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州名的渊源

《资料与研究》第14期 1995年3月1日

吉打州名的渊源
叶瑞生译



    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吉打是马来半岛最古老的一个州。这种看法是建基于吉打州里某些地方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里在早至四世纪前,已有相当秩序的居住区。

    以多个考古所发掘的证据,证明半岛的北部地区,在早于冰河纪(Pleistocene)时代已有原始人居住。其中被寻获的用具包括农耕之物品。这些研究也发现当时居住这地区的人,是属于原始马来人(Proto-Malays)的种类。他们于低内陆,尤其是河边,以农耕为生。这批早期的居民,在懂得应用金属器具后,生活上开始有所进步。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吉打对来自印度洋、来往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商人及旅客,是处于清晰可见的景观。这些商人沿岸航行。他们在经过数月航行于大海后,首先看到的陆地就是吉打,尤其是于海面上看起来巍伟的日莱峰。考古研究在日莱峰四周,包括默伯河及慕打河两岸,发现了有秩序的人类居住区。适合停泊船只的默伯河口及远眺显得雄伟的日莱峰,是吸引商人及旅客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商人可以直接去到东海岸的里戈(Ligor)。卡达纳加拉(Katahnagara)是为布将河(Sg. Bujang)地区所取的名字。在马来州属古历史的研究中,常被参考的本土史料是作于1612年的《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

    关于吉打州历史,还有两份著名的参考文献,也就是作于1634年后的Hikayat Marong Mahawangsa以及写于1927年的Al-Tarikh Salasilah Negeri Kedah。

    有关吉打州早期历史的资料,也可以在阿拉伯、波斯、梵文及中国文献中找到。阿拉伯及波斯的许多文献,以“Kilah” (Ibnu Khurdadhbih,1846)或“Kalah'’(Ibnu Muhaihal,941)或“Oalha”的名称多次提及吉打。据说“Qalha”有四个区,分为Kuala Qilah(现今默伯河口),Kuala Bahang(瓜拉吉打),靠近Pulau Paniang Setoi(玻璃士/暹罗边界)的Kuala Merpah及Kuala Bara(Setoi区的一个河口)。

    梵文文献里称吉打为“Kataha”或“Kadara'’而淡米尔文却称它为“Kadaram'’或“Kalagam”。




    “Kadaram'’意思为大锅,而“Kalagam'’则为黑色。根据威尔京逊(Wilkinson),吉打的原名来自“Kheddah'’这个意思为大象陷阱的名词。也有其他的看法,认为吉打原名来自阿拉伯文的“Kedah”,意思为有支脚的玻璃杯。 

    在很久以前,这里有很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兜售有支脚的玻璃杯。他们经常叫减“Kedah”这个字眼以吸引顾客对其商品的注意。从中国商人的历史记载及航海纪事,也有对吉打不同的称呼。这种各自以独特的名字称呼吉打的情形,也发生在退罗及爪哇的文献上。

    虽然提及吉打的古老文献对它有着不同的称呼,但其历史仍可以追溯至公元846年。例如lbnu Khurdadhbih (Kitab al Masalik wal Mamalik的作者)的游记里,曾提及一个名为“Kilah”而盛产锡米及野竹的岛屿。这本书是本有关回教帝国地区的指南书,它,也载有东南亚地理形势的资料。

    一个名为“苏来曼”的阿拉伯旅者,曾在公元851年叙述一个名为“Kalah-bar'’的地区,它是个被Zabaj,也即是苏门丹腊岛巨港(Palembang)室利佛逝皇朝(Empayar Srivijaya)所占领的地区。Ibnu Muhalhal于公元941年写道,“Kalah'’是东方最后一个船只可以停泊的地方。“Kalah'’被形容为一个被高墙围绕的大城市,充满着园林及小道。“Kalah”也有很多矿场及矿石。根据Ibnu Mahalhal,这种矿石不产于世界其他地方。在那儿也有一个制造得很特别的草场。

    在中国的文献里,即梁朝(502-665),吉打被称为“狼牙修”或“狼迦”(或Langkasuka)。据报导说,那里的居民于公元前一世纪就开始在那里定居。直到今天,狼牙修皇朝的确切地点仍然是个谜团。威斯特(Winstedt),一个作家及历史学家,把Hikayat Marong Mahawangsa里同样提及的Langkasuka,于其文学作品中称呼为吉打。



    历史专家如英国考古学家瓜里治·维尔斯(Quaritch Wales),法国考古学家G. Coedes和历史学家兼马来半岛(1949-1951)的前任博物馆主席Dr Linehan,都把狼牙修皇朝定于布将河(Sg. Bujang)区域。中国唐朝(618-916)的史志,把吉打称为“Kora'’或“Kola”。

    据称,“Kola”国王的族名为“Sri Pura”,而他自己则名为“Misi Pura”。中国旅者赵汝适(写于1250年),称道凌牙斯迦(Langkasuka)为一个受巨港占领的地方。易经里(十七世纪),吉打多次被称为“Chiah-Chin”或“Kie ta'a”或“Kietcha”。

    “马来半岛与马六甲古代研究”的作者,罗兰柏烈特(Roland Braddel)说,吉打曾被称为“Gedda”。这个名字和兴都文的“Khadar”,意思为适合种稻的土地有所关联,梵文里的“Kidara'’也具有同样的意思。吉打另一个名字为波斯文的“Kala”,意思为城邦。

    据说第二任吉打国王在一个名为Serokam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城市。Serokam和兴都文的“Sara”有关联,意思为建筑物,而“Kam”则指事务。在吉打进行了许多考古研究的瓜里治·维尔斯,发现了Serokam的城址。

    印度的文献则记载了“Kataha”,一个于十一世纪被印度Chola国王占领的古老吉打的名字。“Kataha',被一个名为“Sri Visaya”的人统治着。接着,据说吉打曾受Palembang的管辖,然后是Chola王,再接着下来是Majapahit。Nagara Kretagama的诗歌里称呼“吉打”及“Langkasuka”为Majapahit所统管的地区。直到十四世纪末,吉打成为一个锡米贸易中心而著名。可是在Palembang皇朝崩溃及Majapahit的势力衰退时,吉打落入了暹罗的统治。一个名为Barbosa的葡萄牙作者于1516年写道,吉打是个各种物品的贸易中心。阿拉伯船从世界各地到来经商。在吉打,许多黑椒通过马六甲运往中国。Godinho De' Eredia,一名葡萄牙籍的地图学家写于1597-1600年间,形容吉打的港口为一个充满着以榈叶建造的建筑物的地方。

    本地有关吉打历史最著名的文献是Hikayat Marong Mahawangsa,它叙述了吉打早期的历史。许多历史学家都以它做为参考,虽然他们同时承认这本文献参杂了不少脱离史实的故事。

    另一份热门的文献是Al Tarikh Salasilah Negeri Kedah,为一名皇宫里的高官,Haji Hassan Haji Arshad所著。参考Hikayat Marong Mahawangsa及Al-Tarikh  Salasilah  Negeri Kedah,读者可以从中建立一条吉打的历史道路,尤其是从十三世纪的吉打皇朝系统直通到今时今日。

(译自Zakiah Hanun所著的Asal-Usul Negeri-Negeri Di Malaysia,第三章,页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