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兴的城市
安焕然
新山,柔佛州首府,马来半岛南方门户。隔一海峡,它与新加坡仅咫尺相望。
1855年新山开埠,初名Iskandar Puteri。1866年易名为Johor Bahru,位于新山的柔佛大皇宫也在这一年建成。“新柔佛”时代的来临展现了柔佛的新生命。
Johor Bahru,华人社会习惯把这个新兴的城镇称之为“新山”。中国清末文献《小方壸斋舆地丛钞》第十帙收录一篇阙名的〈柔佛略述〉,文中记述柔佛“为亚洲极南地尽处一隅”。“其国中有地名新山者,柔王之宫室在焉。官府、狱禁皆备,境内别无分治。王宫左偏有小街衢,华国商民与土人相错而居,综其大略,有类中国一小村市。”
《柔佛略述》指出了新山的开埠,与华人的移殖息息相关。
19世纪后半叶,柔佛推行港主制度,广泛种植甘蜜与胡椒。《柔佛略述》又指说:该地“垦植之工率皆借资华人力”。而其物产“由新嘉坡每年商贩出口,柔椒占三分之二,可见其收之丰”。此外“新嘉坡之柴薪皆取资于此”,清楚地揭示了新山开埠以来,是华人商民与马来土著相错而居,并且还是新加坡物产资源腹地的实况。
此外,早期华人亦称新山为“呀坡”。柔佛古庙现存的一座铜钟,上刻“同治乙亥年春月吉旦 呀坡众弟子合敬”的字样。
新山昔时又有“小汕头”之称,这是因为早期新山居民以潮州人为多,潮州方言相当盛行。
一个新兴城镇的崛起,往往与河流息息相关。早期的新山市区,沙玉河两岸生机勃勃。酷炎的烈日,忙碌的工人汗如雨下。而河水之清澈见底,小孩在河中游泳,其乐融融。舯舡小船穿梭其间,沙玉河曾是新山市区一条繁忙的水上交通动脉。
沙玉河将新山市区分为东西两半。西岸包括沙玉街、直律街和陈旭年街一带,曾是潮州人聚集区。沙玉街处过去是热闹的巴剎。早期的新山,潮州人几乎垄断京果杂货和巴剎的生意。当时,新山有所谓的潮州四大家族:黄、洪、陈、郑,全都是经营杂货商店的。
至于河的另一边,则与粤籍港主,与著名实业家黄亚福的开发有关。由于他的关系,到来新山做生意的广肇府人也不少,他们多集中于今黄亚福街的一边谋生活。而新山广肇会馆创立于1878年,是柔佛州最早成立的一间乡团组织。
后来,各籍人士相继移入新山。传统上,客家人在市区主要经营药材、洋服、洋货、当铺和打铁业。福建人则多为树胶商人。海南人从事咖啡餐饮、相馆、西面包。此外,福建人和客家人也有多在郊区务农、从事种植者。
这是一个纯朴的城市,原本就与其它城市的兴起没有太大差别。然而,百年来一些它所形成的格局,却有与众不同之处。最明显的是反映在19世纪柔佛港主制度的推行,以潮帮为主的新山华人社会,其移殖历程,甚少有帮群间械斗及土地争夺的严重冲突事例发生。与此同时,即使存有不同的帮群认同,新山华人仍是把它置于对其会党:义兴公司的“独尊”效忠之上。早期新山华人移民社会是在比较和平、安宁、稳定中发展的。这确是新山的传统,新山的特色。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