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前思后谈海南学研究
安焕然
海南学的倡议,可溯至90年代。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曾倡议“建立世界性的独立学科──海南学”,指出海南既明显区别于中国大陆,同时为一个独特存在的实体,又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而研究的必具条件。之后,周伟民教授于〈历史呼唤将海南学的学科建设向前推进〉一文,更是指引海南学可重于海南社会静态系统、动态系统(包括农村小区、集镇小区、城市小区及海外祖籍海南的华人社会等4个方面)的研究。周伟民对海外海南社群研究的重视,是颇有识见的。
在马来西亚,我们有个别的民间学者研究海南社群,其中吴华的贡献必须给予肯定。他早期的新马会馆志研究,有不少是关于海南会馆的史料搜集,其1999年出版的《马新海南族群史料汇编》贡献亦很大。
此外,海南年轻才子杨善勇曾撰述过不少关于新马海南人物典故和地方拓殖的短文,并在网上部落格开辟了一个海南人特区,张贴了其170多篇文章,对马来西亚海南学的研究是很好的参考。
近来,海南联总也正手马来西亚海南人研究的大型统筹撰述计划,而2006年柔佛海南会馆亦与南方学院合作“搜集柔佛海南史料合作计划”,并以会馆特刊、官方档案、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为搜集导向。笔者是该学术合作计划的执行主任,参与的南院师生计有30余人。
这项计划目前已进入尾声,史料零零星星地确实是搜集了一些。然而,我们面临了一些技术问题:口述历史固然真诚,但所述史事虚实难断,其中的解读还需考功夫;至于档案文献的搜集,则犹如在大海捞针的“可遇不可求”,幸得到一些热心人士的友情支持,找到一些(却也还是零散的)。而田野调查的工作,又因过去俗称的“海南村”如今人事已非,海南村少了海南人,更使我们的工作难上加难。
问题还不仅如此,更关键的在于,至今我们所做的,还只是“史料填充”的阶段,谈不上深层的学术研究。海南学要有更高层次的深化研究,必须要有新的方法、新的分析框架和新的视点。
华人族群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史料填充,抑或是不分轻重地,像流水帐式的一味生硬罗列史事,甚或以此“歌功颂德”一番,简单强调一个族群或罗列名人录的贡献。
我们还要问的是:为什么早期海南社群是那样的?他们如何形成、整合与分化?平实的分析他们是如何演变的。研究海南社群的历史发展,最终必须超越“海南”,走出“海南”,我们总希望,这样的研究会是一个学术的对话,能对整个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有新的理解和新的启发。而海南研究虽可从柔佛这个“地方史”出发,但不能仅止于这“地方”的地域概念。它必须置于马来西亚,甚至是整个大时代的脉络中去探察──一个边缘弱势社群的生存之道及其社群的整合问题。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