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植南方~新山14个文化人剪影》
马来西亚相声之父,落力推广相声、歌乐及文化艺术等。1995年创设飞蒲文化艺术中心,内设世界第一家相声资料馆,并组织飞蒲相声艺术团,全力推动相声艺术。
“面对有人批评新山没有的文化活动,我会不甘心地问:为什么吉隆坡可以做,新山不可以做?”
新山这个住满“过江之鲫”的地方,有很多文化耕耘者,默默守护著我国的南端门户,并下定决心要让文化活动在新山萌芽。
姚新光、陈徽崇、陈再藩与陈清水四人是新山文化界备受尊敬的文化推动工作者,新山人称之为“三陈一姚”。
姚新光长期从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发展事业,策划与组织华社艺术表演和交流,培训华社青年艺术人才,积极倡导普及和提高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华社因而称他为文化使者。他亦是当代马来西亚相声倡导人,人人尊称他为“马来西亚相声之父”。
他曾在造酸厂工作三十年,于柔佛巴西古当担任过肥料厂厂长,也曾任国际肥料发展中心受训的工厂主管。
1944年,姚新光生于雪兰莪州与森美兰州交界处的礼申芭(当时的Licensed Settlement,今为Tanah Merah A村附近),一个以务农和饲养家禽为生的家庭。他的父亲于1930年代从中国南来,在南洋落地生根后,成立家室,育有五个孩子,姚新光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姚新光是家中惟一有机会上学的孩子。七岁那年,父亲对他说:“你还是早一点去念书。”翌年,即1951年,父亲便把适龄的姚新光送人丹A华小。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太少,父亲惟有将他转到雪邦华小继续完成高小教育。小学毕业后,在父亲的世交推荐下,姚新光到吉隆坡公教中学求学(当时公教尚未改制),成为村里第一个就读华文中学的孩子,这和当时村里大多数人认为懂得英文出路广的想法大相迳庭。初中毕业后,他到吉隆坡中华中学完成一年的高中学业。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家人为了让姚新光完成中学,忍痛牺牲小弟念中学的机会。
在公教中学期间,有一天他帮校内天主教修士打扫书房时,偶然听到“对话说笑”相声唱片,深深吸引了他。那是他初识相声的因缘。
中学期间,姚新光经常欠缺伙食费,甚至连多搭一趟车或多吃一个点心的钱都没有。在那段不安定的贫困日子里,为了节省开销,他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
姚新光的学杂费是靠家里贩卖小乳猪凑来的,有时遇到母猪流产,姚家经济就会陷入困境,所以他对乳猪有种奇妙的感情,好长一段时间不吃乳猪。
1961年,就读吉隆坡中华中学高二的姚新光考获高中离校文凭。但因家人无法负担他的学杂费,他惟有辍学,穿起白衣白裤回到母校丹A华小任临教一年。回想这段日子,姚新光自嘲风光得很,因为当年只有教师及书记才有资格穿白衣裤。次年,他辞去教职,先后到养猪场及砖厂工作。
在村里生活的这段时间,逢村人办婚礼时,请会邀请姚新光担任大会司仪,是村中司仪的首选人物。第一次主持婚礼大典乃是受主婚人校长之邀。姚新光仍然记得:站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首次面对数百人,不免战战兢兢。
1964年,父亲鼓励之下,姚新光再次提起行囊,离开新村到雪兰莪八打灵一间造酸厂工作。这一呆就是三十年光景,几近人生的三分之一。
姚新光在造酸厂从操作员升到组长、值班主任、助理工程师、生产总监,及最后的厂长,可说平步青云。但他并不自满,尤其当上主管后,他利用四年的时间,晚上工作,白天读书,苦学修读机械工程专科,自我提升。“后来当上生产总监及厂长,也可能是因为有了机械工程专科文凭。”
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之余,姚新光还热衷社团活动。1970年,他加入双溪威青年俱乐部,从此活跃于社会文化活动。
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把文化人分成“月亮文化人”及“太阳文化人”。前者是指在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文化经理人,后者则是那些在台前发光的文化人。在马来西亚,太阳太多,月亮太少,兼具两者更是异数,而姚新光就是异数。
姚新光虽然不是土生的新山人,却因工作的巧合及文化的机缘,最终落脚于此,为新山文化历册增添光辉。他相信是新山这块灵地,让他的文化使命得以发挥。若换作吉隆坡, “姚新光”或许只是默默无名的文化人。
然而,姚新光的文化人身份却萌芽于吉隆坡。他曾参与吉隆坡双溪威青年俱乐部两年多。这期间,他为独大基金进行筹款活动,也为吉隆坡多个表演团体策划活动,是琼联剧社合唱团的“不唱歌的合唱团团员”成员;他也曾在雪华堂担任过表演艺术组主任、策划精英文化义演,兼任副主席及艺术顾问,还协助过福州总会组织青年团与妇女组。
身为丈夫与父亲的姚新光,获得妻儿的支持、谅解与认同之下,全心投人文化工作。他说:“要影响社会,首先要影响家人,让家人认同,我所做的是为社会与民族贡献。”
他一直铭记父亲的话:每个人都要为社会、民族做一点事,而且要不求回报地做,任何要求回报的事情,将不会做得好。“结果,做习惯了,就变成传统。”
1983年,他调升为柔佛巴西古当马联肥料厂厂长,但因妻子已病逝,他只能将孩子寄托给岳母,只身南下新山。这也是他的人生转捩点。
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生活,他虽然怀念吉隆坡,却也慢慢喜欢新山。他说:在新山,他可以吸收两个国家的资讯,当时两国钱币兑换率相等,他常越堤到新加坡买书、看演出。
那时候的新山太沉静了,就如他所听说的: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沙漠。耐不住寂寞的姚新光,加入新山福州会馆,主持多个汉语拼音班,为自己的寂寞找一个出口。
当时他注意到1982年全国歌唱比赛在芙蓉、马六甲与新山举行时反应惨淡。为了开拓歌唱风气,姚新光于1984年促请新山留台同学会承办艺术歌唱比赛。而姚新光在新山的文化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
之后,姚新光陆续推动新山歌艺活动。1985年,他与友人推动全国艺术歌曲独唱(南区)比赛;1986年,八大乡青团(琼青、潮青、福建青、客青、广肇青、榕青、兴安青、永德青)联办次届比赛。1987年,他找上新山中华公会青年团联合各华团,主办1987年马来西亚艺术歌曲独唱比赛。
1986年,他与另一位新山文化人陈再藩发起中秋园游会,同时邀请资金丰裕的新山中华公会参与。
1988年,他再次发挥月亮的功能,促进新山华团举办第九届全国舞蹈节。舞蹈节花费约十万零吉,为了筹得这笔活动经费,他除了联络新山中华公会,还寻求结合舞蹈组织的资源,而宽柔校友会就是他心中的合适对象。校友会会长萧光麟了解活动意义后,给了支持与配合。当时,陈再藩提出以九面鼓来代表“九舞”气势磅 的鼓艺演出概念,这是二十四节令鼓的前身。
姚新光自嘲自己常接手一些“不可能任务”。第四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因花费太大,且与政府对文化的诠释有所出人,很多人因此觉得敏感,不敢承办,而他却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友人积极组织全国文化咨询委员会,接洽吉兰丹中华公会,成功举办第四届文化节。第五届文化节主办权,也由他代表柔佛中华总会接过旗帜,首次来到柔佛州。
姚新光认为职业是必要的,也要求做好,但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应该放下;经营文化活动则是终生事业。社会文化人须大公无私,因为社会期待你的工作成果。
1994年,姚新光五十岁,提早退休,辞去肥料厂厂长职位,全情投人文化工作,成为全勤文化艺术工作者,履行了他的信念。
1980年代后期,姚新光淡出文化策划的舞台,潜心经营自己的文化事业——相声。他想改变以使者的身份在音乐、舞蹈等文化组织里奔波的模式,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声。
1988年,他发起推动全国相声表演赛,邀请台北汉霖说唱团王振全及常忆君等国外评审。赛会过后,还安排他们巡回全马几个城市,为马中相声艺术交流发展奠下基础。1989年,新加坡电视台邀请姚新光参加“笑一笑,少一少”相声节日系列,与中国相声大师马季及赵炎同台演出。
1990年始,姚新光赴北京进修考察,学习相声及艺术语言,并在上海“国际相声大汇演”献上“马来西亚风情画”演出。那场演出让他有幸初会侯宝林大师。
经过这个国际汇演,他深刻地体会到相声艺术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相声讲究的是语言功力及表现能力,它需要表演者敏捷的思维、阅历及独特的观察,延伸面向广,因此,相声演员除了要具备优异语言的条件外,也需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表现力。
为了提升本地相声的欣赏及创作水平,姚新光邀请马季与十一笑星巡回演出。姚新光对相声的爱好令马季感动,而愿意不计酬劳,逗留马来西亚半年,到全马各地讲学。姚新光也趁机在新山拜马季为师,成为马家班第十二位入室弟子。
1993年,姚新光参加合肥“中国首届相声节”,同年,首届马来西亚相声节在新山举行。1995年,姚新光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相声传播金像奖”;1996年更受邀参加北京中央电视台“正月正相声贺岁节日”。
在中国相声界浸濡越久,姚新光越觉得白己的语言能力比中国相声演员弱。他回想:1996年到北京参加当地的贺岁节日时,七个相声演员站在台上,他的华语仅比另一名洋人演员稍好。
回国检讨后,姚新光认为要提升相声艺术,首先应该提升老师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是相声的主干。他同时发现在马来西亚,相声除了是一门艺术,还是项可激发人们学习语言的媒介。
推广艺术并不难,但要扎根,尚需其他方面的配合。为了扎根工作,设立基地是必要的。1995年,姚新光在新山柔佛再也花园一幢三层楼店屋创设飞蒲文化艺术中心,内设世界第一家相声资料馆,并组织飞蒲相声艺术团,倾力推动相声艺术。
有了基地后,姚新光开始著手策划多项相声活动。1996年至1998年间,他受邀担任筹组华语正音委员会主席,策划“讲好华语运动”,走访全国三十余座大小城镇主持讲座。为了促进华巫艺术文化交流,也策划“马季相声巫译”,并担任组委会主席。此外,还策划全国相声与小品培训、全国相声及小品创作赛、马台相声及交流会等。
1999年,五十五岁的姚新光老将上战场,参加中国国家语委语言培训课程及华语水平测试,并考获二级甲等,成为海外首批考获证书的学生。回国后,姚新光创设马来西亚华语培训测试中心,引进华语水平测试,使华语学习迈向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2001年,他与教总合作,办了师资语言培训组。
面对有人批评新山没有的文化活动,他会不甘心地问:为什么吉隆坡可以做,新山不可以做?作为全马第二大城市,书法界却一盘散沙,主要是因为无人推动。那就找人使他们合作起来吧!坐而言,起而行,1996年,姚新光倡组了马来西亚书艺协会新山联委会。过去两年,他也推动了寻匾工作队、新山老街寻占等活动,同时在新山华侨殉难公墓周围发展独有的文化园林。
如今新山歌唱活动很蓬勃,然而舞蹈活动在“九舞”过后,就像个早夭的孩子,盛筵难再。硕果仅存的舞蹈团,也因发展困难而苟延残喘。他坦言:作为一名文化使者,他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跟进后续工作。因此,他很务实地体认到: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只要尽力做好每—件事,就不会有遗憾。
深深体悟到“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规律后,姚新光创设了文化顾问公司,目的是希望提供意见给那些有心搞活动,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人。
他发现举办活动最大的阻力是人为的阻力。虽然多方面的意见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把意见化为动力,反而会坏了大事。
华人文化在我国属非主流文化,政府给予的资源很少。“不过,相比起来,教育所面对的困境,远远比文化还多,也更显著。”虽然如此,姚新光希望华人不要悲观,反而要负起民族责任与本身的本分,对社会有所贡献,让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以流传。
2001(?)年,医生证实姚新光患上鼻咽癌。2004年8月,姚新光不敌死神,撒手人寰,马来西亚的文化天空同时陨落了一颗耀眼的星星与光芒的太阳。
(邓晓璇)
姚新光~相声艺术之父
马来西亚相声之父,落力推广相声、歌乐及文化艺术等。1995年创设飞蒲文化艺术中心,内设世界第一家相声资料馆,并组织飞蒲相声艺术团,全力推动相声艺术。
“面对有人批评新山没有的文化活动,我会不甘心地问:为什么吉隆坡可以做,新山不可以做?”
新山这个住满“过江之鲫”的地方,有很多文化耕耘者,默默守护著我国的南端门户,并下定决心要让文化活动在新山萌芽。
姚新光、陈徽崇、陈再藩与陈清水四人是新山文化界备受尊敬的文化推动工作者,新山人称之为“三陈一姚”。
姚新光长期从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发展事业,策划与组织华社艺术表演和交流,培训华社青年艺术人才,积极倡导普及和提高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华社因而称他为文化使者。他亦是当代马来西亚相声倡导人,人人尊称他为“马来西亚相声之父”。
他曾在造酸厂工作三十年,于柔佛巴西古当担任过肥料厂厂长,也曾任国际肥料发展中心受训的工厂主管。
1944年,姚新光生于雪兰莪州与森美兰州交界处的礼申芭(当时的Licensed Settlement,今为Tanah Merah A村附近),一个以务农和饲养家禽为生的家庭。他的父亲于1930年代从中国南来,在南洋落地生根后,成立家室,育有五个孩子,姚新光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姚新光是家中惟一有机会上学的孩子。七岁那年,父亲对他说:“你还是早一点去念书。”翌年,即1951年,父亲便把适龄的姚新光送人丹A华小。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太少,父亲惟有将他转到雪邦华小继续完成高小教育。小学毕业后,在父亲的世交推荐下,姚新光到吉隆坡公教中学求学(当时公教尚未改制),成为村里第一个就读华文中学的孩子,这和当时村里大多数人认为懂得英文出路广的想法大相迳庭。初中毕业后,他到吉隆坡中华中学完成一年的高中学业。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家人为了让姚新光完成中学,忍痛牺牲小弟念中学的机会。
在公教中学期间,有一天他帮校内天主教修士打扫书房时,偶然听到“对话说笑”相声唱片,深深吸引了他。那是他初识相声的因缘。
中学期间,姚新光经常欠缺伙食费,甚至连多搭一趟车或多吃一个点心的钱都没有。在那段不安定的贫困日子里,为了节省开销,他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
姚新光的学杂费是靠家里贩卖小乳猪凑来的,有时遇到母猪流产,姚家经济就会陷入困境,所以他对乳猪有种奇妙的感情,好长一段时间不吃乳猪。
1961年,就读吉隆坡中华中学高二的姚新光考获高中离校文凭。但因家人无法负担他的学杂费,他惟有辍学,穿起白衣白裤回到母校丹A华小任临教一年。回想这段日子,姚新光自嘲风光得很,因为当年只有教师及书记才有资格穿白衣裤。次年,他辞去教职,先后到养猪场及砖厂工作。
在村里生活的这段时间,逢村人办婚礼时,请会邀请姚新光担任大会司仪,是村中司仪的首选人物。第一次主持婚礼大典乃是受主婚人校长之邀。姚新光仍然记得:站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首次面对数百人,不免战战兢兢。
1964年,父亲鼓励之下,姚新光再次提起行囊,离开新村到雪兰莪八打灵一间造酸厂工作。这一呆就是三十年光景,几近人生的三分之一。
姚新光在造酸厂从操作员升到组长、值班主任、助理工程师、生产总监,及最后的厂长,可说平步青云。但他并不自满,尤其当上主管后,他利用四年的时间,晚上工作,白天读书,苦学修读机械工程专科,自我提升。“后来当上生产总监及厂长,也可能是因为有了机械工程专科文凭。”
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之余,姚新光还热衷社团活动。1970年,他加入双溪威青年俱乐部,从此活跃于社会文化活动。
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把文化人分成“月亮文化人”及“太阳文化人”。前者是指在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文化经理人,后者则是那些在台前发光的文化人。在马来西亚,太阳太多,月亮太少,兼具两者更是异数,而姚新光就是异数。
文化使者的月亮面
姚新光虽然不是土生的新山人,却因工作的巧合及文化的机缘,最终落脚于此,为新山文化历册增添光辉。他相信是新山这块灵地,让他的文化使命得以发挥。若换作吉隆坡, “姚新光”或许只是默默无名的文化人。
然而,姚新光的文化人身份却萌芽于吉隆坡。他曾参与吉隆坡双溪威青年俱乐部两年多。这期间,他为独大基金进行筹款活动,也为吉隆坡多个表演团体策划活动,是琼联剧社合唱团的“不唱歌的合唱团团员”成员;他也曾在雪华堂担任过表演艺术组主任、策划精英文化义演,兼任副主席及艺术顾问,还协助过福州总会组织青年团与妇女组。
身为丈夫与父亲的姚新光,获得妻儿的支持、谅解与认同之下,全心投人文化工作。他说:“要影响社会,首先要影响家人,让家人认同,我所做的是为社会与民族贡献。”
他一直铭记父亲的话:每个人都要为社会、民族做一点事,而且要不求回报地做,任何要求回报的事情,将不会做得好。“结果,做习惯了,就变成传统。”
1983年,他调升为柔佛巴西古当马联肥料厂厂长,但因妻子已病逝,他只能将孩子寄托给岳母,只身南下新山。这也是他的人生转捩点。
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生活,他虽然怀念吉隆坡,却也慢慢喜欢新山。他说:在新山,他可以吸收两个国家的资讯,当时两国钱币兑换率相等,他常越堤到新加坡买书、看演出。
那时候的新山太沉静了,就如他所听说的: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沙漠。耐不住寂寞的姚新光,加入新山福州会馆,主持多个汉语拼音班,为自己的寂寞找一个出口。
当时他注意到1982年全国歌唱比赛在芙蓉、马六甲与新山举行时反应惨淡。为了开拓歌唱风气,姚新光于1984年促请新山留台同学会承办艺术歌唱比赛。而姚新光在新山的文化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
之后,姚新光陆续推动新山歌艺活动。1985年,他与友人推动全国艺术歌曲独唱(南区)比赛;1986年,八大乡青团(琼青、潮青、福建青、客青、广肇青、榕青、兴安青、永德青)联办次届比赛。1987年,他找上新山中华公会青年团联合各华团,主办1987年马来西亚艺术歌曲独唱比赛。
1986年,他与另一位新山文化人陈再藩发起中秋园游会,同时邀请资金丰裕的新山中华公会参与。
1988年,他再次发挥月亮的功能,促进新山华团举办第九届全国舞蹈节。舞蹈节花费约十万零吉,为了筹得这笔活动经费,他除了联络新山中华公会,还寻求结合舞蹈组织的资源,而宽柔校友会就是他心中的合适对象。校友会会长萧光麟了解活动意义后,给了支持与配合。当时,陈再藩提出以九面鼓来代表“九舞”气势磅 的鼓艺演出概念,这是二十四节令鼓的前身。
姚新光自嘲自己常接手一些“不可能任务”。第四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因花费太大,且与政府对文化的诠释有所出人,很多人因此觉得敏感,不敢承办,而他却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友人积极组织全国文化咨询委员会,接洽吉兰丹中华公会,成功举办第四届文化节。第五届文化节主办权,也由他代表柔佛中华总会接过旗帜,首次来到柔佛州。
姚新光认为职业是必要的,也要求做好,但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应该放下;经营文化活动则是终生事业。社会文化人须大公无私,因为社会期待你的工作成果。
1994年,姚新光五十岁,提早退休,辞去肥料厂厂长职位,全情投人文化工作,成为全勤文化艺术工作者,履行了他的信念。
相声之父的太阳面
1980年代后期,姚新光淡出文化策划的舞台,潜心经营自己的文化事业——相声。他想改变以使者的身份在音乐、舞蹈等文化组织里奔波的模式,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声。
1988年,他发起推动全国相声表演赛,邀请台北汉霖说唱团王振全及常忆君等国外评审。赛会过后,还安排他们巡回全马几个城市,为马中相声艺术交流发展奠下基础。1989年,新加坡电视台邀请姚新光参加“笑一笑,少一少”相声节日系列,与中国相声大师马季及赵炎同台演出。
1990年始,姚新光赴北京进修考察,学习相声及艺术语言,并在上海“国际相声大汇演”献上“马来西亚风情画”演出。那场演出让他有幸初会侯宝林大师。
经过这个国际汇演,他深刻地体会到相声艺术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相声讲究的是语言功力及表现能力,它需要表演者敏捷的思维、阅历及独特的观察,延伸面向广,因此,相声演员除了要具备优异语言的条件外,也需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表现力。
为了提升本地相声的欣赏及创作水平,姚新光邀请马季与十一笑星巡回演出。姚新光对相声的爱好令马季感动,而愿意不计酬劳,逗留马来西亚半年,到全马各地讲学。姚新光也趁机在新山拜马季为师,成为马家班第十二位入室弟子。
1993年,姚新光参加合肥“中国首届相声节”,同年,首届马来西亚相声节在新山举行。1995年,姚新光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相声传播金像奖”;1996年更受邀参加北京中央电视台“正月正相声贺岁节日”。
在中国相声界浸濡越久,姚新光越觉得白己的语言能力比中国相声演员弱。他回想:1996年到北京参加当地的贺岁节日时,七个相声演员站在台上,他的华语仅比另一名洋人演员稍好。
回国检讨后,姚新光认为要提升相声艺术,首先应该提升老师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是相声的主干。他同时发现在马来西亚,相声除了是一门艺术,还是项可激发人们学习语言的媒介。
推广艺术并不难,但要扎根,尚需其他方面的配合。为了扎根工作,设立基地是必要的。1995年,姚新光在新山柔佛再也花园一幢三层楼店屋创设飞蒲文化艺术中心,内设世界第一家相声资料馆,并组织飞蒲相声艺术团,倾力推动相声艺术。
有了基地后,姚新光开始著手策划多项相声活动。1996年至1998年间,他受邀担任筹组华语正音委员会主席,策划“讲好华语运动”,走访全国三十余座大小城镇主持讲座。为了促进华巫艺术文化交流,也策划“马季相声巫译”,并担任组委会主席。此外,还策划全国相声与小品培训、全国相声及小品创作赛、马台相声及交流会等。
1999年,五十五岁的姚新光老将上战场,参加中国国家语委语言培训课程及华语水平测试,并考获二级甲等,成为海外首批考获证书的学生。回国后,姚新光创设马来西亚华语培训测试中心,引进华语水平测试,使华语学习迈向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2001年,他与教总合作,办了师资语言培训组。
奋不顾身献艺术
面对有人批评新山没有的文化活动,他会不甘心地问:为什么吉隆坡可以做,新山不可以做?作为全马第二大城市,书法界却一盘散沙,主要是因为无人推动。那就找人使他们合作起来吧!坐而言,起而行,1996年,姚新光倡组了马来西亚书艺协会新山联委会。过去两年,他也推动了寻匾工作队、新山老街寻占等活动,同时在新山华侨殉难公墓周围发展独有的文化园林。
如今新山歌唱活动很蓬勃,然而舞蹈活动在“九舞”过后,就像个早夭的孩子,盛筵难再。硕果仅存的舞蹈团,也因发展困难而苟延残喘。他坦言:作为一名文化使者,他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跟进后续工作。因此,他很务实地体认到: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只要尽力做好每—件事,就不会有遗憾。
深深体悟到“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规律后,姚新光创设了文化顾问公司,目的是希望提供意见给那些有心搞活动,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人。
他发现举办活动最大的阻力是人为的阻力。虽然多方面的意见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把意见化为动力,反而会坏了大事。
华人文化在我国属非主流文化,政府给予的资源很少。“不过,相比起来,教育所面对的困境,远远比文化还多,也更显著。”虽然如此,姚新光希望华人不要悲观,反而要负起民族责任与本身的本分,对社会有所贡献,让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以流传。
2001(?)年,医生证实姚新光患上鼻咽癌。2004年8月,姚新光不敌死神,撒手人寰,马来西亚的文化天空同时陨落了一颗耀眼的星星与光芒的太阳。
(邓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