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与马来人的精神生活

回教与马来人的精神生活
文/Hasina Haji Hasan
译/庄迪澎



    回教是一套健全的生活方式。回教为生活各层面奠立基础,从细如微粒以致不为思维所限之事。换句话说,回教通过《古兰经》及《先知言行录》(Hadis)所规定的生活实践与价值秩序,规划了所有生活系统。至於《古兰经》及《先知言行录》未曾提及的事项,则以宗教师商议后的一致见解裁决之。回教也能根据在宗教领域具威信者的评估及考量决定一件事。所采纳的参考法则有五:合法的(Halal)、禁止的(Haram)、不为之获奖赏,为之上苍不悦(Makruh)、为之获奖赏,不为之亦不为过(Harus)及圣训(Sunat)。每一行为及人类的生活都脱离不了这五个法则。但其设定却随着社会环境与气氛而变通,例如吃猪肉是违法的,可是在戎严的情况下它却可以是harus。以这个假设来看,回教并不如其他宗教信徒所认为的狭隘。回教是一个进步及合乎人类天性的宗教。回教教义包含积极之成份,并引导人类步向安宁的生活。回教本身就带有和平的含意,它的出现是为了将人类从继续生活在如蒙昧阿拉伯时代(Arab Jahiliah)忽视道德及人文考量的慌乱社会中解救出来。授与先知穆罕默德的回教,已经改变了阿拉伯的面貌,以致成为一个有能力建立其王朝的民族。

    回教教义中的一些信念激发信徒的斗志,终於成功的将世界四分之三的土地掌握於他们的权势之下。“圣战”(Jihad)之信念使回教得以在全球迅速发展,以致到远东这个区域。那些抗敌或对抗反回教之异教徒的信徒,被视为进行圣战,而一旦因此牺牲了,则是殉教(mati syahid),其回报在天堂。圣战之信念已经应用为建立回教国及回教刑法的政治斗争。回教党利用圣战之信念抖擞其支持者的斗志,以在选举之权争中迎战巫统及其他政党。1985年的默马里事件(Memali)就和圣战之信念有关。依不拉欣利比亚(Ibrahim Libya)的追随者已经受到“建立回教之斗争是圣战”的言说所影响,因此尽管没有任何武器和备件,他们之中许多人仍愿意以死对抗执法当局。回教党将依不拉欣及其信徒之牺牲形容为殉教,并未获得全国回教裁决理事会的承认。那些参与回教运动的教徒,认为为回教殉身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且这也是圣战的一部份,以伸张正义,对抗邪恶的势力。



    正如之前所言,回教引导人类步向安宁的生活,与此同时,回教也重视来世(Akhirat)的生活。先知穆罕默德本身就主张回教徒过朴实的生活,而这个主张通过其言行录中的比喻反映出来,有关比喻之含意是“饿时进食,饱前即止”及“最好的方法是中庸之道”。人类被教诲须抑制欲望与需求,因为欲望乃万恶之根源。为了抑制欲望,回教徒被建议抗欲(mujahadah)以弃除恶习(mazmumah),并培养谦恭有礼(mahmudah)之特性。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斋戒。斋戒可分为两种,即圣训斋戒(puasa sunat)和强制性斋戒(puasa wajib)。圣训斋戒通常如先知穆罕默德所奉行般在星期一及星期四进行。但是也有根据不同月份的作用而有其他形式的圣训斋戒。强制性斋戒是在回历9月进行。成年人都得接受强制性斋戒,可豁免斋戒者包括儿童、智障人士及远行者(musafir)。

    斋戒并不仅仅是忍受饥渴,而是一种训练的形式,以训练回教徒获取心智上之能力。斋戒考验耐性及对上苍之虔诚。一个人必须拥有精神上的能力及高度的自律,方能斋戒。斋戒是一种抗欲之形式,俾时时刻刻遵循回教之教义。斋戒也启发人的醒觉及忏悔感,从而产生崇高的人道精神。除了斋戒,每天祷告五次也是一种自律,以培养敬畏真主、虔诚及有道德的人。供奉亦然。这里所指的供奉并非意味着屠宰牲畜,而是考验回教徒落实上苍旨意之诚意与忠诚。回教徒所做的每件事,包括供奉、祷告、斋戒及朝圣,都有其渊远历史和事迹。这些形式和教义,对回教徒和我国的马来人具有重大之影响。因此,马来人社会并未表现出贪婪及迷恋物质的态度,而将今世的生活置於主要位置。马来人社会是个奉行各式各样生活方式的朴实社会。回教并没有教导其信徒畏缩於后方,更何况是不鼓励信徒投身商场和竞逐财富了。回教徒甚至受鼓励将商场当做主要的商业空间。先知穆罕默德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曾经承认其百分之九十的盈利来自经商。这世界上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可以在来世获取回报的对上帝的服从(ibadah)。那些富有的人必须通过天课(zakat)、救济(sedekah)及供奉(berkorban)的方式帮助穷人。穷人及马来人不曾被忽略,这个观念也已经融入马来人的生活中,就如所展现出来的群策群力、重视彼此及鼓吹互助精神。

    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如赛胡先阿达斯博士(Dr. Syed Hussien AI-Attas),马来人并不如想像中的懒惰。冠予马来人“懒惰”的标签,只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编制的神话,目的在於弱化马来人,进而方便统治及为所欲为。“懒惰”的概念并没有在回教教义中出现,尽管其信徒受促到教堂做礼拜越多次越好。做礼拜的时候,回教徒也受促勤力的工作,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古兰经》里的其中一个句子是,除非自我改变,否则上苍不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回教教义里,也有一些具有激励性的句子,比如俨如明日将死般的祷告及俨如尚有1千年寿命般工作。回教也教导其信徒思考和追求知识。授与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一个神托(Wahyu),就是:“阅读吧,以上苍之名阅读。”多数令人尊重的宗教师已经同意,这个句子教导人们思考和运用他们的智能。这是因为人们经常感情用事及忽略理性和明智的智能。因此,在马来人社会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并非回教教义。回教徒社会,特别是回教党支持者所展现的狂热主义与极端主义,主要是受到狭隘政党政治的情绪所驱使。回教徒只是受促忠於上苍和回教教义而已。这个主张已经被诠释在马来人社会的生活中,他们将全力捍卫回教,尽管有许多人只是名义上的回教徒。这种狭隘的思想,是由於宗教师根据自己的喜恶和观点所做的诠释。回教不曾主张暴力和仇视非回教徒。如果翻阅回教历史,就会发现回教是以温和、外交性质及崇高道德的方式传教。回教徒对1千4百年前先知穆罕默德的成就的响往,有别於今日马来人社会里的狂热主义。非回教徒并不一定得受到仇视和抗拒,相反的,这些人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当先知穆罕默德统治麦地那城(Kota Madinah)时,非回教徒的权利受到麦地那宪法的承认。回教徒一旦侵犯非回教徒的权利,将受到重罚。非回教徒在固教国里的地位,被视为从属异教徒(kafir zimmi)。一旦一个人被规类为从属回教徒,他就得受到保护;只有那些仇视回教和公开表现出对抗回教的异教徒,才会被抗拒。即使如此,也是以回教允许的开化方式。



    因此,必须区分回教徒的行为和马来人的态度。马来人社会其实也划分为几个主要派系。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所奉行的是Ahlul Sunnah Wal-Jamaah派。也有其他国家的回教徒奉行什叶派(Syiah)、瓦哈比派(Wahabi)及其他派系。在Ahlul Sunnah Wal-Jamaah派系中,又分裂为汉巴利(Hambali)、沙菲依(Shafie)、马利基(Maliki)及哈纳菲(Hanafi)四个支派。马来人社会普遍上奉行的是沙菲依支派。基本上,除了触及教义上的支脉外,这些支派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要没有触及信仰的问题,回教允许支派的区分。从这些支派中,又可再分为几个奉行不同道乘(Tarikat)教义的集团。比方说,澳尔根组织的追随者奉行的道乘是奥拉默哈末迪雅(Aurad Muhammadiah)。也有马来西亚的回教徒成为纳沙巴尼亚(Naqsabaniah)及阿末迪亚(Ahmadiah)等道乘的追随者。无论如何,并非所有回教徒都有奉行道乘。所谓的“道乘”就是指令自己接近上苍的途径。他们奉行达里卡,以使自己在接近上苍的过程中达致大悟和对生命体悟(Hakikat)的境界。回教有四种知识类目,其一是与律法及日常生活秩序有关的回教法规。比回教法规更高层次的,是通过道乘之经验取得的对生命的体悟。一名回教徒必须达致的最高层次是经过研究而大悟。但要达致大悟的境界并非易事。这些就是传授给有意,钻研宗教知识的教徒的各种知识。已经达致大悟境界的人,将获恩赐各种特质及特异禀赋(karamah)或上苍赐予人类的优惠。已达致此境界者,被称为修行者(zuhud),他们无须再理会尘世中的生活,因为他们已经将自己同上苍结为一体。

    此外,对马哈迪教长(Imam Mahadi)的信仰也在我国回教徒中迅速发展。马哈迪教长并没有在可兰经里出现,不过却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在其言行录中提及。从言行录中得到的结论是,马哈迪教长将在其统治之时代末期大约七年左右降世,那时人类将生活在一片和平安定的情境。马哈迪教长是将随着世界末日来临而处於动乱无序时降世的耶苏基督(Nabi lsa)的助手。对马哈迪教长的崇信致使道乘的群体迅速发展,宗教教师自我标榜为万众期待的马哈迪教长之继承人。先知穆罕默德并未提及谁是马哈迪教长,导致信徒自行诠释马哈迪教长。这不只在马来西亚发生,在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及非洲亦然。那些崇信马哈迪教长的人将表现出异常的勇敢,因为他们相信,帮助马哈迪教长斗争的人,终将获得如在天堂般的回报。

    根据回教社会里回教教义之现实及概念,特别是在马来西亚,可鉴定出几项形构今日马来人思维及精神生活的影响。首先是近年来在马来西亚极为活跃的宗教复兴。马来西亚的回教徒对这股宗教复兴的潮流趋之若骛,因为他们相信他们之前所奉行的生活方式违反回教教义。因此,他们付诸於自己的身份认同,例如戴头巾、穿长袍、戴布幔及戴呢帽,同时又蓄胡子及留髭,以显示他们做为一名信奉真主者(Mukmin)的虔敬及奉戒。他们认为回教必须以外在形式体现及建构纯洁的个性。为了形塑这种完美的人类个性,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如回教课程(usrah),祈祷会、研究班及黎明班等。

    各类回教运动及团体的成立,也是对全面奉行《古兰经》及《先知言行录》所规划的回教教义的醒觉及意愿之体现。回教复兴之影响,是它改变了几个生活制度,比如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在经济方面,政府推行无利息银行制。回教银行及其他机构做为历来奉行世俗制度的另一选择。回教徒广泛参与经济及社会领域,也是他们响应回教教义主张回教徒通过这个领域建设力量的部份努力。政治领域的转变也可从注入回教价值观、执行回教刑法及将马来西亚变成回教国的努力中看出。社会方面,爱心社会已被提出,以及通过法律限制男女自由交往,都是要取代自殖民政府手中承继的法律之起始步骤。

    还有许多源自於改革运动及回教复兴之影响在马来人社会里显现。对於当一名生活在1千4百年前的回教徒的兴趣,支配了今日马来人的生活。无论这些生活秩序上的转变,是否将马来人的生活引导至更进步的方向或恰恰相反,都依赖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普遍上,支持回教复兴运动的回教徒将视这项转变为正面的,同时符合回教教义之需求。对另一些人而言,这只是源自於因无法适应充满竞争的现代生活,而出现的短暂现象。主张保守及传统者也不少,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回教徒所该捍卫的真正价值观。一些则采取较开放和实用的方式,那就是将回教结合於当前之情势。这一群人正控制和支配了马来人社会的生活,但是必须提醒的是,保守派、改革派及原教旨主义也正迅速的崛起。这些转变和发展同回教教义之诠释及其中的一些观念有密切之关系。经常令我国回教徒争论不休的,是有关信念涉及信仰,抑或只是不足以渲染的意见分歧而已。


资料来源:《资料与研究》第16期 199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