满意的地主可向州 政府上诉。而后这项决定就不能再被挑 战。由此可见这法令对受害的人民是完 全不公平的。为了某些人的利益,最穷 的地主也有可能成为牺牲者。
结语
我相信无人会无知到要挑战或拒绝 发展。但问题是:为什么及为谁发展? 我们当然要可以为全民带来利益的发
展,而非只为某些生意人赚取利润的发 展。我们必须确保每ー项涉及百万,什 至上亿人民金钱的计划,是会减少而不 是增加人民的苦痛。当涉及到那些不满 赔偿金数目的人民,尤其是那些低收入 及靠土地维生的人民,这问题需要以体 谅及人道的方法来处理。
我们看到有好多的法律和法令,对 发展商比对人民更有利,我们有法令付 赔偿金给予穷苦的农夫,但却没有条文 确保所付的赔偿金是公平及合理的。如 果该土地征用以做商业用途,为何该地 不能以商业价格来估计呢?为什么它却 被以农业地来估价?对于城市拓荒者而 言,有法律拆除他们的屋子及驱赶他 们,既使他们已经在该地居住了几十年 及发展了该地。为什么却没有法律确保 他们得到土地或屋子或合理的赔偿金 呢?
我们可以看到独立之前,有条文给 予城市拓荒者及甘榜临时地契或地契, 如果他们已经一段长时间居住及耕作那 块土地。但是独立之后,这项条文却被 删除了。这导致最近,有许多拓荒者的 土地被卖或授予发展商。这项条文如今
应该被重新考虑,让被证明贫穷及已长
久居住该土地的真正拓荒者获得临时地
契及地契,在该土地未被卖给发展商之
前。
如果人民得到公平的对待,并被保 证会公平的享有国家财富,他们肯定会 参与这些发展计划。反之,如果发展只 是让ー小撮已享有财富及地位而又和掌 权人关系密切的人更加富有,那么长久 下去,将会带给全民灾难。这是在我们 迈向响往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当儿,所必 须尽量避免的。。
21
破ダ
矛口 征
タ若
为了 了解这类征用与反对征用土地 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我们得从我国人 民享有的基本人权——财产极(即私人 拥有财产的权利)谈起,然后再谈 《 1960年土地征用法》及几年前所通过 的《1991年土地征用(修正)法令》的深 远影响。
ー、每人者K享有财产权
(宪法节13条)

1991年,在一片反对声中,国会通 过了一项影响既深且巨的《土地征用 (修正)法令》〇这项修正法令 (A804)于1991年9月13日 ——三 年多前——生效。
在这项修正法令通这以前,民间组
织及非政府组织提出异议,通过报章,

I会及讲座会等各种形式呼吁大众反对
这项修」E法。然而,一般市民反应并不 很强烈,直到近年来,这项修正法令实

施后所产生的威力オ震撼了全国。全国
各地(几乎每一州)都陆续发生了征用 及反对或抗议征用的事件。

自从我国于1957年独立至今,每个 人都享有财产权。那就是说,每个人都 可拥有私人财产,如土地、房屋等。
当权者,不得一纸行政通令,取消 私人财产权而剥夺任何人的财产。他们 必须通过立法,(即在国会通过法令)才 能剥夺任何人的财产。

如果州政府要征用私人财产,就必 须通过法律程序来行使征用财产的权 限。不但必须通过立法来征用私人财 产,同时在征用私人财产时,必须给予 足够的赔偿。 ・
这是我国《联邦宪法》所保障的私
22
人财产权(《宪法第13节)。财产权是 罗列在我国《联邦宪法》中关于基本自 由权利的第二篇章内的基本人权之ー。 这项宪法条文还必须得到我国国会全体 议员人数的三分二的同意才能废除。它 不是普通的国会法令所能轻易废除的宪 法条文。(注: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 已废除了保障财产权的宪法条文。)
我国,作为ー个奉行西方议会民主 的国家,把保护私人财产当作是每个人 所应享有的神圣权利,所以《联邦宪 法》把财产权列为基本人权之一。这不. 等于说,不能取消这项权利。在维护公 众利益的前提下,个人利益可被置于第 二位。这就是说,个人利益可能要从属 于公众的利益,那是无可厚非的。
为此,《联邦宪法》也就明文规定, 私人财产可被征用,但必须给予足够的 赔偿《宪法》第13(2)条。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国于1960年通
过了《土地征用法令》授权州当局征用
土地。

这项法令的目标,不在于授权当权 者肆意征用土地(指私人拥有的土地), 而在于方便政府为“公共目的”而推行 国家发展计划。这项原有的《 1960年土 地征用法令》并不允许政府征用土地以 推行“私人发展“ 〇

在马来西亚,只有州当局有权征用 土地。即使联邦政府(或法定机构)要使 用某些土地的话,也必须通过州政府征 用有关土地。联邦政府没有权カ征用某 一州内的土地。征用土地是州政府的权 限;联邦政府无权征用土地(虽然国会有 权制订征用土地的法律)。
二、征用原以“公共目的” 为标准
在《 1960年土地征用法令》原有条文 (第3条)下,州当局可为了 “公共目 的”而征用土地,也可以为“公用事 业”或为了“开釆矿物”或为“居住、 农业、商业或エ业目的”而征用土地。
«
(1) 1982年古拉星甘一案
实际上,在这项条文下,州当局已 拥有很广泛的征用权カ。1982年有一宗 涉及联邦直辖区征用土地的案例。法官 育善尼指出:“公共目的” ー词是很难 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的。其实,也没有 很好地给它下过定义。所有的课本也只 是提出ー些检验的标准,以确定某个目 的是不是“公共目的”而已。
法官认为:“最好釆用ー个简单而 合乎常理的检验标准,那就是,看看有 关目的是不是为社群的共同利益而服
一般上,“公共目的”包括道路、建 学校、医院等。要注意的是:州当局征 用土地不仅是为州当局使用,所征用的 土地可能是供某些机构,如马来亚铁道 局、州经济发展局、城市发展局(UDA) 等所使用。^
实际上,从《土地征用法令》的其 他条文看来,对“公共目的”下什么定 义并不重要,因为有一项条文规定:假 使州当局在《拟欲征用文告》(Form D)中宣布,征用是为了某种公共目的, 那是不能加以争论的,受影响的土地业 主必须接受那土地被征用就是为了文告 中所提起的目的。(《土地征用法令》第 8(3)条)。
23
/w\
这么一来,土地被征用的业主就不 能针对征用土地的目的一事加以挑战。 业主只能对赔偿的款额提出异议,要求 调整赔偿金。除此以外,业主能提出的 反对征用理由是:州当局征用有关土地 怀有恶意(如向业主寻求报复等)或指出 州当局对它所拥有的法定权カ有所误 解,在这方面,有判例可循。
(2) 1977年槟城一案
1977年,槟城有一宗关于征用土地 的案例。在这案例中,土地被征用所宣 称的目的是为了 “居住、工业及公共目 的”。
业主提出反对时争辩说,文告中所 宣布的目的是“模糊不清”的。因此, 业主说,这项土地征用是无效的。
可是,法官亚鲁说,政府有绝对的 权カ来决定什么是“公共目的”,什么 不是“公共目的” 〇如果征用是为“公 共目的”,业主就得交出土地。往后土 地只要是用来作“公共目的”的用途, 其实际用途是哪ー类,那是不关紧要 的。
虽然,法令中提到三类征用土地的 目的,州当局征用土地时,可为了其中 ー类的,或为两三类目的,不必局限于 ー项目的而已。
(3) 1979年柔佛州政府一案
1979年柔佛州政府征用5700依格 的土地,其中2000依格用来发展巴西古 当海港而另外3700依格则被征用来供 “特别目的”的用途。业主反对这项征 用,提出的ー个理由是发展蓝图显示有 一部土地被征用是为了提供“娱乐场 所”(“特别目的”之一)。这些“特别目 的”不属于法律条文所规定的目的范围
内。
然而,伦敦枢密院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指出,假使要建立一个新城市,提 供休闲去处可以当作是“居住用途”规 划的一部分。除非能证明州当局误解了 它的法定权カ,或显示它怀有恶意,不 然,《拟欲征用文告》中所写明的目的, 就当作是公共目的或其他合法的目的, 业主不能加以挑战。
三、《1991年土地征用
(修正)法令》
从原有的《1960年土地征用法令》 的条文和有关的判例,可以看出,州当 局在“公共目的”等的理由下,拥有很 大的权カ来征用土地。
3I年后(1991)这项法令却被修改 了,修改法令的目的,不在于削弱州当 局征用土地所拥有的巨大权カ,而是大 幅度地增加了他们的权カ。
主要的ー项修正涉及法令的第3(b) 条(即有关征用土地目的的条文)。把这 项条文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内容对照ー T,有助于理解有关法律的巨大变化。
修改前,州当局可为了 “公共目 的”而征用土地;也可为进行“公用事 业”工程的个人或机构征用土地,或为 开采矿物、居住、农业、商业或“エ业 目的”而征用土地。
总的来说,州当局必须为了公众利 益而征用,不能为私人的目的而征用土 地。
法令条文修改后,关于征用土地的 “目的”完全变了样。上述“目的”的 条文被修改成:
“如果州当局认为,某人或机构需要
24
土地,而其目的有利于马来西亚的经济 发展,或有利于一般公众人士(或某阶层 的公众人士)。那么,州当局就有权为此 而征用有关土地。
这项新条文,授予州当局广泛的权 力:
征用土地,不一定是为了 “公共目 的”;可能是为了私人发展。 .
更甚的是,为了避免诉讼,为了防
止业主通过法庭挑战土地征用事,1991
年的修正法令憎添新条文(68A)如下:

“一旦土地被征用,不论州当局(政 府、个人或机构)将来如何使用有关土 地,都不能因而导致这项土地征用无 效。”
这项新条文完全否定了上述有关征 用土地必须为经济发展等目的条文的存 在意义。既然土地征用后,州当局等可 以自由使用有关土地而不考虑到它原有 的目的,这怎能确保有关当局征用土地 后不会滥用职权呢?
令》是为了方便推行私营化政策而通过 的法律。从!991年实施至今,已有三年
多了。近年来,
其严重后果昭然若揭。
我国各州,如柔佛、马六甲、森美兰、 雪兰莪、槟城等征用土地事件层岀不
穷。土地被征用的业主,不能获取足够 的赔偿而怨声载道。
在1991年七月间,
国会辩论这项修

正法案时,国会反对党领袖就曾指出:
这项修正法严重侵犯了宪赋的财产权。 它将导致贪污、滥权、利益冲突及不道 德的舞弊行为等。
举例说,政府将有权从某人手中把 土地征用过来交给另ー个人或公司发 展。私营化的公司从中获取巨利,而土 地业主将蒙受损失。
这类丝毫不受限制的执行权很容易 被滥用,导致以权谋私的弊端。
U!
实施修正法的后果
显然,《1991年土地征用(修正)法
当局滥权的指责也时有所闻。常所 听到的指责是州当局成了某阶层人士 (如 大财团等)掠夺他人土地的媒介。征用他 人土地的借口是“经济发展”,但遭殃 的却是那些小业主。
大机构万一土地被征用,他们可聘 请最好的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为他们争 取合理的足够赔偿。小业主由于缺乏财 カ和知识而显得无援或无助,不能为自 己争取到应有的赔偿。
为了杜绝上述弊端,当局应从速认 真考虑废除赋予州当局过于广泛而又不 受司法限制的征用土地权カ,继而制订 较能保障人民财产权的法律,为大多数 国民的利益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的某 阶层人士的利益而损及绝大多数人民的 利益。尊 。
25

一 1 cn ハ・、
访谢春荣律师
"对土地征用法令的了解有谬误"
问:可否谈谈您对我 令的皆法?

谢:我国土地徵用法自1960年在国 会通过,至今已被修改了数次,但最备 •受争议的是!991年通过的修正案。这项 修正案已使到近几年的土地徵用事件, 受到多方的批评。然而群众对这项法令 的认识,实际上是有点谬误的。这也许 是ー些以往错误的报导及言论所致。例 如许多人以为1991年的修正案使到地主 失去挑战该土地徵用的权利,而只能针 对赔偿金的数目上诉到法庭。但实际上 1960年的法令,并没有条文阐明地主有 权利上法庭挑战土地徵用的决定。另ー 个误解是许多人以为1960年的土地徵用 法只允许政府为公共利益而徵用土地。 但实际上,1960年的土地徵用法令除了 阐明公共用途之外,政府也可以以开釆 矿物,屋业,农业,商业或エ业目的而 徵用土地。
问: 那么您认为1991年土地征用法 最重要的修改在甚么地方?
谢:我个人认为有两点。第一是在 徵用土地的目的上,199I年的修正案加 进了 “如果州当局认为,某人或机构需 要土地,而其目的有利於马来西亚的经 济发展,或有利於一般公众人士(或某
阶层的公众人士),那麼,州当局有权 为此而徵用有关土地” 〇这无疑已使到 州政府徵用土地的权利膨胀了好几倍。
另ー个最重要的修改是第68A,它阐明 「"ー旦土地被徵用,不论州当局(政 府,个人或机构)将来如何使用有关的 土地,都不能因此而导致这项土地徴用 无效。”这个修正案大大的畅顺了政府 所欲进行的计划和工程。我想政府做这
26
个修正案,是因为在1991年的修正案之 前,许多地主在土地被徵用後,上诉至・ 法庭挑战政府徵用土地的决定,同时申 请庭令冻结该土地。由於诉讼冗长,有 者达十多年之久,使到政府的计划或エ 程长期耽搁,无法进行。如今有了 68A,既使上诉到法庭的地主最後被判 胜诉,但该判决却只能算是纸上胜利, 因为它并不能因此而使到该地主得以索 回他的土地抑或阻止在该土地上所进行 的建筑工程或发展计划。
问:这样的修正案会带来甚度影响 呢?
谢:首先,它使到政府徵用土地的 权利大大的增加。另外,以往的地主可 以上诉到法庭去挑战政府的土地徵用, 并要求冻结土地,因此法庭扮演了监督 政府徵地行为的角色。如今徵用法修正 後,虽然地主仍能上诉到法庭,法庭也 可能做出地主胜诉的判决,但由於第 68A的存在,使到法庭的判决对地主而 言,亦是无意义的。这是ー种变相的去 除了法庭的监督功能了。
问:刚オ您提到说!960年的土地征 用法含并没衣条文阐明地主次权利上法 庭挑・战政府的土地征用,现在您又说有 些地主挑战政府并申请冻结土地,这是 怎么_回事?
谢:由於我国釆用的法律是英国式 的普通法(Common Law),而普通法又 有不同的法律支流(Branches of Law),这使到地主仍有可能引用其他法 律支流来挑战政府徵用土地的权利。事 实上在以往的这些诉讼案中,这些地主 并非在土地徵用法令下挑战政府,而是 在行政法(Administrative Law)_t挑战
政府,カ图在行政上证明政府的这个土 地徵用是存在著行政偏差或滥权等等 的。另外一种情形是有如吉打歌板虎虾 计划徵用土地的例子。那里的地主针对 政府在徵用土地的程序上没有依据法令 的要求,如发通知函等而上法庭挑战其 有效牲。但这样的诉讼只能成功一次, 因为政府将依足程序发出第二次的土地 徵用通知,而地主就再也不能做甚麼 了。
问:您是否同意说土地征用法令侵 犯 了 人民 的财产权?
谢:由於我国采用的法律是源自英 国,而依照英国的法律,所有国家的土 地都是属於英女皇的,他们称之为 Crown Lando因此,我国政府是肯定 有权向人民徵用土地的,如果该土地徵 用是作为公共用途。事实上,在法律 上,州政府的土地徵用权和人民的土地 权是存在著一定的冲突,问题在於如何 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问: 七十年代初期,许勞郊区的人 民涌向城市,响应政府的工业化计划, 他们在・政府地上建屋居住,如今经・济发 展,政府欲帙回这些土地而和木屋居民 有所冲突,您如何,"待这个问题?
谢:严格来说,如果这些居民都没 被发予地契或临时地契(TOL)的话, 那麼他们都属於非法占地者,对那块地 也没有法律权利。但这并不等於说这些 木屋居民可以随意的被驱逐,因为如果 他们当初是受到政府鼓励而来的,从人 道的角度来看,政府实有义务照顾他 们,而他们也比较有理由向法庭要求赔 偿他们於该地所投资的财产。无论如 何,这还是要胥视个别的法官而定的。。
27
焦・点
“地主应被给予优先发展权”
访黄宏荫先生
(隆雪中华工商总会工商组主任)
问: 据知隆雪中华工商,句会曾经设 立ノト组研究我国的土地征用法令,可以 谈ー谈您们的看法吗?
黄:我们认为如果政府徵用土地是 为了建公共设施,我们都不会有异议, 就如1960年的土地徵用法令通过後,在 徵用土地方面并没有太多问题,有争论 也只是针对赔偿金的数目罢了。然而 1991年修正案通过後,法令里加了一个 政府有权以”有益於国家经济发展”的 理由来徵用土地,这个概念事实上是非 常含糊的,它已经使到ー些人的土地被 徵用後,然後转交由他人或公司发展。 这是ー种偏私和滥权,对地主很不公 平,而听说目前这种情形在频频发生。 它已经使到国内的地主严重的感到不安 全,因为他们的土地可能被随时随意的 被有关当局徵用。
问:您认为土地征用法令是否已保 犯 了个人的财产权 呢?
黄:如果政府徴用土地而又交给其 他人发展,这肯定是侵犯了该地主对自 己土地所拥有的发展权。我们认为ー块 土地要被发展,那麼该地地主应优先被 给予机会发展那块土地。地主应被给予 三至五年的时间策划集资发展他的土 地,而不是在地主亳无准备或给予机会 的情形下,政府就立刻徵用了他的土 地。鈴
28
访吴木炎硕士
“应根据城市规划法令的程序
问:您认为我国需要土地征用法令
吴: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个 人觉得土地徵用法令是需要的。问题在 於这个法令要执行到甚麼程度?而这些 执行的官员在处理这些土地时,是否有 偏差和滥权的情形出现?如果土地的徵 用是为了建设公共设施,我想大家都不 会有异议,地主所要争论的也或许只是 那个赔偿价格合不合理,而这个是可以 上法庭挑战的。但是如果政府在开始时 徵用某人的土地,是为了建设公共设 施,但後来没有进行这样的计划,反而 在土地策划後,把它卖给其他公司或和 其他公司联营发展,那麼这样对原有的
地主是很不公平,也很不合理的。所以 若从法律原本的目的来看,它是没有问 题的,关键就在修改後的法令条文及执 行官员是否有偏差或滥权。
问:那么这种偏差・和渔权,要如何 避免呢?
吴:我觉得有一些程序可以避免这
些可能岀现的弊端。土地徵用其实就是 土地应用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决定土地 如何应用後,オ来徵用,而不是先徵用 後オ决定如何应用。我觉得有一些程序 可以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弊端。事实 上,在城市策划的法令下,已经有定下
29
图,并把蓝图的整体概况及土地可以发 展到甚麼程度的资料,如人口密度,建 筑物高度,土地用途等公布给大众知 道,让涉及的地主和公众有机会参与意 见或反对。这是地主极好表达意愿的机 会,因为城市策划的有关官员是必须听 取公众的每个意见,虽然他们不一定釆 纳。在整个蓝图定案後,蓝图将公布於 宪报上,这使到该蓝图正式化及肯定要 被执行,而且不能随便更改。有关的地 主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发展蓝图,决定是 否要自己发展或售卖於别人。地主被给 予ー个期限做这项决定。如果这限期已
截止,而该地主仍没有发展该土地,那 麼这时政府就可以徵用那块地。这个程 序,对双方都是比较公平合理的方案, 因为政府的大蓝图将让地主预知其土地 应如何发展,而且被给予优先发展的权 利。对政府而言,如果地主能有能力配 合政府计划而自行发展,那也未尝不是 件好事。另外,由於土地的资料完整, 未来发展明确,这对欲购买土地的商 人,是真正的投资,减少了风险度。对 政府而言,蓝图进了宪报,就不能随意 窜改,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滥权和贪 污的行为。@
“我们不是反发展、反政府”
访问甘榜斯里彼那居民
问:请问这块甘榜的土地是您们的 吗?
沙:这片土地已经在1968年时,也 就是在拿督哈仑当雪兰莪州务大臣的时 期,就已经於宪报公布它做马来甘榜的 用途,・因此我们在这片土地的居住权是 合法的。
问:那么您们现在面对甚么问题
沙:我们於1990年收到ー个发展商 的通知,要我们整个甘榜的村民搬离此 地,据他们说,他们已经把这块土地买 下来]。这个发展商虽然只赔偿每家6, 100元,如果他们亲手把自己的屋子拆 除,并搬离该地,但仍约有四分之三的 甘榜人搬离了出去,如今在此大约只剩 下三十五个家庭坚持留下来捍卫我们的 权利。
问:发辰商对您们有采取了甚度行
呢?
动吗?
30
甘榜斯里彼那居民行动委员会成员,站立者右三为沙烈朱聂先生。
沙:他们的手段非常高明,除了给 ー笔小数目的赔偿金之外,他们要求村 民自己拆除自己的屋子,从而避免了发 展商和村民的直接冲突,而巨也进ー步 的瓦解了村民的团结。另タ、,内政部也 有官员来劝服村民搬走,这证明了政府 实际上是靠向发展商那ー边的。发展商
也答应村民将给予他们长屋做为补偿, 他们建了几间非常简陋的木屋,并称谓
代我们辩护,而法庭也已在1993年判决 此土地既然已在宪报公布做为马来甘榜 用途,那麼土地权归村民拥有。在那次 过後,那间发展商就没再出现过,至到 今天。但最近我们已听到风声说政府要 徵用这块土地做轻快铁工程,我们不知 道这消息是否正确,无论如何,它已经 使到这个原本已安宁的甘榜,再次人心 惶惶,在忧虑里等待命运的降临。

还会建更多的长屋
但在大部份村民搬
走後,发展商就停止了建筑长屋。这使

问:您们冇向执故觉寻求协助吗?

到许多已亲手捣毁家园的村民无家可 归,从ー个原本有合法屋子的村民成为 真正的非法木屋居民了。
、发展商也在1992年,对我们发岀了 控告状a
沙:大马人民之声的斯哇拉沙律师
沙:有的,事实上每ー届的大选, 巫统的候选人都来给予许多承诺,但每 有一个实现。我们尤其不满的是政府及 报章把我们形容为反政府、反发展的份 子,但实际上这里的村民以前都是巫统 的忠坚支持者,而且实在的,那里会有 人不要发展呢?我们不要的是,抹杀人 的尊严,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发展。鈴
31
论坛
从资祇単命初探 f本研究的新面貌
・郑云城
资讯革命是人类文明二十世纪末的 最主要变革之一。它的影响深远,可以 预测的是在二一世纪初叶,它注定更 显著的改变人类的各种习惯,生活方 式,甚至于需要“重新建构” (Restructuring)我们长久以来赖以生存 的社会。尤有进者,通过资讯的飞快传
输运送,世界各地的差异性愈来愈缩
■ ■
■ ■
小,人类的生活方式愈来愈类似,而日
益扩张的国际知识库,

放到各地都具有
•其效度。
资讯高速公路的铺陈
今天,集电话、电视和电脑于一体 的多媒体网络“资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Highway)的工程已经如 火如荼开展,也成为下ー个世纪全球资 讯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数码化和光 纤这两大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到多媒体 网络成为现实的原动カ。通过数码化,
声像和文字可以转换成非常容易传送、 储存、利用的形式,而数码化的浓缩功
物价行情、旅游订座、电子超级市场、 电子报刊、电子办公室及电子图书馆为 一体的资讯结晶。另外,在光纤系统网 络进行之际,全球卫星通讯网络的可行 性研究也同时展开,以弥补资讯高速公 路的不足或恐有未及的农村或未发展的 地区。
能,更可以强化指定的传送空间里的传 送能力。光纤的出现则大大的增加了资
这个大趋势的来临,虽然已存有许 多先兆,但可惜的是今天许多忙碌的现
讯传送的频带宽度。换句话说,一条发 丝宽度的光纤,可以传送所有电台频道
加起来的能量总和的一千倍。可以想
■_・・,
-S
代人仍未有效的掌握资讯社会观念,什 或仍未作好迎接资讯社会的各种准备。
如果我们将这个资讯革命的议题浓缩在
象,在资讯高速公路全面通行之后,它 七乎就是资讯的总汇,结合了家庭戏
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或者可以从中窥 探其变革性的重要意义。学术研究需要
院、电子教室、天气报告、金融股票、

靠大量的资料收集、筛选、淘汰、整
32
合、分类、分析、佐证工作。总结来说 这是形式上的必须工作。如果将新的资 讯科技对照到传统做学术研究的功夫, 那是ー场效率的跃进,也让现有的教育 方式变得愈来愈差的劣等货。而这种资 讯革命所兴起的外在方法变革,却有可 能最终深化至学术研究的本质变化。
电子图书馆里的现代学术研究
如果说纸是数十世纪以来记载与传 达人类知识文明的最主要工具,那二十 世纪末的资讯革命则是ー场酝酿“无 纸"(Paperless)时代的来临。“无纸时 代”正通过了看似全无关连的环保与再 生纸的警号拉起了前奏。有一天学术人 员要坐在一座没有书本的电子图书馆里 寻找资料。那ー张张的光碟代替了书就 足以使现有图书馆的空间减少ー半以 ±〇其实做研究也无需要到电子图书馆 来,只要在家里通过电脑挂上自己的会 员密码联系到电子图书馆,在键盘寻索 书目,在荧光幕上浏览节录的内容图 片,然后再储存待用。当然研究员也无 需托人代翻找国外图书馆的书本资料, 只要通过电脑就可以查询庞大的美国任 何著名图书馆里的任何资料。过后的研 究分析可以再借助于电脑,资料的错误 可以通过电脑核对,重新编写导入图片 可以借用电脑文书处理或排版系统完 成,大大的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

从电子图书馆,我们可以知道“电 子大学”的可能性,而这也已是有迹可 寻的事实。英国的佩斯利大学就赶在许 多先进的大学前头,策划在香港推出 “电子学”课程,类似开放大学及函授 大学,学生不必到大学校园上课,利用 电脑向学生传授学问,学生与讲师可随 时透过电子大学系统的中央通讯中心联
系,学员之间也可以互相通讯。学员也 可以直接拨通当地行政中心查阅与课程 有关的资料。
资讯科技下的学ポ研究隐忧

从效率所呈献的正面角度里,也可 产生负面隐忧。资讯的大量以及快速的 获取反面来说是ー种负累。因为未经组
织,管理的资讯根本不能算是资源。有 时与其被大量资讯搞得晕头转向,倒不
如直接去做个实验,因为可能去查有没
有做过类似实验比真正做实验的时间还
长。另外,太多的资料,也可能使学术 失去更多的原创性,或为魁集与重新整 理的学术报告所占据。再者,参与学术 讨论的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讲师,不再 是面对面的相授机宜,甚或是呈多角的 直接学术交锋,电脑成为中介沟通工具
虽然仍可能有效达致思想交流,但是却 缺少-「感性的冲击。人是高度感应的动 物,独处在自己的电脑室里,久而久之 或感受一种尖端科技的孤寂。就有如电
脑购物可能永远不能取代上街购物的意 外收获与直接感应货物,因为我们都希 望惊喜。
二い不管喜不喜欢,电脑的进级可谓发展 神速,微处理器的速度屡作周期性大步 跃进,资讯爆炸的革命时代已经降临, 全方位服务网络在多个地方都已作过试 验性运作,并取得良好的反应。综观, 学术研究在资讯革命里面虽然是“地 点”、“时间”与“形式”的改变,“内 容”保持不变,但是在“地点”、“时 间”与“形式”的彻底改变之下,可能 产生的“内容”的差异性必定存在,虽 然这种差异性无法加以证明;然而,资 讯科技的替代是否能为学术研究开创另 ー个新契机,却是不能妄下论断的事。心
33
论坛
走向《先进国》与《地球村》
的大道——儒家学说
・周庆芳
儒家宗师孔子,是个博学多能,谦 恭カ行,上继五帝三王以及周公的道 统,加以集合深研而构成他的伦理、道 德、政治、教育、科学、哲学等等全部 学术思想的体系。范围极广,包括天地 人三方面而着重于人生的整体问题。要 研究他的学说,主要是在《论语》—— 被称为《东方圣书》。
宋朝宰相赵晋曾以半部《论语》助 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助太宗 治天下,可见这部书的宝贵。证诸古 往,好像周朝文化的发达,国祚的长 久;孔子为鲁国宰相三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都是历来所罕见。又如今日 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进展,也是用西方科 技和孔子的伦理结合所形成,所以美国 大文豪爱默生、德国学者傅吾康、本邦 马大前校长翁姑亚兹教授,对孔子学说 都认为对人类智慧和世界文明有裨益。 最近如我国首相马哈迪医生及副揆安华 先生都赞赏儒家孔广学说对人类和平有 贡献。
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当本邦朝

野正在高呼“迈向2020年先进国”宏愿
的时候,却有龙族子孙常在书报上诬蔑
孔子、老子……对人生终极无知,不
值得信仰,而鼓吹招引同胞走向迷信极 权的神道教?这岂不是自毁祖宗的瑰宝

而宣扬愚民方术么?

要知道:外国哲人好像法国的伏尔
泰说孔子的仁德是超越基督教的纯粹道 德,认孔子为天下惟ー的师表;美籍华 裔杜维明教授对访问者薜涌表明:他相 信将来有儒家的各类宗教知识分子和非 宗教知识分子。倘若不这样,恐怕会各
走极端,引起纷乱,或产生反效果,好 像日前报纸刊载张碧芳律师评论星云大
师对人事永抱隐忍的态度所生的负价值 ー样。假若星云大师先有汲取儒学的营 养好像孔子的是非不苟的精神,毛病就 可避免了。
总而言之:儒家孔子学说既为中外 贤哲所肯定与赞赏,华族同胞就有责任 共起策划,把儒学向各社会各阶层传播 开来,尤其是《中华大会堂联合会》、 《推广儒家思想工委会》和《大马华人文 化协会》三团体,更应及时共策进行下 列主要工作:
1. 促请政府把儒家列为学校必修科 目。
2. 促请政府语文局及翻译专オ翻译
34
儒家主要经书如: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3. 推动企业界资助社团举办儒学研 讨会及儒学著作。
4. 促请各宗教团体研读儒家学说和 删除偏激与落伍的教义。
5. 促请华文报社响应森州林国璋局 绅请各报社当局开辟儒学专栏的
呼吁。
以上所说虽以恒沙点滴,但落实按 部推行,相信不但能实现本邦现任正副 首相的愿望,也可以促进人类和平相 处,共存共荣,为《地球村》或《大同 世界》奠定一条康庄大路。鰹
誤够燙越簣貢水飒約戴室 ー探讨原住民的人权问题
•郭素沁


1993年是联合国的“国际原住民”
年。“国际原住民”年的意义可谓重大,
因为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物质文明的侵
步认识何谓巴贡水坝,然后再探讨巴贡 水坝如何影响砂州原住民及执政者如何 否决了他们的人权。
袭,世界上许多在深山野岭和森林里居 住了几世纪、甚至逾千年的原住民,被
何谓巴贡水坝计划?
执政者和商业财团以“发展”的名义, 无理和无情剥夺了他们的基本人权,令
他们的生计和生命,受到「所谓“发 展”的莫大威胁。有些原住民族群,甚 至因此而濒临绝灭。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我国马来西
亚,特别是随着能源、电讯及邮政部长 拿督三美威鲁于1993年9月9日宣布, 政府已批准了砂劳越巴贡水利发展计划 以后,砂州原住民更面对了空前的危

机。这对“国际原住民”年无形中是个
极大的讽刺!
对于许多西马的人来说,巴贡水坝 是ー个陌生的计划。因此,让我们先初
巴贡水坝计划是ー项至少耗资ー百 五十亿马币的水力发电计划。它估计将 生产出二千四百兆瓦特的电カ,以供应 给砂劳越、沙巴,甚至是西马半岛的电 力需求。如有剩余则可能会售卖给邻

巴贡水坝将建立在砂劳越第七省布 拉甲(BELAGA)ー带,即拉让江上游巴
锐河(BALUI RIVER)布拉甲市以上 州七公里地方。从现有的资料获知,巴

贡水坝将是一座呈半圆弧形,横跨一公
里的石砌水坝,高210公尺,宽870公

35
论坛
巴昆水坝将使ー万多名原住民失去家

整个水坝的淹水面积约为七万公 顷,相等于新加坡的总面积。其蓄水地 带估计为14. 750平方公里,而最高储 水量约为440亿立方公尺。
巴贡水坝计划曾于ー九八二年被提 出,政府也聘请了德国专家来对当地进 行初步勘测工作,这项适宜性调查工作 共花费了三千七百万元。这引起当地人 民,反对党和国内外民间团体的反对, 因为这严重的破坏了砂州的原始森林及 当地原住民的生活。•后来终在国内此起 彼落的反对声中,逐、济・不景气及技术性 因素之下而被搁置。
但在1993年4月所发 生的“大停 电”事件,这个能源危机,使政府又重 新打巴贡水坝的主意,于是,不久后, 我们便看到伊克兰公司(EKRAN BHD) 的陈伯勤,以“黑马”的姿态,获得这 宗国内最大单的私营化合约。

巴贡水坝如何剥夺 原住民的人权?
究竟巴贡水坝的设立,会如何剥夺 砂州巴贡地区的原住民的基本人权呢?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土地对原住民的重
要性。砂州有七十巴仙的人口是由卅七 个原住民族群组成的。巴贡水坝的设 立,将使像新加坡岛国那么大的面积的 森林被伐,土地被淹没,同时,也使居 住在该地区的十千多个(布拉甲巴贡委 会的最新数字)原住民失去家园。
(I) 土地是砂州原住民的财产
在1992年,当砂劳越原住民代表受
“马来西亚人民之声”(SUARAM)的 邀请,前来西马,以“犀岛的斗争”为 题,进行巡回演讲时,他们打出的口号 是:“土地是我们的血和生命”(伊班文
: Ta nah Nyadi Darah Enggau Pengidup Kitai)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原 始大森林里,与大森林和土地相依为 命。他们用土地来耕种、打猎、钓鱼、 聚会、获取水供及其他用途。土地和森 林犹如他们的“超级市场”,供应他们 衣食住行的一切所需。土地除了是原住 民生活的来源以外,它也具有强烈的信 仰和文化的意义。这些不同的原住民族 群在共有的区域,实践他们的风俗文 化,叫做“原住民习俗权”(Native Customary Rights), 而这个区域被称 为“原住民习俗地”或“社区界限” (Menoa)o
随着代木业的蓬勃和官商的利益勾 结,使几乎所有的砂州森林都被分配作 伐木用途。砂州政府将伐木合约分配给 他们的亲属,政府人物和商业伙伴,是 ー个共知的事情,1958年的砂州土地法 典及1953年森林法令,也只象征性的承 认原住民对他们的土地习俗权。在这两 个法典中,砂州原住民所拥有的原住民 习俗地(占砂州廿二巴仙的土地面积), 仍然是政府的ーニ地,政府有随意废除这 习俗的权利。
36
根据ー九八五年的统计,砂州将近 卅巴仙的森林已被砍伐,随着巴贡水坝 的建设,将使更多和更大面积的树林, 在短期内被砍伐。
对原住民来说,土地除了是他们的 财产以外,也是他门的生命中不可分割 的重要部份。他们有些社群已世世代代 在这原始森林里居住了整千年,森林与 土地成了他们的世界观(Worldview) 〇 因此伐木商的伐木行动,是在剥夺原住 民的财产,已破坏“世界人权宣言”中 的第十七条:
"(一)人人有权单独占有或与他人合 有财产。
(二)任何人之财产不容无理剥 夺。” .
(2)伐木活动破坏原住民的
环境与生态
伐木商在砂州政府默许下所进行的 伐木活动,使原住民的“原住民习俗 权”和家园受到严重的侵蚀。森林中河 水因伐木活动而被染成黄泥浆,污染原 住民唯一依赖的水源。森林的砍伐也铲 除了许多原住民的食物(动物及植物) 和传统草药的来源。他们被逼搬离他们 世代相依为命的土地,到有关农商或州 政府以协助他们进入“文明世界”为名 的洋灰屋子里,使他们的生活被逼作彻 头彻底的改变。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
“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 各平等。人各赋有理性良知,诚应和睦 相处,情同手足。”
第十三条⑴:
“人人在一国境内有自由迁徒及择居
之权。”
由此可见,政府及伐木商的伐木活 动及对原住民进行的逼迁安排,已经违 反了上述的条文。
(3)设路障封锁与逮捕行动
于是,当他们向各州当局及联邦政 府作出停止伐木活动的请愿与抗议都不 •能如愿以偿后,砂劳越内陆的男女老幼 便被逼参与封锁行动及继续封锁伐木之 路。这些和平的封锁行动是保护他们唯 一依赖生存的土地的最后尝试。而州政 府还派出半军队、警方与森林部官员来 强逼人民解散他们的封锁行动。
此外,砂州政府也动用!953年砂劳 越森林法令中的刑事法典的第90B项, 1969年紧急(公共秩序及预防犯罪)法 令及ー九六零年的内安法令来拘留、恐 吓及骚忧原住民在他们的土地上的斗 争。原住民们也常遭受有关当局的欧 打。
, 当封锁行动在1987年直线上升时,
政府也ー进步修改森林法令。在90项那 些在任何由伐木执照持有人所建筑或维 修的路设立路障;及任何防止森林局员 或警官伐木执照持有人搬移路障之人士 将受严厉的惩罚。刑罚包括对初犯者实 施两年监禁及最高罚款马币六千元,及 对这继续违犯者每天罚款马币五十元。
此法令的修改仍然不能阻止原住民对他 们的家园的保护行动,因而州政府在ー 九九三年两次进ー步修改此法令。任何 人在路障地点或其地点附近被抓捕将当 作犯法者处理。
当局的上述行动,也违反“世界人 权宣言”的第八条及第九条。
37
论坛
第八条:
“人人于其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之基本 权利被侵害时,有权享受国家管辖法庭 之有效救济。”
第九条:
“任何人不容加以无理逮捕、拘禁或 放逐。"
(4)森林里的暴力事件俱增
为了抗拒伐木活动和保卫家园,许 多原住民社群动员全长屋、全社群来设 立路障、进行和平抗议、阻止伐木行 动,这导致森林里的暴力事件日益增 加。为了达到伐木的目的,有一些受伐 木商贿赂的执法人员,也毫无忌惮的对 原住民施行暴力。
去年9月30日,乌鲁巴朗(Ulu Baram)ー带,便有十五普南社群向警方 报案,投诉有关辅助军方人员和伐木商 的侵犯事件。其中包括一名十五岁的普 南女孩遭五名警方野战部队强奸及伐木 者破坏他们的耕地。
在去年11月中旬,ー个由我国七个 民间团体组成的一个考察团,前往以上 地带,去调查有关暴力事件。结果考察 团中的一名社会工作者詹斯汀•路易士 不幸的在11月17日在巴朗河中因翻船 而丧生。
“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五条:
“任何人不容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 不人道或侮谩之待遇或处罚。”
砂州森林里的暴力事件,便已侵犯 了上述条文。
(5)原住民问题的新闻被封锁
媒介多年来都封锁砂州原住民的抗 议及活动的新闻。我们从媒体上看到 的,经常都是首相、政府部长对外国环 保分子的抨击,对我国砍伐森林问题作 岀辩护及屡屡为巴贡水坝作宣传。不久 前,首相甚至在该水坝的环境评估报告 还未完成之前,在该地区为水坝建筑エ 人的宿舍工程进行“动土礼” 〇
此外,大众传媒一直在为伊克兰公 司主席陈伯勤取得巴贡水坝计划而造 势,他在传媒的暴光率大大的被提高 了。但巴贡原始森林内的原住民之困 境、问题和抗议之声,却全没出现在大 众传媒里。
去年4月份,古晋的ー场有关巴贡 水坝的讲座会,除了在官方的干扰与施 压下流产,所有当地报刊也受到有关方 面严厉的警告,不准刊登反对巴贡水坝 之新闻。
“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九条是:
“人人有主张及发表自由之权,此项 权利包括保持主张而不受干涉之自由及 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以寻求、接受并 传播消息意见之自由。”
•我国政府与大众传媒,对持导议的 巴贡水坝新闻的封销,已经违背了上述 条文。
文明的冲突
住在进步繁荣之“文明世界”的我 们,对于马来西亚的原住民,特别是砂 州原始森林内的土地的原来主人,其实 了解得太少。
38
原住民和大自然和谐的共存。
身为物质化世界的我们,也经常爱 以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标准去看待他们 :即认为他们是落后、“不文明”的一群 :认为他们需要走出原始大森林,而生 活在我们这花花世界里。
对砂州原住民来说,我们这些繁荣 社会里所谓的“发展”,藏他们来说是 ー种不可思议的生活方式。我们只要有 钱,便可购买我们一切生活上的需求, 但他们不需靠钱生活,一个大森林和土 地,便已满足了他们一切生活上的衣、 食、住和行了。
因此,巴贡水坝的建设,对他们来 说,根本不是发展,而是破坏!他们的 愤怒是可理解的,因为他们世代居住和 相依为命的传统祖地,将淹没在这大水 坝的水里。他们根本没从这庞大的水利 计划中受惠;相反的,他们须被逼离开 他们所熟悉的森林和土地,而迁入“文 明世界”里。今后,他们可能就无所适 从,痛苦的迷失在我们眼中的“文明世 界"里了。
巴贡水坝的“环境评估报告”还在 砂劳越大学的草拟当中。若从原住民的 基本人权及保护天然环境的角度来看, 巴贡水坝的建设也引出几个很重要的问 题。即:
(1) 发展为谁?是为了已“发展” 的世界中的大富豪,还是原住 民?
(2) 我国需要这么庞大的水坝吗? 将来万一这水坝发生故障的 话,“大停电”事件会不会更严 重的重演呢?
(3) 耗费那么多的人力和财カ,且 汗重的破坏砂劳越原始大森林 的环境及多元化生态(Bio - diversity), 并使十多千名原住民 失去家园,值得吗?
最后,身为已“发展”的“文明世 界”的我们,或许应该认真的反省:我
们对这片土地的原来主人了解多少、关 爱多少?对他们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
生活方式,
又尊重多少呢?
39
咅爱吾乡
•叶瑞生译
屹立在吉打的瓜拉吉打城堡,已有37。年的历史,它是用以防御暹罗军队的侵略。
40
U!
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吉打是马来半岛最古老的ー个州。这种看 法是建基于吉打州里某些地方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里在早至四世 纪前,已有相当秩序的居住区。
以多个考古所发掘的证据,证明半岛的北部地区,在早于冰河 纪(Pleistocene)时代已有原始人居住。其中被寻获的用具包括农耕 之物品。这些研究也发现当时居住这地区的人,是属于原始马来人 (Proto - Malays)的种类。他们于低内陆,尤其是河边,以农耕为 生。这批早期的居民,在懂得应用金属器具后,生活上开始有所进
E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吉打对来自印度洋、来往中东、印度和中 国的商人及旅客,是处于清晰可见的景观。这些商人沿岸航行。他 们在经过数月航行于大海后,首先看到的陆地就是吉打,尤其是于 海面上看起来巍伟的日莱峰。考古研究在日莱峰四周,包括默伯河 及慕打河两岸,发现了有秩序的人类居住区。适合停泊船只的默伯 河口及远眺显得雄伟的日莱峰,是吸引商人及旅客的地方。从这个 地方,商人可以直接去到东海岸的里戈(Ligor)o卡达纳加拉 (Katahnagara)是为布将河(Sg. Bujang)地区所取的名字。在马来 州属古历史的研究中,常被参考的本土史料是作于1612年的《马来 纪年》(Sejarah Melayu)。
关于吉打州历史,还有两份著名的参考文献,也就是作于1634 年后的 Hikayat Marong Mahawangsa 以及写于 !927 年的 A1 -Tarikh Salasilah Negeri Kedaho
有关吉打州早期历史的资料,也可以在阿拉伯、波斯、梵文及 中国文献中找到。阿拉伯及波斯的许多文献,以“Kilah”(Ibnu Khurdadhbih, 1846)或"Kalah” ( Ibnu Muhalhal, 941)或 “Qalha”的名称多次提及吉打。据说“Qalha”有四个区,分为 Kuala Qilah (现今默伯河口),Kuala Bahang (瓜拉吉打),靠 近 Pulau Panjang Setoi (玻璃士 / 暹罗边界)的 Kuala Merpah 及 Kuala Bara ( Setoi 区的ー个河口)〇
梵文文献里称吉打为“Kataha"或“Kadara"而淡米尔文却 称它为“Kadaram"或“Kalagam" 〇
“Kadaram"意思为大锅,而“Kalagam"则为黑色。根据威 尔京逊(Wilkinson),吉打的原名来自“ Kheddah”这个意思为大 象陷阱的名词。也有其他的看法,认为吉打原名来自阿拉伯文的 “Kedah”,意思为有支脚的玻璃杯。
41
吾爱吾乡
在很久以前,这里有很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兜售有支脚的玻璃 杯。他们经常叫减“Kedah”这个字眼以吸引顾客对其商品的注 意。从中国商人的历史记载及航海纪事,也有对吉打不同的称呼。 这种各自以独特的名字称呼吉打的情形,也发生在暹罗及爪哇的文 献上。
虽然提及吉打的古老文献对它有着不同的称呼,但其历史仍可 以追溯至公元 846 年。例如 Ibnu Khurdadhbih(Kitab al Masalik wal Mamalik的作者)的游记里,曾提及ー个名为“ Kilah”而盛 产锡米及野竹的岛屿。这本书是本有关回教帝国地区的指南书,它 也载有东南亚地理形势的资料。
ー个名为“苏来曼”的阿拉伯旅者,曾在公元851年叙述ー•个 名为“Kalah - bar”的地区,它是个被Zabaj,也即是苏门丹腊岛 巨港(Palembang)室利佛逝皇朝(Empayar Srivijaya)所占领的 地区。Ibnu Muhalha!于公元941年写道,“ Kalah”是东方最后~ 个船只可以停泊的地方。“ Kalah”被形容为ー个被高墙围绕的大城 市,充满着园林及小道。“ Kalah”也有很多矿场及矿石。根据!bnu Mahalhal,这种矿石不产于世界其他地方。在那儿也有一个制 造得很特别的草场。
在中国的文献里,即梁朝(502-665),吉打被称为“狼牙修” 或“狼迦”(或Langkasuka) 〇据报导说,那里的居民于公元前ー 世纪就开始在那里定居。 直到今天,狼牙修皇朝的确切地点仍然是 个谜团。威斯特(Winstedt), ー个作家及历史学家,把Hikayat Marong Mahawangsa里同样提及的Langkasuka,于其文学作品. 中称呼为吉打。


历史专家如英国考古学家瓜里治,维尔斯(Quaritch Wales), 法国考古学家G. Coedes和历史学家兼马来半岛(1949- 1951)的前 任博物馆主席Dr Linehan ,都把狼牙修皇朝定于布将河(Sg.Bu-jang)区域。中国唐朝(618-916)的史志,把吉打称为“Kora”或

“ Kola” 〇

据称,“Kola”国王的族名为“SriPura”,而他自己则名为 “MisiPura” 〇中国旅者赵汝适(写于1250年),称道凌牙斯迦 (Langkasuka)为ー个受巨港占领的地方。易经里(十七世 纪),吉打多次被称为“ Chiah - Chin”或“ Kie ta,a”或 “Kietcha” 〇
42
在吉打所发现的古王朝历史遗迹。
“马来半岛与马六甲古代研究”的作者,罗兰柏烈特(Roland Braddel)说,吉打曾被称为“Gedda” 〇这个名字和兴都文的 “ Khadar”,意思为适合种稻的土地有所关联,•梵文里的 “Kidara”也具有同样的意思。吉打另ー个名字为波斯文的 “Kala”,意思为城邦。
据说第二任吉打国王在ー个名为Serokam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城 市。Serokam和兴都文的“Sara”有关联,意思为建筑物,而 “ Kam”则指事务。在吉打进行了许多考古研究的瓜里治•维尔 斯,发现了 Serokam的城址。
印度的文献则记载了 “ Kataha”,ー个于"・一世纪被印度
Chola

王占领的古老吉打的名字。“Kataha”被ー个名为u Sri
Visaya”的人统治着。接着,据说吉打曾受Palembang的管辖, 然后是 Chola 王,再接着下来是 Majapahito Nagara Kretagama 的诗歌里称呼"吉打"及“Langkasuka"为Majapahit所统管的 地区。直到十四世纪末,吉打成为一个锡米贸易中心而著名。可是
在Palembang皇朝崩溃及Majapahit的势カ衰退时,吉打落入了 暹罗的统治。ー个名为Barbosa的葡萄牙作者于1516年写道,吉
打是个各种物品的贸易中心。阿拉伯船从世界各地到来经商。在吉
43
吾爱吾乡
打,许多黑椒通过马六甲运往中国。Godinho Dez Eredia, 一名菊 萄牙籍的地图学家写于!597-1600年间,形容吉打的港口为ー个充 满着以桐叶建造的建筑物的地方。
本地有关吉打历史最著名的文献是Hikayat Marong Ma-hawangsa ,它叙述了吉打早期的历史〇许多历史学家都以它做为参 考,虽然他们同时承认这本文献参杂了不少脱离史实的故事。
另ー份热门的文献是 Al Tarikh Salasilah Negeri Kedah ,为 一名皇宫里的高官,Haji Hassan Haji Arshad所著。参考Hika -yat Marong Mahawangsa 及 Al - Tarikh Salasilah Negeri Kedah,读者可以从中建立一条吉打的历史道路,尤其是从ナ三世 纪的吉打皇朝系统直通到今时今日。
(译自 Zakiah Hanun 所著的 As al - Usui Negeri - Negeri Di Malaysia,第三章,页 !4 - 21〇 )
部份在吉打所发现的古骨灰塔遗迹。
44
我国历史硏究者钟锡金,就 沿着历史的河流游入我国历 史-----
《吉打二千年》展现了我国 历史的图景。
《吉打二千年》是一本历史 的学术著作,但她不是予人 枯燥沉闷的那ー种。
它图文并茂;其图是珍贵的 历史照片;其文是有如文学 作品的散文,具有很高的可 读性。
让我们一起,沿着《吉打二 干年》,既回顾而前瞻。有 了对历史的认识,心里就有 数,免却彷徨;生活自信而 勇往直前。
也赤6之心,深深代彼我们的国家 借着祖光的罗伐字牢地牝喉?』
唏我河滋、园家历史的河流’
『牝我何从国家历史的或源地,
邮购弛址: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T,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吉打二千年》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总代理
欢迎订购
版本:22 cm X 16 cm, 622 页
精装:每部RM5〇. 00
专论
25年前,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 教育心理学教授詹森(A. Jensen)在 《哈佛教育评论》发表了一篇长达128 页的专论,指出人类的智力八成是与遗 传有关,另外两成则是环境所促成。论 文发表后,曾经引起学术界ー阵哗然, 支持者有之,反对之声亦有之,而参与 辩论者除美国各名校的心理学者外,也 引起遗传学者,教育学者,社会学者及 其他社会及自然科学界专オ的注意,争 辩的热烈程度,可由从一本非常专业的 学术刊物(Harrand Education Review) 蔓延到专门性刊物(像The New Scientist)及其他通俗出版物(The Newsweek)。如果在学术研究的疆场 上有什么课题能引起这么轰动的喧嚷, 那么,有关人类智力问题的辩论,应是 其中之一。
没想到25年后的今天,这个看似已 经了结的大辩题,又因两个月前美国两 位心理学者 Richard Herrnstein和 Charles Murray出版的《钟型曲线》 论及种族智力差异的书,再度引起美国 学界及出版界的大事喧扬及社会的关 注。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机会拜读这 本据说厚达845页的专著,可是基于在 大学时代曾读过詹森等人在这领域的论 说,猜想两位学者的基本论点不会与詹 森相差太远,也许在数据资料方面的整 理及诠释有所不同,无论如何,本文的 目的,只想针对智力这个复杂的问题, 提出我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智力
据说在40年代的ー项国际性研讨会 上,当时世界上13位研究智力的权威受 邀对“智力”下定义,结果主办当局居
・吴海凉 种族智商差异的争论 从智力的本质谈到
46
然得到13种说法互异的定义。要为“智 力”(intelligence)这个字眼下个直接了
当的定义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原因是 它具有抽象及复杂的两面性。抽象是我 们不能用具体的实物来显示其存有性或 形态;当我们说某种行为的表现是 “智”的结果,我们不易肯定这就是 “智性”还是其他,再者,某种行为的 结果并没有揭示整个造成这行态的“思 维过程"〇复杂是因为我们不能精确地 指陈智力的内涵,当我们说某种表现是 智力的表现时,它是指函盖性较广的 “智能”呢还是指附属智能之内的“小 本事”或“特智” ?涵义上的含糊及多 面性,使心理学者将智力视为ー种概念
(Hypothetical Construct),但是, 这个概念的实质既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 的“东西”,我们怎能证实或测量它的 实有呢?今天大家都知道,智力测验的 设计及使用,便是测量法之一。我们不 会去质疑ー杷尺可测量人的高度,或人
的重量可由称磅来决定,但是我们又怎
1—.
is.
ニm
关分析(Correlatiori Coefficient 简称 r)及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来找 出人智的本质。史皮门(Spearman) 在!927年使用心理计量法而发现人的智 カ可分为二类,ー是代表一般心理能量 的普通因子(G Factor)(即个人学习及 受教育的总能力)和特殊因子(S Factor)〇 早期由比奈(Binet)草创的史丹佛 比奈智力测验(Stanford - Binet IQ Test)便是测量g因子(人的总体能 力)〇卡泰尔(Cattell)不同意普通单ー 的概念,而在194I年提出晶体 (Crystalined)智力与流体(Fluid)智力 说,所谓流体智力(gf)是指与后天教育 或经验无关的“天然”学习能力(包括 抽象思维,分类,数字领会等能力), 晶体智力(gc)是指后天习得或经验叠积 而成的认知能力,前者随年岁增长而下 降,后者随岁月增加而增长。卡泰尔的 因子分析研究使他找岀更多特殊因子如 gv (视觉能力)gr (回忆能力)gs (思 维速度)等等。
|W|
样肯定智力测验之类的工具的的确确能
测量人的所谓智力?这是个涉及方法论
==,
问题,也是个相当专业的领域,本文只
好省略不在此详谈。
要回答智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基本 上是对智力研究所得到的理论作个总回 顾,这项讨论本身便可独立成章,要占 用到的篇幅也不少,因此我只好根据个 人所知,把智力理论分成主要两类(其 实是三类),并很简略地加以说明Q
(一)心理计量学智力论
(Psychometric Theories)
这个派系着重使用计量学来分析人 的智力差异,主要是应用统计学中的相
塞斯敦(Thurstone 1938)不同意史 皮门氏的智力二元论,他的研究发现7 种基本心理能力即语文理解,语文流 畅,数学,视觉空间,记忆,知觉速度 及推理。
到了 5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莪仑 (Vernon)提出智力阶层论的观点,他主 张人智以普通能力的层次最高,再下又 分出两个主群因子,即“语文一教育” 及“空间ー机械”。在这两组之下又分 出许多小群因子如创造カ,语文流畅, 数字能力,空间,心理动作及机械能 カ。
47
专论
在每ー小群因素之下又有许多特殊 能力(详见下图表):
普通能力(g)
主群因子 语文教育(V) 空间机械(k)
I~~1—I-1~~1 ~~n
小群因子 创造カ语文流畅数字 空间心理动作机械
「S Is I S Is Is
s
1 s
I s
I s
n s 十s L s s
— Is I s
特殊因子
Vernon阶层论
利用计量学的研究到了 60年代,出 现了戈尔福(Guilford 1967)的三向度智 カ结构论,找出的智力因子总共有180 个,用俗语说,人的智力涵括180种 “小本事”,每ー个“小本事”都与戈 尔福所指的三向度(dimensions),即内 容(Contents), 运作(Operations)・ 结 果(products)有着相互关系,人智的复 杂程度,多少可从戈氏的理论看出。
最近十年内,这一派系的理论研究 更进入整合的局面,这可参考戈特夫斯 生(Gustafsson)在1984年所提供的综合 论看法。戈氏的理论,基本上是综合了 斯皮门,卡尔泰,塞斯通和戈尔福的论 说而主张智力的结构包含三层次,•第一 层次是普通能力,又分成晶体、流体及
一般视觉能力。晶体之下又分成语文理 解,语文成就及数学成就,流体能力之 下可分为思考速度,图形认知,归纳及 记忆广度。视觉组织能力又细分成视觉 能力,空间倾向及思考变通性。(详见下 图表二)
・利用统计学来探讨人智的内容与结 构,并以这种量的不同来说明智力的个 别差异,是心理计量学派的特点,然而 把智力当作一组结构来看待,并不能解 释智力的发展及旌作过程,结构是静态 而过程是动态的表征,后者才能使我们 对智力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取 向对不同,演变到70年代中期另一学派 的出现。
48
普通能力(g) I 晶体智力gc 流体智力gf
视觉组织能力
语文语文 数学 思考 图形 归 理解成就成就速度认知 纳
记忆 广度
空间思考
取向变通
图表(二):GUSTAFSSON 1984
(二)认知历程与三元智力论
认知历程论又称信息处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它 的起因其实是对极端行为主义论说 (behaviourism)的反抗,同时也与电脑 及人工智力的研究有密切关系。实际上 50年代皮亚杰(Piaget)所提出来的心智 成长论便带有认知历程的谄形,因此勉 强可归属在这组别内,(其实也可分开讨 论)。50、60年代不被重视的皮氏理 论,到了今天己相当普遍,介绍皮氏论 说大义的书坊间书局都有出售),而且 也被教育领域采纳试用。基于篇幅所 限,皮氏论点本文不赘达。
讯息处理论将智力视为心智技能, 是处理讯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70年 代到今天的20年内,各家都有各家的论 点,但都逃不了将智力的运作过程分作 不同部份(Component)来逐一探讨,有 点与电脑的运程相似。
作为其中一个例子,凯皮和布朗
(Campione & Brown 1978)便将智力 分成二大部份,ー是硬体系统,另者是 执行系统。硬体系统代表人智的结构成 分,执行系统代表人智的控制成分。硬 体成分包括人的能力(如记忆广度,记 忆容量),处理讯息的持续性或时间长 短,选择性注意或记忆储存的速度及反 应等。执行部份代表解决问题时的运作 情况,包括个人的知识系统的检索,基 模形成,控制历程和后设认知等部份。 执行系统的形成是受经验和学习所影 响,因此智力的发展可以透过教学而改 变。
在人智研究方面将两大派别论说精 华整合者应是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史丹伯尔(R.J. Sternberg),他在I.985 年所发表的“三元智力论”(The Tri-'achic Mind -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以及近作《智商之 外》(Beyond IQ),不但获得学术界 重视也赢得不少奖章。
49
专论
图表(三):Campione, Brown, 1978
史丹伯尔认为人的智力应从三个层 面来探讨。ー是以个人内在架构(或能 力)来看,这部份与个人能力及知识形 成有关。ー者是个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 力,这部份牵涉到个人智力成长与社会 文化的交互关系及智力与现实生活的关 连。另ー个向度是从内外在经验结合的 思考来探讨智力与经验之间的交互关 系。简言之,史丹伯尔将智力分成三个 层面,即成分:经验及环境,成分是个 人智カ行为的结构或内容部份,在其下 有“知识习得成份”、“实作表现成份” 及"后设认知成分”。一般智力测验大 都是测量知识获得成份及实作表现成 份。知识获得成分是包括一般人的语文 或数理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及知识。实 作表现是指个人在思考推理中所表现岀 来的能力。后设认知部份是指个人在思
考或解题中,对自己认知历程的了解, 监控及自我调整的能力。
经验智力是指个人面对新环境或陌 生的情境时,应用旧经验或过去曾经学 过的知识与新讯息结合,去统整或创造 出另ー个经验来。这个过程要借助个人 快速的从旧的记忆中去回忆或检索,然 后与新知识连结,形成自动化反应的表 现。
环境智力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下的 适应カ,其中包括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求 存及改造环境的能力。这点也说明生活 环境与智力有某种程度的关系,也表示 人的智力是不能抽离环境而空谈的,这 点往往是强调遗传者所不愿承认的)。 下图所示是史丹伯尔三元智力论的简要 轮廓。
50
I 後设成分 I - | 後设成份 I [ 实作表现
图表(四):三元智力论
从上述各家各派的学说中,我们或 许会同意,智力的本质大致上应包含下 列三大范畴:(一)它应指对环境适应 的能力,(二)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及 (三)抽象思维的能力。目前的所谓智 カ测验还是停留在(二)及(三)的阶 段,虽然已有像史丹伯尔这样的学者从 更广大的层面来测量人类的智力。
种族智力差异的争辩
当比奈在1905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 套智力测验问卷后,便传入美国经改良 后广为应用,还发明了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这个术语作为智力比较
的号称。智商的计算法是以智力年龄除 实际年龄乘100〇智カ年龄是通过智力 测验来确定,如一名五岁小孩在六岁的 测验中及格,智力年龄便是六岁,智商 便是120,相反地,如果她只在四岁组 测验中及格,智商是80。如今的算法已 不同,心理学家依照年龄编组以100作 为中数,标准离差(Standard Devia-tion)是16〇 ,因此如果一个儿童的得分 是中数的ー个标准离差之下,他的智力 得分是84,如果是两个标准离差之上, IQ得分是!32〇
智商的分布酷似圆钟型,统计学上 称作正常分布曲线(normal distribu-tion)如下图所示:
51
专论
图表(五):智力分布图
正常分布曲线的中数是100,曲线 的右边方向代表高智商,左边低智商, 在一般的人口结构中,65巴仙的人智商 介于85 - 115 (或50巴仙介于90 -110),非常聪明(天才)及非常不聪 明(蠢オ)占人口的不到3%〇普通智 商从110起称上智,125以上称上上智 (两组人口比率约!5%) , 70以下属迟 钝,75-90呆笨,比率也是15%左右。 有关种族智力的差异,早在世界第一次 大战美国军方使用智力测验挑选军人时 便发现了。60年代詹森等坚持遗传说并 著书立说后,问题オ呈白热化。根据詹
森及诺贝尔物理奖得奖人威廉索居里等
HQ
人的研究,发现美国黑白两族的智商相
差是15个IQ点(黑人平均智商87,白人
102),亚洲人种(华侨及日本人)又比白 人优越,白人又比其他南美洲移民优 越。此外智商也受区域性影响,例如, 美国东北工业镇黑人的智商又比住在南
部农业镇的黑人略高。詹森等人把智力
11«
差距的成因解释为先天遗传占80%,后
天(Nurture)或环境因素占20%〇支持 这种论调的证据来自下列三大领域:
(一)有关双胞胎的研究
双胞胎可分成两类,ー是同卵挛生 (Monozygotic),另ー是异卵挛生 (dizygotic)〇双胞胎由于遗传因素相近 (一般上同卵的遗传最接近,异卵次之,兄 弟姐妹再次之),因此像智力这种特质 (fraits)是可从遗传方面看出。这方面的 研究显示挛生兄弟间的相关系数 (correlations)相当高,介于 〇, 7 到 〇• 9 之间,兄弟是〇. 2到〇. 7,父母和子女 是〇. 42,无血统关系者由.00 (毫无遗 传关系)到0.2 (一点点关系)〇在三 组资料中,双胞胎的研究遗传派信徒最 强有力的证据。
相关系数(r)是统计学中研究因
子与因子之间相应关连程度的方法,关 连最高是1, 〇是毫无关系,0.1 - 0.9是 程度之分,也可以有负关系,程度也是 介于 0.1-0.9〇
52
双胞胎的研究是遗传派的最有力证据。
关系
相关系数(r)
无血缘J—分开住
关连者L同住
养父养子
父母一子女
兄弟
分开住 同住
李生子
卩 RT 双 单
男女两性 同性别 分开住 同住
---»
--------*-------1 --------X- I_米_\
----------X-----
I---------*—I
I------------
相关系数(r)是统计 学中研究因子与因子 之冋相应关连程度的 方法,关连最高是1, 〇是亳无关系,〇• 1— 〇• 9是程度之分,也 可以有负关系,程度 也是介於0.1-0.9〇
*--1
--*t
图表(六):智力是遗传的吗?
53
专论
(二) 近亲血缘研究
遗传派的另ー组论证来自家族成员 血统关系的研究,,这组资料的假设认为 由于近亲(父母一子女,兄弟ー姐妹) 血缘相近,因此智商系数也相近,远亲 (堂兄弟表兄弟.)则系数较近亲为低。 这方面的研究发现r由0.2-0. 8不等, 并以偏高的关系作为支持先天论的说 词。然而这批早期的研究,可靠性极其 可疑,例如卡明(Karnin 1979)就指出, 近亲的智商相关数实际上是介于〇. 08-〇. 41,中数是0. 33而不是如图表(六) 所示介于0.2-0. 8,(中数0.5) 〇在回 顾及检讨了所有相关研究后,卡明什至 指陈既使证据十分可信的双胞胎资料, 虚报数据以及方法上的谬误层出不穷。 有兴趣追踪的读者可参阅:
(Intelligence : The battle for the mind, Eysenck VS Kamin, Pan book 1981)〇
(三) 有关领养子智商差异的论据
另ー组研究是比较领养孩子与生 母,及养母之间的智商系数。结果发现 养子与养母系数低(〇. 15),养子与生 母间有较高的智商关系(0.48),另ー 组方法更先进的研究是除了比较养子ー 养母一生母智商外,也比较养父母ー养 父母亲生子ー养子的智商,结果发现养 父ー养子的智商系数含有遗传意味,但 养母养子的智商相关性显示环境的影响 多过遗传。
领养子的研究并不能全面证明智力 是遗传的。近期ー些设计比较完善的研 究,反而证明环境因素能提高养子的智 商,这要看养父母的社经地位,教育背 景及义子在年纪多大的情况下被领养。 一般而言,领养研究的发现似乎对强调
后天的环境论者有利。
人类智商的造因是遗传成份居多还 是环境因素所促成的,是个辩论了半个 世纪的老问题,两派都有各自持之有理 的观点,照目前情势看,遗传论者是稍 占上风,这可从1984年的一项调查看 出。麦克幸德门等向661位自称是开明 的著名学者展开查问,结果发现调查者 全部不否定智力测验的功效,这些名学 人中,53%认为智商与遗传有关,17 %则支持环境决定论者的看法。
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普通人或许会有一种看法,认为聪 明的父母会生下聪明的孩子(相反亦 然),来自不同社经地位的父母生下的孩 子也智力高低不一,因此就推论大学教 授或者专业人士所生育者必青出于蓝, 低层社会的后裔会一代不如一代...
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能成立吗?持有这 种想法者若不是遗传论者的信徒便是倾 向后天决定论,然而情况是否真的这么 简单直接呢?
智商差异的研究者都知道一个怪现 象,心理学家叫它们中数的回归 (regression to the mean)〇 实际情况 是这样:聪明的父母不一定会生下比父 母更聪明或同等的下一代,龙子凤女的 智商比两老低者大有人在。同样地,智 愚的父母却有时竟然生下天资聪颖的子 嗣,这种高智商者及低智商者的后代同 时向中数回归的现象,倒像是正常现象 中的异象。但如果深入观察,答案也不 难找,既然父母一子女的智商遗传系数 是0. 42 (见图表六)而不是ー对一,另 ー隐藏部份系数的存在就有可能引起这 个异象。因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带有先
54
天定论的千古名训,以科学的眼光看也 不见得绝对正确。
总结种族智商差异的大争论,我想 简节地从方法学及治学取向两方面提出 个人粗浅的观点:
(一)相信智商是遗传者最大的恐惧是担 心人口的素质会因出现太多低能儿 而下降(正常分布曲线告诉我们近 '!成人口的智商是!00以下),最 后因人口素质的普遍下降而为社会 文明带来灾难。这也是像新加坡这

样素质要求高的国家的隐忧,也因
此有所谓当局鼓励高能儿的大学生
放弃王老五生涯早日结婚早日生
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子。到目前为止,历史还没有岀现 •ー个因人智下降而遭毁灭的人类社 会。社会需要有不同智力的人扮演 不同的角色,也许科学家所应担心 的是少部份(15%)的高智商者 控制着社会的资源与财富,也控制 着大部份(50%)智商比他们低 的人口,形成一个新的精英统治集 团,然而这种社会来临的优缺,是 见仁见智的。
(二)心理学家的确发现ー个人的智商与 学校学业,职业,成就成正相关, 换言之,高智商学业一般良好,职 业与社会地位也较高善尚,然而智
55
专论
カ只是衡量人品的要素之一,人性 应包含其他与智カー样重要的品质 像勇气、勤劳、毅力、仁慈、正 义、公平...
ー个绝顶聪明的人,但同时又是个 头号大骗子兼无情无义的杀人犯, 这种有智商没智慧的高等人物,绝 不是人类的优良遗产,故此高智力 不能保障人性的至善至美。
(三) 美国黑白两族智力悬殊之所以成为 公众课题,理由之一是发现低智能 与犯罪,低学习カ,失业,儿童虐 待、高生育率(大多数又是私生 子),早婚等社会问题挂钩。低智 商者既使是美国社会问题的制造 者,那是他们的错呢(遗传?)还 是不及15%的高智商统治阶层的 冷漠(环境?),对那些有能力改 善这群“社会败类”的高智能精英 阶级,他们实际上又有多大的诚意 去正视这个问题?还是省回经费, 顺其自然任社会达尔文主义决定人 类的命运。
(四) 现代医学已有办法控制或医治因遗 传而引起的某些疾病例如苯酮尿病
(ー种先天性迟钝症),这是后天 影响先天、纠正先天缺陷的例证。 智力问题如果也称是“遗传病”, 后天环境也大可帮点小忙。ー个天 资顶好的人如果后天环境不利(像 贫穷,没机会受教育等)既使他天 赋的流体智力(gf)再高,总体 智力(g)也会大打折扣。资质平 平的美国黑人孩童中被上层阶级的 白人专业人士领养后,智商比未被
领养的兄妹略高者大有人在(详见 卡明1981),任何只谈或强调单 面因素而忽略背面的说法是以偏概 全不足解释像心智这般多面性的问 题。
(五)有关方法论方面我只想提出两点略 谈。首先从治学取向讨论,造成环 境派与遗传派各持已见的原因之 -,或许与心理计量智力论和讯息 处理智力论两者取向各异有关。心 理计量学智力论重视智力结构内容 的探讨,强调智力本质及知识形成 的架构。认知取向智力论则重视智 カ历程的探索,将人的智力视为心 智技能,强调心智技能的形成是复 杂的历程,探讨智力问题应从认知 历程及解题历程来了解。
前者假设智力是静态而后者呈动态 的,目前市面上大部份的智力测验 工具还是依照心理计量学理论而拟 制,这派最大特点是认为智力既然 是先天潜在的能力结构,这些能力 是无法由外在环境或训练而加以改 变。认知取向智力派则将智力视为 人的处理讯息能力与解决问题能 力,是一种心智技能,这些技能随 环境及经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 展,心智技能是可以通过例如教学 等改进。
我想坚持遗传决定论的心理学者在 方法取向上是和心理计量学接近, 而持后天环境说者,则有倾向于讯 息处理的观点。由于立场各异便形 成水火不相容的局面。
另ー项问题涉及统计学的局限,使
56
用相关分析所演变出来的遗传性指 数(Heritability Index)只适合于 解释单ー种族本身的智力差异,它 是不适合拿来与其他族群的智力作 比较(换言之,它不能告诉我们族 群与族群之间的差异)。对统计学 稍有认识的人也知道,关系分析
(R)的结果只表明因子与因子之 间有或者没有关统,以及彼此关 系的程度,从这种关系的程度表 中,我们只能作表面的解释但绝对 不能提出因果的看法的。最后,有 关心理测验本身的局限(即我们怎 么能肯定心理测验工具的确是测量 人智?)所涉及的范围太专门,本 文只好不从长讨论了。
本文主要参与文献:
⑴ Human Intelligence ; Its Nature and
Assessment, HJ Butcher 1975, Harper & Row
⑵ Race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J. C. Loehlin et al 1975
W. H・ Freeman & Co
(3) Intelligence : The Battle for the Mind,
Eysenck Vs Karninf 1981
Pan Books
⑷ The IQ Controversy
Block & Dworkin 1976
Pantheon
⑸认知发展与辅导一陈李绸1992
台北心理出版社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推出另一本新书...
解構政治神話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 1985- 1992)
r ・为興:."い广ヾ.ごポ.・参亥宏:*Uむ.%、
後・
"註
祝家华在本书中探讨马来酉亚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所形成的政治反对势カ,它以政党联盟阵 线组织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团国民阵线 (及其前身联盟),造成所谓的“两线政治”..
关心政治者,须人手ー册。 本书每册订价RM25.00
'< ;Y,, ■ : ■ - J; , . . : ■ rx . . ■ S / ,・、如・:'; ■ . ■: ; , . ■ , ■' ' '
■ - ' - / , j _■ .. , ■ , - •; . *"/ ; > ■, "r- ■ 1 > >i ¢,--■1--- ,< .. , ■;, ■ - , , ■ - ■ ; -y . r -. ■ ■ ■;. 1 "1 ■ -. - - ■_ .v- - l - •ヽ:* r ・二、;.,'A ヽ:-マ.,
57
艺文赏析
“摄影” NS “摄影比赛”
•潘进国
的功能之下,影象再现得很迫真,太接 近现实。这种再现影象和现实的混淆, 往往造成观众不能站在“距离”的状况 下去观赏作品。更何况,摄影师对创作 过程的参与及主动性往往被相机的准确 性及机械化给盲目了;更接近的说法, 被干扰或捆绑了。
在后现代创作观念,“什么都可能是 艺术”的冲击下,各种媒介如绘画、雕 塑或表演艺术等都不只是可各自发展, 也岀现混合发展的媒介了。(图ー),摄
摄影的“准确写实性” 一直被认为 是它被拒于艺术殿堂以外的因素。相机
影也不例外的和其他媒介体互相辅助及 渗透以谋得一个最恰当的表现手法。在
廿年代,曼•瑞 (Man Ray, 1890-1976)
图ー
陈顺筑(台湾)1993 1•水相"900 X 270cm
将家族留下的老照片,放入装水的木箱中,这些大头照 除了 “指灯”的功能,更排列装置出中国家族的位序与
延续。摄影是否只是平面,媒体本身是否只是单元呢?
58
以摄影来表现的超现实作品,可说是将 摄影创作的“被动性”,带入一个新纪 元。(图二),在其作品中,不管是具象 或意象,摄影艺术家很主动的安排及决 定要呈现的影象。在他之前,基本上摄 影是在ー个以“捕捉时间“的观念,“准 确”的“反映现实”的“被动”姿态下 创作;客观因素対作品有很大的主导 性。(图三)
.这届由文化、艺术及旅游部与国家 画廊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摄影比赛以“马 来西亚实录”(Dokumentasi Malaysia) 为主题。优胜作品与特选参赛作品于 1993年12月22日至!994年1月22
i
日,在国家画廊展出。这涉赛会,共有 将近两千幅(1986幅)作品参赛,比赛分 类为三组,也就是彩色、黑白及叙述摄 影。在量方面,这是历届来最多的ー 次;在质,却是有必要给于及时的检 讨。毕竟,这赛会可说是国内最代表性 及最有份量的赛会。(至少奖金可以说服 你)
I三
整体而言,作品都是以记录及直接 友映现实的“被动性”为创作手法。所 以要寻找较突出的作品,唯有先从作品 的取材,而后向其技巧(取景,角度 等)下手〇可是,很失望的,展出作品 中,多数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图二
曼瑞(1896 - 19?)
摄影师/艺术家本身很主动的将被

摄者布局成本身所欲表达的内在感
受,(隔离、自囚、自虐等各种倾
向)给于呈现。打破传统摄影的被
图三
享利卡地亚布列松(法国)(Henri Cartier — Bresson) Place de" Europe, Paris 19320 ,
作者等待最“关键性”(Decisive Moment) 时刻来临オ将之拍下。
动性。
59
艺文赏析
取材不但毫无新意,范围更是狭窄;作 品不外是ー些文化与节日活动、漂亮风 景及日常活动。如此情况下,若有再好 的技巧,也不过给你ー种装饰的厌恶感 罢了。
黑白组中没有颁于首奖。次奖(奖 金两千马币)相当明显是一幅题材僵化 及经过摄影师“精心布置”的相片(图 六)。三奖(奖金一千马币)可说是赛
首先看彩色组,首奖(奖金三千马 币)在色彩及构图方面,“配搭”得相当 好(图四)〇可是人物及景物被“摆
图四
林裕英(译音)Childent at Play童戏
设”的可能性,令人怀疑其创作动机。 次奖更可能被错当是旅游手册或明信 卡,不断被重复拍摄的庸俗照片(图 五)。其他得奖彩色照片,也不能免于 陷入陈腔烂调的圈套里。
图六
彭标康(Pang Piow Kan),同心协カ〇
图五
Lee Syan Yoo Arps, Pounding.
会中比较突出的作品,作者Rahim bin Mat对乡土的思念及情感,可从黑白层 次丰富的宁静画面去冥想及感受其欲表 达的意境(图七)〇另外还有十一幅安 慰奖。其中一幅陈宣玲(人名译音)的 “迷你马来西亚午蹈团”,照片中小孩 们的神情及视线各异,构成一幅相当有 力的精神画面。
叙述摄影这组主要都是一些文化活 动的照片系列。首奖(奖金四千马币)
60
图七
拉欣・麦(Rahim Bin Mat)重温旧梦。
图ハ
黄观瑾(Wong Guan Cheong),湖里打鱼。
麦格・雅拔(Maikol Yapot)晒衣。
有一点值得深思的是在“评判团报 告”中有提到在三组作品中都有收到 “实验性”(Experimental)及有“创作 性”的作品,这些包括了拼贴及观念性 等作品,都被拒绝了(图十)。原因是 这届比赛没有“实验性摄影”这个组 别。然而,在艺术作品的可贵在于其原 创性的大前题下,难道规则的界线还那 么重要吗?更何况,界线的划分,更是 另ー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艺术生命的延续在于其不断兌变及 创新精神,更没有对错的定论。要兑变 及创新,“自主性”是个先决条件;若不 如此、艺术品将成为没有灵魂的“商 品”或“宣传品”。等.
的四张一系列人们在湖中打捞的照片 (图八)、看不出和另ー系列入选作 品,摄影师为许昔明(人名译音)有何 分别。基本上两幅作品地点相同,取景 及角度也是相当接近的。次奖(奖金两 千五百马币)三张船头图纹照片的和 谐、补救不了重复同一角度及题材的单 调。三奖的“鱼村一日”,和多幅入选 系列有相似的题材。其中两个安慰奖, Ismail Kadir 的ー系列“井”及 Maikol Yapat的ー系列“晒衣”基本上是对静 物的观察及捕捉(图九)。可是不难发 现,其风格都有著!smail Hashim作品 “信箱系列”的影子。
图十
Liew Kung Yew,光大途中。
将摄影呈现方式给于颠复,文明发展 背后带来的伤痛赤裸、实在的给视觉 化了。
61
艺文赏析
在这岁末,谈起表演艺术,很想感 性一些。
从今年的九月开始,吉隆坡舞蹈界 几乎真空。先是陈连和飞去台湾修读他 的舞蹈硕士课程,然后是缪长青随后飞
去英国、梁丽娟暂时退出江湖,黄结游 宣布暂不创作只教课,而张凌保,朱智 宽,骆素琴等人又不在本地活动,我和 学生开个认真的玩笑说,要创作就趁 早,赶快打开戏剧的市场。
62
这样的玩笑不是开得没头没脑的。 的确,在国内表演艺术的领域里,戏剧 算是最弱的ー环,无论在创作的质量本 身抑或是观众的开发,在在的还有待提 升。如果你阅报的习惯包括翻阅雪隆艺 文活动版的话(这和一位真正对表演艺术 热爱与支持者是有异的),你将不难发 现,雪隆这ー带的戏剧演出,呈献团体 不是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就是剧艺研究 会。当然,最近你会发现ー些名字独特 的剧团纷纷成立,像香棒棒戏剧屋、东 傲工作室,非常剧团、舞言剧坊…… 这是好的发展现象,只是,那也几乎是 艺术学院或剧艺会延伸出来的团体,创 作的特质也相去不远,最严重的是观众 群永远挤在相当固定的ー小撮人。
也许你不晓得,吉隆坡小剧场活动 的生カ军是一群中学生,这都是艺术学 院一群科技班毕业生不辞劳苦南下北上 举办无数场戏剧生活营,并且在课余到 各中学戏剧组织当指导老师所得的成 果。
刚过去的十一月,他们就联合了几 间中学的戏剧团,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 小剧场举办了三天的演出,题名为 《白、蓝、青》,演出的九个剧码都强 烈带岀中学生的生活色彩。只是每看完 ー场,我都要跑到剧场外去透透气,原 因是我发现自己在六年所下的“毒 药”,如今发酵了,严重需要一帖解毒 药。我的意思是,六年那种反叙事、采 片断进行的创作方式,几乎一成不变的 被应用着,说话的方式、空间的运用都 不见新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之 间达到了交流的效果,因为在剧场里, 你可以强烈嗅出那热烘烘的兴奋心情,
你知道这一大群的中学生里,以后即使 他不投入创作的行列,也将是剧场里ー 个有主见的观众。
那几个晩上,我极度渴望剧场里的
“幻觉”,渴望听听中学生们要说的故
事,而不单单只是他们的心声或It 绪。.,....就在十二月初,周源利,ー个 十七岁的年轻学生导演,在《我的生命 是幅画》这出戏里,说起故事来了。那 真是ー个令人意外惊喜的作品,无论是 故事的戏剧性铺排、角色的塑造、冲突 的设计、高潮的堆砌,都表现一定的水 准。尤其在空间运用,在那小小的小剧 场里,导演灵活巧妙的作三度空间的安
排,戏在其中交替进行,长达ー个小时
10分钟的戏是那么的ー气呵成。十七
面・
岁,那真是不简单!为他欢呼!
而且,从这ー岀《我的生命是一幅 画》的故事里,画,其实说的是戏剧。 你可以看到一群中学生徘徊在理想与现 实的边缘地带。他们是那么的爱剧场, 却必须面对现实的种种压カ,你甚至不 敢豁出去的大胆鼓励他们走这条路,更 不知他们会否豁出去的走上这道路。只 是在剧场会的刹那,你多么希望那些潜 质可以继续被挖揭,光彩可以继续绽
放。
岁末,向前望,不想回头,因为你 知道视野还有待开拓,理念还有待扎 实,没时间往后看了。有时候,很羡慕 学生,因为有一群的人相互的扶持与抬 槓,声音响些,气氛也活泼些;但有时 可以ー厢情愿的作如此想法,不是所有 的人都有机缘享受如此的孤独。独酌, 也是ー种心情艺术〇 ( 1994年12月),
63
艺文赏析 
《岁月脸谱》 一/ー齐老
文字:陈秋云 摄影:杨字雄
午后,阳光微煦。我悄悄的走过这条 街,和街上的这片店铺。高高的木窗张大 了 口,吐出几件碎花布衫,兀自凉著。
美丽的花裳终究会褪色;坚韧的建筑 物,即使在殖民时代,用ー砖L瓦来成就 它的美丽和壮观,终究也会陈腐败坏。
64
二/半生已过
飘洋过海,我赤手空拳闯岀一条生路。 披荆斩棘,我咬紧牙关苦寻三顿温饱。 开枝散叶,我缅怀祖训经营成家立室。 克勤克俭,我节衣缩食抚葬繁洁食指。 步摇齿松,我心如止水静看花花世界。
65
思潮
鸟東民成i又的摇蓝
--ー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 师训学院
・张永新
学院对马来民族主义 思潮萌芽发展的贡献
如果说马来民族现代思想启蒙是从 本世纪初开始的话,那么,本世纪二十 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便是现代马来民族 主义思潮勃发时期。现代马来民族主义 思潮的勃发和毗功州丹绒马林苏丹依迪 利斯师训学院(Maktab Perguruan Sultan Idris Tanjung Malim 或 Sultan Idris Trainning College)密切相关。" 人形容该学院为现代马来民族主义的摇
丹绒马林苏丹依迪利斯师训学院对 三十年代至独立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前的马来民族政治思想和政治运动 起着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对同 时期的马来民族语文新文学、文化、学 术和教育也有重要贡献。
我们说丹绒马林苏丹依迪利斯!W训 学院对三十年至独立前马来民族政治思
想和政治运动起着重大影响和积极作 用,那是因为它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民族 主义者和政治工作者,这些人后来都积 极投入我国的政治运动中,对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后马来民族主义斗争、民族主 义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发展,都起着领 导作用。
在这些人之中,前期的有依布拉欣 耶谷(Ibrahim bin Haji Yaakob)、 哈 山马南(Hasan Manan)、卡林拉昔(A. Karim Rashid)、耶谷阿明(Yaakub Amin)、默哈末依沙(Mohammad Isa Mahmud)等,后期的有施努(Senu Abdul Rahma)、嘉化巴巴(Ghafar Baba) 、赛那昔(Syed Nasir bin Ismail)、拉 曼达立(Abdul Rahman Talib)> 诺尔 阿占(Noor Azam)等。
在语文、文学、文化和教育方面、 该学院培养了大批文学家和学者,新闻 工作者等,如早期的哈伦阿米努拉昔 ( Harun Aminurashid)、 邦 谷
66
(Pungguk)、苏海米默哈末(Suhaimi Muhamad)^ 诺阿占(Noor Azam)^ 玛 苏里S. N. (Masuri S. N.)阿旺赫沙 列(Awang Had Salleh) 友索阿迪 (Yusuf Adil)等。后期的有,卡玛拉 (Kamala)^ 阿里玛卓(Ali Majod)、萨 比埃默哈末(Shapiai Mohd)、蓝里
(Ramli)等。
马来人教育的发展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特别是英国殖 民主义者到来之前,马来半岛马来社会
仍然处于封建、封闭和落后的农村社 会,教育更不发达。在农村,只有少数 由农民或村民自设的宗教学校,如 Sekolah Pondok^ Sekolah Atap 等, 由宗教教师教导孩子们诵读可兰经以及 简单的阿拉伯文。
19世纪80年代以后,オ开始有了 世俗学校,即非宗教学校,教导学生学 习简单的马来语文、算术,后来再增加 了地理和自然,然而其程度只到小学四 年级。随着20世纪马来社会思想启蒙运 动的开展,以及西方文化和阿拉伯国家
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全景。
宗教改革的冲击,马来社会更加重视教 育,世俗学校也随着大量增加,同时也 面对了师资的问题。(根据当时殖民地教 育总监Mr. Wolffe的统计,到了 1922 年共有600间母语学校。)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20世纪以后,已 经全面和稳固的统治了马来半岛和新加 坡,并且从锡矿业和树胶种植业中获得 巨大利益。但它并无意发展和提高本地 各族的母语教育。它意图使本地各族人 民在文化、教育、特别是社会意识保持 在低水平状态。虽然英国人也鼓励设立
更多世俗学校,但它的程度只到小学四 年级,.英国人只是要培养ー批新一代识 字的农民,或能掌握ー些新的农耕法, 以提高农业生产。
但是,另一方面,相对来说,英国 人却有系统的发展和提高本地的英文教 育。1878年设立了新加坡马来师训学院
(Malay Training College)ヽ !905 年 设立了毗助江沙马来师训学院(Kuala Kangsar Malay Training College)ヽ 同年设立了新加坡英军爱德华七世医学 院(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67
思潮
Medicine)、以及1928年设立了新加 坡莱佛士学院,一方面为各族中上阶 级,特别是马来封建贵族子弟提供深造 机会,接受殖民主义教育,培养ー批具
有殖民主义思想的’社会精英’,在思 想意识和文化上扩大殖民主义影响,进
ー步巩
殖民统治,严格的说,是ー种

奴化教育。另ー方面,也是为了英殖民
统治政治、经济发展所需,为英殖民统 治行政机构和商业机构培养低级行政人
员和执行人员。
师资的需求和学院的创立
上述随着马来社会世俗学校的增 加,面对了师资的问题,英国人在190。 年设立了马六甲马来师训学院(Malacca Malay Training College) 1913 年设 立了毗功州马当(Matang)马来师训学 院,以及在1922年设立了丹绒马林苏丹 依德利斯师训学院(Maktab Perguruan Sultan Idris Tanjung Malim) 〇 丹绒 马林依德利斯师训学院是在马六甲马来 师训学院和马当马来师训学院结束后オ 成立的,前两学院的学生和准备到前两 学院就读的子弟都集中到丹绒马林苏丹 依德利斯师训学院来。该学院是马来文 源流教育的延续。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社 会中下阶级子弟。虽然该学院名称为学 院,而实际上只有中学程度。目的在于 培养马来小学的教师。至于该学院后来 成为马来民族主义思潮的摇篮,则是英 国人无法控制和始料所不及的。
1917年马来联邦和海峡殖民地副教
育总监R. 〇. Winstedt提呈一份报告
书,建议把马来师训学院集中起来,统
筹统办。其建议获得了英殖民当局的认 可。!917年5月10日,各地方长官会
议批准了该项建议。!91?年5月26 0,英国最高专员署向毗紡州苏丹鸭都 惹里尔请示,并获得毗明州苏丹恩准在 丹绒马林建立一间中央学院,命名为苏 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纪念前毗明州苏 丹依德利斯。
1917年10月26日院址选定,位于 丹绒马林,占地80英亩,而实际上是 63英亩,以当时的RM49, 000购得。学 院的建筑工程于1919年8月动エ。
1922年11月19日,115名学生正 式抵步报到,,隔日另四名学生也抵达, 报到者合共119名,学院 于1922年11 •月23日正式操作,当时只有三名欧洲人 讲师、七名马来教师和一名教导编织的 教员。
1922年11月29 0 ,学院正式开 幕,开幕典礼由当时的殖民地大臣W. G. Maxwell, C. M. G.主持。
.,学院正式上课时,共有学生120 人,其中70人来自马六甲马来讲师训学 院,50人来自马当马来师训学院。
学院的课程
学院的课程相当多样化,分为:
(一)基本农业:第一年的学生每人分得 一片15尺X15尺的耕地,这小片 地分成三畦,每ー畦种殖不同的作 物,学生们必须对作物进行观察、 记录,研究和认识其成长进程。
第二年,学生们在继续照顾那片耕 地的同时,又必须每人照顾校园的 ー棵大树,因此,前五年令人赞叹 的校园美化工作,可说是学生们的 贡献。
68
第三年是理论学习和实验,可惜学 院当时并未有一间实验室,只有桌 面显微镜而已。
无论如何,这课程有教导学生认识 如何改良土壤、植物和土壤的关 系、植物的养份等;同时还有植物 学,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性思考。
(二) 手工艺:第一年,学生必须学习编 织,编织篮子,然后是藤篮和竹 第,第二年,继续第一年的学习。
第三年,更广泛的运用藤和竹。除 了学习编织以外,学生们可以从木 エ、装钉书本、织网、陶艺中选修 ー种。
(三) 宗教:从诵读可兰经和学习阿拉伯
文开始,然后是伊斯兰教的清规戒 律、礼仪,直到基本的伊斯兰教教 义、法律和哲理。
(四) 算术:教导基本和初步计算法,虽 然应用的课本是数学2, 3, 4册, 但实际上不能称为数学,只能说是 算术,一直到了 1913年的第三年 级学生オ正真上数学课,其程度只 和当时剑桥学校文凭相等。
(五) 马来语文和文学:有鉴於当时的马 来语文和文学,特别是现代马来语 文和新文学,仍然处於发展初阶。 因此,这课程在语文方面只是教导 初步的语法和写作,所用的课本是
“作文指导”、“马来语1和2
69
思潮
册”、“马来文作文”等。在文学 方面的必读参考书是刚刚成文的古 典口头传记、神话、民间传说等。 在诗方面也有班顿、古典叙事诗以 及古诗。马来新诗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之后オ流行,因此当时未有学 习新诗。
(六)历史:所应用的课本是《马来群岛 历史》1到5册和《马来编年 史》〇当时的Winstedt非常小心 的处理历史教程和课本,因为历史 易於触及ー个民族的灵魂和引起民 族醒觉。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 在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 院,历史课对后来民族主义思潮的 勃兴,仍然起着很大作用。
(七)地理:这个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 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政治地理上 的是:
基本世界地理(第一年) 亚洲和欧洲地理(第二年)

美洲、非洲和大英帝国地理(第三
年)
自然地理教导的是地球、天空及其 有关者〇
(A)书写和绘画:训练学生在纸上和黑 板上书写爪威文和罗马化马来文、 书法、文章滕抄、算术或地理(包 括地图)问题等。绘画方面则教导 学生写生、抽象画、水彩、速描、 连环图(把ー个故事或一首诗的内 容画出来),绘画的训练仍然是在 纸上或黑板上进行。对于一部分在 这方面特别有天份和才华的学生, 到了第二和第三年,还另外安排了 特别班,给于他们特别训练。
(九)教学理论与实践:理论方面有以下 的课程:
a) 基本和一般教育原理
b) 各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c) 学校行政
在实践方面则是ー -
a) 示范实习
b) 教学实习
(十)卫生:这课程的教学材料是采用 Zainal Abidin bin Ali 翻译的 《卫生课本》第一和第二册。
(十一)体育:除了教导体操,加强学生 体魄外,还教导学生如何在学校 教导体育课。J. W. J effer-son编的《体育课本》第一和第 二册是体育课程的教材。
写作局的创立与任务
第一任院长 〇. T. Diissek 在 1924 年写信给教育总监,要求把吉隆坡教育 局的翻译部迁移到学院来,并成为其辖 下部门。他的要求获得批准,翻译部联 同其唯一职员Za、ba迁至丹绒马林。 翻译部来到丹绒马林之后,改称为翻译 局。它的主要工作是为学校出版教科书 以及重修和出版现有教科书。
〇, T. Dussek可以说是翻译局的 创始人,他也一直积极指导该局至他退 休为止。
1925年,已当上教育总监的Winst-edt同意重组翻译局,重组后的翻译局 命名为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 写作局,Winstedt任总编辑、Dussek 任主编、Za、ba任翻译主任。
70
〇. T. Dussek,翻译局的创始人。
明显的,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师训 学院是英殖民地当局办的ー间学院,学 院行政和课程及教学等都是符合英国人 的本地教育政策,其目的只是要培养乡 村小学教师。其程度只有初级中学水 准。
如果说英国人的政策是要把马来教 育限制在小学4年级的话,那么,他们 为什么要成立上述学院呢?答案很简 单,该学院不是一间中学,是ー间师训 学院,培养满足於农村生活方式的人回 到农村去,它只教导学生耕作小园地, 而没有科学实验室。它教导学生编织, 但不为商业用途,只为消磨时间,并且 它从1922年到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直 都没有一间图书馆,没有教育学习英 文,小部分学生只好偷偷在课馀时间去 找人补习英文。
虽然在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 学院之前,或同时期,或之后,还有其 他学院的成立,为什么只有这间学院オ 是马来民族主义思潮的摇篮,培养了许 多杰出的民族主义者?
学院成为民族主义摇篮 的主要原因
写作局的主要任务是:
a) 编写、翻译、编辑、印刷、出版 学校教科书。
b) 创作、翻译、编辑、印刷、出版 现代小说。
c) 为其他政府部门做翻译工作。
d) 培养、训练翻译人才
写作局基本上解决了学院和小学的 教科书及参考书。
这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其中主要的 原因是:
1)它是ー间纯粹母语ーー马来语 的学院,学生们来自各地马来 社会下层农民子弟。•它不象其 他学院ー样,地方主义色彩 强,连宿舍也分开,各州属有 各自宿舍,来自不同州属的学 生分开住在各个州属宿舍内。
71
思潮
k -
荻ー


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之师生照1940年。
72
而这间学院则是把来自不同地 区、州属的学生都混合在ー 起,宿舍也不例外,这就有助 於地方主义的淡薄及加强民族
・主义。
2) 第一任院长〇.T. Dussek起 了一定作用和产生了相当大的 影响。〇. T. Dussek 於 1886 年11月16 H出生在英国Sur-reyo毕业于伦敦大学Eastbourne CollegCo 1909 年至 1911年执教于英国Uttoxeter, Allyne' s Grammar School, 1912年到马来半岛,执教于马 六甲高级中学,1914年他受委 为马六甲马来师训学院院长。
1920年受委为丹绒马林苏丹依 德利斯师训学院院长。1924年 起他同时受委为处理马来学校 事务的副教育总监。1936年, 他突然接获当局通知,要他提 早退休,当时他只有50岁。
〇. T. Dussek是ー个非常开 明和诚恳的人。他热爱马来语 文,他经常鼓励学生要自觉、 自强。他希望看到马来民族的 醒觉,进步和繁荣。在他的教 导和鼓励下,学生们的思想受 到冲击,增加了知识、扩大了 视野。
3) 历史课程的影响;当时学院的 两位历史老师是 Abdul Hadi Hasan 和 Buyong Adi!〇 他们 同时也是《马来群岛历史》1-5册的编者。他们在编写这本书 的时候,应用了大量印尼文参 考资料,结果历史课改变了学
生们的狭隘地方主义,而朝向 民族主义,为马来群岛的英雄 们而感到骄傲。Abdul Hadi也 经常呼吁学生团结、醒觉,认 识ー个在殖民统治下的民族的 命运与前途。
4) 学院有一个特别的课程,那就 是“学习各种知识”。这个课 程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讲师轮 流讲课,内容是由讲师自由的 选择各种课题,其实这可以说 是有如现在的“讲座”或“自 由论坛”。讲师们,特别是年 轻讲师们乘机大事发挥,对各 种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 比较出名的年轻讲师Harun Amin经常向学生们讲述东方民 族领袖,如孙中山、佐亚里沙
(菲律宾)、甘地等的事迹和 斗争历程,对学生们的思想产 生了重大影响。
5) 由于是ー间马来文源流的学院, 具有殖民主义思想内容的英文 读物因语文问题而不受学生而 青睬,而当时本地马来文读物 又少之又少,因此只好向印尼 方面求取,结果学生们有机会 阅读来自印尼,具有新思想、 新知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 彩的报章、杂志、书本等,如
《人民思想报》(Fikiran Rakyat)、《青年印度尼西 亚》(Indonesia Muda)《印 尼人民火炬报》(Suluh Rakyat Indonesia)、《伊斯兰精神》 (Semangat Islam)、《东方星 辰》(Bintang Timur)、《兴 地星辰》(Bintang Hindi)等。
73
思潮
f
书本方面比较重要的有《旅欧 印尼学生》(Student Indonesia di Eropah)(此书在印尼成 为禁书)、《Dr. Soetom〇的 生平与斗争》、《红色友人》 (Pacar Merah)等。
6)不可否认的,本世纪20年代是 印尼人民反荷政治斗争的ー个 激烈年代。当时由印尼共产党 领导的左翼势カ大规模的领 导ぐ组织和发动爪哇青年、学 ・生、工人展开反荷独立斗争, 其高潮是1926年以铁道工人为 主干的爪哇人民武装起义,起 义被荷兰殖民主义者残酷镇压 ’下去。许多起义的领导人流亡 海外,其中有一些来到马来半 岛,并继续宣扬其民族主义斗 争理想,据说他们之中的ー些 人还到过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 斯师训学院讲学。
另一方面,爪哇人民武装起义被镇 压过后,由苏卡诺,Iskaq Tjokro-
hadisurjo^ Dr. Tjipto Mangun -kusumo、Budiarto 以及 Sunario 等于 1927年4月筹组了非共但社会主义的印

尼国民党(PNI)继续民族独立斗争。学
院学生深受印尼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思想 影响,以至于(据说)当时还在学院就
读的依布拉欣耶谷、哈山马南 卡林拉 昔、耶谷阿敏、默哈末依沙等人秘密成 为印尼国民党党员。
与此同时,印尼爪哇和苏门答腊的 青年们也纷纷觉醒,组织了 “爪哇青 年、(Jong Java)、“苏门答腊青年” (Jong Sumatra)青年组织,依布拉欣 耶谷等年轻人也仿佼爪哇和苏门答腊的 年轻人,在学院组织了 “马来亚青年”( Belia Malaya)组织。“马来亚青年” 组织的成员毕业后,在30年代成立了马 来亚马来青年团(Kesatuan Melayu Malaya -KMM),并且在30年代还和 保守派展开了一场思想论争,即当时相 当轰动的Kaum Muda和Kaum Tua的 论战,对马来民族政治思想发展起了重 要作用。
综观上述各种原因,其中印尼民族 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影响至为重要。
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于 194I年12月17日在日本侵略马来亚之 前四小时宣布关闭。战后重开,至独立 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改称为苏丹依德斯 教育学院(Institut Pendidikan Sultan Idris-IPSI),学术地位也提高了,并 且在新的时代中,扮演着新的时代使 命。O
74

华人私
窓^^


来西亚华人研究概略
•木马


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的研究,长久以 来就是国内外学者所积极从事的ー个学 术领域;它属于在研究整体马来西亚的 其中一个部分。早期对华人研究的一些 重要著作,大部分是出自于殖民政府官 或外国学者,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不 可忽视的。至于华人学者(包括新、 马、港、台与大陆)方面则迟至二次大 战后オ陆续有研究成果出来,本文是笔 者以这两年来断断续续收集的ー些资料 做为基础整理而成。

在独立前,ー些英殖民地官员如巴 素博士( V. Purcell)、毕麒麟 (Pickering)、布莱特(W. Blythe)等都 有些从事ー些华人的研究工作。1877年 11月4日,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成 立,隔年出版其学报,以供海峡殖民地 官员及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刊物之 ー。1923年,这份刊物更名为皇家亚洲 学会马来亚分会学报,至今仍未停刊。 其内容多为华人的研究论文,研究领域 包括华人私会党、地名街名的来源、人 物传记以及早期华人移民社会面貌等; 是研究早期华人移民历史的重要参考文 献〇
1
76
二次大战期间,大陆的沦陷而使得 ー批大陆学者逃到南洋一带,这些学者 包括许云樵、张礼千、郁达夫等人,并 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学会,推动南洋的研 究工作,并且由许云樵主编出版南洋学 报,这批学者在研究时多利用中国史资 料来考证东南亚的古代史和华人史;可 惜的是,这些学者较少亲自动手去发掘 ー些“第一手“的资料。
以下,笔者尝试分几个领域来谈这 些研究成果。
华人私会党
华人私会党源于何时,并无资料可 查。1799年,槟榔屿的纽波尔德(T.J. Newbold)在其所著“马六甲海峡英国殖 民地的政治和统计概况”(Political And Statistical Account Of The British Settlements In The Straits Of Malaka, 2 Volumes, 1839)一书中,最 早注意到华人私会党在海峡殖民地的活 动。其次是德国传教士米怜(Dr. W. Milne)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报 (Transaction Of Thero Yal Asiatic Society, 1827)中,叙述1818年马六甲 的一名私会党头目受嫌涉及一宗暗杀事 件。至于新加坡方面,莱佛士(Raffles) 的私人秘书门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 Bin Abdul Kadir)于十九世纪四 十年代出版的“阿都拉传”(Hikayat Abdullah)—书中曾叙述到1823年他在 新加坡大东陵(Tangling现改为Tan-glintuah)的森林里,目睹华人私会党所 举行的入会仪式。后由英人希尔(A.H. Hill)将这项记述翻译成英文,并刊于 1955年的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马来西亚分
会学报第二十八卷第三期上。
在1876、1878和1879年间,当时 的首任华民护卫司毕麒麟(W.A. Pickering), 曾分别刊出两篇关于新马华人 私会党的文章,内容记载了许多口令、 仪式和誓词等。他为了取得这些“第一 手”资料,而成为第一位真正参加过华 人私会党入党仪式的殖民地官员。
因华人私会党的活动常会引起社会 治安的混乱,所以在:1879年,槟榔屿殖 民地驻册官沃罕(J. D. Vanghan)オ提出 有关如何控制华人私会党的建议。他在 其著的“英属海峡殖民地华人的风俗习 惯(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ー书中,建议海峡殖民地政府只 准许操同一种方言的华族移民入境,因 他认为华人私会党之所以发生冲突的原 因,主要是因操不同方言的缘故。
1925年沃德和斯特林(J. S. M. Ward And W. S. Stirling)合著的“洪 门会”(The Hung Society)—书,共两 卷,书中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包括 警方夺获的私会党标志和证书,而曾任 警监的温尼(M. L. Wynne)在!94I年所 撰的“天地会与东方忌讳”(Triad and Tabut)中,根据本地华人私会党的思想 分歧,把他们划分为几个敌对的阵营。 它同时不仅仅将历年来华人私会党所发 生事件的汇编,而且除了将华人私会党 加以分类和论述外,他还包括马来人私 会党的记载。
最新的著作有布莱斯(W. L. Blythe)于1969年所撰写的“马来西亚 华人私会党的冲击カ:ー项历史研究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 -
77

,特
cieties in Malaya : A Historic Of Study)〇书中叙述ルハ世纪以来私会党 被发现后到1969年初的活动情形。并且 正如副题所示,它是一部历史研究的文 献。他同时也利用海峡殖民地常年报告 书 Straits Settlements Annual Re-poH)所记载有关的犯罪和私会党资料来 编纂,这也因为他曾担任过警监的缘 故,所以才能有机会查阅大量的官方文 件资料。在华人学者方面的著作,令人 遗憾的是,很少华人学者对华人私会党 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很多作品只限于 新闻报导或英文著作的改写,例如温雄 飞于1929年出版的“南洋华侨通史”和 许云樵于1951年所撰的“新马私会党与 洪门天地会的渊源”,即属于这ー类。
另一方面,关于深入探讨华人私会 党、方言群和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于 1.985年由麦留芳以英文所著,张清江中 译的“新马华人私会党的研究” 〇书中 除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外,也对其组 织结构的适应性和活动模式有一定的叙 述。另一方面也涉及华人私会党如何通 过共生参与来减少冲突〇

1991年11月24日起于南洋连载由 郭仁德所撰有关华人私会党的文章,经 整理后于1992年出版,书名为“揭开私 会党的真面目”。他以收集的资料与剪 报,并拜访ー些私会党的前辈,以便得 到“第一手”的资料来写成。在书中他 认为私会党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做为 掩护,而主要的目的是在于结社组织, 以在经济上互济互助,以保护与扩张本 身的经济利益。
综观以上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华人私会党的研究多以英殖民地官
员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为「有效的 控制华人私会党及能得到大量资料的缘 故。而华人学者的作品可说仍不多,这 主要是早期的华人移民社会多缺乏
“士”人所致,另一方面或许是惧怕遭 受私会党的迫害吧?
.
海外华人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先生说:“华侨为革命之 母”,这句话说明在近代中国革命建国 过程中,海外华人所做岀的贡献;海外 华人聚集的区域主要是在南洋,也是孙 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
1982年李思涵将颜清湼所著的“星 马华人与辛亥革命”亠书译成中文,颜 清湼博士是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于1986 年又根据英殖民原始档案以及其他语文 资料,完成一「“新马华人社会史(1800-1911年)” 〇,并打算继续研究1911年后 的新马华人社会。

1986年2月17日至19日假台北圆 山大饭店举行了一次以辛亥革命与南洋 华人为主的国际研讨会。会中共有十八 位学者提出论文,这十八篇论文大体可 以归纳为下列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综合性的论述;美国 学者蔡石⑴的“1911年革命与海外华 人”,是综论海外华人与中国政治关系 的论文,所用的史料不多,但运用了心 理学的解释方法,使论文大为生色。政 大教授李国雄的“南洋华侨与民族主义 之发展”,则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而 颜清涅则在这次会议提出“辛亥革命与 南洋华人”,综合论述革命的原因、革 命的主流问题、孙中山先生的领导角
78
色,以及南洋华人辛亥革命的关系。
第二部份以革命党在南洋的活动为 主题;杨进发对新马史的研究,斐然有 声。他的“舒展政治的筋骨ー 一国民 党在马来西亚之革命运动的第一阶段 (1912-1925)".是利用马来西亚报刊 和英国殖民部档案,详细的分析国民党 在英用马来西亚活动的文章。新加坡国 立大专高级讲师崔贵强利用该校图书馆 所藏的同盟会机关报“中兴日报(1907-19I〇),,作个案研究,肯定了中兴日报对 展开当地的民智、鼓励华人参与革命的 贡献。
第三部份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研究论
文,刘世昌利用国民党党史会的珍藏, 写出“中山先生与南洋” 一文。文大程 光裕教授提出的“林义顺的革命志业” 和中研院近代史研完吕芳上提出的“邓 译如与辛亥革命(1906- 1912)",林义 顺是新加坡的革命志士,而邓译如则属 马来亚华人。从南洋华侨人物的研究经 验中可以得知,资料汇集确非易事,以 邓译如为例,如果不是他自己有意大量 保存大批的文件,许多史事几乎都要淹 没不彰了。
第四部份以南洋各地华人对辛亥革 命的反应为主题的论文。新加坡国大讲 师李励图的"海峡政府对孙中山之态度 (1900-1911年)” 一文,利用英国殖民
孙中山与新加坡同盟会成员。
79
学』术I特I区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军容。
部、外交部档案,分析两立海峡殖民地 总督对孙中山的态度,指岀孙中山之所 以被驱逐是革命活动扰乱了当地社会的
治安。郑良树的论文“试探马六甲青云 亭领导层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讨论 十六世纪以来华人寺庙演变为处理华族 事端,进ー步指出十九世纪后青云亭领
导人多因有具答答意识,拒绝了辛亥革 命的推动。“宗教与革命:新加坡华人基 督对革命运动之反应”,是新加坡国大 讲师梁元生的论文,以小范围的新加坡 华人基督徒作为研究对象。另一位新加

坡国大讲师廖建裕则是研究印尼华人的 专家,他的论文“辛亥革命与爪哇华人 -ー初探性研究”,探讨爪哇华人社会 革命运动,荷属当局对华人团体的态 度,以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当
地社会的冲击。除了以上四篇外,还有 东海大学吕士朋教授的“越南华侨对辛
亥革命之贡献”、中研院近代研究苏云
峰教授的“星洲琼侨与中国•革命(1906-1927)”、政大教授蒋永敬的“辛亥前南 洋华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运动的支援” 及中华学院南洋研究所陈树强的“辛亥 革命时期南洋华人支援起义经费之研 究”四篇论文。
第五部份是以南洋华人的教育与法 律地位作为重点,新加坡国大讲师李庭 辉的“马来亚华人教育:早期华教的民 族主义” 一文,叙述1894年当地新兴学 校岀现到辛亥革命止,马来亚华文教育 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论文指出1894年后 马来亚华文教育,分别由清廷、保皇派 及革命派三种政治势カ所创办的。而殖 民政府这ー时期对这些学校则一直采取 容忍的态度。香港中文大学讲师郑赤淡 的“辛亥革命前后期之护侨法制”,泛 论海外华人,特别根据美洲华人的经验 的法律地位的演变,对十九世纪后中国
80
人由海禁到准许人民出洋,到政府釆取 护侨措施的种种演进,可惜对对南洋华 人的情况著墨不多。
对于这十八篇论文,明显可以看 出,台湾本地学者使用史政机关的原始 材料为主,而其他的学者多运用大量的 海峡殖民地档案为主,从这可以看出资 料交流的不足。
日据时期的新马华人
有关日据时期的华人社会,可以说 是新马华人的浩劫,在三年零八个月 中,新马全体人民均备受蹂蹒,而华人 所遭受的迫害尤其的严重。除了大检证 タト,掌殴逮捕、严刑迫害乃至杀戳,都 是日军惯用的手段。
对于这期间的资料,由许云樵和蔡 史君主编于1984年出版的“新马华人抗 日史料(1937- 1945)"是一部不可或缺 "的参考资料。这本重要的史料集包括日 据时期的文件、档案、相关的专论、社 会大众的回忆录以及珍贵的图片资料。 全书共分六大章:
第一章:战前新马华人的赈灾援中 运动。
第二章:日军进攻新马的经过。
第三章:日军统治下的新马(一): 基本方针与一般施政。
第四章:日军统治下的新马(二): 各州施政实况。
第五章:新马华人敌后抗日活动。
第六章:日军统治的结束及其馀
波。
除此之外,1984年8月10 B ,由 森美兰中华大会堂成立的“日治时期森
州华族蒙难史料搜集委会”召集州内各 县区的团体代表、日据时期劫后馀生者 及蒙难者家属、后裔,展开有关史料的 搜集工作,于1988年出版“日据时期森 州华族蒙难史料”,也是一部研究森州 日据时期下华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收入在林水橡、骆静山合编"马来 西亚华人史”,由蔡史君所写的“战时 马来亚华人”,分析华人对日本侵略马 来亚的反应,日军对华人政策及华人的 抗日活动。作者在文中认为日军侵占马 来亚的三年零八个月中,无疑是提供各 族人民一个反面的教材,尤其是提高华 族的国家意识,使华人在战后积极争取 公民权及参与政治活动。另一方面,马 来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也是在日本占 领时期孕育而成的。
由于日据时期的文字资料散失及受 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口述历史的重要 性在研究日据时代的历史方面显得突 出。这ー方面,幸新加坡国家档案局属 下的“口述历史单位”已在1980年进行 了一一系列的移民口述历史纪录工作。(在 马来西亚方面尚未听说有类似计划的进 行)。其中已完成且已编目问世的有两 大类。其ー为“新加坡先驱者访谈 录”,另ー则为“昭南一日据时代的新 加坡” 〇
前者目录于!984年刊行,该计划共 访谈了 73位各族人士,都是事业有成的 人,华人占51位,包括胡一虎及邵仁 枚。全部共用了 701卷录音带,共费 350多小时。访谈语言五花八门,华人 中则以方言交谈,所应用的访谈问卷结 构严谨,所谈项目包含了以下七大项: 家庭背景、在原乡的生活情况、移民原
81
术[特

因、来新的航程、来新后的工作经验与 期望、商场生活以及家庭情形等。
有关昭南的访谈是在!98I年开始, 1985年结束;共访问了 175名各族人 匕仍以华人居多。其目录于1986年刊 行,上述两种刊行的目录,皆载有每ー 卷录音带内容的摘要。,
日述历史最令人忧虑之处是其可靠 性,受访者多是年事已高的人士,记忆 カ当会稍为减退,在录述很可能会有差 错,但在细心和训练有素的研究者应会 如何由糟粕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东西,更 何况那不是糟粕呢!
的三大特色。会馆最初成立的宗旨是协 助移民南来的乡亲克服生活难题,联络 乡亲和排解纷争等。兴办学校更是宗亲 会馆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会 馆的功能和活动方面也跟随时代的要求 而有所更动。发展至今,会馆最大的功 能之一是维护和推展华族文教事业,少
数会馆甚至成立大企业公司,汇集同乡
的人力和财カ,向经济领域进军。
关于宗亲会馆这方面的资料,吴华 先生先后于1977年出版了 “新山华族会 馆志”和1980年的“马来西亚华族会馆 史略”两书。据他的研究指出,马来西 亚各籍华人中,客家人和广东人最早创
W
吾杳社曾
立会馆,即在1801年分别成立了槟城嘉 应会馆及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其次是
崙答社会是华人社会的次族群,他们的 文化和认同问题是学者们相当关注的。 所谓“答答”(BABA),是指文化上受 到马来人或者其他非华人族群影响的华
人,他们自称为“伯拉纳干” (PERANAKAN),答容大部份讲马来 话或英语。不过他们绝大部份还是信仰 华人宗教,遵守华人的礼俗。研究答答 这个领域的学者是以马大人类学系副教 授陈志明为最杰出。他采用人类学的研 究法,曾发表多篇相关性论文,如收录 在林水橡、骆静山所编的“马来西亚华 人史”中的“海峡殖民地的华人ーー华 人社会文化”ヽ“ THE BABA OF MELAKA: 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 也 出版了 “马六甲的答答社会” ー书。
社团宗亲会馆组织
寺庙、会馆和学校是海外华人社会
崙崙、华人社会的次族群。
F6
福建人,接下来是渐洲人和琼州人。在
第二本著作中的第一章,对各帮邑人兴
建会馆的年代、活动和功能的演变做了 概括性的论述。
此外,以华人社团为题的马大硕士 论文有:万明星于1967年的“雪兰莪华 人社团史、朱留维于1971年的“马来亚 的客家组织”、黄育源于198I年的“华 人社团在马来亚政治上的角色”以及苏 伟妮于1986年的“马来西亚半岛乔治 市、巴生及瓜拉丁加奴的华族会馆” 〇
郑良树也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庆祝 五十四周年纪念特刊中有一篇对雪兰莪 中华大会堂的活动内容偏向做了一番的 分析,其文为“论中华大会堂52年来的 贡献(1923-1975)" 〇
对于研究马来西亚社团宗亲会馆 时,也不能忽视社团宗亲会馆所发刊的 纪念特刊。这种特刊或纪念特刊的刊行 以至流传,约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由 于特刊的刊行目的在纪念,且编者及撰 者也不一定以信度为目标,故其内容一 般上不可毫无保留的采用。必须有一定 的取舍,而有关组织的结构,以及乡人 的祖籍等,应该是可以釆信的。
这方面的特刊可说非常多,也散落 各地,从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计划,据 知有新加坡国大中文图书馆,其收集的 范围非常广。包括东南亚区域的一切华 族特刊,马来西亚方面,这ー类的搜 集,已于1981年在著手搜集,负责人为 郑良树先生,这个搜集计划是由美国犹 他州家谱学会与马来亚大学合作支持 的。所搜集到的特刊或已拍成微卷,或 已列为专书珍藏在马来亚大学图书馆。 搜集的地域包括马来西亚各州及新加 坡,共得1200目,包含了以下五大类: 华人社团特刊、家谱族谱、个人传记、 埋葬记录及杂项。其中以社团的特刊居 多,家谱次之。根据郑良树先生所称,
把华族文献史料搜集于ー处者,在马来 西亚而言,马大图书馆是最丰富的了。
另ー种备受瞩目的资料是碑文字。 马来西亚的碑文迄今仍可以找寻到原 文,但在新加坡恐怕很难找得到了,可 幸的是,早有一批学者将新马ー带的碑 文拓印或抄录成册。在新加坡方面,陈 育格与陈荆和于1972年出版了 “新加坡 华文碑铭集录”,马来西亚方面则由陈 铁凡和傅吾康合编于1983年、1985年 和1987年陆续出版的三大巨册,名为 “马来西亚华人铭萃编”。
这些碑文字分别为几大类:如会 馆、公冢、庙宇或家祠、学校、以及杂 项等。这些碑册子所包含的资料,非常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种族关系
马来西亚是ー个多元种族的国家, 各民族之间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宗 教和生活方式。在独立之前,英殖民地 政府对各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让各民族自行的发展。
“分而治之”的政策产生严重的后遗 症,所以说马来西亚的独立是各民族合 カ共同争取的;但各民族间所存在的矛 盾并未因国家独立而缓和下来。1969年 5月13日暴发了独立之后最严重的种族 冲突,使得马来西亚宣布进入紧急状 态,国会遭受解散,由全国行动理事会 掌管国家行政权,全国行动理事会在该 年10月9日出版“五一三的悲剧”,公 开五一三种族冲突的前因和一切有关的 真象。
83
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后,东姑阿都拉曼 被逼下台。
有关“五一"三事件”的资料不易取 得,这主要是在国内对“五一三事件” 有相当的敏感性,所以由国内学者在本 国发表的相关论著极少,国父东姑阿都 拉曼于1969年的“五一三前后”、吴清 德于1971年出版的“五一三事件与马来 西亚的民主”以及连恩・康伯于1983年 的“五一三:华巫关系的历史探讨”是 一般人所能接触的少数论著。
研究华巫关系的还有邱家金的 “ 1942年之大马半岛的华巫关系”、谢 文庆的“马来西亚的华巫冲突(1945 -1946)" 〇除此之外,万哈森(WAN HASHIM)于1983年出版的“马来西亚 种族关系”,是一本相当广泛地从历 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来分析 种族问题。作者在结论认为,要解决多 元种族的问题,必须采取局部同化的做 法。
赛胡先阿里(SYED HUSIN ALI) 于1984年所编的“马来西亚的种族问 题、阶级与发展”,收入了多为各族学 者从各角度来探讨种族问题的论文。马 来西亚国民大学前任副教授陈祖排所编 的马来文版“种族主义与国家团结问 题”,于1986年出版。书中的第二部份 包含了 12篇有关种族主义与族群关系的 论文。此外,马来西亚国民醒觉运动( ALIRAN)的会讯中也会常出现探讨种 族问题的文章。
华人对同化问题较敏感,所以文化 青年体育部在!971年假马大召开国家文 化研讨会,并制定塑造国家文化的三大 原则:
ー、国家文化应以本地土著人民之 文化为基础;
二、其他文化的元素如果适合及合
84
国家文化的被提出,被华社认为是项同化政策。
理的话也可以接受为国家文 化;
三、回教是塑造国家文化的重要元 素。
非马来人认为这是以马来文化为中 心的同化政策,所以华、印社会领袖等 人分别于1983年及1984年提呈备忘录 给文青体育部长。华资中心在1986年3 月也举办了一个“国家文化研讨会”, 邀请各族学者参加,并将所发表的论文 收入“国家文化的理念” ー书中,并于 1987年出版。
除了探讨冲突外,有一些学者对个 别种族之间的融合、同化及涵化的问题 作一番探讨。如陈志明的“吉兰丹东北 部的土生华人”、“涵化、同化与融合: 华人个案研究”、“华人与马来西亚民族 的形成”、陈祖排的“马来西亚半岛华
人同化的若干问题”、吴清德的“多元 社会的融合问题:马来西亚华人”、陈 志勤则有“从社会和经济结构看种族问 题”,另外汉纳比・多拉(HANAPI BIN DOLLAH)也研究吉兰丹河畔受 马来社会同化了的华人社群的生活方 式。
1987年华资中心也召集了一批学者 讨论种族两极化的问题研讨会。并出版 了 “马来西亚种族两极化的根源“ 〇
在种族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 并非能畅所欲言,因自1969年的“五ー 三事件”发生后,马来语文、马来人的 特权、公民权、马来统治者的地位等都 不得公开进行讨论。而且对于种族关系 的研究只限於华、巫种族关系;而华、 印或巫、印种族之间的关系研究却非常 少见,是其不足的地方。
85
学[术特[区
部份有关东马华人的著作。
东马方面
由于地理和历史因素,在研究马来 西亚华人时,东西马总是分开处理。
砂劳越被英国的白色拉惹(布洛克家 族)统治了一百多年(1841-1947),而沙 巴则曾为英国皇家公司所统治(1881-1946年),在此之前,沙巴是汶莱苏丹 所统治的地区。
华人大规模移民到东马两州是在十 九世纪后半叶左右。国内学者所撰有关 东马华人的历史论著有刘子政的“砂劳 越华族迁移史的研究”、饶尚东的“东 马华人的历史及其发展“、“第二代拉惹 统治下砂劳越华族移民的经济活动 (1870- 189〇),・以及“东马与汶莱现代 华人社群经济活动之模式”、陈振声(陈 约翰JOHN M. CHIN)的"砂劳越华人
史” 〇
谈到砂劳越华人社会史的研究,我 们不能不提到田汶康博士在五十年代出 版的“砂劳越华人”,他利用社会人类 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砂劳越华人社会 的组织,特别是血缘性和地缘性组织功 能。田农于1977年出版的“砂劳越华族 社会结构与形态”则收了 8篇论文。李 南林和田农于1985年合编的“砂劳越华 族史论集”收入11篇论文。刘子政于 1978年出版的“黄乃裳与新福州”,主 要是根据特刊、报章、专书和口述资料 来编写。新福州即是诗巫(SIBU),而黄 乃裳是开辟诗巫的先驱。
房满家的“砂劳越打马庚华人社会 之变迁”,主要是根据口述资料追述华 人移入打马庚(TABAKANG TOWN) 的历史,以及说明打马庚由盛而衰的因
86
素。至于沙巴华人的研究,韩锐丰的 “沙巴海南人职业型式之演变”是针对 二次大战前后海南人的职业类型、经济 实况、社会地位及其演变作一有系统的 分析与评论。
从以上的略述,我们不难发现,有 关沙巴的华人研究,可说是少之又少; 而砂劳越的华人研究之所以如此蓬勃, 主要是有一批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工作。
其他
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领域并不 只限以上几个,其他的如南来移民历 史、马华文学(包括旅台文学)、宗教与 礼俗、艺术、人物传记等等。当然还有 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在探讨马来西亚华 人的整个历史中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又 可以细分二次大战前华文教育、独中教 育、教育报告书、华小事件(1987年的 茅草行动)、独大事件等等。由于华文教 育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本文将从略, 不加以叙述,许可的话,留待下次再以 ー个篇幅来讨论。
当然,除了以上所讨论外,对于索 引、分类目录等工具书的编撰,对研究 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时将有更大的便利。 这方面的工具书,马来西亚较缺乏中文 资料的索引。其中李业霖于1968年所编 的“南洋研究中文期刊资料索引(1905 -1966年)”,是难得的成果。可惜1966 年后的索引至今无人著手进行。卡尔尼 (R.S.KARNI)于1980年所编的“马来 西亚与新加坡研究书目索引” (BIBLIOGRAPHY OF MALAYSIA
& SINGAPORE),第三部份(社会、科 学、经济、政治、教育)中的“华人” (CHINESE) ー节就列了新马的官方出 版品和世界各国的相关研究论著。提供 学者在进行华人研究时诸多的便利。新 加坡国大中文图书馆将馆藏的图书编成 “南洋研究中文资料目录”,也是一本 不错的工具书,可惜的只是收录馆藏图 书罢了!
除了学者机关外,华人民间团体在 华人研究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特别 是在资料的收集上,这方面的组织团体 有教总教育研究中心,林连玉基金会、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华社资料研究 中心等。另外,华文报章在马来西亚华 人研究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报章 对华人社会动态广泛报导,成为学者重 视的参考资料。报章也提供了学者发表 研究成果的园地,尤其在每年元旦出版 的特辑,常常有份量的论文出现。许云 樵就曾整理新马十四家华文报所发表的 文章,并进行分析而写了 “十八年来新 马华文报元旦特刊对学术研究的贡献 (1957-1974)" 〇
结论
大致而言,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工 作并没有专门的团体在推动,也没有特 定的整体研究方向或研究计划,只是个 别的团体和学者私底下的进行。诚如李 业霖在“关于研究大马华族史的若干问 题ぐ 一文中所说:“总的来说,史学エ 作者从事华族研究,主要是小生产方 式,个自为政,缺乏联系,没有交流。 小生产方式的研究工作,其效率和成 果,就难达至理想。”。)
87
学[术特区
经济利益。
的发展
■田英成(田农)
(砂劳越诗华日报主笔)
华人政治
(1945 - 1970)
一、前言
在探讨战后砂劳越华人政治的发展 之前,我们不能不简单回溯砂劳越的历 史。砂劳越在!841年之前是由汶莱苏丹 统治,1841年之后由英国人布洛克家族 统治,经历百年。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 洋战争,砂劳越也受日本蝗军铁蹄践 踏。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砂劳越 光复。但由于经过三年八个月日本黑暗 统治,满目疮痍,砂劳越亟待恢复创 伤,重建新秩序,布洛克家族深感欲振 乏カ,砂劳越遂由英国保护国让渡成为 英国殖民地。当然,最重要因素还是英 国需要拓展其海外殖民地,夺取更多的
1947年至1963年,砂劳越乃是英 国殖民地政府统治时期,1963年9月砂 劳越与沙巴加入大马而成为大马的ー个 州属。
二、国家认同的转变
砂劳越于战后沦为英国殖民地。然 而,也因为如此,砂劳越人民在战后, 特别是50年代之后与星马ー样掀起了反 帝反殖运动,这ー运动促进了砂劳越人 民民族主义意识的成长,提高了砂劳越 人民的政治意识,华人社会受到最大的 冲击。
88
战后初期,中国正处于国共斗争白 热化时期,内战方兴未艾,海外华人也 被卷进这场斗争中,分成亲国民党与反 国民党两个阵营。即使到了 1949年10 月,中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 国,蒋介石率领国民党余众退居台湾, 两个阵营还是势不两立,这主要是海外 华人仍视自身为中国侨民,客居异地, 更关心的是中国的政情。砂劳越的华人 亦然。两个阵营通过社团与报章进行思 想斗争,争取支持力量。
战后以迄50年代初期,砂劳越华人 仍然以“华侨”自居,我们从战后成立 的乡团组织成立宗旨可以反映出华人的 立场。
即使到了 1950年之后,当中国掌握 了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人 不再能出国移民,而侨居地的华人一旦 返回中国也不能重返侨居地,海外华人 逐渐与中国本土切断了关系,但华人仍 具有双重认同,他们认同于入籍国,又 仍然意识到自己是华人。其中包括从民 族观念中演化出来并曾居支配地位的中 国民族主义认同。
这种情形,至到!955年オ有明显转 变。这一年,星马侨领组织商业考察团 访问中国,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欢迎会上 发表谈话,希望华侨在外落地生根,尊 重当地法律,争取居留国公民权,参与 当地的政治活动。
同年,周恩来在印尼万隆亚非会议 上,针对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强调中国 尊重当地法律,华侨应该成为当地公 民。这就在理论上决定了华族效忠对象 问题,砂劳越华人在认同上起了重大转 变,在理念上认同自己是居留地公民。
中共建政之后,共产党左倾思想明 显影响了年青的华人知识份子,部份青 年响往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回国参加 建设社会主义。估计由1950年至1956 年数年间返回中国的年青人逾千人。这 一时期,青年中学生有组织的罢课行 动,通过反殖民地主义展开斗争发展左 翼力量,这结果是导致英殖民地政府采 取镇压手段,一时封闭社团、报馆以及 大逮捕,而驱逐不需要人士返回中国也 接连发生。这是反殖运动的开始。1954 年12月,砂劳越立法议会批准增抽营业 税。这项抽税有些竟高达一千巴仙,有 效日期自1955年正月1日开始。ー时华 人社会群情沸腾,泗里街中华商会于圣 诞节召开抗议大会,通过在新的一年里 的头十天罢市。民那丹、诗巫、古晋紧 跟于后。罢市稍后蔓延至民都鲁、美里 乃至全州。各地代表齐集古晋向当局表 达不满。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抗议浪潮声 中,英政府被迫延迟实行新税率,并设 立调查庭,在两个月之后向立法议会提 呈一份经过修正的法案,大大减低税 率。这个事件,使华人在政治上有了进 ー步的认识。同时,新马所掀起的反帝 反殖运动,正好给共产主义在民族运动 的掩护下找到ー个出路。50年代开始, 砂劳越已有砂劳越解放同盟的秘密组 织,目的是抗英反殖,并且企图建立北 婆罗洲三邦共和国,这个组织后来发展 成为ー个共产党组织,并于1963年开 始展开武装斗争,其成员主要来自华人 社会,对砂劳越华人社会冲击甚大。
三、政党政治的冲击
随着新马反殖运动的热烈展开,砂 劳越深受影响。1954年新加坡人民行动
89
学[术[特区
党成立,这个由李光耀领导的政党,原 是靠着左翼职エ运动力量起家的。行动 党提出的“反对殖民地统治,争取祖国 独立”的口号,激励了砂劳越的反殖运 动。
在国内外有利的政治形势下,人民 联合党在!959年6月4日成立,开创 了砂劳越政党政治的先河。该党由一群 受英文教育的知识分子所发起,之后受 华文教育者与职エ运动者大量参与,对 该党带来很大的影响。党主席王其辉是 一位银行家,秘书长杨国斯则是一位执 业律师。在十九个发起人当中,有数名 是职エ运动者。人联党虽说是ー个走多 元种族路线的政党,但基本是以华裔为 基础的政党。
人民联合党在“建党宣言”揭示其 成立宗旨:
循宪制方式争取砂劳越独立、建立 议会民主的政府、改善劳动者和经济落 后者的经济状况以及维持各民族和谐与 团结。
人联党很快的发展成为砂劳越最大 政党,在1962年9月该党已成立了十 八个支部及卅四个分部,党员从1959 年的3627人增加到1962年的4万4百 人。
由于人联党的迅速发展,使英殖民 地政府深感不安。因此便在1961年11 月2日在立法议会通过“居住地限制法 令”,企图对该党进行箝制,人联党于 是展开了全州性的反对这个法令的集 会。
在人民联合党成立不久之后,砂华 公会随之成立。这是ー个华人资本家领 导的政党,采取亲殖民地政府的政策, 并且支持马来西亚的成立。这个右翼政 党基本上华人与群众脱节。1970年砂劳 越联合政府成立之后不久,砂华公会宣 告解散,部分党员加入人联党。
四、大马计划及其反响
1961年5月,马来亚联邦首相东姑
调查东马人民是否要加入马来西亚的河波代表团成员:左起安东 尼阿贝爵士,雅沙里、河波勳爵、王保尼及戴卫华特逊爵士。
90
阿都拉曼建议由马来亚、.新加坡、砂劳 越、沙巴及汶莱组成马来西亚,这就是 大马计划的提出。人联党很快就表态反 对该项计划。人联党的首要目标是争取 砂劳越的自治和独立。任何与马来亚联 合的问题应待砂劳越独立后才加以讨论 解决。
然而,英国政府已立意将砂劳越交 由马来亚管制,并由此使砂劳越获得独 立。在砂劳越各民族当中,华族基本上 倾向于反大马计划,并且取得部分达雅 族的支持。!962年2月19 H,葛波德 民意调查团抵达古晋,人联党发动了一 个群众集会,人数逾一万二千人,反对 “大马”的组成,接着全州各支部都举 行反对的集会,并纷纷组成代表团晋见 调查团,表达反大马的立场。这种声势 浩大的反大马计划,震惊了英殖民地政 府,于是展开了逮捕行动,企图镇压反 大马的声势。被逮捕的是人联党的重要 华籍干部。
1962年8月中旬,葛波德民意调查 团报告书公布,结论是:赞成加入大马 的砂劳越人民比反对加入大马者来得 多。然而人联党仍然进行反对大马计 划,并且组成访问联合团代表团。1962 年11月底,联合国书面通知,接受人 联党在12月中的联合国会议上,听取 他们反太马的申诉。代表团准备在12 月初动身前往菲律宾和汶莱人民党的阿 查哈里会合,然后,前往联合国进行申 诉。不料62年12月8日汶莱人民党发 动武装起义,向联合国的申诉计划也禾 能成功。
人联党所持的反大马立场主要是基 于这是英国的ー项阴谋。英国坚持要马 来西亚接管华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新加
坡,而马来西亚要以土著占多数的英婆 三邦来抵消民族的不平衡。婆罗洲三邦 的国家主义者对此都表示不满。而砂劳 越ー百多年来是个有自己的人民和特征 的政治单位,因此不愿意同其他国家合 并,除非得到大多数人民同意。
1963年4月至6月23日,砂劳越 举行全国性普选,这是砂劳越加入大马 前的一个重要选举,这项选举深刻影响 砂劳越的前途。这时期已有多个土著政 党成立,它们基本上都支持大马的组 织,反大马的政党只有人联党,而人联 党的支持力量主要来自中下层群众。由 于经过数度逮捕,人联党的组织遭受严 重破坏,但即使如此,人联党还是取得 相当的支持力量,但稍后因民那丹一名 独立议员被联盟争取过去,以致人联党 功败垂成,不能组织第一届政府,而成 为反对党。联合国调查团于8月16日 访砂,但大局已定,马来西亚于1963 年8月31日成立。由于反大马情绪仍 强烈,因此改到9月16日成立。其成 员原本包括汶莱,由于汶莱政府及人民 的反对,结果是马来半岛、新加坡、砂 劳越及沙巴组成马来西亚。
五、华人陷入困境
在马来西亚组织过程中,甚至当大 马经已组成之后砂劳越华人基本上是持 反对立场,并且通过人联党表达他们的 意愿。这种情形使砂劳越华人感到困 愕,这时期砂共地下组织已展开武装斗 争,目标是争取砂劳越的独立。人联党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受到砂共成员的渗 透,这是公开的秘密。
由于联盟政府不断展开逮捕行动,
91
学区
部分华人认为宪制斗争已失去意义,转 而支持砂共的武装斗争,砂共因而得到 外力支援而发展迅速。
砂劳越首席部长拿督阿都拉曼耶谷与 砂共领袖黄纪作签署解除武装斗争协 约。
1963年之后,带大批华族青年越境

进入印尼国境接受砂共的武装训练,而
农村的“农民协会”更是提供了人力与 物力。据估计,有超过二千名青年潜往
印尼,在山コ洋与坤甸ー带活动。砂共 组织也得到印尼共产党与中共一定程度
的支持,并且在土著社会进行民族统战 工作,培植武装斗争的后备力量。
印尼的反大马计划,配合砂共组 织,给马来西亚政府带来极大威胁。由 于战乱,砂劳越农村破产,民生困苦, 对农村的华人生活打击尤大,影响了砂 劳越华人社会的发展。为此,华人群众 不免思索ー个问题:是否继续反对已经 实际存在的马来西亚,以及对共产组织 的态度问题,人联党正陷入一个政治困
境,倘若继续成为反对党,对该党的发 展及华人社会势将产生不利局面。
虽然马来西亚的组成已是ー项事 实,但砂劳越的华人社会与马来半岛的 华人社会对大马的认同仍有一定的差 距。!965年6月20日假吉隆坡中华大 会堂召开全马华人社团代表大会,通过 二大提案,“号召全国华族人士,与其 他民族加强团结,拥护首相东姑阿都拉 曼,对付印尼之侵略”及“全力反对任 何挑拨及离间民族和睦之阴谋” 〇但在 砂劳越,华人社会对大马的支持力量仍 然呈现松懈状态,砂华公会不可能带动 群众,而人联党明显的反大马立场影响 整个华人社会的倾向。
这种情形,持续到1969年的全国 大选。这次大选,西马投票日是5月10 日,沙巴是5月10日至5月25日。砂 劳越是5月10日至6月7日。
西马5月10日投票顺利。选举结 果,联盟赢得104席中的66席,占总票 数之49. 9%j反对党则共获37席,占总 票数之50.9%。泛马回教党总共获得所 竞选之选区总票数37.7%,民主行动党 53.4%,民政党55.7%,以及人民进步 党55.9%〇马来选民对联盟的支持,从 1964年的67. 2%下跌到1969年54. 2 %,而非马来选民对联盟的支持则从48. 3%下降到40.4%,此外,槟城和吉兰 丹的州政权也分别落入民政党和泛马回 教党手中,而毗功与雪兰莪的政局也呈 现一片混乱和不稳定状态。在一片非理 性的喧哗和偏激行.初中,种族两极化和 五ー三流血事件终告发生,国会民主为 之受到挫折。
砂劳越的选举因此受到影响,政府 在5月15日中止所有已在进行中的投
92
票工作。这时期,国会暂停,由当时副 首相敦拉萨为首的国家行动理事会掌管 军权,砂劳越的民选政府也成了有名无 实,而由联邦秘书为首的州行动委员会 所掌管国内局势到1970年4月オ逐步 改善,砂劳越的州选举得以继续进行。 大选7月5日揭晓,成绩如下:
政党 州议席 得票 巴仙率
人联党 12 . (国会5) 72,196 28.9%
国民党 12 (国会9) 61,210 25.5%
土著党 12 (土保共合 9席) 36, 992 14.7%
保守党 8 34, 351 13.7%
砂华 3 26, 671 10.7%
独立人士 (国会1席)
大选结果没有一个政党可以独立组 织政府,显示了一个微妙局面,人联党 为此受邀入阁,参与组织联合政府。这 是华人参与执政的开始。
砂劳越联合政府于1970年7月7 日组成,这个由土著党、人联党及保守 党组织的联合政府,由土著党的阿都拉 曼耶谷出任首席部长,人联党的杨国斯 出任副首席部长。这样的内阁组织,基 本上代表砂州各个族群。人联党在参与 联合政府之后发表ー份声明,表明这是 为了维护砂劳越多元种族社会的利益与 和平稳定,并且强调不会改变有益于国 家和人民事业的坚定立场,并将设法解 决土地、政治拘留者,及新村管制区的 问题。
人联党参与联合政府,对华人社会 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与争执。不同意人 联党这项重大决定的群众仍不在少数。
人联党发起人在1959年6月4日合影。
93
学[术特[区
这表现在1974年的州大选,杨国斯律 师在以华人占绝大多数的浮罗岸选区的 落选,说明选民对组织联合政府仍有所 不满。
事实上,从政党政治运作的角度来 看,组织政党的最终目的在于参与政 治,掌握政权,人联党参与组织政府并 没有错。而类如砂劳越这样一个多元种 族的社会,没有一个民族可以独自掌握 政权,只有通过多元民族的合作才能实
现和平稳定。
人联党参与政府之后,经过一段时 间的努力,大部分政治拘留者获得释 放,新村管制区解严,而更重要的是, 砂共地下组织与政府达协议,大部分成 员放弃武装斗争,重投社会,为砂劳越 带来ー个和平的局面。这说明人联党参 政还是能为人民做出一定的贡献,为华 人社会带来较为安定的局面。
1963年马来西亚协定签署后,代表团成员回国受到盛大欢迎。
-mHミ
HMZ 三H
Tsx 二三= 三=二 m-=x
Hxws

94
结论
华人早年飘洋过海,艰苦备尝投身 南洋,最重要是谋生,倘若能衣锦还乡 则是祖宗积德,光宗耀祖之事。因而早 年的“华侨”并不热衷于居留地政治的 发展,何况战前的东南亚基本上都成为 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华族心所响往还是 故乡中国。
战后,东南亚国家迅速掀开了反帝 反殖的斗争,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权, 新马的反殖斗争更是激励了砂劳越的华 人社会。砂罗越华人认同观念的转变, 确定本身不再是侨民,而是当地的公 民,。这种观念使砂劳越华人积极参与政 治,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大马的成立 为砂劳越带来极大反响。虽然现在砂劳 越华人已确认是马来西亚公民,但由于 中央政府政策上的偏差,往往忽视了砂 劳越州民的利益,这就不免产生了反联 邦的意识。
自大马计划提出至组成以迄1970 年,砂劳越华人在迅速变动的政治环境 中,不免感到无所适从,这时期也正是 砂共武装斗争达到高潮。对华人政治带 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1970年的大选,人联党参与组织联 合政府,华人在政治意识上已有所归 趋。在这个时期,人联党仍然是最能代 表华裔族群的政党,也对华社具有显著 的影响,即使至到90年代,人联党仍 然深刻影响到砂华人的政治命运。砂劳 越多元种族社会结构,没有一族可以独 揽政权,但作为人口第二多的华族,它 在政治与经济的重大影响是永远存在 的,因此,以华裔为基础的人联党在70
年参与组织联合政府,不仅是时势所 须,同时是ー个适当的选择。五ー三之 后国家实行政经济政策,导致华族权益 在各个领域受到压制,使华族普遍产生 不满情绪,以致人联党在选举时曾ー度 受挫。这与马来半岛的情况也有相若之 处。
事实上,1969年后马来西亚政治的 发展,已经趋向以巫统为核心的“组合 式 氏王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国民阵线政府希望通过土著与非土 著政治组织大组合致カ建设ー个团结而 稳定的马来西亚国家。砂劳越的多元种 族组合经成为今后政府政治的模式。
70年代开始,在中央政府土著政策 下,非土著的华人社会逐渐感到压カ, 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西马 ー样,砂劳越70年代所展开的“维盖 华小,捍卫独中”,曾经是砂州华人凝 聚力的源泉。
现在,砂劳越华人在公民权已得到 宪法上的保障,他们生于斯、长于斯, 效忠国家已无可置疑,但他们的最大理 想乃是建立一个公平与合理的社会,能 与马来半岛ー样共同发展,而不是永远 处在落后阶段的州属。
参者资料
1. 邓伦奇、蔡存堆、沈庆辉、黄纪邻合编, 《回望人联三十年》。
2. 王庚武著,《中国与海外华人〉。
3•田农著,《森林里的斗争—砂劳越共产 组织研究〉〇
4. 孙春德医生,く三十年来华族政治思想演 变〉。
5. 中华公报及新闻报。鈴
95
学I术I特区
华人与新加坡政治发展
(1945- 1994)
•徐本钦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
本文重点是在分析战后新加坡华人 在政治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分析 与研究,笔者认为必须从宏观角度来探 讨这个课题。
(―)历史因素
战后新加坡华人所扮演的政治角色 与英国殖民地政府所实施的殖民地政策 有关系。莱佛士自1819年从柔佛苏丹获 取新加坡的统治权后,就充分利用新加 坡优越的地理位置,把他发展成为ー个 生气蓬勃的重要转口贸易站。
在19世纪时,由于华人劳工具有刻 苦耐劳的美德,英殖民地政府准许华人 劳エ从中国移居到新、马。由1836年以 后,华人就取代了原籍民马来人而成为 岛上的主要族群。
1945年大战结束后,英统治者意识
到亚洲民族主义思想的风起云涌。东南 亚国家的民族主义者,也纷纷的卷入反 英殖民地主义的斗争漩涡,争取国家的 独立。例如新、马的民族主义者如马来 亚的东姑阿都拉曼,新加坡的李光耀等 人也不例外。他们纷纷的成立政党,领 导人民,争取独立。
195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林德宪法 (Rendel Constitution),使新加坡逐步 的获得有限度的自治。其实,英统治者 心理上已经准备好了让新马两地逐渐的 先自治而后独立。
1955年,新加坡首次举行立法会普 选。这次的大选,虽然只有25个议席, 但可以说是新加坡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 ー个新里程碑。较早时,在中华总商会 领导下,英殖民地政府终于同意颁发新 加坡华人公民权。这是ー个重要的决 定,因为它奠下了华人参政的法律基
96
础。
从以上简短的政治历史来看,新加 坡华人以和平方式争取独立与精打细算 精明的英殖民统治有关。这与越南民族 主义者通过暴力流血的方式把法国从印 支三邦赶出去截然不同。
(-)社会背景: 多元种族结构
虽然新加坡华人人口自战后以来ー 直保持着76%的优越地位,然而,他们 从来不受到北京或台湾重大的影响。新 加坡华人了解到他们是生活在ー个多元 种族的社会里。其实新加坡华人,•大部 分已经本土化,落地生根,绝大部分华 人没有意图走北京或台湾的政治路线。 从政治认同观点而言,绝大多数的新、 马华人没有意图把新、马两地变成“第 三中国” 〇如果,我们从东南亚区域的 观点来看,新马华人政治认同本土化是 反映新、马多元种族社会的现实环境, 可见绝大多的新、马华人是务实的。
我们可以从1945年到1955年所成 立的政党(如新加坡进步党、劳エ阵 线、人民行动党等的领导人背景来看, 这些政党都是走多元种族的路线。值得 ー提的是在这期间,不少政党的领袖包 括印度籍人士在内。如新加坡前总统蒂 凡那(Devan Nair),过去曾是行动党重 要领导人之一,他对职エ运动以及加入 行动党反殖民地主义运动有重大的贡 献。实际上,介于1945年与1958年 间,绝大多数新加坡华人接受多党制与 多元种族政策。这可说是新加坡政治发 展史在战后的特质。绝大多数参与政治 活动的华人领袖,都是受良好的英文教
新加坡政党,大部份走多元种族路线。
育的专业中,上层人士。他们之间的沟 通语言是英语,这是因为新加坡受到英 国殖民统治150年的直接影响,除此以 T,民事服务也是以英文作为唯一的官 方语文。自1945年以来,受英文教育的 精英,一直到今天为止支配着新加坡的 政治生涯。介于1945年与1958年之 间,有一部分受华文教育者也参加反殖 的政治队伍,他们之间可分为两类,即 第一是由保守派中华总商会华商所领导 的新加坡民主党,例如民主党的党魁陈 永裕是中华总商会领袖陈六使(南洋大 学创办人)的侄儿。早期的民主党目标 主要是促进华人的社会福利,提倡华人 的教育、文化以及争取政治与经济权益 等。由于民主党是代表华商的利益,所 以该党没有成为反殖的主流。
民主党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群众组 织,主要政治活动局限于竞选期间。民 主党在!955年立法议会选举的25席中
97
学[术[特[区
只赢得2席。1956年2月民主党决定与 失败的新加坡进步党合并成为自由社会 党。该党的主要领导人是成功的商人与 专业人士。自由社会党一向是保守的政 党,它一向主张国会应该是多种语言的 立法机构。
另外一派参政者是来自中、下层受 华文教育的背景。他们跟新加坡职エ运 动、学生团体、华文教师团体以及跟行 动党有关系,如林清祥,方水双等领 袖。由于这些人善于搞群众组织,很快 的他们控制了职エ、中学生联合会。因 此人民行动党迅速地发展成为ー个具有 强カ的左翼反殖主要政党9
早期的新加坡政治领导人多为受英文 教育的知识份子。图为李光耀。
(三)经济因素
新加坡华人战后参与政治活动的程 度与他们的教育水平与经济情况有关。 19世纪时,绝大多数华人从福建省与广 东省移民南下,都是为了谋生,因此, 绝大多数华人对政治冷漠,更何况积极 的参与反殖的运动。其实,从第三世界 的反殖的民族主义者的背景看来,参与 政治活动者,可说是中产阶级的特权。 换言之,ー个人只有吃得饱,穿得暖 后,オ可能参与国家大事。这就是孟子 所说的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如一个人自身难保,如何有精力去关照 国家大事? 20世纪50年代从事政治活 动的新马华人政治领导人多数是受良好 的英文教育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专业 人士、成功的商人等,如新加坡的李光 耀,马来西亚的陈祯禄等人。
由于大多数南来新加坡的华人(尤其 是受华文教育者)对当地的政治缺乏兴 趣。因此争取独立的反殖运动,只好落
在少数受英文或西方教育的精英身上。 这说明了为什么受西方教育的政治精 英,自1950年代一直支配新加坡的政 坛,以迄于今。
(四)地缘政治因素
在分析新加坡华人所扮演的角色, 有必要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因素,尤其是 邻国马来西亚与印尼都可对新加坡产生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新加坡位于东 南亚中心,所以,新加坡不能像缅甸ー 样推行闭关,与世隔绝的外交政策。
介于!945年与1965年之间,新加 坡华人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与马来亚(1963 后马来西亚)的政治有唇亡齿寒的关系。 例如在1954年成立的人民行动党开国元 老,如杜进オ、吴庆瑞、王邦文等华人 都是马来亚出生的。其实在1954年行动 党成立的宣言中已很明显指示该党的最 终政治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非共(或反ー 共)、民主社会主义的马来亚(包括新加 坡在内)。由此可见,行动党的领导人是
98
乏马民族主义者,而不是狭义的新加坡 民族主义者。新加坡在!965年独立是出 乎意料的。
新马之间的政治唇亡齿寒的密切关 系是可以从!969年5月13日在吉隆坡 发生的华巫种族流血冲突中看出。当时 新加坡华巫种族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 新加坡调动大批军队与警察才能控制整 个岛上种族紧张的局势。反过来说, 1964年9月新加坡发生华巫种族流血冲 突也马上促成马来西亚华巫种族之间的 紧张关系。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新加坡的华 人绝对不能走纯粹华族种族路线政策而 不考虑周边非华族的感受或反应。例 如,新加坡华人在推广讲华语运动,其 真正的目的是要统ー华族方言,以减少 华人之间用多种方言沟通的困难。然而 可见,要分析新加坡华人所扮演的政治 角色,可以从马来海(Malay Sea)的地 缘政治的框架上加以分析。这样才能了 解新加坡华人政治上的处境以及局限。 从东南亚超过4亿人口的观点来看,2 千万的东南亚华人(包括新加坡华人在 内)只是少数份子罢了。
(五)中国(包括台湾) 的态度与政策
新加坡华人所应该扮演的政治角色 以及新加坡与邻国的关系与中国对东南 亚的态度与外交政策有关。尤其是中国 对海外华人的政策。介于1939年到 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中国政府曾用东 南亚华人组织抗0运动。1949年到!955 年之间,在新、马有一小部份受华文教 育具有强烈政治感的年青一代,回归大
陆效劳,北京当局也鼓励东南亚华人慷 慨解囊,汇钱资助建设新中国。此外, 北京也对具有左倾思想的海外华侨,宣 扬毛泽东革命思想,希望在新,马以马 共为首的政党建立亲中共的政权。北京 企图与当地左倾思想的华人挂勾,引起 当地土著不满,因此对华人的政治效忠 产生置疑。再加上华人与土著(如印尼 人)在生意上剧烈竞争,甚至经济剥削当 地土著,结果造成东南亚华人与土著的 种族冲突行为。
至于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渡海到台 湾,自1949年以后,就一直釆用双重国 籍,允许海外华人成为中华民国的公 民。这种宽容的政策,也引起当地政府 对华人效忠的怀疑。从以上的例子来看 可见新马华人所应扮演的政治角色与北 京、台湾政府对海外华人的政策有关 系。
北京对海外华人的政策,影响新加坡华人的政治。 图为毛泽东及林彪。
99
学I术[特[区
简言之,归纳以上历史,社会、经 济、地缘政治与北京台湾的五个因素可 构成分析本文方法的基础。
接下来的第六与第七部份是简要的 陈述与分析战后新加坡华人所扮演的政 治角色的行为或现象。
(六)1945年至1965年独立 之前新加坡华人所扮演 的政治角色
要了解战后新加坡华人所扮演的政 治角色,尤其是反对英殖民地统治与争 取独立,必须与马来亚民族主义者反殖 运动挂勾。因为,过去英国殖民地政府 的ー贯政策是把新加坡当成海峡殖民地 的一部分。虽然,战后新、马分治、新 马反殖领导人认为新加坡的独立,必须 建立在争取马来亚独立的框架上。这就 说明新加坡在!963年脱离英殖民地统治 而与马来亚合并而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 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新加坡的 华族领袖也认识到华人要争取独立一定 要与非华人合作,不能走单一的种族路 线。华人人口虽然占了百分之七十五, 但不能忽视其他25%非华族的政治利 益,尤其是15%巫人的感受。我们从新 加坡战后!945年成立的政党多叫马来亚 民主同盟(Malaysia Democratic U-nion)的领导层(如创办人林丰美、林建 才,Philip Hoalim, Gerald De Cruz, JohnEber等人)来看,他们都是由受英 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精英份子所组成。 他们的政治目标跟后来的人民行动党ー 样是要争取ー个民主、独立的马来亚(包 括新加坡在内)。从这个度来看,新加坡
反殖运动应从泛马民族主义的架构上来 分析。
另一方面,从英殖民统治者的观点 来看,英国也希望反共的领袖如东姑阿 都拉曼、陈祯禄以及李光耀、吴庆瑞等 人,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独 立。这样子,一旦新马独立后仍能继续 留在英联邦共和国的组织内。英国希望 能够与其殖民地国家保持密切的联系, 以维持英国在新马长远的政治与统治利 益。于是,1945年战后,英殖民地统治 者体会到世界大势所趋。大英帝国江山 日下,劳エ党领导的政府便草拟新宪 法,按步就班的让各殖民地先后独立, 新马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英殖民地统治者巧妙的 运用软硬兼施的政治手段,对付左倾思 想的人以主张武装革命的马共。1948年 马共被宣布为非法政治组织。当局也宣 布马来亚紧急状态(1948 - 1960)〇马共 只好走入森林,从事武装革命。另一方 面,马共也渗透各种基础、外围组织, 如工运、学联、教师协会以及其他文艺 团体,进行统ー战线的策略。
新、马之间唇亡齿寒的政治关系, 可以从1950年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宣布 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马华公会” (Singapore M. C. A.)看的出来。这个 新政党的成立说明了马华公会认为新加 坡华人的前途是跟马来亚华人的利益是 分不开的。.
新加坡马华公会是标榜争取所有华 人利益的政党,在ー个华人占多数的新 加坡社会,马华公会本来应该有举足轻 重的影响力。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起任 何重大的政治作用。例如在1955年的
100
25席立法议会中,马华公会只获得1 席。更不幸的是,在1959年大选中,马 华公会所派出的候选人,全军覆没。于 是1965年之后.马华公会决定与联盟合 并,成为新加坡联盟成员之一。后来, 在1967年由于党内权力斗争,决定改名 成为新加坡华人政党,改组后名存实 亡,始终起不了任何重要政治作用。由 此可见,在ー个多元种族社会的新加 坡,任何ー个政治组织要标榜某ー种种 族主义路线,包括华人政党在内,很难 受到新加坡人广泛的支持。
实际上,从战后政党活动的现象来 看,ー些有政治作为的政党都是以多元 种族作为号召。如1948年成立的劳エ党 (后改名为劳エ阵线)、人民行动党,在 马来亚由东姑阿都拉曼所领导的联盟便 是最好的例子。
简言之,归纳以上的分析,新加坡 的政治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徵:
第一,新加坡华人要扮演一个举足 轻重的角色,必须反映多元种族客观的 现实环境。不能走单ー华族沖族主义。
第二,从政党制度的发展观点来
看,介于1945年与1958年之间,,新加
坡是实行多党制。到了 1961年与1965 年之间,由于对新马合并的政见冲突, 行动党内部发生权カ斗争,行动党左翼 退出,另起灶炉,组成新党社阵 (Barisan)o结果造成行动党与社阵对峙 的两党制局面。
第三,英殖民地政府严厉对付左翼 的受华文教育的领袖,大批逮捕社阵领 袖,造成左倾华文教育者在政坛上的真 空。嗣后,就由李光耀等英文教育领导 人来填补。因此,李光耀为主的行动党 领袖就成为反殖与合并的主流。
第四,新加坡华人的政治角色与马 来亚政治发展有着唇亡齿寒的密切关 系〇
如今新加坡已是个经济繁荣
的花

城市。
101
(七)1965年独立后华人 所扮演的政治角色
新加坡在!965年独立面临着内忧外 患的困境:
第一,绝大多数新加坡人民仍缺乏 政治认同感。华巫两大族,各自为政, 对国家效忠观念低过于对其种族文化、 宗教、语言的效忠。实际上,在!964 年,华巫两族曾发生一场种族冲突流血 事件。
第二,由于新加坡是ー个缺乏资源 先天不足的小国寡民。如何发展经济养 活人民?如何在世界贸易中与他人争ー 日之长短?
在外患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分离带来的伤痕不易补好, 实际上有一小部份的马来西亚的领导 人,仍保持着不友好的态度,有些人什 至怀疑新加坡能够自力更生,不必依赖 马来西亚。
第二,从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新 加坡处境,颇似中东的以色列,夹在阿 拉伯海之中,以华人居多的新加坡,也 夹在马来海之中。1965年印尼在苏卡诺 领导之下,曾猛烈对抗马来西亚,过去 印尼也常有排华的政策。无论如何,印 尼在!963年到!965年所实行的对抗新 马的外交政策,使新加坡的经济,尤其 是转ロ贸易方面受到严重的打击。
第三,在19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 对新加坡的独立不利。小国在东西冷战 之中,很可能成为强国争权夺利的牺牲 品。1966年毛泽东大力鼓吹文化大革 命,中共支持东南亚的共产党进行武装 革命。中共曾指责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
独立是虚伪的,被英美帝国主义所操 控。李光耀被中共指责为“反动”。
处在这种内在与外来不利的政治环 境下,75%的新加坡华人应该扮演怎样 的政治角色?新加坡政府最关心的是第 -,如何发展经济?第二,如何树立一 个以华巫印族群具有坚强凝结カ的新加 坡国家认同?因此,行动党政府的重点 是如何动员大多数新加坡人民,尤其是 华人群体的支持,以推动政府所拟订的 建国方针。
新加坡华人是务实的。他们并没有 采纳北京、台湾、马来西亚或瑞士、以 色列等模式作为建国的参考。为了配合 新加坡特殊的历史背景、经济结构、地 理位置,新加坡华人采取多元种族的政 治架构。例如,新加坡国会推行多种语 言制。其实,占绝大多数的华人,可以 坚持国会应以华语成为唯一的官方语 言,但他们明智的并没有坚持这样的观 点。
为了推行多元种族和睦共处的政 策,行动党政府吸收了一些非华族党 员、干部以及非华族国会议员。因此, 国会就代表多元种族社会的具体象徵。 实际上,国会也通过保护少数民族法 令,以确保少数民族,如巫族,印族的 政治、文化、经济与宗教的利益不受华 族的支配或侵害。国会也通过具有创造 性的集选区制度(四位候选人),规定其 中一位必须是少数民族候选人,行动党 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维持新加坡多元 种族性的政治制度,以配合新加坡的特 殊国情。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在获得 独立后继续保留殖民地政府所遗留下来
102
的英语作为民事服务的语文。这说明新 加坡华人实务主义的思想意义。英语 (文)是各种族之间最方便沟通的中立语 言。英语也是打进国际市场的ー个重要 工具。如果政府采用华文成为唯一的官 方语文,会引起其他种族的不满。从政 治上来看,可能会被邻国如印尼误解新 加坡为“第三中国”。华文是非常难学 的二种语文,对非华族来说,在运用上 是会遇到ー些困难。
但是,学习英文有一个缺点,它会 使新加坡华人(尤其是年青人)西化, 易受到西方恶习歪风的影响。因此,政 府决定推行两种语文政策(英语与母 语),规定凡是在籍的中小学学生都必 须学习两种语文。两种语文的目的是ー 方面要使新加坡人掌握谋生的工具,另 一方面要保存优秀的母语文化传统。此 外,两种语文政策可以使新加坡华人建 立他们特殊文化与政治认同。
新加坡独立后所实行的民主宪法制 度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ー个国家的 政治制度如果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是 政治稳定的ー个重要因素,也是政府现 代化最具体的象徵。如果ー个国家的政 治制度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会造成政 治不稳定。因为,凡是人,尤其是政治 人物,绝对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政治 人物牵涉权カ时,往往会引起权力斗 争。英国大思想家洛亚顿曾说过:“权 カ腐败,绝对权カ,绝对腐败。”
在ー个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社会, 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至上的政治制 度,可说是ー项重大的成就。因为,华 人是没有法律的传统文化,以法治来治 理国家,一方面可以减少政治权カ斗
争,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政治贪污的弊 病。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后,已经建立 了一个廉洁的政治制度,其中一个因素 是行动党领导层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 的先例。政府也以官薪养贤,厚禄养廉 政策,吸收良オ从政以及文官服务。此 外,李光耀也用铁腕的手段对付贪污、 社会不良份子,将他们绳之以法。这样 一来就树立了良好的政治与社会风气。
政治生潰是人为的。政府环境与政 治文化也是宜以改变的。实际上,一切 的政治生活也都在改变中。只是有些国 家变得好,•有些国家变得坏。以新加坡 经验来看,这个岛国已从1959年以前的 落后、贫穷、贪污的社会转变为今日ー 个清洁的花园城市,社会治安良好,经 济繁荣,政治稳定的ー个多元种族和睦 相处的独立国家。华人在这方面的贡献 是巨大的。
新加坡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治 国之道必须要配合法治与人治,双管齐 T,才能达致最高效果的目标。此外, 成功之道,必须以务实主义为主,以配 合特别的国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新加坡南洋学会,1989)
2. Shee Poon Kim, Singapore Political Parties” in H. Fuki ed. Political Parties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Greenwood, USA. 1985) 〇
3. Shee Poon Kim, “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Singpore" in Peter S. J. Chen ed. Singpore Deve -lopment Policies and Changes (Singpor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1985) @
103
国内学术机构介绍
伊斯兰教义的再诠释
——访马来西亚伊斯兰 思想研究院主任
ロ叶瑞生

伊斯兰作为我国的国教,一直以来 都和马来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 于我国法律的规定,形成了马来人即伊 斯兰教徒的局面。因此,伊斯兰对马来 人的影响肯定是帽大的,而任何马来人 的研究,都不可能避开不谈伊斯兰教。

随着我国成立了国际伊斯兰大学 (International Islam University, I-IU),国际伊斯兰思想与文明研究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slam Thought and Civilization, 1ST AC , 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Institut Kefahaman Islam Malaysia, IKIM), 及2020宏愿的提出,我国政府欲把马来 西亚成为国际伊斯兰研究中心的趋向与 雄心已逐渐明朗化。因此笔者借此机会 走访了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的主 任拿督依斯迈伊布拉欣博士(Dato, Dr. Ismail Haji Ibrahim),以了解此机构 的角色与工作。

当我初次踏入这间位于大使路旁的 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我就立刻, 被其设计新颖但极富伊斯兰色彩的建筑 物所吸引。这间设备完善先进,建筑物 由浅红色及白色组成基调的研究院,所 体现的色彩就彷如也宣示了其研究工作
的特色,即促成传统宗教与现代的有机 结合。

拿督依斯迈博士有着ー张国字脸, 举止流露ー贯伊斯兰学者所有的谦卑。 他曾是国民大学语文中心的主任,而今 是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的创办者 之一及担任第一任的研究院主任〇
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是所由 政府支助的机构。它创办于1992年2 月,并于1992年7月4日由我国首相拿 督斯里马哈迪医生亲自主持开幕。因此 研究院目是进入了第三个年头。
根据拿督依斯迈博士的解释,马来 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的成立,是要向 群众介绍正确的伊斯兰教义。他说,伊 斯兰虽然身为我国的国教,但实际上其 他民族双伊斯兰并不了解,有时什至存 有误解和偏见,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恐 惧,如最近大家所谈论的伊斯兰刑事法 及成立伊斯兰国等等。他认为基于我国 是个多元种族、文化及宗教的社会,因 此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是需要的。

另一方面,他说穆斯林本身有时也 误解伊斯兰的一些教义,尤其是关于今 世世务(Worldly Activities)的观念,如
104
拿督依斯迈依布拉欣博士。
n
w 您vl.i:f浸'.-I建



is

参与商业及经济、探索科技知识等,他 们以为宗教礼仪的研究就已经是宗教研 究了,而事实上伊斯兰要其教徒探索任 何由人类发展出来的知识。他说,有些 穆斯林拒绝参与商业,因为他们说不想 牟取利润等,因此政府如今成立了许多 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经济机构,如伊斯 兰银行,伊斯兰保险计划等,使到他们 再也没有理由不参与经济活动。他认为 伊斯兰是要求其教徒自立更生,勤奋和 对工作全力以赴的,因为它不要教徒依 赖别人,而伊斯兰也不等于只重视他世 (Next World)而忽略今世(This World)的。

他的这番谈话使我想起德国学者马 克思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新教 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以宗教 伦理合理化资本主义的ー・;"内在机制。 我问拿督依斯迈博士,他们这样的想法 是否和韦伯的理论有所相通。他笑一笑 说,事实上他们吸收理论的态度很开 放,这其中包括穆斯林与非穆斯的理论 及东西方的思想•结晶。
除此之外,他说伊斯兰常常被赋予 ー种负面的形象,尤其是在西方媒体 中,伊斯兰常常被影射和暴力、不人 道、贫穷、无知、落后等等形象牵连在 ー起。因此,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 的另ー项工作是为穆斯林纠正这种具误 导性的观念和形象。
.他并不否定说有一小部份的伊斯兰 教徒,尤其是在中东,在面对问题时, 诉诸暴力及不尊重法律。但他认为那只 是穆斯林里的害群之马,若因这些人的 行为而一竹竿打翻整船人,对其他绝大 部份的穆斯林是不公平的。
他也不同意伊斯兰促成了穆斯林落 后和贫穷的说法,他认为这些问题是有 其他因素促成的,如政治、种族纷争
等。他说事实上这种现象也不是伊斯兰
国的专利品,
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处

F同样的困境。
"我们应提供ー些好穆斯彳J典范给 非穆斯林看”,拿督依斯迈博士说。他 认为马来西亚有条件可以成为ー个很好
105
国内学术机构介绍
的例子,而他们目前的工作正是鼓励穆 斯林勤奋工作,、积极参与工商及经济活 动,并大量吸收知识以提升及促进生活 上的进步。
“事实上”,拿督依斯迈博士说, “早期的伊斯兰世界已经在许多领域有进 步的成就,如在科技、医药、天文及航 海领域等。为了给穆斯林信心,我们具 体的做法是提供这些历史事实,并从古 兰经及圣训等引证了伊斯兰的入世界 观,对科技、知识、经济活动所持有的 积极态度等,以激发穆斯林积极参与今 世的发展,证明穆斯林也可以是进步 的” 〇
他认为国际一向来都看向其他区域 的穆斯林,而忽略了这里穆斯林所体现
的成绩。他说,马来西亚已经向穆斯林 世界及非穆斯林世界显示了伊斯兰是可 以接受多元主义(Pluralism)的。穆斯 林可以和非穆斯林和谐共处,这在伊斯 兰文明史及早期的伊斯兰政府中已经多 次被验证了。
因此,他说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 究院的其中一项工作是提炼出和伊斯兰 教义符合的普遍性价值观(Universal Value),如互相尊重、孝敬长者,互 助、维系家庭联系等,这些都有助国家 的建构和种族的结合。
目前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的 职员总共有五十多位,而全职的研究共 有九位,包括拿督依斯迈博士本人。也 许从这些研究员的背景和研究院的研究
106
重点,可以让我们更加确切的抓到这间 研究院的角色。
根据拿督依斯迈博士,他们的研究 范围基本上有五项,即品质与生产,商 业伦理、管理伦理、多元种族社会及普 遍价值(Universal Value) 〇他强调 说,这些研究工作,都是从伊斯兰的角 度出发去进行的。也因为如此,他们所 聘请的研究员,都来自不同的研究背 景,如目前这几位研究员,分别来自经 济、法律、地理与环境,工商及政治科 学这几个学术领域。拿督依斯迈博士 说,他们今年的研究重点将放在研究商 业伦理及多元种族社会。
从成立到今天,马来西亚伊斯兰思 想研究院已主办了无数次的座谈会、研 讨会、学术会议等。在书籍的出版方 面,他们至今总共出版了约30-40本 书,而据拿督依斯迈博士说,这些书籍 都会分发到政府各有关单位做为参考资 料。至于学报方面,他们则每年出版两 期。
除此之外,他们也和大马电视台合 作制作一个电视座谈会的节目,从伊斯 兰的观点讨论时事课题。另外,他们也 在马来前锋报、每日新闻、英文星报、 就海峡时报及新明日报都有讨论伊斯兰 课题的专栏。由此可见,马来西亚伊斯 兰思想研究院并不满足於学术研究,而 是希望以研究成果在群众中发挥观念改 变的影响カ。
拿督依斯迈博士说,他们举办的研 讨会所邀请的出席者通常有30 -40%是 非穆斯林。他们也曾经和四大宗教理事 会进行对话。他解释说,他们并非要说 服别人皈依伊斯兰,而是要向他们解释
正确的伊斯兰教义、哲学及世界观。
最后,在询及马来西亚伊斯兰思想 研究院和国际伊斯兰思想与文明研究院 及伊斯兰中心(Pusat Islam)之间的角 色配合时,拿督依斯迈博士说这三个机 构都有各自的角色和计划,在活动上并 没有太多正式的合作,有也只是个别职 员以个人身份参与罢了。他解释说,国 际伊斯兰思想与文明研究院是附属於国 际伊斯兰大学的研究院,并提供修读硕 士及博士研究班的课程;伊斯兰中心则 为隶属在首相署之下的ー个政府机构, 主要的工作是处理例常的宗教事务、关 注邪教问题、提供宗教课程等。至于马 来西亚伊斯兰思想研究院,是个研究导 向的学术机构,是个有如国际与策略研 究院(ISIS)的智囊团(Think Tank),它 将协助政府完成2020宏愿的目标,也即 是塑造ー个富道德伦理及爱心的先进 国。
可以看出虽然这三个机构在活动上 并没有正式的联系和合作,但从整体马 来西亚的伊斯兰研究和运动而言,它们 实际上却是各司各位而又紧密配合的。 国际伊斯兰思想与文明研究院专注于培 训伊斯兰学者的生力军,马来西亚伊斯 兰思想研究院侧重于提供理论指导和策 略研究,组织偏布全国的伊斯兰中心则 是理论实践和推行的机器。这样的系 统,无疑为我国伊斯兰的大气候酝酿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临走时,拿督依斯迈博士赠送给笔 者三本该研究院出版的书,题目分别为 《伊斯兰与新时代的挑战》'《追求卓 越》及《伊斯兰与容忍》。在走出这所 研究院时,我似乎看到国际伊斯兰研究 中心的概念在逐一落实。0
107
回应与挑战
片面的历史不能印证
普济主义
•伍锦荣博士
•黄玉莹译
由各族代表组成到伦敦争取马来亚独立的代表团。
真德拉・穆渣法(Chandra Muzza-far)最近在ー主要报章上发表了三篇文 章。文中他极カ强调为国家建设而立下 的条件应以ー个穆斯林一马来人政体 为主流。他这些偏激的文章值得我们认 真考虑。我们都赞同国家的建设是所有 国民的事,为了增进互相了解与让步,
它必须通过一种公开对话的精神来推 行。互相了解与让步是国家稳定与团结 的先决因素。正如真德拉氏在文中提及 的,互相了解这个词不是空谈的,'它必 需考虑到我们的历史实况以及社会需 求。
然而,我们注意到在ー些重要论据
108
上,真德拉氏的文章问题重重。我们尤 其反对他对“互让”这个词不甚求解, 盲目信任它的片面意义,而且对“内在 历史”,他也看不到全面的观点。尽管 他尝试提出ー种伸缩性较大,更进步而 又可统ー我们多元化社会的伊斯兰普济 主义,我们在此也要表明,使一个社会 真正多元化而又公平的可行建议很多, 他所提出的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个罢了。

真德拉氏说得对,我们需永远感激 1957年独立条约中“马来人付出的牺 牲” 〇可惜的是,他制造的印象却是当 时的让步是单方面付出的。我们很肯 定,这一让步其实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们 共同达致的其中一项妥协条件。不然的 话,我们怎么解释宪法中马来人特权上 的保障与非马来人公民权地位的赋予 呢!也许,值得我们谈的应是开国领袖 们的互让精神,唯有这种精神オ是所有 马来西亚人应学习的。
诚然,真德拉氏只夸大单一方面的 让步是有其理由的。这种所谓全凭单ー 种族作出让步的论调其实就’等于在暗示 只有他们,也只有他们的宗教思想促使 他们这么牺牲。我们决不质疑作为ー个 宗教,伊斯兰是否真的有鼓吹互让精神 的能力,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个事件上, 真德拉氏历史面的诠释是否正确。我们 认为当时的“让步”是当时不寻常的局 面以及现实的政治因素造成的。因为大 家都知道当时如果得不到全国上下一致 同意,我们1957年的独立运动将被延 搁,或需面对更艰难的道路才能达到。

真德拉氏提出,回教党(PAS)是ー 个比较上更能维护马来人利益的马来政 党。无可否认,回教党的主张都是以伊 斯兰教义出发的。正如真德拉氏自己所
=
说的,“ー个真正的伊斯兰国家认为,只 有穆斯林オ有资格操政治权カ,因为只 有穆斯林オ有资格参与塑造ー个尊崇可 兰经及圣训(Sunnah伊斯兰传统教规) 为基础的社会” 〇肯定地,宗教上的忍 让是1957年以前独立谈判时一个重大的 先决条件。不过,如果言过其实,把这 宗教上的妥协说成是ー个非常重要,甚 至具决定因素的角色的话,那就是歪曲 历史了。说真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已成 了我们全国同心的模范中的一个无聊琐 事。但这也不容我们容视。因为那些不 尊崇互让精神坚持奉行宗教原意的顽强 分子言论日愈逼人。这些人要求他们的 宗教成为国家建设的唯一基础。
.^5
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与平等,我们必 需继续发挥互让精神。但我们对“让 步”这个词也该解释得清楚一点。从历 史角度来看,“让步”并不要求外来移民 放弃他们本身的宗教文化。海峡殖民地 的土生答答正是个好例子。叫人遗憾的 是,“让步”这个字眼最近却被用来表达 ー个相反的意义。有时候,有人甚至把 它跟“同化”的意义混为一体。这种情 形,在谈及回教主义的话题中最常见。 基于这类诠释上的错误,我们无法认同 真德拉氏以单一民族的立场来谈“让 步”(在真德拉氏来说,即是以穆斯林 ー马来人权益为政治中心的让步)的建 议。真德拉氏主张先由一个族群列出条 件,然后由其他族群来妥协。
真德拉氏对“让步”的见解可轻易 被用作一种掩饰手段。换言之这“让 步”其实可用来作为掩饰某一族群操纵 另一族群,然后逐步把后者同化的策 略。真德拉氏本人早期也曾在•一封致与 星报(13 / 09/ 1986)的信件中极カ强调

109
回应与挑战
:,,任何ー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接受一 个企图通过立法方式蓄意让某ー个社群 永久控制支配权カ,从而逼使其他社群 默认他们的次要角色的政治制度。这么 ー个政治制度违反了现今所有开明的宪 制都极力推崇的个人政治上的平等权 利。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保留一个根 据族群的主次地位来分化权カ的体系, 迁使之永久存在的话,将有损人类的尊 严了。”


当真德拉氏指岀非马来人需体会马 来人对我国历史的看法一即他所谓的 “内在的历史”的时候,他的主张是无 可厚非的。无可否认,ー个国家的建设 需以过去为鉴。但我们也注意到这个字 眼用得不恰当,而且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正面大。问题是:“这个’内在‘到 底是从哪个角度来下定义的?是从历史 哪个点岀发的? ”事实上,釆用这种观 念等于不公平地强行把ー个指定的观点 强加在每个人身上,也不管ー个人是否 真诚关心或效忠自己的国家。另一方 面,既有“内在”,当然必有“外 在”,甚至意味有个含贬义更深的“侵 入者”的存在;每提到“局内人”,言 外之意,必有“局内人”与“局外人” 之间的分界线的存在。以此推论下去, 最后政治舞台上将出现不健全而又不愉 快的偏袒局面,而它必然的结果将是不 平等人权及公民权问题的出现。

ト管用在哪ー个事件,“内在历史” 这个观点经常都是模糊不清且难以用来 印证什么的。因此,任何ー个想釆用这 个观点来评定一个历史事件的缘起的决 定,非要小心选择,而且必需客观。因 为它最经不起那些随时等着利用种族或 宗教课题来达到个人政治目的的狂妄煽
动者的挑唆。“内在历史”的逻辑往往是 既可怕又荒谬的。且看下列例子:何谓
“内在历史”中的领土完整概念?是否 指人们应把埃及的政权还与哥普特人
(埃及的基督教徒)?或把波斯尼亚归 还塞尔维亚人受上呢?那么,美国岂不 是该由土生土长的美洲人来掌权了?再 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需要接受这么 ー个不太顺耳的建议:•把沙巴归还南菲 律宾。

肯定地,我们应该尊重马来政治组 织的存在,因为这些组织在塑造国家共 识与妥协方面确曾扮演过它的角色。然 而,真德拉氏以马来人ー穆斯林为政 治中心的建议却不幸地变得多馀,而且 简直是不成熟的本未倒置的谬论。我们 要强调的是,照真德拉氏文章中的论 调,这历史上的事实与政治上的让步是 相辅而行的。他怎会选择以ー个指定的 族群为主体来建设国家呢?我想主因是 只看到历史静态与理想化的一面,所以 观点受了限制。真德拉氏深信,其他移 民没到马来西亚以前,马六甲就已以经 是ー个成功而又理想的伊斯兰国邦。但 若深ー层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马六甲 社会中的互让并不见得是从宗教教诲而 来的。忍让其实是世上任何ー个各族汇 集的贸易港口的自然社会现象。正基于 这个原因,马六甲反而值得被尊为我国 文化开放的例子。
国家建设是个无时无刻不在进展的 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断也好,不 曾中断也好,每个阶段所发生的事件都 会被保留下来。但真德拉氏拘谨的历史 关却否定了国家建设不断进展的一面。 明显地,他以为事理发展必定是ー贯性 的。换言之,真德拉氏只懂得忠心不二
110
地遵循“内在历史”的逻辑发展,却忽 略了这个概念是错误了。“共享的历史“ 概念着重依循正规的历史轨道来追寻ー 个对我们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有利的国家 形象。
“共享的历史”概念下的国家建设将 延续马六甲王朝,甚至在此以前的社群
(如日后史家发现有这个社群存在的话) 历史上的成就与贡献。在“共享的历 史”下,国家的建设应随时准备接受改 进(不然我们怎么可能实现2020宏 愿?)。它推崇并カ求通过各社群领袖通 力合作来达到全民同心一意的目的。毕 竟,我们已延续了包括独立时(1957)以 及马来西亚成立(1963)时开国领袖成就
十字军东征的舰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
111
J应与挑战
I
上的J贯作风。从这点来看,真德拉氏 在他的文章中拒绝多元族群的态度正是 他的历史观中最明显也最致命的弱点。
不过,如果我们就这么指责真德拉 氏不尊重国家多元化的政策的话,也是 很不公平的。因为真德拉氏确实曾经尝 试推介建立一个可包容各民族的伊斯兰 普济主义。他的推介非但认真,也值得 我们考虑的。我们并非存心质疑他的诚 意,或否定他的成就。不管怎样,在 此,我们有必要列出我们的忧虑。

n
首先是关于穆斯林政客对伊斯兰国 家中占少数的非穆斯林的地位的不同见 解的事实。无可否论,比之同时期其他 政治体系,麦地那“宪规”给了非穆斯 林少数族群更大的权利。不幸的是,麦 地那“宪规”并没阻止伊斯兰历史狄敏 ir(Dhimmis,非穆斯林少数族群之一) 长期受到不平等、不公平对待事件的发 生。肯定地,我们对任何宗教政府考验 并非就其早期的表现而评估的。社会理 想是新的宗教社群必然产物。ー个还未 完全发挥真实力量的新社群的政治理想 通常必定经过忍让来达致的。我们对这 类社群真正的考验是等到它实カ最强盛 而且在结构上比早期有能力实践公平的 表现时オ下的。真德拉氏本身也承认:
“除了一些显著的例子外,后期的哈理 发(Caliphs,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 的尊号)及其社群其实也没实现到可兰经 与圣训中包含着的崇高的普济主义精 神。我们认为真德拉氏不应只提出普通 意见,他应该进ー步具体说明一个现代 化的伊斯兰国家应如何在政治上组织起

来,并立法担保任何ー个公民都不会在 大多数族群的专横假民主下,逐步丧失 他的权利。今天,人权必须受到尊重。
真德拉氏当然明白到任天下最好的意旨 都有可能被后来领・导者滥用破坏,唯有 立法才能保障这种权利。立法之后,不 守原则的政客自然无从擅自修改了〇

其次,真德拉氏那些具有建设性的 贡献应被视为我们国家期望各族群应该 付出的诸多贡献之一。他从伊斯兰观点 提出的建议也不应被看成是一种排除ヌ 话的手法。对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 有权及义务把他们认为是本族从宗教た 抽取出来最好的意见提出来与其他人分 享。从这ー个角度来看,真德拉氏为了 赞美伊斯兰的价值而故意把十字军的不 幸事件与不光荣的史事指证出来的做 法,是多此ー举且令人遗憾的〇我们说 他多此ー举是因为任何ー个宗教都有充 足的分量提出它最好的社会理想,根本 不必靠挑剔他人的毛病来衬托自己的好 处。试问哪个宗教不曾在历史上蒙受过 伤害?真德拉氏的作为正削弱了他从自 己的宗教中摘取出来的每ー个谈到领土 完整与忍让的要求。更糟的是,刻意挖 掘他人历史中的憾事将只会破坏互信互 敬的精神,也令人怀疑谈判对方是否有 能力或是否有资格去为国家和谐而提出 真诚有建设性的贡献。
1
总结地说,我们呼吁所有对话都在 真正从互让、共享的历史以及尊重多元 种族的观点出发。这种对话的本质、对 人性的追求以及国地位的共享,都应该 在我们大家都可信赖的造物者的见证下 进行。尊
112
《法律常识》
General Knowledge oi Law
《法律常识》
第一套(共12集)订购单
General Knowledge of Law
⑴定价:
陆・
区域 RM马帀 US美金
马来西亚 111.00
新加坡及汶莱 13〇, 00 5〇, 00
亚太及欧美 142.00 55.00
以上售价包括以挂号方式邮寄之费用。
(2)订购者资料:
先生/女士
第一套(共十二集)订购章
姓 名:(中)-------------:---------------
(英)Mr/Ms ---------------------
公司/学校/机构名称:-------------------------
地 址:----------------------------:---
邮区编号:---------电话:
日 期:----------传真:
⑶付款方法:•
付上支票/邮政汇票编号:---------- 志银:------:—
•外坡支票请附加银行手续费RM0.50
•请以画线支票/汇票/Wang Pos
抬头请写:华资企业有限公司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订阅单请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业务部)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 - 2734035 Fax: 03-2734037
用心打造黄金岁月 《教育资讯套书》订购表
编号 书目 书价(每本) 特价A 特价B
C031 马来西亚各大学科系 介绍手册(最新修定) RM10.00 邮费RM2.50 两本合订 特价 RM15.00 免邮费 三本合订 特价 • , , 専i -j RM3〇・ 00 :免邮费 L . -
C057 全国大学入学积分分析 ( 90/ 91-94/ 95) -1 . - . .-1 '■ ' . , > ■ 3 RM6.00 邮费RM2.00
C078 教育指南1995 RM2〇, 00 邮费RM2.50 131 / 5 / 95 之前购买 RM16.00 邮费 RM2.50
订阅表格ORDER FORM
茲付上口支票/ 口邮政汇票,列号:—----:------
志银□ RM-----------------------
请志明收款人为“华资企业睛限公司”或“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C031马来西亚各大学科系介绍手册
C057全国各大学入学积分分析
C078 教育指南1995
□特价A两本合订特价RM15.00
31/5/95 之前购买 RM16.00 邮费 RM3.50
□特价B三本合订特价RM3〇. 00
a
本 本 本 本
3: 址:
-(英)
话:


订戶签名:
日期:--------
订阅表格请寄:
华社後料研宛中,< (业务部)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03- 2734035 Fax: 03 一 2734037
本书的内容是在探讨马来西亚80年 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政治 局势,当时在野的政党组成以政党联盟 的阵线,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 团国民阵线,因而造成了所谓的“两线 政治»〇
陈友信肯定,本书在硏究我国政治 体制的演化、政治反对势カ的形成过程 及两线政治大马政体演化,紧扣着现代 社会政治运动的研究重点,是具有深远 的意义。
何启良博土対本书的评价是:它是 ■・当前寥寥数本以中文写成分析大马政 治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迄今最坚实, 最杰出的一部。它不只拥有坚厚的理论 铺基,更重要的,是它解察的通幽洞微 和验证的实在谨慎。把它与相关著作比 较,这两个特色更显得突出” 〇
《解构政治神话》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 —1992)
ISBN 983-9673-29-7
版本:21 X 15cm 404页
定价:RM25/ =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ー书 是一群大马华裔知识分子经过了长期 的省思之后,分别透过不同的观点和 课题对大马华人政治检验的成果。当 代大马华人政治的省思,是迫切的, 也是必需的。这个省思的意义,除了 对就一般现象加以观察和剖析其成因 后果外,尙寓有批判的积极意涵。在 这些论文里,论者批判的声调,容或 有任有高,但基本上皆出于对国家和 民族的关爱。他们都能够以冷静的热 情,透过韦伯所谓的伦理中立 (Ethical Neutrality),去观看权勢 的实在和虚无。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
ISBN 983-9673-30-0 版本:21 X 15cm 168 页 定价:RM12/ =
用・心・打・造・黄・金・岁・月
明日看我
日子以睛天的蓝空呼唤 我扎实上路远景在望 江山代有才人出
今朝打造
%: J.

用•心•打•是.黄・金,岁.角
敎育指電
90/91 —94/95 会国女号入修也・兮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