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陈嘉庚毁家兴学第一人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陈嘉庚毁家兴学第一人
石叻,道南,华中,南侨遗泽绵长
张剑魂整理

 

    陈嘉庚是中国近代史上,也是南洋华人史上的典范人物,集工商企业家、社会改革家、无党派政治家、教育家与慈善家于一身,而他生前身后的功业,影响与声誉是如此伟大,深远与崇高,则只能以『传奇人物』略为概。
    作为教育家的陈嘉庚,幼时在家乡只读过八年的旧式私塾,也没有教育学上的专业修养,但他从切身的经验与观察认识到教育对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从二十岁时首次捐资办学起,『竭力兴学,以尽国民天职』,就矢志不移,一往直前,甚至倾家荡产也义无反顾,至死不谕,乐此不疲的奋斗了六十余年。南洋华侨社会重视教育和自力办学虽不自陈嘉庚始,唯能有如此规模之建树而又影响深远者,当以陈嘉庚为第一人。
    陈嘉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此地为闽南一小半岛,系明末郑成功部将抗清遗址,是个充满爱国主义传统的地方;陈嘉庚于一八七四年十月廿一日诞生于此。陈嘉庚家族数代都有人出洋谋生,陈氏父亲杞柏公早年只身南渡到新加坡谋生,陈嘉庚出生时,其父已是小有资产,经营米业,店号顺安。陈嘉庚于一八九O年十六岁时首次出国南渡,在其父经营的米店学习经商。三年后他奉亲命回乡成亲,开在家乡居留了两年。他在这段时期看到乡里儿童失学的情况,最先兴起捐资办学的念头。一八九四年陈氏二十岁,出资二千元兴建惕斋学塾,开始在创办学校,振兴教育、改革社会的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在这之后的十年间,陈杞柏的事业颇有进展,除原来的米店外,又经营黄梨园和黄梨罐头厂,在华侨社会的地位也提高。但是到了一八九三年,由于陈嘉庚异母兄弟挥霍无度,陈氏家族生意很快走下坡,他从家乡守孝三年重返新加坡后虽努力整顿,顺安号米店终于难逃倒闭之噩运。他在受到巨大打击之后重新振作起来,致力经营黄梨罐头厂,后又发展到米业和橡胶业;由于经营得法,他很快就恢复旧时的声华,拥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和产业,同时因急公好义,热心公益,而崛起成为华侨社会的领袖。
 
积极参与创办道南学校
 
    二十世纪初年,清朝政府开始推行学制改革,一九O四年批准了张之洞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国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校,新加坡华侨社会闻风而动,也开始兴办新式学校。一九O六年陈嘉庚积极参加福建会馆创陈办道南学堂(一九一二年改称学校)的工作,井于一九一O年当选为学校的第三届总理,在任期间出面筹集资金得五万余元,在亚美年路兴建校舍。(此校舍至今仍存在)。

    孙中山于一九O五年成立同盟会后,翌年在新加坡成立分会,陈嘉庚于一九O九年结识孙中山,不久后就加入和剪掉辫子。辛亥革命后,陈嘉庚在新加坡筹款接济福建军政府,协助稳定局势;孙中山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路过新加坡,获陈嘉庚热情接待,并慨然捐送一万元为路费,后来又汇五万元去南京。从参加同盟会到支持国民政府,一方面表现出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也标志着他在思想上的飞跃,从一个传统侨商提升成为心怀民族国家命运的民主主义者。

    一九一二年秋陈嘉庚乘船回国,其时虽然学制已改,但同安县立小学制度极差,权力由县官掌握,委乡绅为校长,十余年无一届毕业生。陈嘉庚说服家族各房房长支持他创办小学,由他独力承担全部开办经费。一九一三年春集美小学借大祠堂为教室开学,唯师资问题难以解决;当时教师待遇差,富户贵人子弟私下占满师范学校名额而无从事教育的志趣,因此陈嘉庚遂兴起『当先办师范学校,收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加以训练,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的设想。一九一三年他买下集美村外大鱼池,填土造地建筑校舍,是年夏集美小学迁入上课。他于是年九月返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改变经营方向,租船买船从事海运,收益甚大;又将黄梨厂和米较改为橡胶厂,利润大增。

    福建华侨王会仪倡议创办崇福女校,陈嘉庚积极响应,解囊相助,使该校能在一九一五年四月顺利开办。这所女校在提倡女子教育上发挥了开风气的作用。
 
东南亚第一间华文中学
 
    陈嘉庚在家乡开办集美小学时已向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建议兴办华侨中学,因为当时新加坡小学毕业生升学无门,唯有到中国读中学。一九一三年底他向华侨各界提出『倡办中学意见书』,唯反应不理想;到一九一八年,他联络新加坡和马来亚各地十六所华校总理,开会商议筹办华侨中学,六月中华总商会召开特别大会,通过议决开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校址设在新加坡,陈嘉庚被推选为总理。他带头捐出三万元,筹获基金五十万元,一九一九年三月廿一日开学,是为东南亚华侨打破地域和帮派界限合办的第一间华文中学。

    陈嘉庚反对帮派观念,尤其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打破地域观念,因此在第二度担任道南学校总理期间(1917-1919),他特别函请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代为物色优秀的国语(普通话)教师到道南任教;道南虽为福建会馆所办,但所招收学生粤籍者占可逾半。华侨中学开办后也以国语(普通话)为教学媒介语。华中创办后带动东南亚各地华文教育的大步发展,小学更加普及,中学也相继开设。

    陈嘉庚商务冗忙,分身乏术,因此着胞弟陈敬贤先行回乡筹办集美师和中学;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集美师范和中学开学。两部当时共有学生近二百名,在集美小学鱼池后购地,兴建校舍。同时集美小学改为专收男生,一九一七年另外开办集美女子小学,并附设幼儿园。

    陈嘉庚一九一九年五月回乡,下定决心长住以完成集美办学大计,因此召陈敬贤回新加坡掌理生意。为使集美学校经费有固定可靠来源,他把在新加坡等地的所有不动产全部捐作集美的永久基金,计包括七千英亩橡胶园和货栈、商店、地皮等。陈嘉庚此次返乡的首两年里,集美三易校长,到叶渊受聘就任,集美才从此步上正轨。
 
发展集美与创办厦门大学
 
 此后几年集美学校系统在陈嘉庚推动之下不断发展。一九二O年二月集美学校水产科正式开课,两年后改名水产部,一九二五年增设航海科。一九二O年八月集美高级商业学校开办,九月又设立医院,十一月图书馆建立。一九二一年增办女子师范,进一步提高女子教育。

    陈嘉庚认识到办学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小学直到大学,当时福建尚无一所大学,因此在他操持集美事务的同时,他开始筹备创办大学,并且一开始就决定把校址选在厦门。一九一九年七月十三日陈嘉庚在厦门浮屿陈氏宗祠召集各界人士会议,即席宣布筹办厦门大学的计划。他指出当时中国各大学科目以文学、医学、神学为主,而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关系密切的农科、理工、商科却很少,高等师范也不多,因此他构想中的厦门大学将力求学科完备,为国家栽培各方面急需的专业人材。他当场带头认捐四百万元,其中开办费一百万元,当年缴清,经常费三百万元分十二年交付。

    一九二O年九月陈嘉庚向福建省政府申请五老峰下演武场四分之一土地作为厦门大学校址,十月往上海召集筹备委员会会议,聘邓萃英为首任校长。翌年四月六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的即温楼开学,招收师范部(分文理两科)和商学部预科首批共九十多名学生。厦大开学后陈嘉庚集中精力兴建校舍,他不满意美国洋行设计的校舍,遂亲力亲为自行设计,于一九二一年五月九日举行新校舍奠基典礼。翌年二月首批校舍落成,学生迁入上课。邓萃英校长任职至一九二一年五月辞职,陈嘉庚拍电报聘请九年前与他同船返国的林文庆博士接任,林文庆适接孙中山电报召他到广州协理外交,因请孙氏代为决定去向,孙氏赞成他出长厦大,于是林氏在六月结束长期侨居生活,举家回国担任厦大校长,长达十六年之久。厦门大学在林文庆主持之下很快纳入正轨。在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二年回乡期间,陈嘉庚大部分精力用在创办和兴建厦门大学和扩充集美学校上,但他也没有忘记教育的普及,他目睹同安县各乡经济衰落,人民无力办学,因此发起组织同安教育会,并带头捐出开办费和经常费,然后向新加坡侨界募捐基金,以推行普及教育的计划。一九二一年同安教育会开始向各乡村小学分拨辅助费和设备费,并派人到各校调查教学情况和成绩,两年里共创办了四十多所小学。

    在家乡住了三年,陈嘉庚于一九二二年三月前往新加坡,接手陈敬贤因病不能管理的生意,当时只打算逗留短时期,孰料经济形势发生大变化,赖以作为办学财源的橡胶业竞争激烈,因此他全力投入生意中,这样就在新加坡一住十八年。他改变经营方向,把大笔资金转注入橡胶制品业这个新领域,很快打开销路,利润源源而来,资产大增。

    陈嘉庚为避免旁人指他垄断厦大的办学工作,开始向南洋富商募捐发展基金,不意却到处碰壁。后来世界经济大萧条,为厦大筹募基金事就更无指望。因此在那段时期,他几乎是独自承担了厦大的经费;也因为如此,他只能继续留在新加坡发展事业来充实厦大财源。一九二三年五月,陈嘉庚把在新加坡占地四千英亩的大成橡胶园和所拥有的企业的三分之一股份拨给厦门大学作为基金。二十年代厦大继续依循陈嘉庚的计划发展,到一九三一年庆祝创校十周年时,已先后建成各种用途校舍四十多幢。厦大开办初期只有师范和商学两部,经不断发展,到一九三O年已有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分设十七个系。此外并附设预科和模范小学,成为当时中国科系最完整的大学之一,同时也是最早招收女生的大学。

    国民党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后,实施新教育制度,厦门大学是最早申请立案和被批准的私立大学。
 
从幼儿园到大学完整体系
 
    集美学校方面,一九二五年集美学校在天马山脚购买荒地筹办农林部,陈嘉庚为此拨款十万元,翌年开学。一九二六年九月开办国学专门部,半年后移交厦大接办。一九二七年集美学校女子师范改为女子中学,又增设幼稚师范学。从这年起,集美学校各『部』改称学校,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中学,女子中学、男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学校、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另设幼儿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终于建立起来,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和技职教育、和厦门大学衔接起来,男女兼收,基本上完成了陈嘉庚的心愿。此外从一九二四年起又用集美学校伙食费剩余的钱设立『成美储金』 ,资助毕业生升学和出国深造,水产科、师范和中学不少学子受惠,学成后又回集美母校任教,协助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

    一九二四年陈嘉庚把停办的同安教育会属下的教育补助处移交集美学校,改称教育推广部,对县内各小学拨款补助,翌年扩大补助范围,计划同安县一百所小学,闽南各县五百所;实行下来,到一九三二年共有二十八县市七十多所小学受惠。除拨款补助外,教育推广部也提供办学上的指导。

    在新加坡方面,陈嘉庚于一九二二年开始重任道南学校总理,翌年又任爱同学校(一九一二年创办)总理;一九二三年再次当选南洋华侨中学总理。这时期华侨中学经费短绌,陈嘉庚带领募捐,纾解了这个难题。一九二五年华侨中学发生学潮,被英殖民地政府下令停办,次年重开,陈嘉庚筹备廿四万元为学校扩建校舍。

    一九二O年代至中期,陈嘉庚的事业登峰造极,是他捐资办学的高潮时期。一九二六年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对教育事业的资助就逐渐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但他办学的热忱井未梢减。
 
生意失败公司被迫改组
 
    一九二六年陈嘉庚经营的橡胶制造厂遭受内外各种因素打击,由盛而衰,他把部分资金投入饼干厂生意,但未能扭转整个大局。一九二九年世界经济开始不景气,工厂又发生火患,在一连串打击之下,资金周转困难的陈嘉庚遂向英资银行告贷。到一九三一年底因无力偿还债款,被迫改组公司抵债;其全部企业资产折价二百余万元,作为股分参加到新组成的陈嘉庚股分有限公司,他本身成为一名股东并担任总经理。一九三三年公司董事部决定停办橡胶厂将之出租,他把部分工厂出租给女婿李光前、远亲陈六使,一部分由自己承租,前者所得利润一半或全部给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后者三成利润给两校充经费。

    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八年,陈嘉庚资产损失逾半,但他仍念念不忘集美与厦大的建设,这几年两校的经费,部分是赖新加坡华侨捐款维持,而这又是陈嘉庚的热忱和声望所号召得来的。一九三O年下半年,集美和厦大两校开始接受国民政府补贴,每月五千元。一九三六年,陈嘉庚看到集美和厦大『两校虽可维持现状,然无进展希望』,于是写信给福建省政府和南京政府教育部,表示愿意忍痛割爱,请政府接办。是年六月国民政府批准改厦门大学为国立,设立咨询委员会,请陈嘉庚任终身委员,并设陈嘉庚奖学金等纪念办法。后来他又把厦大校产橡胶园移交集美,充实集美学校的基金。

    对日抗战期间,厦门大学先迁往鼓浪屿,后在长汀建校舍,一九三八年一月复课,自此到抗战胜利,厦大坚持办学从未中断。

    厦门大学改国立后,集美学校获得陈嘉庚全副精神的关注,一九三七年秋日本军舰开始炮轰厦门,集美学校校舍受到严重破坏,只好迁往内地,唯各校迁移时间地点不一。在那兵荒马乱,四处迁徙的岁月里,集美学校在校董、校长苦苦撑持下坚持开办下去。
 
筹赈救亡不忘师范教育
 
    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日本侵占马来亚、新加坡这段期间,陈嘉庚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领导侨界参与抗敌救亡的工作,他领导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一九三八、三九两年内就筹得一亿四千四百四十五万余元汇回中国。工作虽然繁忙紧张,陈嘉庚仍然没有忘记教育事业。集美学校因迁内地不能出海实习,陈嘉庚于一九三八年在新加坡创办一所水产航海学校,到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办,只有一届毕业生。由于东南亚与中国的交通受战事影响而受阻,中国教师南来不便,陈嘉庚于一九四一年决定创办南洋师范学校,由李光前捐献校舍,虽然当时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阻挠,在陈嘉庚的坚持和据理力争之下,终于一九四一年十月正式开学。这两间学校不幸都因战火蔓延到新加坡而停办。

    具有远见的陈嘉庚对抗战必胜充满信心,一九三九年就预见到集美学校被侵略者破坏,战后修复须预作准备,因此着手筹募基金二百万元,其中八十万元作修复校舍用途;南洋侨界为他的热诚所感动,纷纷踊跃输捐,使集美学校在国难中求学的学生得到极大鼓励。

    一九四O年三月陈嘉庚回返中国进行视察慰劳活动,走遍大后方,然后南下福建家乡看望内迁的集美和厦大两校,十二月回返新加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蝗军』从中南半岛势如破竹南下,陈嘉庚于翌年二月乘船离新,先至苏门答腊,后转赴爪哇,历尽千辛万苦,度过三年八个月的匿居逃亡生活。匿居期间,这位六九高龄老人把过去五十年的往事和见闻,用朴素、直率的文字撰成『南侨回忆录』。
 
重建集美与复办华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一九五O年这几年间,陈嘉庚像往年一样,始终不渝的关注着他终生醉心的教育事业。厦门大学在复员后迂回原址,但国民党政府忙于应付内战,不断压缩厦大经费,使受到战火毁坏的校舍迟迟不得修复。集美学校校舍曾遭日本飞机大炮轰炸,无一完好,又因学校内迁而荒废多年,亟需修筑,就从破坏较轻处人手开始赶修。当时物价飞涨,法币贬值,工料昂贵,至一九四六年底已耗资八千多万元。若要全部修复,约需十亿元之数,以陈嘉庚当时的财力已无能力应付。集美学校在这几年只是勉力维持免以停办而已。

    新加坡许多华校在战后无法复办,失学青少年很多,陈嘉庚倡议由福建会馆举办游艺会筹募基金,协助各华校重开。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筹募教育经费大世界游艺委员会成立,陈嘉庚发表以「金钱如粪土,散播才有用」为题的演说,号召侨胞出钱出力,自己带头捐一万元,总共筹获三十多万元。

    许多华侨因战事而破产,贫困家庭子弟要求免费求学者甚多,但学校名额有限。陈嘉庚认为:「我们办学校,最好免费生越多越好,这样才会使穷苦子弟有更多读书机会。」后来福建会馆请各委员按月捐助若干名免费生的经费,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南侨师范学校在战后复办,但后来华侨子弟因中国内战的关系不能北上升学,当地亟需中学来收容,经陈嘉庚与董事部研究后决定改为南侨女子中学。这间女子中学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开学,初期设初中部、小学部和简易师范班,第二年增设高中部。

    陈嘉庚从一九O六年参与侨界创办道南学堂开始,四十余年如一日,热心关注华侨教育,出钱出力,惮精竭虑,作出极大的贡献。在他的带动与号召下,侨界开始以更大的热忱来从事办学工作,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也从旧式私塾逐步演变成新式的小学和中学,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嘉庚北返参加开国大典,旋被委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华侨首席代表,并出席首届会议,翌年二月返新加坡。这次到新加坡,他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处理个人事务,然后于五月底乘飞机最后一次离开新加坡,结束前后六十年侨居海外的生活,回返中国定居。回返中国后,陈嘉庚大部分时间住在集美,就近参与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校舍的修复与扩建工作,从此展开他捐资办学的第二个高潮时期。

    虽然这时开始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经费全由政府负担,但陈嘉庚对这两所由他亲手创办的学校并不因此而袖手不管。他召集集美校产『集友银行』各分行经理会议,安排从香港汇款到厦门资助校舍修复工作。他写信给海外亲友进行说服和宣传,不遗余力的筹集资金,并且亲自掌管集美学校的收入开销,妥为运用财源以提高经济效益。从一九五O年到一九五五年,陈嘉庚为集美学校筹获经费三百五十三万余元人民币,同期政府拨款二百零一万余元。也是在这五年里,陈嘉庚兴致勃勃的推展厦门大学的扩建计划,亲任工程总设计师,事必躬亲,一丝不苟。

    在陈嘉庚主持之下,集美学校不但修复了毁坏的校舍,更新建了大批宏伟的校舍和公共设备,同时在课程方面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到一九五五年,集美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水产航海学校、财经学校到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共有学生五千二百多人。厦门大学获得李光前汇巨款修复和扩建,校舍也颇具规模。
 
确定面向东南亚的办学方针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陈嘉庚把集美学校董事会改组为集美学校委员会,由翌年初起负责主持各校全部校政。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一年,陈嘉庚为集美各校基本建设自筹资金一百六十三万余元。到一九六O年集美各校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一万一千六百三十八人,为创校以来最高数字。厦门大学于一九五五年确定「面向东南亚华侨、面向海洋」的发展方向,获得陈嘉庚赞同。厦大从此建立了南洋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和华侨函授部,并在各系设置有关东南亚历史、经济和海洋、物理、生物、化学等专业。华侨函授部设有中文、中医、数、理、化学等科,先后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招收了一万多名函授生。

    一九五六年九月,陈嘉庚发起创办华侨博物院,立刻获得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厦门市政府拨地九十亩作为院址,陈嘉庚率先捐献十万元,不久即筹得三十多万元,当年基本建设工程开始,一九五八年竣工,一九五九年五月十四日开幕。一九六O年七月陈嘉庚又倡议在北京创办华侨历史博物馆,并率先捐款五十万元,但这次他终于未能亲睹有关计划圆满完成。

    一九五八年陈嘉庚右眼眶上患癌症,经及时悉心治疗,病情得以控制。一九六O年初他的脑血管发生痉挛,伴有点状出血,因决定去北京治疗。翌年六月廿三日突发生脑溢血,八月十二日以全身机能衰竭逝世。陈嘉庚临终遗言,遗体运回集美安葬,并坚称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来,香港集友银行每年的股息和红利可用来资助学校。陈嘉庚把国内银行的存款三百多万元,悉数捐给国家,其中五十万元给北京华侨历史博物馆,五十万元作为集美福利基金,二百多万元供集美学校扩建校舍。陈嘉庚遗体在北京公祭后运返集美,八月二十日安葬在鳌园中。
 
一生热诚致力义无反顾
 
    陈嘉庚在集美,厦门和新加坡捐资办学,几乎把全部财产都用在创建的学校上,这笔钱在他的全部资产中所占比例之高,为任何一个捐资办学的人所不及,因此有人说他『毁家兴学』,虽则他本人并不以为然。

    陈嘉庚办学出于爱国和反哺社会的动机,绝不藉此追求名利,也不喜欢人家对他的赞扬,他指出自己办学「不足资宣扬,聊尽国民天职而已。」唯其如此,他办学「一意热诚致力,毫无反顾」,坚持不懈,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