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底层的海南激情
安焕然
诚如韩山元在〈琼州人南来沧桑史〉一文说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海南人出钱不比别人多,但出人出力却是不少。出钱少,乃因出洋海南人多为劳工,富者不多;然而对革命的热诚与参与,海南人绝不逊于他属人士。以往研究辛亥革命与海外华人较眼于“华侨捐资”,以致长期忽略了海南社群对革命的奉献。
事实上,1906年孙中山抵新加坡,于晚晴园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时,47位加盟者中,海南籍者就有符养华、符益华和陈毓卿3人。此外,海南籍人中还有一位王斧,他是介绍海南人加入同盟会的关键人物。1906年王斧抵新任《中兴日报》记者,之后赴泰国组织领导革命事业。
这段时期,在新加坡同盟会里还成立了一个“同盟会星洲琼帮分会”,成员多为海南籍知识分子,也有商人和工人参与其中,且多为文昌籍人。1907年他们又在新加坡二马路成立大同阅报社。书阅报社是革命党人的外围组织,当时的加盟者有二百余人,包括芙蓉的陈序机和马六甲著名琼商郭巨川等人。1912年新加坡海南社群又设立了一个琼侨同文书报社。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解散国民党,而新马的英殖民政府亦多方打压中国的革命势力。这时的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其原有势力已趋分裂,革命意识陷入低迷之际,新加坡的琼侨分部却弥战弥坚,声势凌驾于其它分部。当时的海南人革命组织,包括琼侨交通部和琼侨分部,前者由商人领导,后者则走“工人路线”,两者相互配合献力,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1921年二者合并为国民党星洲第二分部,继续组织群众的活动。自此,海南的工人势力逐渐进入琼侨国民党分部的领导层,革命党干部已是以工人阶层为主干了。
在宣传革命及组织群众上,他们也透过创办夜校来渗透其影响力。1914年至1929年创建的琼侨夜校有26间,每间夜校学生人数介于数十至200人不等。海南人多为劳工,白天得工作,于是夜校成了贫苦失学青年工人唯一进修的场所,亦成了“革命”思想输出的媒介。海南青年具有“革命”思想,与海南人夜校的频密创办有密切关系。
此外,1924年黄埔军校开办,其中亦有不少海南籍人士,如曾参与琼崖讨袁护国军的徐成章,他在黄埔军校开办时担任军校特别官佐,然而徐成章在1922年已是加入了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至第三期学生中,海南籍学生有112人,占5%,以文昌人为多。黄埔军校海南学生后来有一部分被“左派”势力指使,派往东南亚活动,新加坡琼侨夜校于20年代中期突然兴盛起来,似乎亦与这批“热血青年”有关。
在新加坡,由海南工人势力把控后的国民党分会,在20年代中期采取群众路线,一方面以打倒中国军阀为己任,另一方面,其“左倾”的“工人路线”亦具有激进的反帝色彩。此外,马来亚国民党员中的海南籍人士亦在此时准备在斯土展开反英、反资、反帝的活动。
1927年3月12日,新加坡华社各界为孙中山逝世二周年举行纪念大会,仪式举行时,一批近2千人的海南籍群众突然闯进会场,争相发言,随后更率众示威游行,呼喊反帝、反殖口号,并和警察发生冲突,死伤多人,是为“牛车水事件”。之后,雪兰莪也成立了后援会,罢乘英资电车及罢工的风潮也随之而起。经历近两个月的紧张局面,英殖民政府逮捕29人,压制了这股反帝反殖运动。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17/0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