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甘蜜
安焕然
研究柔佛史的专家Carl.A. Trocki教授在其著名的《Prince of Pirates:The Temenggo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ohor and Singapore,1784-1885》一书中说:19世纪40年代,柔佛开始以一种新型的马来土邦的姿态出现。这种新形态,是以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对移殖华人的控制为基础的。这种变化的主旨是要创造一个新土邦,同时在柔佛发展一种更具恒久性的经济资源。
这种制度,即是柔佛港主制度的推行,并因此广泛种植起甘蜜和胡椒。而不论是开港的港主,还是甘蜜、胡椒的种植者,他们大部分是华人。这批披荆斩棘的拓荒者,他们不愧为开发柔佛的先驱。Carl.A. Trocki教授评论说,在19世纪40年代,华族种植人变成了天猛公不可欠缺的经济来源,有了这些种植人和甘蜜胡椒的种植,柔佛的森林才能大举砍伐,辟为新园地。说“华人是柔佛开发的大功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甘蜜(gambir)是一种含有单宁酸的攀缘小树。原是廖内群岛的野生植物,当地原住民把它做成嚼槟榔的配料。后来人们发现,若把甘蜜的枝叶放在铜锅(即镬,也就是“鼎”)中熬煎,会凝结呈红竭色泽的膏状,可做为鞣皮和布匹的染色料。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纺织业和皮革业的发达,刺激了甘蜜的经济价值,掀起了华人种植者对甘蜜种植的兴趣。
早在18世纪,廖内群岛就已有华人在从事甘蜜的种植。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时,甘蜜已被引进新加坡种植,而且种植者主要是潮州人。1848年,新加坡的甘蜜种植达至高潮,甘蜜与胡椒以并种的方式栽种(通常是10比1)占当时新加坡全岛总耕地面积的76%。
但至此之后,新加坡的种植土质已开始枯竭,可供应的土地和森林已近耗尽。再加上种植人之间时常因园地界线而发生争执,引起英国殖民政府的关注,乃推行登记乡区园地制度。此做法不但未能阻止种植人的冲突,反而制造更多纠纷,这种园地纠纷是当年华人秘密会社格斗的主因。此外,英政府更改土地租赁期限,以及颁布耕地纳税法令,亦引起种植者大为不满,有者甚至反对缴付地税,华人种植者遂有他迁(往柔佛境内开拓)之意图。
此时,正值柔佛实际统治者有志于柔佛的开拓,推行港主制度,遂而召引了大量华人种植者移入柔佛境内,寻找新天地,掀起了柔佛开恳拓荒之路。就在新加坡甘蜜种植衰退没落之际,柔佛却是广泛种植起甘蜜。至19世纪80年代,反而是柔佛甘蜜种植的高峰期。当时柔佛境内种植的甘蜜运往新加坡出口,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甘蜜的广泛种植,港主制度的推行,不仅加速了柔佛的开垦和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口结构。1894年华人是柔佛境内最大的族群,这显然是受港主开港的影响。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17/02/2008