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反思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反思
孟春
 


李光耀承认,新加坡双语政策出现偏差,导致华人独尊英文,华语水平低落。华文教育工作者指政府忽略实际情况,经常改变政策,影响教学成效,如今面对中国崛起才有急迫感。
 
新加坡引以为傲的双语教育经常是吸引海外华人家长把孩子送到该国求学的原因,但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月前却表示,施行多年的双语政策出现了偏差。他说,过去他以为所有学生透过死记硬背就能同时学好两种语文,现在他发现那是走错了方向,并指以前的教学方式是「疯狂」的。今年八十六岁的他坚定地表示,将在有生之年把错误纠正过来,在当地掀起不小的波澜。
 
其实新加坡所谓的双语教育并非指母语和英语并重,而是要求各种族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本族语言退居第二语言,至于各华族方言则面对自然消亡的命运。经过社会变迁,新加坡华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未必都将华语视为母语。
 
另据教育部调查,华族小一学生的家庭用语为英语的比例已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十增加到零九年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对一些学生来说,李光耀的话确实说中了他们的问题,因为讲华语不是他们的习惯。
 
十八岁的胡恺琳就是属于少接触华语的学生。在香港出生的她,一岁随家人移民新加坡。虽然她在家使用粤语,但在外头大部分时间使用英语。她说,过去在课堂上,华文老师都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机会发言,所以上了十年的华文课,仍没信心使用华语交谈。
 
按照教育部的课程目标,学生到了中学毕业,必须至少认识二千五百个中文词汇。不过恺琳承认已将词汇归还老师。她害羞地说:「我们拼命背《词语手册》上的词汇以及解释,但考完试后,全都忘了。」
 
从事华文教学法研究的黄龙翔博士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教学法,但死记硬背也并非完全错误,只是要看教学对象。他指出:「以前的时代,可采用这种操练式教学,但现在学生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如果他们觉得闷,也不明白背诵的意义,马上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另一些人则认为,双语教学的「错误」并非是语言教学偏差导致的,而是牵涉到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等更广泛的问题。
 
四十一岁的郭太太坦言,两个儿子缺乏对华文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家里少使用这种语言。但据她观察,儿子班上有四十个同学,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个人,而且老师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在一年内完成多篇课文,没时间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
 
开办语文学校的韩永元则认为,新加坡的大环境以英文为主、华文为辅,「根本没有让华文生长的土壤」。他说:「华文只是单科,学生接触时间少,要保持对华文的兴趣不容易。」
 
十九岁的陈家仪六年前随家人从台湾移民新加坡,对她而言新加坡的华文课本很简单,英文才是她的致命伤。当初,她的英文水平只有小三程度,经四年刻苦学习,她的中四英文会考成绩飙到了特优水平。她不认为死记硬背不合时宜,而是建立基础的方式之一,这也是她学习英文所经历的阶段。
 
谈到在新加坡上华文课的情形,她指出班上同学对华文学习并不热衷。她说:「很多科目都很枯燥,但同学们都会认真听课。其实华文老师有努力让语文课更生动,可是学生的态度却较差,因为他们知道有退路,考不好也没关系。」
 
过去曾有读者投函英文报抱怨华文课程太难,影响孩子的升学,甚至有家长因此移民澳洲。对于这部分学生,教育部已做出让步。按照新要求,学生的华文考得不好,可选择更简单的华文B课程,而且华文成绩不再是作为升学的必要条件。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王昌伟就在华文报《联合早报》上撰文,认为现在学生对华文学习兴趣减弱是因为学校过于「纵容学生」,太过为他们「着想」。他指出,「李资政说,双语政策所犯的其中一个错误是没考虑到讲英语学生的心理,但一直以来,我们的英文教育也从来没有考虑到讲华语学生的心理」,他的文章道出了讲华语学生的无奈,因为「英文水平跟不上体制的要求,就随时会被淘汰」。
 
日前,李光耀的女儿李玮玲在一篇分享她学习华文经验的文章中透露,在她童年时期,建国元勋林金山就告诉他父亲,如果兄妹三人无法学好中英文,他就不该坚持所有华族学生以同等能力掌握这两种语文。
 
关闭南洋大学的失落
 
此外,老一辈的华校生同样对自己被国家边缘化感到无可奈何,他们对政府在一九八零年 「关闭」东南亚唯一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的做法仍耿耿于怀。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华校生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说:「现在看到中国崛起,政府忙着鼓励学生学习华文。当初要是没关闭南大,现在新加坡还会缺乏华文精英?华文难道还会被边缘化吗?」
 
另一方面,新加坡在过去十二年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华文教学检讨和改革。最后一次大改革零四年在李光耀倡议的「因材施教」原则下推行。这回,李资政提出意见后,教育部长随之宣布成立「特别工作小组」,要对华文教学作出重大改变,包括采用英文来教华文。
 
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陈佩燕常挖空心思,用各种游戏配合教材,并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爱上华文。她承认,听了李光耀的批评后,她和其它老师都挺受伤的。她说:「我们一直跟着课程要求教学,最近刚实行教改,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熟悉教材……坦白说我们心里相当失落。」韩永元感叹:「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教育方法和课本内容频繁变更,让人无所适从。」
 
他指出,这些改革让人感觉到决策者着急的心理。他说,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是从中国崛起等实际形势变化出发,纯粹把语文当成工具,「这些改革似乎反映的只是行政效率,我们看不到长远的方向,也没有让人觉得是从根本上认识华文教学、华族文化」。
 
总理李显龙后来出面安抚各种情绪,并赞扬华文教师「百折不挠」的精神。他指政府理解他们在教学上面对的困难,也会予以协助。他也以「改进」、「更新」等较温和的字眼来形容政府即将对华文教学做出的变更。他强调双语政策是新加坡的基石,政府大方向并没有改变。李显龙试图把话说得中立,抒缓了民泷的情绪,让讨论暂告一段落。不过相信当教育部接下来推出新的教学方案,这一课题又会再次成为焦点。
 
亚洲周刊二十四卷二期 (20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