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 vs 多元主义一兼论大马华文教育发展之困境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1996年1月1日

保守主义 vs 多元主义一兼论大马华文教育发展之困境
杨亦然

    当马来西亚的2020宏愿发展列车,在一片“开放开明”的欢呼声夹道之下,以高速呼啸奔向未来希望之邦,然而偏偏却在这当儿爆出即将在这届国会提呈的新教肓法令,“可能”比过去的教育法令更严苛,而且对华文教育的生存发展形成更大的威胁。这个事件的演变,似乎和目前这个“开放开明”的气候显然极为不协调。它和全世界正走向多元主义的大趋势,也显然有所背道而驰。



    这个不协调的现象的出现,也许民主行动党会会称之为“小开放”,还有更大的开放需要争取。然而也有许多时评者认为此乃肇因於目前所谓的“开放开明”的气象,是执政集团所营造的一种假象。例如何启良博士就认为目前的开放是一种假开放,因为这种开放的意识并没有白底黑字的落实到政策上,因此这种开放可能是短暂的,会随著政治利益的改变而随时改弦易辙。

    民行党的看法固然有其一定的客观性,即指国阵政府在一些施政上的确作了一些开放,如开放和中国两国人民的来往、开放给外国大学到本地办分校、沙巴首长轮流由各族人民担任等的措施。然而笔者认为何启良的评论无疑是切中要害的。在重大政策上,国阵并没有可称为开放的表现,例如在政治上,选区划分的不公平越来越严重、群众集会及示威被严厉禁止、恢复地方议会的建议被否决;在律法上,不只恶名昭彰的内安法令、官方机密法令没被废除,一些法令如土地征用法令更被修改至部长的权力无限扩大,严重影响司法的独立;在文化上,国阵的国家文化理念仍然是以马来文化及回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理念,显然到目前为止仍没能看到国阵有诚心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的胸襟。

    就教育的领域而言,开放的风气也只展现在一些方面而已,如大学的理科授课可用英文、外国大学可设立分校、把华文纳入国小正课等,但是整体而言,对华文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给予公允的对待。华文教育自创办以来,不只没有被有关当局给予适当的援助及肯定,其问题更因为有关当局的诸般刁难而面对诸般困境。例如全国有开办华文组的师训学院已越来越少,录取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然而华小及独中的学生却日益增加,导致师资荒越来越严重。如今
国小也把华文纳入正课,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师资从那里来?教育部是不是打算从现已不够老师的华小调派过去呢?但是董教总欲自己培训师资而申办的独大被
拒,新纪元学院至到现今也仍音讯杳然,後者虽然得到副教育部长及马华民政诸部长的承诺协助。

    今天,董教总对新教育法令所担心的几个环节,即董事部的地位、统考的存废、必须参与公共考试、统一课本、不许筹款等,显示了1956年拉萨报告书的最後目标,即“本邦教育政策的最後目标,必须为集中各族儿童於一种全国性的教育制度下,本邦的国语(马来文)为主要之教学媒介语。为达到这个目标,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逐步推行”,仍然阴魂不散,一脉相承。

    董教总对是次新教育法令之反应,也许有人会认为过敏,然而如果总结过去华文教育面对问题的多年经验,笔者认为董教总宁愿被抨为过敏,也不愿冒风险在这一次的危机中,被历史评为後知後觉。是次新教育法令之事件,显露了马来保守势力仍然根深蒂固的控制著教育部,他们显然的仍然深信大一统主义,深信“为了国家团结,(教育政策的)目标必须是从国家制度的学校中消灭种族性的中学,以确保各族学生在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里就读”,对已逐渐被多国欣赏接纳而形成国际潮流的多元主义力拒门外。

    新教育法令事件的发生,当然也显示了许多评论者所认为的近年的开放风气,是因为国阵领导者的态度转向开明的这样一个论据,是不恰当及有错误的。事实上,依笔者之见,这种只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开放的措施,与·其说是国阵的开明所致,倒不如说是国阵的务实考量所造成。开明和务实,两者之间显然是有所区别的。开明的取向是一种开通和明智结合的胸襟,并隐含著自由和平等的价值标准,而务实的依据却是以实效和利益为目的。

    国阵务实的最终目标是为巩固政权,而服务的对象当然是国阵的利益了。这个区别是有助於我们厘清一些事情的本质问题。因为政治利益上的考量,因此目前教育领域的开放对国阵来说是有选择性的。因此,国阵所推行的以英文在大学教授理科、开放给外国大学到本地来开分校、鼓励更多马来人学习华文、开办亚太文化研究系、缩短大学课程等的建议,若是你以为这是国阵开明的成果,那实是一种美丽的错误了。说穿了,这些教育领域上的某一些方面的开放只不过是为了达致国阵2020宏愿、进军中国新兴的庞大市场及作为区域教育中心的务实心态的表现而已。

    我们当然不是说国阵在这方面的务实态度不好,反之我们是非常欢迎它这方面的开放政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是务实决策的标准是以国阵利益为取舍,而不是一种以公平及平等作为取向,因此这其中的开放是必然有选择性的,也必然的存在暮双重标准。这一点在国阵充满不一致、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政策上清楚的显现出来。为什么同样是五大国际语文之一及大多数世界人口通晓的华文,英文回流的风潮开始出现而华文作为本邦其中一大族群的母语的教育发展却处处受到箝制?既然政府鼓励马来人学习华文、建议多研究儒家思想,但为什么许多华小的增建计划不被批准、独中不许复办、统考及台湾大学文凭不受承认、本地大学生成立华文学会的申请不被通过(除马大及理大)、新纪元学院迟迟不被批准、而连执政党本身开办的拉曼学院都不敢申办中文系或者汉学系呢?

    这里头所出现的矛盾显然是大有文章的。笔者认为国阵集团所实行的务实路线,在其深层的结构中,是受到马来民族保守主义思想所主导的。这个意识型态的核心论述是马来中心观,而他们所笃信类似美国於1960年代所进行的“大融炉”(The Melting Pot)方案是达致国民团结的唯一管道。他们认为不论是政经文教那一个领域的形朔,都应以马来民族为主流文化。他们认为学校的教育即是提供学习主流文化的机会,并藉此培养好公民,达致国民团结的目标。因此我国才有类似美国公校的综合学校的概念出现,才有教育法令最後目标的出现。



    然而众所周知,美国所实行的“大融炉”计划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今天,代之而起的是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的多元主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多元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懂得欣赏多元之美。例如当今的学术趋向,无论是在历史诠释、文化评价、政治论述、教育发展等,都在掀起推翻近几百年来所建立的西方中心观、白人传统为文化主流的各种论述,为非西方的观点翻案,同时大力提倡多元主义。既使是在美国,纽约州罗契斯特教育局於1989年展开的“多元文化计划”的课程修订专案,以及纽约州教育厅於1991年所公布的“文化相倚宣言”(A Declaration of Cultural Interdependence)也都具体的展现了这一方面的趋势。

    今天,在全世界都走向多元化的潮流中时,在我国全民正努力朝向2020宏愿之际,实在很难想象我国教育界里的保守势力,仍在坚持以国文为单一教学媒介,并通过对课本内容及考试的控制来达到大一统的教育理念。然而如前所述,这样的一个马来中心观是长久以来主导著执政集团的意识型态,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波及各领域的,而今天新教育法令会出现问题,只因为教育政策是最容易反映执政集团意识型态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