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经~学艺竞赛

学艺竞赛

赛风蓬勃

    我国学生学艺竞赛之风,一向十分蓬勃。州级最多,全国赛一年也有几项。

    以学科性质来分,语文科学艺赛最多,计有演讲赛、讲故事赛、诗歌朗诵赛、相声赛、书法赛、作文赛、常识赛、辩论赛等。数理科学比赛,有数学比赛、理科常识赛等。艺能科比赛,计有歌唱赛、演奏赛、美术赛、设计赛、舞蹈赛、工艺赛等。

    学艺赛多由文教团体主办;也有社团及华文学会主办的。协办者包括传播媒体、政府机构等。经费赞助者,多为厂家及商行,或文教机构及社团;也有私人热心捐献的。

    为慎重其事,广为宣传,赛前有新闻报导或广告。临场还有开幕礼或启封礼。其用意无非是要提倡学艺,提升水平,激发社会重视学习之风气。或发扬华族文化。当然,土办机构也不忘宣扬其推动会务及利惠社会之用意。

    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外学艺赛,是校内学习的延伸,也是学生观摩学习的良机,没有理由不参与。因此,主办单位总鼓励多校多人报名。最常听到的话是:志在参与学习,不在争胜得奖。

    可是,社会及一般舆论却不那样看。他们总以比赛成绩来评断一间学校的表现,或办学水平。并以几个学生的表现来断定整间学校的成绩。这难免落入以偏概全的俗套,只以智育一项,来概括六育及全面育人的理念。

成败六因

    其实,一项学艺比赛成绩的评定,有六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学生素质的高低,二是准备工作的充份与否,三是题材的充实与否,四是题目的难易,五是评判素质的高下,六是临场的表现。六个因素过关,成绩才好。

    常见的情况是:有好素质学生,没有好题材;有好题材,准备功夫又不足;准备工作做得好,题目却太难;一切都具备,裁判却不在行,评判失准;学生怯场,锦标落他家。许多师生因此叫屈,校长叫苦。

    有的学校为争取校誉,乃有取巧之举。选尖子学生常年训练,大量收集材料、猜题、抓题,以题海战术上阵。或刺探裁判人选,投其所好。这些作法,实际上已失去了竞赛促进友谊,提升水平的原意。苦了指导老师及参赛学生,也苦了校长。

    如果我们以“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育人”的理念来说,这种只照顾极少数学生,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尖子教育”,实在是不民主不公平的事。

    我们应该在校内照顾全体学生的学艺水平,并在整体质量上的提升上,甄选参赛的学生,而后加以培训。这样,有量又有质,量中求质,较为合理。

办法欠善

    目前我国华校学艺赛,整个实施办法有欠妥善,未能形成一个公平、维持一定水平的比赛制度。而且,大多注重个人表现,不重集体成绩。大型学校及明星学校因而占了优势,得奖连连。小型学校及薄弱学校,难以取得好成绩。即使他们在学艺之外,其他五育方面有良好表现,也不受社会及家长的肯定。献丑不如藏拙,他们索性不参加比赛。这对整体华校提升学风及教育水平,实在是不利的事。

    不管怎么说,校长还得应付校外的学艺赛。有时,太多比赛一起来,又与校内活动(如庆典,大考等)冲突。只好选择方便的项目参与。但校外华教人士并不谅解,尤其对独中,总以为有关华文华语的学艺赛,独中“一定拿”。殊不知决定胜负有上述六个因素。有时为了争取好成绩,不得不订立全年计划,委派老师专门训练三几个学生。有时更组织学生社团,如演讲社、朗诵组等,以制度化方式,经年训练,以求突破。

质量兼顾

    应付比赛,十分讲究技巧(并非作弊取巧)。选题、抢答、声调、姿容、衣着、态度、题材:样样要经特别训练和准备。几经培训,参赛学生的确学到不少东西。至于成绩,谁也没把握。套句指导老师受校长质询成绩时所说的话:“是学生比赛,又不是我比赛!”弦外之意是:准备工作已做了,但客观因素非我所能控制。

    比赛有好成绩,校长自应表扬,多加鼓励。比赛成绩欠佳,则应安慰及检讨,不宜苛责。但求来年有所改进。

    为表关心,校长应经常巡视参赛的准备工作。临场宜出席观赛。领奖及得奖荣誉,则千万要归功有关师生。

    如果自办全州赛事或全国赛事,那得尽早筹备,善加规划,务使赛事顺利,园满成功。

    校外学艺赛,对校长来说,是一种压力:尤其对独中校长,更是一种精神负担,与校誉好坏攸关。要摆脱社会的过份期许,一时尚无良方。

    退而求其次,校内学艺赛,例必按期举办。项目多,一年办不完,可采取二年分期办的制度,设法质量兼顾,普遍提升全校学风。参赛的学生则另外加工加料培训。

    在不忽略整体学生利益的前提下,求取校外的好表现,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办学一样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