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中西的海南料理

融会中西的海南料理
安焕然
 
1926年,来自中国的黄强到访新马,写了一本游记《马来鸿雪录》。该书提及他偕友人从新加坡乘车入马来半岛,经新山用餐的情形,特以〈柔佛餐馆与琼州人〉为篇名,写了以下这段文字:
 
抵新山,假新锦珍餐馆午饭,菜中式而餐具西式。询之店东,谓南洋各处莫不如是。盖西人、马来人均惯用刀叉,若筷子祇限于华人。又店东告余,南洋各埠,所有中西之餐馆、旅馆、咖啡店、住宅轮船火车侍役,无一而非琼州人。间有咖啡之特技,能令茶味香纯,此犹上海闽川菜馆之盛行,美洲粤东杂碎馆之普遍。其调味之工夫,亦高人一等。此餐祇费一元五角,三人已果腹矣。
 
海南厨艺之精湛,融会中西,能创出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这多少亦与早期海南人从事的行业有关。海南人在洋船客轮上打杂,或当服务生、或当厨师,做“洋工”,或在西方人和峇峇家庭里当帮佣,从中学会了各式中、西,甚至是马来料理。在多元融会变通下,海南厨师煮炒的菜肴既有吸收、创新,亦迎合了本地各民族的口味。若说“海南精神”真有所谓的“海量”包容气度,海南厨师的灵思实展现了这种精神文化的内蕴。
 
新山老街:直律街,至今还有一间别具风味的咖啡店:华美餐室。据说华美早期是做洋人生意的,英殖民时期原是英军饮酒作乐的休闲场所。随时代变迁,华美餐饮跟转型,其独特的中西餐烹调倒是非常迎合马来社群的口味。
 
华美现址原是柔佛苏丹大姐的产业,据说其创办人陆宇聪原是苏丹大姐的厨师,因而给了他一个“特别牌照”,可供马来人饮食。这间茶餐室之煮炒,没有猪肉,口味也相当本地化,尤受马来同胞喜爱,该店的顾客70%是马来人。据说过去连柔佛苏丹和皇室贵族也常到华美来打包炒面和炒米粉。早期华美2楼还设有4间厢房,招待柔佛皇室贵宾,高官显要皆慕名而来。过去,华美还有承包马来婚宴,5人一座,只需10元。60年代,华美生意特好,当时新山市区很少穆斯林餐厅,印度餐饮店也不多,而市区建设如州政府大厦和移民厅都设在附近,早午餐时间吸引很多马来官员和公务员到来用餐。当时厨房有马来厨师,而张家文则曾是陆宇聪的学徒,后来升为大厨。
 
华美最初是由六、七个股东合资经营的,陆宇聪是大股东。70年代初,陆宇聪退股,由杨泰尧接管华美,当时亦有7个股东,生意特旺,应是华美全盛时期。根据2005年退休的华美厨师符和宇口述,当时华美的招牌菜是以马来餐为主,其咖哩鸡、黄姜饭很受食客欢迎。可惜80年代以后,华美的黄姜饭不做了。
 
早年华美的鸡排和鱼排已相当出名。海南西餐多以油炸食物为主,却不油腻,香炸的鸡排,鸡皮和鸡肉融为一体,不像有些鸡排,鸡皮和鸡肉一切便分开。海南排餐的配菜:马铃薯和蕃茄要炸过,不加任何调味料,保留原味,再加入特制酱汁,香喷美味的排餐即成。特别的是,配菜中一定要放青豆,不然不叫海南排餐。配菜放青豆,是因为它不甜,具有中和作用,诚乃海南厨师绝妙巧思之构成。
 
此外,根据《中国报》报导,如今很多马来食摊盛行烹炒的Mee Hailam,其实就是源自新山的华美餐室,是由Mee Huamui演变而来。由于华美的煮炒很适合马来同胞口味,大家都不知道此道炒面是由谁发明,只知道那是由海南人炒的,因而干脆称之为Mee Hailam了。这道面食的炒法特色是不加葱蒜起锅,在调味料上也加了sambal辣酱,是完全为迎合马来本地口味而改良中式炒面的一种炒法。如今Mee Hailam已是马来熟食中相当普遍的一道菜肴,华人料理却不见有所谓的“海南面”,孰不知这是海南厨师变通的创意“发明”,Mee Hailam倒是成了马来社群对中华炒面的代名词,让海南人沾了光。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