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研究》第3期
1993年3月1日
目录
编者的话
焦点
钩球风波激起修宪风云
撤消免控权——1993年修宪内容
我国皇室的点点滴滴
君主立宪宣言
世界各国国王/元首一览表
观点对照
如何看待传统佛教与新兴宗派的最新发展?
专文
多元文化下的彷徨:——马来西亚华族知识分子的困境 /何国忠硕士
现代物现对我社的冲击 /谢瑞平博士
马来西亚:迈向前路“2020年宏愿” (续) /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
报导
沙巴加入马来西亚保障条件二十款
教育指南1994
短评
评“最终目标”的法律地位 /陈松生
正确对待伊班族历史 /蔡宗祥
文摘
从神话到历史——叶亚来和马来西亚华人英勇的过去 /陈俊华·李宝钻译
儒家、伊斯兰:民主的最后障碍?/亦陶
藏书介绍
林连玉资料简介 /梁记宝整理
■左起:刘锡通律师、陆庭谕先生、陈松生律师、游若金博士、叶仕平博士。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推展
《教育指南1994》 ,陈松生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各种变迁和风波的冲击。尽管困难重重, 华资中心管委会同人仍然秉持中心当初创立的理念,坚持在观念的推广和资料及 资讯的传播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
新的一年有新的挑战;当然也有新的计划。今天安排这个推展仪式,是要正 式向矢家宣布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准备出版《教育指南1994》,而且工作也已经开 动了。这是新的一年里的第一项重要新计划。其实,从口头谈论到落实进行,《教 育指南1994》的筹备,前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四处征询看法、 听取大家的意见、了解市场的潜能和反应,同时充份作好策划工作。
《教育指南1994»的计划未提出之前,不论是华资中心、董总和教总,其实 早就已经在进行有关教育资料的汇集、整理、分析和出版以及流传的工作。比如 华资中心的《全国大学科系介绍手册》、《国内大学入学积分分析》;董教总的《马 来西亚华团奖贷助学金手册》、《升学之路 姦考文凭持有者国外深造管道》、
《台湾升学指南》、《本地私立学院课程手册》、《回顾与省思—— 1991年教 育课题及教育统计资料》等等,都是让许多人受惠的具体成果。结合这三个团体 的资料和力量,我们深信可以做得更多,也可以做得更好。
(文转第72页)
编者的话
•这几个月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及讨论从钩球风波发展到修宪撤消统治者的免 控权,以及容许议员更开放地讨论君主立宪的问题。整体来说,此次修宪所带 来的正面冲击远远超过负面影响。本期以修宪课题为焦点,容纳了几篇文章, 让读者对整个课题的来龙去脉、修宪的内容、我国皇室的点点滴滴以及君主立 宪制的原则,有一概括性的认识。
•有关华人困境的讨论,在国内来说不是新鲜的命题。但是以华族知识份子作为 特定的探讨对象则并不多见。没有共识,何来对策?何国忠认为当知识份子最 感迷惘的地方,就是无法确定文化传承的准据和方向。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各 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知识份子无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反的,他们在华人社会 所处的附庸地位却是极为明显的。作者认为踏实地做ー些思想启蒙的工作,对 五百万马来西亚华人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砂劳越伊班族又称为海达雅族。提起他们的历史,一般人恐怕都感到陌生;若 有一些认识,通常也是一些片面的印象,甚至是一些偏见,这主要是因为早期伊 班族没有文字,没有书写历史。他们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将历史流传下来。在 砂劳越从事内陆土著历史文化研究的蔡宗祥,撰述伊班族在砂劳越的发展过程, 纠正过去ー些错误的看法,并且拟岀ー些研究题材,供有志者参考。
•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佛教与新兴宗派的最新发展?释开舍和高程祖分别提出个 人看法,虽然见仁见智,我们希望两人的观点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以便针对有 关的问题整理出自己的看法。
•《资料与研究》的出版准证于去年年底到期,华社资料研究中心重新提出申请, 直到今年2月16日オ正式领到内政部所发给的出版准证。本刊第三期延误出版, 谨向读者致歉。
封面作品» JOSE JOYA
资料与研究
ROSA SINENSIS
出 版,马来西亚华校董总联合会总会
出品人:叶新田博士
编 辑:《资料与研宠》编务咨询委员会
•何维城(召集,人)、朱自存、 刘磐石、李业媒、陈友信硕士、 陈应德博士、陈忠登医生、 陈思庆、陈凯希
主 编:游若金博士
美术设计!叶玉佩
打字排版:华社资料研究中心资讯部
发行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The Resorce & Research Centre
•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2734036
Fax: 03-2734037
承 印:万兴印务贸易有限公司
No 3, Jalan SR 3/6,
Taman Serdang Raya,
Seksyen 3,
43300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Darul Ehsan.
出版日期:1993年3月]日
定 价:$5. 00
KDN PP7865/2/93
所有来稿反映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目录
!编者的话
■ 焦点
4钩球风波激起修宪风云
8撤消免控权
—— 1993年修宪内容
12我国皇室的点点滴滴
15君主立宪宣言
17世界各国国王/元首ー览表
■观点对照
18如何看待传统佛教与新兴宗派 的最新发展?
2
2I多元文化下的彷徨:
——马来西亚华族知识分子的困境/何国忠硕士 59现代物现对我社的冲击/谢瑞平博士 68马来西亚«迈向前路“2020年宏愿”(续)
/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
29沙巴加入马来西亚保障条件二十款
72教育指南1994
Ww,
33评“最终目标”的法律地位/陈松生
64正确对待伊班族历史Z蔡宗祥
36从神话到历史
一・叶亚来和马来西亚华人英勇的过去
/陈俊华•李宝钻译
48儒家、伊斯兰:民主的最后障碍?/亦陶
HK0
56林连玉资料简介/梁记宝整理
驚
点
パ
钩球风波激起
修宪风云
资料与研究
因为ー场钩球赛中的动粗事件,进而引发 政府修宪废除统治者的免控权,以及宣布撤消 统治者一向享有,但却没有明文规定的各种特 权和优惠。这样的发展,恐怕是柔佛苏丹和王 子,以及新山苏丹阿布巴卡学院钩球队教练道 格拉斯,哥梅兹(Douglas Gomez)所始料未及 的。
打人打出风波
1992年的马来西亚运动会(Sukan Malaysia) 在柔佛州举行・代表柔佛钩球队出赛的柔佛王 子东姑阿都马吉(Tengku Abdul Majid),在7 月10日的决赛中,被指殴打毗曲队守门员默哈 末惹化(Mohamad Jaffar Velio),結果在 10月 18 日被马来西亚钩球总会纪律委员会判处五年球 监。
由大马钩球总会与美禄(M1LO)举办的校际 钩球锦标赛,11月25日在吉隆坡举行半决赛。 在开赛前数小时,柔佛苏丹阿布巴卡学院钩球 队宣布退出比赛。该队的退出,据说与柔佛王 子被判坐球监有关。皇室涉嫌干预体育活动。 柔佛苏丹阿布巴卡钩球队教练道格拉斯•哥梅 兹对于被迫退出比赛忿忿不平,因此公开批评 柔佛钩球总会。
道格拉斯•哥梅兹的谈话,引起柔佛皇室 的不满。11月30日,他被传召进入武吉西林
ー钩球教练道 格拉斯。哥 梅兹
。柔佛王子东雄 阿都马吉
t国会开会
4
焦
首相马哈迪医生
点
(Bukit Serene)皇宫,结果在皇宫内被忿怒的苏 丹亲自殴伤。五十二岁的道格拉斯•哥梅兹在12 月6日正式向柔佛州警察总部报案。警方也证 实此案涉及刑事法典第三二三条文。消息传开, 全国哗然,舆论的反应强烈。传播媒介开始出 现有关皇室特权、豁免权以及苏丹在’君主立完 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的广泛讨论。有关皇 室的各种报导也纷纷见诸报端,包括批评皇室 利用特权谋取商业利益、使用豪华座车、耗费 使款修建皇宫以及生活奢侈等等。
副首相提私人动议
12月10日,副首相嘉化巴巴在国会下议 院提出私人临时动议,要求国会议决柔佛苏丹 打人的举动违反宪法精神及滥用权カ,并且抵 触国家法律的理想和愿望。他警告说,如果人 民对君主失去容忍,可能会采取超越宪法和法 律推翻君主。国会以96票对〇票通过副首相 的动议。
以巫统高层领袖为主的国家领导人,与此 同时着手通过修宪来撤消统治者的免控权 (Immunity),以及确保议员在国会或州议会讨 论统治者地位问题时,不会触犯《煽动法令》
(除非他们主张废除君主立宪制)。政府对修 宪问题态度坚决。舆论几乎一面倒向支持政府 所采取的行动。
资料与研究
皇室方面也不甘示弱。柔佛苏丹在12月30 日邀请所有对殿下忠心与关爱的子民,出席定 于1993年正月8日假新山皇宫广场举行的觐 见大会。这项呼吁一度使国内局势紧张。首相 和柔佛州务大臣都劝告,甚至警告公务员不得 出席是项集会。全国警察总长也呼吁取消集 会。1993年正月3日,柔佛苏丹宣布无限期 展延觐见大会,此项决定是基于避免不负责的 份子利用这个机会,同时也考虑到人民的安全 和各民族的团结。柔佛苏丹的宣布让全国上下 松了一ロ气。
国会修宪
1993年正月180 ,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 医生在未经马来统治者会议同意的情况下,在 国会下议院提出宪法修正案,动议修改宪法第
5
焦
点
资料与研究
卅二条第(一)款和第一白八十一条第(二)款; 另外增加五项新条款,即第卅八(二)(d)条、第 四十二(十二)条、第六十三(五)条、第七十二(五) 条以及第一百八・・一(三)条。
首相在长篇大论的演说中表示,1993年 宪法修正案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保护统治者本 身及君主立宪制,避免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感进 ー步升级,进而要求废除君主立宪制。自独立 以来,皇室成员滥用特权、浪费公款及违法的 情况日益严重。“君主不会犯错”是ー种封健 的概念。任何人都不得超越法律。君主犯法也 应与民同罪,这是民主精神的林现。政府不但 不会废除君主立宪制,相反的,政府将进ー步 加强君主立宪制,确保它更健全地运作。
实际上政府就修宪问题,曾多次与统治者 会商。在整个过程中,统治者只提设立特别法 庭以审判犯错的统治者,对修宪草案中有关免 控权、煽动法令、及宽赦权的条款不表异议。 因此政府乐观地认为统治者将接受修宪。
统治者会议在正月16日召开。这次会议打 破惯例,没有邀请首相和各州州务大臣出席。 首相在国会动议修宪的同一天,九位马来统治 者一致拒绝政府所提出的宪法修正案。掌玺大 臣在代表马来统治者所发表的文告中指出,有 关的宪法修正案一旦通过执行,对马来统治者 的主权、地位和尊严,将会造成强烈的冲击。 统治者会议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是针对修宪 建议中所涉及的原则和结构问题,先进行更深 入的研究。统治者会议认为这么重要的问题, 不应该在没有深入的商讨之前,仓促作出决定。 政府并没有因为统治者会议的表态而收回动 议。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国会下议院进行表 决时,以133票对〇票,超过三分之ニ多数票 获得通过。此次投票,创下国会在没有反对票 的情况下通过议案的历史性记录。
在133票中,国阵成员党占129票,另 外4票来自独立人士。民主行动党(在下议院 占有20席)、回教党(7席)以及沙巴团结 党(14席)事前都表示支持修宪,但基于各别 的理由,在对议案进行表决时,他们都弃权。
各政党的立场
国阵成员党一致支持修宪。不过巫统领袖
由始至终都是主要发言人。首相表示,既使没 有获得最髙元首的同意,修正案仍然有效,统 治者会议若不同意,可通过法庭提出批战。 民主行动党基于三项原则支持修宪,即①没有 统治者是在法律之上,而享有触犯刑事,民事 法的权カ;②每ー个被皇室犯错行为侵犯的人 ±,都应能寻求赔偿及获得正义的伸张;③政 府有责任维护法治,以及保护这个国家内每ー 个人的生命与财产。不过,该党不同意政府在 未获得统治者会议同意之前就提呈修宪动议。 该党建议成立一个国会遴选委员会,以便让委 员会和统治者进行商讨及设法取得协议。
回教党署理主席哈迪阿旺说,根据回教教 义,没有人可以豁免于法律,包括君主。该党 认为修宪案有欠详尽,建设政府展延修宪。
沙巴团结党则认为政府、的修宪动议不符合 程序。该党认为政府应先修’改宪法第六十三条 (国会特权)及七十二条(立法议会特权)后, ォ向国会提呈撤消统治者免控权的法案。
在国会中没有任何议席的人民党,自五十 年代成立以来就反对封建体制。此次在修宪问 题上该党立场鲜明。自柔佛苏丹打人事件开始, 该党就全力支持撤消统治者的免控权,反对任 何形式的特权、任何集团及任何人的特权;同 时也要求政府撤消其他违反人权的法令,如内 安法令等。
唯一对修宪案持反对立场的政党是四六精 神党,被认为是“保皇派” 〇该党认为,统治 者所享有的免控权一旦被撤消,相等于废除统 治者的主权,这将使统治者的存在尤如虚设, 马来人的统治权及尊严的最后堡垒将分崩离析, 荡然无存。该党认为政府处理涉及统治者地位 的问题时,应该通过政府与统治者会议去处理, 而无须修改宪法。四六精神党主席东姑拉沙里 表示,该党是维持君主立宪体制,而非保护统 治者本身。四六精神党高层领袖也先后觐见各 州统治者,以反映该党立场。
律师公会的观点
另外一个表明反对修宪的团体是大马律师 公会。该公会认为免控权是君主立宪制的主要 组成部份,一旦被撤消,君主立宪制将宣告名 存实亡,ー个由宪法制定,为促进民主体制的
6
焦
"左起,柔佛、吉打和吉兰丹苏丹,后者最早公开反对宪法修正案。
结构将从此被摧毁。这将使行政权可以通过进 行提控的威胁,令统治者屈服。统治者在面对 政府时将无カ反击,最后使行政权拥有支配地 位。
律师公会也认为,政府把钩球教练哥梅兹 被苏丹殴打的事件转化成人民与统治者的对抗, 是不公平的做法。该公会建议设立皇室仲裁庭 研审犯错的统治者。仲裁庭的成员包括统治者 在内,它应有权委任专员调査所有的投诉及协 助聆审,同时有权实施适当的禁令,并根据犯 错的程度作出裁决,这包括废除有关统治者的 王位。这种研审形式将可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 同时又使他们对本身的过错负责。
正月20S ,宪法修正案在国会上议院以57 票对〇票获得通过,然后提呈给最高元首御准。 根据宪法第五章(立法程序)第六十六条(立 法权之行使)的规定,最高元首必须在ー宗法 案呈给他之后的三十天内,御准该法案,在该 法案上盖上国玺。如果他不御准,必须将该法 案(如果不是一宗财务法案)交回通过该法案 之议院,志明其反对该法案或其任何部份之理 由。
当不被御准之法案交回绐议院时,议院必 须尽早重新考虑该法案。若该法案获得议院全 体议员中三分之二投票通过,必须将该法案重 新提呈绐最高元首御准。最髙元首必须在该法 案提呈给他之后的三十天内御准之。若最高元 首不依据有关规定行事,该法案在所指定之期 限届满后将自动成为法律,一如最高元首已御
准之。
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后,统治者会议与政 府在2月11日欣然宣布,各州统治者与政府已 对修宪问题达致协议。统治者掌玺大臣恩姑拿 督依布拉欣和总检察长丹斯里阿布达立分别代 表统治者会议和政府发布联合声明。
统治者会议与政府联合声明
统治者会议与政府发布的联合声明全文如 下=
统治者会议及政府欣慰的宣布,吾等双 方已针对政府修改联邦宪法法案达致ー项协 议。
统治者会议及政府已同意由最高元首陛 下把国会已通过的1993年联邦宪法(修正) 法案交回国会下议院,以纳入数项双方巳同 意的修正。
统治者会议及政府已针对ー项1993年修 正草案达致协议。统治者会议根据联邦宪法 第卅八(四)条文及第一百五十九(五)条文,一 致同意御难在有关国会特权及煽动法令的联 邦宪法第六十三(四)条文中纳入数项修正。
最高元首在2月18日将宪法修正法案交回 国会下议院。副首相嘉化巴巴在当天透露,下 议院将在3月8日及9日召开两天特别会议, 而上议院则定在3月10日,以便进行统治者会 议和政府所达致协议上的一些修订。修宪风云 至此缓和下来。
资料与研究
焦
点
毎撤消免控权
5’ 1 1993年修宪内容
洒蘭
朋詮:
hist
曲祁
”輒’
fi'Bfiei
嗽品ii湍 ) 枷临
棚牌
(岫机
、折・■*
工E.
资料与研究
1993年正月19日,国会下议院以113票对〇 票通过宪法修正案;翌日上议院以57票对〇票 通过同一法案。此次修宪,涉及修改宪法第卅 二条第(一)款和第一百八一条第(二)款;另 外增加五项新条款,即第卅八(二)(d)条、第 四十二(十二涤、第六十三(五)条、第七十二(五) 条以及第一百八十一(三)条,其主要内容包括 撤消统治者的免控权、保障国会和州议会的言 论特权。
宪法第卅一条“联合邦最高首长及其配偶 ”共有四项条款:
(一) 联合邦必须有一名最高首长,其名称为
“最高元首”,其地位在联合邦所有人 士之上,且无需在任何法院面对任何诉 讼。
(二) 最高元首之配偶称为“元首后”,其地 位仅次于最髙元首,而在联合邦所有其 他人士之上。
(三) 最高元首必须由统治者会议选出,任期 五年,惟可随时署函向统治者会议辞职, 或由统治者会议罢免,并须在不再为统 治者时退位。
(四) 第三附录之第一部与第三部之各项规定 必须施用于最高元首之选举与罢免。
第卅二条第(一)款修改为:
(一)联合邦必须有一名最高首长,其名称 为“最高元首”,其地位在联合邦所 有人士之上,且无需在任何法院面对 诉讼,但只限于他在执行任何明文规 定的法律下的职务时所做或所忽略的 任何事情。
另外被修改的是第一百八一条第(二)款 〇第一百八十一条“统治者最髙权力等之保留 ”共有两项条款:
(一) 除本宪法之规定外,统治者至今在其领 土内所享有之君主权、特权、权カ、与 管辖权及森美兰州酋长至今在其领土内 所享有之特权、权カ及管辖权,必须继 续维持原状。
(二) 任何一州之统治者不得在其个人名义下 在任何法院被起诉。
第(二)款修改为:
(二)任何一州之统治者不得在任何法院被
8
焦
起诉,但只限于他在执行任何明文规 定的法律下的职务时所做或所忽略的 任何事情。
第一百八十一条增加一项新条款,即:
(三)任何赋予,州I统治者豁免在其个人名义 下在任何法院被起诉,或是不可イ受犯 其住家的法律,从此无效。
第卅八条“统治者会议”原有条款如下:
(-)统治者会议必须依据第五附录之规定组 成。
(二) 统治者会议必须执行下列各项职务:
(a )依据第三附录之规定,选举最高 元首及副最高元首;
(b )决定应否同意将任何宗教上之行 为、仪式或典礼扩展实施于联合 邦;
(〇 )并就,在本宪法下规定需要统治 者会议同意或统治者会议作出、 或徵询统治者会议后始作出之任 何委任,提供意见,并可研讨国 家政策问题(例如移民政策的改 变),或认为适当之任何其他问 题。
(三) 当统治者会议研讨国家政策事项时,最 高元首必须由首相陪同出席,其他统治 者及州元首则由州务大臣或首席部长陪 同出席;而所研讨之事项必须属于最高 元首依据内阁所劝告应执行之职务范围 内,及属州统治者及州元首依据行政理 事会所劝告执行之职务范围内之事项。
(四) 未经统治者会议同意,不得制定任何直 接影响统治者特权、地位、荣誉或尊严 之法律。
(五) 凡足以影响依据第一百五十三条所作行 政措施之任何政策上之变更,必须先徵 询统治者会议。
(六) 统治者会议之成员,于商议下列职务时 可自行决定:
(a )最高元首之选举或罢免,或副最 高元首之选举;
■最高元首苏丹阿兹兰莎,殿下登基成为毗助州
苏丹之前,曾担任我国联邦法院院长。
资料与研究
点
(b )对委任任何职位之忠告;
(c )应否同意任何变更州疆界或影响 统治者特权、地位、荣誉或尊严 之法律;
(d )应否同意将任何宗教上之行为、 仪式或典礼扩展实施于联合邦。
(七)(已废除)
新增加的条款是:
(二)(d )依据第四十二条第(十二)款给
予赦免、暂缓处刑或减刑。
第四十二条“赦免权等”原有条款如下:
(一)最高元首对军事法庭所审判之所有罪行 及在吉隆坡与纳闽联邦直辖区内触犯之 所有罪行有赦免、减刑及缓刑之权カ。
9
焦
点
资料与研究
(二) 除第(十)款之规定用不影响联邦法律任 何有关因行为良好或特殊服务而获得减 刑规定之前提下,凡联邦或州法律所赋 予展缓、暂停或减轻任何刑罚之权カ, 如果有关刑罚是由军事法庭或吉隆坡与 纳闽联邦直辖区之民事法庭所判决者, 必须由最高元首执行之,其他在各州内 所犯之罪行,则由该州之统治者或州元 首执行之。
(三) 当罪行之全部或部份是在联合邦境外发 生,或在超过一州境内发生,或无法确 定在何处发生时,则就本条而言,所犯 罪行必须被视为在审讯该罪行之州内发 生。就本款而言,吉隆坡与纳闽联邦直 辖区 视情况而定 必须被视 为一州。
(四) 本条所指之权カ:
(a )就可由最高元首所执行者而言, 乃属于依据第四十条第(三)款, 联邦法律可对其制定条文之职务 范围内者;
(b )就可由州统治者或州元首所执行 者而言,必须依据第(五)款所组 成该州赦免委员会所作之劝告加 以执行。
(五) 各州之赦免委员会,必须由联合邦总检 察长、该州首席部长及由统治者或州元 首所委任不超过三名之其他人士组成; 惟总检察长得随时以书面方式授权他人 代为执行作为赦免委员会委员之职务, 而统治者或州元首遇所委任之委员缺席 或不得视事时,亦可委派任何人士暂代 其职务。
(六) 统治者或州元首所委任之赦免委员会委 员之任期为三年,并得连任,惟随时可 辞职。
(七) 一名州立法议会之议员或国会下议院之 议员不得被统治者或州元首委任为赦免 委员会之委员,或暂代其委员之职务。
(八) 赦免委员会必须在统治者或州元首之前 举行会议,并由统治者或州元首主持会 议。
(九) 赦免委员会对任何事件提出劝告之前, 必须考虑总检察长对该事件所提呈之书
面意见。
(十)不论本条有任何规定,由马六甲、槟城、 沙巴、或砂劳越或吉隆坡与纳闽联邦直 辖区内在任何管制回教事务之法律下所 设法庭之判决,所有赦免、缓刑或减刑、 暂缓执行或减轻刑罚之权カ,必须由最 高元首以该州回教首长之身份执行之。
(十一)就本条而言,吉隆坡与纳闽联邦直辖 区必须设立单一之赦免委员会,而本 条第(五)、(六)、(七)、(八)及(九)款之 规定必须在细节上作出必要之修改后 施用于上述之赦免委员会,即上述各 款中提及“统治者或州元首”时,必 须解释为"最高元首”,而提及“州 首席部长”时,亦必须解释为分别掌 管吉隆坡与纳闽联邦直辖区之部长。
在(一款之后,增加第〈十二款及
第(十三)款:
(十二)不论本宪法所包含的任何内容,本 条款所指的权カ:
(a )州元首行使于本身或妻子、 儿子或女儿,这项权カ须由 身为州宽赦免委员会主席的 州首席部长在该局的功告下 执行;
(b )行使于最高元首、州统治者 或其配偶,视何者而定,这 项权カ须由统治者会议执行, 并须依循以下条文:
(i ) 当出席这项条款下 的任何会议,最高 元首不可由首相陪 同.而其他,统治者 也不可由各州州务 大臣陪同;
(i i)在这项条款下针对 任何事项作出决定 之前,统治者会议 须考虑总检察・长可 能已针对这宗事项 提出的书面意见;
〇
•统治者参加宗教 活动
焦点
(C )由最高元首或统治者行使于 其儿子或女儿,视何者而定, 这项权カ须由获得统治者会 议提名的州统治者,根据这 项宪法条款成立的有关宽放 委员会的劝告下执行。
(十三)基于第四十二条第(十二)款(a)和(b) •小节的用意,最高元首或有关州统 ,治者,视何者而定,以及各州元首, 皆不可成为统治者会议的成员。
第六十三条“国会特权”原有条款如下:
(一) 国会任何ー院或其所设委员会之任何议 事过程之有效性,不得在任何法院提出 质询。
(二) 任何人不得因在国会任何ー院或其所设 委员会之任何议事过程中所发表之任何
ー言论或所作之任何票决而被提控于法院。
(三) 任何人不得因由国会任何ー院或由其所 授权刊载之任何事项而被提控于法院。
(四) 第(二)款之规定并不施用于依据第十条 第(四)款由国会所通过法律而提控之罪 行,或依据1970年第四十五号紧急(必 需权カ)法令所修正后之1948年煽动 法令而提控之罪行。
第(四)款之后,增加第(五)款:
(五) 不管第(四〉款条文如何,没有任何人
可因为在参与国会任何ー院会议或委 员会会议时,谈论最高元首或统治者 而在任何法院被起诉,除非他主张废 除最高元首作为联合邦最高首长或州 统治者的宪赋地位,视何者而定。
第七十二条"立法议会特权”原有条款如 下:
(一)任何一州之立法议会议事过程之有效 性,不得在任何法院提出质询。
(一) 任何人不得因在立法议会议事过程中 所发表之任何言论或所作之任何票决, 而被提检于法院。
(二) 任何人不得因由州立法议会或由其所, 授权刊载之任何事项,而被提控于法 院;
(四)第(二)款之规定并不施用于依据第十 条第(四)款由国会所通过法律而提控 之罪行,或依据1970年第四十五号紧 急(必、需权カ)法令所イレ正后之]948 年煽动法令而提控之罪行。
在第(四)款之后,增加第(五)款:
不管第(四)款条文如何,没有任何人 可以因为在参与任何州立法议会或委 员会会钗时,谈论任何州统治者而在 任何法院被起诉,除非他主张废除州 统治者作为州君主的宪赋地位。
资料与研究
我
资料与研究
。柔佛州皇室成员被指在未获陆路交通局批准 的情况下,擅自先行使用未来十五甚至至廿 年オ可能轮到的车辆注册号码。目前柔佛州 最新注册的车辆只轮至"JVC”,但是却有 ー些皇室成员的座车已挂上"JMM”未获注 册的车牌。(11/12/92《星洲日报》)
・巫统玻璃市亚娄区(Arau)国会议员沙希旦 (Shahidan Kassim)在国会下议院参与辩论 柔佛苏丹事件时说,根据警方的纪录,柔佛 苏丹由1972年至今,总共涉及23宗案件, 其中包打殴打及暴力。(11/12/92《南洋 商报》)
。柔佛州政府过去三年所承担的柔佛御林军 (Paiukan Timbalan Setia. Negeri)开支分别 是166万(1989年)ヽ180万(1990年) 及234万(1991年)。柔佛州秘书拿督阿 都拉欣(Datuk Abdul Rahim Ramli)表示, 御林军成员属于公务员,所以开支由州政府 承担。
柔佛苏丹是全国唯一拥有私人军队的苏丹。 御林军成立于1886年,目前拥有195名官 兵。(11/12/92 Bcrita Harian)
。原产业部长拿督斯里林敬益医生揭露,在过 去五年内,彭亨苏丹已获取9万零59依格 的森林伐木权,依市价每依格约三千元计算, 总值逾2亿7千万元。
彭亨皇储也在同一时期获得!8,500依格的 森林伐木权。
林敬益说,彭亨州政府面对皇室巨大压カ而 违反了国家森林理事会之规定,导致森林被 大肆砍伐,而且也有人利用皇室名义和影响 力,公然进行非法伐木活动。(18/12/92 《南洋商报》)
。柔佛州政府宣布取消御林军作为购买军火的20 万元拨款;同时也取消20万元交通拨款, 两项合计共40万元。(19/12/92 Bcrita
Harian)
。彭亨苏丹拥有ー架命名为"Royal Pahang” 的波音727飞机。这架飞机据说是以马币 4千万元向汶莱政府购得,平时是停放在雪 兰莪梳邦空军基地。(21/12/92 Utusan
Malaysia)
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依不拉欣说,彭亨苏 丹的私人飞机是依照正常手续购买的,对于
2
焦
政府关税方面的措施没有什么抵触之处。(2 3 /12/92《南洋商报》)
•彭亨州务大臣丹斯里卡立耶谷(Tan Sri Mohd. Khalil Yaakob)表明,州政府在处理 伐木权的申请方面,从未接到来自皇宫的任 何压カ或为难。过去五年来,尽管苏丹提出 要求总数9万3千依格伐木权,州政府在毫 无被施压的情况下,仅批准了 3万6千649 依格。
州政府是针对原产业部长林敬益医生的言论 作出澄清。(22/12/92《南洋商报》)
•彭亨苏丹耗资7千7百万元建筑与修葺三座 皇宫。这些皇宫其中有两座建于关丹,另ー 座在吉隆坡。
命名为Istana Abdul Aziz的王储皇宫,座 落在关丹,占地约70英亩,拥有约40间房, 建筑费开始时估计为1150万元,建竣时却高 达5千万元。另外一座行宫的建筑费开始时 估计为350万元,建竣时高达1200万元。 在吉隆坡的行宫命名为“彭亨宫”,建筑费 也高达1500万元,原先的估计为350万元。 这座皇宫鲜少使用。
上述皇宫的大部份费用,是用于内部装饰上。 装饰工程是由彭亨苏丹的公主东姑玛丽安和 东姑玛哈妮所拥有的公司进行。建筑工程则 由 Road Builder (M) Sdn. Bhd,承包,该公 司的主席为彭亨王储东姑阿都拉。(28/12 /92 Utusan Malaysia)
・森美兰州政府每年提供给11位皇室的成员的 津贴为$732,240/=。严端的每月薪水为2 万6千元,严端后为3千元。另外州政府每年 拨岀$2,245,600/ =来维持皇室的开支,主 要用在皇宫的修茸、座车和职员。(15/1 /93 Bcrita Harian)
・雪兰莪州政府在1993年提供皇室的拨款为 689万元,去年为599万元。州议会所发表 的数字显示,苏丹的个人薪水每年为36万元, 苏丹后则为9万元。苏丹每年另外可获得应 酬津贴13万2千元、公务津贴9万元、开 斋节津贴2万元。
此外,州政府在1992年共拨岀180万元支 付皇室职员薪水,330万元作为其他用途。
(16/1/93 Bcrita Harian)
•彭亨苏丹每年平均花掉146万元词养200 匹马。这笔费用包括马匹的药物、维他命、 食物及冷气设备的马槽。这200匹马是由 一名阿根廷籍的练马师负责照料。他的月薪 是ー万元,还未包括住宿及汽车津贴。(18 /1/93《星洲日报》)
•吉打州政府必须借贷来支付吉打苏丹在吉隆 坡所建的行宫,该行宫的建筑预计耗费1千 万元。州政府目前已取得500万元的贷款。 该行宫的兴建是为迎合苏丹一旦到首都出席 官方节目,或是进行私人活动之需。据了解, 有关方面之所以要兴建行宫,是因为迄今只 剩下吉打苏丹在吉隆坡没有行宫,其他苏丹
资料与研究
焦
点
资料与研究
早已有自己的行宫。
此外,州政府每年需拨出50万元作为修葺和 美化苏丹的其他皇宫。(20/1/93 Bcrita
Harian)
・吉兰丹州政府今年总共拨出450万元作为 皇室的各项用途,包括薪水和津贴。苏丹的 薪水每年为36万元,应酬津贴为19万2千 元。苏丹后的薪水和应酬津贴分别为9万元 和2万1千6百元;而王储则分别领取18 万和 4 万 2 千元。(21/1/93 Bcrita Harian)
・柔佛州政府自1981年以来,总共耗费了3100 万元作为装修与美化武吉西林皇宫,即柔佛 苏丹所居住的皇宫。历年来的开支分别为$17, 837,000 (1981-1985 年)、$11,030,000
(1986-1990年)ヽ 31,450,628 (1991 年.) 以及一百万(1992年)。州政府在1993年 的财政预算案中,通过拨出120万作为上述 用途。•(21/1/93 Bcrita Harian)
•柔佛州政府在1993年提供皇室的拨款为760 万元,这其中包括苏丹的薪水,即每年为52 万 8千。(23/1/93 Bcrita Harian)
•自苏丹阿兹兰沙在1989年登基成为最高元 首以来,政府额外承担国家皇宫的开支7500 万元开支。
据了解,大部份的开支事先都没有得到政府 的通过。
政府最近回拒了一笔1800万元修葺皇宫的
开支。在这之前,修葺工程已经耗费5千万 元。
在上述7500万元的开支中,6900万元是作 为国家皇官的整个修葺计划,其中包括修葺 工程(5000万元)、购买碗碟(680万)ヽ 兴建花园及员工薪水(500万)、登基典 礼开支(260万)、购买桌布(250万)ヽ 装置电视天线(75万)等。(23/1/93 Bcrita Harian)
•在第六大马计划下,毗功州预计拨出4000 万元作为苏丹及皇室成员的皇宫的各项工程 开支。这笔款项在州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排在 第三位,前两项是改造及拓扩公路(6200 万)、建造新的公路(5300万)。(24/1 /93 Bcrita Harian)
•彭亨州政府每年用在州内皇室成员身上的款 项高达414万7千元,其中的200万元用 以支付苏丹及已故苏丹阿布巴卡的278名 王子及王孙的薪金、津贴和退休金。
苏丹每月领取3万元薪金及1万元政府津贴。
(25/1/93《星洲日报》)
• 丁加奴州政府往年共拨出超过1400万元供 扩建及修饰州内两座皇宫,其中229万元是 用以修建巴达利亚皇宫内部,而110万则用 来修建玛西亚皇宫的篱笆。更换巴达利亚皇 宫的新屋顶共耗费76万元,建小警亭及守卫 室用去25万元。其他开支包括维修宫内高尔 夫球场(83万4千元)、工人宿舍(34万 元)、巴达利亚皇宫灯饰(1〇万7千6百69 元)、玛西亚皇宫灯饰(60万)、宴会厅( 113万)、附加的播音室及厕所(26万5千 元),等等。所有工程已经于去年年终完成。
(25/1/93《星洲日报》)
•柔佛苏丹在武吉西林皇宫范围内有一私人动 物园,占地19.2公顷,每年耗费20万元来 维持。(25/1/93 «星洲日报》)
•雪兰莪州政府认为,在沙亚南州回教堂旁耗 资360万元来建雪兰莪皇陵,是ー项浪费 公款的举动。雪兰莪州行政议员再纳阿比丁 说,这座皇陵建竣后,将继巴生拉希玛回教 堂的皇陵,成为州内第二个皇陵。“我们觉 得这项皇陵计划太浪费金钱,因为皇陵内奢 侈和豪华的设备包括了大门、豪华灯饰、花 园和喷水池。"(26/1/93《星洲日报》)
4
焦
点
资料与研究
■ 1950年5月26日,在雪兰莪皇宫召开的马来统治者会议。当时英殖民地官员也参与会议。
君主立宪宣言
1990年和1991年巫统全国代表大会上, 巫统党员公开抨击ー些苏丹干预政治及向州 政府要求各种没有明文规定的特权。大会促 请政府采取适当的步骤解决我国君主立宪制 所面对的ー些问题。巫统最髙理事会在代表 大会过后提呈了一份备忘录给所有的马来统 治者,反映巫统党员对苏丹所应扮演的角色 的ー些看法,尤其指岀苏丹的ー些符合角色 的言行。
经过商讨之后,马来统治者同意另草拟 一份统治者行为准则。备忘录的内容可以成 为准则的基本要点。
1992年初,即钓球风波与修宪事件尚未 发生前・,巫统最高理事会完成《统治者行为 准则》草案,其中提出多项要求统治者遵守 的事项,’作为皇室与中央政府及州政府之间
达致谅解与和谐的指南。这份准则后来改名 为《君主立宪宣言》(Perisytiharan Prinsip一 prinsip Pelembagaan) 〇
巫统副主席拿督斯里安华依布拉欣曾率 领巫统最高理事会的代表团三次觐见马来统 治者,针对宣言内容作出解释。
玻璃市、雪兰莪、森美兰、彭亨及丁加 奴统治者于1992年7月4日在国家皇宫正式 接纳经修改后的《君主立宪宣言》。六州统 治者是由掌玺大臣恩姑拿督依布拉欣(Engku Datuk Ibrahim bin Engku Ngah)代表签署这 项宣言。另外三个州的统治者,即吉打、吉 兰丹和柔佛苏丹则未对这项宣言表态。
吉兰丹苏丹在较早时,即5月9日曾通 过其私人机要秘书公开表示不接受巫统最高 理事会为马来统治者所拟定的宣言。苏丹认
5
焦
点
资料与研究
为,吉兰丹州宪法对马来统治者行为准则的 诠释已很足够,而且吉兰丹并非由巫统执政, 巫统没有任何权カ要非属该党执政的州听从 该党的指示。吉兰丹苏丹是第一位公开反对 有关宣言的马来统治者。
《君主立宪宣言》包含10个要点,内容 如下:
1, 政治参与
1.1在符合惯例和协约之下,吾等 不直接或间接涉及政党政治。
2, 州务大臣的委任
2.1在符合州宪法下,吾等将批准 获得州议会大部份议员信任及 推荐的人选为州务大臣;
2.2如果没有任何政党在州议会中 拥有明显的大多数席位,吾等 将利用本身的判断,在符合宪 法原则下作出上述委任;
2.3如果吾等对有关被推荐作为州 务大臣的人选的适合性感到不 满,吾等可以把有关的人选重 新交回给该政党领袖,以作最 后的决定。
3, 委任州政府行政议员
3.1吾等承认州行政议员的委任是 根据州务大臣的劝告及符合州 宪法下进行,吾等将批准有关 委任"
4, 根据劝告行事
4.I吾等将会在州行政议会或州务 大臣劝告下行事,以符合州完 法的规定;
4.2吾等在符合宪法下,同意“根 据劝告行事”的词句及其他类 似意思的词句是,吾等将接受 及批准州务大臣及州行政议会 提呈的州政府劝告;
4.3吾等在符合宪法下,将有权カ 跟州政府进行讨论、给予鼓励 及提醒州政府;
4.4就如各州宪法中所规定,吾等 有权カ获得一切跟州行政管理
有关的资料外,吾等有权カ在 任何时候或州行政议会召开之 前,谕令州务大臣向吾等作出 汇报。
5. 政府高级官员的委任
5.1吾等将根据州务大臣呈上的名 . 单,以及配合州宪法及公共服 务委员会的认可,委任州秘书 、州法律顾问及州财政。
5.2在符合现有的惯例下,当委任 州级的所有联邦部门首长之前 ,必须先照会吾等;
5.3在符合有关州法律下,吾等将 委任州公共服务委员会的成员。
6. 商业
6.1除了通过信托持有人之外,吾 等不可积极从商;
6.2州摄政王可从事商业活动,但 是必须通过信托持有人及被任 命者。
7. 皇宫开销
7.1皇宫事务官应控制及管理据皇 室拨款中的财政条文所规定的 皇室开销。
8. 宗教
8.1配合宪法的原则,吾等是州内 回教首长,吾等也重申立场, 即将继续维护回教教义及惯例。
9. 传播媒介
9I配合宪法的惯例,吾等不应向 传播媒介透露及讨论任何可能 引发争论的州行政事务。
10. 最高元首
10.1除了联邦宪法所列明的条文 之外,这份宣言也同样适用 于最高元首。
特别条款
此项宣言的拟定,是旨在作诠释及 保证,非质疑联邦宪法、州宪法、 既有的协约及皇室特权。
6
观点对照
▲日本明仁天皇
世界各国
国王/元首ー览表
"阿曼国王
•英国女皇
序 国家 国王/元首名称 政体
(I・ 亚洲)
1. 巴林 Bahrain Shaik Isa bin Suluman al-Khalifa 君主专制
2. 不丹 Bhutan Jigme Singye Wangchuk 君主立宪
3. 汶莱 Brunei Darussalem Sultan Sri Muda Hassanal Bolkiah 君主专制
4. 日本 Japan 明仁天皇 君主立宪
5. 约旦 Jordan King Hussein ibn Talal 君主立宪
6. 科威特 Emir Shaik Jabir al 君主立宪
Kuwait Ahmad al Jabir
7. 马来西亚 Malaysia Sultan Azlan Shah 君主立宪
8. 阿曼 Oman Sultan Qaboos bin Said 君主专制
9. 卡达尔 Qatar Shaik Khalifa bin Hamad al-Than 君主专制
10. 沙地阿拉伯Saudi Arabia Fahd ibn Abdul Aziz 君主专制
11. 泰国 Thailand Bhumibol Adulyadej 君主立宪
12. 尼泊尔Nepal Birendra Blr Bikram Shah Dev 君主立宪
(n,非洲)
13. 莱索托Lesotho King Letsie 君主立宪
14. 斯瓦济兰 Swaziland King Mswati III 君主专制
15. 摩洛哥 Morocco King Hassan II 君主立宪
(m.欧洲)
16. 摩纳哥 Monaco Rainer III 君主立宪
17. 比利日寸 Belgium King Baudouin 君主立宪
18. 丹麦 Denmark Queen Margrethe II 君主立宪
19. 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 Hans Adam 君主立宪
2〇. 卢森堡 Luxembourg Grand Duke Jean 君主立宪
21. 挪威 Norway King Harid V 君主立宪
22. 西班牙Spain Juan Carlos II de Borbony Borbon 君主立宪
23. 瑞典 Sweden Karl XVI Gustav 君主立宪
24. 英国 Britain Queen Elizabeth II 君主立宪
(IV.太平洋群岛)
25. 东加 Tonga Taufa' anau Tupou IV 君主立宪
26. 西萨摩亚 West Samoa Malietoa Tanumafili 君主立宪
资料与研究
7
观点对照
如何看待传统佛教与 新兴宗派的最新发展?
1 近来佛教界兴起新的宗派,
I ロJ 1 令一般民众对正伪的问题感到困惑。 您个人有何看法?
资料与研究
•释开舍
近来佛教界兴起的“新宗派”多倾向于 膜拜教团(Cultism)的模式与作法。膜拜教团 依赖于一个卡里斯玛式的领袖,而此类具备 感召カ的领袖常扮演了 “神授”、“天启” 等启灵式的自我启示,强调神秘主义或秘传 式的形式、新的洞见或启示往往与传统的教 派或教法有所差别,又因着未能如过去之伟 大宗教家般之独创一教,而“寄生"在正统 宗教之名誉下,如人民圣殿教(Peoples Temple)的杰姆・琼斯(Jim Jones)。
膜拜教团一般都是过渡性的、短命的, 由于过渡依赖卡里斯玛式的领袖,而未能建 构ー套严密的教义或学说,此支配人物一旦 去逝,或消失,或失去信任,教团就会趋于 瓦解。
佛教徒只要具备了基本的佛教知识,对 诸如此类的“附佛外道’’是很容易辨认的。 佛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因着区域文化、 立论点等对教义的不同诠释而形成的部派或 宗派,都有一定的依据与传承;而膜拜教团 之创始者则企图以混合的形式,大论"伟大 的我是” (Great 1 Am),对非创始者或外 人来讲几乎是不可理喻的。
高程祖先生
真佛宗雪隆弘法
委员会主席
•高程祖
真佛宗目前已是新兴的密宗教派,赞扬 毁誉多如过江之鲫,批判它的人,多不通“密 法三昧”,也不是密行尊者,还没入“如来 五智‘',达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正 等正觉,自然不能作出圆融持平之论,批评 争执正伪问题遂由此而生,其实多都是人祸, 源自三毒的"痴”。真佛宗是以"光明空性” 为正见,修光明,光明就是光土,光明依空 性产生,空性就是常寂,以西方极乐世界常 寂光土为依归,入“涅盘寂静”,完全符合 佛说的三法印。
8
【日! 9卢胜彦从正统的佛教发展到自立门户, I J乙这是否会影响到佛教界的团结?
•释开舍
卢胜彦从一开始就被排斥在正统佛教之 外。维系着佛教社群的共同见解即对法义的 诠释,虽各宗派有其不同之立论点,但却有 ー定之历史传承与依据,像卢氏所提出之“启 灵”,及近期“密法”之传承,仅系个人之“自 我喑示”,并未得佛教界之认可。在行为规 范上,佛教自有一套信念及责任伦理观念。 在某ー程度的规范伦理的结合之下,佛教社 群之角色扮演,自有一套的礼法与承续之法 规,从共同的理性的建构到实践行为的导向, 依于’’见和“、“成和”等之和合前提下, 若有人提出不同之见解及提出一套不同的行
为规范,若不是有意的排拒,就是试图混淆 视线,以胃自利。
所谓’“正统”、“非正统”,自有其历 史、法理、规范范畴等的根据,岂是自创格 局,不理事实,大言“我是”他非者所能扭 曲的。
问3
近年来,佛教界出现的瞩目人物,如卢胜彦、清海上士、淑一法师等, 引起议论纷纷。
请问佛教界的僧团信徒应如何看待这些人物?
・释开舍
卢胜彦与清海借用佛教之名誉大搞个人 信仰及膜拜教团,自创ー种非僧非俗之“大 我”型态,在教义的诠释上、乖离佛教之义 理,却又混合其他教派之学说;行为上的不 可理喻,再加上提倡迹近巫术世界的诸种禁 忌、狂道、迷魅、已然走向原始宗教之非理 性性格。膜拜教团所强调之“新启示”、及 创始者经常被“神化”,在行为上,领袖之 不被制约而附有特殊的权カ,创造奇迹的力 量等,已经和佛教的人间性格相背离。
淑一法师是佛教的ー员,在言行上相当 的前卫,却是一名保护主义者(Conservatism). 作风迹近政客之行为,以伸张正义而自许, 却又流于狂妄,俗气;而未能提供ー踏实, 具备理性建构之实践导向,实不是一名智者 所应为。
"高程祖
释开舍法师 马佛青署理总秘书
观点对照
佛法在印度,早由
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 传来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 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一些宗 派如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ー华开五叶成立
“空”、,’有”两大
五宗,即法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 而藏密也已分出红黄花白四大教派,门户早 已林立,不但不影响佛教的团结,反而促进 佛教的发展,就如真佛宗的创立亦然。说真 佛宗会影响到佛教的团结是别有机心,蓄意 破坏真佛宗。
资料与研究
"高程祖
针对佛教界的数位瞩目人物,如淑一, 清海诸师,、因对他们不甚了解,所以不便评 论。但身为佛教徒,针对此事宜深入研究, 以明白所谓“瞩目人物”的言论,思想教言 等是怀有私人目的或是宏扬佛法,济助众生, 从而判其“定位”,即可明辨正邪,了了于心。
更重要的是以佛家无限包容的精神去应 对,认为正确的,不妨放下已执共同宏扬佛 法,若有谈也应该进行对话研讨,事事以度 众生为目标,切勿妄下抨击,徒然失去修行 人的胸怀。
在真佛宗,卢师尊教导弟子们应该多闻, 多参访诸师,自己可做选择,缘份契机为要, 真佛宗无门进入随顺。
总而言之,放下一点私我观念,将目标 放在度众上,反求诸己又何来议论及困扰呢?
9
观点对照
资料与研究
n] A现代人在物质享受之馀,
J う渐转向心灵上探索,
许多人研究禅学、佛道、求道。 您个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释开舍
人类对生命的思索,自古一如。在生存 条件的制约下,物质官能需求固然是最基本 的生命需求,但是生命的价值定位却不能停 留在官能文化的层面。现代化的ー个生活现 象容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消费”。官能 文化的消费主义只能提供暂时的满足,而文 明的发展以精神及物质的和谐进展佳。虽然 是陈腐之言,但人类所面对的困境却是在崇 高的理想之后,潜藏著私欲、物欲之放逐、 生命之萎缩、权力斗争、观念战争等之诸般 生存的制约性质。
生命是不断地自我寻找,ー时的迷失于 外物的追逐或刻意的放逐于物欲的需索,是 ー个无底的深渊。现代的“新人类”已开始 转向自我,心灵之醒觉的探索,如新时代运 动等,看似新鲜事物却自古已然!
•高程祖
人类是灵与物的混合体,现代人疲于追 逐名利滞于声色,久之自然兴起修禅学道的 心灵探拓,.以平衡身心,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人类走向心灵发展是很健康及美好的ー 件事,心理学也肯定了人类内心的发展是可 以影响其生活层面的,所以欧美先进国十分 重视心理教育。
更进ー步的从录影档案中发现了各先进 国的研究发现了人类心灵的潜在力量是无可 限量的。这种实况在某个程度上与宗教修练 是相吻合的。
在佛教的观点而言,这可以显示佛法将 普及发扬的征兆,因为众生慢慢了解从外境 所要求的亨乐是短暂的,从内心(自性)所 发掘的安宁是永恒的,这种切实了解诸般外 在事态的演变是无常的,从而向自心来探拓, 实修至将心扩大无我,从而成佛(涅盘寂静) 的皈向,就是佛教所重视的正见啊!
当然,正确的宗教修行是不偏激,不与 道德规范起冲突,不破坏社会安宁及利人济 事为衡星点,站在佛教立场上更希望与佛法 正见相合。
20
专
文
多元文化下的彷徨 马来西亚 华族知识分子的困境
怎样的人オ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 韦伯认为 知识分子是人类追求理想的代表, •何国忠__________ _ 在文化价值上具有特殊成就的人。
资料与研究
一、前舌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这 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由于教育的普及,为 了突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功能,一般而言, 我们都会认为知识分子除了是接受过相当程 度的教育以外,还必得是对人类与社会有一 贯热忱的关怀与批判的人格特质,韦伯认为 知识分子是人类追求理想的代表,在文化价 值上具有特殊成就的人。(1)希尔士(E. SHILS)内心中的知识分子则是指社会中一群 关心人类、社会、自然和宇宙的人。’(2)余 英时认为用中国的标准来说,具备了类似“以 天下为己任’’的精神オ是知识分子。(3)不 管社会怎样变化,文化背景差异如何,大部
分的人都显然都要求知识分子有超越一己利 害得失的精神。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 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变迁有研究的人大 体都知道,要想在马来西亚找ー个有思想的 知识分子作为个案研究,的确寥寥可数。马 来西亚华人社会里找不到一位像严复、梁启 超、鲁迅或胡适那样介于思想和政治的知识 分子,也找不到像熊十カ'、梁漱溟一生为中 华文化寻找出路的儒者。早期华人南迁的时 候,知识水平一般不高,但是这几十年间, 受过相当程度教育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这 块土地总是不容易出现ー些头角峥蛛的思想 性人物?为什么知识分子极难形成一个有力 而又明显的独立阶层?这样的人文传统为何 始终建立不起来?
专
文
没有共识,又何来对策。
也就是说,
文化传承根本就没有准据和方向可言, 这是知识分子最迷惘的地方,
在还没有解决如何保卫民族权益之前 华人首先要面对的是
如何为自己的灵魂和民族定立方位。
资料与研究
二、文化传承的困惑
从华人的内部而言,没有共识可说一直 都是华人心头的郁结。王康武教授在他那篇 极为著名的《马来亚华人的政治》将早期的 华人分为:ー、以大陆为认同目标;二、讲 求实际,关心贸易,基本上以低姿态面对政 治问题的华人,他们满足于在既定的政治集 团的管理下工作;三、对马来西亚有某种忠 诚,其成员以英属海峡殖民地华人为主。(4) 王教授点岀了华社当时的困境,早期华人在 思想上显然各有依归。但是新的一代在本地 化的教育洗礼之下,大体已经克服土地认同 的危机。今日马来西亚华人可说都以马来西 亚公民自居,将此地当作他们的祖国,但在 思想上,没有共识还是ー仍旧贯。
从.教育的渊源来看,早期的华人可分为 三类,一是纯受华文教育,ー是纯受英文教 育,另外一类是小学接受母语教育,中学到 英校就读。教育背景不同,是令华社不能出 现共识的其中一个因素。自从政府推行国语 政策以来,马来西亚再也没有以往的接受英 文教育者。目前华人还是有三种选择:ー是 纯粹受马来文教育,二是纯粹受华文教育, 三是小学受华文教育,中学往国民学校就读。 (5)
目前的华人社会受英文教育者仍然扮演 相当重要的角色。以马华公会来说,在他们
的四位部长中,其中两位是完全没有受过华 文教育的。虽然作为学校媒介语的英文已经 被马来文所取代,但对于那些没有受过中文 教育者,华人彼此之间还是以英语交谈。其 情况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显然和崇洋 的心理有关,另外也有人认为华人心理一般 有这样的潜意识:觉得用马来文就是倾向要 成为马来人了。(6)从这里可以稍稍看出华 人和马来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自从英校被改制为马来学校后,许多家 长改变过去将孩子送到英小的态度,将自己 的孩子送到华小。(7)目前有大约88%的华 人是将孩子送入华小。(8)华人一般都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掌握最基本的母语教育。小学 修完以后,家长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以国 语为媒介语的政府中学或是由华人自己经营 的独中就读・目前就读独立中学的学生人数 大约有五万五千人,而政府中学的华族学生 大约有二十三万人。(9)
华人的心理是极容易让人了解的。他们 ー方面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会忘本,另一方 面又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在这块多元种族的 土地上生活得更好。马来文是国语,是官方 语文;英文是国际语文,在马来西亚的工商 界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不能放弃。通 晓三种语文是一般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整体而言,有许多老ー辈的人对中华文 化还是亦步亦趋,这是由于他们是传统华教 出身。新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的中国历史文 化属性是越来越淡,对文化传统的眷恋已经 淡薄,但是新一代也不见得就对中华文化抱 着ー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有许多新一代的华 人对文化传承仍有重大的使命感,其中一部 分更是抱着极为浓厚的忧患意识,我们可以 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为例,其学生的数目和 早期相比可说有极为显著的增加,目前中文 系有许多学生的成绩事实上是可以选修其他 更有“钱途”的学系,但他们仍然以中文系 为第一志愿〇(10)再以马大华文学会的情况 而论,其学员的活动层岀不穷,几乎可说是 马大其他十个学生组织的总和,里头夹缠的 文化情结是相当明显的。
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 上与马来人政治发展息息相关。国家文化政
22
策虽然在精神上尊重多元传统,但官方在落 实上却岀现了极大的偏差。对于马来西亚的 许多华人而言,华人文化是重要的,教育是 传承文化最主要的环节,政府若有不利华文 的政策岀现,我们可以看到华社的激烈反应, 特别是在新经济政策推行以后,一向在马来 西亚经济发展里头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华人, 已经失去了主导的地位。这种挫折感,使到 ー些华人对文化的发展不敢再掉以轻心。但 是在华人内部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显然和中 国近百年来的问题ー祥:中华文化应该走什 么样的路?
我们可以发现华社在文化的传承上所出 现的不同心态。基本上,所谓华社的意愿, 就是捍卫华人的权益。在维护华教的旗帜下, 华人对确保华小不变质和发展独中绝无异议, 因为华社十分清楚,没有华教就没有华族及 华族文化。但是ー论及如何捍卫华人文化, 华人的观点却始终莫衷ー是。
有一部分华人认为华社应该了解马来西 亚的国情,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文化问题, 华社不应该要求过多,要适可而止,要不然 会弄巧反拙。另有一些人认为,我们应该有 发展文化的权カ,因为宪法明文规定华人可 以自由发展自己的文化。前者认为后者的作 法将让华、巫两族产生对抗,后者却认为前 者的让步将使文化的传播更加迂回,无疑是 自愿岀卖自己民族的灵魂。在政治冲突和价 值混淆的盲点上,两者极难找到衔接之处。 例如由马华公会创办的拉曼学院不愿意办中 文系,虽然引起民间极大的批评,民主行动 党更是讥讽马华在拉曼学院没有主权,但马 华公会显然也有他们的解释。他们担心这样 做会引起马来人的不满,影响政府对拉曼学 院的拨款。马华公会总会长林良实不止一次 在报章上说他极为心痛有大约八千名可以进 大学的华族学生由于政府施行种族固打制度 而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事实上,对于大部分 马来西亚人民来说,只要有机会进入大学, 大家已经心满意足,对他们来说生活还是最 重要的。但是要求生活上的舒适,和文化的 传承是两回事,华社在这样的作法是否明智, 这种论争显然将无止无休。我们再拿另外一 个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困境,华人关心华文教
育,可是对于大部分的华人来说,一般只要 求基本的书写和会话。从报章的言论我们大 体可以看到这种趋向,许多人认为要推广中 文,就不应该让中学生学习太多的文言文。 根据他们的看法,艰涩难愤的文言文会导致 华族新生代放弃选修中文,目前中学华文课 本文言文大量的减少就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 事实。(:11)
没有共识,又何来对策?也就是说,文 化传承根本就没有准据和方向可言,这是知 识分子最迷惘的地方,在还没有解决如何保 卫民族权益之前,华人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 为自己的灵魂和民族定立方位。由于这个问 题一直都没有答案,华人社会里头因而种下 了不稳定和不安定的因素。当不利华人的政 策岀现时,在寻找对策的过程中出现意见分 歧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在・’独立大学車件” 中马华和董教总的对立是如此,(12)而独中 办学方针更可以看到华社对自己前途ー种错 综复杂的心理。(13)因此,知识分子虽然能 以大无畏的勇气批评时政,但是理直气壮并 不表示就能获得全体华人的支持。大体而言, 华人是相当保守的。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情况 一向都倾向于维持现状,都希望能够赚钱养 家,能够发展,虽然许多人认为政府的许多 政策对华人不利,偶尔会发岀ー些不满的声 音,但华人大体都维护目前的体制。知识分 子本来的工作是做些社会教育,启蒙群众, 寻求社会、政治的改革,但是假如他从文化 角度替华人争取权益,在土著至上主义根深 蒂固的马来西亚政治里头,往往会被其他种 族视为破坏各族和谐者,最终的局面可能也 不是华社要看到的。
这种现象常常让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无 力感和失落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在滚 滚的政治洪流里头要面对许多困难,但是在 民族和国家的观念上并不会起太大的冲突, 民族主义也是爱国主义,动机和目标一目了 然。(14)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民族主义却和 国家主义起了冲突,要维持知识分子理想主 义的色彩,自然更增添了一层障碍。
三、文化沟通困境
从独立到现在,马来西亚华人在生活上
专
文
23
专’
文
整体环境不能提供
ー个更高的人生出路
知识分子是很难维持自己的ー种特性
资料与研究
可说有了许多转变,生活好了许多,中产阶 级也增加了不少。从西方的发展来看,民主 的体现和中产阶级的普遍有很大的关系,但 由于马来西亚的土著和非土著经常对立,许 多事情自然不能循序渐进。目前马来西亚各 民族的报章都有各自的重点。华文报章普遍 报导的都是和华人有关的事,・而马来报章报 导的主要也是以马来社会为主,英文报章的 新闻则是走马来西亚人的路线,但基本上却 倾向政府,对于探讨华人问题,它的兴趣不 浓。我们以1991年12月29日柔佛古庙围墙被 拆作一个例子。这件事情引起了华人极大的 震撼,各华文报章都以显著版位报导这件事, 英文报章对这件事轻描淡写,马来日报则只 字不提。(15)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 到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困境。事实上,在华人 社会中知名度极高的人,可能在马来社会中 无人知晓。
知识分子的诉诸对象本来是政府,他的 收讯人是当权派,对于华社问题,他们所诉 诸的对象应该是马华公会,但是马华公会的 表现却使他们对这个管道失去信心。长久以 来,马华公会给人的印象就是ー个和巫统对 话和谈判的角色,有时它给人的感觉就象一 个反对党,监督巫统的行政。马华公会虽说 是代表华社,最大的华人政党,但事实上它 只获20%华人的支持,明显的岀现了 “权威 危机”,没有使人心悦诚服的公信力。(16) 因此,除非知识分子以马来文发表他们的看 法,让真正的当权人直接看到,要不然想对 政府起监督的作用,不免要经过许多曲折颠 簸的路程。但华人要在马来报争一席发言之 地却是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 在实践中极难找到着力点,古典民主理论家
卢梭所提倡的借“参与决策”来达成“健全 政府’’的目标,当然就无从落实。
在马来西亚,华族知识分子若要发挥自 己的理想,显而易见的是他必须掌握三种语 文。我们常说马来西亚的华人有语言天分, 能够掌握好几种语文,事实上这种过程是苦 不堪言的。通晓三语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 精通以致书写流畅、辩オ无碍,那就不是人 人都可以办得到的,这是知识分子要面对的 ー个先决困难。而且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华社因为要学太多的语文,母体文化的掌握 自然大大地被削落,许多传统在历史的洪流 中终于被忘却,这似乎是ー个两难的局面。 我们可以拿到台湾留学的学生作一个比较来 看其中出现的困扰。到台湾留学的学生一般 都是修完独中课业以后オ过去的。从中华文 化的熏陶而言,这些人所受的影响当然较为 全面,对中华文化有较深刻的体会。相对的, 他们的马来文自然较为逊色,他们当中有许 多人对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前景极为悲观, 另外由于他们的文凭不受承认,这种现象难 免造成他们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17) 华人和马来人虽然有许多避不开的交往, 但是真正从事文化沟通和感情交流工作的人 却不多见,两大种族很少在这方面进行对话 和合作,其结果是马来人极难了解中华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各族之间常岀现误解’就不足 为奇了。马来人普遍上不能了解华人的感受, 因此不止一次岀现“华人为什么总是要求那 么多”的言论,在1990年大选过后由于华人 的许多选票都投给了反对党,引致巫统青年 团极大不满地问华人到底要什么?
从沟通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发觉以马 来文书写有关中华文化的著作是少得可怜。 翻译工作本来应该是双向的,通过双方平等 相待之情,努力付诸实现。但由于一般情况 只有华人懂得马来文,马来人不懂得中文, 这方面的重担当然落在华社的肩头。华社在 这方面显然也不够积极,其中一个原因是政 府并没有大力支持,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和华 社一向对人文的忽略有关。
华社虽然重视教育,但是大学毕业以后 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可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 人文学科更是少人问津,这当然是关系到出
24
专
路的问题。马来西亚虽然有七间大学,但是 只有马大设有中文系,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华 文化要在马来西亚深化和拓展所面对的障碍。 另外,华人要在大学觅职显然并不容易,我 们知道,大学一般是知识分子的温床,就如 怀海德所说的:“大学的存在是为了结合老 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 生命热情的融合”。(18)但马来西亚各大专 的华族讲师在比例上是极少的,而马大校长 赛胡先阿拉达斯由于委任非土著为院长而引 起争论并于1991年1月中被终止职务的事件, (19)更让许多知识分子心中岀现阴影。
但是华社人文传统不能建立的原因显然 也和华族只重视短期的“实效”有很大的关 系。华社这几年来的文化活动大体相当热闹, 但是华社对文化的推动,一般都缺乏向下深 耕的气魄,华社非常缺乏和研究相关的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要学术人员从客观的角度进 行多元积极性的探讨和思考,进而指导社会 自然是极为困难的。华社目前虽然有许多大 学以外的热血之士对政治维持高度敏感,关 心社会,通过报章提出他们的看法,但由于 他们大都不是纯粹的观念人或文化工作者, 在知识参考的凭藉上,难免岀现不足的现象, 水平是有限的,我们从报章上舆论的大体可 以看到这方面的困境。也就是说,由于缺乏 学术人员的参与,许多矛盾自然不能得到理 论上的澄清。马来西亚华族固然有许多专业 人士,但他们重视物质生活高于一切。即使 在大学教书的华人,一般也没有发挥他们在 舆论上的影响カ。他们不能象西方知识分子 ー样,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有建树,又可以通 过舆论和压カ集团影响、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的重大决策。在舆论上’华社的确是岀现了 高度的沉闷气氛,报章似乎是唯一传播这方 面声音的工具,人文杂志少得可怜,以批判 时政为主的书籍更不常见。知识分子只能零 零星星发挥ー些催发的作用。
在严重不利知识分子生存的大环境中, 主导的决定因素是掌握在强大的政治权カ拥 有者的手中。当整体环境不能提供ー个更高 的人生出路,知识分子是很难维持自己的ー 种特性。许多原本对华族文化忧心忡忡的知 识分子最后都另寻出路。在马来西亚华人社
会,知识分子若是关心政治,他最终的路子 往往就是投到政党里头,只有这样他的声音 才能直接在国会中传达,华团的三结合、两 线制,都是在苦无对策下知识分子的最终归 宿(20)。事实上知识分子投入政党,也有他 们的苦恼,反对党本身就面对自己极难超越 的困局,(21)投身执政党也不见得就能发挥 知识分子原有的理想。例如在1987年的时候, 国民大学副教授陈祖排代表马华出来竞选, 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论争。学者从政本来是小 事,但它却成为华人社会讨论的焦点,其中 ー个原因是,学者从政的例子太少,使到大 家对学者从政的讨论产生莫大的兴趣,但是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政治的信心不强。 巫统在国阵里的议席遥遥领先,政府的一切 操作都以巫统为主,马华的行事往往都得看 巫统的脸色,在协商的制度下,很多时候都 不能从心所欲。就如前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主 任柯嘉逊所说的ー样:"下次当不民主的法 案要在国会通过时,他们打算怎样? ”(22) 而那些对政党没有信心的人,最后可能会选 择穷则独善其身的方式,与马来西亚华人政 治和文化志业相忘于江湖。这种情形相当普 遍:关怀华人政治、文化的人,经常不能一 以贯之。
文
四、自力更生与文化拓展
由于马来西亚政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并 没有多大的兴趣,华人要发展自己的文化, 一般只能自力更生。除了政党以外,目前华 人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组织是华团。所谓华团, 包括了血缘性和地缘性的传统华人组织、以・ 商业为由的华人组织、以教育为奋斗目标的 董总、教总等。华社的声音一般都是通过华 团表达。华团在斗争的过程中走过许多崎岖 的道路,尝试过许多不同的方式为华人争取 权益,从60年代马华、董总、教总“三大机 构”的成立和分解;1972年超越党派的"华 团领袖大聚会”开展和落幕;80年代为了 “独 立大学”和政府对簿公堂;茅草行动前的马 华、民政、民主行动党和十五华团在天后宫 的大聚会等事件中都可看岀他们的烦恼。(23) 最近华人社会出现所谓“协商”和“施压”
专
文
资料与研究
大部分的知识分子
都不属于任何华团,
他们的言论只是出自
知识分子的ー种直接反应或关怀。
许多重要华团领导人的遴选,
知识分子在实质上是没有投票权。
的争论,可说是这ー连串事件发展的另ー个 面向。华团和知识分子之间,一向就有极为 微妙的关系。由这个“协商”和“施压”的 事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看到知识分子所面 对的另一个困境。
华团的许多领导人都是商人,为了在商 业上和政府维持良好的关系,在利益的冲突 之下,难免出现一些和知识分子背道而驰的 声音。我们以目前中华大会堂联合会的操作 作为ー个例子。中华大会堂联合会可以说是 华社最高的华人组织,中华大会堂联合会的 委员会是由全国十三个州的中华大会堂及其 平行组织所选出来的。目前中华大会堂联合 会走的是“协商”的路线,也就是说,他们 尽量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认为这样 做更加会有效益。但是有许多人却觉得他们 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而放弃了压カ集团的 角色。我们在报章上看到许多人不满意中华 大会堂联合会的领导方式,但问题是,大部 分的知识分子都不属于任何华团,他们的言 论只是出自知识分子的ー种直接反应或关怀。 也就是说,许多重要华团领导人的遴选,知 识分子在实质上是没有投票权的。华团在华 社有极大的影响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报章 上每天都有报导他们的言论看得出来,知识 分子的言论在比较之下则是相形见细。华族 知识分子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所处的附庸地 位是极为明显的,他们一直无法形成一个有 カ的阶层,有时甚至让人感觉他们只是扮演 监督华团的角色。
问题的产生在于华社有许多领域需要自 カ更生,目前马来西亚华人在文化的许多领 域都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和深化,没有这些商
业钮子的协助情况会如何?华小、独中的经 费要从何着手?我们看到许多商人在不同的 华团里担任领导人,就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 性了。对于华社而言,没有钱,任何的活动 都难以进行。这里头清楚显示了华社内在的 矛盾和冲突。
五、种族气氛下的文化郁结
基本而言,大家都认为华人权势的不振, 主要是和华人本身自挖墙角,勇于内斗有关, 无法团结导致华人力量的分散。以三个华人 色彩最为浓厚的政党在1990年的表现而言, 马华公会获得下议院的18席,民主行动党20 席,民政党5席。这个实证告诉我们,三个 政党的总和是大不如巫统所得的7 1席,更 何况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党还包括四六精神党, 执政吉兰丹州的回教党等。华人政治势カ的 低落在此不言可谕。当然,选区的划分可说 早已决定华社在大选的处境,选区的划分使 到马来人为主的选区在数量上远远地超越了 以华人为主的选区。例如在1969年,以马来 人为主的选区占百分之六十,可是到了 1984 年却已增加到百分之七十四。(24)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华人无力干涉选 区的划分,追根究底,仍然和华社的四分五 裂有很大的关系。长久以来,我们都可以听 到有心人不断借助舆论,呼吁华人团结,对 于大部分的华人而言,这是梦寐以求的目标。 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分是比合多,(25)但 在理论上,团结也并非不可能。
余英时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
26
进和保守》中指出,中国近百年的变化,一 个最大的动カ是民族主义,ー个政治力量是 成功还是失败,就是看它用民族情绪到不到 家〇 (26)基本上,马来西亚华人也能以民族 情绪达到ー时的团结,但在多元种族的马来 西亚,即使华人有因势利导的机会运用民族 情绪,其过程似乎是苦不堪言的。在1987年 教育部委派不懂华语的教师到华小任高职, 这件事引起了华社极大的反响,华社几乎是 一致反对这样的作法。在同年10月11 H ,三 个以华人为主的政党联同十五华团ー起在天 后宫开会以商讨对策,这种共识和团结在华 社几乎是空前的。这件事却引起了巫统青年 团的反击,在1〇月17日召开马来人大会还以 颜色。种族之间的对峙情况极为紧张,大有 暴乱之可能。结果政府采取茅草行动,逮捕 了许多所谓“煽动种族情绪者”。(27) .
在种库复杂的环境下,华族知识分子始 终驱除不亍内心中隐性的压カ,即使他们有 大无畏的勇气、大我情怀,坚持自己的观点, 不怕得罪当权者,但是当他们以行动表示他 们的抗议,却常常岀现投鼠忌器的苦恼。我 们试拿1991年初文化城计划作为ー个例子, 当林良实宣布马华公会要建立文化城的时候, 立刻引起了巫统秘书长的非议,马来社会对 这个问题的讨论ー时甚嚣尘上,马华公会在 马来人反对之下不得不放弃文化城的计划题。 可见许多事情已经和政治处在ー种剪不断, 理还乱的深层联系。
结语
1987年的“茅草行动”大逮捕以后,许 多人即使没有噤若寒蝉,其言论恐怕也是极 度小心谨慎,华人社会倾向于凡事“解去政 治化” (Depoliticise),这大体契合了马来 西亚首相马哈迪医生所设计的经济发展蓝图, 以经济发展把社会冲突化解掉(28)。华社在 表面上虽然风平浪静,但是由于各种族之间 的隔膜始终不能彻底消解,从文化发展的角 度而言,前景未必乐观,不利华社的条文随 时都可能再度涌现。
殷海光先生说,“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 睛,这双眼睛已经快要失明了,我们要使这
双眼睛光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29)这 句话对马来西亚的知识分子无疑ー样是暮鼓 晨钟。目前在新加坡国大政治系执教的何启 良先生在评论谢诗坚的《马来西亚华人政治 思潮演变》时提出了一个疑问:“马来西亚 华人政治是否有“思想”可言? ”(30)单就 这一点,知识分子值得反省的地方恐怕就很 多了。古人说:“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 后可兴也。”虽然马来西亚的问题繁多且复 杂,而华族知识分子也一直处在社会的边缘, 难免让人有悲观的想法。但是知识分子从来 没有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恐怕也是难辞其 咎的。刘禹锡的诗说:“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果有自觉的读书人能 够彻底反省,在失败中学习,踏实地做ー些 思想启蒙的工作,对五百万的马来西亚华人 在如何安身立命的困境上恐怕还是有它相当 大的作用,至少在马来西亚华人走向21世纪 时能够从容面对“没有思想”的审判。
附注,
1. Gerth &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 Y: Oxford, 1968. p. 176。
2. Edward Shils. * Tntellectuals * in 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cienses <7), N. Y.: Oxford. 1968, P. 176. .
3.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6,自序,页3。
4. Wang Gungwu: *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 Community and Nation : Essays o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Singapore: Heineman Educational Books ( Asia ) Ltd. , pp. 8-9.中译见姚捕编洋1《东
南亚与华人》,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87,页159-160.
5. 教育背景的不同显而易见会导致华人出现不同的心 态,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可参阅Tan Chee Deng: * Nation -Building and Being Chinese in a Southeast Asian State* in Jennifer Cushman and \yang Gungwu (eds):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46-155。
6. 陈志明:“华人文化与国家文化”(访问稿)’吉 隆坡文道月刊,29期,1983年5月,页9。
7. 参阅陈绿漪,《大马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林水核 、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留台联 总,1984 ,页300-301, 313。
8. 见全国华团领导机构于1983年向文化、青年及体育 部提呈有关国家文化备忘录摘要,又见林良实刊于 星洲日报22.4.1992的谈话。
专文
资料与研究
27
专
文
资料与研究
9. 南洋商报,1991年10月14日,第13版・
10.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分语言文学组和社会文化 组,语言文学组主要是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要进 入这组的同学必须拥有马来西亚高级文凭(相等于 剑桥大学所办的’A' LEVEL)的华文程度J社会文 化组则是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对象是华文程度 较低的学生,中文系语言文学组是全马来西亚研究 中华文化的景高机构,语言文学组的学生在1965年(那 时称A组)的忌数是16A, 1970年是35人,1975年 是21人,1980年是135人,1985年是199人(1977 年 一 1988年称古典组),1990年是263人・
11. 根据目前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的规定,文 吉文在华文深本的比例是预备班及中一,10%・中 二及中三» 20% I中四及中五:20% ,可见学生所 读的文言文极少.
12. 參国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変》,模 城:出版社不详,1984 ,页 133-134, 293-295.
13. 独中强调三语并重,但独中的教学媒介语却出现论 争,有人认为独中的课程应该釆用马来文、英文的 课本,用华文教学,以让学生能接受华文教育又有 能力參加政府考试,也有人认为华人办校,用华语 ,是名正言顺,而且由华小过来的学生不会因为语文 的本握而彰响了吸收能力.參阅“媒介语大统障碍”, 《中国报》“独中荆牌路”系列(30.10.1991至
30.11. 1991)第 10篇,13. 11.1991.
14. 近代中国民族思想是以文化为出发点,注重文化的 异同远大于民族的异同,所以汉人能接受满人,他 们的敌我之分是将中国与外国对立。参阅李国祁:《中 国近代民族思想》,李国祁等:《近代中国思想人 物论——民族主义》,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0, 页23, 29.
15. 参阅Tan Chee Beng: * Building a Malaysian Image : Chinese Newspaper in Malaysia ”, Aliran Monthly (Penang), 1992 :12(2), P. 10-14.
16. 何启良»《权威危机和协商困局》,1992年2月23 日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青年团主办“当代大马华人政 治辨思学术研讨会”讲稿(即将出版).
17.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领域审察这个问题,例如林绿认 为要在马来西亚发展华文文学是困境重重,他因此 最后投身到台湾,即他所谓的舍弃支流走入主流。 见林绿「《林绿自选集》,台北集明文化股分有限 公司,1975,页57-61.另外,前《盛风》主编,目 前在台湾中山大学执教的张锦忠对马华文学的发展 也极为悲观,并认为除非马糸西亚的语言教育有所 改变,否则华裔作家有朝一日要面临失声危机,无 法用母语来表达自己。见张锦忠[《马华文学:离 心与隐匿的书写人》,台北《中外文学》,第19卷, 第20期,1991年5月,页34-46.
18. 引自金鹿基:《大学之理念》,台北时报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83,页2。
19. 南洋商报1991年3月14日,社论。
2〇, 1982年董总主席林兆升提出华人朝野政党和民冋团
体应形成“三堵台”,以突破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 当年董总的郭洙镇和许子根等就为了这种理想参加 民政党,“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是当时华团和ー 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到了 1986年,又有人提•出了两 线制,希蛰反对党联合阵线的成立,能够打破国阵 特别是巫统的政治垄断,许多知识分子就在两线制 的号召下加入了民主行动党.
21. 基本上,马来西亚选举制度的种种运作已经否决了 反对党木赢取多数国会或州会席位而执政的可能. 参阅何启良«《政治反对在大马》,1992年8月23 日新山中华公会主办“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研讨 会”讲稿(即将出版),有关民主行动党的困境, 还可参 側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对 民主 行动 党的分析,见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5 March 1992, P.24-27.
22. 有关陈祖排选举的论争,可参考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编:《知识分子參政一务迪补逸论争论文集》, 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数师总会,1987.
23l有关华团在马来西亚政治洪流中的斗争,可参阅Ho Khai Leong, * The Malaysian Chinese Guilds and Associations as Organized Interests in Malaysian Politics*,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92 a
24. 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可参^S.Sothi Rachan, " The Apportionment of Seat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n Zakariah Haji Ahmad (ed) «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5. 胡基峻先生从春秋时代大约公元前770年算起到辛 亥革命1911年的2681年间,发觉合的时间是1161年, 分的时间达1519年,见胡基竣:《统ー模式与一国 两制》,陆铿编:《中国统ー论战》,査港百姓文 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页279-280。
26.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台北三民书局,1991, 页 217.
27. 参阅Gordon P. Means: Malaysian Politics: The Second Generatio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35,有关“茅草行効”的论述,还可参阅 Aliran: ISA dan Keselamatan Negara, Pulau Pinang: Aliran Kesedaran Malaysia, 19880
28I有关华社•“解去政治化”的讨论,参阅张景云:《华 团与政治:解去政治化的前景》,1992年2月23日 勢兰莪中华大会堂青年团主办“当代大马华人政治 辨思学术研讨会”讲稿(即将出版)。
29.股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丈星书店,】966, 页 643.
3〇,何启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分析的几个同题》, 香港《明报月刊》,1989年4月号,第24卷第4期, 页88.
(作者为马大中文糸毕业生、毕业后担任 中文糸助教,去年擢升为讲师。)
28
报
导
哥打京那巴・
(亚庇)
B
加入马来西亚保障条件二十款
一、建议草案
在沙巴考虑加入马来西亚时,由于了解 本州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要比新加坡 和马来西亚落后许多,因此,我们的代表在 葛波特调査团在本州进行调査时,便曾提出 若干保障的要求以后,乃在有关政府的协商 会议提出保障本州利益的内容,计分宗教, 语文等二十项,总其名为廿点保障。这廿点 保障的草案内容如下«
ー、 宗教:不反对以回教为马来西 亚国教,惟不应有州教的规定 同时现下马来西亚宪法中有关 回教的条文不能适用予北婆罗
二、语文。
甲、马来文应定为联邦国家语文;
乙、马来西亚日之后10年,英文 应继续适用;
丙、英文应无限期为北婆罗洲对 州或联邦的官方语文。
三、 宪法,接受现下马来亚宪法作 为马来西亚宪法的蓝本,惟马 来西亚宪法应全都重新拟草, 并得按各州地方情形的不相同 点作一连串的修正,同时最后 以自由民主的方式予以通过立 案。
四、 国家元首「北婆罗洲元首应该 有权当选为国家元首。
五、 国名:应称“马来西亚”,而 非"马来王国"。
六、 移民,马来西亚以外的移民, 应由中央政府控制,惟进入北 婆罗洲的移民,应该得到州政 府的批准,除严重的治安问题 外,中央政府不能否决任何为 了州的利益而进入北婆罗洲的 人士。北婆罗洲允准联邦除了 政府官员移民进入北婆罗洲外, 有权完全控制进入北婆罗洲的 移民,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境内 的移民。
资料与研究
29
报
导
资料与研究
七、 脱离的权利:不应该有脱离联 邦的权利。
ハ、公务员婆罗洲化应尽速进行。
九、 英籍官员:应尽量鼓励英籍官 员留任,直至有适当合格的北 婆罗洲人选接任为止。
十、 公民权:应根据葛波德调査委 员会报告书中第一四八(K)节 的建议,使北婆罗洲人自动成 为马来西亚公民,惟得作下列 的修正。
甲、附节(一)不应该包括已经居 住了五年的人民。
乙、为适应我们的法律,附节(二) (甲)应以“10年之中的7年” 取代“12年之中的8年”。
丙、附节(三)不应该以父母公民 权作任何的限制-----即马
来西亚生效日后,凡人民在 北婆罗洲出世者均为联邦公 民。
十ー、税率及财政:北婆罗洲应自行 控制其财政,发展基金及税率。
十二、土著的特别地位,原则上,北 婆罗洲的土著应与马来西亚的 马来人ー样享有特权,惟目前 马来西亚对特权所作的规定, 不能一定适用于北婆罗洲。
十三、州政府:
甲、首席部长应由立法议会非官 方议员中选出;
乙、北婆罗洲须施用部长制的政 府制度。
十四、过度时期:过度时期应定为7 年,在这段期间北婆罗洲立法 议会必须由宪法规定加以保留, 而不能仅由联邦政府规定加以 保留。
十五、教育:应保留北婆罗洲现有的
教育制度,同时因这项理由, 教育应由州政府控制。
十六、宪法上的保障:除非得到北婆 罗洲政府的同意,中央政府不 得修正,修改或取消所给予北 婆罗洲的任何特别保障条文。
只有北婆罗洲的人民,オ有权 修改北婆罗洲的宪法。
十七、联邦国会的代表权,不但应对 北婆罗洲的人口作考虑,尚亦 必须考虑此间地方的面积及其 资源,同时在任何情形之下, 其席位不得少过新加坡。
十八、州元首名称:Yang Di-Pert ua Negara
十九、州名称:沙巴
廿、 土地、森林、地方政府等,联 邦宪法条文对“国家土地议会” 的权カ,不得施用予北婆罗洲。 同样的,地方政府的国家议会不 得施用于北婆罗洲。
二、保障的内容
以上的建议草案,经小组会议及政府际 间委员会研究,有的全部接受,有的却加以 修正或修改,而得到最后决定的廿点保障如 下:
ー、 宗教:(建议草案第一点完全 被接受)。北婆将没有州教, 没有得到州议会三分之二的多 数通过,不得制定限制宣扬任 何宗教之法律,在北婆不得使 用联邦财务用于宗教事宜,联 邦政府在马来西亚用于宗教事 宜的联邦款项,也必须以相等 数额的联邦条款用于北婆的福 利事宜。
二、移民:(建议草案第六点大部 分被接受)为了治安上的关系, 北婆有权控制马来西亚外的移
30
报
民进入北婆,以保卫州的利益, 北婆也有权控制马来亚内的政 府官员及人民迸入本州,虽则 该项权利原属于联邦政府且为 了联邦的利益而提出要求者。
三、 教育:(教育属于联邦,但建 议草案第二条的旨趣已被接 受。)目前北婆教育法令将继 续施行,目前有关使用英语的 政策将继续,马来西亚语不受 强迫作为获得求学机会的资格 要求,除非本州认为时机已经 成熟而不需要此项保障。州宪 法条文中有土著特权的问题继 续施行,教育司长将继续和过 去ー样为教育部门的行政官, 并写教育委员会及地方教育委 员会的指挥。
四、 公民权』(建议草案第十条已 大部分被接受。)凡人民在北 婆,不论其系因为出生归化或 新登记成为英王国子民或殖民 地时代的公民,而于马来西亚 日在本州者,都自动成为马来 西亚公民,在马来西亚日居住 在本州且年在18岁以上,但未 能自动成为本州公民者,在某 种情况下得注册为公民。即马 来西亚成立之前或之后居住在 本州之10年内满7年者,得注 册为公民,现行之宪法中有关 儿童之登记不变。
在马来西亚之后,只要其父母 中之一人为马来西亚公民或永 久居留者,.其在本州出生的子 女,即为本州公民。
五、 联邦议会:(建议草案第十七 点完全被接受。)北婆应有两 席民选上议员及两席委任上议 员,北婆应有十六席国会议员。 这十六席位的规定,在7年之
内如果未得州的同意不得更 改。7年后如果有任何修正, 应得国会三分之二通过。
州元首定名为Yang Di-Pertua Negara
如果本州政府愿意,北婆应釆 取内阁制。
六、 立法议会权职:宪法中应规定 联邦议会授权州议会进行有关 于联邦议会范围内事务。
七、 土地:(建议草案第二十点完 全被接受)北婆不必依照全国 土地委员会所制定之土地政策 施行,未取得州同意前,不得 施行任何发展计划。除非州内 各部门主管者同意,联邦研究 官员所作有关农业与森林方面 的建议不必为所接受,州联邦 政府不得在北婆制定有关土地 租用,租税等之划一政策。
ハ、地方政府:(建议草案第二十 点完全被接受)北婆不必依照 全国地方政府委员会制度之政 策施行,除非州政府同意采用 之。
联邦政府不得在北婆制定有关 地方政府之划一政策。
九、 财政条款:北婆将保留相当之
权利控制本州之财政。在马来 西亚的税收标准将逐步地施用 于本州。
北婆除可以得中央政府给予马 来西亚各州之道路津贴,及其 应得之税收外,并可额外获得 下列之款项:
甲、在10年内,得由州征收车 辆及驾驶牌照税。
乙、州保留汽油入口税。 丙、州保留木材业出口税。
丁、州保留矿产品十巴仙之出 口税。
导
资料与研究
报导
资料与研究
戌、州可得三十巴仙关税作为医 务部之费用。
己、以1923年为基数,以后联邦 自州中征取之税额超过1923 年基数,得自超过的部分获 得三十巴仙・
北婆有权收取贩卖税,但不得 利用此种权利对原产国作不公 平之待遇。
在未来5年中,州可获得二亿 元之发展金,英国在马来西亚 后5年中所作之援助,其中每 年一千二百万将用于北婆与砂 劳越。
十、选举:国会议员在开始时由州 议会选举,国会及州议会之直 接选举将在马来西亚后之5年 内之第一次选举中举行;但如 获联邦与州政府同意,可提前 施行。
选举委员会均增加一位来自婆 罗州区之委员,且由于席位的 保障在首次并选时没有选区之 限制。
十ー、司法,联邦设ー个最高法院,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婆罗洲 区分设高等法院,婆罗洲区高 等法院之法官之委任必须得婆 罗洲区高等法院主任法官之同 意。至于初级法院之组织系统, 未得州同意前,至5年内不得 改变。
十二、公务员:北婆现任公务员之资 格不予增高,直至有足够候选 人达到较高水准时为止。
在北婆将个别设立一个联邦公 务员委员会之分部,其委员人 数与州公务员委员会相同外, 另加两名联邦公务员委员,联 邦公务员委员之主席为其主席, 这种安排将继续为期5年。
所有招聘官员全部保留为州官 员至其部门成为联邦之部门时, 州官员将属于联邦之职务。他 们不得被调出任联邦职务,且 除北婆外不得升级。所有属于 第四级及部分第三级将保留为 州官员,担负州之职务,即使 其部门成为联邦部门。所有非 招聘之部分第三级,第二级第 ー级之官员将保留为主官员而 有定期地属于联邦职位。他们 的服务条件与现行者同,但他 们得成为联邦官员。
十三、国语「(建议草案被接受)英 语在10年内为州之官方语文,1〇 年后英语地位再行检讨。
十四、土著的特别地位“土著”将与 马来亚之马来人享有相同的地 位,北婆有关土著之特权条款, 将与首席部长商讨后决定。
十五、宪法上的保障«宪法上将订定 条文,说明对婆罗洲之区特别 保障,在未得到洲准许时,不 得修改或废止。
十六、现行之法律 > 除少数情形外, 须明文规定现行牵涉到联邦事 务问题之法律继续使用。
十七、联邦部门过度时期的安排:由 于各个部门情况不同,故必须 详细的列举出来。
十八、应明文规定在等待马来西亚日 到来期间,法律程序的问题将 继续使用,不得中断。
十九、国际条约:联邦政府负责国际 条约签定事宜,但州将有权继 续享受并处理因该等条约所带 来的利益。
(本文原载《马来西亚开国纪念刊》,林 霞芳出版,沙巴华人公会斗湖分会发行, 1966年8月31日出版,页358-360。)
32
短
12. We believe further that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educational policyin this country must be to bring together the children of all races under a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in which the national language is the ma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though we recognise that progress towards this goal cannot be. rushed and must be gradual.
The ^ultimate BbJectiW
22. The 1956 Report declared that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educa^ tional policy in this country must be to bring together the children of aii races under a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in which the national language is the ma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though we recognise that progress towards this goal cannot be rushed and must be gradual*1.
21. Estabtb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Primary Schools
(1) The Minister, may,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establish national primary schools and national-type primary schools and shall, subject to such provisions, maintain all such schools.
(2) Where at any time the Minister is satisfied that a nationaltype primary school may suitably be converted into a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he may by order direct that the school shall become a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 1956年拉萨报告书第12条内容。
评
• 1960年阿都拉曼达立报告书内容 ・最终目标。
• 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
■:国民型小学随时面临改制’
评
•陈松生
“最终目标”
的法律地位
资料与研究
在国家教育领域中,国语作为学校媒介 语的问题是甚具争论性的。争论的开始源自 以“拉萨报告书”名字著称的1956年教育委 员会报告书。在媒介语问题上,拉萨报告书 有如“圣经”般被引用;但正如所有圣经有 释义的难题,拉萨报告书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马来人要保留第12条即“最终目标”,由此 产生了 1960年阿都拉曼达立报告书及1961年 教育法令第21(2)条。
非马来人则要捍卫报告书第1条即“报 告书的权限”,以及较后之1957年教育法令 第3条。
36年来,我国人民从同一 “圣经”中唱 出两种调子,问题在那里?问题在于对这本“圣 经”的释义。
拉萨报告书第12条列明:
“本委员会也相信,国家教育政策的最 终目标,须将各族儿童汇集在ー个国家教育 制度下,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虽然我
们承认,要达致这目标,不可操之过急,必 须逐渐推行。”这就是我们华社所谓之“最 终目标”。
拉萨报告书关于"最终目标”的条文经 引起各族群的情绪问题。支持"最终目标” 的人就以这第12条作为他们的号召与根据。 对非马来人,尤其是华人来说,这是ー场恶 梦及亵渎。在过去36年国民生活中,不论是・ 政治、文化或教育各方面,“最终目标”及 后来的第21(2)条,成了最具争论性、敏感 性及分裂性的课题。
首先,我们在研读及分析拉萨报告书时 须具有整体的了解,绝不能只摘取其中一些 条文或段落;孤立地引述其内容或部分。
我们须避免断章取义,不然我们将错误 理解及引起不必要的难题。
拉萨报告书中的条文与精神应依据其权 限而研读。报告书第1条引述其权限(TERMS OF REFERENCE)如下:
(A)审査现行联合邦教育政策,建议ー
33
短
评
资料与研究
种能为联合邦全体人民接受之国家 教育制度,它将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并能促进其文化、社会、经济及政 治发展;以马来语为本邦国语,同 时保存及维持本邦其他民族之语文 及文化的发展;
(B)为此目的,审査国家之教育结构包 括诸如1952年教育法令的条款是否 需要改变或修正,以及1954年第67 号有关教育政策文件所包含的实施 建议。
很明显的,委员会成员是为政府制定一 个国家教育制度,他们是通过对马来亚教育 政策的研究并提出建议。为了上述目的,他 们要对国家的教育结构作探讨。
上述委员会的权限规定:
第一:制定一个国家教育制度:
(A) 须为全体联合邦公民所接受;
(B) 将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及促进他们 个别民族/社群的文化、社会、 经济及政治发展。
第二:以马来语为这个国家的国语;
(A)条件是当认同马来语为国语的同 时,保存及维持其他族群语文及 文化的发展。
从上述有关拉萨报告书的权限释义来看, 很明显的,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两个 先决条件的,而马来语为国语则其是中一个 先决条件。
必须明确指出,支持“最终目标”者至 今已忽略ー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在上述权 限内,完全未曾说明立意以马来语为主要媒 介语。就是说,这是在权限以外的。
因此,支持“最终目标”是违反及抵触 教育委员会的权限的,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我们可以说,这种支持是基于其他因素 为主,并非纯从法律的角度来阐释。
有必要再指出,1957年教育法令第3条 沿用上述权限。有关条文如下:“联合邦的 教育政策是要建立一个能为全体人民所接受, 并满足人民一切需求的国家教育制度,同时
促进他们在国家体系中之文化、社会、经济 及政治发展,以马来语为国语,同时保存及 维持马来人以外的本邦其他族群的语文及文 化发展。”
再者,报告书第9条更针对上述委员的 任务清楚列明=
“再者,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须紧记, 在有关权限,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建议ー个能 为全联合邦人民所接受的教育政策。与这重 大目的相比,技术及理论的问题将是次要的。” 不难看出,教育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及首 要目标建议ー个能为全联合邦人民所接受的 教育政策。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绝不 被非马来人社会所接受。因此,引入这类的 条款就会抵触拉萨报告书的条文及精神。
教育委员会也在报告书第1〇条中明确写 着:
“本委员会,在我们权限下,也以下述 之目的作为我们的指导原则,即以马来语为 国语,同时保存及维持本国境内马来人以外 的其他族群的语文及文化的发展。”
事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上述的指 导原则经纳入联合邦宪法第152(1)(A)条中。
报告书主要建议之总结文字(第17章) 中,根本未提及第12条。虽然总结文字不一 定要包括全部内文要点。如果委员会认为“最 终目标”即以马来语为所有学校的主要媒介 语,那么委员会不会不把它放进总结中。
必须注意到由于广泛的抗议,“最终目 标”事实上并没出现在1957年教育法令中。 再者,“最终目标”亦抵触拉萨报告书的其 他内容。当我们细看第13条有关建议之作用 时,更加证明“最终目标”其实是超越委员 会的权限:
第13(C)条内容如下:
“第6章阐述的国民型中学之设立。
所有此类型的学校将朝共同课程及共同 考试方面努力。这类学校中的教学媒介语问 题是次要的,基于第1〇章中的建议即共同内 容的课程纲要将予实施。
超过ー种以上的教学媒介语可被使用。 课程具有伸缩性以让学校或部分的学校能够 对特定的马来亚语文及文化予以特别的注意。 所有的国民型中学将获同等的津贴。
34
在第18章结语部分,正如权限所要求, 委员会向政府提呈有关国家教育制度的建议 让政府考虑之(第184条)。
总结时,委员会以下列的语气重申:
依据我们的权限明文所定,我们提呈这 些建议予政府考虑之,即ー种能为联合邦全 体人民接受之国家教育制度,它将能满足他 们的需求并能促进各文化、社会、经济及政 治发展,以马来语为本邦国语,同时保存及 维持本邦其他民族之语文及文化的发展。,,
在举岀委员会报告中的有关条文及声明 后,我们只能得出ー个结论,即在第12条中 提及的“最终目标”并未获得1956年教育委 员会的支持与认同。
因此,“最终目标”的提出在法律角度 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再者,正如我们较早时指出,“最终目 标”是超越委员会的权限的,因此,支持“最 终目标”完全没有法律根据,这只不过是ー 项政治化的政策,且不顾及属于此国家中其 他族群的感受。
如果逐步实施“最终目标”的步伐不停 止,必带来争论及磨擦,而我国的和谐、团 结、稳定及繁荣将受到极大的破坏。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该去尊重及实 施报告书的权限还是去遵循一项不但超越权 限而且违反报告书条文及精神的条文?
如果我们采取第一种态度,即尊重报告 的受权限,1990年教育法案的导言及第19(1) 条应重新制定以符合此精神。
如果我们采取第二种态度,即选择“圣 经”的第12条,则我们将会在未来30年或更 长久的日子里对媒介语问题争论不休。值得 我们这么做吗?何时我们才能唱出共同的曲 调?
(作者目前在吉隆坡执业.曾代表童总出 席1990年国家教育诺询理事会,目前担任 全国董总副主席,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管理 委员会主席。)
我的问题
-----访问集
•张碧芳
我虽提出问题,,而受访者很多也辩オ无碍的 提供了他们的看法,但那不应该是答案或结 果。
我很强调:我们不ー一定要习惯性的把别人的 意见视为结论,而是让它来扩大及丰富我们 的思考空间。食样,我们オ不容易被社会上 的观念捆绑着,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 者:张碧芳
尺 寸:15cm X 2J cm
页・数:221页
定价每本:$10.00
邮购姓: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THE RESOURCE AND RESEARCH CENTRE
No.l,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 03-2734035 Fax : 03-2734037
文摘
资料与研究
从神话到历史
___叶亚来和 马来西亚华人
英勇的过去
■ Sharon A. Carstens著
・陈俊华李宝钻译
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逐渐对不同的历史 诠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意识到对 相同的事件做不同的诠释,可以对未来的行 动产生一股和事件本身ー样有力的作用。据 此,历史不再只是一系列的事件叙述,历史 的意义架构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个 观点影响了研究东南亚社会的学者,他们开 始严谨的运用殖民地资料,也对当地的原始 资料感兴趣。我们不单期望看到殖民者和当 地民族观点上的主要差异,也期望看到当地 种族之间的不同观点;尤其在马来西亚这样 ー个阶级明显和种族多元的国家里,由于政 治和文化权益上的竞逐,一定会对历史事件 有著明显的相异说词。同样的,我们可以预 测政治和文化关系上的转变将会继续造成诠 释上的改变。
本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显示ー批相当不平 凡的华人历史资料,如何彰显马来西亚华人 和中国大陆华人的各种不同且变化中的政治 权カ观。相关资料包括了50种对19世纪马来 西亚华人领袖叶亚来生平的不同解说。90年 来,由不同的中国和马来西亚作家写成了这 些“史料,,,其中包含了各种对东南亚华人 地位的理解,也触及华人关于争取权カ及维 护领导权的观念。
几千年来,历史意识在华人社会的每ー 阶层都扮演著特别显著的角色=从每一朝代 谨慎处理的官方历史,到通俗的戏剧表演, 以及中国农民宗教仪式的历史象征。在各色 各样的历史记载中,那些典范人物的传记始 终是诠释意识形态及道德观念流变的管道。 譬如明代时期,个人的传记在官方历史记载 及数量相当多的地方史或方志里占了百分之 六十。从官方史书对这些人物的分类 如孝子、忠臣和贞女——可以看出这些人 扮演了道德模范的角色。在另ー “较不官方”
36
文
的领域里,通俗历史故事和虚构的历史人物 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在村落、 市集或城市演出的戏剧里,占据大部分的情 节。同样的,地方庙堂的命运签,常把求签 者的命运和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命运做比较。 这些“历史传记”,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像华人社会这样错综 复杂且富有政治秩序的社会,我们可以预见 这些文化诠释会随著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时代 变化而有所不同。
叶亚来,一位被疑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 坡的开埠功臣,他的名声和事迹,至今仍为 马来西亚华人所熟知。记载他的光荣事迹的 实体纪念物,还竖立在城市旧区的中心,当 地甚至还有以叶亚来命名的小街。这位甲必 丹还在叶氏宗祠的主祭坛上,被奉为光荣的 祖先。在,叶氏宗祠对面的师爷宫里,他也被 奉为次要’的地方神明。但这些具体可见的纪 念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不会比1980年 以后马来西亚报章上有关叶亚来作为首都开 埠者地位的论争来得深刻。论争之点表面上 环绕在首都开埠者的定义上:谁是开埠者? 到底是指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第一个重要人物 (即管理第一个大矿场的马来王国),抑或是 指积极发展建设城市的人(即吉隆坡第三位 甲必丹叶亚来)?事实上,人人皆知,论争 的真正重点是开埠国都的功绩将归属哪ー个 民族。如今,这个争议的结果有利于马来人。 学校教科书改写了,巴生王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 of Klang)被官方资料奉为真正的吉 隆坡开埠者。
叶亚来的声名,并不是因为这ー场1980 年华巫间,有关吉隆坡开埠功臣的论战オ传 开来的,也不是因为这ー场论战而使他成为 家喻户晓的典范人物。从有关马来西亚华人 领袖的书目中可以看出:自1920年代以来, 叶亚来是最常被提到的马来西亚华人,有关 他的传记就超过50种(见表一)。他的故事 与一般海外华人的传奇并无两样!ー个身无 分文,没受过教育的移民在南洋发迹显赫。 但他的战斗カ,尤其在雪兰莪战争中取得的 最后胜利,以及负责吉隆坡早期的行政与财 务,以致与当时其他虽然富裕却只关心个人 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华人企业家有所隔离。“叶
亚来传说”的发展和这些故事在各时代中的 流变,显示了华人对权カ的争取、运用,以 及对南洋这片土地所抱持的态度的演变,同 时也显现岀另ー种情况,那就是当马来西亚 华人在试图让自己能适应ー个多元文化的政 治和社会的背景下,本世纪前半的华人作家 和知识分子已抛却富有神话性的历史观,转 而探究ー些似是而非的史事之确实性与世俗 性。
如果神话(mythic)和民间历史都是文 化诠释,那么他们应是两种不同系统的诠释。 神话的传递是在ー个从既抽象又富象征性的 秩序里设定而出的共通文化理解中进行的, 因此神话很难好好的从某一文化转化 (translate)到另一文化。然而民间历史可以做 到,它系参酌史事的考察而构成,所依据的 又是那些存在于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那些 热衷于文化言论中有关权カ及权カ的根源、 重要性和用处的中国人,当他为另ー熟知中 国历史的抽象象征性语言的另一中国人一 -叶亚来撰写生活史时,可使叶亚来变成一 个具有传统中国英雄典范性格的人物。相反 的,马来西亚华人为了利用叶亚来的成就以 便说服其他种族相信华人在马来西亚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往往使用通俗历史的语言。为 了进一步了解和诠释这些故事,让我们从ー 本有关叶亚来生活的节本开始,此节本综合 多种资料,但主要还是参考族谱的记载。
摘
资料与研究
•表ー:叶亚来传记的出版
】、1893〜1979年出版本数:
中文,40 英文« 8 中八巫文,2
11、出版方式[ 中文 英文
a、华人社团刊物 7
b、马来亚ノ南洋名人志 4 I
c、马来亚/南洋华人的历史或通史 8
d、报纸 1 2
e>杂志或期刊 13 3
f、儿童/少年丛书 5 2
8、其他 4
III、华文文萩!
出版时地« 1905〜39 1949〜59 196〇〜69 197〇〜79
马来西亚, 2 13 7 5
新加坡
中国大陆 】〇 〇 〇 〇
台湾/香港 〇 4 1 〇
37
文
摘
资料与研究
叶亚来:标准传记
叶亚来生于1837年广东省惠州的客家区, 是个贫穷农家的长子,童年时受过ー些非正 规的教育。1854年,即17岁时,独自南下马 来西亚的马六甲。在那里,得到一位同姓族 人的接待,并介绍到附近的锡矿场工作。公 司倒闭后,又改往开采锡米的市镇格尚 (Kesang),在一家由“亲戚”经营的店铺里 工作。一年后,族叔给了他ー些盘川,并 送他回中国。不料在新加坡等待船只之时, 把身上的盘川输光了,因此被迫留在马来亚。
为了躲避族叔,只好跟随另ー亲戚步行 到北部的卢骨(Lukut)——今属森美兰, 是ー锡产丰富的地区。先在惠州客家人张昌 (Chang Chong)所经营的矿场里当厨夫。三年 后,利用积存的些许钱财,开始做起贩卖猪 只的生意。为扩大生意,迁至附近的双溪乌 绒(Sungai Ujong)。在那里结识了刘壬光 (Liu Ngin Kong),他是当地华人甲必丹盛明 利(Kapitan Shin)的随身护卫。二人都是惠 州客家人,叶亚来因此也被雇用为随身护卫 的助手。过了不久,马来人和华人为了争取 锡米税而发生摩擦。叶亚来也参与械斗,盛 明利甲必丹和刘壬光这一方打了败仗。刘中 伤逃亡。叶亚来也受了伤,逃至森林中一个 烧炭的家中躲起来。盛明利甲必丹最倒霉, 因为在森林中转错弯,被一群马来人逮捕, 惨遭杀头之祸。根据记载,死时还曾岀现奇 迹,所流的血竟然是白色,而不是红色的。 六个月后,战事平息,双溪乌绒的一名矿エ 工头叶亚石(Yap Ah Shak)被委为双溪乌绒 的用必丹。他却固辞不就,转而推举20岁的 叶亚来。
一年后,亦即1862年,叶亚来受到老朋 友刘壬光——当时已是活跃于新开发的吉 隆坡地区的甲必丹——的邀请,偕同三位 密友北上,出任刘壬光的私人助手。叶亚来 之移居吉隆坡,正意味著这位年轻人士的开 始发迹。两年内,不但拥有两个锡矿场,又 开了一间药店。同时,还娶了一名马六甲华 族女子。稍后,受托负责建立吉隆坡地区的 第一座庙堂,以为供奉甲必丹盛明利之用, 因为他死得太过离奇,以致大家都奉之为神 灵,并称他为“仙四师爷” (Si Sen Ta)。
1868年刘壬光罹患重病,他原来打算在 死后让叶亚来接任甲必丹,却引起刘氏亲戚 的不满,这些人后来在雪兰莪纷乱中确也带 给叶亚来不少麻烦。叶亚来接任甲必丹后, 为了社会秩序问题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公布罪行处罚条例,组织规模庞大的私人保 镖,训练足以捍卫领土的军队。盖自1866年 拉惹玛哈地(Raja Mahdi)强占巴生港(Port Klang)起,马来皇族征收锡米税的纠纷即已 层岀不穷。虽然1868年叶亚来接任吉隆坡甲 必丹时,拉惹玛哈地曾为他举行盛大庆典, 但那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而已。1869 年,巴生再次发生变故,最后被既是吉打苏 丹的胞弟,也是雪兰莪苏丹的新女婿,又是 叶亚来的同夥东姑姑丁(Tunku Kudin)所占 领。
除了马来人的税收纷争外,吉隆坡地区 的华人也分成好几个敌对派系,相互争逐锡 矿场的控制权。在吉隆坡,叶亚来受大多数 惠州客家人的拥戴,但是北方间征(Kanching) 的嘉应州客家人却支持其他领袖。因此,1870 至1873年的雪兰莪战争显得十分复杂,不但 牵扯到马来人与华人,也牵扯到两族中的各 种派系。这是ー场拉锯战,先是因为几个马 来同盟脱离叶亚来,情势对叶亚来大为不利, 甚至吉隆坡在1872年一度落入敌人手中,所 幸翌年,即1873年,得到东姑姑丁和彭亨马 来军队的支援,方オ夺回。雪兰莪苏丹因此 再次任命叶亚来担任吉隆坡甲必丹。
经过三年内战,城市和矿场饱受摧残蹂 瞞,叶亚来决心重建矿场,以便恢复城市昔 日的繁荣。他的私人财产已在内战中耗光, 因此被迫向马六甲和新加坡商人借贷巨款。 为了让工人得到廉价的供应品,鼓励马来人 定居并种植稻米。尽管叶亚来奋发图强,但 仍濒临破产危机。幸好1878年的锡价高涨两 倍,方オ弥补了损失,还清了债务。此后, 叶亚来又再度变成雪兰莪最富有的人。
此时,英国人已于巴生建立据点。1879 年,当英人把行政中心迁到吉隆坡时,叶亚 来屈让部分作为一名行政官的权カ,担任甲 必丹,代表华人社会向英人及马来人交涉。 但他仍是锡矿界的大亨,铺设道路、投资各 种农业计划,首先引进蒸气抽水机,供雪兰
38
文
莪的锡矿场使用。他是个慈善家,为患病者 建了一所疗养所,提供免费的住宿。他还发 起兴建吉隆坡第一所华文学校。1885年,正 当打算回去中国从事稍长时间的探访时,却・ 一病不起,享年48岁,遗下年轻的妻子和两 名年幼的孩子。
马来西亚地区有关叶亚来的记载: 1885年至1939年
想象叶亚来一生的成就并不难,因为他 崛起于下层,却立足于上层,尤其战后,他 在商业与统治上所缔造的许多成就。这些必 定可提供给马来西亚华人作为ー个深得人心 及有出息的人物楷模,而结果也的确如此。 然而对于他的事迹感到兴趣的,从文字资料 显示,在他死后的第一个50年间,大陆的 中国人要比马来亚华人多得多。一般来说, 所以会对叶亚来一生产生不同回应的原因, 是两地的社会环境与知识分子的不同。为了 能够深ー层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将分别审视 这些资料。先从马来亚人的有关记载开始, 再到大陆上的中国人的撰述,最后回到二次 大战后马来亚的相关著述。
叶亚来死后的一段时期,并没有关于他 生平的相关资料发表。如果有,当然是他家 人所拥有的私人文件,其中还包括一篇据说 是叶亚来本人所撰写的雪兰莪战役短文。此 外,就是家人在他死后不久,委托与他交往 甚密的顾问惠发(Hui Fatt)所撰雪兰莪战役 以前叶亚来在马来亚的活动的ー篇短文。该 文虽经过叶亚来子孙的校订,但仍可视为私 人著述的家庭文件。
惠发(Hui Fatt)对叶亚来在马来亚活动的 记述,ー开头就给予公式化的论断,如“自 幼即好学”,并且“抱持为国家贡献其一生 之精神”。至于叶亚来早年在马来亚的活动, 包括替两个亲戚工作,把船费输光,与刘壬 光和甲必丹盛明利的交谊,以及他的第一个 官职,即担任双溪乌绒的甲必丹,文中亦只 是略微带过。在长达十万字的记载中,至少 有五分之四的篇幅详细且颇精确的叙述有关 雪兰莪纷争事件,尤其是马来人和华人主要 领导人的活动。遗憾的是,只字不提叶亚来 重建吉隆坡的努力和成就。叶亚来的性格在
整篇短文中显得能干与果决,但是贯穿整个 故事的,不是ー个伟人的性格,而是不时改 变的事件。叶亚来被描述成知道与别人交往 应尽的本分,以及尽己所能去遵循本分的人。 像这样的评价,无可否认是正面的,但却和 后来ー些资料中所显示出来的叶亚来的英雄 性格大相迳庭,所以在许多因素之中,时间 和距离对于后期发展成代之而起的英雄传奇 是有其影响力的。
英国曾在叶亚来死后的第二个月,将他 的死讯发布在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其 中值得注意的是叶亚来的亲英立场,以及早 期事业的谬误报导。它指称叶亚来曾在东姑 姑丁与拉惹玛哈地之间的雪兰莪王位战争中 为Pah Lok Chai (即甲必丹盛明利)作战。 文中又暗示甲必丹之死有一部分是因他拒绝 寻求欧洲人的医疗劝告。此外,文中亦提及 叶亚来是引进第一部蒸汽机入雪兰莪州的“企 业家”,为英国担任法官与议会委员。
我们很讶异英国记者从何处获取这些资 料?当时,吉隆坡的大部分居民一定知道叶 亚来在雪兰莪纷乱中所占据的是领导者的地 位。然而,ロ头传诵的故事似乎变化很大, 不仅是由于听闻与记忆上的问题,而且也是 由于当时的紧张政治局势。我们可以猜想在 叶亚来生前或死后各种各样有关他的丰功伟 业的故事,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 自由地在吉隆坡华人当中流传著。ー个有财 有势的人是会同时招来仰慕者和贬抑者的。
第一个华文故事出现在1893年,也就是 叶亚来死后8年,发表在当地出版的“雪兰 莪日报”(Selangor Journal)上。这篇传记据 说是由一个吉隆坡人以七言诗体的形式写成。 纵使翻译者声称删除部分含有贬抑的段落, 但整篇文章留给人的印象无疑地是负面的。 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说到“叶亚来在他早期的 生活里常陷入困境”,于是整篇文章的叙述 便环绕在这个主题上。
简而言之,这个故事叙述叶亚来逃离中 国的贫穷生活,没料到在海外碰到的困难更 多。他“逃离巴生到马六甲,然后又到双溪 乌绒协助叶亚石负责管理赌场。叶亚来在马 来人攻打双溪乌绒时受了伤,伤愈后,起初 当一名矿エ,后来感到不满意,便“逃离”
摘
资料与研究
39
文
摘
到吉隆坡,并开始了贩卖生猪的赚钱生意。 在那里,他娶了一名郭姓女子,被指定继承 刘壬光,成为吉隆坡的甲必丹。叶亚来后来 涉入雪兰莪的纷乱,据称先是与嘉应州客家 人不和,尔后又跟张昌意见不合所引起的。 叶亚来的成功被认为是“师爷” (the deity of Sy Yap)(即盛明利甲必丹,现已被奉为“仙 四师爷”托梦显灵的。最后,当战事获胜时,
“叶亚来却发现工作过于沉重,于是他便要 求英国人协助经营该地区,自己则带了一大 笔养老金,过了 17年安逸的生活”。(1)
这段叙述帯给我们的讯息是叶亚来为ー 经常避开麻烦、喜在战争中投机取巧,但又 懒于担负任何实际责任的人。在某种程度下, 叶亚来可被当作传统中国漫画里那种天命注 定的但却不是出于自愿,而且可能是无能的 领袖,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物常岀现在中国小 说里。然而作者显然不是前任甲必丹的狂热 崇拜者,即使他熟知叶亚来的许多生活层面。 或许他是属于另ー个竞争性方言族群 福建人,他们在叶亚来死前取得雪兰莪区精 神领域中的特权。也可能是作者与以盛气凌 人甚至连英人都觉得难以忍受的叶亚来长子 叶韩进(Yap Hon Chin)的关系恶劣。既然 我们无法确知何以这篇传记会含有贬意,我 们另外大可小心的假设:这个负面的描绘是 叶亚来及其继承人与其他居住在吉隆坡社区 的人之间的个人或团体恩怨下的产物。这篇 传记是由认识前任甲必丹的人士执笔,当然 也是写给认识前任甲必丹的人看的,所以和 以后的正面性说词大异其趣。总之,是时间 与空间差异所引起的。有趣的是,这种负面 的语调和含意不但没有在后来的叙述中保存 下来,相反的,在1904年以前,叶亚来还成 为中国大陆的英雄典范。
事经三十多年以后,第一篇赞赏叶来 的传记出现在1927年马来亚吉隆坡的一本中 文期刊上。同惠发的族谱ー样,这篇文章也 集中描写雪兰莪纷争的战争场面。但它的语 调与前文有很大的不同,它大事赞美叶亚来, 把他描写成一个不论在商场上、市政府里或 战场上都能如愿以偿的人。
同样有趣或者说更有趣的是叶亚来的童 年故事首次呈现在台面上。他的童年生活在
较早的族谱里找不到,因此其实与否难以分 辨。不过这样的故事,原是中国传记的共同 时征,它反映了中国人深信一个人在年轻时 所显现的关键性格,将会在他的一生中继续 显露出来。这些故事的想象成分,显示ー个 虚构的过程即将展开。作者写道:
“小时候,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孩, 并无杰出的表现。长得不高也不壮,ー副中 等身材,说话声音非常宏亮,有著火一般的 脾气和大象般的カ气。向前伸开手臂时,两 个手掌可以承受一百个茶叶筒的重量。他懂 得中国拳术。在他前额与眉毛之间,有一个 “人”字形疤痕。此疤痕是他年轻时在村里 替人放牛所留下的。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 他见二牛相斗,便想使用自己异常的力量将 他们弄开,却不幸遭其中一头牛撞到了头, 留下“人”字形疤痕。”(2)
其中若干片段,后来又岀现在其他有关 叶亚来生活的版本上,有的转而显示出新的 性格特质。这类童年故事不仅传达有关文化 价值的特别讯息给它们的读者(3),也暗示 了人是命中注定的,那些领袖和英雄的成功, 来自命中注定的安排,也来自他们自身的努 カ。
1927年那ー篇由无名氏作家撰述的叶亚 来生平,大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马来亚 发表有关于他的最后ー篇传记吧?同时,在 中国大陆,许多叙述叶亚来一生的文章也在 1920及30年代的通俗性与学术性书籍期刊上 出现。在马来亚显得欠缺的资料,中国方面 反而丰富,其中多少说明了两地社会与知识 环境的不同。
有关叶亚来生平的传说很可能在他死后 的ー些时候,仍然继续在马来亚流传著,但 要将口头叙述付梓出版却受到不少地方上的 限制。首先是海外社会,大致来说,严重缺 乏识字的住民和一个有志于文学生产的学者 阶层(4)。当地最普遍的出版物ー纸, 主要也是由刚离开中国大陆的移民和政治难 民所编写。他们的看法和他们所关心的是中 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本地消 息则较少。其他可以获得的华文刊物,如图 书及期刊,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输入的。
虽然如此,但每ー活跃于马来亚商场上
40
文
的华人社会名流,却都热衷于把自己的成就 公诸于世。一本此类的刊物出现在1920年代 的槟城,内容包含了超过五百个东南亚华人 (大部分是马来亚的华人)的传记。根据资料 提供者的说法,这个计划是由槟城的新闻从 业员所发起的,他们贩售版位给那些想把他 们自己或祖先的生平写进书中的华人,资料 由买方提供。初版的序文里有一些可资参考 的言论,论及当时马来亚华人的价值体系。 由此观之,这时候的历史不仅是记载统治者 和官员的事情,这些编辑还提供了一种社会 地位的新准绳,它认可那些运用财富和技能 去帮助中国的东南亚华人。帮助的方式不论 是透过商业或道义上的救济。他们再一次把 焦点放在中国,而成功之道是透过商业和エ 业(5)。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颇能了解为什 么没有提到这位在早期的叙述中,被描写成 是捍卫马来亚领土战士的叶亚来。然而正因 为这ー种特性,引起了其他地方的中国作家 的注意,以至继续把叶亚来的故事塑造成一 个传统中国的英雄故事。
中国大陆有关叶亚来的叙述:
1905年至1939年
20世纪初叶,叶亚来在南洋的辉煌事迹 开始在中国大陆的刊物上岀现。在1905年, 他的名字在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的ー 篇文章上,列为9个著名的中国海外开拓殖 民者之一。1920年代和30年代,至少有10篇 有关叶亚来的传记发表在期刊、游记和有关 海外华人的书籍上。这些在大陆刊物上有关 叶亚来的叙述,与我们先前所讨论的,无论 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它们对 南洋的认识和关注与海外华人有很大的不同。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官方对东南亚的兴 趣时增时减。禁止中国人出外旅行、经商和 居留海外的敕令晚清时期逐渐解除,政府开 始吸引海外华人资金和金融资助。随着新世 纪开始,ー些中国政治集团为了本身的目的, 竞相向南洋社会争取金融上的支援。上海暨 南大学的设立,目的是让侨居海外中国人的 孩子就读,政府试图透过此举加强和海外同 胞的联系。此外,在暨南,第一本研究南洋
.叶亚来________________
的学术性期刊也在1920年代后期出现。
与此同时,有关东南亚及其华人社会的 文章也开始岀现在其他通俗的和学术性的杂 志上。纵观这些刊物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对东南亚的兴趣仅是广大海外地区的ー 部分,其中更多的文章是有关欧洲、美国和 日本。不过,尽管西方世界已广泛且极端重 视东南亚的华侨,但诚如我们将能见到的, 除了将之变得更富异国色采外,却也成为某 些广大的华人所欲探究的课题。
当然,我们非将这些层岀不穷的多种叶 亚来传记,放进已蔚为风尚的中国传记文学 发展脉络中加以了解不可。盖当时,ー些宣 称传统儒家文化已破产的知识分子,正试图 在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里寻求个人行为的新 典范(6)〇而在各种人物之中,最能吸引他 们的是ー些创建先锋如俾士麦(Bismark)、达 尔文(Darwin)和甘地(Gandhi)等,叶亚来 则被纳入这ー类型的人物当中。
中国大陆有关叶亚来的传记出现在各种 不同的刊物上,其中不少是为某些特定目的 而写的。叶亚来曾四次被写进一系列有关东 南亚拓荒者的传记里。在其中三篇文章里, 他是名单上最新近而且是唯一的马来西亚华 人。四位于1920年代到马来亚的旅行者把叶 亚来的生平写进他们描述吉隆坡的文章里。
资料与研究
1X
于是叶亚来再次成为全书里唯一的,或是少 摘 数几个非常受尊敬的华人。再者,客籍学者
罗香林,著述有关他的文章也零散岀现在1930 年代的两本杂志上。
如果将上述刊物以及各作者所接触的口 头或文字资料做一个时间表,我们不但会发 现各故事间的说法有所出入,而且可帮助我 们掌握叶亚来的出身、迁徙活动及其成就之 高的ー些细节。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 所有的版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相似。
基本上,叶亚来都被描述成是一名斗士, 为自己及其部下,从马来人手中夺取土地, 但最后却又对英国人让步。这些情节显示了 ー个海外中国人相当一致的权カ关系的概念, 那就是马来人、华人以及英国人之间的利益 冲突,而且壁垒分明。这些故事明显地褒扬 战斗英雄形象,更甚于成功商人或者能干的 行政工作者。而叶亚来在多篇次的叙述中, 自然更加深了人们脑海中的战斗英雄的形象。 资 梁启超,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期中国
対 著名作家、知识分子、改革派的哲学家,撰 g 写叶亚来及其他南洋“殖民者’’的理由最为
究 明确。他于1905年在著名的“新民丛报”上
发表的叶亚来传记,是写于旅日期间。虽然 他的陈述很短(约有450字)且明显地不正 确,但其所要传达的讯息却是显而易见的。
叶亚来被认定为广东嘉应州人。根据梁 氏的记载,当时英人正占据新加坡和柔佛码 头(Johore Harbour),在那里征收地税,并 阻止其他人渗透进入半岛。其时,华人正积 极加入新加坡和槟城的锡矿业。一旦人数激 增,便开始和当地人发生冲突、交战,进而 迫使柔佛王(King of Johore)发布敕令,将 所有华人逐出该区。叶亚来在柔佛的族亲计 有三百人左右,他们商议推选叶亚来为统帅 以和当地的苏丹对抗。虽然他们在早期的战 役中获胜,但由于恐惧苏丹会加以报复,故 转向中国招募万余人加入行列,在柔佛和槟 城展开历时8年的战斗。叶亚来最后凭借着 他的武装部队稳定了整个地区,并从“番王‘' 手中夺取了土地。然而,由于当时英国人亦 立志控制整个区域,于是另一场兼具经济性 和政治性的格斗又展开。由于英八背后有个 强而有力的政府支持着,而中国海外华人在
42______
当时仍被清廷视如海盗,因此叶亚来在无可 选择下,唯有把所有地区的宗主权移交给英 人,而仅勉强保有其私人的土地。(7)
梁启超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是成功的殖民 开拓者是英人,而不是叶亚来这个华人。这 种关注点可以从他收集在这本文集的其他两 篇传记及传记后附载的评论明显的看出。每 ー个被记载的“英雄”是那些在海外建立重 要王国或团体的华人,然而他们的名字和光 荣事迹却被遗忘在时间浪潮里。梁启超在结 论中感叹华人忽略这些杰出的祖先,他感伤 他们所受的待遇与西方历史中一直备受崇敬 的人物摩西(Moses)或哥伦布 (Columbus)比 较起来,实在相形见细,他并告诫中国人民 若丧失英雄崇拜的精神,中国将面临危机。
虽然梁启超在文章里的寓意明显地反映 了政治关怀的趋势,但其表现形式与中国通 俗小说中标准“创始者”的典型故事相吻合。 盖根据鲁赫曼(Ruhlman)的理论,这类人物:
“....在无政府时代和混乱时期,
开始以ー强人的姿态担负起保卫地方团体的 责任。他由一夥小小的随从迅速增长成一支 军队,最后接管了各省分,甚至可能是整个 国家。有一部分是靠战役和谈判达成的,但 也有部分是因为他具有一种神秘的査理斯玛 (Charisma)特质,使所有认识他的人皆自动 自发的支持他。"(8)
在梁启超的文章里,査理斯玛式 (Charismatic)的特质并不是主要的元素,然它 很快就在后来的中国和马来亚的作品中,形 成一种重要的性格特质。
虽然其他1920年代和30年代在中国出版 有关叶亚来生活史的作品中对华人、马来人 和英国人之间的权カ关系持有相同的观念, 但是在1928和29年出版的两种不同版本的叶 亚来传记里,有许多地方上的口头传说,故 事中含有不少马来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 是土地的授予。根据马来传统,宗主权范围 的划定是根据从城中心传出来的锣声为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显然是中国人的观点,故事 以叶亚来挥霍无度的儿子做终结,对那些富 人和企业家起警诫的作用。
ー个更有趣且脱离主题的传记出现在温 雄飞〈Wen Xiongfei)于1929年在上海出版
的"南洋华侨通史” (History of the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一书里。作为一部华人迁徙 及在南洋殖民的通史,该书在第三及最后一 部分包含了传记,以进一步解释先前讨论的 主题和趋势。书中的叶亚来传记是当时中国 最长、最完整的探讨。釆半文言的方式写成, 文中列了一系列事件作为后来有关叶亚来本 身及其生活的故事的基础。它同黄江(Huang Jiang)的传记ー样,对马来人政治关怀表现 了高度的敏感,在故事里精确的叙述了有关 雪兰莪马来王室成员,并承认马来人统治权 的合法性。
此外,有关叶亚来崛起的叙述,他比其 他人更加普遍遵循中国通俗文学的英雄式传 统。ー开始写童年故事,即将叶亚来描写成 一位聪明且勇敢的小孩,他“已有经验以侠 义的方式处理事件,所以全村的少年都推选 他做首领。” (9)甚至认为叶亚来生在太平 军劫掠财产时期,故领悟到作为一个年轻人, 与其在家乡为盗匪,倒不如到海外谋生。
故事的下ー节认为叶亚来的崛起方式是 中国英雄崛起的传统方式—一个受到下 层阶级的支持与统治精英的爱戴,兼具査理 斯玛式的天生领袖。作者如是写道:
“当叶亚来抵达马六甲后,他被雇做苦 ェ,但他再次发现根本无法靠此过活,于是 他逐渐对自己感到失望和不满。一位与他同 住的相命师郭龙(Guo Lung)发现叶亚来眉 宇间常蕴英气,预测他决非久居人下者。当 他见到叶亚来沮丧不振时,就历述古今人物 中,由草泽崛起而成大业的故事来慰藉他, 而他却质疑穷人在功德方面能获致成功的可 能性。郭龙却预言他日时来运转,展现自我 ォ华的管道将是透过率直和坦诚的谈吐。
“叶亚来大受感动,渐渐对苦力生活萌 生倦意。他本身的英雄精神以及仗义不平、 慷慨宽大的本性,逐渐和市集(市井制度)的 ー些下层人物混在一起,不久他被视为工人 领袖(工人魁首)。正值此时,传来吉隆坡 矿场以优厚待遇征募工人的消息。叶亚来于 是决定到吉隆坡去,在那里渐渐受人推崇为 矿エ领袖。"(10)
故事继续描述雪兰莪副王姑丁(the Selangor Viceroy Kudin)如何与其他马来领 袖争夺巴生和吉隆坡锡矿区的战役中求助于 现任领袖叶亚来,借着新近从中国来的同胞 的协助及火炮技术,叶亚来的军队终于获得 胜利,他也因此声名远播。至于其他篇幅, 则多有关经济、政治及他后来得到奖赏礼仪 的细节,并再次提出了以锣声划分叶亚来领 土的故事。
温雄飞的叶亚来传记很明显地把叶亚来 塑造成中国传统的英雄游侠,也就是几世纪 以来ー再出现在中国文学里的人物。一般上 这个词是指“那些浪迹天涯、打抱不平的人。"
(11) 虽然这不是叶亚来的天职,但他从年轻 时期奔波过渡到长大成人的行为,却再三地 被人描述成侠义精神,而他做为工人阶级的 领导者则是代表ー种弱者对强权的反抗。类 似如此同情低下阶层心愿的描述,是中国大 陆1920年代及30年代作家一个相当普遍的主 题。更确切的说是1920年代末侠义小说流行 期间,正当国民党(KMT)北伐军对抗军阀, 新闻报导说此事"强烈影响城市群众的想像。"
(12)
叶亚来显然被温雄飞描述成一属于“群 众’’的传奇性人物。他崛起和成功的讯息, 在梁启超及其他作者以民族主义为取向所编 写的故事里,带有某种不同的含意。这些课 题似乎和当时马来亚华人作家所关注的有所 差异。
然而,这一切却在瞬间改变了。温雄飞 版的叶亚来生平已以摘要的方式编印在马来 亚的地理教科书上,并于1939年在新加坡出 版,提供给华文中学的学生阅读。近乎相同 的描述又出现在1949年由马来亚惠州会馆 (Malaya Hui Zhou Association)在新加坡出版 的纪念册上和1951年由毗助客属公会(Perak
文摘
资料与研究
3
文
摘
Hakka Association)出版的纪念册上。同样的 故事情节也出现在1951年新加坡出版的“南 洋年鉴”上。这故事的英雄导向和其对马来 政治利益的敏感度,使其故事情节远较大陆 作家,像梁启超及其他人的叙述更能吸引马 来亚华人。然而这个对事件有详细描述的版 本后来被其他叙述所取代了,后者更详尽精 确的描述有关叶亚来在雪兰莪战役前后的功 绩,即使如此,强调其个人的侠义及英雄人 格还是1950年代的叙述的重点。
二次大战后马来西亚和 新加坡的相关叙述
在针对叶亚来传记数量激增做ー个详细 的分析之前,有必要留意当时国内和海外华 人的重要转变。共产党在大陆获胜后,国民 党退守台湾。1940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初期, ー股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寻求国家独立的压 カ与日俱增,戏剧性地改变了每ー个地方的 中国人的政治立场。大多数海外华人不曾认 为他们本身是东南亚的永久居民,此刻却被 遍重新考虑这个立场问题,并在最后做ー抉 择:是回到中国抑或成为各新近出现的东南 亚国家的公民?当大陆中国人转向处理与他 们深切的内部问题——庞大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改革计划时,马来亚和新加坡的中国 人则企图在他们的新国家里建立新的文化和 政治认同。对于叶亚来——现被称为马来 亚首都吉隆坡建设之父一・的兴趣日增这 ー现象,一定要放在上述社会和政治发展的 脉络里来理解。
第一个确切表明叶亚来对吉隆坡的重要 性的言论,以“叶亚来打州府的故事”为标 题出现在1950年,于新加坡出版的ー份名叫 “星期六” (Saturday)的休闲杂志上。故事 情节的重点不是有关吉隆坡具体的建设或管 理,一如环绕在雪兰莪故争的大大小小战役, 其中神奇和宗教的色采太浓厚,这种倾向, 相对的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个故事在某些方 面比大陆学者来得精确,但是其故事情节仍 以中国通俗小说的英雄领袖作为基本模式。
叶亚来的诞生被认为有一些好征兆:“当 他呱呱堕地时,听到其哭声的人无不认为他
是蛟龙升天,灵蛇出洞”。(13)然而由于家 贫和结识ー些损友,“他开始涉及在乡间制 造那些天神所厌恶、幽灵所憎恨的纷乱,他 的父母觉得无能力再庇护他,于是他们选择 了最好的方法,便是劝他离开家园” 〇(14) 叶亚来抵达马六甲,便参加了称为“天地会” 的秘密组织,并被该会派在万堤(Rawang), 去见以后被奉为神明的盛明利斯必丹,担任 保镖ー职。这位前任甲必丹死后不久,便以"仙 四师爷” (Si Sen Ta)的身分托梦给叶亚来, 指示他在土著即将展开的扰乱中保护其兄弟。 这个叙述的其他部分处理了在雪兰莪内战中 与马来人及华人打斗的情形,虽然不太完整, 但却是相当准确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描述叶亚来年轻时 行为上的蛮横与任性时,敏锐的显露了那些 试图透过暴力战术,获得权力者所可能造成 的危险性。五位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期的 作家提及他和秘密组织联系时,同样地对他 的权カ基础有所隐忧。受中文教育的作家对 他们的历史英雄的一些素质的不安之感,并 不那么直接的显露出来,有趣的是在这时期, 有六位中国作家发现前任英国殖民地总督瑞 天咸(Frank Swetteham)对叶亚来的赞赏,非 常适合引述,这样的努力似乎可以增进叶亚 来的威望。
1951年出版了一本英文的叶亚来传记, 乃米德布洛克(S. M. Middlebrook)所撰写, 他是日本占据新加坡时期被杀的英国殖民地 总督。此书大大地改变了新马ー带对这位著 名甲必丹的一般认识。我们必须假设从1951 年以来,受英文教育的中国人,甚至一些大 部份受英文教育的人能够接触到这分资料。 米德布洛克所著的传记,事实上是1956年王 植原于新加坡“星期六”杂志上发表长篇连 载中文传记的主要依据,后来在1958年以书 的形式出现。
这本传记的英文和中文版本的不同点是 在于其教育性,尤其是自米德布洛克 (Middlebrook)中篇的所有章节开始,全被王 植原逐字逐句的翻译过来,没有加以评论。 至于王氏所添加的,仅是有关叶亚来童年生 活的故事,并首次突显其侠义和英雄性格。 再者,在其他相关的中文叙述方面,所欲表
文
达的讯息是那些具有英雄特质者如何在其生 活方面透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米德布洛克 虽然明显地是位崇拜者,但另一方面,他却 尽其可能仔细地引用可获得的原始资料,以 找出其作为的伟大之处。
1954年出现三篇有关叶亚来的新传记: 第一篇是鲁白野(Lu Baiye)所写,收录在ー 本有关马来亚的通史上,他把焦点集中在叶 亚来建设吉隆坡所扮演的角色。他的资料明 显的是从米德布洛克的书中摘取出来。鲁白 野仍旧详论他所谓的叶亚来秉性宽大及英雄 般的特质。至于另外二篇,发表在“星洲周 刊”杂志上,篇幅较短,故事情节更是散漫 零乱。其中一篇把焦点集中在叶亚来(被描 述为侠义之士和一名工人领袖)与奇迹人物"四 师爷”之间的关系上。而另ー篇则以“吉隆 坡之王——叶亚来”为标题,标榜他是ー 名传奇性的群众英雄。后者引用很多米德布 洛克书中的细节,但显得有点断章取义,其 强调之处毫无疑问地则是叶亚来在建设吉隆 坡方面的诸多贡献。无论如何,在这些所有 的叙述中,最显着的莫过于是继续强调叶亚 来那种吸引人们支持他的英雄特质。
到了 1950年代末期,有关叶亚来的故事 都以千篇一律的格式流行于民间。有关成为 一名工人英雄或劳动阶级首领的故事消失了, ー些1950年代末期对战役感兴趣的叙述也逐 渐把重点放在叶亚来作为一名革新家、城市 行政官员及一名慈善家的角色上。
在1960年代,马来亚华人在有关叶亚来 生平的著述有了更细微、但并不是重要的改 变。虽然这些版本的内容仍旧根据现已广泛 标准化的米德布洛克的版本,但他们对叶亚 来成功的“诠释”有所改变,先前认为他是 ー个注定成功的査理斯玛型领袖,而今变成 ー个靠勤奋和决心来获得受人尊敬的个人成 就的人。例如陈予学(Chen Yuxue)在其所 著的ー篇以"民族英雄叶亚来”为标题的文 章里,形容他“不是神话类型的英雄,而是 ー非比寻常的人类"。他亲自率领部队,足 见其成就并非建立在机运上,而是靠他个人 的决心和克服困境的能力(我)。在陈氏的观 点里,叶亚来无疑地"谋得”吉隆坡领袖的 地位。冯儒鲁(Feng Rulu)(1961)也以同样
t
Tfft CHAtMi
,• f4ru
4
•也 miNQ
摘
Kual* Lumpvr, about IB7S-78 -
A reconshuctbn, based in part on . Wood', tpap。「】889, «how-in* the probable tnanjjemcnt of the icttlcmcnt and its cnviruiu ihortty bdore 18B0. At tbii period the future town was rcstrictwl to a stretch of the east bank at the Sungei Klang, between the present Maiket Street and the former |nv Street (now Moi">tl>attcn Road). _ It wu bounded on the nortb-cait and couth by su-ampy ground in the vicinity of th« two itreatm. It centred round Ah Loy*» hrjjc nurket, which then やW杪 tB arei (now ciUed Old Market Square) between th: pr:KOt liokkien tnd Macao Streeii. Yap Ah Loy'i house was on the south tide 时 Mwket Street £tdn< the market (1). The Rumbling »hcd that h? con)plied uu situated on the river bank to the west of the n»tkct (幻..R? ・叫 south at Market Street iccnu to have been Ah Loy*« private doiWL «W it h proboble that the jouthem- section of the present 11igh »
a ptivtte roed at this time. Ak>n( it were his smelting 山建明湖用呼 woti-«hop« ftx his mines, hit cattle-shed and hit shu^btq;
piMtra wtre wot of these, on the ground near the we
tnvket wu moved in the )880's (9). :爲驟S
? The Sumatran quarter uf the ton n (Kg Rawa) pccv^^ 中。 north of Javt Street, with its mosque (S) on the south iHl a the rnort The iwampt east of the present Klync Street (61 were potTCcbimal the lut yctn of Ah Loy',life. Kh(ne Street itself um 34 dot abou. M; Y«p Ah Loy Street (7) probably dates from the nn>c paio<l-
* The wot bank of the river was uxd only for v«^etable cwkh'ation, the Brea at the Rardent being bounded on the north and sooth b¥ iwampy ground, and on the west by the Bluff Across it ran the track which rose up along (or close to) BluH Road and ilwncc pa^:d westwards to 塩戸和 tara. (4) marks the lite of the present Federal Government 〇®ces: (■) the point where Gotnbak Road now trusses the end of Market Street.
爲
sra road. —until ibout 1883-
■ 1875 一 1878吉隆坡示意图。
资料与研究
的方式称叶亚来为英雄,接着又镇细无遗的 描述其生活,并将成就归功于节俭、勤勉和 决心。梅井(1961)则认为叶亚来的成功系 由于才智、勇气和忠诚。吴侠宾(Wu Xiabing)赞赏他在孩提时代便对新事物产生 好奇心,而他的勇敢、决心和良好的统治方 法也使他备受人们的敬爱。这个解释个人成 功的模式,与当时以英文出版有关马来亚拓 荒者的书的叙述非常接近。
从第二次大战结束至1965年的20年中, 新、马ー带受过教育的华人极力在当地建立 受官方认可的中华文化的观念,那就是含有 本土色采的中华文化,并将透过当地的华文 学校——ー个华文文学团体和一份当地的 华文报纸的支持,以使其继续茁壮发展。在 此种环境下,超过20种有关叶亚来的新文章 和书籍岀现并不令人惊讶。他们讨论的是把 开拓国都的功绩归于ー个华人,从而使他在 马来西亚的历史里的地位受到认可。而且,
5
文
摘
资料与研究
这些故事必定拥有广大的读者,显然这些故 事在各种不同的刊物出现,从学术性书籍和 期刊到休闲杂志、宗亲公会刊物、年轻人的 读物,甚至漫画书。
随着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后, 透过华文教育来落实本地中华文化的希望以 及支持本地华文出版业的兴趣也跟着消减 了。1965年至1980年间,有关叶亚来新传记 的数目,不但减少至6本,他们所出版的刊 物,亦已由大部分公开流传的书籍和刊物, 转为私人出版和宗亲公会分送的刊物。虽然 叶亚来在这时期仍在学校的教科书上被视为 吉隆坡的开埠者。
1980年,一切改变了。马来西亚文化、 青年及体育部长对叶亚来作为一名开埠功臣 的身分提出质疑,并建议以拉惹阿都拉—— •一名曾在吉隆坡地区资助第一批大规模的 釆锡矿事业的马来皇族成员,取代叶亚来的 地位。在继之而起的争辩中,大部分依据米 德布洛克和王植原说法的叶亚来生平的著述, 又再次重现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上,最终 华人在维护其本身的历史地位上依然打了一 场败仗。这场“战役”至今以某些形式进行 着,不过对于这事的记载则有待他日了。让 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上述若干有关历史形 式和政治观念流变的重要课题。
结论
这篇论文试图引用文献来重申叶亚来故 事周而复始的转变,反映出当地政治和社会 关怀的流变。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个人生 活的历史性叙述,事实上传达了更多有关作 者和他预设读者(intended audience)的讯息。 最早的华文叙述,那篇刊登在“雪兰莪日志” (Selangor Journal)上,显示了 1890年代叶亚 来在吉隆坡的残余势力受到政治上的挑战, 但在后来的50年里马来亚缺乏更多有关的叙 述的现象,喑示了叶亚来的特质和那些被当 时马来亚华族精英所赞赏的特质之间的“失 调”。对于那些20世纪初期认为中国的势カ 无法与西方相比较的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来说, 叶亚来代表了那种能够自我成就的中国人, 也代表了那种靠着一个强大国家可以有所作
为的中国人。温雄飞和其他人的著作,使叶 亚来变成ー工人英雄。这使人联想到其他事 情,1920年代和1930年代盛行于中国的民粹 党党员(populist)的意识型态。在台湾出版 的有关孝道的故事,也反映了 1950年代末期 领导精英治理该地时延续了以儒家思想为导 向的方法。马来西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逐 渐强调叶亚来对吉隆坡发展的贡献等于华人 要求他们在马来亚历史上的贡献受到承认。
不过,这些故事的改变,不仅仅是内容 和重点上的改变。同样重要的转变是各种不 同版本所塑造的领导权观。那些中国传统英 雄的形象,所赋予在叶亚来领导权上的特质, 被巧妙的转化以适合世俗历史的结构,并打 破文化藩篱,得到沟通。他的成功,从由于 ー些神奇的力量所致的解释,转变为归功于 他那种可以让人效法和理解的勤奋坚毅和进 取心。此种中国人对他诠释的改变,意味了 马来西亚华族文化也在朝一个更世俗化的自 我诠释的方向改变着,以便使马来西亚华裔 适应ー个独立和多元种族的社会结构。
最后,我们必须谨记神话和其他故事类 型,不仅“反映” 了一群人在特定时空下的 观念和态度,这一群人还掌握了 “塑造”观 点以及影响行动的权カ。因此,我们可以预 言,像叶亚来这ー类人物的历史传记,不论 以何种形式出现,已经、而且将会继续成为 马来西亚华人的殷鉴,因为它们重塑的历史 视野对当下的社会和政治课题,提供意涵丰 富的回应。
(编者按:本文原载《海外华人研究》第 二期,台北: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 民国81年(1992年)4月,页241-256。 译者陈俊华、李宝钻为在台湾深造之大马 学生。)
• 本文原题目为 From Myth to History: Yap Ah Loy and the Historic Past of Chinese Malaysians. 作者为 Sharon A, Carstens.原文载于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XIX, No. 2 , September, 1988.译文注释・大部分略去, 读者有兴趣请参阅原著。
6
注:
(1) C. K. , "Yap Ah Loi” , The Selangor Journal, 12, No.1. 1893, 184-85.,
(2) 无名氏,《叶亚来传》(1927)第一页。
(3) 例如,1950年代末两本台湾出版的叶亚来传,图张扬 他的英雄的孝道,书中写道,“年少的叶亚来在马来 亚听说母亲患病,便回去中国照料母亲,直到母亲病 逝及办完丧事之后,オ回到马来亚・”英雄人物谨守 孝道,正符合1950年代台湾的政治意识型态・这样的 故事从不出现在马来亚华人的版本上,是一点也不奇 怪的,因为要求他们的英雄具备这些德行,与海外移 民的现实状况不符,因为移民海外通常意味著永远离 开故乡・
(4) 缺少学术精英观察海外华人社会很出的普遍结论.参 见王農武,(ー个新兴国家的传统领袖:华人在马来 亚与新加坡〉、《社会与国家,东南亚与华人文集》 (新 加 坡,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1)页 159-172.
大部分华族移民来自贫穷和没受过教育的生活背景,19 世纪末、20世纪初识字率少于大陆中国人识字率百 分之三十至四十五,见 Evelyn Rewski,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ture in Ch' ing China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 p.23.
<5)同样的,王盛武也把商人摆在这时期海外华人社会阶 级的景商层,而杨进发(Yong Ching Fatt)也观察到 从1900至1941年,新加坡的华人领袖不是受英文教育 的事业人士或生意人,栽是受中文教育的商人.王康 武,〈一个新兴国家的传统领袖,华人在马来亚与新 加坡〉页162{杨进发(Yong Ching Fatt) » 〈新加坡 华人领袖初论,1900至1941> ,《东南亚历史期刊》 第九期,1968年,页258-285.
(6) Howard♦ "Modern Chinese Biographical Writing** , P. 465.
(7) 梁启超I 〈英诲块殖民地开辟者叶亚来〉,《新民 丛报》第3卷第15期,1905年’页85。
(8) Rulham , "Traditional Heroes in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 P. 157.
(9) 温飞雄»《叶亚来传》,页249.
(10) 同上注,页 250-251.
(11) James J. Y. Liu , The Chinese Knight-Erra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67) , p. xii e
(12) Perry Links ,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1).
(13) Lao Han:〈叶亚来打州府的故事〉,《星期六》24 期,1950年,页6.
(14) 同上注,页6.
(15) 陈予学[〈民族英雄叶亚来〉,《南洋文摘》第1 集,1960年,页 55-56.
谁赶跛脚鸭
每本$8.00
订购处:
董总
U C.S. C. ASS.
不按牌理出牌
不
按牌理
OF M SIA
NO. 1, J AL AN MAHAR 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政治评论ー、二 - 陈松生菁
文
摘
儒家、伊斯兰:
民主的最后障碍?
•亦陶
资料与研究
第三次世界民主潮
苏联帝国的彻底崩溃,使得一个老掉牙 的问题相当自然地又重新给提了出来,这就 是文化宗教传统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 根据相当不少西方学者明言或非明言的看法, 晚近十五年来的所谓“第三次世界民主潮” ——从70年代中叶南欧三国(西班牙、葡 萄牙、希腊)的民主进军开始,下迄80年代
南美诸国的民主再起,至89年的东欧民主短 变,以迄最后苏联的民主革命,就文化上而 言,实可看成是西方基督教世界(Western Christendom)的全胜进军。以此观之,冷战的 结束和铁幕的倒坍,似乎绝不仅仅意味着二 次大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根本改观,甚至 也绝非仅仅只是20世纪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 对抗的彻底结束,相反,结束的乃是ー场远 为古老而原初意义上的“东西相抗” 即西方罗马公教与东方希腊正教之争,或西 罗马与东罗马之分(前者逐渐演变为所谓“西 欧”,而后者则长期在沙皇与奥图,曼帝国治 下)〇 按照瓦拉 士 (William Wallace , The Formation of Western Europe,伦敦,199〇) 等人的看法,铁幕挂断之两边,实约略相当 于历史上基督教世界与东正教世界之分野; 而近年来苏联东欧地区民主革命大体发端于 原属基督教世界而被东正教世界强行占领的 那部分,因为西方基督教世界与东方正教之 分野线在地理上的分布大致如下・
■北起 > 芬兰与苏联边境;
»由芬兰往南,为最早从苏联独立的波 罗的海三国(艾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与俄罗斯之分;
•再往南:西乌克兰(天主教)与东乌 克兰(东正教)之分;
•再往西南:匈牙利(天主教)与罗马 尼亚(东正教〉但与匈交界之西南为天主教 区,恰又为罗国民运之发端之分界;
■再往西南=已独立的原南斯拉夫联邦 之斯洛伐尼亚与克罗西亚两共和国(均天主
8
教)与代表南斯拉夫中央政权的塞尔维亚共 和国(东正教)之分;(与塞尔维亚交界的保 加利亚与阿尔巴尼亚亦均为东正教国家)。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波兰、 捷克、匈牙利等国的知识分子在89年以后这 么讨厌别人称他们为“东欧国家”,而总是 坚持属于"中欧国家”,因为在他们看来, 他们本就属于西方基督教世界,而不属于东 正教的“东方”,只是倒霉地在地理上正好 处于西方与东正教世界的“中间’',而被后 者所奴役了这么多年。也因此,对他们而言, 走向民主无非意味着“重返欧洲”,确切说, 重返西方基督教家园。
总之,在相当不少的西方学者看来,全 球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文化宗教的关系,似乎 明显地呈现这样ー个基本趋势,即民主政治 首先由基督新教国家所推动,逐渐延伸至天 主教国家,现在则又延伸到了东正教国家。 由此,ー个逻辑的结论 —— 这ー结论由哈 佛教授杭亭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 1991 年出版的新著《第三次波动:二十世纪末的 民主化》(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中直言不讳地 说岀——当东正教国家也都俯首于民主政 治后,地球上唯一还与民主过不去的文化就 只剩下两家了:儒家文化主导的亚洲地区和 伊斯兰教支配的穆斯林国家!
天主教民主潮
一如人们所熟知,自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西方思想界一直认为,基督新 教乃是推动17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化和民主政 治的最主要精神资源和最强大动カ;与此相 对,天主教则普遍给看成是与现代化和民主 政治格格不相入的,用著名政治学者李普塞 (Seymour Martin Lipset)的话说:"在二次大 战前的欧洲和拉丁美洲,天主教会到处都表 现为ー种反民主的力量。” 一直到60年代, 一项研究99个国家所作的报告得岀这样的结 论,凡新教徒占人P比例越大的国家,民主 程度也就越高;相反,凡天主教占主导之处 不是根本没有民主,就是民主程度较低。但
・回教党
文摘
在杭亭顿看来,新教与天主教之于民主政治 之关系的这种传统看法,自70年代以后已经 必须全面修正。因为70年代中起动的所谓“第 三次世界民主潮”可以不折不扣地称为:“天 主教民主潮”——这次高潮首先由南欧两 个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发动,随后迅 速带动南美洲六个天主教国家和中美洲三个 天主教国家,然后再席卷东欧,首先在东欧 天主教势カ最大的波兰和匈牙利发动,并不 断向东推进,亦即首先通过波罗的海地区和 西乌克兰以及南斯拉夫的克罗西亚和斯波伐 尼亚等天主教地区往苏联东正教地区推进・ 而在亚洲,杭亭顿着重强调,80年代在东南 亚打响民主第一炮,并且迄今仍是唯ーー个 民主派竞选得胜组成民主政府的东南亚国家 菲律宾,恰又是ー个天主教绝对主导而几乎 毫无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
“第三次世界民主潮”之所以会表现为“天 主教民主潮”,在杭亭顿看来,首先是由于 ー个很简单的事实,即70年初时除了东德和 南非这两个例外,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新教国 家,都已是民主国家了。换言之,民主在世 界上若再有新的扩展,必然要超出新教国家 的范围。但更根本的原因在杭亭顿看来,则 是因为梵蒂冈罗马天主教延自1962年以来对
资料与研究
9
文
摘
资料与研究
教义、教会使命、神职人员职责等各方面所 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自我改造。其基本精神在 于突出地强调了世界各地天主教会对于世俗 社会的政治经济进步和人权保障,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由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亲自 推动的这场天主教改革运动,使世界各地天 主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的作用几乎产生了一个 革命性的转变;天主教会从历来的社会保守 力量一变而成一股社会变革力量。在这之前, 各地天主教会几乎普遍地秉持传统的保守主 义,认为教会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维护社会稳 定与和谐。在这样ー种指导思想下,天主教 会几乎普遍是威权政治体制的合作者甚至帮 凶。正如人们所熟知,西班牙天主教会实是 当年帮助大独裁者弗朗哥政变成功并维持独 裁40年之久的主要社会力量。在巴西、阿根 廷、智利等南美国家,天主教会几乎无一例 外都是军人政变的默许者。在东欧,天主教 会亦曾长期与共产党政权相合作。
但是,所有这些自60年代末起都开始发 生重大的转折。拉丁美洲教会率先响应教皇 的改革号召,于1968年召开全拉美主教大会, 开始重新反省天主教会与政权的关系。巴西 全国主教大会通过决议,以文告形式向巴西 全国宣布巴西军政府的所谓国家安全控制理 论纯粹是“法西斯主义” 〇在西班牙,教会 于1971年召开马德里全国主教大会,会议明 确裁定“在弗朗哥政权下,言论自由、集会 自由、结社自由等权利从未得到真正实施。” 同时宣布“西班牙天主教会与国家明确分离, 不再担当为政权提供正当性的角色。”在菲 律宾,红衣主教于1979年断然要求马可斯结 束军事管制并立即举行新的全国大选,且马 可斯不得参与选举。在波兰,天主教会与团 结エ联的默契合作更是耳熟能详,而且事实 上是促成团结エ联与波兰政府举行圆桌谈判 的主要调停人。可以说,70年代起,世界各 地天主教会与政治权カ之间的关系,普遍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与政治权カ相合 作的立场,ー变而为各地反对力星的支持者 和保护伞,甚至直接站在反对运动的第一线。 在智利,红衣主教在1985年反对皮诺契的民 主运动中成为首席政治领袖,直接召集全国 十ー个政治党派的领袖签署全国政治协议,
"政治学者李普塞认为二次大战前的欧洲与 拉丁美洲,天主教成为反民主加保皇党。
要求修定法律和选举。而在菲律宾,红衣主 教大选前一个月发信给菲律宾两千个天主教 教区,要求天主教徒投票支持阿奎诺。在世 界各地,天主教会的电台、报纸、出版物越 来越成为各地民主反对运动的舆论管道。而 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得到梵蒂冈教廷的公开 支持。1979年保罗二世就任新教皇后颁布的 第一道通谕,更是直截了当宣称天主教会是“自 由的卫士”。新教皇对世界各地天主教区的 频繁出访——波兰(1979、1983、1987) ;巴西(1980);菲律宾(1981);阿根廷 (1982)!南朝鲜(1984) 一不啻于到处“煽 风点火”,正如人们普遍认为的,教皇1979 年的首访波兰,实是东欧镇变之起点。而教 皇在智利答复皮诺契时的名言更为各地天主 教会涉入民主提供了最直接了当的理论依据:
“我当然不是民主的传道士,而是福音书的 传道士;但福音书传达的信息,当然也就包 括了人权问题的全部。因此,如果民主意味 着人权,那么民主也就属于教会的使命!”
罗马教廷对于民主以及世俗政治的这种 担当态度,不能不说是天主教有史以来从未 有过,甚至难以想像的最重大变革。杭亭顿 由此得岀结论说,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确 实有理由说天主教一直是民主的障碍,但70 年代起,天主教已成为民主的推动カ。 天主教会的这种自我改造,对于许多从事现 代化理论的西方学者来说,也具有莫大的重 要性。因为所谓“西方基督教世界’’内部最
50
文
有势カ的天主教会一直成为民主的障碍时, 当然也就很难令人信服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西 方基督教传统”有多大的内在关联,最多只 能说新教(特别是其中的清教)对罗马教会 的反叛大大削弱了 “西方基督教传统”对民 主政治发展和束缚和桎梏而已。但是,天主 教会自70年代以来的自我调整和积极作为, 却使得杭亭顿等人认为,现在确已可以理直 气壮地提出,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与新教)的 扩张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某种“强烈的相 互关联性”(A strong correlation)〇 这就是 说,从新教国家到天主教国家再到东正教国 家这一民主政治的发展轨迹并非偶然,因为 不但天主教与新教本就源出同一个“西方基 督教传统”,而且东正教与罗马公教不管再 敌对,毕竟从根上说也仍是一家人,就像理 学与心学再唱反调,终同属儒家一样。换言 之,在杭亭顿等人看来,民主政治到目前为 止的进展似乎可以表明!凡与“西方基督教 传统"关联越密切的民族与文化,民主政治 的发展也就越有希望;反之,与"西方基督 教传统”越远,越不相干的民族与文化,发 展民主政治的障碍就越大。由此,毫不奇怪, 当杭亭顿在新著的结论部分从政治、文化、 经济方面分析今后民主发展的障碍时,他在"文 化”这ー节下明确分列两项’ー为儒家文化, ー为伊斯兰教。在他看来,就文化层面而言, 儒家与伊斯兰教无疑已成为今后世界民主发 展的两大主要障碍。
儒家与伊斯兰是民主发展的障碍
就伊斯兰教而言,杭亭顿认为,所谓“伊 斯兰民主”(Islamic Democracy)在理论上或 许可以成立,因为按照盖尔纳(Ernest Gellner)等许多重要学者的看法,伊斯兰教 中的许多基本要素与现代化和民主颇能相契〇 但杭亭顿指出,就实践上来看,至少迄今尚 无ー个伊斯兰国家造成过民主政治。其根本 原因在于伊斯兰教强烈的政教合一主张,亦 即要求政治领导层必须是伊斯兰教的身体力 行者。也因此,伊斯兰国家几乎普遍地强烈 拒斥以至敌视“西方基督教传统”,如杭亭 顿观察,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反对运动一直到
现在几乎从不诉诸西方的民主理念与价值, 而总是直接诉诸于伊斯兰基要主义,因此, 反对运动越强,基要主义也越强,政教合一 也就越牢固。唯一的例外是土耳其,土国政 治领袖明确地拒斥伊斯兰基要主义,カ图引 入西方价值观念与政治方式,但到目前为止, 仍不能说已取得多少成功之处。另一例外是 黎巴嫩,但其人百分之五十为基督徒,且仍 不能算是行真正民主制。巴基斯坦则三度尝 试民主均告失败。
就儒家文化而言,杭亭顿认为,所谓“儒 家民主"(Confucian Democracy)几乎是明显 的语词矛盾,因为他说,就他所知,国际学 术界几乎无异议地一致认为,传统儒家的诸 要素不是非民主的就是反民主的。例如科举 制,许多人认为那是儒家传统中唯一有点民 主色釆的。但杭亭顿认为,所谓“最オ录用 人才”与民主并不相干;因为任何现代军队 都不同程度实行“量オ”(而非以出身等)来 提拔军官,.但没有人会说这就叫民主军队。 总之,在杭亭顿眼中,如果说“伊斯兰民主” 在理论上尚可成立,亦即其自身中包含有民 主的因素,那么“儒家民主”在理论上就不 能成立,亦即儒家在其自身中开不出民主这 类理念分析与价值观。但另一方面,杭亭顿 认为,儒家地区与伊斯兰国家有一个重大分 野,在实践上,儒家文化从不排斥西方文化 的理念与价值,因此,与伊斯兰国家反对运 动的最明显不同就在于,儒家地区政治反对
摘
资料与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杭亭顿在 近著中,挑明 儒家和伊斯兰 是有碍民主的 文化。
51
文
摘
运动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直接诉诸西方的民主 理念与价值,来作为反对运动的根据。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杭亭顿对儒家地区的 ー个基本看法 > 民主政治在东亚的发展取决 于外来西方文化与本土儒家文化的消长关系, 凡儒家传统越弱、西方文化影响越强的地区, 民主政治的前景就越看好,反之则民主政治 的前景较黯淡;更进一步言之,凡西方基督 教在当地发展校快较普及的国家,民主的前 景就更可观。因为单纯的西方思想影响固然 可以给反对运动提供理念与价值上的根据, 但却不能提供制度和组织上的支持;但在基 督教影响较大的国家,则教会组织常常可以 成为反对运动的制度支柱。杭亭顿认为东亚 目前的政治发展可以支持他的这ー看法。除 上已谈到过的菲律宾是杭亭顿所谓天主教居 压倒性影响而儒家文化几无踪迹的东南亚国 家外,在他看来另ー个突出的东亚例子是南 韩。50年代的南韩主要仍是ー个儒家文化占 压倒性支配地位的佛教国家,当时基督教徒 在人口总数的比例只占百分之一。但到80年 代中期,南韩基督徒已达人口总数四分之ー (其中五分之四为新教徒、五分之一为天主教 徒),同时儒家文化的传统已大大削弱。在 杭亭顿看来,这种状态对南韩民主运动的发 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1974年南韩第一 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军管法,就是由五位 主教率领5千名天主教徒发动的。同时,不 但南韩反对运动的主要领袖金大中、金泳三 都是基督徒,而且事实上,南韩1986至1987 年反对党竞选总统的主要支持力量就是南韩 新教组织与天主教组织,汉城总教堂就是全 韩反对运动的象征地。在杭亭顿看来,南韩 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修正了韦伯命题ー —根据韦伯命题,西方的发展是新教的发 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进而推动民主政治 在西方的发展。但南韩提供的新经验则是: 经济发展带动了基督教的扩展(南韩基督教 徒主要为中产阶级、城市居民和青年学生), 而基督教组织的扩展于是逐渐成为过渡民主 的主导力量。
不容轮流执政与新威权主义
但是,在杭亭顿看来,儒家东亚地区民
52_____
主政治的前景仍相当模糊。因为儒家地区虽 然比伊斯兰国家更能吸纳和接受西方文化的 影响,但基本方式似乎主要是使西方民主的 实践服务于儒家政治的价值观念,用中国人 的老话说就是“儒家文化为本,西方文化为 用”。这个“本”,在杭亭顿看来就是儒家 文化历来强调和谐与合作,而非像西方那样 强调异议与竞争。在儒家传统中,维护秩序 和尊重统治阶层乃是中心价值。因此,观念 的冲突、团体的冲突、党派的冲突在儒家传 统中历来被认为是没有正当性,而富危害性 的。这样,在杭亭顿看来,儒家东亚尽管可 能采取民主制度,但这种民主制度的功用与 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其目的不会像西方那样 具有促进竞争和变革的价值观,而是在于共 识和稳定这ー根本的儒家政治理念与价值。 在这方面,杭亭顿认为,日本事实上已为东 亚各国树立了原型。因此,儒家东亚今后相 当时期的政治发展在杭亭顿看来大体会呈现 两种状况,即ー方面,中国大陆等会走上由 台湾、新加坡、南韩等已经创造的所谓“新 威权主义”模式,亦即拿秩序、稳定以保障 经济增长为名,来剥夺反对运动的正当性根 据。而另一方面,南韩、台湾以及新加坡、 马来西亚等现已有反对党的地区,会不同程 度地向着日本的政治模式发展,其基本特点 是:言论结社自由等权利已有保障,反对党 也可取得合法地位并参加议会竞选等政治游 戏,但这种政治游戏将是ー种执政党永远执 政、在野党永远在野的游戏。换言之,儒家 东亚诸国政治发展所能达到的不大可能是西 方意义上的民主,而多半是日本式的民主, 亦即所谓“不容轮流执政的民主”(Democracy without turnover)从西方民主的立场看,这 种由日本首创并很可能为东亚各国仿效的儒 家东亚式民主之奇特之处,在于能满足民主 的第一原则(公平竞选),在这意义上是民 主的,但同时永不满足民主的第二原则(轮 流执政);而从这意义上又实在很难称为民 主制。(按照西方许多民主理论家例如Adam Przeworski等人的看法:“只要一个党能连 续两次赢得百分之六十的选票,这个国家就 不是民主制。"(No Country in which a party wins 60 percent of the vote twice in
文
a row is a democracy.)
杭亭顿承认,儒家东亚式这种奇特的・’不 容轮流执政的民主”模式以及“新威权主义” 道路,在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确实在东亚创 造了经济成功的奇迹。但是,他提出一个尖 锐的问题,一旦高经济增长(这通常是起飞 阶段所特有)开始消失,失业、通货膨涨及 其它经济困挠开始不断升级,社会经济冲突 日益加剧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在西方民 主制下,这种时候通常正是甲党下台,乙党 上台的轮换执政之时,亦即政府及执政党可 能倒台,但基本政治秩序却反而不乱,换言 之,西方民主制的特点恰是以表面上不断变 动的“轮流执政”来确保基本政治秩序之绝 对稳定不乱。但在儒家东亚“不容轮换执政 的民主制”,更不用说在“新威权主义”下, 经济萧条和危机的岀现,几乎也就是基本政 治秩序发生大乱的前兆。因为在这种制度下, 基本政治秩序不是独立于执政党,而是与执 政党达成一体的,因此民众对执政党政策的 不满有多大,基本的政治危机也就有多大。 一旦民众对执政党的不满已达无法容忍之时, 则也就意味着天下大乱的开始。既然“轮流 执政”不是看成常态,那么一旦社会到有此 要求时,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变态或非常状况, 亦即[(一)、或是反对运动以“革命"的方 式推翻现政府;(二)、或是现政府以暴力镇 压民众的大规模抗议;(三)、全盘无政府、 无秩序,甚至长时期的动乱不已。由此,杭 亭顿感到不能不提出ー个疑问:当持久的经 济滑坡和停滞发生时,儒家东亚的政治模式 是否还能维持得住?此一疑问背后实际有一 层未明言的更深潜课题:资本主义经济生产 的正常状态并不是经济的不断增长,相反, 更多地表现为增长与衰退的交替循环(例如 目前的美国与欧洲就处在衰退期)」从这种 意义上,“轮流执政”的西方民主模式之深 刻含义,在西方人看来,这实在是应付经济 盛衰循环的唯一之道,亦即不管经济危机多 严重,不管民众的愤怒有多大,仍能确保政 治秩序稳定不乱的有效方式。因此,杭亭顿 等人不能不怀疑,儒家东亚カ图全面引进资 本主义的经济生产方式,却拒斥西方与此相 配合的政治应付之道,是否在冒太大的政治
称天主教为“自由的士”。
摘
经济双重风险?所谓政治风险是指,在这种 状况下,执政党无论精神上、心理上都毫无 必要地承受太大的压カ,成天想着“弄得不 好就要亡党亡国”实在是自寻烦恼活受罪的 事,因为如果换ー种做法,让别人也体验ー 下治国之不易,本是完全可以达到任何情况 下既不亡党更不亡国,至多丢掉ー届执政机 会而已。所谓太大的经济风险则意味着,一 旦执政党控制不住局面,那就必定陷入天下 大乱的局面,而且很可能是长期动乱;在这 种状况下,辛辛苦苦积累的经济基础将无可 避免地毁于一旦。总之,从西方民主制的观 点看,将基本政治秩序与执政党联成一体而 非相互独立,不论就政治秩序的长治久安而 言,还是保护政党的政治生命而言,恰恰都 是最危险、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ー方面, 过分苛刻的要求执政党必须不断创造奇迹, 保证经济年年增长、人民福利节节上升;而 这实际是任何政党和政治集团都不太可能长 期做到的事;另一方面,基本政治秩序的稳 定性完全依赖并受制于执政党的主观人为努 カ和各种无法逆料的偶然事变上,这就必然 使基本政治秩序本身变得极端脆弱。总之,
资料与研究
53
文
摘
资料与研究
从西方民主制的观点看,基本政治秩序与执 政党的关系仍是合则两败俱伤,分则两相适 宜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将杭亭顿等对儒家 东亚政治发展的基本看法简括如下!第一, 由于儒家文化自身内开不出民主的价值根据, 因此儒家东亚民主政治的发展将取决于西方 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消长关系;但是第二,西 方文化的影响不管有多大,事实上不太可能 真正取代儒家文化的地位,而是被纳入儒家 政治理念之内起作用,从而有儒家东亚式“不 容轮流执政的民主”模式;第三,这种儒家 东亚式民主及其前期形态“新威权主义” 一 一 秉儒家政治理念的传统,将秩序与稳定 置于首位,但正是这种过分追求秩序与稳定, 很可能恰恰埋下日后政治秩序大乱的种因。
杭亭顿看法的一些讨论
详细分析批评杭亭顿等人的基本论点, 势必涉及到对许多问题的细致讨论,非此地 所能及。不过或许可以暂先提出以下诸点:
(一)、民主的开展是从基督新教国家到 天主教国家再到东正教国家这ー假设性看法, 尚有相当可持存疑之处。首先,尽管70年代 中叶以来的所谓“第三次世界民主潮”确实 主要都发生在天主教国家和东正教国家(苏 联中亚六个共和国则为伊斯兰),但是,正 如我在’从民主运动走向民主政治,一文(载 《时报周刊》(美洲三四六期)中强调的, 民主运动的胜利并不等于民主政治之奠定。 以这种意义上讲,晚近15年来的民主潮中, 迄今为止事实上惟有西班牙是真正建立巩固 的民主制的。但西班牙,正如Przeworski等 比较政治学家都指出的,实在是“例外中的 例外”。换言之,目前南美、东欧、苏联以 及亚洲的菲律宾等,今后究竟能否真正建起 巩固的民主,就我所知,政治学家中尚很少 有人敢作乐观的预言。正如杭亭顿的研究所 指出,第一次世界民主潮(从1826 — 1926) 之后立即伴随而来第一次世界反民主回潮 (1922 — 42),在这次回潮中,一次大战 以后建立的17个民主国家只剩下四个未被颠 覆)1同样,第二次较短的世界民主潮(1943
—62)伴随着更快而且规模更大的第二次 世界反民主回潮。(1958 — 75);这次回 潮导致拉美、非洲、亚洲等新兴民主国家大 半都被颠覆,从而使人们对民主产生极大的 悲观情绪。)那么,自1974年葡萄牙开始至 今告一段落的“第三次世界民主潮”,是否 就不会再度伴随"第三次世界反民主回潮’'? 在此ー问题尚不能确切回答之前,所谓新教 一天主教一东正教与民主亲和性更大的 假说始终只能存疑。
(二) 、关于天主教已转化为民主动カ这 ー说法,也仍有含混之处。诚然,第三次世 界民主潮中,梵蒂冈及各地天主教会确实起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因为天主教是ー种 从上下到下一条鞭的高度阶层制组织,这种 组织性力量一旦发动起来,其能量势必在新 教组织之上。但问题是,当民主运动结束, 各地走上建立巩固的民主政治过程时,天主 教会是否还能发挥同样的正面作用?至少就 波兰等地目前的情况看,此点尚远不明朗。 同时,如果说夭主教会近年来在非民主国家 确常常提及反对运动保护伞作用的话,那么 在欧美民主国家,天主教会则似乎仍然主要 是ー种保守主义力量(尽管这里“保守主义” ー词未必带有很强的贬义)。总之,天主教 作为ー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教会),在民主 反对运动上所起的保护支持作用,与天主教 作为ー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现代民主政治的 关系,无疑的不能直接混为ー谈,后者的情 况远为复杂。
(三) 、同样的道理,儒家文化至多只能 给某些反对派人士提供道德勇气的支持,却 无法提供反对运动本身制度性支柱这一点而 言,我以为儒家开不出民主乃不移之论,但 这一点并不能直接引出儒家文化作为ー种精 神文化资源,不可能与民主政治建立任何肯 定关系这ー推论。事实上,杭亭顿本人也指 出,如果说“儒家民主”是语词矛盾,那么“儒 家社会的民主”却未必语词矛盾。同时他也 承认,如果说天主教可以从反民主转化民主 动カ,那么至少不能绝对排除儒家与伊斯兰 教亦有这种自我转化的同样可能。(不过顺 便说一句,杭亭顿这ー说法遭到美国天主教 系统的《宗教与公共生活月刊》编辑部文章
54
的批评,认为杭说不当。因为在该刊编辑部 看来,天主教尽管与民主作对几百年,但必 须看成是"ー时失足"(aberration),而非 真与民主不相容;但儒家与伊斯兰在该刊看 来,从根本上即与民主不相容。)
总之,民主政治发展与文化宗教传统的 关系这ー问题,依我之见,仍具有充分的开 放性。不过,不论是岀于自嘲还是自恋,我 们似乎都可以说,儒家文化迄今为止仍是世 界上最具包容力、同化カ、及灵活适应性的 伟大文化,几乎不可能被任何其它文化所取 代,因为并不需要靠排斥其他文化才能维持 自身的生存。因此中国人大可不必ー听杭亭 顿等人的言论就大叫“文化侵略”,走向病 态的文化民族主义,更不必奴颜卑膝,成天 跟在西学“新潮”后面屁颠颠。但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不承认,儒家政治传统一直未能建 立起一种既能保证基本政治秩序长治久安, 又能给各种反对力量充分政治机会的有效政 治运作方式。回顾儒家政治历来未能摆脱的 那种不动则万马齐・宿、ー动则天下大乱的所
V菲律宾是东南亚唯一由天主教主导而无 儒家影响的国家。
文摘
▼所谓“伊斯兰教民主”理论上或可成立, 因为许多基本要素与现代化和民主化颇 能相契。
谓“一治一乱”之道,面对多元竞争、变动 日亟为根本特征的现代社会与当代世界,不 能不看到那种单纯求稳怕乱为出发点去谋求 政治秩序,以为天下英雄仍能尽为我用的传 统政治心理和政权运作方式,将会越来越不 能适应时势,亦越来越难以真正建立和维持 政治秩序,从而最终反而导致欲治无カ、欲 稳不能、不乱亦乱,甚至有乱无治的局面。 在社会急剧转变的过渡时期,衡量一个政治 领导阶层是否成熟的标志,事实上并不在于 是否能苦苦撑住传统的一元政治秩序,而在 于是否有能力主动地引导社会从一元民主政 治稳定,走向多元政治秩序。因为惟有一个 能充分容纳多元、竞争、冲突、对立的政治 秩序,オ是能够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立于不败 之地的政治秩序。
1992年2月22/ 23日芝加哥
(本文原载台湾《当代》杂志,第75期, 】992年7月1日出版,’页!14-129〇 )
资料与研究
55
藏书介绍
资料与研究
林连玉资料简介
・梁记宝整理
林连玉(1901-1985)»福建永春人,厦 门集美师范毕业。为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 前任主席、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林 先生于1925年南来,原为ー普通教师。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时代的召唤,遂以教 育者的身份,投身社会改革活动。
林先生曾在战后主持吉隆坡尊孔学校的 复校工作。1949年及1951年分别推动吉隆坡 华校教师会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 总)的成立。领导教总八年期间,可说是马 来亚华文教育及华裔公民权的实际代言人; 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平等,非巫人要效忠马 来亚,并抱着各民族共存共荣的思想来建设 国家。
1961年林先生因反对《达立报告书》里 强迫华文中学改制,结果被褫夺公民权并吊 销教师注册证。退隐之后,他完成《回忆片 片录》!继续关心民族教育,如此坚持到生 命的最后一刻。
1985年12月18日,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因 病去世。教总、萤总、大会堂等15华团特设 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民族、国家的 贡献。
除了剪报资料,以下为华社资料研究中 心所收藏有关林连玉的史料,种类包括:人 物传记、漫画集、林连玉记事录、林连玉诗 文集和特辑。
1 .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秘书处编辑,
《林连玉先生荣哀特辑》,吉隆坡: 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86年1月。
2 .吐助华校董事会联合会秘书处编写,《林
连玉》,毗助:毗助华校輩事会联合 会出版,1986年3月。
3 . 林连玉,教总秘书处编辑,《吴铜集》,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86 年12月。
4 . 林连玉,教总秘书处编辑,《杂锦集》,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86 年12月。
56
5 . 林连玉,教总秘书处编辑,《连玉诗
存》,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 版,1986年12月。
6 . 林连玉,教总秘书处编辑,《华文教
育呼吁录》,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ー 员会出版,1986年12月。
7 . 教总秘书处编辑,《林连玉先生逝世
壹周年纪念特辑》,吉隆坡:林连玉 基金委员会出版,19英年12月。
8 . 教总秘书处编辑,《林梁公案》,吉
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88 年9月。
9 . 林连玉著,教总秘书处编辑,《风雨
十八年》(上集),吉隆坡:林连玉 基金委员会出版,1988年12月。
1 〇 .教总秘书处编辑,《华教节特辑》,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88 年12月。
1 1 .丘光耀编绘,《族魂林连玉》,霹雳: 霹雳华校校友会联合会出版,1989年。
1 2 .教总秘书处编辑,《华教节特辑》,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89 年12月。
1 3 .教总秘书处编辑,《林连玉公民权案》,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89 年12月。
1 4 .林连玉著,教总秘书处编辑,《风雨 十八年》(下集),吉隆坡:林连玉 基金委员会出版,1990年11月。
1 5 .教总秘书处编辑,《华教节特辑》.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90 年12月。
1 6 .教总秘书处编辑,《族魂林连玉》,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91 年7月。
1 7 .教总秘书处编辑,《华教节特辑》, 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1992 年12月。
论文简介
论文简介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从国家理论探究 华教运动
论文名称:从国家理论的立场论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中“传统中华文化”之创造
媒介语:中文
作 者:林开忠
指导教授=陈奕麟教授
说 明=作者曾读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此乃其硕
士论文(1992年)
资料与研究
本论文试图从国家理论岀发,以大马华文教育运动的史实作为探讨现 代国家,华人意识和文化再创造之间的关系。
作者研究发现,在马来西亚国家形成过程里所拟就的ー套有关国家文 化的论述,是造成华文教育或华人文化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国家在这 个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种族关系,华人文化或华文教育运动事实上是一种 华人本土化的运动,在这个运动里华人呈现各种象征他们热爱和奉献给这 片土地的努力,并以保持他们的文化认同为至高无上的光釆。在这ー套论 述里,华人试图建构出ー个文化多元主义及民主的理想政策。在国家的干 预下华人文化运动也重新创造了有关华人文化传统,而隐藏在这些观点里 的是一套由华裔商人或精英分子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它决定了华人文化的 内涵及表现。论文的目录如下: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论文架构与研究策略
第三章: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史
第四章: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历史与议题 第五章:华文独立中学的议题
第六章:华人意识、华文教育与马来西亚族群政治 第七章:华人的历史 ——一部民族壮烈史
第八章:商人、精英与士大夫情结
第九章:结论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58
专
文
观代物!!对 社会的神宙
・谢瑞平博士
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宇宙间的所有 无生命事物及其有关的现象。这些现象,在 实际上,都是错综复杂的。物理学的研究法, 首先是把这些复杂的现象,归纳分类起来, 再简化之,整理出秩序,再有系统地分析, 从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物理学就是建立 在这些原理上的・在这过程中,物理学的内 容越来越充实,而范围也越来越广,从20世 纪初叶开始,其进展更是迅速异常。目前, 物理学已经分门别类,分成很多细支,而更 甚的是,有些已经自立门户,成为独立的学 科了,如材料科学、电机工程、电脑学、电 子工程等。物理研究的另ー特点,是精密仪 器的应用。物理研究的越来越精细,对仪器 的精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是导致高精 密仪器的发展的最大原因。另ー个原因,是 物理的新原理,渐次被实际应用。另一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战争的需求,发展 了雷达、核子弹、火箭等、纯物理和实际应 用,オ结合起来,成为日后的应用物理。
在探讨物理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我们可 以从以下六个领域来分别讨论:
(一) 能源及能的应用;
(二) 讯息及传播;
(三) 交通运输;
(四) 材料;
(五) 医药;
(六) 最度测定。
(一)能源及能的应用
传统的能源是石油及天然气。从18世纪 工业革命到今天,在这短短的二百年内,我 们已经消耗了地球上石油及天然气的储求最 的一半,这全是因为工业的高度快速发展所 致。今天,如果我们不积极的寻求交替的能 源,照目前工业成长率,我们将在不久的将 来,把石油及天然气全部用完。当然,除了 石油及天然气之外,我们目前尚有水利发电 及煤等,可是,这方面所能供给的能量,实 在是微不足道的。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能源问题之挑战有 二:(一)寻找交替能源来代替石油和天然 气;(二)能源交替过程,使之最经济化, 同时尽量减低社会所付出的代价。现在,我 们面对以下三个主要的交替能源:(一)太 阳能;(二)核裂变能及(三)核聚变能。以 下我将分别讨论之。
太阳本身就是ー个巨大的能源,地球上 的一切生物活动全是靠太阳能来维持。如果 能够有效的利用太阳能,则能源问题,已经 是解决了大半。要大量的利用太阳能,首先
资料与研究
59
专
文 得把它转变成电能,在这方面的物理知识,
是很熟悉的,即是利用光电效应。ー些材料, 在光线的照射下,会释放出电子。早期的材 料是硅晶,碑化镣。新的材料如磷化锢,氧 化锢,就比较高效率。一般对材料的要求是, 对阳光的吸收カ要高,转化成电能效率要高, 而又要耐用,及能在高温操作。目前的光电 装置,还是太昂贵了一点,不够经济化。在 美国,虽然有一些公共事业已经装置了百万 瓦的光电装置,可是,要达到普及化,还得 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ー些大的不稳定核子,当它裂变时,能 够放释出大最的能,这就是核裂变能。核子 弹即是利用这种核能释放的原理制造的。其 实,要大星的达到核能释放,光是核裂变还 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达到连锁反应,即是 说,核裂变的过程,能够自己不停地持续下 去,才能达到大量的核能释放。最普通的反 应过程是利用铀的同位素,铀235, ー个铀 资 235核子被中子射中时,分裂为错98及硫136,
遂 同时放射岀两粒中子及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論 这些放射出来的中子,再种铀235核子作用,
究 引起分裂,再放射出更多的中子,这种反应
一直持续下去,就是连锁反应。核裂变能的 应用,能够引起很多不良的后遗症,尤其是 长期性的辐射性。前些时候发生的美国三哩 岛事件,及去年在苏联发生的彻诺费尔事件, 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无法真正克服辐射性 外泄的问题,无法做到安全的地步,再加上 大众对它的恐惧,所以目前核裂变能,还未 能被广泛应用。
和核裂变能相反的,是核聚变能。两个 轻核子,在高温及高密度的情况下,结合成 ー个重核子,同时释放出能量。反应所需的 原料,是危ーー氢的同位素,可从重水经 过电解获得,而重水又可从海水提炼得来, 所以成本最低,而原料又是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而且,核聚变反应本身,又是很干净, 毫无长期性放射性副作用的危险。但是,达 到引起反应进行的条件一温,髙密度, 及够长的容纳时间,目前还是无法达到,虽 然如此,远景还是乐观的。普林斯顿大学的 研究显示,引起反应进行的实验室条件,已 经快要达到了。相信,在20年内,我们就可
以看到利用核聚变原理的核子炉了。
在能的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分为四个革 命性的发展:(一)工业革命,(二)绿色革 命,(三)核能的释放及(四)电脑革命。
从18世纪蒸气机的发明开始,工业革命 对人类社会起了很大的冲击。首先,通过机 器的应用,它取代了大部分的人工劳カ,大 大提高了エ业产品的产量,而エ业产品的大 批涌进社会,也为社会带来了新文明。エ业 革命的新面貌,现在正在逐渐形成中,更精 细的机器,结合了电脑的应用,机器人有望 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全的取代人カ。
在60年代,绿色革命オ开始萌芽。在这 方面,能被用来增加农产量。主要的发展是 在品种的改良,例如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 心所研究的墨西哥小麦,和国际水稻研究所 的菲律宾水稻。绿色革命,对解决全球性粮 缺问题,将会起肯定性的作用。可是,目前 还存在着技术上及经济上的障碍,再加上政 治的因素,所以不易普遍推广。
核能的释放,可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 直接应用。从相对论,我们知道质能相等的 原理,即E = me。根据这个公式,一克的 物质所能释放出来的能为二千五百万千瓦特。 当然,目前还无法把质量相等的能全部释放 出来。核能释放,只是把ー小部分的质量, 转变为能,其威力即已如此可观。由于核弹 的毁灭性,及辐射性的长期性影响,核能释 放对社会的冲击,其震撼性最强烈。
电脑革命把人类现代文明,推向了新的 纪元。电脑发明于1937年,当时用的是真空 管,体积很笨大,到了 1948年电晶体的发明, 至1960年代,硅晶片的发明,电脑的发展即 一日千里。从当年一个硅晶片可容纳ー个电 晶体,到70年代一个硅晶片可容纳ー千个电 晶体,到了80年代,ー个硅晶片可容纳数百 万个电晶体。而在90年代的今天,ー个硅晶 片已可容纳上亿个电晶体了。电脑的发展, 不光是在其体积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 的价钱越来越便宜,而且,因为耗电量小, 发热量低,所以效率更高。电脑革命,可说 是能的利用,来取代人脑的容量及功能。目 前,在讯息的储存方面,及快速运算方面, 电脑的功能已经是不可或缺了。
(二) 讯息及传播
现代文明,有赖于全球性的通讯传播网。 从1844年电报,1878年电话,1901年收音 机到1926年电视等的发明,讯息的传播在今 日已经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了。尤其,现在 利用人造卫星来转播电视讯息,更把通讯传 播网,推向于全球化。全球通讯,除了推动 全球性商业活动外,也积极地影响了非先进 国家。一方面,非先进国家的经济不再可能 是独立之外,其社会也不再可能是封闭的。
固态激光及光异纤维的发明,发展了新 的通讯革命ーー光纤通讯。光纤通讯的优 点是无电干扰,讯息储量大,保密性强。通 常一条光缆相当于一千条铜线的讯息传达量, 而且因为几乎毫无干扰,所以只需在每ー百 公里处置ー扩大器即可,不像铜线通讯,得 在每ー、二公里处即得加以扩大。光纤通讯, 目前还未能取代铜线通讯的主要原因,是因 为要完全用光缆取代现有的铜线缆,其所需 的投资,花费太庞大了。
大量的讯息的储藏及处理方面,有赖目 前电脑的快速发展及普及化。大型集成线路 的发明,矽片价格的大众化,促使微电脑的 普及化,及其容量的快速增加。十多年前, 当苹果微电脑刚面世的时候,其容量是8K或 16K。现在市面上的IBM Compatible ,其 容量就已经是1M,即1000K。我在15年前 刚执教马来亚大学时,马大只有IBM 1130 型大型电脑,其容量不过是相当于32K,和 现在微型电脑相比,其容量可谓是小型的了。
(三) 交通运输
喷射机原理很简单,即牛顿第三定律的 直接应用。其发明,即把飞行速度增加十倍 以上,而同时把商业活动,从50年代的国内 性活动,推广至现在的国际性活动。现在, 再加上通讯传播的全球化,更把国际性商业 活动,往前推进ー步。距离的缩短,节省了 时间,也加强了商业上的管辖,整个世界, 已经慢慢走向全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 念了。
专文
太空计划的推行,在这30年内,也是进 展神速。1957年第一架人造卫星是苏联的 Sputnik 1, 1961年人类第一次上太空,是苏 联的Volstok 1〇美国在1969年把人类第一 次送上月球。苏美的太空站,分别在1971及 1973年完成使命,这是人类跨向征服太空的 第一步。1982年美国的Columbia太空梭试 飞成功,更进ー步实现了太空飞行商业化的 可能性。
太空飞行计划,也促进了对耐高温材料 的研究及发展。目前,已经有计划发展新一 代的航行机——太空机。即是,利用火箭 原理推动的飞行机。这种太空机,将能在两 小时内,从地球上的一点到达地球上的任何 ー点。
至于超音速飞机,基于技术上的问题, 目前还未能广泛推行。
在另一方面,大众交通工具ー车, 目前,也已经有计划利用电磁飘浮原理来推 动火车。要达到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需 要用到超导电磁。超导体是在1911年荷兰人 Onnes所发现。他发现水银在绝对温度四度 (即摄氏零下269度)时,完全失去电阻,变 为超导体(即无电阻导体)。用超导体制成 细电线,绕成电磁的线圈,则能产,生很强的 磁场。超导エ艺的发展,是完全被纯基本研 究所推动。在粒子物理学实验里,有大型的 粒子加速器,在其内,质子(即氢核子)及
资料与研究
6
专
文
资料与研究
电子,常常被加速至接近光速。光速是每秒 八十万公里,而目前质子的最高速,和光速 只差每秒150公尺,而电子的最高速和光速 则只差每秒十公分。要把这些粒子加速至这 么高的速度,需要用到很多强カ电磁。在芝 加哥附近的费米实验室里,其加速器就用到 ー千多个超导电磁铁,超导体的操作,需要 很低的温度(摄氏零下269度),这么低的 温度,只有液态気才能达到。可是,液态気 是很昂貴的东西,以费米实验室的装置来说, 光是花在液态氮上面,每年就得用上美金五 百万元。虽然如此,还是划得来的,因为如 果利用平常的电磁铁(非超导性),则每年 花在电费上面,就得多用上美金二亿元。
在平常的应用上,超导电磁的费用,还 是偏向于昂貴的。前几年,休斯顿(Houston) 大学才刚刚宣布,在C.W.朱教授所领导的 实验,已经找到了一种合金,其变成超导体 的温度比较高,是绝对温度93度,或摄氏零 下180度,在这个温度,就不需要用到液态 M,只需液态氮即可。氮气是我们周围的空 气组成的大部分,液态氮的价格比液态氮便 宜得多了。所以,肯定的,超导エ艺的应用, 在最近的将来,就会相当普及化。
〈四)材料
新的工艺,往往需要借助于新的物理原 理或是新的精密物理仪器。离子束(ion beam) 的应用在材料方面,即是很好的例子。稀少 金属,例如格、視、治、钛等,经过离子束 的处理后,能增加其抗侵蚀性,抗磨损性。 因为这些金属的稀少,以及其用途的不可代 替,因此离子束处理,能够省下很多的钱。 举个简单的例子:骨关节的替换,在美国每 年约有十万宗,代替物是ー种钛合金。虽然 这种合金的抗蚀性相当高,可是在人体内, 还是会侵蚀的,大约在1〇年内就损坏。可是, 如果利用离子束把钛合金先处理过,则这种 代替可用上~世人。
离子条的另ー应用,是在制.造新合金方 面。把不同的金属ー层ー层地沉积起来,然 后用离子束照射,促使融合,形成合金。离 子束混合法比化学合金法好,比较不会脱落,
而且也能制造平常方法无法制造的合金。
大型集成线路方面,线路单位的量度只 有千分之一公分,必需利用离子束喷溅法(ion beam sputtering)来清除不要的原子或积层。 同时,也可利用离子束来引进线路单位。
在另外一方面,非晶体固体,其应用也 越来越广。非晶体半导体,因为非常便宜, 已被广泛用在精确度不高的应用上,如玩具, 便宜手表,家用电器等。
纯物理研究所发展出来的材料,有时也 可以发展成商业材料。下面是ー个很好的例 子:在粒子物理实验上,有些仪器有必要用 到超强勒的塑胶薄膜。这种薄膜,现在已被 发展来应用在人工肾上,把人工肾从美金几 千元一副降到美金15元一只。
(五)医药
物理精密仪器所带来的影响,在医药这 个领域里,最是明显。尤其是X光照相法, 如断层摄影技术(Tomography) , CAT扫描。 X光的光源,X光的探测器及摄影技术所需 的软体分析,全部是从物理入口的。
应用在医学上的很多先进技术,都是从 粒子物理学入口的,同步加速器(Synchroton) 是粒子物理实验室所不可或缺的/粒子在加 速器内快速运转时,会射出辐射线。这种辐 射叫做同步加速器辐射。一向是被视为不良 的效应,因为辐射表示能的消耗。这种辐射, 其实是高强度的软X光。现在,随着这种强 软X光的应用在各领域及被重视,同步加速 器已不再是只用来做粒子物理研究了。小型 同步加速器已经用在医学治疗上了。这种强 软X光,已应用在心脏血液循环摄影术上, 以代替目前高度危险的心脏导管技术。
核磁共振(NMR), 一向来都是应用在物 理及化学研究上。其原理其实很简单,每种 元素的每种同位素,在磁场里,都有其特殊 的频率。利用核磁共振发展成的摄影术,因 为没侵进人体,对人体完全无害,所以能够 利用在高敏感性的观察上,如人体活动系统 的新陈代谢,甚至于人体活细胞的操作功能 上。
正电子断层摄影术(PET),是另ー种先
62
专
进的物理入口技术。当正电子被负电子(即 普通电子)消灭时,发射出两个光子(即子 射线),这些光子的性质很特殊,容易被探 测到。利用这个原理发展出来的摄影术,因 为其精确性高,所以被应用在比较精细的探 测上,如脑的机能。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主要 在于通过光纤导管(optical fibre waveguide), 它能代替手术刀,应用在局部手术上。另外, 它也应用在癌细胞的探测上。
其他用在癌症电疗术上的,计有中子束, 质子束及重离子束等。
(六)量度测定
工业的发展,需要精密的量度测定。而 必要用到的精密仪器,几乎全是物理的舶来 品,都是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目前,可达到 的精密度,在长度上是10-15.即千万亿分 之一,在浓度是10-9,即十亿分之ー。浓度 的这么高的精密度,主要是利用中子照射技 术。利用这种技术来测定物质所含的碳14的 浓度,可以把年代的断定之精确性,提高了 几乎百万倍。这是,因为传统上,碳14的测 度,是依赖其辐射性,所以需要很大的样本。 而直接的浓度测定,只需很小的样本即够。
显微镜的最新发展,目前已经达到可以 看到个别的原子之精确地步。:1986年的诺贝 尔物理奖,一半即是颁给这种显微镜的发明 人:Binning及Rohrer两人。这种扫描隧道 式显微镜(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的 原理,是量子物理的直接应用。在エ业上的 化验上,尤其是非破坏性化验上,在技术上 也有显著的进展,如NMR,强软X光,声 波技术及磁性原理等,这些先进的技术,也 都是物理研究的成果。
结语
物理的发展,肯定引起了基本概念的影 响:物质的结构,质能的转变,时空观念, 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些基本概念的改变, 影响了个人的思想,从而整个国家的思想。
文
另ー方面,物理精密仪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 工艺工程之新行为准则。
最重要的,是工业发达,带来了新的文 明,而这新的文明,又往往不能和传统社会 起协调作用,一个社会,怎样去容纳エ业带 来的文明,是每个国家所面对的最主要冋题。 在这方面,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就可以发现, 中华民族在面对エ业文明的冲击时,是完全 不能适应,不是完全排斥エ业文明而走向迷 信神力,如义和团,不然就是无条件的接纳 工业文明而抛掉传统,如五四运动。中华民 族,到今日为止,还未能真正的把工业带来 的新文明,融汇进自己的传统文化里,这是 很可惜的一件事,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件 事。
另一方面,华族固有的文化,其中还有 ー些,今人还未能完全了解的,如中医术, 中国内功,老庄哲学思想,易经。这些,都 有赖我们今人的努力。如果能把这些华族的 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相信必能把科技 推向另一高峰。
(谢瑞平博士,马来亚大学物理学士,美 国伊利诺大学物理博士。现任马来亚大学 物理糸数投。他也是马来西亚物理学会会 长,东合物理学会主席,义大利Trieste "国 际理论物理中心"高级研究员,华社资・料 研究中心科技研究组主任。)
资料与研究
63
短
评
正确对待伊班族历史
・蔡宗祥
伊班族(Iban)是砂劳越三大民族之一。伊班族历史是砂
劳越史重要部分。没有伊班族历史,就没有完整的砂劳越史。
资料与研究
远在18世纪初,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e)到砂劳越,伊班族人已从印属婆罗 洲的卡普斯河流域移到砂劳越斯里阿曼省的 鲁巴河、泗里末河及其支流,如:卡兰河、 阿依河、宁巴士河等ー带。他们过着栉风淋 雨,面对榛莽毒蛇,在荒山旷野,清除森林, 耕种、渔猎的生活。
伊班人迢迢千里,爬山涉水迁移到砂劳 越,因欲寻找新生活。伊班人最初移到砂劳 越面对内外两大难题。所谓内者,乃指部族 与部族间的不和,甚至有战事的发生。伊班 人分批移到砂劳越,每批有各自领袖,同批 的迁移者俨然就是ー个大家族,他们有各自 地区,争夺土地、河流和果树是造成不和主 因。所谓外者,是他们要接触原有住民,如 姆基丹族(Bukitan)、希鲁族(Serus) 〇伊班 人的迁移,占用他们的土地,引起他们的不 满,时有不和事件。
除上述内外两大难题,伊班人须凭着简 陋的劳动工具和智慧,从事耕种及渔猎等エ 作。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下,伊班人还是不停 的迁移,清除森林、种植、打猎、人口不断 增加。他们是砂劳越人口最多的民族。伊班 族是倔强的民族。
早期伊班族历史多是有关迁移、寻找、
开拓土地,与拉者王朝的战事等。他们创造 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伊班族经历汶莱在砂劳越代理人 的统治。
1839年8月15日,詹姆士布洛克踏上砂 劳越土地,于1841年9月24日正式统治砂劳 越,掀开伊班族历史另一章。拉者王朝统治 砂劳越始于1841年,止于1946年。间中经历 日治时期。1946年7日10 ,砂劳越让渡给 英国。英国的统治终于1963年。砂劳越于 1963年9月16日加入马来西亚,伊班族进入 另ー个历史年代。詹姆士布洛克自1841年统 治砂劳越,即以战船、枪炮、炮台对伊班人 发动许多的攻击。査理士布洛克直接与间接 指挥对砂劳越土著的征伐,不少过五十次。 其中包括次数不少对伊班族的攻击。砂劳越 三代拉者,即詹姆士布洛克、査理士布洛克, 维纳布洛克毕竟都是外国人,不是砂劳越人。 他们以烧长屋、毁古瓮“惩罚”伊班人。为 了方便统治伊班人,拉者分散伊班人反抗势 力,如龙芽、伦乐、诗巫遥的达雅人常与拉 者ー起反对泗里末河,思克兰河的达雅人。 维纳布洛克于让渡时期曾如此说:“我父亲
64
短
(指査理士布洛克 —— 笔者)的政策乃支持 勇敢的海达雅人对抗他族。频繁的攻击造成 不分皂白的屠杀,为的是征服顽抗的土著。” (注ー)。当时部分的伊班人,是拉者手中的 工具,驱使他们攻打反抗的土著,包括自己 的同胞。
伊班族是勤劳、耐苦的民族。被迫缴税, 他们要反抗,被战船、枪炮攻击,他们要还 击。于是伊班族有可歌可泣历史,有名垂史 册民族英雄。如:林达(Rentap),林吉尔 (Linggir) 〇
有的外国人及三代拉者用他们各自眼光, 有意无意歪曲伊班族历史。把伊班族英勇的 反抗史实,民族英雄绘成另ー形象。把布洛 克描述为“英雄得不得了”。(注二)将伊 班人称为“野蛮的”、“未开化的’‘、甚至 是“猎人头者”、“海盗”。
林达在砂卓山(Mount Sadok)的大寨,"是 反抗砂劳越拉者管制的中心”(注三)拉者 把林达领导的反抗诬为“叛乱”,先后于1857 年、1858年及1861年发动三次对砂卓山大攻 击。(注四)
詹姆士布洛克于1843年对林吉尔作以下 形容:“另一部落领袖来到船上,名林吉尔 ——是个身材矮小,十分相称,蛇眼,面 相很野蛮。当他坐在甲板上,我目不转睛望 着他的面貌,因为有特殊性格隐藏在他尖锐 的眼光ーー贪婪、狡猾,有远见。"
詹姆士布洛克用“蛇眼”ヽ“野蛮”ヽ“贪 婪”、“狡猾”,形容伊班族的民族英雄一 —林吉尔。这些字眼不适合于林吉尔。
伊班族历史须重写。欲对伊班族历史加 以搜集、整理与撰写,应具有正确历史观点。
早期伊班族没有文字,没有书写历史。 伊班族历史靠“口述历史”流传下来。
他们的口述历史方式有下列数种:
(一)"都苏” (Tusut)。叙述伊班族本身 的家族树表。说明谁与谁结婚,婚 后有多少孩子,以后又与谁结婚, 一代一代的追溯。“都苏”不仅对 搜集与保存伊班族史料有重要贡献, 对他们日常生活亦有影响。通过家
族的迫述,可以断定一对青年男女 是否可以结婚;是否会犯上乱伦之 嫌。"都苏”可以协助解决对果树 拥有权的争执。若女方能迫溯并证 明她的祖先是著名战士、垦荒者, 她的家庭则可向男方要求较贵重的 结婚礼物。古时伊班族各部族间时 有争执,两方追溯家族血系时发现 双方的祖先原有亲属关系,他们就 容易和解。
(二) “宾嘉” (Pengap)。每当有重要 仪式举行,伊班人唱出冗长祷文, 召请逝世祖先参与盛况。
(三) "悌玛"(Timang)。包括两首特 别歌曲。只有在最重要仪式方唱出, 例如"加威安都”(Gawa Antu),
"加威布郎"(Gawai Burong)。
“悌玛”的形式与作用如“宾嘉”相似。 口述历史是无形的,伊班族社会存大量 有形的、能被视觉的历史遗迹。如:壁画、 石雕、石刻、古瓮、古锣、纹身图案、纺织、 雕刻等手工艺品、宗教信仰、神话、住屋的 构造和演变,能勾绘出和丰富伊班族的历史。
伊班族有广泛历史题材、等待发掘、研 究、撰写。现略述这些题材如下:
(一)迁移史。为方便叙述伊班族迁移 史,把他们迁移史分四个阶段。 拉者王朝之前,称早期。拉者王 朝时期,称中期。日治与英治时 期,称后期。马来西亚时期,为 现代史。
伊班族从印属婆罗洲的卡普斯沙 河域迁移到砂劳越斯里阿曼各河 流之论,已为许多人接受。进ー 步探索伊班族从何处移到卡普斯 河流域,则无定论。有者称来自 马来西亚半岛、或中国的云南省、 或柬埔寨,有者说来自爪哇,一 些外国人说伊班族来自台湾,因 为台湾一土著的服装与装饰与伊 班族们的相似。
“猿”字是否与“拉仔”有关, 是伊班族迁移史有趣问题。
(-)伊班族“海盗”与拉者王朝。拉
评
资料与研究
65
短
①I②
资料与研究
①
纹身是伊班族 的图腾・从纹 身图案,能寻 出他们原始的 宗教信仰所崇 拜的动植物
②
圆锥形藤帽的 美丽图案,展 现了伊班人的 艺术オ华・
者王朝把反抗白人政权的伊班人 与真正海盗混为一谈。以惩罚“海 盗”为名,出兵镇压伊班族的反 抗。一些外国人持有相同观点。
伊班族又称海达雅族。如海达雅 族ー词因以前他们常出没泗里末 河,操“海盗”生涯,因而得名, 是对伊班族的侮辱。
(三) 拉者王朝与“猎人头”。昔时伊 班族猎人头习俗有其历史背景, 种种因素。拉者以惩罚“猎人头” 者为名,烧长屋,连累无辜居民。
“猎人头”和“海盗”,已成历 史名称,不再适于现代的伊班族。
(四) 伊班族在拉者王朝统治下的生活 面貌。伊班族被王朝统治了百余 年,当时他们生活很值得探研, 詹姆士布洛克曾在斯里阿曼省设 立炮台,阻止伊班族人取得食盐。 拉者王朝在砂劳越各地建立堡垒, 对付伊班人的迁移和抗御。
(五) 伊班族战争史。早期伊班族除有 部族与部族,部族与外族之战事 タト,还有与拉者王朝之故事。伊 班族与拉者王朝有频繁的战事。
(六) 伊班族的民族英雄。伊班族在反 抗拉者统治时期,涌现许多民族 英雄。这些民族英雄被不恰当的 称呼。他们的英雄事迹应给予重 新评价。
(七) 古时伊班族的社会结构。伊班族 的社会经过一段时期发展,便有 贫富之分,继而有奴隶制。伊班 族的奴隶有多种,如:战俘奴隶, 世代奴隶等。从纹身图案,能知 道他们属于何阶层。
(八) 伊班族领袖制度的演变。早期伊 班族的迁移有领导人。这些领导 者不但是垦荒、战事的指挥者, 有时也兼祭司之职。后来伊班族 的领袖被称为“天猛公”ヽ“奥 兰加央”ヽ“奥兰加央伯曼査’‘ヽ
“奥兰加央天猛公”等。伊班族 口头文学中的英雄人物,也有“天 猛公,,ヽ,,奥兰加央,,称号。现 在’伊班族领袖被政府委为“天 猛公”、“伯曼査”或"本固 鲁”。他们是社群领袖,有薪酬。
(九) 伊班族纹身。纹身是伊班族的图 腾。从纹身图案,能寻岀他们原 始的宗教信仰,所崇拜的动植物, 也能窥见他们的社会结构。
(十)伊班族长屋。最初伊班族ー长屋 的居民,就是一大家庭,有血缘 关系。与本族的部族或外族通婚, 改变长屋内在关系。从伊班族长 屋的构造方式,屋内的雕刻图画, 与他族,如加央族的长屋相比较, 能找岀两族的关系。有学者指出, 伊班族长屋构造方式与中国云南
66
省土著的长屋相似,从而指出仔 班族与云南省土著的渊源。
(十一)早期伊班族与外界通商情形, 伊班人曾与砂劳越其他土著进 行物物交易,与沿海马来人及 华人有交易。早期伊班人与南 来的华商有生意来往,华商向 伊班人买土产,售与伊班人瓮、 布料等物。现今的伊班人视这 些古瓮为贵重财物。
(十二)伊班族与砂劳越其他民族的关 系。伊班人的迁移,与姆丹人、 希鲁人、加央人、肯雅人、姆 禄人、本南人、比莎亚人、毕 达友人、加拉毕人、华人等有 所来往,甚至通婚。伊班族与 各族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族的 了解和团结。
(十三)伊班族的民间文学、传统文化、 宗教信仰、葬俗婚礼等,能探 讨出伊班族历史资料。
上述题材非常广泛。书写历史,不能单 靠历史学家。有志者,可就某ー时期,某ー 题材,进行个案研究。由于现代生活紧张, 政治、经济迅速变动,不及时发 掘伊班族 史料,史料将会逐渐烟没。由此所造成的损 失,无法估计。
稿
《资料与'研究》出版的宗旨在于通过 ー份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杂志,来塑造 一个重视资讯和理性的社会。
约
本刊园地公开,热诚欢迎有关书刊、 观念诺介、专论、评论的作品,来稿 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
•惠稿者请注明中英姓名(发表时之 笔名随意),地址及电话。
•译稿必须附原文并注明出处。
•本刊编辑部保留删改来稿之权カ, 来稿不愿被删改者清于文末注明。
•来稿概不退回。如欲退稿,请附上 回邮信封。
•作品一经釆用,本刊将致稿酬。
注ー、参阅 Robert Pay re, The White Rajahs Of Sarawak.
注二、参阅1975年2月23日的国际时报。
注三、参阅Robert Pringle, Rajahs And Rebels, The Ibans Of Sarawak Under Brooke Rule, 1841 -1941, London: MacMillan, 197〇.
注四、详见1384期的砂劳越宪报。
(作者出身于砂劳越诗巫,目前为一名公 务员。作者自六十年代起即积极从事介绍 与研究砂芳越内陆土著历史文化,已出版 的著作有《伊班族与拉者王朝成史》 (1980)、《伊班族历史与民俗》(1992)〇 此外,亦对砂芳越华族民冋信仰甚感兴趙。 近年来多从事田野工作,到本南人、姆禄 人地区收集写作资料。)
来稿请
寄: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资料与研究》 the resource and research centre No. 1 . Jalan Maharajalela, 50115。Kuala Lumpur.
Tel : 03-2734035
Fax :: 03-2734037
专文
(续第2期)
61.
甥®!
中小型企业必须获得协助,以便成长更 大。剩余储蓄和国内资本应能更有效的 去开发投资。我们必须大量培养企业家, 必要时为他们提供科技的和各种训练方 面的协助,以及提供基本设施方面的支 援。
逝向前路
催能瞠!窟愿»
(The Why Fcrward
资料与研究
-------Vision 2020
(本文是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于1991年 2月28日在马来西亚商业理事会成立典礼上 所发表的论文,也就是有关“2020年宏愿” 的重要工作报告。)
62.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倘若没有基本设施 的支持,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无法实现 的。我们必须走在需求和要求之前ー步。 在最近的财政预算案中,我们已经清楚 列明短期内要做的事。从第六大马计划 中可以清楚看出我们的中期目标;而第 二展望纲领(Second Outline Perspective Plan)则将显示我们的长期方向。政府 充分注意到基本设施方面所出现的瓶颈, 以及在来年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我们 不能因为货物的充斥和投资的混乱而使 成长缓慢下来。这种情况已经在许多国 家发生。
63. 在我们更强而有力的向前推进的当儿, 没有什么比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得更重要。
64. 过去20年"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所 创造的经济奇迹的经验,清楚显示在任
デ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是才智、技 如!造カ以及意愿,这些都比自然资 得更重要。我们的人民是最根本的
[容置疑的,在迈明990年代 后,血来西亚应更着重独这最根
专
65. 在第三世界里,马来西亚可算是拥有最 完善的教育系统的其中一个国家。在迈 向前路,我们有必要为下一代重新拟定 新的标准以期达到新的成绩。
66. 我们若期望取得更高的水准,就必须考 虑到我们人民的技术,他们求知的热诚、 知识的提高和个人的进修;他们的语言 能力;工作态度和纪律;他们对追求卓 越的态度以及企业精神的培养。
67. 我们不能忽视企业精神和企业发展的重 要性,这是需要通过训练和教育达成。 我们必须确保专业知识、半专业化、手 工和技术方面适当地混合以及在科学和 エ艺,文学和人文科学的能力正确的平 衡发展。
68. 在人カ资源的发展方面,我们不能忽视 占有半数人口的民族,即土著。如果他 们没有被纳入主流,如果他们的潜能没 有充分发挥,如果他们像石磨这样挂在 国家的颈上而缓慢下来,没有一个国家 单靠该国半数的人カ资源在努力,就能 达致完全的进展。目前被认为是负担的, 可以通过正确的态度和管理,变成是减 轻负担和加快进展的一股动カ。在达致 国家目标上,土著有必要充分扮演他们 的角色。
69. 通货膨胀是经济策划者的最大致命伤。 除了在首次石油危机时膨胀率高达17% タト,很幸运的,马来西亚能控制并把膨 胀率降低。我们应继续努力!政府、商 业界以及人民必须合力维持低通货膨胀 率。抗拒通货膨胀挑战的真正唯一办法 是量入为出。如果我们不能负担,就不 要购买。在马来西亚我们可以有效的生 产所需要的食物、房屋和衣服。在面对 最近的经济不景气时,因为我们有足够 的能力以相同的价钱购买,所以生活不 成问题。实际上,我们可说是没有通货 膨胀。目前我们有更多的钱,需求逐渐 迫使价格提高。所以,虽然我们现在也 许更富有,在经济上更富裕,但在购买 カ方面,我们并没有像我们应有的那样 强。
7〇.公众人士应了解促使通货膨胀的原困, 且有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此挑战。在ー些 国家,当通货膨胀率每年升至上千巴仙 时,即使政府不断的在更换,情况仍然 没有改变,原因是人民本身不自律,也 不准备自我约束。除非人民本身准备接 受这令人不舒服的紧缩措施,否则没有 ー个政府能够中止通货膨胀。
71. 抗拒通货膨胀的较有效方法,莫过于人 民的教育和纪律。
72. 在ー个相互依赖的商业世界,货币兑换 率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太低的外汇率将 提高输入费和所需付还的债务,但将使 输出更具竞争力。不过我们从出口时低 兑换率所取得的所有利益,会被输入原 料的成本所抵消。币值高将使人民“富 裕”,尤其在购买奢侈的舶来品方面, 但我们的输出品将没有竞争力,这最终 将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73. 显然的,货币兑换率的管理对我们国家 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操纵的能力 是非常有限的。在最后的分析里,我们 应知道如何去平衡贸易收支,而这肯定 将影响我们的货币价值。马来西亚应该 学习通过高生产カ来提高竞争能力,而 非通过操纵兑换率。再者,人民应当明 白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有关生产 カ方面。
74. 在这高科技的时代,马来西亚不能被抛 在后头。我们虽然不能走在现代科技的 最前端,但我们必须尝试迎头赶上,至 少在ー些对我们有好处的领域・我们已 经接纳“工业科技发展的全国行动计划” (National Plan Of Action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〇 这是不难的 部分。我们现在应加速解决的是在执行 方面的艰巨工作。
75. 在这项全国性的努力上,政府肯定将提 供必要的承担和领导。制度化和基本设 施的支持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确保 我们的科技能力快速、确实、针对性且 朝推动市场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不要忘 记,科技不只是用在实验室,也必须用
文_____________资料与研究
69
专文
资料与研究
在エ厂,用在市场。私人界和人民也应 当有所反应。长期以来研究的成果受到 忽略,因为大家只支持投机赚钱的东西。 有这么ー种说法:日本人成功的秘诀就 是将研究的成果变成可销售的产品。如 果我们不如此进行,我们将被远远的抛 在后头,不管我们科技的进展是处于那 个阶段。
76. 当提高我们的エ业制造领域时,马来西 亚也应确保农业和服务业不会被忽视。 我们必须进步。我们为提高效率、现代 化和竞争能力而努力。这应是我们国家 政策对农业、旅游和全面发展所有服务 业的主要指导原则。
77, 我们不能忽视乡区的经济和社会。在未 来几年,我们应进行第二期的乡区发展 的转型,重新规划乡村以使它在农业和 现代工业上相辅相成。我们能通过更少 的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以此减低人力 资源的使用并将之转移至工业社会。
78, 在从事以上种种时,我们也应当确保不 会浪费珍贵的天然资源。我们的土地应 保持生产カ且肥沃;我们的环境清洁, 空气清新;我们的水源没有被污染;我 们的森林资源有能力再生,有能力应付 国家发展所需。不论是为了维护原貌或 是为了经济上的发展,我们美丽的土地 不应当被破坏。
79. 处于资讯时代,我们所居住的马来西亚 社会必须充分掌握资讯。毫无疑问的, ー个富裕,先进的国家必定是资讯发达 的国家;而ー个资讯发达的国家也肯定 不会是贫穷又落后的国家。
8〇.在早期,土地曾经被视为繁荣和富足的 最根本基础。接着进入第二波,也就是 工业化时代,在曾经从事耕作的土地上 可看到烟囱林立。现在,更进ー步,知 识不但是力量的基础,也是繁荣的条件。 我们要迎头赶上。马来西亚已成为本区 域电脑使用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电 脑的应用已成为欲进步和发展所不可缺 的。我们必须尽力使马来西亚成为ー个 资讯发达的社会。
81. 在国际关系上,应减少强调政治和意识 型态,而把重点放在经济的迫切性。也 许我们能发挥的影响力很小,但我们也 应在国际贸易上有直接的影响。要成长 就必须出品。我们的本地市场毕竟太小。
因此维持自由贸易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 要的。成立商业集团的趋势将会破坏我 们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反对。由此, 我们有必要扮演我们的角色,不是被动 地听从那些强国的命令。事实上,这些 国家也不完全清楚他们本身所作的决定, 对我们会产生何种影响。
82. ー个缺乏足够经济防卫能力,以及没有 能力去影响国际经济且成立联盟的国家, 是个经济防卫カ弱,也是经济影响カ小 的国家。马来西亚绝不能如此。
83. 我们仍有许多政策有待推行,以便使1990 年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经济生产最丰硕的 年代。让我在此再提一点以总结我的谈 话:我们有必要使“马来西亚宝号’' (Malaysia Incorporated)成为ー个繁荣的 事实。
84. 让我在此强调,并非所有的公私联营都 是无可非议或有效的。在许多方面我们 仍需走很长的路方可抵达。但不容置疑 的,有效的合作关系将使我们在漫长的 道路上迈向追求的目标。
私人界应贡献什么?
85. 我已经提出我认为能够使我们加速迈向 繁荣和建立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经济的 ー些重要经济政策。现在容我强调私人 界应扮演的角色。
86. 如果我们的私人界毫无效率又无活力, 这个国家不能仰赖私人界作为促进成长 的主要动カ。你们必须强大、有活力、 茁壮及有自信,能胜任并诚实可靠。
87. 如果银行家的态度犹如“银行流氓” (Banksters);如果赋予企业的自由变成 纯粹是毫无公司责任的剥削,那么马来 西亚是不能取消各种条规的。我们为确 保社会正义而奋斗ーー提升土著的地
70
专
位和竞争能力以及达致其他的社会目标 ——这应当也是你们奋斗的目标。
88. 如果私营化的目标被那些只考虑个人利 益而无社会责任的人所击败,那么私营 化将毫无进展。加速工业化动カ(The Accelerated Industrialisation Drive),以 及尝试加速发展中小型工业方面必须由 我们的企业家的企业去推动。他们必须 准备作出长远的考虑,投入高度竞争的 国际市场去面对风险。吸引外来投资不 应只是政府的责任。私人界也应与外国 投资者建立双方互惠的伙伴关系和联营 企业,这将协助他们更全面参与马来西 亚的经济。本地投资者的责任更大于他 们的外国伙伴,因为马来西亚是我们的 国家,而不是他们的。我们可以要求本 身为自己的国家作出牺牲,但我们不能 期望外国人为我们这么做。
89. 在人カ资源发展上,我国私人界扮演着 最重要的角色。训练本身的人力’使他 们具备竞争的条件。照顾他们的利益, 提升他们的技能,妥善的管理他们并奖 赏他们的贡献。
9〇.许多事情需要大家去处理。可惜的是发 展一个国家,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案, 许许多多的事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去处理。 而且他们必须尽可能做得准确无误。我 们务必随时准备检讨本身并愿意纠正错 误。上苍乐于看到我们成功。
结语:
91,这是摆在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商业理事会 成员之前的ー项议程。我希望大家将会 讨论及批评或改善此项议程。对于此项 议程,我们有否可能达致完善或共识并 不是绝对的重要。事实上,没有一个方 案是十全十美的。但其不完善和欠缺有 效的地方则有待大家去完成。
I
(原文刊于 Sulaiman Mahbob 编的 [sswes In Recent Malaysian Econcnnic Growth, Kuala Lumpur : Arena Ilmu Sdn. Bhd. 1992J 页 109-134)
文
我们的错误和道歉
第2期“马来西亚:迈向前路” (2020 年宏愿)文章内容秩序调乱,我们谨此向读 者致歉。该文的第18、24及29项的正确内容 如下:
1 8 .虽然今早我的讲词内容将集中在
经济发展,但是,我必须重申, 我们所期望趋向先进国的发展 不论我们如何去为全面发展下定 义ーー并不局限在物质上的进 步而已,这可差得远呢。经济发 展不应该成为我们全国上下所努 力的所有及最终的。
2 4 .先进的马来西亚社会不应该还以
经济上的落后来区别族群。这并 不表示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收入,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收入的 •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自我提 升及选择。每个人的经济价值是 有所不同的,金钱上的收入也有 所差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方 式的平等收入不只是不可能实现, 同时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那是ー个会带来灾难的方案。
2 9 .马来西亚在未来30年必须保持每 年平均7%的经济成长,才能促进 国家经济急速发展。必须承认这 是ー项较为乐观的预测,但我们 必须激励自己朝更高的目标努力。
资料与研究
1
报导
(续封二)
《教育指南1994》的出版是进ー步充份利用及发挥我们已具备的基础,以及 在资料和人力上的有利条件及方便,准备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我 国的教育越来越普及,有关教育资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华资中心可以扮演一定 的角色。我们也希望通过《教育指南1994》的广告招彿,能够为我们找到ー些经 费,以便达到自力更生的目标。倘若华资中心无法自立,长远来说,生存都将成 问题,更不必说作长期性、系统性的研究和服务。我们希望得到各界人士和商家 机构的鼎カ支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
最后,我们要感谢许多学者和专オ,抽出宝贵的时间投入出版委员会的工作, 他们包括谢瑞平教授、叶仕平博士、游若金博士等等。他们的参与,将使工作进 行更为顺畅,同时《教育指南1994》达到更专业的水平。
(本文是华社資料研究中心管委会主席陈松生律师在8/1/1993《教育指南1994》 推展礼上的讲辞。)
资料与研究
・书法家何维诚先生提笔 挥毫,书写《教育指南》 四个字。
《教育指南1994》
出版委员会
主席: 游若金博士 秘书: 刘锡通律师 财政: 周素英会计师 编辑组主任: 谢瑞平教授 资料组主任: 莫泰熙先生 翻译组主任: 陈友信硕士
电脑操作组•主任: 叶仕平博士 美工组主任: 陈亚オ先生 广告组总监: 官金瑞先生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全体职员将参与执行工作
2
《教育指南1994》
出版资料
编辑:
半社・料研完中心 、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总会(董总)
出版日期
1994年 !gl
尺寸:•
21 cm X 29.5 cm
页数I
约800页 -
出版数量:
5万本 内容:
献词(拟请教育部长、童总主席及教总主席) 大马教育概况及统计数字 官方教育机构通讯录 民间教育团体通讥录 国内大专院校介绍及升学指南 海外大专院校简介及升学指南 我国专业学院/私立学院及课程 各国驻马大使馆/'领事馆通讯录 我国驻海外大使馆/领事馆通讯录 我国中学通讯录及统计数字 我国小学通讯录及统计数字 我国公共、大专及特设图书馆
文化中心(例如林肯文化中心、歌德文化中心等) 国内外奖、助、贷学金及奖励金名单及申请办法
・、・一ー-ー、ー, ”,、—", — •、"”,”“»一,‘ヽ
董參易
教总简介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简介
升学,申请...少不了她
《马来西亚各大学科系介绍手册》 《国内大学入学积分分析》
进入本地大学深造是菩莘子弟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大马教育文凭SPM或高级文凭STPM放榜后,许多学 生们都想知道凭着自己目前的成绩到底适合进修那一类 科系,那ー些科系又能获得较高的录取机会。
《国内大学入学积分分析》收入了历届入学积分调 查与分析外,还附录了一些有关升学的资料,如其升学 途径,申请奖、贷、助学金及申请大学失败后应采取的 上诉步骤等。
《马来西亚各大学科系介绍手册》ー书集合我国六 间大学的资料。所介绍的内容包括各大学及届下各学院 的简介、各科系的课程纲要、申清资格及出路问题等。
① 马来西亚各大学科系介绍手册$ 8.00
② 国内入学积分分析88-93 S 4.00
邮费(每本$0.50) $ 1. 00
SI3.00
外埠支票請附银行手续费$0.50。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THE RESOURCE AND RESEARCH CENTRE
No. 1. Jslan Maharaj al cla, §>6150 Kuela Lumpur.
Td : 03-2734035 Fax : 03-273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