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寻找新山的饮食文化
安焕然
林金城在上期的《安乐茶饭》专栏说新山饮食业者多不友善,而且爱以新加坡媒体报导为荣。友人阅及此文,生气,要我写点东西回应。
莞尔。持平而论,金城兄的评论有几份真实。君不见八、九十年代,新山行情兴旺,大批新加坡旅客涌进新山消费之时,一些市侩的饮食业者视邻国旅客如财神。即使是新山本地人,你到他餐馆,若仅是点些“海、陆、空三军”(炒米粉、炒粿条、炒饭),点菜的经理脸色一沉,不屑的样子实在令人吃不消。那个时候,所谓的“新新关系”,看新山人如何新加坡?新山人的工资普通,日常用品、餐饮的消费却是全国最高,一碗云吞面3块半已是十几、20年前的标价。本地人不吃,还有新加坡旅客会来消费。不把本地人和本地媒体放在眼里,新山餐饮业者少了份谦和之气,也的确有其道理。
新山是一个过境的城市,文化难以扎根,即使吃饭的客人也是如过客一般,来去匆匆。然而,林金城美食寻访,也有我不认同的地方。新山饮食文化就真的仅是如此而已吗?
美食搜寻,需要田野调查的聆听、同理心的感受。新山饮食业者爱以新加坡媒体报导为荣,那是“新新关系”长期以来的因缘。柔佛南部的华人大部分都是收看新加坡电视频道长大的,即使是华文报章,《星洲日报.大柔佛》的最后两版全彩,至今仍以新加坡娱乐新闻为主,您说其市场价值和影响力大不大?
寻访美食,若与新山的心境有隔膜,难以进入情境中去感受。走在街上,新山一些餐室、小贩档口贴上新加坡U频道的美食专访海报,外坡人或不能谅解,本地人却习以为常。本地美食能获得邻国媒体垂青,何不同荣同乐!
问“老新山”,让他们谈谈新山美食的看法,恐怕还不在于态度傲慢,而是存有更多的失落感。感叹于新山很多传统美食的消失。人口暴增也在拼命的人口移动,物换星移,新山“小汕头”成了“小印度”,儿时记忆的海南猪排没有了,炭烤海南白面包不做了。即使是引以为傲的“小汕头”潮州粥,真正“正宗”的,已不多见。不是餐饮业者后继无人,就是后继者做不出原味。“老新山”对新山美食的失落感与怀念,多过于不悦与埋怨。
说新山饮食业者没有人情味?也不尽然。只是看您有没有用心发现,愿不愿意跟他们做朋友。新山有一间每天都是高朋满座的传统海南咖啡店,为保持咖啡的香浓,这间咖啡店在收档前的半个小时,要冲茶、泡美禄可以,却坚持不卖咖啡。我太太说,它的咖啡是新山第一名。店里几个大姐看到我们来,即使再忙,也会前来寒暄几句。我们家里有时做寿司或绑了粽子,送去咖啡店,大家开心。我妈不喝咖啡,却老爱去光顾这间茶餐室,喝杯牛奶水,和乐融融。说来好笑,至今我们仍不知这家咖啡店老板姓啥名啥。
新山还有一间很有“特色”的中西餐厅,生意好、菜肴美味不必多言,其“特色”更在于那个老板很有“个性”。点菜是老板来替你点,你想多点几道菜,老板会说:“浪费,吃不完”,不让你点。懂得老板习性的老顾客都会“尊重”他的建议,不了解的客人肯定吓一跳,怎么会有这样的餐厅老板?
老板的嗓门很大,说话不客气。碰到态度嚣张的客人,他会比你更嚣张,甚至怒下逐客令。但老板“面恶心善”。记得有一次,带了一位厦门大学的退休教授到他店里吃饭,闲聊时,老板得知教授是研究陈嘉庚的,就和我们从陈嘉庚精神,谈到大马华教,进而说到中国两岸关系,老板拉高嗓门,抨击台独、大骂陈水扁。吃完饭算钱,老板说:“不用,这一餐我请!”
关于这些小故事小场景,还有很多。新山就是这么一座有待用心去发现的城市。金城兄若担心被拒于千里之外,下次南来,不妨摇个电话,我带您走走,寻找另一番滋味的新山饮食文化。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