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研究》第18期

《资料与研究》第18期 
1995年11月1日






目录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论改变旧观念    李业霖

焦点:再造地缘性组织
地缘性组织与教育事业     陈业良
地缘性组织的产业管理与经济投资     颜清文
地缘性组织与文化事业    魏维贤
地缘性组织与社会工作    陈友信

论坛
“沟通”抑或“警告”——从两名副内长的观点谈起    庄迪澎
中国海外华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张应龙
砂州华裔政治:历史的沈思与寻路     诰赐

吾爱吾乡
森美兰州名的渊源     Zakiah Hanum撰/叶瑞生译

艺文赏析
逃离    文:陈秋云/图:黄天赐
绘画交流活动及其觉醒意识    蔡长璜、黄玉莹合译

学术特区: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宏愿的宏愿: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与华团     游若金
新殖民批判:扩大公共领域与影响国家机关——兼谈知识份子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    祝家华
公民社会与社会民主     黄永安
公民社会对大马华社的启示     陈友信

华巫文化交流
峇峇翻译文学系列之二——马来文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杨贵谊

国内学术研究机构介绍
为大马经济把脉——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简介     叶瑞生

掌握时代月永博•激发人文关怀
4料5崗豹
KDN PP 7865 /2/95 «ROSA SINENSIS • ISSN 0128 - 8369
再造地缘性组织
•学术特区 /大马公民社会与国机关
・艺文寛析/绘画交流清动及其觉醒意识 ・吾爱吾乡/森美兰州客的渊源・.;
本书的内容是在探讨马来西亚80年 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政治 局势,当时在野的政党组成以政党联盟 的阵线,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 团国民阵线,因而造成了所谓的“两线 政治” 〇
陈友信肯定,本书在研究我国政治 体制的演化、政治反对势カ的形成过程 及两线政治大马政体演化,紧扣着现代 社会政治运动的硏究重点,是具有深远 的意义。
何居良博士对本书的评价是:它是 “当前寥寥数本以中文写成分析大马政 治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迄今最坚实, 最杰出的一部。它不只拥有坚厚的理论 铺基,更重要的,是它解察的通幽洞微 和验证的实在谨慎。把它与相关著作比 较,这两个特色更显得突由” 〇
《解构政治神话》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1992)
ISBN 983-9673-29-7 版本:21 X 15cm 404 页 定价:RM25/ =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一书 是一群大马华裔知识分子经过了长期 •的省思之后,分别透过不同的观点和 课题对大马华人政治检验的成果。当 代大马华人政治的省思,是迫切的, 也是必需的。这个省思的意义,除了 对就一般现象加以观察和剖析其成因 后果外,尙寓有批判的积极意涵。在 这些论文里,论者批判的声调,容或 有低有高,但基本上皆出于对国家和 民族的关爱。他们都能够以冷静的热 情,透过韦伯所谓的伦理中立 (Ethical Neutrality),去观看权势 的实在和虚无。
良 编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
ISBN 983-9673-30-0 版本:21 X 15cm 168 页 定价:RM12/ =
偏者論话
地缘性组织在我国华团中占処大多数,而它们曾经在ヨ来西亚华 人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历史贡献,应是可以被肯定 的。然而,今天的地缘性组织,乃至所有的华团,在面对新时代的冲 击,显然有许多地方需要做调整及提升,以应付新世纪的时代挑战。
华团组织内部问题重重,显帀现代化已是无可避免之趋势。方向 既定,剩下的就只是策略、方法与行动的落实罢了。这期的焦点课题 亠ー “再造地缘性组织”的四篇论文,除了有许多值得参考的建议之 外,四位作者也语重心长的点出培养人才、善用人才以及安善规划华 团可观的资产的关键性,都是值得各华团領袖所注意井逬一步去落实 的。
減如高希均教授的名言,我们要有赚钱的本領,归也要有花钱的 智慧,而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华社的生活素质。
这期的学术特区主题一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是延续上ー 期的主题。 公民社会这个学术概念,相信会在我国学术圈幵始引起热 烈的讨论。副首相安华依布拉欣在多个重大的学术场合,也多次提及 公民社会这个概念,并从伊斯兰的角度来论述它,对马来学术圈肯定 起着一定的叩击。 ■
看来,我国的公民社会的形式与核ル价值仍然有待各方面逬一歩 的探讨和形塑。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4论改变旧观念............李业霖
•焦点:再造地缘性组织
8地缘性组织与教育事业........陈业良
16地缘性组织的产业管理与经济投资..颜清文
24地缘性组织与文化事业.......魏维贤
28地缘性组织与社会工作........陈友信
18
1995年11月1日
・论坛
36 “沟通”抑或“警告”
——从两名副内长的观点谈起........庄迪澎
40中国海外华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张应龙
42砂州华裔政治:历史的沈思与寻路 .....诰赐
•吾爱吾乡
48森美兰州名的渊源 ............ZakiahHanum撰/
叶瑞生译
•艺文赏析
54逃离 .......
56绘画交流活动及其觉醒意识
•学术特区: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文:陈秋云/
图:黄天赐
.....蔡长璜、
黄玉莹合译
64宏愿的宏愿:
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与华团.......游若金
72新殖民批判:
扩大公共领域与影响国家机关
— 兼谈知识份子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祝家华
83公民社会与社会民主...........黄永安
86公民社会对大马华社的启示........陈友信
封面图片说明ヂ「庙」,陈存义,水彩』985。
・华巫文化交流
90答答翻译文学系列之ニ
—马来文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杨贵谊
•国内学术研究机构介绍
94为大马经济把脉
—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简介......叶瑞生
3
华资之声
.李业霖
高希均教授在《知识份子和观念领 航》的演辞中,给观念ー词下了这样的 定义:“观念是ー种看法、ー种预测、ー 种判断、ー种问题。它反映的是ー种专 业知识、.独立判断,有时也反映了一种 道德的勇气和良心” 〇他认为“观念的 产生,来自不断读书、吸收新的知 识” 〇他指出:“面对廿一世纪,华裔知 识份子所扮演的角色是传播一个社会或 ー个世界应有的进步观念”。(据《南洋 商报》20/9 /95 W)
我们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观念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意识上的反映,是经过人脑改造的物 质生活的反映,它反过来又影响并支配 着人们的行动。客观实现是观念的源 泉。观会是随着客观实现的改变而改变 的。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像照 相机摄取外物一般表里一致。观念有时 反映的是假象,有时能造出歪曲客观现
实的虚幻景象。如果一个人拥有受歪曲 的概念,我们说他“观念错误” 〇
ー个正确观念的产生,往往需要经 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 反覆检验,才能成立。正确的观念,一 旦被广大人民所掌握,就会产生伟大的 物质力量。正如高希均教授所说的“世 界著名的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 观念,就改变了历史轨跡,而马克斯的 《资本论》,也改变了 19世纪末及20 世纪人类的命运” 〇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说: “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它可以改变人,而正确的观念,首先 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革除旧观念, 援入新理论,通过认识过程的两个飞 跃,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钱学森说:“科学革命是认识世界的
4
事晚m代»»・槽• matAAjww
滞・础
再造地缘性组织
・い, 大叫公民柱会与国家根美
ttTtt蛤聶交流活动及其
・交&9 ’憲典兰州名的渊源
ROSA SINENSIS
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而技术革命则 是改造世界在方法上的一次质的飞 跃” 〇当今,世界和我国都处在ー个转 折的历史时期,它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 革命的来临6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 “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和“后エ 业社会”等学说,它向我们提出新的时 代课题,它对华社的某些陈旧观念、社 会制度、实践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出有 カ的挑战。
我们如何回应,因科技革命而引起 的时代大潮的冲击?答案是改变旧观 念。
我们的旧观念包括价值观念、知识 观念、用人观念、人生观念、政治观 念、文化观念和领导观念,一直束缚着 我们的思想,細绑着我们创造的手足, 必须加以改革’,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 生活的变化,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出 版:马釆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出版人:叶新田博士
编 辑:〈资料与研究〉编务诏询委员会
陈忠登教授(召集人).、朱自存、 张景云、陈应德博士、黄玉莹硕士、 游若金博士
主 编:陈亚オ
执行编辑:叶瑞生
封面题字:何维城
美术设计:罗碧玉
打字排版:华社资料研究中心资讯部 发行处:华社资料硏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A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nd Not Having A Share Capital)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印:SYARIKAT SRI BERJAYA
No. 13, Jalan 6, Kepong Baru, 52100 Kuala Lumpur.
出版日期:1995年11月1日
定 价:RM8.00
kdn pp 7865/ 2 / 95
ISSN: 0128 - 8369
所有来稿反映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5
再造地缘
6
性组织
前言
几百年前,华人先祖先辈南来拓荒, 在人生地不熟而语言又不通的情况下,创 办了地缘性组织,照顾同乡们的福利。地 缘性组织在当时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也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影响カ。,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及 新生代的出现,华族的乡土认同及时代要 求也已经大大改变。而许多仍拘泥于传统 运作模式的地缘性组织,虽然在多年的经 营下累积了不少的财カ物力,但在新时代 的冲击之下,却显得保守而臃肿。在越来 越少人参与的情况下,其作用也无可避免 的日渐式微。
在我国,有上千个地缘性组织,它可 算是华社ー个重要的组成部份。要如何为 这个日渐西山的领域注入新生命、新动 力,并富智慧的应用地缘性组织可观的资 产和人脉网络为华社造福,配合新时代的 要求调整角色扮演,无疑是项重要且富挑 战的议题。
雪隆地区22个地缘性组织联同华社 资料研究中心及马来西亚广播电台第五台 于1995年10月8日假吉隆坡天后宫大礼 堂联合主办之“迈向21世纪地缘性组织 所扮演的角色”研讨会,正是勇敢面对时 代挑战的ー项努力。
本刊在此刊登该研讨会论文,并期盼 再造地缘性组织的共识,能在华社建立。。
7
点 I 隹ハ
地珠性纽织和教育事业
・陈业良
1 .地缘性组织的历史包袱
本国历史悠久的华团会停多创馆於 100年前,即19世纪,当时创馆的起缘 多作类似以下的记录:
“中国东南部沿海省分近数百年来, 由於政治动荡不安,谋生困难,乡人涉 险患难陆续漂洋过海,来到南洋一带开 辟洪荒谋求生计,彼等多数只身南渡置 身於完全陌生之环境中,鉴于人地两 生,非团结一致无法生存,斯时乃有先 贤创组乡会之议。,创组乡会之宗旨为联 络同乡感情,增进福利,发挥互助精 神,办理慈善教育文化事业。”
先贤们创组乡会的以上宗旨,十分 明确,至今意义不变。但由於大时代和 国内社会的改变,今天比较积极的负责 人,并不完全同意其领导下团体的传统 思想及活动方法,但又不能带头改革, 结果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反被旧思想 和会员们所领导。
华社舆论界一般都认为华团已不能 跟著时代走,或责怪负责人的领导无 方。一位学术界人士曾作如下批评:
“华社政党及华团的领导,或疏离或 老化,或无威望,皆是事实。我们忧心 忡忡的是华社是否能够在未来培育岀几 位具有最起码领导素质的俊杰。...把华 社带到ー个更理性,更崇高的层次?长 远的变数很难预料,但短期之间,华社 百姓似乎仍然必须忍辱於当前领导的无 所作为。”
我觉得多数华团不能发挥较高层次 作用,诚属可惜,但责怪这些团体已失 去作用,也不尽然,部份华团一路来都 非常活跃於文教工作,要不然今天我们
8
华人南来谋生,鉴于人地两生,因此有先贤创组 乡会之议。
也不会在这里探讨华团革兴的问题。全 国华人的文化教育事业得以保全而且还 在不断成长,也靠这些团体的不断努 カ。把全部责任推给领导人,也不尽然 是对的。他们可能就是俊杰人物,但却 处於曲高和寡的困境。另有一种说法: “怎样的群众出怎样的领袖”,可见华 社百姓也不能逃避部份责任。本人认为 华团组织是整体华人的事业,不能单靠 几位在上头领导人的オ华或威望就能改 变整体的思想和形象。
我们(身为舆论界的一部份)或者 需要改变我们本身的态度和策略,避免 对华团作太多消极性的批评和判断,带 著希望和客观的眼光去了解和分析当前 国内外的局势及华团的内在因素,寻找
ー些可行的机会或能促成一种气候,使 革兴工作较容易展开。
2.前人办学的艰苦
华团在本国所办的教育事业开始於 20世纪初。以下是当时某乡会办学的ー 段记录:
“戊戌政变,康有为逃亡海外,鼓吹 兴学,国父提倡革命,同志们亦南来运 动:劝办商会及学堂,灌输新思想, 1902年首在槟城设立中华学校。各埠侨 胞闻风兴起,纷纷举办,如雨後春筍。 至民国6、7年,新马华校达三百馀 所。”
独立前殖民地政府对华人办学釆取 ー种让其自由发展的“放任”政策。今 天90%的华小乃在这期间由华社建立。 独立後,所有华小纳入官办学校的一部 份。部份华文中学也纳入官办学校称为 国中,ー共60间;其他保留由华社私 办,也有复办者共60间,称为独中。
从50至80年代,华文教育在风雨 飘摇中求生存和发展:华社在极端困难 的情形下争取改善华小的设施和教学素 质。这期间也见证了南大的创办至关
华团在本国所办的教育事业始于2〇世纪 初。图为南方学院之建筑构图。
/\W
闭,独大的提出和终止,南院的创办过 程,新纪元的筹办。这些都在说明华人 在整个20世纪都在一方面坚守著先贤们 创办的教育基业,一方面往上发展高等 教育。
3. 今人对教育和语文的看法
进入90年代的今天,政府在政经文 教各方面的政策有了显著的改变,各种 族开始携手合作。国家也从以农业生产 进入工业生产且占国民总产值80%以 ±,目前正以高速度迈向先进エ业国前 进。一切都在改变中,华社对教育和语 文也该有个新的定位和看法。
本人曾於1986年在美国华府乔治氏 华盛顿大学进行研究工作,该大学的教 育系称为“教育和人カ资源发展系” 〇 本国的劳工部几年前已改为“人力资源 部”。今天越来越多人把教育看成人カ 资源发展的工作。语言在教育应用上主 「要是记录、・表达、沟通和思考的媒介。
教育事业在当前创新时代里该是挑起开 发人类潛能的活动(而不是抑制人性的 活动),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双亲原本给 他隐藏在基因内的能力,并利用这种能 力去支配自然,推动社会改造,同时改 善个人的生活条件。21世纪在本国将是 ー个充满挑战的大时代,华团今後所办 的教育应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给 他们生活在这个多元种族及先进エ业国 家里,充满把握和信心;给他们通用的 语文去进行思考,表达和沟通以解决每 天所面对的问题。
4. 华团组织的优势和缺点
华团拟革兴和扩大其活动范围,首
先需要分析它们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 境,确定其潛在力量同时接受其缺点,
・然後寻找发展和突破的机会,同时尽量 降低风险和避免危机。在分析下,我们 不难发现ー所在城市内有悠久历史的代 表性地缘性组织有以下最少5项商业价 值:
(一)有满足的地位;
(-)有广大的联系网络;
(三) 能发挥行政效能的时间/空间 及操作机械;
(四) 有相当高的信誉价值;
(五) 有庞大人カ资源及凝聚力量。
以上的5项条件,在商业上,若用 得适当,能发挥远远超越一个普通的私 人企业机构。然而它们也有无可避免的 以下三项主要缺点:
(-)“不做生意不赚钱”,正为 “不参加政党不谈政治”,ー种“传 统”思想。
(-)“公家事不能有任何冒险”, ー种完全不能接受挑战的“保守”态 度。
(三)“不肯用人”,一种“狭窄” 带有“私心”的民族性思想。
第一项传统思想关系到时代背景, 较容易解释和被接受。第二项关系到领 导人的,较难解决。第三项关系到人性 和华人的长久文化背景,更难解决。
5.认清国内外的新局势
・只要我们掌握有关的信息,放下某 些观念上的困扰同时采取一定的客观看
10
法,我们不难确定以下8项和华人语 言,文化和教育有关连的外在因素:
(-)亚洲地区尤其东西及东协国 家已成为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这 些地区长期以来受华人文化的影响。这 意味著更多国际人士重视和学习华人语 言,文化和教育。
(-)在国内,各种族走向携手合 作,文化交流,政府鼓励各族人士及学 生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这将鼓励更多 国内人士及学生学习华人语文、文化和 教育。
(三)政府创导的教育中心概念将 吸引很多外国学生前来我国升学,包括 不久将从中国大陆来的大专学生。
(四) 由80年代开始在国内出现开 办双联、学分转移课程的私立学院已普 遍受到社会的认许,证明这种学院在本 国发展的潛能。
(五) 攻读私立学院的学生来自华 团创办的60间独中,60间改制的(前华 文)国中及其他国民中学的华文子弟。
(六) 很多独中生的升学目标都放 在外国大学及国内私立学院。
(七) 本国缺乏大量管理及生产技 术的人力,目前的培训学院增加五倍也 不够应付未来的需求。
(A)国内华人办的幼稚园教育, 在新的教育法令下,据报导将会发展下
11
隹・占
去,但需要加强设备及师资的条件。
以上8项因素关系到学习华人文 化、语文和教育;创办学院和培养各种 人才;学生来源尤其是第5、6项关系 到60间独中、60间国中及其他国民中 学加上来自大陆的大量学生,他们组成 ー个庞大的学生来源。
6.肯定华团大举办学
的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 下三项总结论:
(-)政府通过(a)鼓励私人创办 学院使本国成为教育中心,(b)企业化 官方大学广(C)台湾众多私办学院的设 立,(d)大陆鼓励所有教育机构办企业 化实体增加经济效益。这些活生生的例 子该能使华团领导人足够的反省,使他 们放弃“不做生意不赚钱”的传统思 想。
(-)地缘性组织原本就是全国多 数华文中小学的创办团体,由其发动大 举创办综合、专业或エ艺学院,在宣传 及较低收费两方面占了一定的优势。只 要确保(a)系统化的管理,(b)现代化 的设备,(c)适合社会应用的课程及 (d)高质量的教学条件,必能和其他私办 学院进行竞争。以上优势该给华团领导 人足够的信心而放弃保守不肯冒风险的 态度。
(三)居於本文所提(a)ハ项国内 外新局势(外在因素),(b)五项内在 优势和力量及(c)部份华团领导人的积 极和远瞻精神,那些在城市中具有代表 性的地缘性组织完全有条件在企业化和
私营化概念下大举创办大型学院。
7. 设立创办学院诺询顾问团
尽管地缘性组织具有一定的内在优 越条件及外在有利的环境因素,多数领 导受到中国几千年来旧文化的影响:在 治理国家大事、民间问题及商业活动多 方面都表现出“不善用人”的一面。今 天大多数有办大型学院能力的华团,都 处於“内部无人”但又不肯让“外人进 去”参与创办的现象。要做到华团领袖 肯开放门户,接受团体外专业人士参与 大举发展教育事业,尚需一段时日的努 カ。如果我们在意加速办学的决心和赶 上时代的快车,我建议华社设立一项 “办学谄询顾问团”来克服以上“内部 无人”和“不善用人”的困境。
以上谄询顾问团该由一个全国代表 团体委任,该团成员必须具有权威性的 专业资格及经验,依照市场惯例,在法 律手续及教育专业经验方面根据创办者 的需求,提供服务及收费。
通过滔询顾问团,华团负责人应有 足够的信心,同时节省很多宝贵的时 间。
8. 地缘性组织能办 什麼教育事业
本讲稿首部份的重点在於分析地缘 性组织的内在条件、力量,缺点及障碍 和外在因素,并提出克服这些障碍的ー 些意见和方案。以下将建议适合华团・ 办的几方面教育事业:
12
(一)创办综合性, 专业或エ艺学院
地缘性或其他代表性大型华团发起 创办学院是本讲稿探讨的焦点。本人曾 於9月13日在南洋商报言论版发表ー篇 “华社企业化办学的传统障碍“,读者可 自由参考。
就一般而言,创办ー间私立学院, 有关当局首先要申请办理注册的法定地 位、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结构、董事股权 的分配、课程的设计、讲师聘任制度、 教学和评审计划。
以上申请注册及股权分配最好交给 一位律师或会计师办理。课程的选择, 行政管理和生源问题应交给一位了解市 场竞争和教育专业的内行人士去主持。 以上处理申办ー间学院,似乎过於简化 了些,其实在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概念 T,最重要的部份为生源、盈利和学生 出路都已受到充份的考虑。创办当局正 如一家私人企业处理决策ー样,只需在 筹办和项目进行的各阶段听取专业主持 人的报告,然後在财务预算和开销两方 面和有关负责人配合和调整。最重要是 办学的观念要正确,组织和管理要系统 化,用人要适当,加上充份发挥有利的
外在条件,所办的学院自然会逐步上轨 道。
(二) 附设职业性中短期课程
半数以上的独中属於大型教育机构 且都座落在城市中心或郊外,设备优 良,适合附设中短期职业性课程,如商 业、电脑、秘书、应用美术等。有些课 程已在高中时修了部份,多读3、4个月 便能修完。有些需要半年以上。文凭可 由各校颁发,也可以特别安排由外国大 学、学院、考试局经评审及格颁发。此 类文凭亦有社会应用和升学的价值。多 数独中及国中毕业生,在进入人力市场 之前,进修此类课程,对他们的就业机 会帮忙很大。大型独中和适合之地缘性 组织开办附设职业及技术性课程是完全 可行的。生源方面当然要参加市场的竞 争,华团优越之处很多,必能办好。附 设单位应由专职的专业人士主持,以较 大的优惠处理教学设备,管理及讲课 费。附设职业及技术性课程的重点是物 尽其用,为毕业生谋就业、升学,也为 主办当局带来额タト的经济效益。
(三) 标准化华团会所的教育用途
城市内大型华团之会所,其活动面
业性课程,如电脑课程等〇 大型独中适合附设中短期职
13
隹・占
积达1500方尺者很多。本人曾受邀为ー 间此类会所之教育性用途策划。首先将 1000方尺作为“阅读厅”,安排100对 桌椅(每人10方尺)按月租给上、下 午班学生温习功课。剩下500方尺加上 围墙成为两房间,ー个作为休息室,一 个作为辅导室。辅导室按“伸缩性”安 排教导数学,语文及其他需要教师协助 学习的科目;此外按“固定性”时间表 学习电脑、美术、音乐舞蹈等文娱和课 外活动。以上伸缩性及固定性活动看个 人需求而收取合理的费用。休息室专用 於休息、交谈、看电视和安置个人书包 和用具等用途。
晚上整个1500方尺场地由华团当局 或租给外人当补习中心开正常之补习 班。
任何华团或个人对这项计划有兴 趣,本人将乐意参与将整个概念及详情 规划成一套包括辅导老师及管理人员之 培训课程之特许权系统(Franchising System) 〇
任何有会所之华团可以向这项特许 权拥有人申请开办,也可以标给外人经 营。
(四)其他教育事业
(a)提高幼稚园教育素质
本国私办幼稚园据报导将会发展下 去,但其设备、师资及教学的质量必须 保持一定的水平,不然将面对竞争和注 册的困难。从培养幼童体质,智力、情 绪、态度、习惯等方面平衡发展的角度 看,学前教育比中小学教育还要重要。 整个幼教制度及办学的规划使华人私办 幼稚园通过特许权经营方法,将使部份 小型幼稚园提高其社会商业价值,增加
其经营效益,竞争能力。若有个人或华 团乐於投资於提高这环节的教育事业, 本人将乐於参与其中的具体规化和课程 发展,管教及师资培训的工作。
(b)加强对国中的奖励和关注
华社创办之独中及华小由董教总全 カ支持和关照。占同“学龄”学生总人 ロ 80%以上的改制(前华文)国中, 一路来处於“低潮办学”,缺乏官方芒 华社最积极的支持,久达30年,这是 20世纪後半部本国华人办教育事业美中 不足之处。
为了提高国中教育的质量,同时保 持和华社的密切联系,华社应加强给予 国中的奖励性支持和关注。
(c)整个检讨华团颁发奖、助学金 的制度
华团也可投资于学前教育如幼稚园。
14
华团颁发奖、助学金有其一定的意 义,但其制度需要修改。本人曾於1985 年发表两篇根据槟州华团颁发的大专、 中小学奖、助学金调查报告,其所提供 的大量有关资料,所作的建议及结论至 今仍有参考的价值(见陈业良著:《青年 自强与民族醒觉》,1985年出版)〇本 人也於此建议,华团在适当的时候,针 对检讨奖、助学金的制度和方法召开一 次研讨会。
(d)管理和生产技术培训班
部份华团,尤其是业缘组织,为了 提高工业生产カ及管理技术,可利用其 会所举办各种エ业生产及管理技术的培 训课程,此类课程可以“职前”和“在 职”,性质属人オ培训,也是ー种教育 事业。
此项计划符合政府政策及拨款项 目,举办者可申请到可观的培训费。
9.总结
本国华裔创组之地缘和血缘性组织 是历史的产物。这些华团藉此跨进21世 纪,在面对新的时代潮流,思想及局势 冲击下,保守和其他缺点出现在所难 免,这不等於它们已失去生存的价值和 原有的凝聚カ。任何人从商业的角度 看,建立在城市内ー间间的华团会所就 代表著至高的商业价值,加上上文所提 的内在五项优越条件,只要我们能把这 些商业优越条件和创办教育事业之间的 可行性项目拟好,这些团体就能发生原 动カ。与其责怪这些历史的产物和当今 的领导人,不如以积极的眼光去看一 切,一旦找到生机,它们马上成为无价
之宝,既能保持历史的使命,又能为今 日会员提供服务,为国家社会带来建设 和发展。
教育作为ー种历程,向学生提供知 识,技能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它的目标 是通过发展个人的潛能去制造财富及美 好的人生,後者再构成一个进步和完善 的社会环境。教育因此必须为学生的前 途及社会的进步服务,而不是为学者及 教师的喜爱和过去的荣哀服务,更不是 为了保存历史和文化,那是图书馆、博 物馆、档案局和有关专家们的任务。
由於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本国已进入 相当成熟的阶段,已培养出很多内行的 专业人士。华团本身“不经商、不冒风 险、不善用人和不求讯息”的保守思想 对今日的现代教育事业不能作出应有的 贡献,不应该阻止具有教育专业知识及 内行经验的人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进 而带动整个华团。
政府决心把本国发展为区域性教育 中心,鼓励更多私办高等教育,最近又 提出官办大学企业化的概念,加上台湾 众多私办大专和大陆教育机构普遍办富 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活动,这些应给华团 领导人足够的信心,在本文建议的溶询 顾问团协助下,利用原有组织的优越条 件,大胆筹资合作开办大型学院及各种 教育事业。
本人真诚相信,只要“企业化教育 事业”能被华社广泛地接受,这个概念 应能产生新的希望和力量,这种原动カ 将能保存先贤们的教育伟业,同时为21 世纪的先进エ业国培养足够人类精神文 明及科技文明的工程师。0
(作者为前马来西亚理大教育系讲师)
15
/l\X
《迈向二十一世纪地缘性组织 地缘性组织的产业管
•颜清文
ー、前言
有关我国华团的革新问题,70年代 以来迭次被提起。70、80年代新经济政 策施行期间,华人社会在政、经、・文、 教各领域都遭受挫折,危机感强烈。由 于当时华人政治组织的表现不如人意, 关心华人前途的人士转而把希望寄托于 华人社团,要求华团在华人的政、经、 文、教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然而,尽管自70、80年代以来,有 关华团改革的研讨会、议论等ー次又一 次的被提出来,同时,ー些人士曾经大 カ推动华团的改革,但至今成果不显 著,这是为什么它一再被提起的原因。
阻碍华团改革进展的因素很多,对 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大家都相当清 楚,只是我们有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
人的毛病,谈得多、做得少。我们要华 团扮演更有意义的角色,就不能漠视这 些问题。由于这些并非今天研讨会所要 探讨的问题,这里就此略过。
有关华团资产的管理及投资,是这 几年引起一些华团人士关注的问题。原 因除了华团资产庞大,如能善加运用, 将能为华社作出很大贡献之外,我们也 认识到目前华团的组织和管理存在着许 多弱点,・有必要采取ー些措施以防这些 资产枚滥用。
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迈向21世 纪地缘性华团的角色,因此我的有关地 缘性华团的产业管理及经济投资的讨论 要点也是根据这个主题的需要。21世纪 是ー个怎么样的社会? 一些著名的未来 学大师早已作出预测。随着21世纪的将 要到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显示他们的预
16
所扮演的角色》研讨会
理与经济投资
言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要探讨ー个组 织在迅速变迁的21世纪的角色,比较实 际的作法是将它设定在距离现在不太久 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正致カ于在2020年 时实现エ业化先进国目标,在这个过程 中,我们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出现巨大的 改变,并对华人社会、华团组织带来冲 击。因此,我的立论将以这ー历史阶段 作为地缘性华团应扮演的角色的依据。
在我国数以千计华团中,地缘性组 织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也是拥 有资产比较多的组织。由于不同性质的 华团有不同的情况,我今天所谈的只是 针对地缘性组织,我的看法和建议并不 一定适用于其他性质的华团。我将尝试 结合21世纪大趋势及我国今后25年的 社会发展来分析地缘性组织这期间应走 的路向,并针对地缘性组织的资产管理 及投资作出论述和建议。
二、地缘性组织的角色
我国地缘性华团的历史,可追述到 约两百年前。当时南来谋生的华人,为 了同乡彼此有个照应而组织会馆,主要 宗旨在于照顾同乡的福利,例如给予南 来谋生的同乡所需要的协助,如安排栖 身之所、介绍工作、设立学校、殡仪 馆、公冢,提供同乡子女奖助学金、给 予贫病的同乡物质上的资助等。
我国独立后,中国移民也随之中 止。独立后出生的华人,绝大多数在这 里土生土长,加上学校课程纲要以本国 色彩为主,新的一代绝大多数以马来西 亚为家乡,他们对于中国的事与物也很 陌生,因此以中国地理划分的地缘籍贯 观念在新一代华人中迅速淡化,使到年 轻的一代并不热衷参加地缘性组织。
17
隹!占
以中国地理划分的地缘籍贯观念在新一代华人中迅速淡化,使到年轻一代不热衷参加地缘性 组织。
地缘性组织在早期南洋华人社会中 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其地位已 逐渐被边缘化,它们过去所扮演的角色 被ー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社团或ー些以商 业化经营的机构取代。政治事务,可以 由政党来做;文化事业,有大会堂、文 化艺术团体;教育有董事联合会、教师 会、校友会;工商有商会行团;就算最 基本的联谊福利"也有俱乐部和各种慈 善机构。因此,以今日的社会情况,地 缘性组织的社会功能已逐渐式微。事实 上,当我国取得独立,绝大多数华人成 为我国公民时,地缘性华团应该已经完 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
当然,出于组织存在的事实及老ー 辈人的情意结,既使面对组织老化,会 员减少等种种问题,许多人还是认为地
缘性组织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近年一 些地缘性组织除了会员联谊和福利工作 外,也尝试跨越到其他领域,例如推动 各种文艺、体育、工商活动等,期望通 过扮演新的角色,为组织注入新的活 カ。
目前来看,这种努力的确有一些成 绩。可是,这方面的工作效率是否令人 满意呢? 一个组织要扮演某种角色,首 先应定出宗旨和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 发展计划,并根据需要进行人员的组 织;这些会员也应该是ー批具有这个共 同目标的人,这个组织才能发挥有效的 作用。目前,地缘性华团不论是其宗 旨、组织及会员的组成,都属于联谊及 福利性质,以这种条件搞文教工商体育 并非不可,只是今天搞ー个中秋晩会,
18
明天办ー个书法比赛,后天又来ー个生 活营,这种方式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并 不是很好的选择。地缘性组织比较有利 的条件,是它拥有的财カ。
三、地缘性组织在2020年时 能扮演什么角色?
根据未来学大师们的预测,在21世 纪,人类社会演进的步伐将会越来越迅 速,科技工艺的发展以日新月异来形容 已不再是ー种夸张。随着交通和科技发 展,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地球村。资讯爆 炸,人们不断的接触来自世界各地资 讯,价值观念也出现显著变化,并进而 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带来重大的影
响。马来西亚是个开放的社会,在迈向 2020年工业先进国目标的进程中,为了 吸收外国的先进エ艺技术,无可避免的 要受到外国思潮的冲击。在21世纪的首 20年,我国的地缘性组织又会面对怎么 样的局面和考验呢?至少以下的ー些因 素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1. 我国华人的活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 国际化的结果,开拓了人的视野,也 削弱人的乡土观念。
2. 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口迁移,特别是 年轻一代纷纷涌向大城市工作,使到 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乡村小镇的人 的关系遭受到破坏,对小地-方的地缘 性组织吸收新会员带来难题。在大
世界逐渐・ 形成一个地W 球村,我国イ 地缘性组织会!
面对怎样的局面 和考验?

19
隹B占
城市,人们忙于工作,加上乡亲观念 的淡化,也不热衷参与地缘性组织。
3. 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将更倾向功利主 义思想,强调自我和个人的利害得 失。有诚意为社会提供义务服务的人 会越来越少。在争取这些人材入会 时,地缘性组织首先面对籍贯的限 制。此外,地缘性组织在招揽这些人 时还要面对其他华团和华人政党的竞 争。
4. 到了 2020年,地缘性组织现在领导 层中大部份不是已经退隐也已老迈。
到时领导地缘性组织者将是我国独立 后出生的一代,他们之中,有多少人 是重视乡情的?又有多少人是真诚 为组织作出服务的?
从上所述,可以预见到2020年时, 地缘性组织目前所面对的老化和接班人 问题将会更加尖锐,不管我们这一代愿 意与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缘性 组织必然要跟着改变。如果我们不希望 地缘性组织走向没落,我们应该在此过 度时期促使这些组织蜕变,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以新姿态扮演新的角色,继续 为华社及我国的繁荣作出贡献。
如果上述的立论正确,那么,地缘 性华团要在我国扮演更有意义的角色, 应该从根本上作出改变。首先应该为组 织定立一个新的、更有社会意义的宗 旨,然后根据宗旨的需要重组。
每个地缘性组织的具体情况不同, 重组时当然要考虑本身的条件。在大城 市中的省会和州会组织,人材和经济资 源都比较充裕,可以维持现有的组织形 式,宗旨也可以根据条件定得比较广。 乡村小镇的省会、州会,以及大城市中
的小型乡会可能须要以另ー种形式出 现。•目前,华团组织之间组织关系非常 复杂,架床叠屋,在重组时应考虑重新 整合,将太小的组织合并成较大的组 织,集中人材及更有效的利用所拥有的 资源。重新整合的工作虽然不容易,却 并非不可能,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我们的 主观愿望和积极性。重组后的地缘性组 织,可以是和目前的组织形式类似,也 可以以基金会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出现。 为了延续组织因缘和照顾对原有组织的 感情需要,以基金会或其他形式出现的 新组织,可以在名称上保留原有地缘名 字。
四、地缘性组织的产业管理 与经济投资
有关地缘性组织产业管理与经济投 资的讨论,可以是针对现有的情况下, 地缘性组织如何加强它的资产的管理及 进行经济投资,以增加组织的经济来 源。我们也可以研究配合地缘性组织的 新角色的需要,应该如何规划它的资产 的管理与投资。
华团,特别是地缘性组织现时所拥 有的千万、万万元资产是经过几十年甚 至是上百年累集和资产增值而来的。华 团的大部份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或是50、60年代购置的,这些产业大 部份用做会所或墓地。有一些则是当时 的政府拨出来给有关的社团的。由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城市地区 的建设,使到这些产业增值百倍。当时 购置产业的董事何曾想到多年后的今天 会有这么的成果。真是无心插柳柳成 荫!
20
华社一般上认为华团组织的这些资 产是属于华社共有的资产,事实是否是 这样呢?拿华团的章程来看,有那几个 团体的章程注明组织的资产属于华社共 有?根据现有的社团法令,在章程没有 注明处理方式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团体 解散,在清还所有债务后,将由会员大 会议决余款的处理方式,I而会员大会可 以议决将资产均分给会员。
华团的组织一般都不严密,章程简 简单单的三几十条文,对于许多问题都 没有加以规定。ー些华团领导人有不正 确的看法,认为章程不应该太多限制, 这样,做起事来比较方便。他们可能真 心诚意、不为私利的为组织服务,但章 程的漏洞,可能给有不良企图的人提供 谋求私利的机会。
华团对资产的管理也没有严密的制 度,对于组织的基金用途一般上都没有
明确规定,基本上是授权董事会根据需 要决定。此外,会长、总务'财政也有 权批准某个数额的用款。华团组织内部 也缺少监督董事会操作和基金使用的单 位。
据说某个州有一个血缘性公会的资 产少说也有一亿元,可是他的正式会员 还不上一千人,也就是说把会馆的资产 分给会员的话,每名会员可以分得十万 元。这可不是小数目。如果有某些会员 对这笔资产动了主意,设法控制董事 会,就有可能从中谋求私利。
又比如在某个大城市中的ー个小乡 会,会员由于老死不断减少,到了 2020 年只剩下ー,二十个决定解散,那它在 城市中价值千万的资产由谁承受?
过去担任华团董事者都是义务性エ 作,除了出力之外,时常还要出钱。不 过,就所知,现时有某些财力雄厚的地
21
焦・点
缘性组织,做董事不但不需要出钱,エ 作都交由受薪职员处理,出席会议还有 膳食招待和交通费补贴。
华团要制定一套现代化,管理严密 的资产管理制度其实并不难,只要参照 ー些良好基金管理制度的机构或ー些基 金会的条例,再根据组织的情况稍作修 改,就可以建立本身的比较完善的制 度。问题是在于团体的领导层的态度。
在讨论华团将资产资本化以从事经 济投资时,应该先确立一个原则,即组 织的资产属于华社公产,任何资产的资 本化及经济收益,都应该用在发展华人 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使到我国 华人在2020年时在我国继续扮演重要的 角色。如果华团的经济投资只是为了其 会的利益,那意义就不大。
近20、30年,地缘性组织对其资产 比较有意义的使用,是将产业出租,利 用收益所得颁发奖贷学金、捐助学校和 赞助举行ー些文化活动,这些工作在今 天对于华人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不了多大 的作用。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 做的应该是集合我们的经济资源,用来 开办大专院校、艺术中心、文物馆、研 究机构等等。这些工作,每项都要动用 几百万、几千万元基金。地缘性组织可 以考虑改组为非营利有限公司或者基金 会,将它们的资产资本化,用以推动这 些工作。ー个组织的经济能力不够,可 以集合几个团体的力量。
华团的不动产不外两类:其ー是在 城镇中拥有土地和建筑物;其二是城市 边缘或郊外的墓冢。对于土地和屋业再 发展增加组织的收益,基本上不会有人 反对,这个方式目前也有一些组织在 做,大家都很熟悉,这里我不多讨论。
至于将墓地发展,则比较有争论 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理智客观 的进行分析。
60年代,新加坡城市中的许多墓地 早’已改为住宅区和花园。再看马来西亚 的情况,今天凡有50年历史以上的墓 冢,每逢清明节还有多少个有亲人前往 扫墓的。多年前,槟城一个社团决定将 已有30年以上的墓挖出,以让岀墓地给 以后的死者。据说登报多次催促家属前 往认领骸骨,到来认领者不到一半。30 年尚且如此,50年后的就可想而知了。
从这点,可以看出,华人坟墓经过 30、50年风吹雨打,即使清明节也少有 人拜祭,其他日子更不必说。这点华族 远远比不上马来同胞、日本人和欧洲 人。他们每蓬新年和特别节日,总会到 逝去的亲人的坟墓献花追思。
另外一点是,大城市的发展已容不 下野草丛生的墓冢,被征用发展的可能 性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因此,我认为市区内或城市边缘的墓 地,除了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的应该美化 保留之外,其他的可以将一部份美化为 公园,像欧洲的ー些城市一样。其余的 土地用作发展住宅区。
我们这ー代地缘性组织领导人要能 洞察社会发展的大势,勇敢的负起时代 的任务,以新的精神为组织开创新的事 业。那些拥有大批不动产的组织的领导 人,不要只做ー个好管家;管家再好也 跳不出一个框框。守着前人建立的基业 不如使它动起来,造福下一代华人,社 会对我们自有评价。如果抱着不做福 的态度,我敢断言到了下个世纪20年
22
华团的不动产之ー为城市边缘或郊外的墓塚。
代,或许更早,社会对我们的评价会是 无情的。
现今搞什么大事业,动辄需要动用 百万、千万,因此要将地缘性组织分散 的资产的潜能发挥出来,须将这些组织 的资产集中起来。要做到这点,大家须 坐下来共同研究进行的方案。
ー些华团倡议本身组织一家投资公 司进行投资。我的构想是由几个大的团 体共同组成一家资金一、二亿元的投资 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成员由参与的团 体委派,日常的业务聘请专业人士管 理。这家公司可以将盈利用来办学院、 研究机构等,或者直接以企业方式经营 这些学院和研究机构。这样做不同团体 的董事会互相督促。如果只是一个会组 成公司,董事部的人过于熟络,往往有 问题也没有人要直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地缘性组织能否在未来 20、30年在我国扮演更有意义的角色, 须视这些组织能否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出必要的改革,以新的姿态继续为国 家及华社作出贡献。
地缘性组织所拥有的资产数以亿 计,这是地缘性组织宝贵的物质条件, 只要勇于改革,必然能够开创出新的事 业。
如果有一天,我国有几十个由地缘 性组织合组或是由地缘性组织蜕变成的 非营利有限公司或者基金会,其中的ー 些拥有上亿元以上基金,致カ发展华社 及我国的各种工商文教事业;到那么ー 天,相信全马独中的经费不再是问题, 不必再叫学生沿街募捐;我们也会看到 国内大专院校林立,为国家培育各种人 材;还有研究院、文物馆、剧院、文化 中心等等。•
23
・魏维贤 地缘性组织与文化
地缘性组织(接下简称“会馆”) 与文化事业,可说一路来都分不开。试 翻阅任何一本会馆纪念特刊,就可发现 很多那些负责策划文化活动的“股”或 “组”以及它们的活动记录,尽管它们 不ー・定用’’文化”这字眼,而采用诸如 “文教”(事实上,文化与教育息息相 关,不易分开),“文娱”、“文艺”、 “康乐”、“学术”等名堂,但如果我们 细阅这类小组的活动内容,就不能不接 受它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文化事 业” 了。
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事业与活 动,多姿多采、各有千秋,但简而言 之,可分为以下••一大类:
(1)文艺活动
诗歌朗诵,阅读与写作、演讲、辩 论、填词、猜谜、相声、翻译、外文研 究、文史评论。
(2) 艺术活动
书法、绘画、陶艺、音乐、歌詠、 舞蹈、戏剧、舞龙、舞狮、锣鼓、摄 影。
(3) 娱乐
电影、电视、广播、象棋、旅行、 郊游、卡拉0K、电脑游戏、魔术、讲 笑话。
(4) 健康活动
体育、健身、武术、太极、医药讲 座、保健讲座、跆拳道、室内和室外体 操、运动会、各种球赛〇
(5) 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阅读与研究出版、学术 交流、国际会议、专业课程、收集和整 理资料、科技新知、撰写会馆馆史、编 写会馆领导人传记、设立报刊及图书 室。
(6) 社交活动
团拜、联欢、互访、聊天、应酬、 聚餐、舞会、喜事丧事。
(7) 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活动、神诞及 其庆祝活动、国家和各族的假日或节日 活动。
(8) 社会服务
这方面与文化事业有关者包括展 览、文化运动。
(9) 国际活动
乡团交流、刊物交换、出国访问与 考察、国际研讨会议,建立联络网。
(10) 嗜好与兴趣
集邮、养动物、鱼、鸟、园艺、盆 栽、文物古董。
(11) 时事活动
时事报导、时事分析讨论、作业、 剪报。
以上所介绍的活动,都适合今日会 馆成员的参与。同时,也能提高会馆举 办文化事业的声誉,使会馆活跃起来, 吸引更多人士对它的支持。会馆能成为 人们的业余活动中心,无非是它能提供 富有文化气息而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满 足一般人民的业余生活需求。
如果组织得好,又有适宜的活动, 会馆可吸引各阶层人士参加,也可吸引 老、中、青各年龄人士来参与他们感到 兴趣的项目,把会馆当做他们的第二 个家。
要达致上述的活跃水平,必须有一 些先决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可分几方 面来探讨。
(1)人才
我们要有一些有创意、有组织能 カ、有管理经验而又有热忱的领导人。 这种人才毕竟不多,也不容易罗致。目 前一般会馆都依赖热心的志愿人士效 劳,虽然有些会馆聘有专职的执行秘书 或座办给予协助和配合。其实人才是最 关键性,而这人才还要来自不同的背景
25
隹・占
和拥有不同的专长,例如有的要领导文 艺活动,有的要负责学术活动,有的要 安排娱乐活动等。在这么多和这么广泛 的活动,会馆是不可能依赖ー两个专职 人员来领导的。会馆只好靠众多的志愿
果各会馆联合起来开办这种训练班或研 讨会,相信可以提高活动的水平。
热心为会馆服务,也应得到承认与 ・表扬,甚至酬报。
地缘性组织需要来自不同背景及拥有不同专长的人才来提高活动的水平
人士来帮忙了。如何求得这些具有所需 素质的志愿人士来帮忙,是会馆的最大 的挑战。
另ー个可以考虑的办法是提供训练 (或研讨)机会给那些有意领导会馆文 化活动的专职人士或志愿人士,以提高 他们的领导素质。训练班(或研讨会) 可以由那些有成功经验的专家主持。如
(2)环境
文化事业和其他事业ー样,也需要 ー个对它的发展有利的环境才能开花结 果。华族文化在这ー个多元文化多种语 文的环境里,在“新潮”和“传媒”的 冲击下,在崇洋媚洋的环境下,是否对 我们较早所提出的那些文化活动有不良
26
的影响?如果有人说“会馆老化了”, “缺乏参与者”,“年青人对会馆不感兴 趣”,“新式的俱乐部吸引力较大”, “华乐不如西乐受欢迎”,“华族舞蹈没 有芭蕾舞高尚”,“传统戏只配演给神 看”等,那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还好随 著近年来世界局势的转变,东西方经济 发展重心的移动,以及全世界华族政治 与经济势カ的扩张,这些不利的评语, 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消失。反之,华族 文化会跟全世界华人地位的提升而再次 受到尊重与爱戴,华文的使用会普及全 球。
如果环境已改变,而我们还在睡 觉,那只有怪我们自己了。环境改变, 我们更要努力去发扬和光大我们的文 化,会馆在此时此地,正是扮演这时代 角色,刻不容缓。
(3)财务
不少会馆因为先贤有远见而留下宝 贵资产,所以经费方面没有问题。尤其 是那些在商业黄金地带有土地或房屋产 者,更可利用机会发展,充实会馆的基 金,作为扩展会务之用。要特别注意的 是当收支激增而基金庞大时,会馆必定 要有专门财务人才负责控制管理,忠诚 为会馆谋福利。会馆的组织与运作,也 跟著要现代化和专业化,甚至企业化和 制度化。财务没有问题,是会馆最好的 喜讯。如何有效地运用这钱财,也是会 馆的一大挑战。
⑷策划
发展文化事业也和发展其他事业ー 样,需要慎重的策划,包括全盘的策划
以及近期和长期的策划。这一方面的策 划必须邀请来自不同专业的人士参与, 主要是文化事业牵涉到的范围很广,而 且像教育事业ー样,它的成果不容易在 短期间内见到。在策划时也不可不兼顾 到我国多元文化的特殊情况,尤其是文 化交流和互相了解的重要性。
当资讯发达和知识爆炸的今日,策 划时更要放眼天下,展望未来,特别是 文化在这世界缩小的空间里,和科技发 达的今天,应有什么新的概念和意义, 肯定的是这问题并不简单。
(5)竞争与合作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我们要有竞 争,因为有竞争オ会努力,有努力オ有 进步。但比竞争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 有合作,因为有合作オ有力量,有力量 才能成功,在这两者之间,我们看情形 各取其长而舍其短,也就是说,应竞争 就竞争;合作就合作;情况不一样,取 舍也不同。
在现阶段,会馆与会馆之间有必要 先强调合作:这是因为人才缺乏,空间 有限,设备可共用,开课可联办,节日 可共庆,旅行可共组,展览可共 享......这次的研讨会,也是合作的良 好表现!希望在研讨会结束后,会产生 ー个长期合作的理事机构,共策会务发 展,后者可包括:人才的培训,个别问 题的研究与不同的解决方案,合作的范 围等。不过由于会馆与会馆之间存有很 多和很大的差别,合作不一定意味著妥 协,更不意味着样样都要会作,或样样 都可合作! ©
27
焦・点
地缘性组织与社会工作
—“兼谈华团之民主化与现代化”
・陈友信
我国华社共有5千多个社团组织, 这些社团大体上代表了华社民间力量的 总和。许多学者将华团区分为两大类, ー是传统组织,ー是非传统组织。传统 组织包含血缘性、地缘性及一部份业缘 性社团,而非传统组织则包括了文教团 体、校友会、宗教团体及一部份业缘行 团组织。这次的研讨会虽是专注于地缘 性组织,但由于地缘性及血缘性组织的 创立宗旨、组织结构及会务运作方式是 极其相似的,双双都和传统中华文化有 密切关系,所以笔者在此文中的观点也 同样适用于血缘性组织,有些看法甚至 也是针对其他传统及非传统华团组织。
不少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 足迹,而有华人的地方便有会馆的组 织,这事实既生动地勾划岀华裔先辈的 开拓性格,也说明了乡会组织对彼等在 异乡奋斗求生时的重要性。
传统乡团组织的成立主要是基于联 络同乡感情、发挥互助精神、照顾会员 福利,然而时代的转变已赋予此类华团 更重大的时代使命。乡团若不能突破其 传统的局限与时共进,则将令青年一代 对于参加乡团会馆裹足不前,造成后继 无人而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学者李业霖 曾在研讨华人社会结构时如此分析:
“帮是华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代表ー种方言的社群。它一方面强化 了地缘关系,加强了小群的观念;另ー 方面又突破地缘的界限,促进大群意识 的产生”。在探讨乡团社会工作的趋势 时,对这种矛盾又统ー的特征必须具有 深刻的认识,否则就难以“因势利导” 地促进华团的统合及发展。
从华团的传统社会工作谈起
在谈及地缘性组织的社会工作,我
28
传统乡团组织的成立是为了联络同乡感情、发挥互助精神、照顾会员福利。
是从广义上来讲,范畴包括社会福利、 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的层 层面面。
传统上,乡团总是秉着其创办宗旨 不遗馀カ地照顾其会员同乡的福利,包 括会员子女奖助学金、红白事、解决会 员乡亲之间的纠纷、救济蒙受天灾人祸 的会员同乡等。除此之外,许多会馆、 公所也积极推行社会福利工作,如慰问 及捐助老人院、孤儿院,举办反毒活动 等。
乡团自成立以来,就不是ー个孤立 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 份;它不可避免的要对它生存的客观条 件做出反应,特别是来自政经领域的各 种相关的发展。证诸近十余年来,一部 份传统及非传统性华团,已从本身的社 会定位上扩大会务活动范围,也关注起 社会时事,并主动举办各类讲座、干部 培训营及座谈会,所涉及的课题也从传
统的文化扩展到社会、民生、民权等领 域。不少华团还在常年大会上经常通过 针廷时弊、反映族群心声、反对不合理 政策及措施的议决案,但必须指岀的是 华团本身不是权カ机构,许多针对政府 政策的议决案,只能形成一种社会舆 论,甚至沦为决而难行的空文。这与华 团本身的局限性(组织结构、社会联 系;影响力等)有关。但尽管如此,与 十多年前的情形相比,华团已有了许多 进步性的改革。
学者郑良树博士曾在其“华人社会 的回顾与前瞻”演讲中指出“在传统性 的(华团)组织里,权カ的结构像ー颗 原子的组成一样,在权カ还没产生时, 各个会馆、公会是各自为政的。”要突 破这种“各自为政”的格局,往往胥赖 客观情势,唯有促使华团朝向对某个理 念建立共识或当一个影响族群的文化或 生存空间的挑战来临时,オ形成这种权
29
隹・占
カ或凝聚力的基础。前者的最佳例子是 27个全国性华团签署的《华团宣言〉, 而后者则如为抗衡国家文化政策而在83 年召开的华团文化大会。就总体而言, 华团对国家性问题包括民族平等、民主 人权、语文教育、社会经济等的联合表 态,虽是ー种积极的表现,但从华团的 地位与处境来看,终究是被动的型态。
自7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的迅速演 变。许多活跃的乡团开始认识到作为公 民社会的组成部份,若能通过结合各会 馆或总会统筹统办地推动社会工作,必 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许多地缘 性总会组织前后成立、并致カ于发展它 们的会务,也有些甚至进而大搞世界性 同乡宗亲联谊活动,后ー种现象的正负 影响,还需进ー步探讨评估。
然而,在进行社会工作时,特别是 在非纯福利性质的社会革新工作方面, 华团,包括地缘生组织还有待于投入更 多的力量及跨越不少内外的阻カ。
华团社会工作的阻カ与瓶颈
统传的华团组织,不论是血缘性或 地缘性的,都和它的发源地中国有某程 度的历史牵连。这类组织都具有其组织 特征,或是以方言为凝聚符号、或是以 宗亲血统为团结动カ。可想而知,这种 小群体的意识根源,往往形成一种传统 的习惯势カ,妨碍了此类组织的统合与 发展。然而正如上述的推论,现时代的 社会工作,已不适合采取各自为政,独 挑大梁的方式来进行,只有通过统筹统 办才能充份发挥各团体有限的人力财カ 资源及获取最高效率的成果。即使是简 单的社会福利工作,如新春济贫活动,
与其让年老多病的贫者不胜其烦地参与 各・项领取救济金的仪式(包括聆听会馆 领导人的长篇致词),倒不如促使这些会 馆共同策划统一的活动,免除这些贫病 者的奔波劳累而又能得到实质的关怀及 接济。
有志于推广社会工作的地缘性及血 缘性组织,必须突破’小群体’的保守 意识,扬弃“各自为政”的传统活动方 式,共同探讨岀ー项联合工作,统筹统 办的方案来。
综观80年代华困在面对经济、语文 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严竣挑战而必须采 取一致的态度时,华团的领导层还是能 够在求同存异的大原则下共赴时艰,成 功地召开了各类华团大会及向有关当局 提呈备忘录或联合发布宣言,以表达族 群的心声,对当时局势的发展产生了一 定的积极性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坦然 承认,进入90年代以来,在处理与华社 关系重大的课题,如经济咨询理事会、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民权委员会等的课 题上,华团领导层内部就出现了相互倾 轧、矛盾重重的不幸局面。这肯定不是 因为两个年代领导作风的相异,而是由 于华团领导的更迭及他们不同立场及观 点的表面化结果。这也显示了华团在组 织上固有的弱点。要克服这弱点,在很 大程度上还必须依赖华团领导的个人素 质,即华团领袖必须具有无畏的精神、 恢宏的胸怀及服务社群的理念。话说回 来,华团要配合时代向前发展,就得摆 脱这种人治的格局逐步在组织上促进民 主化和现代化。在这方面,除了民主意 识的灌输之外,还必须配以体现民主法 制的会议规范及选举制度的实践。
在面临资讯时代的冲击,要有效地 推展华团的社会工作,我们必须突破华
30
统办的方案〇
团传统上不重视资讯及理论建设的思想 瓶颈。华团要掌握资讯应用资讯来进行 策划运筹,就必须罗致学有专长的学者 专家参与理论建设工作,为华团提供各 方面的发展策略和行动纲领。
在重视オ干与智慧的同时,华团必 须警惕犯上另ー个通病:“对学术衔头 尊崇有加,对知识オ华重视不足”。不可 否认,我们能动员专家学者参与服务华 社是件大好事,但必须做出妥善安排和 分配,使他们都能发挥专长,与此同 时,也必须重用真材实学的社会工作 者,•以使华团在理论与会务上得以发 展。
华团社会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回顾华团的社会工作历程,认识了 现今我国的客观社会条件,笔者尝试从
趋势观点提出华团社会工作往后的重点 与方向。
(一)以社会工作为沟通华团传统 及非传统组织的桥梁
华团传统组织及非传统组织的最大 分别,在于前者往往专注于文化的传承 使命,强调民族性、族群性。后者虽也 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传统文化,但其创办 动机却多数不和“民族的根”有直接关 系。
就华团发展趋势而言,文化传承已 不可能是唯一专注的活动重点了,社会 工作特别是有助于营造公民社会的社会 工作,已日益受到重视。以社会工作为 起点来促使大多数华团之间(包括传统 组织与非传统组织)达致共识,已多次 证明是极为有效的。只有以共同的理念 为基础,华团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力量。
31

(二)跨越文化沟、培养接班人
砂劳越学者饶尚东在其“砂劳越华 族会馆研究的ー些课题”论文中认为会 馆接班人的困境乃源自青年人与现会馆 领导人的“代沟”及“文化沟”。文化 沟可归纳为“代沟”的一部份,但它更 具体地描绘岀问题所在。
目前我国许多青年的母语基础薄 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异常缺乏,血缘 地缘意识淡薄;而对本土文化及流行文 化的认同,却远超过传统中华文化。这 是我国客观环境的必然结果。
不少社团工作者对此现况忧心忡 忡,但又毫无对策,只能空叹会馆后继
无人。也有提议加强年青一代的传统中 华文化教育,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文化历 史和传统价值观以使他们对乡团会馆产 生感情。这方案的动机良好,但效果恐 怕不会显著。在目前的时代大气候下, 许多有理念的华人为了国家社群的长远 利益,已致カ于塑造马来西亚的概念及 实质,希望进ー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 结。虽然在马来西亚多元化社会的原则 下,各族群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得以继续 保存,并成马来西亚社会的特色,但要 大多数现代华裔青年对传统中华文化产 生深刻认识进而衍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是极为困难的,这除了需克服客观条件 的制约外,还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挑 战。
32
我觉得华团工作者既要进行传统文 化传承工作,但也要能摆脱“文化沟” 盲点,不要执着于只有促使青年产生对 传统文化的共认才能使华团重现光芒。 其实华团在新时代的使命,应逐渐侧重 在与大众有切身利益的社会工作上,因 为社会工作较易激发出青年的工作热忱 与时代使命感,而且有助于华团培养有 理念的接班人,这对华团今后的发展必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跨越“文化沟”,通过有时代意义 的社会工作来吸引有理想的青年加入乡 团会馆,这或许是地缘性组织年轻化的 ー个主要途径。
(三) 协助塑造未来社会的特征
在我国“ 2020”年宏愿口号响彻云 霄之际,我国大多数人民似乎只看到物 质生活的目标,并没有兼顾精神文明的 建设。在这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下,华团 有必要将其社会工作重点移至精神文明 建设上,包括社会道德、民主人权、文 明社会理念等的传播,以减少物质文明 适度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危机。
近年来华社有举办了一些此类性质 的话动,如华资“人文关怀系列讲 座”、雪华堂妇女组主催的“关心社 会、净化人心”系列讲座、华青团体的 “反毒运动”等。这些活动大多数仍集 中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地区,还 没有传播到极需此类活动的穷乡僻壤。 如果分布全国各地的华团组织能积极推 动此类社会教育运动,这肯定有助于塑 造ー个未来的文明社会。
(四) 环球性工作的重要性
正如笔者在“公民社会对大马华社
的启示”所提出的,华团在传统上并不 重视在进行社会工作时的海外联系,反 而对世界性纯联谊活动趋之若鸯。
环球性社会工作包括环保绿化、反 核反毒、反对种族歧视、维护妇女及儿 童权利、救灾救难等等不胜枚举,参与 此类工作可扩大华团的联络网,有利于 将华团的本土色彩活动理念(如华文母 语教育)传至海外,寻求经验交流,资 源整合,互助互惠,彼此辅助的效果。
国与国之间的各类民间团体自由沟 通交流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最近在北京 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就是ー个实例,我 国也有不少妇女团体代表参与此有意义 的盛会。
华团之民主化与现代化
当年青一代的传统乡情日渐淡化, 乡团的领导人逐渐老化,而时代的步伐 却不断地在前进,形成对乡团的ー种改 革压力也越来越明显。然而,改革应从 何处着手呢?我认为应从组织上和活动 上着手,采取引进新血,扩大组织、搞 活会务的方针,逐步把乡团的组织发展 起来。
对于任何组织而言,人的因素是它 成败的主要因素。但环顾四周,乡团的 青年活跃会员实在太缺乏了。至今仍有 不少有素质的华裔青年对乡团采取不屑 ー顾的态度,尽管一些乡团拥有良好的 活动场所和设备,仍然吸引不了他们来 参加,这种现象是值得乡团领导人认真 省思的。
我认为要促使乡团年轻化,就有必 要注重组织民主化和活动现代化两大工 作。
33
隹・占
(一)组织民主化
乡会的历史悠久,当年祖先南下 时,在照顾乡亲福利曾扮演过不可抹杀 的有效角色,然而因创办时代的影响, 也残留下不少封建保守的传统及作风。
当前乡会尚有一些领导人动辄以自 己的喜怒为社团办事依归,执行的是彻 底的人治,把任何乡会革新工作视如洪 水猛兽,诬为反传统忘根本。
有意革新乡会者不可妄自菲薄,为 了乡会的重任,应运筹策划将乡会组织 民主化。以下笔者试举例ーニ。
组织不民主化,就难以吸引有抱负有理想 的青年加入队伍。
选举理事时应先提名后秘密投票, 重要职位应有任期期限二、三任。即使 主席任期满时,也可被选任他职继续服 务。若有需要,在下届再被选为主席也 无可厚非(槟城华人大会堂曾有此. 例)。通过此方法,身为领导者有必要 系统化地培育接班人,在卸任后旧领导 人若因旁观者清,检讨了过去任期内的 优弱点,也可再次出发为乡会出力。
不少乡会领导人对青年存有置疑态 度,又缺乏应有的授权制度,往往只要 青年当跑腿、做助手,紧握权カ不放。 此类只有责任没有权カ的工作情况是难 以令现代青年长期接受的,其组织更不 会涌现新意,而其领袖更迭过程将会是 风风雨雨。
组织不民主化,就难以吸引有抱负 有理想的青年加入队伍。在坑杀青年的 干劲及贡献上,人治作风是难卸其责 的。
社团运作若能体现民主实质,无形 中也是对其成员进行民主的教育。除了 选举必须民主化(包括提名方式,选举
制度等),会员对会务是应享有知情 权,乡会的决策过程必须透明化,这样 才能培育有素质的接班人。
(二)活动现代化
大多乡会都是基于联络乡亲感情及 照顾会员福利而成立,此类活动对于当 年离乡背井单身南渡的大马华裔先辈意 义是重大的,但以今日的客观环境来 说,则难以引起青年的共鸣。社会随着 时代的转变而转变,乡会也须紧密配合 时代的步伐ー齐迈进。
社团负责人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青 年发挥其オ华,从精神上物质上配合协 助。活动的内容可以乡会原则为依归, 但形式必须创新,以现代手法调动青年 的主动性,激发青年的热情与干劲。如 此一来,乡会不愁后无来者。
同样的中秋节,倒不必数十年如ー 日举办同样节目大炒冷饭,庆祝方式决 定于每年的主题可以别出心裁,如诗歌
34
朗诵、猜灯谜、老少同提灯游行、制作 有饼比赛等不胜枚举。每个时代的人有 不同的偏好及倾向,乡会工作者应允许 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只要万变不离其 宗,活动的内涵不违反乡会的宗旨即 可。
活动应重视素质而非仅求数量搞宣 传,各乡会不应因缺乏联系和协调而重 复彼此的活动,花费了人力财カ。以统 筹统办方式进行大型活动无疑是正确步 骤。举办各项活动应先拟定活动宗旨目 标及评估准则,オ不会使主办者的情绪 随出席活动人数的多寡而波动。活动后 必须进行充足的检讨总结,以做日后的 借镜及看出成绩来提高信心坚持下去。 为了贯彻该活动长期目标,往往要进行 ー系列的后续活动,以便该活动能产生 更深入的影响。
乡会会务中另ー项令青年却步不前 的是乡会的会议往往缺乏素质,“不按 牌理出牌”,会议中主席成了唯一发言 人,会议时间一延再延,出席者的动议 让主席随意否决而不付诸表决,甚至会 议乖离议程不依会议常规进行。这些都 是令年轻会员忍无可忍后一去不复返的 原因。
不少青年事业未成,到乡会去只能 出力难以出钱。乡会负责人若不体谅, 常以公开“劝”捐方式进行筹款,这也 难免让青年“知难而退”,仅留下经济 能力较强者,这肯定无助于广召有为青 年的加入乡会。
小结
在这个世纪交接的年代,华团组织 有必要总结历史经验,找出新的出发
点。
孤立地探讨华团的社会工作是难以 令华团满足新的时代要求。华团若要应 付新时代的挑战,就有必要建立理论共 识及行动纲领。全国27个华团最高领 导机构曾于1985年共同签署ー份划时 代的《华团宣言》,此宣言清楚阐明当 时全体华团对许多国家问题的立场及对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语文教育的 要求和建议。这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 要文献能引起华社整体的共鸣自有其客 观原因,它也对华团过后的活动提供了 理论基础及方向指南,其影响是有目共 睹的。
华团应重温华团宣言精神,进行自 我调整及内部革新,重新认识客观社会 条件,共同制定行动总纲领,步伐一致 地继续负起其社会使命。
只有这样,华团才能在新的客观条 件下展现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 饶尚东:く砂劳越华族会馆研究的ー些课 题〉,收入饶尚东、田英成编著:妙劳越 华族研究论文集)、砂劳越华族文化协会丛 书(1992 年)。
2. 李业霖、郑良树:牌人社会的回顾与前 瞻(二)及(四)〉,收入赖观福主编《马华文 化探讨〉,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出 版(1982 年)。
3. 卷讨乡会青年团的方向),马来西亚福建 社团联合会青年团出版(1992年)。
4. く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雪兰莪中 华大会堂出版(1985年)。
.35
论坛
今年2月间,内政部向 国内3家华文报社(星洲日 报、南洋商报及中国报)发 出警告,并指定这3家报社 在两个星期内“改善”它们 的报导,否则出版准证将 被吊销。“华文报社受到内 政部警告”的新闻,并非 “路边社”消息,而是由副 内政部长拿督美格朱聂亲ロ 对新闻界宣布(尽管当时他 并未提及报社的名字),并 经由国内各语文报章报导。
根据1995年2月20日 的《马来西亚前锋报》 (Utusan Malaysia)报导, 拿督美格朱聂说,内政部已 经对国内3家报社发出“最 后警告”(Amaran Ter-akhir),因为它们“刊登 可损及种族间的团结与亲善 关系,以及我国同邻国之关 系的亲闻”,并给予两个星 期时间让这些报社“停止继 续刊登有关文章”,否则 “他们的出版准证将被收 回”。
1995 年 8 月 13 H , 《星洲日报》的《星洲尊重 民意》以〈我国需要更大新 闻自由?〉为题访问了副 内政部长黄家定、行动党社 青团副团长郭素沁、《亚洲 周刊》前驻马资深特派员鍾 天祥及马大学生谢克胜。刚 在第9届全国大选后从内政 部政务次长升副部长的黄家 定受访时表示:“过去有人
从两名副内长的观点谈起 『沟通』抑或『警告』!—
说内政部曾’警告’国内3 家华文报章,我觉得这种说 法有欠公道。这只不过是ー 种沟通与对话,可惜却被有 心人诠释及歪曲为内政部干 涉国内新闻自由。”
将黄氏的这番见解同另
■庄迪澎
一名副内政部长拿督美格朱 聂较早时的谈话对照,是饶 有趣味的。虽然两人同为副 内政部长,但从这番谈话 中,我们倒可以看出黄氏和 美格朱聂两人对“警告”的 理解(perception)有些出 入。
36
副内政部长之一,黄家定。
那么究竟内政部对三家 华文报社所做的,是“警 告”抑或仅仅是“沟通与对 话” ?
我想,内政部同报社负 责人之间公事上的往来,无 论是书面的,还是会话的, 它肯定是ー种“沟通”和 “对话”的过程;当然, “对话”可以有很多种方 式,任何使双方得以明了彼 此观点的交流,即使是非语 言的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都可视 为ー种“对话” 〇
这也就是说,黄家定副 部长认为内政部同报社之间 进行的“是ー种沟通与对 话”的过程,当然没错。但 没错并不代表一定全对,因 为我们不能只是站在ー种 “真空”(Vacuum)的情境 里探讨问题,而忽视现实情
境里的各种变数,否则看到 的绝不会是真像。
那么,以上所指的“沟 通与对话”是不是“警告” 呢?这就关乎ー样我们所不 能忽略的“东西” 了,一旦 忽略了它,我们的讨论将只 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声音。
那是甚么“东西”呢? 权カ。
权カ这东西,可以说是 无所不在的。权カ之运作, 不仅仅是警察与居民、校长 与学生、雇主与雇员或父亲 与子女关系里的元素;个人 与个人之间,即使是很好的 朋友、阶级相等,也会存在 某ー种类型的权カ在运作。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当中, 权カ之运作也是存在的。简 单的说,当表意人(Source) 具有某种能令受众 (Receiver )服从于其意见, 并依从其意见行事的能力 时,这就是ー种权カ运作所 产生的结果。一旦受众感受 到表意人拥有某ー种权カ 时,他们之间将产生怎样的 沟通行为(Communication behavior)往往是可以预料 的。
这里头究竟有多少种类 型的权カ呢?笔者不敢断 定。不过,笔者将尝试讨论 在人际传播中所可能存在的 几种权カ类型。
(一)酬报性权カ
(Reward Power)
即指表意人具有提供酬 报之能力,而令受众依从其 要求进行或不进行某些事。 这种酬报可分为:实际之认 可,即提供具体的酬报如金 钱或其他物质条件;另ー 种则是无形的认可,如赞美 或关爱。表意人酬报性权カ 之行使,有赖于他能否准确 的察觉受众之需求。
(二) 强制性权カ
(Coercive Power)
强制性权カ之行使是指 表意人拥有执行制裁(或惩 罚)的能力,也就是说,表 意人有能力对不依从其意愿 办事的受众施加惩罚;例如 一名雇主解雇不听其使唤的 雇员。与此同时,它也能以 威胁扣压酬报的方式出现, 如扣压年终花红等。
(三) 参阅性权カ、 (Referent Power)
当表意人基于与受众存 有某种关系(如友谊)而要 求对方为他做某件事时,则 他就是在行使其参阅性权 カ。不过,要确保这种权カ 得以运作,先决条件是表意 人必须是受众所至少可以接 受的人。
37
论坛
(四) 专业性权カ
(Expert Power)
专业性权カ同表意人的 可信度之技术面向有极密切 的关系。简单的说,当受众 感受到表意人具有某种卓越 知识或专业技能时,则表意 人将能行使其专业性权カ, 以对受众产生一定程度之影 响。ー个很普遍的例子,就 是当一名医生讲解了如何治 疗糖尿病后,患者会因为出 于信任医生的医药专门知识 而依从其指示进行护理工 作。
(五) 合法性权カ
(Legitimate Power)
合法性权力源自于受众 的内化价值(Internalized Values).即受众断定表意 人具有影响他的“权利” (right)J例如当一名父亲 不允许其子女外出,其子女 因为断定为父者享有约束子 女的"权利”而乖乖的呆在 家里时,则这名父亲确实行 使着其合法性权カ。或者, 当你过了午夜12时仍在独 立广场游荡,而巡逻警员要 你回家去,你只好悻悻然离 去,因为你相信他有权扣留 你。
那么在本文的讨论里, 内政部和报社之间的沟通, 是那ー种权カ在运作呢? 我认为,这里头包含了两种
权カ:强制性权力及合法性 权カ。这两种权カ,源自我 国法律所赋予,尤其是
< 1960年内部安全法令》 和《1984年印刷及出版法 令〉。
< 1960年内部安全法 令》第22节指出,如果内
星洲日报ゝWatan及The Star在茅草行动期间被 内政部吊销出版准证。
政部长认为任何文件或出版 物会破坏和平或引起种族间 或阶级间的敌意,或将有损 国家利益、公共秩序或马来 西亚的安全,他能绝对或有 条件的禁止印刷、出版、销
售、发出、发行或拥有该文 件或出版物。
<1984年印刷及出版法 令》则赋予内政部长绝对取 舍权(Absolute discretion), 批准或拒绝任何火 的印刷及出版准证之申请。 媒体经营者若成功取得出版
准证后,也得遵守内政部定 下的若干条件。《1984年印 刷及出版法令〉于1987年 修正(1988年执行)后, •一旦内政部长确认(satisfy) 任何出版物刊载之任何文
38
章、漫画、图片报告等在任 何方面不利或可能不利于公 共秩序、道德、安全、可能 引起舆论的恐慌、违反或可 能违反任何法令或有损公共 利益或国家利益等,他可行 使绝对取舍权禁止有关出版 物的印刷、入口及发行的。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是,内政部长行使法令所授 予权カ而做的决定,是不能 通过法庭加以推翻的。
这意味着< 1960年内 部安全法令〉及《1984年 印刷及出版法令》授予内政 部长的权カ,决定了大众传 播机构之“命运”、“前 途”及“生死”,因为ー则 新闻或评论所提及的课题, 是不是会挑起种族不满情绪 的“敏感课题”,或会不会 危害国家安全,其诠释权完 全操之于内政部长;报社是 否因为刊登有关文章而必须 面对出版准证遭吊销的后 果,决定权也在内政部长手 中。也就是说,当内政部长 ー脸慈祥的对你说,某某课 题“敏感”,不“适合”继 续刊登时,他正是在行使着 “强制性权カ”;与此同 时,当他决定吊销某某机构 的出版准证时,他行使的正 是相关法令赋予他的“合法 性权カ!“
受众(报社)这方面, 他们对表意人(即指内政
部)做出何种判断,将决定 上述权カ行使之实效性能否 增加至最强(maximize)效 果。
第一种判断是Perceived Control,也就是指 受众这方是否相信表意人真 正握有赏罚之权力。如果受 众认为表意人并没有掌握赏 罚权,极大的可能他不会依 从对方的指示行事;反之, 当他确信了对方握有实权 时,他会依从对方的指示。 我国报社的负责人必然知 道,内政部长在《1960年 内部安全法令》及《1984 年印刷及出版法令》所获得 的权カ,是足以对报社采取 “赏罚”行动的。
第二种判断是Perceived Concern,即受众判 断表意人会不会认真看待 (really cares)受众是否依从 其指示行事。如果受众认为 对方并不认真,他也就不会 把对方的警告或提醒“当 真”;反之,则会严正对 待。根据过去“经验”,也 就是内政部曾经吊销报章出 版准证的“经验”中(例如 吊销 Mingguan Waktu 的出 版准证及1987年的茅草行 动期间吊销星洲日报、 Watan及The Star的出版 准证),报社负责人会认为 副内政部长拿督美格朱聂不 会或没有能力对他所发表的
那番谈话“当真”吗?
第三种判断则是Perceived Scrutiny, 意即受众 判断表意人有没有能力 (ability)审查受众是否依从 其要求行事,一旦受众认为 他有没有依从表意人的指 示,对方都不会知道时,那 么很大的可能性是不会依从 的,反之则不敢违背有关的 指示。对于大众传播媒体而 言,他们有没有依从指示发 表或不发表某某课题,内政 部要加以审查简直易如反 掌。
总的来说,当内政部与 国内大众传播机构进行“沟 通与对话”,并“友善的给 予报章的负责人劝告” 时,无论有关讯息是由内政 长亲自传达,或通过副部 长、政务次长,秘书长或只 是一名官员以内政部之名传 达,报社负责人都会将它视 为ー种“指示”ヽ“暗 示”,什么能写,什么不能 写。在“劝告”的同时, 又顺带的提及吊销出版准证 的问题,即使只是轻描淡 写,或是笑脸盈盈的提出, 它实际上就是ー种“警 告”,只不过“警告”可以 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
(作者为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大众传播系第四年生。)
39
论坛
中国海外华人研究的现状
_、基本概况
中国对海外华人的研究 源于清末,本世纪20年代 始有较正规的学术研究。 50-60年代,福建厦门大 学南洋研究所,广东暨南大 学东南亚研究所,中山大学 历史系东南亚历史研究室等 科研机构在开展东南亚研究 的同时,也进行华侨历史的 研究,并译介大量外国学者 有关华侨问题的著作。1979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华人研究在中国得到蓬勃的 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 就。
(_)科研机构与 学术团体
目前中国有4所专门研 究海外华人的研究机构,即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 中国华侨历史研究所、福建 社会科学院华侨研究所、泉 州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其 中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 成立最早。厦门大学南洋研 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 所,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也设有研究华人问题的研究 室。此外,北京、上海、广 东、广西、福建、海南、吉 林、云南等省的高校和科研
单位也有人做有关研究。据 不完全统计,全国专职,兼 职做华人问题研究的人员约 300 人。
学术团体有华侨历史学 会和华侨华人研究会两类。 华侨历史学会以研究历史为 重点,兼研究当代华人问 题,华侨华人研究会则重点 研究现状。1981年成立的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是中国最 早成立的侨史学会,迄今为 止,全国县级以上侨史学会 约30个,并有全国性组织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华侨华 人研究会设有全国性组织, 主要集中在广东和福建。这 些学会均属群众性学术团 体,主要依靠高校科研机构 的力量,组织归侨与侨务エ 作者开展研究。不少学会拥 有学术刊物,主要有〈华侨 华人历史研究》'《侨史学 报》、《ハ桂侨史)、《华侨 与华人》等。
(二)研究成果
自1981年以来,出版 各类著作200余部,总字数 约5千万字。内容包括通 史、专论、传记、译著、资 料、工具书、论文集等,主 要有:
逋史:《东南亚华侨 史》、《南洋华侨史)、《东 南亚华侨通史〉'(世界华 侨华人简史〉、《华侨史概 要》、《印度尼西亚华侨 史》、《菲律宾华侨史》、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 史》、《朝鲜华侨史〉、《美 国华侨史〉、《美洲华侨华 人史》、《中日文化交流中 的华侨〉〇
专题史:《中国封建 社会的华侨政策〉、《晚清 侨务与中外交涉〉、《中国 侨务政策概述〉'《战后东 南亚国家华侨华人政策〉、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 研究》、《近代广东侨汇研 究》、《契约华エ史〉、〈'海 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 状》、《华侨华人与中国革 命和建设》、《南洋机エ回 国抗日史》、《华侨与抗日 战争》、《第二次爱国高 潮》〇
传记:《广东籍华侨名 人传》、《东南亚著名华侨 华人传》、《海外华人社会 科学家イ苟己》・〇
工具书:《世界华侨 华人词典》、《华侨史论文 资料索引》、《华侨华人史 书刊目录》〇
40
与展望
・张应龙
资料:《华エ出国史 料汇编〉、《广西籍华侨华 人资料选编〉,《非洲华侨 史资料选辑〉〇
此外,还有不少译著及 通俗性读物,回忆录、地方 华侨志等。
(三)研究的重点
80年代以来中国对海 外华人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 段,80年代初以研究华侨 历史为重点,着重研究华侨 移民史、华侨创业史,华侨 对祖国的贡献3个方面。80 年代中期研究战后华人史为 重点,着重研究战后华人社 一会的变迁、华人认同的变 化、华人经济的演变、华文 教育的兴衰等。80年代末 至现在,重点研究华人社会 的现状、华人心态的变化、 各国的华人政策、新移民问 题、华人的参政活动、海外 华人财团研究、海外华人与 侨乡关系等。
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 学为主,兼有经济学、政治 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
学、社会学等方法,具有多 视角、多层面的特点。经过 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已建立 起较完整的华人研究学科体 系。
二、展望
1. 进ー步加深研究,将华 人学建设成独立的学 科。
2. 继续研究尚属空白的某 些国别史和地区史,在 此基础上进行世界华侨 华人史的通史研究。
3. 继续以研究现状为重 点,着重加强华人经济 和侨乡变化的研究。
4. 进ー步提高理论水平, 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 手段,拓宽并加深对海 タト华人问题的研究。
5. 培养新的研究人才,壮 大科研队伍。
三、建议
1.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悠 久,华社对华人研究ー 向大力支持,成绩斐 然,而大马本身从事华 人研究的人才也非常 多,为提高大马在国际 华人研究中的地位,应 尽快成立马来西亚华人 研究学会,加强组织、 指导工作。
2. 为鼓励更多的大马华族 青年从事华人研究,建 议华社设立专门奖学金 和研究基金,支持华族 青年求学深造及进行华 人问题的研究。餘
(编者按:张应龙博士现任 中国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 所副教授,曾出版与林远辉 教授合著的〈新加坡、马来 西亚华侨史)〇本文是张博 士在26/8/95于吉隆坡举 行的历史讲座会上所作的报 告。)
41
论坛
砂州华裔政治:
・诰赐
前言
政治乃治民、治国之艺 术,它当然是文化中最重要 的环节。共产政治思想产生 自ー个充满压迫的机会、民 主思想又是以人人自由及有 其自身的潜能为岀发点。政 治思想其实就表志了一个民 族的内涵,它是该民族内心 澎湃的结果。但是,学者何 启良在批评谢诗坚的《马来 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时 却表示,大马华人的政治是 无思想可言。这是否意谓华 社的参政意识是毫无理论 的,只是盲目的、随波逐流 的,没有思想的? 一方 面,笔者认为何启良的言论 可以以“缺乏思想导向”代 之。但是笔者更感兴趣的是 ——砂州华裔的政治思想 又是如何?笔者是在认为 砂州华社是非常有异于半 岛,我们不能把它与半岛的 模式概论的前提下尝试探究 这个问题。砂州华社政治意
识是否如晚近(94年)的沙 巴华人一般是非常投机与功 利的?毫无原则,更何谈思 想的?
本文尝试从历史中寻找 答案,并期望能探求砂州华 社政治实情与问题的去向。 笔者认为,砂州华人政治应 该是从19世纪中期石隆门 金矿华エ变动事件论起,而 后讨论大马成立前后的几个 政党进而观察目前ー些代表 机构的去向。这样的论法并 不表示19世纪中期至60年 代,砂州华社政治况状是真 空的。但是,这段时间在布 洛克家族的统治下,华社基 本上只注重如何从商业谋盈 利,而未具条件去思考政治 大事。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 1930年代的中国移民迁 进,这些革命后的中国移民 是受教育的,他们有股很深 的民族情结,加上一些亲革 命分子,这些人方为砂州华 社掀起波动。
跨越历史长空
(一)石隆门华エ变动
1857年由刘善邦领导 的华エ因为不满布洛克统治 的行政而进行武装抗议。不 管其间是否包含着民族主义 或政治意识,但是很肯定的 是它是ー项抗外以求自主自 治的表现。
早期的华社由于环境的 需求,他们组成了所谓的公 司的机构。这就成了他们最 基础的认同,这是乡缘与血 缘外的认同。在这情况下, 他们当然会抗议一切干扰其 认同的力量。
笔者认为华エ变动是ー 个政治意识的萌芽点。不是 在於它的组织或机构,而是 它表现的自主趋向。或者在 一定的程度上,ー个由公司 为干的民族正在形成,而让 华夏社会在砂劳越开始ー个 新的民族认同。虽然这一次
42
历史 的沉思 与寻路
今日N石隆门街景。
的变动主要是不满布洛克在 税务与商业上的措施。但 是,“来自西婆罗洲的华人 矿エ曾经是自治社会的一分 子,他们也常常引以为 荣。”(陈振声撰,黄顺柳 译,〈砂劳越华人〉,〈资料 与研究》,第8期,华资 中心,1 / 3 / 1994)
(二)人民联合党
20世纪的50年代是东 南亚反殖主义风起云涌的时 刻,而这股风也让ス联党在
砂州成立了。人联党成立于 1959年,在表面上它是由 受英文教育的各族知识分子 领导,不过在实际上,这个 以循宪斗争来争取砂州独立 的政党却是由华裔华文教育 知识青年的苦干结果。(见 李一文,《人联风雨二十 年》,辉煌出版社,页2) 因此在这方面,把人联党当 成华族政治的分析单位是毫 不可置疑的。
早期的人联党曾被圈为 亲共,促使许多华裔知识青ー
年因其激进的态度而被遣送 回中国。笔者看来,人联党 的成长是脱离不了华裔的因 素,华人与人联党在砂州的 政治史上是不可分离的。何 况自成立以来,人联党都是 由华裔当党最高领袖。
令我们兴趣的是,人联 党的华裔参政者本著什么政 治思想与理念去参政?在 形式上,人联党是ー个联合 各阶层,各民族的政党,在 其创党目标中,我们也没有 看到有特别为华裔所设的条 文。它的目标是跨种族的, 而随时代政治思潮而斗争 的。
不过一直以来(尤其是 70年砂州联盟政府成立 后),人联党就被视为华裔 心声传达的管道。而人联党 的众领袖也非常积极参与华 社华教建设工作。这就如 Micheal B. Leigh 所说, 人联党的领袖已决定为华裔 权利而斗争,因为他们须面
43
论坛
对以马来回教徒为主的土著 党的斗争。(见Micheal B.
Leigh, The Rising Moon,
Political Change in
Sarawak, Sydney: 1974.页 8 - 22, 142 - 61)笔者认为 人联党的华裔色彩是在?0
人朕党成立于1959年。图 为发起人之合影。
年,联盟政府成立后更显强 化,而这是拜中央干预州政 局,欲在砂州建立半岛(中 央)式的政治模式所赐。
不管是内在或外在的因 素,都在促使人联党不得不 成为一个华人政党。因此, 探讨人联党也是探讨砂州华 裔政治的必须。人联党到底 欲为华裔带来什么?为什么 他们要如此做?
笔者认为人联党所处也 无明显与高深的政治思想, 一切所为只是为了使砂州华 社能与其他社群共存共荣, 更何况该党也须依靠其他族 群的支持来掌政。
1993年,该党主席黄 顺开认为,目前的需要是实 务工作,非主义®:治6 (南 洋商报,2 / 3 / 1993)以这 个为前提,我们只能意识到 该党是肯定会谋福、造福, 在现实与短期上是肯定有成
果,但未必能为华人社会带 来什么长远性的新朝向。
更何况它自身是ー个非 主辖性的政党,在砂州政坛 ±,它所能扮演的可是ー个 传达华社心声的管道而已。 人联党是否要为华裔华社创 ー个新的、明确的与特殊的 导向?或者它只是在歇カ寻 找共存的途径而已?
这是我们兴趣的,有着 30 %的族群,是它独特化的 政治导向,还是歇カ迈向非 种族的导向?砂州华裔必须 在应该与能够中做出抉择。
(三)砂华党
砂华公会在其风雨的十
余年中,虽未有任何巨大的 成果,不过它也是砂州华裔 政治彷徨与寻路过程中的一 个角色。
这个由英文教育的华裔 为核心的政党,当初是欲在 砂州建立一个马华式的华人 政党。姑不论他们的动机与 企图,但明显的是在动荡的 时局中,砂州华族也想参与 其中,发挥力量,决定自身 命运的表示。
它的散解与一些领袖如 谢晋新等加入人联覚是否表 示他们尝试壮大砂州华裔的 政治实カ?或者他•们相信, 砂州政治是须建立在种族的 基础上。以种族的势カ,多 寡来瓜分发展利益。还是他 们意识到种族政治的荒谬, 而改择更理想的政治导向?
但是,在实情上,砂华 的解散,在很多程度上是因 为政治实情所迫。这可不可 说是人民(尤其是华裔)厌 倦了它的斗争方式的表示?
(四)国民党
此党以第二省沙里末伊 班社群发起,但是该党几个 华裔领袖的角色是不可忽略 的,这些华裔领袖得到基层 广泛的支持。在宁甘的内阁 中,黄金明甚至以代表华裔 的身分成为副首长。
若果国民党中的华裔人 士是持着真正非种族的理念
44
参与党斗争,那么他们即是 砂州真正的儿子了。黄金明 在其《效忠的代价〉中的记 载,可表现出他对砂州多元 政治的理想与执着。
虽然如此,他们的人数 不多,不足形成代表性。对 于华社,他们也没有多大的 建设与理念,他们必须循党 所代表的乡区达雅民族主 义。
(五)砂州民主行动党
普遍上,民主行动党就 是ー个以华裔为主的政党, 无论在半岛或砂、沙两州, 该党一向以来都是华人主辖 的。
在砂州,它的成立显然 是人民联合党的分裂帮派。 它成为砂州华裔对执政党ー 个发泄的媒体。
由于该党的斗争是跨种 族的民主社会主义航向,以 权利、以民主、以社会正义 的角度看来,华裔是有一些 权利被剥夺了(尤其是在新 经济政策的那20年),因 此,该党很多时候都在表达 华社的心声。
华教的风风雨雨、华裔 学子的升学茫然,都促使华 社中下阶层拥护此党为其心 声传达的管道,或倾诉媒 体。
(六) 达雅党中的华裔
87年明阁事变后,有 几名人联党分离份子如沈楚 南、吴标生等参与达雅党的 斗争。我们很难明了这些人 的政治理念。他们的举动是 在催化达雅主义?或认为当 时砂州的政治组合是不适合 的、须以达雅主义为基。
这个非主流的现象是不 足成为我们探讨的焦点。但 是,它的存在也是ー项值得 被关注的现象。
(七) 90年欲成立的政党
90年前后,美里、古 晋一批华裔年青知识分子曾 欲筹组ー个以华裔为主的政 党。笔者认为这是彷徨中与 使命感的催使下的尝试,不 过这只是ー时的现象,而后 消失了。
它的消失应该是在政治 实情的迫使。
重重迷思
对于上述的浅剖,笔者 倘未“足够条件“为砂州华 裔政治意识(思想)做ー个 概论。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以 ー个单ー机构成为砂州华裔 政治研究的对象。人联党在 很多方面不足是一个具民族 性的华人政党。
但是,尽管人联党的目 标是非华裔性的,其大多数
的干部,尤其是创党时期的 老干部都把它当做是ー种民 族的斗争。在这个基础上, 该党又足成为ー个研究代表 了。
如果我们欲寻觅ー个纯 华裔的政治意识,那么它已 在萌芽之初就夭折了。1857 年刘善邦领导的变动是ー项 最原始与最纯的意识。它没 有浩大,辉煌的主义,它有 的是对自主自治的响往,排 斥一切外来干预,这也就是 民族主义了。它的产生是当 时人们在肯定了对这一片土 地的情感而形成。
至此,笔者意识到的是 华裔在砂州政治上的迷思。 在历史中寻方向会是ー种帮 助,但是更重要的是砂州华 裔须如何活出新纪元的政治 姿态。
论及实カ,笔者认为砂 州华裔的朝野政治实カ是令 人刮目与羡慕的。如何让它 持续则是ー种必须。尤其是 ー个拥有近30%人口的社 群,该如何在ー个有48种 部属的土地上展示其政治文 化与扎稳政治实カ,选择政 治导向?何国忠在ー篇文章 中认为“今天的马华实质上 是弥漫着一片低沉的现实主 义和功利气氛。 许多 知识分子心中都产生了极度 的厌倦和疏离。 ”(何 国忠,《今我来思》,十方
45
论坛
出版社,1993年3月,页 117)我们固然不希望这会 是砂州华裔政治的写照。
砂州华裔政治的目的是 什么?莫言它只是为了多几 个国州议员或内阁部长,这 对我们的前途与文化是毫无 意义的。
砂州华裔必须认真看待 这个问题。其重点该在于创 立自身的独特政治文化导向 与循依砂州独特多元政治的 方向重思与抉择。
笔者认为,砂州华裔政 治不能只如目前般依靠人联 党与土保党承续谈判的状 况。我们必须突破这种附于 土著的政治模式!
结语
笔者认为,时下砂州华 裔政治的问题不只是缺乏思 想导向,更荒谬的是缺乏参 与。本国华裔对政治的冷感 是公认的,但是砂州情况尤 显。笔者在本地大专求学时 尤感此景,知识青年不把邦 家兴亡视为己任,而任政治 沦为客体,由他人舞弄之。 莫言从政,连读书人的问政 与人民的参政责任都省之。
这是ー个对历史反思与 批判的时刻,砂州华裔是否 依然满足于那种缺乏政治思 想导向的过去?而让明日也 充满未知?
来日何去何从,时光不 允许再彷徨。我们必须理性 处之,感性待之,协カ建立 ー个健全的政治文化,我们 就是启蒙者。
后记
本文完稿至今已有一年 余了,由于时局的改变,尤 其是今年4月的全国普选, 很多论者认为本国华裔的政 治观念已有改变的倾向了, 因为执政集团中的华裔候选 人在很多城市选区报捷。因 此,砂州华裔政治的论述也 应该有所重厘与调整了。
在本届大选中,人联党 扫完全部的华人选区席位, 国民党的一名华裔候选人却 在民都鲁败北,让民行党的 华裔候选人攻下新城。但民 行党在其两个堡垒选区却败 下,促使沈观仰辞去党职。 另一位华裔候选人孙志华也 在达雅党旗下取得一席,但 他不在华裔多数区竞选。这 一切的改变是否应证一般论 者所说华裔政治观念已在转 移与改变中?或者这只是ー 般功利与现实主义的证实?
在这阶段,我们实际上 不能厘出ー个清晰的模式。 单单以ー届大选成绩是不足 以断言ー个族群的政治观 念。
笔者认为在本质上,砂 州华裔政治观念还是ー种カ
得-席。
孙志华在达雅党旗下取
求相好,让大家共同平安生 活的取向。这是自70年代 人联党加盟国阵以来的写 照。可能50、60年代的叛 逆与动荡令华裔社群感到厌 倦与恐惧。看来砂州华裔是 非常明了 “政治乃一种折衷 的艺术”的,•他们也常常扮 演这样的角色,更何况目前 我国正处于非常稳定、繁荣 的时期,对立或批判是ー项 徒劳无功的工作。
虽然政局已有所改变, 但是在行动上,砂州华裔的 政治意识仍然是那么的“静 态“ 〇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 政局,如果从中他们不能取 得任何利益。不过在另一方 面,大选前仍然会有新政党 成立的风声,不管他们的企 图如何,笔者肯定非主流意 识的存在,不过却不足成为 风气,可能各自也未辨明自 身的追求与方向。
等待明年州选的来临, 笔者看不出砂州华裔政治意 识有何突破。人联党等执政 党的取向还将是这个族群的 依附。。
(作者为理科大学教育系毕 业生)
46
「砂劳越华族社哙结
本书内容:
■砂劳越早期的华人
・砂劳越华族会馆组织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枸与形态
"砂劳越华族社会结杓中的帮派主义
■砂劳越兴化人移民及其职业型式的演变 ■砂劳越早期华族社会的领导层(1841-1910) "砂劳越华文报业的发展
"成前砂劳越华族社会的历史特征(1901-1941)
•ー个华北移民的村庄
构与形态》
作者:田英成
页数,82页 尺寸 » 14X21CM 售价 : RM5. 00
订购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0.1, JAL 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吾爱吾乡
Jii <1^
■Zakiah Hanum撰Z叶瑞生译
森美兰(Negeri Sembilan)作为ー个州名,是以9个“州”或辽 阔的“地域”组成的,并在以前各自拥有本身的管辖大臣。这些原 先的“州”或“地域”即为双溪芙蓉(Sungai Ujong)、南宁 (Naning)、仁保(Rembau)、日明务(Jelebu)、柔佛(Johor)❶、巴生 (Klang) 日莱(Jelai)、乌鲁彭亨(UIu Pahang)及昔加末 (Segamat)o这以后,巴生却给了雪兰莪,日莱及乌鲁彭亨给了彭亨 ,而昔加末给了柔佛。
随后,森美兰的地域就由双溪芙蓉、仁保、日助务、柔佛❷、乌鲁 麻坡(Ulu Muar)>依纳斯(Inas)、巴希山(Gunung Pasir)、特拉齐 (Terachi)及蒸甫(J empul)组成。
历史学家将森美兰早期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最早阶段共分为 四个“州”或“区域”,包括双溪芙蓉、巴生、日助务、柔佛❸;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中期,这时之前的四个州由九个被柔佛统治但由 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管理的“州”或“区域”代替;第三个 阶段即近代,它其中的四个“区域”统一成为ー个立宪州属,并由 一位严端(Yamtuan)统治。如今,森美兰被划分为六个行政县、 即芙蓉、淡边、波德申、日功务、仁保及瓜拉比膀。
48
以上地图显而了 1875年的马六甲及雪莪兰、森美兰、柔佛及彭亭的部份地方。
有几位历史学家认为,名为森美兰的州属,在《马来纪年》撰 写的时期,即1612 -1636年时,还未出现,因为该书中并没有相关 的记述。戈廷何・迪•艾勒迪亚(Godinho De' Eredia)在其于1613 年所画的地图中,同样没提及森美兰这个名字。在记录至1682年的 荷兰日志Dagh Register里,也没提到森美州。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森 美兰是拉惹玛勒哇(Raja Melewar)于1773年被立为森美兰严端时成 立的。
森美兰的原住民,可分为三个族群,即毕端达(Biduanda)(有时 也称为Blandas及Mentra),柏西西(Besisi)及耶昆(Jakun)o当时森 美兰的人口并不多,大都过着迁徙的生活。
森美兰和马六甲的联系始于15世纪初,即在马六甲王朝成立 后。ー些靠近马六甲的地区如双溪芙蓉、巴生、仁保及南宁,基于
49
吾爱吾乡
马六甲作为这个区域最大的经商中心所具备的势カ和重要性,都依 赖着马六甲。马六甲也成为米南加保人到马来半岛的森美兰居住的 停驻站。马六甲对森美兰有着悠久及重要的关系,甚至在森美兰的 礼俗中,有“源起于马六甲”之词。
《马来纪年》在苏丹满速沙(Sultan Mansur Shah)(1458 - 1477) 的时期里,提及曾被马六甲大臣,即宰相敦毗功(Tun Perak)及敦阿 里(Tun Ali)统管的斯宁乌绒(Sening Ujong)或双溪芙蓉。森美兰的 四个“州”(双溪芙蓉、巴生、日勤务及柔佛)❹后来都由马六甲宰 相敦阿里统治。当时森美兰的居民以来自沙盖(Sakai)部落的原住民 居多。
历史也记载了柔佛及森美兰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曾经根据传 统口述资料而写了森美兰早期历史的马汀里斯特(Martin Lister)(森 美兰前参政司)指出,无法确定柔佛士古来的居民何时搬迁并定居 在柔河(Johol)o但是,其迁居的人数众多,并以耕种为生,尤其是 种稻。这些居民有四位领袖,三男一女。这位名为“NexjekKer-bau”(意思为水牛的祖母)的女大臣居住于柔河。三名男性大臣则 各自分居于日助务、巴生及双溪芙蓉。这就是森美兰四位酋长 (Undang)的起源,其长官住在巴生。
森美兰早期历史也常提及拿督士古来(Dat。Sekudai)1他偶尔也 被称为士古来大臣或巴汀士古来(Batin Sekudai)o仁保的大臣们自 认为拿督士古来的后嗣,即他和地方领袖巴汀斯里布再也(Batin Seribu Jaya)^i^ZESlĔ(Sibu Jaya)的女儿结合而生的后代。双溪芙 蓉的酋长也认为自己是巴汀斯里布再也的后代。有多个有关拿督士 古来的生活时期。曾经据说,他是1540年代掌政的第一任拿督仁保 的祖父。有关他的历史,还有许多不一致,甚至相驳的说法。虽然 如此,所有的史料都记载他在森美兰9个州岀现之前就已经是这里 的统治者。
《马来纪年》提及拿督士古来的名字。据说他获得这样的名字, 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开拓士古来的人。当《马来纪年》撰写完毕时 (1636年),拿督士古来已经年迈及有孙子。专门研究马来半岛及马 来人的英国行政官员兼历史学家,威京逊(R. J. Wilkins品)曾经做 出结论,认为拿督'士古来生于!600 -1640年之间。
米南加保人迁居到马来半岛,始于16世纪,即在马六甲于1511 年落入葡萄牙手中之后。1613年,迪艾勒迪亚在其书中称说在南宁 及仁保住有米南加保人。在其绘制的地图,迪艾勒迪亚并标出柔河 (Johol),神安池(Sri Menanti)或双溪芙蓉有米南加保居民。
50

米南加保风格的建筑物。
271806-T)
1639年,ー个名为凡迪威尔(Van de Veer)的荷兰将领和柔佛 苏丹,即苏丹阿都惹里尔二世(Sultan Abdul Jalil II)签署合约,合 谋于1641年向马六甲发动攻势。当时马六甲仍由葡萄牙统治。攻击 展开时,柔佛人已经开始和森美兰的米南加保人来往,自此以后, 柔佛开始和森美兰境内马来人居住的地区有所联系。
1643年,在马六甲掌权的荷兰人于森美兰成立了第一个“州” 或“县”,并确认拿督斯里略拉玛拉(Dato Sri Leia Merah)为王, 继承南宁的王号。这并不表示其他地方没有君王,只是他们的继承 权不受任何统治势カ承认而已。
1705年,拉惹南宁(Raja Naning)受到柔佛苏丹,苏丹阿都惹里 尔三世(Sultan Abdul Jalil III)及荷兰政府的封赐。这标示了一种其 他地方国王同样喜爱的统治方式的开始。1707年,第二任拉惹仁保 (Raja Rembau)也以“皇恩封赐”的方式,受柔佛封赐,并赐予玺 印。不久以后,双溪芙蓉市长(或者可能是大臣首长或拉惹双溪芙 蓉)获得同样的封赐。大臣首长(Penghulu Menteri)的这个封号, 存在己久,并由柔佛代表们专用。但随后这个称号也封赐给森美兰
51
ー带的地方大臣。拿督日明务(Dato Jelebu)在1760年オ获得这个封 赐,拿督依纳斯(Dat。Inas)也是如此。当时对巴希尔柏沙(Pasir Be-sar),巴生及昔加末大臣的称呼不再听闻,也从历史上消失了。他们 的玺印也无法找到。同一时候,督拉惹日莱(T。,Raja Jelai)成为彭 亨州的大臣。
在那一段时期,已经发现了森美兰是由几个地区组成,而这些 地区又由柔佛苏丹承认的领・域或县级大臣来领导。这些地区或 “州”即是南宁、仁保、双溪芙蓉、日助务、巴生、依纳斯、巴希尔 柏沙、昔加末及日莱。这些州并没建立联盟组成一个联邦,反而各 自成为由柔佛苏丹统治下的9个州。它们也并非米南加保州。柏巴 蒂律法(Adat Perpatih)曾被尝试推介到双溪芙蓉。在其他地方如巴 生,昔加末或日莱,则完全没被引进。
接下来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米南加保人的迁居。其中一个最明 显的迁居影响是拒绝接受柔佛的一切律法,而采纳米南加保人的柏 巴蒂律法。柔佛政府本身面对动荡的局面以及内战,这使到它对森 美兰的控制趋弱。这种种因素,如柔佛政权的弱点,人口的增加、 对实施柏巴蒂律法的要求,新的地区及新的族群领袖,使到森美兰 和柔佛之间的关系从此中断。
基于柔佛政局的动荡,森美兰在受到武吉斯(Bugis)A的侵犯并 成功控制森美兰几个地方后,也呈现不稳定状况。这样的局面促使 森美兰的领导人向柔佛苏丹请求派出一位王子来统治。柔佛本身自 顾不暇,只好授权给森美兰的领导人们到苏门答腊找来一位王子。 于是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人遂送出来自巴加鲁绒(Pagar Ruyung)的 拉惹玛勒哇(Raja Melewar)o当他抵达森美兰时,他的军队被逼和 自认为拉惹森美兰的达因柬甫寨(Daeng Kemboja)所带领的武吉斯 军队开战。武吉斯军队战败后,拉惹玛勒哇于1773年,被背吉斯 (Penjis)及仁保的4个酋长奠立为森美兰的严端。•
注释:
1. 原文为Johor,但译者怀疑此处可能实指Johol,也即是柔河。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译自 Zakiah Hanum 所著的 Asal-usul Negeri-negeri Di Malaysia ,第六章)
52
《经济问题评论》
我国知名的经济问题专栏作者与时评 家张灿泉,最近整理卅多年来在华文报章 与杂志上所发表的经济问题专论与国内外 时事评论,交由华资中心分类编辑成单行 本出版。这即是张烂泉《三十年评论系 列》,其第一本《经济问题评论》,现已 面市。
《经济问题评论》收录31篇经济问题 专论,论述的问题与涵盖面非常广泛,既 有专注于国内的经济资源与经济发展情 况,也涉及本区域与国际性的经济课题。 张灿泉立论的观点,具有独特性,分析的 脉络纵横交错,而且联系于特定区域的历 史与地理因素。阅读张先生的这些评论文 章一举三得,可以获得经济領域之外的知 识。
本书订价RM20.00
会员购买,优待折扣30%〇
华社资料研究 中,V 出版
艺文赏析

54
•文字Z陈秋云
・摄影/杨字雄
时值女房,午后匂乾苑的阳
七月、,
宏巍誅嫁的漏满每一条乌路。
芸途巳士成葛速六道膀驰,・件 轻收的風,划过爾湯的福国タ図林。而 我正乗著运阵诲風,迨於&椅的池离ー 是城市。
别冋あ什麼呵,あ暮爱滅爲的を,
也備想息・足的时候,那ー个枷為灰豚 打卡的上奴・也铉備暂时寫开的权列。•
。 [
史命却麼美虬
何於牝工作牵制ー
别兌我遇见ー是城市。我正要走逹
也?
55
艺文赏析
・蔡长璜/黄玉莹合译
前言
印尼的Brumbun是个傍海的村庄, 从Tulung Agung南部21公里,徒涉大 约5公里的石灰岩山径和热带雨林方能 抵达。该村庄共有26户人家,人口总计 83人。他们居住在沿海的27间排屋 里。这些屋子的墙壁皆以竹子制成,其 中八间盖瓦,其余19间则盖SELONG 叶。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渔业,男的 出海捕鱼,女的在村里缝补鱼网兼织网 集去卖鱼。另有两户人家是拖纲兼织网 的劳エ。他们的收入并不固定,拖网劳 工每日只获得约300印尼盾的鱼获当酬 劳。(译注:每1千印尼盾兑换1元马 币)
Brumbun 经已成为 Moelyono (译 者按:Moelyono是一名印尼的艺术工作 者)计划中以绘画艺术来探讨然后解决 民生问题的实验场所。这个活动小组是 由一名辅导员、一名美术指导及9名即
将毕业的中学生所组成。这项活动乃尝 试通过绘画这ー媒介,用ー种目的为提 高ー个社群对自己的抱负、潜能与力量 的醒觉的交流方式,来发掘而后解决来 自草根阶层的问题。
今天,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非政府 志愿团体(Lembaga Swadaya Masyarakat)或报章的社论文章里,经常 见到ー些如解放、觉醒、偏差、社会意 识、多元民族论等等词汇。明显地,这 些词汇的运用已不仅止于上述范围而 已。最近美术界用这些字眼,甚至有意 把它收纳于他们的创作概念里。S. Sud-jono、Hendra 和 Affandi 就是一群经常 在作品中抒发他们对小市民贫穷问题的 关怀的画家;而如Dede Supriya等70 年代的画家,更特别强调和重视民生问 题。
一群推动《新绘画》运动的画家, 尝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声音自称为美 术革新运动的先锋。他们于1987年6月
56
举行最后一次展览时就曾宣称,他们的 主流画中其中一个步骤就是要表明:所 谓解放并不是客观表象的解放,而是艺 术的定义、基本假设、审美方面的解 放〇 如 Harris Purnama, Ronald Manu-lang B. Minardi 及 Harsono 好几位画坛 新锐等,都可算是积极参与画坛改革的 写实派画家。
记者:对于最近画坛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酝酿得炙热、含有强烈民族色彩 的作品,请问您有何见解?对圈外人士 来说,除非过于庸俗,不然的话,感情 强烈的作品必然引发他们的兴趣,更何 况是标榜着民族意识和渲染贫穷等现象 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呢。究竟什么オ是上 述艺术所具备的民族意识、贫穷和自由 等主题的实质?
Moelyono:要解答这个问题,我想 借用〈新绘画〉的观点来谈,在诸课题 中,他们首要论题就是:目前这群画家 所关注的群众问题,还是ー种很受限制 的个人的表达手段。他们写道:“最后 完成的作品,经常受到狭隘且自大的纯 美学所拴绑。社会问题经常受到传统观 念干扰,或受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排 斥,比如说,不管“向社会抗议的心声 有多感人,一般观众还是认为它是次要 的。”
这些作品固然美,也值得购买。这 些反映贫苦的作品的畅销也意味着焦虑 深受欢迎。有的画家甚至因此而变得富 有,但那些穷人家却仍旧陷于困境之 中。为何如此?主要原因是画家把自己 当作主体,而把那些穷人家退居为客。 身为主体的画家有权表达自己的忧患意 识,艺术反映了画家单方面的感受,却 表达不出穷人的感受。既是这样,又何
Moelyono的绘画交流活动作品之一。
必到 TIM ( Taman Ismail Marzuki 美 术馆)来参观画展呢。每个人面对画面 的贫苦现象时都有权为它萌生怜悯情 绪,但实际上这些被感动的人已受瞒骗 了。
《新绘画》在题材的意义上有些改 变。要表达某ー问题时,这些新艺术家 刻意不选用那些激昂、愤怒的直接情 绪。如果要通过ー些戏剧化的或激情的 表现,来纠正社会问题的话,就只能用

57
艺文赏析
别的手法来反映问题的实象,而不是靠 个人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必要时,他们 可用观察方法或其他研究方式来加以辅 助。因此,有一批为数16名的画家开始 观察,研究传播媒体对中产阶级社群的 影响,分析海报、漫画、女性杂志封面 等印刷品的素质。这个展览活动的目的 无非在于展现探索精神、反对唯美主义 (高艺术),通过日常生活题材来激起 艺术走向多元化。
《新绘画》是ー场美术解放运动,它 包括了艺术本质和审美观念的自由解 放。这种觉醒意识的原则是艺术是多元 化的。尽管如此,这个运动显然只尝试 把问题提出来,而没变换实质。他们仅 能作出某些观念的澄清,以便表现出比 较符合那些正被探索的问题的意识层 面〇
记者:您谈了不少有关《新绘画》 运动以及它的“解放”趋向。但从您所 讲的,可看到叫人悲观的和忧虑的ー 面,那到底艺术上的解放的弱点在那 里?
Moelyono:首先要肯定的问题是: 到底谁オ真正须要解放?他们须要被解 放吗?另一方面,从事通俗艺术的工作 者大多数都是来自下层社会的人。比如 印刷海报的、设计丝印或贝类纪念品的 等等,不过,他们哪ー些作品可以被称 为美术品,或有资格在Taman Ismail Marzuki美术馆中展出?
以解放运动来谈,他们是有成就 的,但在推动觉醒意识方面,他们还是 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因为不论是在运动 过程中、理论概念上或者展览方面,都 无法把社会中大多数的画家及常买画的 人带动进来参与,更甭谈觉醒了。
谈到偏重或关怀,则不管是从普罗 贫穷大众来看抑或是从日常艺术观点来 看,迄今人们还是把艺术当主体而把民 生问题视为客体的。在这ー方面来说, 所谓反映现实社会的画,其实也不过是 表达忧郁不安的情绪而已。虽然1975-1987年间《新绘画》运动曾试图在形式 及意识上打破常规,但他们的出发点还 是把画上的觉醒意识当作是宣泄社会问 题的工具。说来说去,问题还是停留在 艺术观点问题上。如果艺术中有“人 民”这个概念存在的话,那么它的价值 就跟大自然或物体的审美观ー样了。
记者:不错,美术家和社会的偏重 或关怀态度立场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至此叫人费解的不是如何把这两个极端 拉拢在ー起,而是如何将美术工作置入 这偏重的一面中。如果社会中的美术エ 作在这ー方面扩展的话,会否促使民众 对美术改观?
通俗艺术如海报、丝印或贝类纪念品, 可否被称为艺术品?
58
Moelyono:可以这样总结:从 Hendra、Affandi等人到近期的《新绘 画〉运动,都是偏向社会问题,特别是 草根阶层社会问题的,而且仍然着重表 现“忧患”的一面。如Affandi见到了 乞丐,看到了他们的问题,就把他们画 在画上。
这种偏重现象局限于反映问题忧患 的一面上,而这份忧患是用感情来表 达。但表达的时候,大家又不约而同地 用艺术审美观或从艺术上的问题去看 了。既使到1987年,最后一批《新绘 画》运动画家上场的时候,所有偏重问 题还是局限在审美艺术上。我则不同, 我所持的态度是:如果我们选择偏向社 会或关怀草根阶层,我们就必须从社会 出发,即是以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我 是学美术的,画画就是我的工具。我的 任务是纾解民生问题,不是审美问题。
要关怀群众,所推动的觉醒运动就 必须符合人民本身的需求。“人民性”是 艺术对人民本身的愿望、思想感情、纯 洁本质和力量的反映。关怀态度必须以 群众、或者民生问题为上,ー绝不是艺术 的问题。艺术只是介入、提出,然后依 群众本身的觉醒意识或潜在能力去解决 问题的手段而已。这便是我投身社会, 在Brumbun表示偏重关怀群众时的责 任,而人与人之间的平行关系则靠互相 交流的方式来维持。
记者:若是如此,您对艺术可持有 特别的观点或对以民生为主题的艺术有 新的诠释?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为自 己定下方向?
Moelyono:我并没有任何宣言,我 所作的一切完全出自于赤诚的胸怀。我 是Tulung Agung的居民,我父亲迄今
仍沉迷投注彩券(Porkas),因此,我的 处境跟一般社群并没什么不同。如果我 以美学为前提,那纯粹只因为我曾经在 大学城(Yogya)学过美术而己。对于这 项问题,我曾写了一篇学术报告,文中 便提及印尼当前的画坛须要重估一番。
当代的印尼美术发展仍是以欧美模 式为轴心的。它的趋势还是循着自我中 心或个人主义的方向走。在欧美国家, 这种心态导致梵谷(Van Gogh)和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自寻短见。这全是因 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他 们的创作都是以自己的感受去创作。同 样的,印尼画家在表达对草根阶层的关 怀时,趋向依然非常个人化的,也就是 说,他们都是自我主义的。第三世界国 家真正的问题并非上述个人问题,而是 应与整体社群溶为一体。在容厘岛的社 会中,艺术便是整个社群的艺术精华, 不是个人创造的。这种种因素便促使我 改革国内人士对艺术的观念与活动。然 而,我的具体成就仍未能就此下结论, 因为这项活动的诞生和实践都在原地进 行而已。
平时我也阅读ー些书籍,如保罗• 法莱利(Paul。Freire)所撰写的有关社会 问题的论文等。但明显的,我的疑难有 其特殊性。在这方面,我对社会的认识 与理解是社会是个整体,而非个体的。 我的艺术工作对社会,特别是下层社会 有责任。而且我也觉得,如果艺术可以 用来交流的话,那么,社会问题就应通 过社会反映出来。作为主体也好,客体 也好,我都会致カ把问题提出来,绝不 应止于忧患而已,而应达到行动的阶 段。这正是我努力着的。
记者:你刚オ曾提到ー个名字那就
59
艺文赏析
歡美的自我中心或个人主义的走向,使到 艺术家如梵谷等自寻短见。
方法的有效性,尽管我也在作同类活 动,Brumbun的村民和孩童们似乎对絵 画特别有夭份,使我萌生让他们以绘画 成为彼此沟通的工具的念头。于是,如 遇上有人患了疟疾,我便要求他0]画疟 蚊,接着我们互相讨论为什么会急上疟 疾?原因就是沟渠阻塞。然后问,病人 应服用哪些药物?不管是疾病问题或生 态环境问题1都可能启发他们的觉醒意 识。这便是我致力开拓的。
记者:具体地说,究竟如何实行这 些活动呢? /
Moelyono:我来此地的时候,并没
有每天都进行觉醒意识的活动。我用画
是保罗・法莱利。很明显地,你确实深 受他的集体交流和觉醒意识等思想影 响。然而,我却不明白艺术如何和觉醒 运动扯上了关系?
Moelyono:我工作的时候,ー开始 就假设所有问题都是“主体” 〇说到这 儿,有个交流方式的方法来促成相互之 间的关系。但我却无意夸大这“交流方 式”,也不愿夸大如“参与式行动研 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等
来玩游戏。虽然花样不多,但孩子们总 有嬉戏玩闹的时刻,有他们的天地。他 们习惯在沙滩上堆沙偶,偶而也会跳入 海中游泳。在这个时候,我便趁机提出 ー些有关社会及环境问题的话题。
比如有一天鲁迪病了,他在画中画 出自己的额头上贴着膏药布,我们就问 他究竟发生什么事?他回答说:“我染 上疟疾。”当他道出此症状后,我们便 向他解释疟病是因疟蚊叮噬所引起的。 进ー步,我们问他疟蚊是怎么样的?听
60
村咨賢圖書館藏書
0ゝ(2718g)匕
后,他把蚊子画了出来。接着我又问, 蚊子是从哪儿来的?他马上答道:“沟 渠。”这样,我便带领成群孩子一同到 沟渠去。跟着,我又问为什么这个地方 有这么多蚊子呢?
所以,我们并不直接说明这是因为 积水不流的关系,而忽视孩子们的逻辑 思维能力。
这种实际的行动,并不足以激起他 们的觉醒意识,而后,我把话题由小的 转到大的去,例如:某天当地的卫生官 卡斯曼先生到来为疟疾病童检查。医生 检查的时候,我趁机向他们解释验血的 目的。我把情况画了出来,,当卡斯曼喂 他们服食药物时又画了画。我们还给他 们指导用药方法,而卡斯曼叔叔亦跟着 给孩子们解释。
这便是觉醒过程的推行方法。如果 孩子们发现到沟渠阻塞却没能把它疏通 的话,他们就会照会父亲,最后连老人 家也注意到问题的存在。而后,大家便 ー起到沟渠去清除积水。
记者:您所推行的觉醒运动抱负非 常大,不过,令人担忧的是这番努力的 行动可能变成破坏儿童心目中的自然世 界,特别是乡间,更何况您的目标对象 全是小孩。这种破坏行为也可能包括了 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的努力。
Moelyono:针对儿童的意识问题, 在这项活动中,我只着重“提高觉醒” 而非“灌输觉醒”。我努力让他们回归 到最原始单纯的空间戏闹和幻想。但在 某ー程度上,我们必须让他们认识自 己,例如他们今天须要“米饭”,我们 就不能让他们太过不现实,而必须指 出,他们唯有工作オ可以换得“米
饭”。不过,普通正常的孩子,如果有 一天我们带他们到城市去游逛。也许他 们就此迷上看录像带、逛巴士等等,这 可是他们的权利。我们是依他们的背来 看待他们。
记者:在你的活动中,孩子们成了 您的主要对象。这是颇不寻常的事,试 问您为什么专拣小孩呢?
Moelyono:其实我的目标是个长远 计划,换句话说,是渴望藉此改进该区 域。但是若有村民误解我的行为和出发 点而有必要向长辈们解释的话,那么如 果我直率的批评将是不公道的,因为我 刚刚于此地落脚。我认为小孩可以成为 培育真善美的目标和桥梁。这是主要的 原因。
其次,孩子们是日后负责管理这个 地区的人。当他们小学毕业后,.若没进 城里当劳エ,一般上都当渔夫。孩子们 经已适应我所使用的媒介,绘画是我在 学校教导的技能科之一,因此我不过是 先发挥自己最擅长的,然后就用这种技 能去跟Brumbun的村民互相沟通。这 样,就实现了我溶入社群的意愿。
记者:您深信通过对孩子们的引导 和培育,就可解决村里的各种民生冋 题?
Moelyono:当然,若要单凭美术来 解决是不实际的,因为美术始终不是问 题的根源。美术只是ー种媒介或工具, 正如“参与式行动研究”也只不过是ー 种方法而已。我同意“参与式行动研 究”只是ー种方法的说法,毕竟那并非 什么新的教学方法。人们所理解的社会 问题往往只是如何建蓄水池。而后如何 加长食水管、合作社、疟疾等等罢了。
61
艺文赏析
儿童图画成为获取洋灰的媒介〇
我个人所参与的不在于审美,而是要解 决民生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反而热衷 于解决问题的原因。
美术能够间接地解决建蓄水池的问 题,这是因为它有经济潜能的关系。孩 子们的绘画作品最后将在该村顺利展 示,我们正在找赞助商给予经济上援 助。找到了赞助商后,所得盈余款项将 用来改善村中的基本设施的作法,就是 我常强调的一点了。而它的最终目标就 是购洋灰和食水胶管等以解决Brumbun 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记者:从您的叙述中,可窥见这些 活动和那些非政府志愿团体所推行的 “参与式行动研究”有点相似,但您却 不因此骄傲或自满。福利署要突破并切 入社群中以取得具体效应之活动曾被形 容为最棘手、复杂的工作,您又如何去 实行呢?
全意地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身份。由于 我是一名教员,所以我ー开始先为自己 竖立一个教师的形象。如果我只懂得呼 吁群众改善生活水平,自己却是个无业 游民,或者在旁人眼中画家不受尊重, 那么,这项计划便会遭遇重重挫折了。 为了加强别人对我的信任,我必须证明 自己一样能工・作谋生。虽然在Tulung Agung时我在中学执教,现在却退任为 小学的美术导师。村民通过身份证明和 其他文件认同我,直至完全信任我。他 们对我有了认识,我就可以让孩子们加 入上述活动,这也就是说,让他们参与 该区域的课题了。O
(译者蔡长璜为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毕业 生,而黄玉莹则为马大语文与语言学院 之讲师。原文出自印尼杂志Transfor-masi,第 3 期,1988年 6 月,第 37-44 页。)
Moelyono:我第一次到那个地方,
62
学]术・特,区
'g .
游若金・
幸牡费料・綺冗啪必正必 公队ト脣るa实机实站討企(一) 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Seminar on Civil Society and Iho State in Malaya» 器请 gm力”那副都E篮X时 角化相母
1〇/9g怜寸
何・启ii
lU 囲
陳出会
张景云

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特辑(二)
这一期的“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特辑(二),是延续上一期的特辑
(一)〇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在9月10日假吉隆坡陈氏书院举办了 “大马 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研讨会。此项研讨会、除了发表论文的学者之外, 也获得了张景云、谢爱萍、罗正文、翁诗杰、陈应德、陈友信及黄永安的 评论及参与讨论,加上约200名出席者的问题及意见,使到研讨会有丰硕 的成果。
由于有些综合座谈的评论者没有提仪文字稿,以及何启良仍在对其论 文进行修改及补充,而无法刊登之外,这期我们刊登游若金及祝家华的论 文、陈友信及黄永安的短文以飨读者,并深切希望这个题目能被进ー步的 探索与论述。。
ー编者_
63
学・术・特・区
宏愿猗宏愿: 鸟束命亜的公民壮会与华团
.游若金
1.公民社会的意义和种种
“公民社会”这个名词是Civil soci-ety的ー个中文译名,其他译名是“文 明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 会"〇在西方历史与思想中,civil soci-ety具有四种不同的指谓・ (denotation) 〇原来它是欧洲文明的历 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主要 意义,而不同的指谓便产生了不同的中 文译名。作者选用“公民社会“(另ー选 择是“现代市民社会”),有其原因, 只是为篇幅所限,不便说明。
本文所根据的公民社会的意义则必 须先说明一下。哈贝马斯把整个社会 (已经脱离“自然状态”,不拘时地的 任何社会)当作一个系统,而这个社会 系统为三个子系统所组成,即社会文化 (socio - cultural)、经济、和政治 一
行政(作者简称为政治)系统。这个社 会通常也是ー个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或简称国家,这是通义的“国" 家”。
人与人在每一系统中整合。在社会 文化系统中,通过自发的社会关系,在 日常交往中,人们不但获得个性的发 展,更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social identity);有认同就有整合,这就称为 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〇人生的 意义和自由的实现有以赖之。在政治和 经济系统中,人和人的整合是根据系统 自身的整体需要和组织原则来进行,这 种整合称为制度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〇哈贝马斯指出:权カ和金钱是 制度整合的主要机制;人与人在日常交 往中的互相理解是社会整合的主要机 制。因为资本主义的制度整合无法为人 提供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哈贝马斯认为
64
社会文化系统的健全发展(以便能提供 社会整合以及随之而来的个性发展、人 生意义和价值)オ是资本主义国家合法 性(legitimacy / legitimation)的基础。 有关“互相理解”及“合法性”的论& 非常重要,下文将用到。
哈贝马斯认识到,健全的社会文化 生活是在国家(the state,指国家机器 或机构)以外的社会领域发展。这个独 立于政治力量的领域,哈氏称为“私人 自治领域”,并分为“私人领域”及 “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属于以资本主 义私人占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 系统;公共领域属于私人构成的、是自 愿的、同样不受国家干预的多种多样性 的组织或机构,包括团体、俱乐部、社 会运动;个个自立、自主、自由、和自 律。(必须弄清楚的是这个公共领域是私 人构成的,不是一般上所谓的官方的公 共领域。)
公民社会就在这公共领域运作,是 属于社会文化系统却和它有所区分。区 分在于公民社会是“社会文化生活”社 会化(socielization) 的结果,由结均 及有所组织的交往形式所构成。两者的 共同点是自主,但不同的是公民社会正 被建制法(或正处于建制化的过程), 社会文化生活则未被建制化。
公民社会(及所属的社会文化系 统)和政治或经济的另一区别标准是行 动方式。前者是自主的自由交往,后两 者是政治权力的控制或经济运作的管 理,是强制式的。
每一系统有其特定的功能。⑴政治 系统通过国家机器以保障群体的福利和 安全为目的,因此它制定政策、立法、 司法、并执法,具有策划、领导、及干 预(监督、分配、仲裁、制裁、调节) 的功能与权カ。简言之,它具有统治及 宰制的功能。⑵经济系统负责管理及发
哈贝马斯认为健全的社会文化生活是在国家以外的社会领域发展。
65
学・术・特・区
展资源满足群体的物质(甚至精神)需 要。⑶公民社会则观察、分析、监督政 治及经济两系统政策的合理性,运作的 有效性、效率、透明度、及公信度。它 是通过公民基于对整个国家社会的关心 针对各种课题发表意见和辩论,让政治 及经济两系统的当局者有所参考,以落 实民主的原则(即社会正义、自由、平 等、基本人权)〇
由于公民社会有监督和批判政治经 济两系统的功能,哈贝马斯认为公民社 会是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另一说法是公 民是国家权カ的来源。)这意谓着国家 和公民社会相对却相成,国家有必要制 造条件让公民社会充满活力和满意。两 者强弱悬殊,或两者皆弱,都非国家 (通义的)之福;两者旗鼓相当オ好。
此外,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应有建制化 的各种沟通管道,这样才能收相成之 效。我们不能只是侧重国家与公民社会 的相对性,还得注重两者的相成互补 性,以及两者的良性互动。
公民社会的成员当然就是公民。笔 者觉得在这个语境中,“公民”须和“国 民”区分。首先,公民肯定是国民,应 享有国家无权侵犯的基本人权和影响国 家政策过程的参与权。但公民必须有公 民的意识,即关怀社会,忠于国家(通 义的,非指政府或国家机构),有献身 的精神和使命感。在能力方面,公民具 有能力观察和思考,以便对各种选择或 资讯做出分析、比较、批判、和裁决, 以及有能力表达。公民也拥有一套现代 性(modernity)价值观(民主、自由、平 等、社会正义、法治、理性、科学、效 率)〇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能力必有高 低。意识和能力都高的应是我们所谓的 “知识份子”;如又兼具影响カ或领导
地位,也可称“精英”。部份精英是 “舆论领袖”,他们认同某组织或社会 运遍的宗旨或意识型态,在传媒上发表 意见。只在咖啡店论政的人可算是有公 民的意识和能力,只是程度不高;不问 国事的人只好得零分。
公民的意识与能力绝不是先天的, 不应是有则有,无则无。两者应通过各 种教育途径培养起来,并在社会文化生 活中的各种层面身体カ行。公民培训就 是公民社会内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 过程。这个“公民有赖培训”的论点, 下文的讨论将会用到。
在进入第二节之前,笔者想进ー步 申述公民社会和政治民主的关系。政治 民主以自由、平等为前提,由三方面构 成,即⑴公平及定期的选举制度,⑵ 国家机器内的分权制衡,及⑶大众参 与。选举制度是知识份子进入国家机器 内的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在 国家机器内的决策者(代议士)是可以 替代的,表现不好会被拉下马来,因此 人人都有机会尝试。(国家机器的高级执 行者是各种专家人材,或technocrat, 也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份,但不经选 举,而是直接征聘的。因此,公正的征 聘制度也是民主政治的主要课题之 -〇)至于分权制衡更是政治民主的精 华所在,不可或缺。大众参与是民主政 治的基石,依据的是公民的获知权利、 言论自由权利、结社自由权利、出版自 由权利、参选和被选权利。有了政治民 主,再加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市 场经济、契约式的人际关系),自然就 会有成熟度不同的公民社会岀现。有了 公民社会,民主政治就有发展的保障。 因此两者互为必要条件,只是还不成充 分条件。可以说,政治民主的价值、信
66
政治民主加上资本主义,自然就有成熟 度不同的公民社会出现。
仰、原理、规范就是这个公民社会的文 化。政治民主和公民社会关系密切如 是,已是一体的两面。
2.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
问题不是马来西亚有没有公民社会 或公共领域。现代的民主国家,无论是 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只要不是有名无 实,都自然而然会有一个公共领域。马 来西亚实行民主代议制,宪法保障了分 权制衡、定期普选、基本人权書人民参 与政治的权利在经济上马来西亚实行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些都是公民社 会的基础结构,因此马来西亚一向具有 让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它的公民 社会已经有了。需要探讨的是它的形 态、运作、素质、表现、以及前景。本 节将对这几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公民社会在特定的国家社会有其特 殊的型态。马来西亚是ー个多元社会, 自独立以来种族主义渗透于每个领域, 社会整合不易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种 族极化发生在政党组织、社会结社、企 业机构,甚至是校园政治和休闲活动 上。因此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也沿种族 界线而分化,各说各话,彼此没有沟 通。公民社会虽然是ー个众说纷纭的地 方,但彼此聆听、了解、讨论、争辩是 它的特色(不一定要有一致的结论)。 笔者了解到有些课题(和语言、国家文 化、母语教育、宗教、经济有关的)因 为各族不易达致共识”互相沟通的愿望 也因而飮乏,使到公共论说(public recourse) 有严重的局限。虽然我国公民 社会有严重分化的现象,但也让人看到 ー些整合的趋势。在环保、人权、女 权、消费人权利的课题,以及ー些国际 课题上,各族人士都一起参与。这是ー 个健康的趋势,有待人们在理念与行动、 上广化及深化它。
公民社会各团体之间,以及公民社 会各团体与国家机构之间,讯息必须尽 量流通,在这方面传媒可以扮演ー个重 要的角色。但因本国传媒在报导方面有 所偏重,ー个只读华文报的人对马来社 会或印度社会的舆论会有极大的隔阈。. 华团每年的大会议表案,如果没有翻澤 并正式呈给当局,只读英文或国文报章 的部长或高官便无法知道(其中也有例 外)〇由于种种原因,传媒无法详实及 较全圖地报导各族詳内的活动和言论, 增进卷族间的了解,这是大马公民社会 在运作上的另ー个飮陷。没有互相了 解,就没有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互 相了解。陈陈相因,在目前的形势下, 无法突破。
67
学・术・特・区
上节述及公民社会的素质基本上依 赖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及有关的思辨和 表达能力。目前还没有任何调查数据可 说明国人公民意识的高低。不过,历届 普选各政党常指责对方“侮辱人民的智 慧”或贿赂选民;国会议员无所不包的 蘭务项目;如不支持,选区以后就没有 发展的恐吓等现象,是一般西方民主社 会所没有的,由此可以间接地显示出国 民的公民意识并不高。另外,我国的阅 读风气不盛,许多大学生没有阅报的习 惯,也标示了公民意识的低落。近年 来,我国青少年诸多的问题,如闲荡、 “无声”、吸毒、少女被拐骗卖淫,显示 公民意识将进ー步滑落。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公民社 会的素质问题,那就是它的精英们的言 论素质。我国社会存在着各式的极端主 义,在语言、教育、文化、宗教、政 治、经济各种课题上,有许多言论具有 破坏性,影响种族和谐和政治稳定。换 句话说,有些舆论领袖,基于以本族为 中心的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宗教 极端主义、我族中心主义,发表偏激的 言论。大马国民的公民意识和相关能力 如果不强,偏激的言论更具破坏性。另 者,ー个沿种族界线分化的公民社会具 有的自律能力是非常脆弱的。
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制定了一些法 令,或禁止特定课题的讨论,或限制大
历届普选各政党常指责对方"侮辱人民的智慧”或贿赂选民。
68
学校园的政治活动,或控制出版、印 刷,或监督传媒。一方面,当ー个多元 社会还有很多重大课题无法得到各族满 意的方案,还有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存 在的时候,政府为了群体的利益,有必 要干预以便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预不但有争论性, 也影响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民 主的发展。这是ー个两难的局面,在可 见的将来,不易摆脱。
公民社会与国家机构彼此相对的强 弱也是令论者关注的一件事。一般的观 察是大马国家机构近年来越来越处于强 势。国民阵线在今年的普选中获取国会 下议院五分之四的席位,可见一斑。强 大的国家机构通常会影响公民社会的发 展。笔者认为两者强弱之势并非一定是 此消彼长。如果全国上下具有“公民社 会是国家机构合法性的基础”,以及 “公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的共识,则 应协カ使两者皆强,以收两者互补相成 之效。
以上所讨论的计有:⑴公民社会因 种族政治及种族极化而分化;⑵族群之 间缺乏互相了解和沟通;⑶传媒的报导 有所偏重;⑷“舆论领袖”的各种极端 言论,显示沿种族界线分化的公民社会 缺乏自律的能力;⑸国家的各种法令使 公民社会无法壮大;⑹人民的公民意识 不高且有逐渐滑落之势;⑺国家机构比 公民社会强。
要扭转上述的情势是不容易的。但 最大的罪魁是种族主义(或极端的民族 主义)。消除种族主义必须:⑴缩小各 族间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差镇,从而建立 各族的信心和彼此的信任;⑵追求全面 的发展,并使各族共享发展的成果;⑶
以多元文化的角度处理文化、教育问题 (即减少文化、教育问题的政治化)。 2020宏愿是ー个以多元社会多元文化的 观念来制定的建国大蓝图,可以收到击 败种族主义这头猛兽的效果。
在落实2020宏愿的过程中,我们希 望看到:土著/非土著的区别失去意 义;不利公民社会成长的法令逐渐被修 正或取消;公民社会的自律性逐渐提 高;以及公民意识的提升。除此,应该 还有其他的开放和改革。在政治上,地 方议会选举的恢复将可大大提升国民的 公民意识。(在教育上,我们已开始看到 ー些大改革前的动作。)如果2020宏愿 能够落实,种族主义随而消失,•公民社 会的发展前景将是光明的。这是宏愿的/ 宏愿。
3.华团作为“大马公民社 会”成员的理念
华团是基于民主原则(即人民的民 主权利)在ー个民主国家成立的ー种团 体,因此华团就自然而然地是大马公民 社会的成员。任何社团都有提升国民公 民意识和能力,以及训练领袖的功能, 只是程度有别,以华团数目之大,华团 可以发挥的这项功能是可想而知的。
上述有关我国公民社会的描述,尤 其是各种负面的现象,大致都反映在华 团上,不必重复。但有两点需要提出。 (1).华团有其自己的分化现象,即山头主 义(希望有人去分析)。分化如果是出 自于论说(discourse)上不同的意识型 态,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公民社会 的本质。⑵作为ー个建制,华团在我国 已有相当的历史,它必须与时并进,以
学・术[特[区
最佳的体质和精神状态迈向廿一世纪。 组织的合理化、资源管理的企业化、行 政及运作的现代化、定位的重新检讨和 界定,在在都需要新思维和再出发。(这 两个月堂联、华资、海南会馆等主办两 场有关华团的研讨会,是非常适时的, 希望会后会有延续性的努力。)
华团作为大马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 部份(至少在“量”方面是如此),这 个理念应该是没问题的,问题是华团应 如何发挥它的.“公民”功能,或“公民 性”。我想就下列数项来探讨。我的探
讨自知不够深入及全面,只希望能在研 讨会上或在其他场合(如果还有价值的 话)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特征
上文提到,公民社会的团体具有自 立、自主、自由、自律的特征。就此时 此地而言,自立的其中一个主要涵义是 财政上的,它意味着ー个公民社会的团 体不能接受国内或国外任何不论公开 的、暗中有协议的财政支持〇 "自主”主 要的涵义在论说上:华团不应该受到任
何政党的渗透。它的成员可能具有政党 背景,不过成员们应该自律地在论说上 (包括有关活动)减低党性。ー个受到 政党控制的华团最后将失去支持而瘫 痪。“自由”,一般的看法是指政府不能 干预公民社会,团体不受到各种法令的 箝制;它当然是极重要的。不过这里的 自由,应指社团给予本身在理念上、论 说上、行动上、组织上、对外关系上的 自由。自由的结果是在各方面开明,不 会自己设限,划地为牢,岀现了山头主 义。最后,“自律”在多元社会的我国更 是重要。自律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长远 及宽广的构想上,形之于外是行动上有 策略、有步骤、中庸而不偏激、有耐 心。
⑵定位
定位有几个方面。首先,华团不适 合在政治行动上采取激烈行动,换句话 说,它的activism不高,应该是偏低但 不是零分。其次,华团以课题为定位, 每个华团,尤其是全国性的,应有其 “专业”或“特长”:分工合作,资源 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第三,定位还须 考虑对国家机构的针对性(可说是“公 民性,,的ー个要素),针对性视情况而 定,不过一般上全国性的团体的针对性 强。针对性不强的团体同样地在培养公 民意识、训练领袖方面有贡献。
⑶组织与论说机制
作为公民社会的ー员,每个华团是 ー个论说的场所。对论说活动要有策 划,对它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规范,论 说オ有持续性和效率。华团必须对其组
⑷人材的动员和培养
除了严格地坚持团体作为公民社会 成员的特徴、明确地为团体定位、重新 调整组织及设立论说机制,华团还应该 尽量容纳知识份子(上文已讨论过知识 份子在公民社会的重要角色)并培养更 多的知识份子。理念如何,方法如何, 这里无法细加讨论。
⑸注重资讯和研究
没有资讯的收集和有系统的研究エ 作,对各种课题的探讨(论说)便无法 全面和深入,随之也不会有远见和策 略。资讯和研究是华团作为公民社会一 份子最脆弱的一面,必须加以克服。笔 者希望看到华社有许多组织健全的资讯 中心和学术研究机构。任何ー个这样的 中心或机构都必然是ー项非常昂贵的计 划,目前华社负担沉重,资源有限,最 好是集中全力发展这样的ー个机构。如 果有这项共识的话,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应该是ー个瞅择。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一个不可或 缺的构成部份,其实国家机构也是如 此,两者互补相成可为国民带来最大的 利益。在大马的公民社会因历史因素无 法好好地成长壮大,不过在2020宏愿的 感召下,大、小环境戏剧性的改变下, 它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这个时刻,华 团应该怎样应运才能成为公民社会有效 的一部份呢?我相信这个研讨会将会刺 激人们的思考。这是应当好好思考的时 刻。。
71
学・术・特・区
新殖民批判:扩大公共 领域与影响国家机关 一ーイ祺如钢修夺在 公氏社会中的角艺
.祝家华 (华资中心副研究员)
“请以真名呼唤我
让我觉醒”
•--释一行禅师---•
It alzvays make sense to tell the Truth,f
---Vac Lav Havel (攏克恵统)
(-)前言:新殖民与知识份 子的命题
记得马哈迪医生在《马来人的困 境》第二章第一句话是:What Went Wrong?(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我
想问的是 What happen to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today?(我们的国家和世 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可大可小 的问题,但却是当前极为相关的问题。 资讯的限制和知识的贫乏,使我们不能 清楚回答这些问题。
知识份子在这样的时空,到底该扮 演什么角色呢?我们常听人们说,知识 份子是社会的良心,说真话是知识份子 的职责,这个时候知识份子该怎么说话 与发言呢?或许可能连知识份子也看不 清问题!当然也就没有怎样发言的问题 了。然而,殷、海光的名言“知识份子是 时代的眼睛”,一直鞭策着读书人,要 努力使这双眼睛光起来,照着大家走 路。
72
知识份子最起码的职务就是创造新 的知识,而知识累积的伦理就是说真 话,这和政治家的责任伦理是不一样 的。政治家可以像马奇维里的《君王 论》所说的那样时而犹子、时而狐狸般 变幻,以目的为最后标准,可以不择手 段❶。但是,知识份子服从的是信仰的 伦理,他不仅要说真话,而且对自己信 仰的价值执善固执,捍卫到底❷。
当代著名的德国思想家哈伯马斯 (J. Habennas)追求的正是ー个说真话 的知识份子。他在系列著作中提出当代 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批判,可说针针见 血,学术界乃至社会大众都不能不重视 他提出的问题与批判。其中他最为关注
徳国著名思想家哈伯马斯追求的是ー个说 真话的’知识份子。
的问题是当代国家政治权カ过于干涉社 会文化生活,而商业经济活动又无孔不 入,全面入侵社会文化生活的领域,两 者的发展导致了 “文化的贫困”和“生 活世界的殖民化”❸,也进ー步产生了 合法性的危机。
哈伯马斯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殖 民化”是ー个深刻的命题,这ー点生活 在当代资本商业横行和国家干预主义当 道的我们,多多少少都有所感受,只是 ,我们不知道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 国家发生了什么事。简单地说,我们的 文化生活被商业化,处处物欲横流;我 们自主的文化生活空间被政治权カ宰制 T,它们代替了我们的思考,社会似乎 只有一种声音。
这是ー个新殖民者来临的时代。过 去帝国主义挟着船坚炮利和掠夺式的资 本主义到处作威作福,タト来殖民者的恶 霸形象很快就原形毕露。但是,今天新 殖民者是谁,我们往往不清不楚。知识 份子在这样的历史时空之角色就更日趋 重要了。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德布瑞 (R. Debray)最近说,自费尔巴哈 (L. A. Feuerbach)以来,知识份子的 首要作用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❹,而今天正好反过来,当务之急乃是 解释世界(陈彦,1994 : 110)。人类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至今,确实需 要以新的视角来解释,不然我们会继续 巻入迷惘的漩涡中。
当然,这篇论文无法寻找出所有潜 在和隐形的新殖民者,揪出这些新殖民 者是知识份子长远的目标与职务。。本 文希望从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❺和国 家机关(the State)❻的关系中,点出公 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❼
73
之重要性,而国家机关权カ的膨胀又如 何会威胁健全的公民社会之成长,在这 样的公民社会之自主和国家机关之权カ 干预中,知识份子应扮演何种角色,这 是本文的重点。让我们先从公民社会的 理想开始讨论。
(-)公民社会的理想:公共 领域的自主
公民社会虽然相当时髦,但却不是, ー个新名词。从阿里斯多德时代就谈城 邦的公民政治与社会,而近代思想家卢 梭、霍布斯、洛克等也谈公民社会,而 黑格尔、马克思、托克维里(Alexis de Tocqueville)等人也谈,他们的内容与 定义不一而足。这里所谈的公民社会不 是指卢梭、洛克等人相对于自然的“文 明社会”,也不是亚里斯多德所建构的 少数公民组成的城邦社会,而是比较接 近托克维里所说的社会生活中划出ー个 禁止国家权カ染指的领域,在这领域中 公民可以自由交往,不受官方的干预。 但是,这不意味公民社会不可过问国家 的政治事物,相反的她包括了参与国家 机关的自由。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王绍 光对公民社会的理解正附言笔者的看 法,他说:“Civil Society不许国家公 共权威涉足,却有权过问国家事 务。...它不再是与自然状态相对而
言的“文明社会”,也不是消极保护私 域或免遭国家权カ染指的“市民社 会”,也许只有称它“公民社会”オ恰 如其分,因为ー个人作为公民都享受国 家无权侵犯的基本人权和影响国家政策 过程的参与权。”(1991 : 110)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为什么允许公 民参与国家机关的决策,但却不让国家
机关干涉某些公民社会的领域,这就必 须回到国家机关是ー种强制性的权カ, 是必须的恶(necessary evil),因此必须 限制国家机关的权カ,使她发挥必要的 功能,却减少其可能带来的侵害性。
那么公民社会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根据哈伯马斯的分析,现代西方的公民 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 成的ー种独立于政治力量的“私人自治 领域”,它本身又有两个领域,即私人 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私人领域指以资 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系统; 公共领域则指由私人构成的,同样不受 官方干预的私人有机体,包括团体、俱 乐部、党派、沙龙、通讯、交通、出 版、新闻、杂志等非官方组织机构。因 此公民社会的公共领域和官方公共权カ 机构所形成的国家机关是绝然不同,它
公民社会不许国家公共权威涉足,却有权
过问国家事务。
74
是ー个由私人构成的公共领域 (Habermas, 1989 : 30 , 73) 〇 哈氏继 指出,公共领域是社会文化领域,它不 仅使得现代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 各种社会科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 等)探讨从传统、服从于少数特权阶 层、服务于神学家或统治者的自身需要 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变成了人们自愿的 民间活动,导致西方文化之空前繁荣, 这包括了人的反思和自我批判意识增 长,提高了人的主体身份,更为现代人 的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意义空间 (White, 1988 : 95 - 96) 〇 这标志了 公共领域之脱离官方控制,构成了现代 人的生活方式,即ー个自主的公共领 域,这是公民社会的真正理想所在。
(三)国家机关的功能:保护 性、生产性和汲取性
国家机关(the state)的讨论从近代 到当代都是热门课题,历久不衰。从左 派的思想观念来看,国家机关是少数统 治阶级份子的压容剥削人民的工具。因 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批判当中就预言国 家机关有一天会消失,人类会从压窄剥 削中获得永久的解放。但是,从其他学 派的观点而言,国家机关并非只有压窄 的负面作用,也有其他正面的功能。即 使是左派,像新左或新马,他们的观念 也有了修正,并不认为国家机关全然是 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机关由 资产阶级控制)的产物,它亦有自主 性,甚至反过来主导社会、经济结构的 转变。
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国家机关 的问题?首先,这里所指的国家机关不 仅是指政府的行政机构,它的内容是超
过政府(More than government), 包 括了行政、司法、立法、军队、警察、 学校、官方传媒等所构成的官方公共机 构。以学校为例,大马的教育媒介语的 争论,就可以看出国家机关如何应用学 校(院)作为意识形态塑造工具的角色 来施展其强制性权カ,她对马来语文之 教学则起了保护性的功能,对华社华教 教育之发展而言,则是过于干涉了民间 的自由多元教育之发展。由此可见国家 机关的功能有其多面性和分歧性,不易 定论。
自从Skopol在1985年发表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以来, 国家机关在受到一段时间忽略后,又重 新回到学术界的重镇,广受欢迎,国家 机关研究途径因此大行其道。其结果就 是国家机关重返社会结构中的主导角 色,国家机关被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有传统的保护 功能,她也有生产性功能,积极介入经 济的发展,国内有公共企业的产生,国 际间则和跨国企业公司形成统合主义 (corporatism)的三角联盟❽,共同推展 重商主义的经济发展策略。首相马哈迪 医生热心推动的所谓官民合作 (Malaysian Incorporated),其实有统 合主义的味道❾。
然而,尽管国家机关有保护性和生 产性的功能,国家机关不能逃避其汲取 性(exploitive)的特质。诚如 Meynound 所指出的:全部由国家机关所 采取的措施,以改进国家经济的处境, 最终往往会为那些主控权力者带来最大 的利益。”(引自 Miliband, 1969 : 72)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国家机关 强大但社会相对薄弱(Strong State but
75
学・术・特・区
警察、 学校、官方传媒等〇 国家机关包括行政、司法、立法、军队、
a weak society)的国家,理由非常简 单,权カ的本质是腐化,国家机关坐大 或掌握国家机关者都会腐化,其汲取性 特质就会张牙舞爪,掩盖其原有的保护 性和生产性之功能。大马是否有此情 况?值得大家深思。
(四)国家机关权カ膨胀:公 共领域的萎缩及殖民化
按照哈伯马斯的观点,当代随着自 由资本主义的终结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兴 起❿,.公民社会的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分成三个层面:-
1. 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从分离走向 结合;
2. 公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走向商业 化;
3. 国家机关对公民社会的公共文化 生活强有力的渗透(方朝晖, 1993 : 38 - 39) 〇
上述三个层面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后 果呢?第一,经济系统的政治化,一方 面它使国家机关陷于ー系列自身无法解 决的冲突中,国家机关直接或间接的控 制使自由、平等的商业竞争不再可能, 因此无论财富分配还是国外市场的开发 和保护都体现岀对ー些特权经济势カ的 照顾;另一方面群众不是把克服经济不 景的希望寄托在经济系统本身,而是寄 托在政府身上。这情况是不是相当类似 我国的情景呢?
第二,关于公民社会的公共领域走 向商业化的后果是浅而易见的,一方面 在日常的大众文化活动中,文学、艺 术、新闻、杂志等越来越倾向商业利 益,它们不再把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最 需要的那些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的阐明 放在首位,而是追求花样的翻新く情节 的怪.诞等,其后果是精神的贫乏和空 虚;另一方面是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日 益削弱,因为当公共领域被商业化的大
76
国家机关入侵公共文化生活的每个领域,摧毁了当代人的精神自由和生活意义。
潮完全淹没时,人们的社会批判意识和 政治参与意识也大大弱化;近代西欧社 会的公共领域确实为人们对政治事务提 供公开的评论、交流,形成各种党派、 团体和政治参与活动。然而一旦公共领 域商业化,它已不能负起批判的重任, 也不能有效沟通社会与国家,更不能有 效地制约国家机关的行为。大马国家机 关的主导性地位,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第三,关于国家机关对公民社会的 公共文化生活强有力的渗透,现今的国 家机关不再用强制的方式而是利用意识 形态ロ号,打着谋求公共福利的旗帜进 行,而且国家机关往往没有把精神生活 而只是把物质生活纳入到自己的行政计 划中,导致人的精神异化和物化。大马 的国家机关是否能逃脱这个批判与省视 呢?值得深思。
从这三方的变化来看,国家机关权 力的膨胀是主要的导因,它入侵到公民 社会中公共文化生活的每个领域,摧毁 了当代人的精神自由和生活意义;政商
的结合,使社会文化系统失去独立性, 成了经济和行政部门的附庸;其综合的 后果是公共领域的萎缩及殖民化,政治 领导机构,也就是国家机关变成社会生 活的主要决策、执行及仲裁者。这样的 当代社会是否健全?社会文化系统是否 应该扮演ー些角色?知识份子又该如何 扮演其角色呢?
(五)知识份子的思想实践: 公共领域的扩大
关于知识份子的角色我们在前言中 已略有触及,实际上这类讨论的著作汗 牛充栋,不一而足。但是知识份子在当 代的社会中的影响力日渐下降,我们已 经很难再看到类式法国沙特、英国的罗 素、中国的胡适等的大师级之知识份子 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似乎是知识 •份子无奈而逐渐解体的年代。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中华社 会中的“士大夫”之传统知识份子阶层
77
学[术・特,区
早已解体,现代意义的知识份子阶层则 从来没有形成有力量的团体。在大马的 华人社会而言,华裔的知识份子阶层也 没有岀现,如果有一些知识份子的动 向,也是零星出击,个别发言,没有什 么影响カ❸。实际上,自从1987年的 “知识份子参政”论战以来,华裔知识 份子的声音日逐微弱,加上大马的言论 空间与自由尺寸有萎缩的现象,因此, 说句严重的话,当前的华裔知识份子已 迷失方向,失去批判的力量与论据,陷 入苦闷无奈的处境中。
知识份子是那些通过频繁使用象征 符号系统,去创造关于人及其环境的思 想,或表达对于人及环境之理解的人, 因此他对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应 特别敏感,随时能针破时局,能对公共 利益的问题产生影响,从而在社会实践 上有所改善。这是公民社会中对知识份 子的基本要求。当前的大马华裔知识份 子如要在建构公民社会中扮演ー些角 色,那么重新回到言论的批判舞台,积 极介入、影响公共事务,相信是必不可 少的任务。
然而这并非一蹴可成的任务,实际 上在当前言论空间相对缩小的情况而 言,知识份子的无力感很容易就浮现。 因此,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扩大公共领 域,包括报章杂志的言论尺寸的放宽, 创办人文的杂志与期刊,同时组织成更 多的知识份子团体,创造ー种热烈讨论 问题的气氛,争取发言地位与威信,形 成真正有影响力的知识份子社群 (Intellectual Community)〇
公共领域的扩大之最主要目标是 对知识份子内部而言是掌握自主的能 力,无论在组织、群体及认识上有自主
权,不受外界的控制与影响;对外部而 言则是争取对公共事务、政经社会问题 有发言权,影响社会实践方案的形成。 从抽象的思想层次而言,扩大公共领域 就是要让公共社会文化有自主与独立 性,摆脱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殖民 化,让社会文化系统在人类事务的变迁 中有发言权和影响カ,在实践上有动カ ®,足以改变ー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因 此,明显的,扩大公共领域并非只简单 化地被认为是对当前的政治经济领域的 批判或责难,而是希望知识份子可以对 社会发展有受尊重的发言权。
(六)知识份子的行动实践: 影响国家机关
就像Debray所言,当今的知识份 子之任务主要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界 世,但是知识份子是否会永远满足于解 释世界而放弃改造世界的使命呢?这显 然在长久的未来还会继续争论,但在社 会实践上,思想的实践和行动的实践是 同等重要的。因此,一定会有一些知识 份子不会满足于发言权,而是要以实际 行动去影响国家机关,参与政策的决 定,使具体的落实方案中有知识份子的 改革理想。
但是,有人也许会问,直接以行动 去参与国家机关的运作,比如加入执政 党或反对党,这些人是否还是知识份子 呢?记得1987年的“知识份子参政”争 论中,就有论者将陈祖排博士参加执政 党的行动比喻为“知识份子升官图”(华 资编,1987 : 15).这就当时而言对陈 祖排博士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应该让 陈祖排博士有时间证明他的实践之对错 •。依照德国思想家卡尔曼海姆(Karl
78
子的历史人物如法国的历史学者托克维 里、基佐(F. Guizot)等,前者曾任外 交部长,后者历任内政部长,教育部 长、外交部长乃至行政院主席(相当于 总理),但他亦以10年时间完成《代议 制政府起源史》、七卷本《回忆录》等 著作(陈彦,1994 : 108) 〇
陈祖排博士参加执政党的行动被比喻为 “知识份子升官图”,这就当时而言对
陈祖排博士是不公平的。
Mannheim)的理解,真正的知识份子 应该是“相对自由漂游”(floating)的 知识份子,即是说他们在职业选择、政 治归属思想倾向上,有很大自主性和独 立性(Mannhein, 1979 : 136 - 46) 〇 因 此,依据这个准则而言,参政的知识份 子还可以是知识份子——只要他保有 其独立性与批判性,而不是只附庸于其 “党性”,这当然是不容易的角色,但 也正好是印证个人是否具备知识份子特 质之条件。
直接参政的知识份子当然有别于其 他的知识份子,而参政又有朝野之分, 因此我们暂且将参执政党的称为“体制 知识份子”,参反对党的称为“反体制 知识份子”,而置身于体制之外、与当 时体制并无内在关连、基本上靠着自己 智力活动谋生的则列为“非体制知识份 子” ©〇
体制知识份子在结构上而言,最接 近国家机关的运作,甚至位高权重的体 制知识份子就是国家机关的操纵者,因 此,这些知识份子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 其知识份子的特质,对某些价值观念有 所坚持与维护,进而影响国家机关的运 作与走向。这类能极佳扮演体制知识份
反体制知识份子基本上是社会的良 心,政治权カ的反对派,是现存秩序的 批判者,但是他们有一天可能成为执政 者,也就是成为国家机关中的决策者。 因此,反体制知识份子应该于在野时, 充份准备,提出替代性的治国方案与理 念,争取及创造条件去具体落实这些理 想。。非体制知识份子虽置身于直接的 国家机关之外,但他的超然性,只要适 当地发挥,乃可积极影响国家机关。
(七)结论:谁是新殖民者
—请以真名呼唤我
这篇文章相当零碎地触及几个重要 的问题,那就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国 家机关与生活世界殖民化,知识份子的 角色等,要将它们穿针引线成一个清楚 的图景确实不易,但总的来说它除了企 图解释这个世界之外,也希望提出ー些 行动的方向,后者的难度尤其高。
然而就如孙中山所说的“知难行 易”,真正的难度应该是知道的问题, 也就是认识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地认识 了问题才能看到社会上复杂的表像后面 的导因。就认识论来说,掌握正确的方 法和适当的概念,是了解及认识问题的 一半。因此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 机关以及生活世界殖民化是重新认识我 们的社会之主要概念,然而本文也只是 重新认识、诠释的开始而已。
79
学,术・特・区
苏格拉底要求人们要自我反省,卢 梭要人类自我认识(你要认识自己), 但是,人类今日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 似乎已超出人们的理解之外,至少要求 重新解释这世界的呼声愈来愈高。笔者 粗浅的看法是,现今的全球工业化之大 潮已进入ー个point of not return,人类 被其自身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所迷 失。既便是马哈迪的“ 2020宏愿”达 成,我们尚有2050年乃至2100年的未 来得去面对,我们陷入一个无止尽的 “进步吊诡中” 〇马哈迪个人的大企图 也不过是物质世界——政治系统与经 济系统中的小锣丝钉吧了❿。
因此,这里的“新殖民批判”,并 非针对任何的政治经济领导人。如果我 们能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外在世界包 括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 统皆是人类身体和心灵世界的延伸®, 我们现在只不过是被外在的多头巨兽 —— 也就是我们的新殖民者所控制,而 实际上这多头巨兽是人类本身所创造 的,我们不过是被自己创造的事物所殖
全球工业化之大潮已进入ー个Point Of No Returno
民化,这似乎有点机械人殖民人类的味 道!
这样的解释看来有点画蛇添足,但 是就因为当前公共领域的不健全,公民 社会的残缺不全,使到笔者必须跳出来 说明,新殖民批判不仅是针对大马的ー 些现象发言,更重要的是站在人类物质 与精神发展的高度去解释我们的世界。 只有透过公共领域中的公开、自由及开 放的讨论,我们オ有办法看清问题,进 而改善我们的处境。这也就是为何在大 马建构ー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是何其重 要。
Cohen及Arato认为哈伯马斯所作 的政治经济批判,是提出重构公民社会 的方案,也就是希望公共领域这公民社 会中的社会文化系统在国家机关、政治 系统及经济系统之外重新发展起来 (Cohen and Arato 1992)。那么,同样 的,新殖民者的确认和提出,也只是希 望我们能以真实的名字来认识这个世 界,包括以真名唤呼自己,让自己真正 觉醒起来,那时或许point of not return 会缓慢下来。尊
注释:-
❶现代政治理论经常以马奇维里的立论作为古 典政治理论和现代政治理论的分水岭,认为 马奇维里的理论是政治非伦理化的开始,政 治不是道德伦理的延伸,而是另有其独立 性。然而,这是否意味政治不过问或没有伦 理的要求,显然还是有待争议的,因为如果 政治没有价值理性,只有工具理性,最终会 丧失目标与理想。
❷责任伦理与信仰(目的)伦理是韦伯所提出 来的两种伦理,它们都有各自追求的目标;
责任伦理是政治人物所经常强调的,崇尚エ 具理性,信仰伦理常为知识份子所拥抱,其
80
关怀是某种价值的追求与信仰,崇尚的是目 的理性。
❸哈伯马斯将社会结构分为三个系统,那就是 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和政治一行政系 统。他认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人们进行 社会整合,即在自发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 结合,通过这种结合,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获 得群体的认同和个性的发展,因此社会整合 是人的生活意义和自由赖以实现的主要场合 (方朝晖,1993 : 35) 〇由此可见社会文化 系统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旦社会文化生活被殖民化ーー被政治系 统及经济系统所占领,我们可预见其后果。
❹马克思就曾说过这著名的格言:’’过去的哲 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改变世 界”,马克思正是费尔巴哈之后的重要思想 家。
❺Civil Society ー词在中文译法中相当不统 一,台湾早期习惯译为民间社会,现在亦有 市民社会的用法,而中国大陆常译为市民社 会与公民社会。根据林毓生的看法,这三个 译法都只是函盖了 一部份之Civil Society的 内容,而中华民族私的观念特重,公民社会 的用法可突出公共性格(1992) 〇
© The State也有多种译法,如国家机构、国 家机器及国家机关等,这里采用国家机关以 突显其中间色彩;国家机关是指以国家之名 行使的各种权カ机构,它包括了司法、行 政、立法、军队、学校、官方传媒等,基本 上与Government (以行政权为主)不同, The State 是 More than government,,
❼ Public Sphere 有时也用 Public Space,中文 译法有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等,它是公民社 会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依哈伯马斯的定义, 公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和作为官方公共当局 的国家机关回然不同,“因为它是一个由私 人构成的公共领域”(Habermas 1989 : 73) 〇
❽统合主义(corporatism)是指由国家领导 ん、工会领袖以及跨国企业公司领导层所形 成的三角联盟之合作,用以发展一个国家的
❾Malaysian incorporated在国内的习惯译法 是大马官民合作,其实应该考虑译成大马的 统合集团,有学者认为马哈迪具有统合主义 的倾向(Mohamad Ab dab, 1988) 〇
❿当代的资本主义已不是18、19世纪时期的 自由放任(Laisser - faire)式的资本主 义,而是一定程度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成 份,因此已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有学派将 当代的资本主义称为“晚期资本主义’’。
(D关于大马华人社会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 份子,这是尚待讨论的问题,此处本文并没 有采取严格要求,因此以低标准而言,大马 华社是拥有不少的知识份子,但没有构成知 识份子社群(Intellectual Community) 〇
・实践(praxis)的问题比较复杂,到底何种 活动オ算是实践?思想理论的活动算不算是 实践?实践是否必然包含行动呢?亚里斯多 德倾向认为哲思冥想也是实践的ー种;以王 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的完成’’之 “知行合一,,理论来看,实践是包含了思想 活动,因此笔者将实践分成思想实践和行动 实践,方便讨论。
密笔者曾于“知识份子参政”的论争中为文发 表意见,认为将陈祖排参加执政党说成是
"升官图"只是ー种假设(hypothesis), 应该让时间去证明(祝家华,1987a),或 许现在正是总结的时机,然而又该如何去判 断呢?
❿这三种划分知识份子的作法只是为了讨论的 方便,或许并不很适合,尤其是参加在野党 的知识份子可能不愿被称为"反体制”的ー 员,这点因此可进ー步讨论修正。
在大马而言,许多知识份子对参加反对党有 些裹足不前,部份原因当然是国阵的"胁诱 收编”(co-option)奏效,但是反对党本 身无法提出替代性的治国方针与理念也是因 素之一,这点反对党诸君应该有更多的反 省。
❿就以马哈迪的" 2020宏愿"ロ号而言, 2020这个数字本身就代表着西方纪元世界
81
学1*1特・区
观的主导性(马哈迪或可提回教的纪元), 而西方纪元的观念是进步观而非像中国纪元 的循环观,这意味205〇年必得好过2020 年,这种纪元进步观使人类陷入永恒追求 “进步”的灾难中。
。这个说法可以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锄头 是人的手之延长,笔是手指的延伸,飞机是 人类心灵想飞的欲望之展现;想想如果地球 世界只有马羊牛狗,地球会是今日的面貌 吗?肯定是不ー样吧!
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份
1. 方朝晖,1993。〈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 的合法性一论哈伯马斯的合法性学 说〉,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 第4期:页24-41。
2. 王绍光,1991。<关于"市民社会”的几点 思考〉,刊《二十一世纪》(香港)4月号
:页 102 - 114〇
3. 林毓生,1992。〈建立中国的公民社会与 “现代的民间社会”〉,刊《中时周刊〉
(台湾)4月5日:页58-62〇
4. 李欧梵,1993。< "批评空间’’的开创—— 从《申报》"自由谈"谈起〉,刊《二十ー 世纪〉10月号:页39-51〇
5. 祝家华,1987a。〈让独立自由的心灵与思考 复活一兼覆邱敬耀的赐教〉,刊《南洋 商报》7月30日至8月4日:言论版 ,1987b。S知识份子与学术研究的反 省——从争论到建设之路〉,刊《南洋商 报)6月21日至24 H :言论版。
6. 陈彦,1994。<法国近代知识份子的在野与 参政一德雷佛斯诉讼案百年〉,刊〈ニ 十ー世纪》8月号:页105-111。
7. 黄平,1995。<当代中国大陆知识份子的非 知识份子化〉,刊《二十一世纪》4月号: 页 !49 -158〇
8. 华资编,1987。《知识份子参政-务边补
选论争文集》,吉隆坡:华资。
9.骆静山,1994。《知识份子与社会文化》。 吉隆坡:・华资。
英文部份
1. Cohen, Jean L. and Aroto, Andrew.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The MIT Press.
2.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gde : The MIT Press.
3. Mahathir Mohamad. 197〇• The Malay Dilemma. Kuala Lumpur : Federal Publication.
4. Mannheim, Karl. 1979. Ideology and Utopia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5. Miliband, Ralpn. 1969.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 The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System of Power. Britain : Barnard Printing.
6. Mohamad Ahdab, M. Z. 1988. “ Mahathirz s corporatism Vs Razaleigh' s Liberalism : Capitalist Expansionism* Class Fractional-ization and Intra 一 Bourgeoisie Party Factionalism ." Kajian Malaysia VI ( 2).
7. Rau, Zbigniew. 1991. The Reemergence of Civil Society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San Francisco : Westriew Press.
8. Seligman, Adam B. 1992.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9. White, K. S. 1988. The Recent Work of Jurgen Habermas.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2
公民社会
社会民主
•黄永安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民 间社会”,即英文的Civil Society)的 学术定义、译法与语义学(Semantics) 迄今尚未明显达致任何可以接近自然科 学(Natural Science)的超时空或价值中 立(Value - Free )的结论〇
从亚里斯多德、黑格尔、马克思、 葛兰西、哈伯玛斯和当代的前苏联、前 东欧及东亚各地的直接或间接探讨中, 我们都可发现,也必须承认,“公民社 会”的论述是存有其公开的或隐敝的 “批判对象”(Object of Critique),而 这些»“批判的对象”又是“历史性上具 体的”(Historically - Specific),例如 皇权混合神权主导的封建主义、党权控
制社会经济的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及 所谓的“共产主义”和由垄断的 (Monopolistic)或寡占的(Oligopolistic) 资本主义支配的所谓“自由民主” (Liberal Democratic)社会〇
虽然这些政体与“社会”及彼等的 各种各类的组合与置换(Combination and Permutation)生存在不同的时空, 然而,它们却拥有若干共同的特征,即 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统治与支配精英 “盗窃”所谓的“公众利益”、“社会利 益”ヽ“整体利益”或“党国利益”的名 义,作为个人或某ー特定既定利益集团 积累权欲与资源的“合理包装”,或在 “合理包装”被撕破时,通过“合法的
83
学・术・特・区
暴力”以恢复、巩固或扩大权位。
在这过程及运作中,人作为人 (Human Qua Human)的尊严,包括基 本人权、独立思考权与社会经济权受到 不同程度的侵蚀、摧残、扭曲和甚至全 面否定(Total Negation) 〇
于是,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大多数 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它们只不过是被 称为奴隶、价值有如牛羊的生产工具。
公民社会的理念价值取向,可说是恢复人 作为人的尊严。
在资本主义中,严格来说,大多数的人 只不过是可以“自我买卖”的生产カ或 宏观经济上的劳动カ数据。
在党权绝对与全方位控制的法西斯 主义、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政体与 社会中,大多数的人根本就不是真正的 人,而是ー个抽象的整体的ー份孑、“整 部生产机器的小齿轮”、兵士或经济数 据。
恢复人的尊严
“公民社会”的理念中的预定 (Assumption)及“公民社会、”理念的 各个历史时期的探讨与论述者的公开的 或隐敝的、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 (Conscious or Sub — conscious)的价值 取向,可以说是试图恢复人作为人的尊 严的人道主义;而人之所以可以作为 人,其关键即在于能否行使自由的意志 (Free Will) 〇
在这大前提上,“公民社会“的理念 实践显然是绝对地与新旧的封建主义、 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极权的“共产 主义(Totalitarian " Communism") 相 对立的。
“公民社会”的理念与实践在否定上
84
述的“批判对象”及相应地肯定人作为 人的自由意志行使的同时,即面对如何 看待“自由民主”及市场经济的问题。
“自由民主”的根基是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其具体的形式上制度 是代议民主制;而市场经济亦是以个人 为生产与分配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从ー个历史演进的比较角度透视, “自由民主”与市场经济显然是较进步 的,也是朝向实现“公民社会”理念而 发展的,然而,无论在理念或实践上, “自由民主”与市场经济也是存有极为严 重的局限性与非理性的。在“自由民 主”的代议制中,虽然形式上的一人ー 票和大多数人统治获得保障,然而,社 会经济力量实际上的不均衡分配,导致 垄断或寡占资本家的舆论往往强大过大 多数人的意愿,实质上往往导致少数人 的利益超越多数人的意志。美国的政客 财团联合动用市场经济中的广告社与现 代的商品推销法作为竞选、影响立法或 左右公共政策的拟定,即是实例之一。
既使不均衡的经济力量没有被利用 为颠覆(Subvert) 一人一票与大多数人 统治的形式原则,不均衡的经济力量分 配本身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自由意志 行使的因素。试问在法制形式上都获保 障一人一票的Bill Gate (美国电脑软件 大王)与一位在哈林贫民区卖淫的黑人 妇女,他们可否在实质上行使相同的自 由意志?
市场经济虽比过去的封建和指令经 济较具生产カ和较有效率地分配资源, 然而,在实质上,各人、各阶级或各国 不同的起点与关系却否定公正的原则, 例如以前英国殖民地主义者的大财团在
剥削印度资源一番后,要求印度奉行自 由贸易与市场经济,又例如我国获党国 政治力量支援的大财团声言在市场经济 中与其他真正自由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现有市场经济,无论在国内或在国 际层次上的不公正、不均衡经济力量分 配,亦导致教育文化的差距。教育文化 水平是行使真正的自由意志的最先决条 件之一。
社会民主的实现
“公民社会”不仅拥有其“批判的对 象”或“否定的对象"(Object of Negation), 它亦同时拥有其“肯定的对象” (Object of Affirmation),即实现ー个 人可以作为人、人可以行使真正自由意 志的社会。
在“公民社会”中,个人主义是积 极的个人主义,而非消极的、淫乱的 “个人主义”。“公民社会”的个人主义 是发挥个人创造性潜能与恢复人类尊严 的人道主义。
套用马克思的概念,“公民社会”可 说是ー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由于人 类在本质上(Ontologically)是社会性 的,个人自由的实现只有在个人行使自 由意志组成社会与公共机关的先决条件 下始能达致。
在“公民社会”或“自由人联合 体”中,“国家机关”转化为拥有透明 度、开放予全民参与决策及向全民交待 负责的“公众组织"(Public Organisations) 〇
“公民社会”的实现亦即社会民主 (Social Democracy)的落实。•緣
85
学・术・特・区
戰値^
・陈友信
“公民社会”并非新概念,它的出现 是在几个世纪以前,引用它者包括来自 左派右派的哲学家、法学家等,只是各 ’有各的定义,所引伸的概念内涵当然就 有所相异。
最近的几年来,公民社会再度成了 各国知识份子间的热门课题,这应是东 欧变天苏联解体的ー个反应。不少学者 甚至将公民社会组织视为东欧制度崩溃 的主要功臣,进而深信公民社会的健全 发展是创造ー个真正民主社会的基石, 是建立另ー个新社会的开始。
归纳各派学者的观点,・对于公民社 会与国家机构的关系而言,不外执着下 列三类看法:
公民社会是和国家机构对立的;
公民社会是改良国家机构的最有 效工具;
公民社会是国家机构干预不到的 避风港。
对于大马华社而言,为何在现阶段 有需要探讨公民社会概念,这倒是个值 得深思的话题。
探讨公民社会正合其时
我国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快速,令人 刮目相待。在享受富裕物资生活中倒也 有不少有识之士居安思危,对我国的政 治文化及精神文明的趋势表示关注。正 是在此大前提下,公民社会的探讨オ显 得有时代意义。
自由主义者托克维里认为“公民社 会是防止专制主义国家出现的利器” 〇 当民选政府以“民意”为幌子肆意增加 自己的权势并任意干涉人民的生活与思 想时,唯有在国家机构内外设置制衡抗 制及限制国家干涉范围,人民的基本权
86
利オ有所保障。公民社会就是指这些不 受国家直接干预的领域。
大马华团早期对当权者的态度是可 避则避而远之,避不了则或有敷衍了事 者,或者奉承巴结者,很少釆取主动以 不卑不亢态度去和官府来往。怪不得当 孙中山宣称官员是人民公仆时,不少华 人嗤之以鼻。后来经过抗日战争及独立 运动的洗礼,大马华人从侨民心态蜕变 为公民心态,华裔子弟オ对我国选举政 治倍多关心。但华团一直以来仍然不能
认识及发挥其运动的“公民性”,反而 非常在意活动是否由官方人物开幕或致 辞。不少学术性研讨会也染上此歪风, 学有专长的学者成了活动仪式的配角, 往往也不是大众媒介宣传焦点。官方人 员花精力在为应酬应景,往往又不能真 正参与整个活动,如此反而耗费了原本 可用在国家政经大事的时间精力,这肯 定不是民主政治中的健全发展。在这种 背景下,探讨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及独立 性是深具意义的。
托克维里认为“公民社会是防止专制主义 国家出现的利器” 〇
国家机构权カ过度膨胀
ー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认为民主 是经济发展需暂时付出的代价,因为确 保人民温饱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先不论 人民的基本权利本就不应是可讨价还价 的筹码,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 人民温饱生活已不是主要问题,因此人 民很难接受国家机构无孔不入的干涉。
何启良阐明“大马国家机构的能力 是强大的,而且是集中在首相行政部 里。……比较之下,公民社会的能力 根本是不能比了。”这正点中我国民间 组织的无奈与无力感的根源。
要在大马社会建立一个可以制衡国 家机构的公民社会并进行社会改革エ 作,道路依然是漫长的。
安焕然认为“公民社会的民间团体 也不必然得与国家机构维持永恒的对 立,而且从社会的自主性出发,可时而 合作,时而制衡。”这应是个中肯及理 想的局面,然而要达至此局面,民间团 体不得不加强本身的组织及影响カ,同 时也必须对公民社会与国家机构的互动 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
87
学・术・特・区
国家机构与经济集团的挂勾
Lipsuchutsz在其,〈重组世界政 治〉的论文中说明“公民社会的重现是 对’私营化’文化和’市场力量’文化 的反应”。他认为是消费文化的渗透性 及单一性提供了公民社会重振的空间。
我国马哈迪政府一直来都大力推行 私营化政策,近年来各类私营化计划更 是如火如荼地展开。虽说不少被私营化 的国营机构原本是效率低落服务欠佳, 但对基本设施的私营化依然是个争议性 课题。
私营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机构将 该管理权カ转让给私人经济集团,希望 通过私营企业管理增强该服务的效率并 减轻政府的负担。然而在私营化过程如 何确保党国资本和企业资本不会在利益 上紧密结合,私营化后如何继续对该私 营经营进行应有的干预功能以保护人民 的利益,这些问题在实践中证明不易解 决。南北大道计划在明年增加33%的过 路费就是ー个实例。
中国学者王绍光认为“国家的政治 权カ隐退后,经济不平等所造成的经济 权カ就会趁虚而入”看来是离事实不 远。
何启良进一步道出“集团利益已经 渐变成了国家机关利益,而国家的资源 因此被集团所控制”,此言论更是晨钟 暮鼓,令人忧虑。
国际公民社会的重要性
从公民社会延伸的环球公民社会
(Global Civil Society)概念也是值得 华社深思的另ー个话题。
在现今资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依 赖性增强,各国也不易不顾国际舆论而 一意孤行,再加上超国界的国际各类官 方组织的涌现(如世界银行、各跨国贸 易集团、欧洲共同体等),国家的绝对 独立性降低,正促使环球公民社会的产 生。
环球公民社会的出现另有一个功能 性质的诱因——那是因为许多国家机构 无能也不愿主动去处理一些环球性工作 如绿化环保运动、反核运动等。公民社 会的特点在于其组织超越国界和其行动 以环球意识为依归。
根据M. J. Peterson的分类,三 类环球公民社会团体如下:
(-)不同国家内的同类组织如科学 家协会、劳エ组织;
(二) ー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至 其他国家如国际特赧组织、绿 色和平运动;
(三) 不同类组织为了同一目标而结 合如反爱滋病运动。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鼓励其国内的 民间团体与国外组织过多过密的联系, 但此闭门关户的限制是开时代的倒车, 迟早必须顺时代潮流而让国与国之间的 各类组织自由沟通交流。公民社參的健 全运作也依赖国家机构所提供的土大必 要条件法治制度、治安及产权保障,故 国家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其国内的 公民社会活动,以保障其国家的主权, 这点无可厚非,倒不必大张挞伐。
88
公民社会的特点在于其组织超越国界和其行动以环球意识为依归。
华社应在现有客观条件下开拓国际 间的联系工作,将国内华社活动的理念 有效地传至海外,寻求同道组织交流经 验整合资源,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进行社
会改革工作。
这也正是华社工作传统上最脆弱的 ー环! 〇
89
华巫文化交流
客答翻译文学系列之ニ
鸟束次版的
中国七典女修作品
・杨贵谊
一、罗马化拼音马来语与 翻译文学
殖民主义者过去不仅只是掠取各殖 民地的经济财富和政治控制权,而且还 把在它统治下的民族教育和语言发展エ 作,牢牢地置于少数殖民地官吏或受他 们重用的西方学者手里。早期马来语的 教学和发展的遭遇就是如此,民间文学 的推广工作和创作的命运也逃不过这个 劫数。
现代马来语的罗马化拼音制度 (Sistem Ejaan Rumi)是经过古代的梵 文、和近代的阿拉伯文这两种借用字母 逐渐演变过来的,其间是经过一段漫长
的转化时期。在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爪 威文(Tulisan Jawi)书写盛行的时代里, 罗马化拼音马来语在民间已经存在,它 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用幅也相当广 泛。但殖民地统治者对这种由民间创造 的文字,始终不放在眼里,别说要他们 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只认定1904年,由 殖民地官员威金逊(R.J. Wilkinson)领 导下的马来语罗马化拼音小组所拟订的 那套威金逊拼音方案(Sistem Ejaan Wilkinson)为标准,然后オ通过所谓正 规的学校教育,推出另ー套学校拼音方 案(Sistem Ejaan Sekolah)o 后者其实几 乎完全沿袭威氏的那套方案,形同威氏 方案的代名词。其他远超在他们之前,
90
殖民地统治者以马来语罗马化拼音小组所拟 订的i标准,通过正规学校推出学校拼音方案。
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和使用的任何拼音 标准,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地位,而且还 要受到种种蔑视和排斥。
19世纪末,西化土生华人在没有其 他规范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 智慧而创造出来的那套罗马化马来语拼 音文字,不但承担过早期马来文报刊印 刷的重任,而且通过这个媒介,还翻译 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同 样的避不开贬低性的压制厄运。
严格来讲,在殖民主义的西方学者 还没有为马来语编制ー套足以胜任的罗 马化拼音方案、在马来民族本身还囿于 传统的习惯,不容易接受用以更替爪威 文拼音的新的拼音概念时,西化土生华 人创造的那套拼音标准,即使称不上是 个划时代的创举,在马来语的发展史 上,也应被视为是ー种具有启发性的有 意义尝试。何况是,由19世纪末至20 世纪中期,西化土生华人就是借助这项
尝试得来的成果,在华马翻译工作上芸: 挥过一定的效能。没有那套拼音作为媒 介,依靠传统爪威文书写,西化土生华 人是否能够取得上述成就,那是令人怀 疑的。
反观西方学者,他们在得天独厚的 条件下,进行封闭性的独占研究,到头 来他们曾否利用过那种由他们制定的拼 音标准,尝试把ー些有分量的西方文学 名著翻译成马来文,推介给我们的社 全?
二、几近失传的文学遗产
遗憾的是,前人辛勤耕耘得来的这 个文化样板,由于没有给予适当的发 扬,也未获得应有的评价,加上后来エ 作没有持续,致使这份宝贵的文学遗 产,落得身后坎坷,在民间流传了数10 年之后,就那样的销声匿迹了。
50年代期间,本地的ー些小贩摊 上,或旧书店里,还可以零星见到此类 出版物在那里摆卖。可惜的是,现代马 来语言和文学的树立及其推广工作,因 为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牵制,确实嫌迟 了一点。加上时代的研究风气还没有普 遍建立,纵使有再好的资料摆在眼前, 也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和购置兴趣,至于 阅读和收藏,那就更谈不上了。今天, 即使有人想要找几部类似的作品来浏 览,在几经失传的残局下,谈何容易!
我真正接触到此类出版物,应该是 在6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印尼深造,偶 尔在椰加达街头的旧书摊上买到ー些诸 如《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仁 贵征西〉、《八美图》、《朱洪武〉、《风 娇与李旦〉等的印尼文翻译作品。从阅
91
华巫文化交流
5商
f - CHRITA
.(SEI^ YEW ?.
KOU CKEY IRIAN, .天舟很 •-••
• • DI ZAMAN TANOUN...卜
[EGRI BER-PRAI agy忌

V ' •
tENG
;GANT
,我”::.;
60年代作者从旧货市场购买的残缺译本〇
UMEぶ版は リ!A ノかTd' n",.ionioti)
读中オ领悟到,过去在新加坡街头见到 的同类读物,原来是华马翻译文学的珍 品。回新后,到回原来的ー些地方,想 搜集一些留着往后研究用。但时过境 迁,再也见不到那些文学遗产的踪影 了。过后在偶然的机遇下,由买卖旧货 的市场,寻回数10册本地出版的,诸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 西》、《万花楼》、《正德君游江南》 等,但册数残缺不齐。因为原来华文的 版本,马来文版多采用分册形式出版。 例如《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马来文版 是分成30册印刷(我只买到20多 册),《水浒传》有19册,《西游记》有 9册,有些甚至还超过50册的数目呢!
我对此类作品展开较广泛的搜集和 整理,该是1987年间的事。那年,马来
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简称大马译创 会)准备在该会成立庆典时,推出ー些 与各民族语言文化有关的活动节目,最 后决定举办“华社与马来语文”资料展 览,并要我出来协助这项工作。我乐于 接受,原因是资料现成,只要稍加整理 和编排,水到渠成。而且我向来有个信 念:压カ是促进工作效能的积极因素。 我想借这个机会,将过去华社在马来语 文方面所做过的许许多多实际成果,通 过集体力量,好好的把它整理起来。何 况是通过公开展出,可以促进人们对这 些作品和出版物的认识,唤醒他们的关 注。更重要的,还可以藉此向人们说明 :在提倡母语学习及其教学发展的同 时,华社从来没有忽略国家语言和文化 推广工作的责任。
我原本只想提供那些由华人编写的 现代马来文出版物的那部份材料给大会 展出,因为资料现成,无须费太大的精 カ。但没料到,工作一经展开,就没完 没了,直往古的方面钻,最后自然的就 追溯到早期西化土生华人翻译的中国古 典文学作品这个范围。可是要将那些残 缺不齐和几经失传的材料重新收集起 来,本来是件相当困难的工作。幸亏在 热心人士的大力协助和配合下,一部分 是以高价向少数拥有此类出版物的人士 购买,另外一部份是征得收藏家—— 答答魏添福,对展出的支持,借出他个 人的部份藏书来打复印,连同自己原来 拥有的,总共凑合了 70多个书目,为数 400多册(这是以残缺的数字统计,完 整的册数应该是超过此数),约占展出 总册数的四份之一。
三、学者笔端留下的i己录
我觉得,今日西化土生华人社群本
92
身对这方面的资料还缺乏了解,也不太 关注。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语文教育背 景,以及对中国文学未具基本概念,因 此对这种内容的翻译作品,一般都不太 感兴趣。我为了搜集这些资料,曾经与 新马ー带的ー些容容接触过,,他们对此 类作品不是感到新奇,就是反应冷淡。 反而是那些具华文基础的新客华人,他 们对此虽然感到陌生,但只要一经提 起,一般除了表示惊奇外,还鼓励我们 要进行研究,妥加保存。
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西化土生 华人过去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花了不 少精力和时间而做出来的ー连串成绩, 然而他们本身却很少,甚至可以说完全 没有做过总结性的工作。
新加坡的答答——魏添福,近年来 以收藏家的姿态,收集了相当数量的旧 作品,并且还编了一份以他个人藏书为 限的目录表,也没有进行过任何文字分 析或总结。此外有几部由西化土生华人 著述有关答容文化之类的作品里虽然有 提及这件事;但只是以附带式的轻描淡 述的笔调带过。
以西化土生华人马来文翻译文学为 研究主题,在少数几位学者当中,进行 得最得力的要算是法国学者,克劳婷・ 苏尔梦(Salmon, Claudine)〇她的有关 作品《马来西亚华人的马来语翻译及创 作初探》(1977),是作者经过多方面考 证后撰写的ー篇较全面的论著,文中还 附有一份相当完整的目录表。
由本地人写的专著有,张丽珍的 《论华人翻译的中国通俗小说》(1980) 及《土生华人的译作——く乾隆游江 南〉》(1983)和陈志明博士的《土生华ー 人出版的马来文小说》(1981)。后者也
附有一篇目录表。
两份目录表的编法虽然各异,但书 目大同小异,数量也很接近,总共约75 部。由此推测,此类翻译作品的数量, 大约是围绕在这个数目,即使有遗漏, 相信为数也不会太多。书的分册数量, 包括一部份重印在内,大约是500多 册。以当时的社会条件及一般的文化教 育情况来看,这个数目算是相当庞大 了。
克劳婷・苏尔梦的目录表中还穿插 ー些西化土生华人创办的报刊和民歌 (Dondang Sayang)之类的创作书目;魏 添福在他的列表末端也有少量的附录。
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西化土生 华人的马来文翻译工作,前后维持了 70 几年的时间,即1889 - 1950(或者可能 更长久一些。但真正的活跃期,大约只 有50年左右的光景,即!889 - 19380 1938年后,由于战争关系,整个出版エ 作中断,前后间隔有10几年的时间,都 没有什么出版物出现,直至1950年间, ォ开始恢复。但经过战争洗礼后,加上 战后殖民地统治者加强英语教学,致使 这方面的翻译或出版工作,元气大伤。 根据上述几分目录及笔者所搜集的资料 显示,最迟的一部,是1950年出版的 《牡丹公主》(袁文成译),全书只有 102 页。
以上所提各书,纯粹是新、马,特 别是新加坡方面出版的作品,不包括印 尼方面的大量同类出版物在内。鈴
(编者按:上一期第68页之图片说明有 误,该书实为一本答答字典,而非中国 文学著作。谨此向读者致歉。)
93
国内学术机构介绍
詢^鸟筮济ogB

・叶瑞生采访
4菜西亚瓷济皆免、労/f介
BANK NEGARA MALAYSIA
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就设在国家银行大厦里。
6月26日的早晨,笔者来到车水马 龙的国家银行大厦前面,巍伟的建筑物 在一片朝阳的照耀下,彷如目前我国的 经济ー样,显得朝气蓬勃,容光焕发。 而笔者将要釆访的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 (Malays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以下简称大马经研院)院长, 其办公室正是设於这座掌控国家经济命 脉的国家银行大厦里。
大马经研院位於大厦的第九楼。ー 踏进研究院的办公室,呈现在眼前的就
94
是一列的书报陈列柜,里头装满了林林 总总国内与国外的最新经济杂志与报 刊。
研究院的掌管人,即其执行董事是 苏来曼玛布博士(Dr. Sulaiman Mah-bob)〇他是刚於去年六月上任取代离职 的拿督卡玛尔沙烈博士(Datuk Dr. Kamal Salih)〇苏来曼玛布博士的年纪似 乎在四十岁左右,眼神及言谈中闪烁了 新一代马来人精英的自信,冲劲和睿 智。大马经研院在他那麼短时期的领导 之下,已在1994年开始第一次转亏为 盈。这ー点在他所赠予华资的大马经研 院1994年常年报告书中清楚的显露出 来。
和国内其他学术研究机构ー样,苏 来曼玛布博士强调大马经研院是所独立 运作的非盈利机构。成立经济研究院的 概念,根据苏来曼玛布的解说,是来自 於首相署的经济策划小组底下的私人企 业]咨询小组(Private Sector Panel)的建 议。这个小组的角色是收集及整理私人 企业界对国家经济政策及计划的意见和 建议,然後反映给马来西亚政府。这个 建议过後经过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参与 讨论及大力筹组之下,马来西亚经济研 究院终於以ー百万元的基金,於1985年 12月30日正式注册成为非盈利公司, 并在1986年1月2日开始运作。其成立 时的宗旨共有五项,即:(a)成为政府, 私人界及大专学府之间的桥梁,成为我 国经济,财务及工商研究的中心,(b)承 接由公共界及私人界所委托之经济研究 计划,(c)在有关我国的课题上,和国内 及国外的研究机构合作,及为经济前景 提供扎实的意见。(d)出版及传播研究 成果以及主办研讨会,座谈会以提供意 见和观点的交换,(e)为政府官员及私人
企业界的职员提供培训计划。
苏来曼玛布博士:“大马经研院扮演 的最主要角色是对国家经济政策及国家 经济未来的发展及走向,为我国的政府 及私人企业界提供独立而有素质、建设 性的看法和建议。这对ー个正在急速发 展的国家是极其重要的”。“那麼您们是 否也研究大马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关系及 相关的问题呢? ”笔者问他。他说,“大 马经研院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们 的研究是集中於国内经济的发展和问 题。至於国家和国际的经济问题的研 究,大部份是由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院 (ISIS)进行。” ”
谈到营运经费时,苏来曼博士说研 究院的日常营运开销是由一个基金会 (Endowment Fund)来维持。这个基 金会的捐款来源主要来自三方面,即政 府拨款,私人企业界的捐献及研究院本 身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企业界的捐献许 多来自国内的大财团,如玲龙 (Renong)、国油(Petronas)、蛤油公司 (Shell)、银行公会等。其中苏来曼玛布 博士就透露了国油捐献了一百万元给这 所研究院。另ー方面,由於它所研究的 领域是我国经济,因此国内企业对它们 所提供的经济研究及工商港询的需求也 相当高,这也形成了它们另ー个经费来 源,同时使到它在整合及协调公共界及 私人界资源的这方面角色,明显比其他 学术研究机构来得更突出。
在询及有关大马经研院的组织结构 时,苏来曼玛布博士说,研究院是由一 个信托委员会(Board of Trustees) W 理。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共有十名,他们 都是一些社会上有成就及有声望的企业 界及公共服务界人士,如国油主席丹斯
95
国内学术机构介绍
里拿督哈芝巴西尔依斯迈(Tan Sri Data' Haji Basir bin Ismail)就是基金委员 会的主席,其他成员包括东方银行主席 丹斯里再恩阿斯莱(Tan Sri Zain Azraai)、丹斯里 Geh Ik Cheong 拿 督马哈迪夫桑卡(Data" Mahadev Shankar)、拿督莫莎尼阿都拉欣博士 (Data' Dr Mokhzani Abdul Rahim) 等。基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在於设定整 个研究院的政策及方向。
除了这个基金委员会之外,还有一 个12个成员组成的谄询委员会 (Advisory Panel),其主席为拿督拉特 南教授(K.J. Ratnam),他是大马理科 大学之署理副校长(研究与发展部)。这 个小组的成员多为学术界人士,如张广 源博士(译音)、马大莫哈末阿里夫教 授(Prof Mohamed Ariff)、拿督莎姆甘 令甘博士( Data' Dr M Shan-mughalingam)等等。它的主要任务是为 研究院的研究计划和活动提供学术指 导。由此可窥出大马经研院的组成部份 非常鲜明,行政与学术界线分明,由两 个不同的委员会领导及掌控。
根据苏来曼玛布博士,该研究院的 研究单位可依研究范围分为3个部门或 分局。这3个单位是经济政策研究部, 宏观经济及前景预测局 (Macroeconomic and Forecasting ) 和 大马企业局(Malaysian Enterprise) 〇 在经济政策研究部下又另外分六个研究 领域,它们计为人口、劳エ与人力资 源,经济政策及策划,国际贸易,金 融,工业和农业。除此之外,他们还设 立了一些研究小组,这些研究小组将协 助进行研究活动以及负责和其他研究 院、研究团体、公共界及私人界的联络
及资讯交换。目前这些研究小组包括趋 势预测小组、税务改革及财务研究小 组、贸易政策小组、工业政策小组、农 业及物品政策小组等。
“我们的研究员共有3类”,苏来曼 玛布博士说,“我们有全职的研究员,研 究员及交换计划研究员。”他进ー步说 明全职的研究员任职於研究院内,而副 研究员则可能是任职於大学或其他公 司,他们提供的服务是以聘约的方式进 行研究计划。另外,交换研究员则是和 外国研究机构交换的学采研究员,如在 今年就有五个加拿大教授通过加拿大政 府及加拿大国际发展局(Canadian Government and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CIDA) 和大马经研院之间的交换计划而来到大 马经研院工作。目前研究院有20多位研 究员,加上其他的支援职员及行政人 员,研究院的全职职员约30多位。
大马经研院进行的许多研究计划, 是在受托某间公司或机构而进行的,研 究院则从中获得付予服务费。它的顾客 有来自公共界的机构,也有来自私人界 的企业公司,它们包括国家能源公司、 马来西亚钢铁エ业联会、Samaworld Management Sdn Bhd、砂劳越 SEDC 等。目前大马经研院所实行的会员制 是公开给公众及企业公司申请的。根据 苏来曼玛布博士的解释,研究院共设有 两类会员,既公司会员(Full Corporate Member)及个人会员(Full Ordinary Member) 〇这些会员又再分成两类, 即合格会员及普通会员。只有合格会员 在大马经研院的常年大会及改选中享有 投票权。这些会员除了在参与研究院所 举办的诸多课程和研讨会,可以得到学
96
马来西亚经济硏究院的执行董事,苏来 曼玛布博士。
费折扣之外,他们也同时可以获得免费 赠阅研究院每3个月出版一次的《马来 西亚经济表现季刊》。这本季刊将总结 3个月内马来西亚最新的经济状况。另 外,研究院也於每月出版一份名为《大 马经济指标〉简报,以及每3个月出版 一期的《工商状况调查》及《消费人趋 势调查》报告书。公众人士可以向该研 究院订阅这些报告书。
苏来曼玛布博士作为大马经研院的 执行董事,他每个星期为新海峡时报的 经济专栏写评论。研究院也每个星期为 “工商时事”(Business Times)提供ー 篇有关经济课题的讨论。另外,大马经 研院每年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及 经济大会。其中两项每年都会举办的大 会是於每年7月举办的“全国经济说明
大会”及12月举办的“全国经济表现大 会” 〇 “全国经济说明大会”是特别举办 给企业公司的首席执行人员,而“全国 经济表现大会”则给一般性的企业职员 及公务员。
最後,笔者请教了他几个有关马来 西亚经济在来年的表现与问题,他说根 据他们的研究与预估,大马的经形势还 会很好;而经济成长率也将维持在8%至 8.5%之间。另外,他们所计算的通货膨 账率也比政府所宣布的3.6%通膨率稍 微偏高,即约4%。他说,以大马经济目 前如此高速的发展,通货膨胀的控制将 是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可能大马有需 要放慢其步伐,例如维持在7.5%左右 的经济成长。他也谈到我国应注重员エ 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国家经 济应转向资本密集及高科技的工业发 展。他认为依赖外劳的情形应成为短期 的策略,而不应让它长久的发展下去。。
97
松禽渺 系列课程
历史系第一道
犊史使人明智——历史学入门
课程大纲み’”,.
A.理论史学
・什么是历史?
——“历史” 一词的三个含义
—、历使賊社会嵐能g . & を慾
——海唯學诚y、" 了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修兼
——史料的分类够:' J 土 ——泱料的搜集!ifjiiiii —史料的鉴别
:ーー・辨伪・的方法
敞塗鏡纖爾趙戴鳩襁磁竣簽慾蚤苗・套 iuuHi:r?; j^iiiijiiiiiiii■»>';»];■ in
•—L怎样,与妨1史ズ苹・,
・历史发展的功力理论
(历史哲学)
'—天命史观
-循环史观
—道德史观
——英雄史观
——关化形恣:史观・
ー唯物史观・疽;:尊>-[
B•应用史学
・四大发明和欧洲文艺复兴
•日本明治维新及其东亚政策」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曹操和舞令上的曹操
「询问处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林丽玲小:姐)
No . 1, Jal an Maharaj alela ..
Tel: 03 - 2734035
湿城!间3若273403我法!終絃悠發位
讲师:李业霖先生
上课日期与时间
1995年11月30日(星期四),7:00pm-9:00pm 12月 1 S (星期五),7:00pm-9:00pm 12月 4 H (星期ー),7:00pm -9:00pm 12月 8.0 (星期五),7:00pm-9:00pm 12 月 11.日(星期ー),7: 00pm-9:00pm 12 月 13 日(星期三),7:00pm-9:00pm
(6夭12个小时)
地点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楼上会议室
h
智慧型插卡

仓u
①内建马来文会话IC卡 B ②内建图解英汉辞典ic卡
: (基国第一台有图画解释的电脑辞典)
掌握十大“新”法,才能推陈出新
A一中 キイA
(271806-T)
&ヤ迎2000
電腦辭典
ZbOH0403
剤宜
*
I英漢2漢英3國齢卷5.礙6.験定
R3
C ”戸( F2 F3 ,F4 F5 F6 百
©2» #3. ゝ4、 ・S4 &7 *ry ’’g" ‘‘〇应 _
W* E« R. 「
Y,
u- I
CT' P
S, D, F< G,H* J x K
FT zc X" C
B
Mu <
> ・夂?ノ
专人示范及特别展示中心
什麽オ是最新型的插卡式电脑辞典,以下十大 ••新”法,明智的消费者不可不察〇・, R1

一新:智慧型插卡,在英汉字典下, 可直接查到IC卡的字汇,不 需反a!切换,查词更快更方 便。
二新:唯一主机内建英英字典卡,不 须另外买卡。
三新:右边插卡,符合ん貞工学,插 得更顺手。
四新:字典拥有国际版权。’
五新:可幵七重视窗,只要移动游 标,即可査阅,查到没有生 字为止。
六新:超大中文楷体字,字大美观〇 七新:目录图示化,一目了然好作。 ハ新:萤幕超高画质,不反光不伤眼 力:图解英汉辞典,图文并 茂,容易理解〇
九新:独创中文检索功能,可查询各 种喻入法。
(如部首、笔划、注音、仓 颉、罗马拼音).
十新:秘书系统下独创电话自动拨号 功能。
吉隆坡金河广场 ー楼电榜旁 (戏院同层) Tel: 03-9818633 吉隆坡 J 星马购物中心。T (S&M)底楼 G-18 Tel: 03-2010348 吉隆坡 (旧巴生路) Pearl Point (珍珠城) 一楼电梯旁 Tel: 010-6630229 吉隆坡 Selayang Mall 一楼 Lot F25 Tel: 01Q-8288611 叱助怡保 益丰购物中心 TF12 , (莱思康专门店) Tel: 05-2539326
耽助怡保 郑登成蘇业中心 二楼电梯旁 Tel: 05-2539717 槟城Komtar 光大二楼 Pg. Road A2-32 •- (莱思康专门店) Tel: 04-2619236 双溪大年 City Point 大门逬ロ处 (电梯旁) Tel: 010-4488608 马六甲 鸟带广场 (底楼电榜旁) Tel: 010-4476983 靖皆与服务"-' Tel: 010-2107080
Lexicomp菜思康电吋树亚总健:育智有限公司WHIZ-KID SDN・BHD. く
K.L. Head Office: 500 - 2 - 3, Wisma Indah, Jalan Tun Razak, 50400 K・L・ Tel: 03 - 98186% Fax:や驾818632
以更優惠的訂關費1 赢敢薰豐富的獎品!
《资料与研究》双月刊的订户;并获得 幸运抽奖的机会!
从即日起至12月10日,请立刻成为
(側份)尸
首 次
奖:莱思康电脑辞典(R份)
奖:《法律常识全套》共14本,杨培根著(3份)
奖:《解构政治神话》。祝家华著(6份)
安慰奖:“不废江河万古流” T-恤
•抽奖日期:18 / 12 / 95
•抽奖成绩将于《资料与研究》
1996年1月号及各报章中公布。
区域 零售价 (单本) 水陆邮购 航空邮购
—年(6期) 两年(12期) 一年(6期) 两年(12期)
马来西亚 RM8.00 RM40.00 RM70.00
汶莱/新加坡 US3.20 RM50 / US2O RM95 / US38 RM50/US20 RM95 / US38
亚太 US3.20 RM55/US22 RM100 / US40 RM90 / US36 RM170/US70
欧洲 US3.20 RM55 / US22 RM100/US40 RM110/ US45 RM215 / US85
美洲 US3.20 RM55 / US22 RM100/ US40 RM140/ US55 RM270/US105
.鈴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业务部)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03-2734035 Fax: 03 - 273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