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美兰州名的渊源

资料来源:《资料与研究》第18期 1995年11月1日



森美兰州名的渊源
Zakiah Hanum撰/叶瑞生译




    森美兰(Negeri Sembilan)作为一个州名,是以9个“州”或辽阔的“地域”组成的,并在以前各自拥有本身的管辖大臣。这些原先的“州”或“地域”即为双溪芙蓉(Sungai UJong)、南宁(Naning)、仁保(Rembau)、日叻务(Jelebu)、柔佛(Johor)(注1)、巴生(Klang)、日莱(Jelai)、乌鲁彭亨(Ulu Pahang)及昔加末(Segamat)。这以后,巴生却给了雪兰莪,日莱及乌鲁彭亨给了彭亨,而昔加末给了柔佛。

    随后,森美兰的地域就由双溪芙蓉、仁保、日叻务、柔佛(注2)、乌鲁麻坡(Ulu Muar)、依纳斯(Inas)、巴希山(Gunung Pasir)、特拉齐(Terachi)及蒸甫(Jempul)组成。

    历史学家将森美兰早期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最早阶段共分为四个“州”或“区域”,包括双溪芙蓉、巴生、日叻务、柔佛(注3);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中期,这时之前的四个州由九个被柔佛统治但由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管理的“州”或“区域”代替;第三个阶段即近代,它其中的四个“区域”统一成为一个立宪州属,并由一位严端(Yamtuan)统治。如今,森美兰被划分为六个行政县、即芙蓉、淡边、波德申、日叻务、仁保及瓜拉比朥。

    有几位历史学家认为,名为森美兰的州属,在《马来纪年》撰写的时期,即1612~1636年时,还未出现,因为该书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述。戈廷何·迪·艾勒迪亚(Godinho De' Eredia)在其于1613年所画的地图中,同样没提及森美兰这个名字。在记录至1682年的荷兰日志Dagh Register里,也没提到森美州。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森美兰是拉惹玛勒哇(Raja Melewar)于1773年被立为森美兰严端时成立的。




    森美兰的原住民,可分为三个族群,即毕端达(Biduanda)(有时也称为Blandas及Mentra),柏西西(Besisi)及耶昆(Jakun)。当时森美兰的人口并不多,大都过着迁徙的生活。

    森美兰和马六甲的联系始于15世纪初,即在马六甲王朝成立后。一些靠近马六甲的地区如双溪芙蓉、巴生、仁保及南宁,基于马六甲作为这个区域最大的经商中心所具备的势力和重要性,都依赖着马六甲。马六甲也成为米南加保人到马来半岛的森美兰居住的停驻站。马六甲对森美兰有着悠久及重要的关系,甚至在森美兰的礼俗中,有“源起于马六甲”之词。

    《马来纪年》在苏丹满速沙(Sultan Mansur Shah)(1458~1477)的时期里,提及曾被马六甲大臣,即宰相敦吡叻(Tun Perak)及敦阿里(Tun Ali)统管的斯宁乌绒(Sening Ujong)或双溪芙蓉。森美兰的四个“州”(双溪芙蓉、巴生、日叻务及柔佛)(注4)后来都由马六甲宰相敦阿里统治。当时森美兰的居民以来自沙盖(Sakai)部落的原住民居多。

    历史也记载了柔佛及森美兰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曾经根据传统口述资料而写了森美兰早期历史的马汀里斯特(Martin Lister)(森美兰前参政司)指出,无法确定柔佛士古来的居民何时搬迁并定居在柔河(Johol)。但是,其迁居的人数众多,并以耕种为生,尤其是种稻。这些居民有四位领袖,三男一女。这位名为“Neoek Kerbau”(意思为水牛的祖母)的女大臣居住于柔河。三名男性大臣则各自分居于日叻务、巴生及双溪芙蓉。这就是森美兰四位酋长(Undang)的起源,其长官住在巴生。

    森美兰早期历史也常提及拿督士古来(Dato Sekudai),他偶尔也被称为士古来大臣或巴汀士古来(Batin Sekudai)。仁保的大臣们自认为拿督士古来的后嗣,即他和地方领袖巴汀斯里布再也(Batin Seribu Jaya)或诗巫再也(Sibu Jaya)的女儿结合而生的后代。双溪芙蓉的酋长也认为自己是巴汀斯里布再也的后代。有多个有关拿督士古来的生活时期。曾经据说,他是1540年代掌政的第一任拿督仁保的祖父。有关他的历史,还有许多不一致,甚至相驳的说法。虽然如此,所有的史料都记载他在森美兰9个州出现之前就已经是这里的统治者。

    《马来纪年》提及拿督士古来的名字。据说他获得这样的名字,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开拓士古来的人。当《马来纪年》撰写完毕时(1636年),拿督士古来已经年迈及有孙子。专门研究马来半岛及马来人的英国行政官员兼历史学家,威京逊(R. J. Wilkinson)曾经做出结论,认为拿督士古来生于1600~1640年之间。

    米南加保人迁居到马来半岛,始于16世纪,即在马六甲于1511年落入葡萄牙手中之后。1613年,迪艾勒迪亚在其书中称说在南宁及仁保住有米南加保人。在其绘制的地图,迪艾勒迪亚并标出柔河(Johol),神安池(Sri Menanti)或双溪芙蓉有米南加保居民。

    1639年,一个名为凡迪威尔(Van de Veer)的荷兰将领和柔佛苏丹,即苏丹阿都惹里尔二世(Sultan Abdul Jalil Ⅱ)签署合约,合谋于1641年向马六甲发动攻势。当时马六甲仍由葡萄牙统治。攻击展开时,柔佛人已经开始和森美兰的米南加保人来往,自此以后,柔佛开始和森美兰境内马来人居住的地区有所联系。

    1643年,在马六甲掌权的荷兰人于森美兰成立了第一个“州”或“县”,并确认拿督斯里略拉玛拉(Dato Sri Lela Merah)为王,继承南宁的王号。这并不表示其他地方没有君王,只是他们的继承权不受任何统治势力承认而已。

    1705年,拉惹南宁(Raja Naning)受到柔佛苏丹,苏丹阿都惹里尔三世(Sultan Abdul Jalil Ⅲ)及荷兰政府的封赐。这标示了一种其他地方国王同样喜爱的统治方式的开始。1707年,第二任拉惹仁保(Raja Rembau)也以“皇恩封赐”的方式,受柔佛封赐,并赐予玺印。不久以后,双溪芙蓉市长(或者可能是大臣首长或拉惹双溪芙蓉)获得同样的封赐。大臣首长(Penghulu Menteri)的这个封号,存在己久,并由柔佛代表们专用。但随后这个称号也封赐给森美兰一带的地方大臣。拿督日叻务(Dato Jelebu)在1760年才获得这个封赐,拿督依纳斯(Dato Inas)也是如此。当时对巴希尔柏沙(Pasir Besar),巴生及昔加末大臣的称呼不再听闻,也从历史上消失了。他们的玺印也无法找到。同一时候,督拉惹日莱(To' Raja Jelai)成为彭亨州的大臣。

    在那一段时期,已经发现了森美兰是由几个地区组成,而这些地区又由柔佛苏丹承认的领域或县级大臣来领导。这些地区或“州”即是南宁、仁保、双溪芙蓉、日叻务、巴生、依纳斯、巴希尔柏沙、昔加末及日莱。这些州并没建立联盟组成一个联邦,反而各自成为由柔佛苏丹统治下的9个州。它们也并非米南加保州。柏巴蒂律法(Adat Perpatih)曾被尝试推介到双溪芙蓉。在其他地方如巴生,昔加末或日莱,则完全没被引进。

    接下来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米南加保人的迁居。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迁居影响是拒绝接受柔佛的一切律法,而采纳米南加保人的柏巴蒂律法。柔佛政府本身面对动荡的局面以及内战,这使到它对森美兰的控制趋弱。这种种因素,如柔佛政权的弱点,人口的增加、对实施柏巴蒂律法的要求,新的地区及新的族群领袖,使到森美兰和柔佛之间的关系从此中断。

    基于柔佛政局的动荡,森美兰在受到武吉斯(Bugis)人的侵犯并成功控制森美兰几个地方后,也呈现不稳定状况。这样的局面促使森美兰的领导人向柔佛苏丹请求派出一位王子来统治。柔佛本身自顾不暇,只好授权给森美兰的领导人们到苏门答腊找来一位王子。于是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人遂送出来自巴加鲁绒(Pagar Ruyung)的拉惹玛勒哇(Raja Melewar)。当他抵达森美兰时,他的军队被逼和自认为拉惹森卖兰的达因柬甫寨(Daeng Kemboja)所带领的武吉斯军队开战。武吉斯军队战败后,拉惹玛勒哇于1773年,被背吉斯(Penjis)及仁保的4个酋长奠立为森美兰的严端。

注释:
1.原文为Johor,但译者怀疑此处可能实指Johol,也即是柔河。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译自ZakiahHanum所著的Asal-usul Negeri-negeri Di Malaysia,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