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与海南沙谷米厂

郭新与海南沙谷米厂
安焕然
 
早期海南人的史料,战前文人游记亦是重要线索。1924年出版的梁绍文《南洋旅行漫记》(上海中华书局),提及海南人的习性及行业,如此形容海南人:“他们好洁而善烹调,招呼人客亦极周到,故居南洋之西人,几乎非海南人不请为厨仔”。梁绍文指说“海南人好洁成癖,闻彼辈每日早上之间必更换衣服一次,是以一日之内,均见其清洁异于常人。”
 
战前海南实业家,一定会提到郭新及其家族。梁绍文《南洋旅行漫记》说郭新当时的家产至少有500万,“虽成了一个富翁,但他总不忘贫贱时的境况,每日穿的仍然是敝衣敝,他的皮鞋至少已经补了两个窟窿,每日食的仍然是菜根淡饭,住的虽然起了一所洋房子,仍盖一间茅蓬作别墅,时常就在别墅过日子。但他对公益事极肯出钱”,诚是早期新马华商的典范,生活勤俭而热心公益。
 
《南洋旅行漫记》记说郭新下南洋之时,最初只是一间咖啡店里冲茶泡水的小童,后投入海船工作,又到山芭帮人种蕃芋。芭园主人见他老实,将一半田地信托他去经营,他见“西米”的利钱比蕃芋好,于是改种西米。过了几年,郭新大种起树胶。适逢价好,郭新一变而为马六甲的资本家。
 
文中所述之“西米”,应是沙谷米。但当时的沙谷米,很多时候是用木薯粉制成的,而且还是海南人的专业。1928年出版的黄强《马来鸿雪录》记载说,南洋有一种特产叫沙谷米,是西方人一种重要食品,富于淀粉质,常用以制作布丁及汤之用。原出于沙谷棕树,但此种植物须种植10年,始能伐取其干,捣烂滤粉,成本太贵,故有人就以木薯沙谷粉代之。
 
木薯落种10个月后,即可掘出制成粉。黄强说当时马来亚市面上所售之沙谷米大都为薯树沙谷米,而这样的一种行业,又多是由海南人经营。马六甲琼人岑会朝在麻坡就开设有一间裕丰沙谷米厂。郭巨川和郭新兄弟亦开设沙谷米厂,由于所制之沙谷米比别家洁白,经久不坏,质好,每年马六甲所举办的农业展览会,郭新家族必获一等奖。
 
以木薯制成沙谷粉的技术相当复杂,而且相当考功夫,但海南人却是掌握了此项特殊技能。黄强认为南洋木薯厂多为“海南人专利”,即使厂家非海南人,“而织筛与筛米,万不能不用海南人。”至于种植木薯,是在种植橡胶的园内兼种的副业。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1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